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下图“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代表的天体系统依次为
A.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B.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总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以下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B.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
C.月球是地球的一颗人造卫星
D.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中心
【答案】1.D 2.A
【解析】1.图甲中月球绕地球旋转,构成地月系;地球距离太阳1.5亿千米,与其他七大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因此图乙为太阳系;太阳系位于外观呈“铁饼状”的银河系之中,因此丙为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因此丁为总星系。故D正确。
2.A、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起绕太阳公转,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A正确;
B、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而非1.5千米,B错误;
C、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自然天体,而非一颗人造卫星,C错误;
D、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距银心(银河系的核心)2.5万光年,在猎户旋臂(银河系的四大旋臂之一)附近,而非银河系的中心,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属基础性题目,较容易。第二小题易错选成B答案,一字之差,解答时需仔细。
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比例(%)图”,回答下面小题。
3.上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红外区、紫外区、可见光区 B.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C.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 D.可见光区、紫外区、红外区
4.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
①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②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③为地球火山爆发提供能量 ④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能源最主要来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3.B 4.B
【解析】3.太阳辐射波谱由可见光区、红外区、紫外区三部分组成。其中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4~0.76微米之间,波长小于0.4微米的是处于紫外区的紫外光,大于0.76微米的是处于红外区的红外光。据此结合图示可知,A、B、C分别代表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故B为正确选项。
4.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十分巨大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对维持地表温度,为人类提供能量、提供能源,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能源最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①②④正确,地球火山爆发主要是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的内部,③错误。故答案选B项。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①纬度因素;②地势高低;③天气状况。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如下:
对地理环境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自然界的岩石风化等外力作用与太阳辐射的能量有关,从生物界来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
对生产、生活
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是由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提供的,这些矿物能源都是由古代的动植物资源转化而来的,显然古代的动植物固定了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能量来源,如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站来提供能量
不利影响
过多的紫外线会杀伤地球生物
2020年3月3日印度尼西亚的莫拉比火山剧烈喷发,喷发的烟尘高达6000米,时间持续了大约400秒,当地政府随即将火山周围3公里范围设为禁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6.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5.D 6.A
【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其位于上地幔的上部,D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选D。
6.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可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因此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8.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7.A 8.C
【解析】考点:流水侵蚀地貌。
7.雅鲁藏布江位于上游。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谷是深而窄的V形谷,水流湍急,水深壁陡。
8.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延长。雅鲁藏布江并非河流的源流,该河段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
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牛轭湖形成的过程为( )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10.下列关于牛轭湖及所在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质较差 B.湖水较浅 C.平原较多 D.流水沉积形成
【答案】9.B 10.D
【解析】9.据材料可知,牛轭湖形成过程中,河道逐渐 弯曲,最后自然截弯取直,图②河道最为平直 是开始,然后图④变得弯曲,其次图③变得更 加弯曲,最后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是图 ①,所以,牛轭湖形成的过程为②④③①,故 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A.牛轭湖是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缺少水源补给,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 差,故A正确; B.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 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故B正确; C.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故C正确; D.由材料可知,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 直,牛轭湖形成与流水侵蚀有关,故D项错误;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符 合题意的选项应为D。
【点睛】本题考查牛轭湖形成过程,解题时要运用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地貌形成的作用进行分析。
读下面的地理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海浪
12.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主导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答案】11.C 12.A
【解析】11.由图可知,图示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地貌为新月型沙丘,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作用微弱,流水作用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峡谷,三角洲等,A错误;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高海拔或高纬地区,一般形成冰斗、角锋、U型谷等,B错误;海浪作用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一般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D错误;故选C。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形状与风向有关,一般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图中指向标可判断,西北坡为缓坡,为迎风坡,因此该地风向为西北风,A正确;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不是该地的主导风向,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沉积地貌: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主要沉积地形有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沙丘、黄土、冲积扇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地貌广泛分布于(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14.这种地貌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13.C 14.A
【解析】13.该地貌景观是风蚀蘑菇,是风力携带泥沙对突出的岩石进行差异性侵蚀而形成的,即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风力携带泥沙对突出的岩石进行差异性侵蚀而形成的,即风力侵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中国房山世界景观图地质公园景观图”。
完成下列各题。
15.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6.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答案】15.A 16.D
【解析】15.从图中可以看出喀斯特地貌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16.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的溶蚀作用而成,故D正确;与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关系小,可排除ABC。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就会发出呼呼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海浪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18.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答案】17.A 18.C
【解析】17.根据材料可知,“鼓浪石”屹立是在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的一块巨岩,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是由海浪拍打形成的,属于海浪侵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岩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经可溶性岩石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是鱼类栖息的乐园,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B错误;沙滩是海底的土壤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与贝壳随之露出,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的颗粒,成为海滩、沙滩,是海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海岸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主要以侵蚀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C。
【点睛】流水侵蚀与海浪侵蚀的区别;流水侵蚀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对地形形成侵蚀,而侵蚀后会形成不规则的沟壑,高低起伏不平,随地形走向而定,主要分布在地形落差大的内陆地区。海水侵蚀后海岸地形表面比较规整,也很平滑,像沙滩、岩石峭壁,而海水侵蚀分布在季风、洋流明显的陆地与海域相接处。
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登山队多次顺利登顶珠峰,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该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海水的侵蚀作用 D.风力的堆积作用
【答案】19.B 20.B
【解析】19.根据形态判断,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冲积扇、冰川侵蚀地貌、海岸地貌、沙丘。珠峰海拔有8000多米,气候常年寒冷,有冰川发育,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侵蚀能力,冰川侵蚀往往形成角峰、冰斗和冰川谷等地貌。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②,B符合题意,排除A、C、D。
20.图中显示,②图中的地貌景观以角峰、冰斗和冰川谷等地貌为主,它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因此该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作用,B符合题意。图①中的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排除A。图③中的海岸地貌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排除C。图④中的沙丘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排除D。
【点睛】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非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k㎡,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读地球某大气成分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大气成分最可能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臭氧 D.水汽
22.该大气成分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外层大气
23.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该大气成分的浓度降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大气透明度提高 B.大气透明度降低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D.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答案】21.C 22.B 23.C
【解析】21.读图可知,该大气成分在30千米左右的高度范围内浓度最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高度范围是平流层,平流层中存在臭氧层,故该大气成分最可能是臭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根据上题可知,该大气成分为臭氧,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臭氧的浓度降低,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正确、D错误。臭氧浓度高低与大气透明度无关,AB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共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 )
A.①为大气辐射 B.②为地面辐射 C.③为大气吸收作用 D.④为大气保温作用
25.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答案】24.B 25.B
【解析】2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④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错误;②是地面辐射,B正确;③是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错误。故选B。
25.由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而使全年平均温度较低;所以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是大气吸收②辐射少,B正确。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无关,A错误;气温低与地面吸收③辐射少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④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④辐射强,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起增温作用。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相反,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
下图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a B.b C.c D.d
27.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26.B 27.C
【解析】26.根据所学的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可以判断出图中的a 、b、 c、d分别代表的太阳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和大气辐射中射向宇宙的部分。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的长波辐射。故选B。
27.冬季农民通过人造烟幕的方法,使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的热量增加,减少了大气辐射射向宇宙中的部分,增强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少了农作物受冻害的可能性。故选C。
【点睛】本题关键是考生一定要熟悉大气热力作用的全过程,明白太阳辐射a在到达地面之前一定会受到大气对其削弱作用,地面在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增温,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成为大气主要的、直接热量来源b, 也有一小部分射了宇宙空间。大气在吸收了热量以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中向下的部分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面因地面长波辐射造成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气逆辐射c。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射向了宇宙空间d。
下图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29.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底部两处冷热不均 B.底部两处热力性质差异
C.底部两处气压差 D.底部两处大气逆辐射不同
【答案】28.C 29.A
【解析】28.热水处(左侧)空气受热,应膨胀上升,底部形成低气压,顶部形成高气压,冰块处(右侧)空气冷却,应收缩下沉,底部形成高气压,顶部形成低气压,则水平方向上空气(烟)在底部由右至左运动,在顶部相反。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9.热水处(左侧)空气受热,冰块处(右侧)空气冷却,从而导致箱中形成热力环流,使得烟随空气流动而飘动,因此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底部两处冷热不均,A符合题意;箱中底部两处的热力性质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不是导致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B;因冷热不均导致底部两处气压差,因此底部两处气压差不是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产生底部水平气流的直接原因,排除C;同一个箱体内,大气逆辐射没有明显差异,排除D。故选A。
【点睛】热水处(左侧)空气受热,冰块处(右侧)空气冷却,从而导致箱中形成热力环流,使得烟随空气流动而飘动,因此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底部两处冷热不均。底部两处气压差是产生底部水平气流的直接原因。
山谷风是局地性的大气运动,对局地性区域的气候、农业影响较大。我国西南地区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历经一年时间对附近山区进行山风与谷风的观测从而得出一些结论。下图示意该中学附近山区某时刻旗子的飘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学习小组观测发现,有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31.根据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答案】30.B 31.D
【解析】30.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快,利于谷风的形成;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利于山风的形成。B正确,AC错误;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形成在局部地区,背景风微弱时利于山谷风的形成,因此大风天气不利于形成山谷风,D错误。故选B。
31.读图可知,图中不同山坡、山顶旗子的飘向一致,说明此时该地区受较大规模同一来向的风控制,受山谷风影响小。D正确,AB错误;对流运动中空气运动方向为垂直运动,而风是空气水平运动所致,C错误。故选D。
【点睛】山谷风指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局地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山区昼夜间的风向有规律性的变化: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使和其接触的空气因受热较多而比它周围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空气柱受热膨胀,上空空气由山坡水平流向山谷,然后下沉至低层,又由谷地向山坡流动再沿山坡上升,遂形成低层由谷地吹向山坡的谷风和谷风环流。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降温较慢,于是形成了与白天相反的环流,即风从山坡吹向谷地的山风和山风环流。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2.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33.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2.D 33.A
【解析】32.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增加了地表水下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D正确;不影响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环节,A、B、C错误。故选D。
33.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将雨水存储起来,可以减少内涝发生,①正确;绿地的灌溉用水充足,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正确;“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可能降低江河水位,③错误;“雨水银行”有助于绿地发展,会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对于城市内涝的治理,首先,应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加强灾害的监测能力;其次,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渗水砖,加强地表水的下渗能力,同时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排水能力;再次,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域面积(如湖泊、池塘等),建设海绵型城市,增加绿地和水域对地表径流的调蓄能力;最后,加强政府在灾害面前的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2019年7月21日下午,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吕阳洞山区局部暴雨导致山洪暴发,由于出门前未做好相应的准备,突如其来的山洪使283名户外徒步“驴友”遇险受困。经过近17个小时的搜寻救援,279名“驴友”脱离险境,4人失踪。完成下面小题。
34.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关注天气预报,不该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35.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答案】34.A 35.C
【解析】34.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没有关注天气预报,特别没有关注到7月21日前后的暴雨天气情况;应该想到雨季时山区经常会爆发山洪,去山区旅游探险应该避开雨季这个季节,A正确;登高、快跑训练以及准备药品,不是应对防洪的措施,BC错误;学会游泳,应对洪水效果不会明显,而且山洪暴发时,河流流速极快,容易把人冲走,不管你是否会游泳,D错误。故选A。
35.山洪来临时,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够快速地避开山洪,进行自救,C正确;其他三个选项都不是最好的应对山洪的逃生办法,排除ABD。故选C。
【点睛】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
二、综合题
36.阅读下列各种地貌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B图是__________地貌,多形成于我国__________地区。
(3)ABCD四张照片中,有一张是在海南省三亚市拍摄的,它是__________图。
(4)E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F图为该地喀斯特地貌成因过程图(顺序已被打乱)。根据所学判断,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F图)的先后排序是__________。
【答案】(1)流水沉积
(2) 风力沉积 西北
(3)D
(4)①④②③
【解析】(1)A图表示的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
(2)B图是沙丘地貌,多形成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3)海南省三亚市的典型地貌是海蚀柱,即D图。
(4)E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F图为该地喀斯特地貌成因过程图。喀斯特地貌地质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和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该地原是海洋环境,因沉积作用形成了以石灰岩为主的岩层;伴随着地壳运动,地壳抬升,石灰岩层露出地表;由于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沛,夏季高温,可溶性岩石被风化、流水侵蚀强烈,从而形成石林等喀斯特地貌景观;溶洞内则由于流水作用,形成钟乳石等景观。根据图例信息和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的顺序,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的先后排序是①④②③。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穿堂风”示意图”。
(1)分析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地区“穿堂风”的风向是____风,它是一种大气的____ (填“水平”或“垂直”)运动。
(2)“穿堂风”自A地流向B地,A、B两地相比较,A地气温____ (填“高”或“低”),气压____ (填“高”或“低”)。
(3)下列地理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穿堂风”现象的是____。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焚风效应 D.水循环
【答案】(1) 南风 水平
(2) 低 高
(3)B
【解析】(1)由图中指向标可知:A位于房屋的南侧,B位于房屋的北侧,风由A地吹向B地,因此该地穿堂风的风向为南风;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2)白天,山林的比热较石质地面大,升温较石质地面慢,因此A地的气温低于B地;A地近地面气温低,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B地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因此A地气压较B地高。
(3)穿堂风是由于下垫面性质的不同,导致近地面两地受热不均,从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穿堂风现象体现了热力环流的原理,C正确。
38.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循环过程:B__________、C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2)甲乙丙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其中甲为__________循环,乙为__________循环。
(3)台风属于水循环的__________(填字母)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______环节关系最密切。(填字母)。
(4)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用之不竭
B.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答案】(1) 大气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2) 陆地内 海陆间
(3) C E
(4)B
【解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A海水蒸发,B大气降水,C水汽输送,D大气降水,E地表径流,F下渗,G地下径流。
(2)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甲主要发生在陆地,为陆地内循环;乙为海陆之间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
(3)台风会将大量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上,属于水汽输送环节;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将长江的水调往北方地区。
(4)A项水资源的总量有限,故“用之不竭”不恰当;C项“使海洋蒸发减少”不恰当;D项水循环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水热交换,故D项错误。水循环促进地理环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整体性,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B对。故选B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九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火星不属于,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煎饼鸟”生存时代, “石老人”景观属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