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北校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暨网课教学质量自主监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模拟考暨网课教学质量自主监测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中国空间站(“天宫”)建设和研发面临很多技术上的挑战。为保障航天员的生活、工作顺利进行以及空间站的长期运营,“天宫”实验舱布置了大型柔性太阳翼(太阳能电池板),太阳翼的角度可调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宫”实验舱布置了柔性太阳翼,主要是为了( )
A.避免陨石撞击 B.躲避太阳风暴 C.接受更多光照 D.减弱风力影响
2.推测空间站长期运营需克服的困难有( )
①地球引力较大②太空垃圾威胁③太阳风暴强烈④物资循环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太阳翼为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能发电为空间站提供能源,布置柔性太阳翼可以通过调整太阳能板的角度获得更多的光照,C正确;陨石 、太阳风暴来临时,柔性太阳翼也无法避免受到危害,BC错误;中国空间站(“天宫”)位于地球之外,大气稀少,没有风,D错误。故选C。
2.目前,太空垃圾数量大,且难以清除,对空间站安全运行构成威胁,②正确;为空间站补充物资成本高,因此空间站长期运营需要加大物资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④正确;随着科技发展,地球引力大不算困难,①错误;太阳风暴属于自然现象,不经常出现,对空间站危害比较少,④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太阳风暴,为自然现象,是指太阳上的剧烈爆发活动及其在日地空间引发的一系列强烈扰动。太阳爆发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暂、规模巨大的能量释放现象,主要通过增强的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等离子体云等三种形式释放。太阳爆发活动喷射的物质和能量到达近地空间后,可引起地球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地球空间环境强烈扰动,从而影响人类活动。
2020年6月21日中国出现了日全食奇观,据悉,上一次日全食时是在2009年7月22日。根据材料及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平时我们看到的圆圆的太阳是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核
4.我们看到的“白色”的边缘最有可能是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核
5.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发生在①层 B.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发生在①层
C.太阳黑子发生在②层 D.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答案】3.A 4.B 5.A
【解析】3.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人们肉眼看到的太阳的光亮表面,是光球层,A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A。
4.我们肉眼看到的“白色”并非白色,而是呈现玫瑰红色,是太阳大气层中的色球层,色球层一般要借助特殊仪器或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白色”的边缘在光球层之外,B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
5.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为光球层,②为色球层,③为日冕层,太阳黑子发生在①光球层,耀斑发生在②色球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太阳耀斑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局部区域的一种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引起局部区域瞬时加热,向外发射各种电磁辐射,并伴随粒子辐射突然增强。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雪山 B.湖泊 C.深海 D.沙漠
7.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鸟类化石 B.野生水稻 C.恐龙化石 D.煤炭资源
【答案】6.B 7.D
【解析】6. 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选项正确。雪山、深海、沙漠不适宜蕨类植物生长,A、C、D选项错误。故选B。
7.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A选项错误。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B选项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选项错误。我国的主要成煤时期是晚古生代,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现煤炭资源,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积雪具有气温调节功能。中国西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区域在冬、春季有大量的积雪覆盖。研究发现,积雪对气温调节功能最强的地区在青藏高原,而不在积雪时间更长的东北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积雪首先影响了( )
A.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地面对大气辐射的吸收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9.不同年份,东北地区积雪对气温调节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积雪的( )
A.厚度 B.日数 C.紧实程度 D.融化速度
10.与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上积雪对气温调节功能更强的主要原因是( )
A.白昼较长 B.风力较强 C.年均温较低 D.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8.A 9.B 10.D
【分析】8.积雪为白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所以,地面有积雪时,会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注意题干中有“首先”二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只要地表有积雪存在,地面对太阳辐射始终有较高的反射率。因此,积雪日数是东北地区积雪对气温调节作用的主要因素,而积雪厚度、紧实程度、融化速度等影响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与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因此同样有积雪的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较裸地大大减少,对气温影响较大。D正确;白昼时间、风力、年均温对两地同样有积雪的地面影响不大,都不是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点睛】青藏高原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洁净,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1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11.C 12.A 13.C
【解析】11.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12.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13.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灌丛沙堆是风沙流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拦截形成的风积地貌,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东南某地灌丛沙堆是典型的第四纪季风运移聚沙形成,下表是该灌丛沙堆第四纪岩层的剖面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岩层性质
埋深/m
年龄/距今万年
平均粒径/mm
含水量/%
沙丘砂
-
1.5
2.8
5.9
砂质古土壤
1.7
3.0
3.6
7.4
砂质古土壤
2.6
3.7
3.3
3.4
沙丘砂
3.4
5.0
2.4
3.7
砂质古土壤
4.2
5.7
2.8
6.2
沙丘砂
5.7
7.7
1.7
8.6
14.推测第四纪季风风力较小的时段距今( )A.7.7万年 B.3万年 C.5.7万年 D.1.4万年
15.灌丛沙堆发育过程中( )
A.背风坡灌丛越高,沙堆坡高越小 B.迎风坡灌丛越密,沙堆坡长越长
C.迎风坡沙粒粒径小千背风坡 D.风力越大,沙堆发育越好
【答案】14.A 15.B
【解析】14.风力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剩余的土壤平均粒径越大。据此推测,平均粒径最小的沙丘砂的形成时期,风力最小,据表可知,该沙丘砂的年龄为距今7.7万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它是由于风力搬运作用,风中挟带的沙物质受到植物阻挡,沙在植物下风向沉积下来,背风坡风力作用较小,沙堆不易发育,A错误;迎风坡灌丛越密,沙堆坡长和坡高发育越大,B正确;迎风坡风力大,沙粒粒径大于背风坡,C错误;灌丛沙堆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风力过大,搬运能力过强,不利于沙堆的形成,D错误。故选B。
【点睛】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丛周围堆积而成的沙丘类型。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风力减弱,沙粒沉积,灌丛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继续阻挡风沙流,使沙丘不断沉积、发育。这是半固定沙丘中最普遍而常见的沙丘。这类沙丘在平面图上呈圆形或椭圆形,沙丘高度受植物的影响,一般在1-5米,个别也有高达10米。从灌丛沙丘的剖面图上看出迎风坡坡度大,而背风坡坡度小。植被是灌丛沙丘形成的基本条件,形成灌丛沙丘的植被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耐旱、耐风蚀、耐沙埋、耐低温和酷暑;地表植株矮小,叶退化,地下根系发达;寿命长。灌丛沙丘形成之后,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减弱风沙流;灌丛沙丘本身相对稳定,不易就地起沙,减少沙源;从而减缓荒漠化发展,利于沙漠的治理。
下图为我国赣南地区2010-2020年植被覆盖退化度及退化面积随坡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植被生长良好的坡度为( )
A.0°-4° B.4°-13° C.13°-27° D.27°以上
17.坡度25°以上,植被退化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雨 C.光照 D.土壤
18.平坦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域
【答案】16.C 17.D 18.A
【解析】16.读图可知,坡度在12°-26°之间,植被退化面积百分比、退化度百分比均处在低值区间,说明该区域植被退化程度低,生长良好。ABD错误,故选C。
17.坡度25°以上,植被退化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植被的退化,D正确。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不会随坡度而变化,ABC错误。故选D。
18.平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A正确。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高山高原地区,BC错误。水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D错误。故选A。
【点睛】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禁止开垦,在大部分地区最好小于15度的山坡地进行等高开垦修筑梯田,注意灌溉与光照条件,最关键的是土层较厚的山坡地才适合修筑梯田。
红杉原产于美国东部高地,因其竞争力强,逐渐入侵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河沿岸。下图示意2011年密苏里河突发洪水对某地红杉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根据红杉的分布及变化可知,红杉( )
A.喜湿,不耐淹 B.喜湿,耐淹 C.喜干,不耐淹 D.喜干,耐淹
20.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的地点( )
①流水侵蚀严重②植被覆盖率高③地表物质较细④地势相对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近几十年来,密苏里河沿岸红杉入侵加快,可能是由于( )
A.气候变暖 B.降水增加 C.矿产开发 D.水坝建设
【答案】19.A 20.B 21.D
【解析】19.结合材料分析,红杉入侵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河沿岸,说明其喜湿;由图可知,2011年密苏里河突发洪水时河心洲中部地势较高处红杉覆盖率显著增加,而覆盖率显著降低处在河心洲周边地势较低处,说明其不耐淹,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故选A。
20.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的地点在河心洲周边地势较低处且迎着河流流水来向,受流水侵蚀严重,①④正确;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②错误;地表物质大小无法判断,③错误。故选B。
21.由第1题可知,红杉喜湿,不耐淹。气候变暖和矿产开发与其入侵加快无关,排除A、C选项;降水增加虽然符合红杉喜湿的特点但被淹可能性增加,B错误;水坝建设能让水域面积增加也能调节径流量,符合红杉习性,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分汊之间的沙岛称为河心洲。河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如果有某个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将水流分向它的两侧,形成两股汊道。
为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4个温度梯度(0、5、10和20℃)和2个水分含量(重量百分比25%和40%)共8种高寒草甸凋落物处理试验,下图示意这8种处理下高寒草甸凋落物96天内累计CO2释放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温度和湿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是( )
①温度增加,分解速率加快②温度增加,分解速率减慢③湿度增加,分解速率加快④湿度增加,分解速率减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度慢,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湿度 C.气压 D.温度
2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固碳能力( )
A.一直升高 B.一直下降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答案】22.A 23.D 24.D
【解析】22.读图可知,随着温度、湿度增加,青藏高原高寒草甸96天内累计CO2释放量上升,说明凋落物分解速率变快,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23.读图可知,在0、5、10℃情况下,湿度变化对累计CO2释放量影响小,但20℃时,湿度变化才对累计CO2释放量影响大,说明气温是主要影响因素,D正确;湿度影响程度只有在温度较高时才能体现,B不符;光照、气压对分解影响较小,A、C不符。故选D。
2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首先表现为凋落物加速分解,固碳能力下降,但又会因为生长条件改善,草甸生长旺盛,固碳能力提高,因此表现为固碳能力先降后升,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温度和湿度被认为是影响凋落物分解主要的气候因子。凋落物随着温度升高分解速率加快,增加土壤湿度对凋落物分解有积极作用。
河床的冲淤与河流含沙量关系密切,河流的含沙量小于其输沙能力时,河床被冲刷;河流的含沙量大于其输沙能力时,河床淤积。宜昌站和螺山站分别是荆江河段的上游和下游的两个水文监测站。下图示意两站在三峡大坝蓄水前后的含沙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关于三峡大坝蓄水前后,两水文站含沙量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蓄水前,夏季宜昌站比螺山站含沙量小
B.蓄水前,冬季宜昌站比螺山站含沙量大
C.蓄水后,全年宜昌站比螺山站含沙量小
D.蓄水后,全年宜昌站比螺山站含沙量大
26.荆江河段河床淤积严重的时期是( )
A.蓄水前的丰水期 B.蓄水前的枯水期
C.蓄水后的丰水期 D.蓄水后的枯水期
27.三峡大坝蓄水后可能对荆江河段产生的影响( )
①增大水位季节差异②减弱泄洪能力③改善航道条件④威胁堤岸安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25.C 26.A 27.B
【解析】25.读图可知,蓄水前,丰水期夏季宜昌站比螺山站含沙量大,A错误。枯水期冬季宜昌站比螺山站含沙量小,B错误。蓄水后,全年宜昌站比螺山站含沙量小,C正确,D错误。故选C。
26.结合上题读图的结论,根据河流的含沙量小于其输沙能力时,河床被冲刷,河流的含沙量大于其输沙能力时,河床淤积。荆江河段蓄水前丰水期以淤积为主,枯水期以冲刷为主,蓄水后荆江河段以冲刷为主。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7.三峡大坝可以调节荆江河段的水位,使其水位季节差异减少,①错误,排除AC。河床冲刷作用增强,使河道加深加宽,降低洪水位,泄洪能力增强,②错误,排除D。冲刷作用增强,河道变深使航道条件改善,③正确;河床的冲刷可能会威胁到堤岸安全,④正确,B正确。故选B。
【点睛】兴建水库的弊端:1.对库区的影响——大量土地被淹没,改变库区景观、破坏生态、影响文物古迹,导致大量移民;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库区泥沙淤积;污染物容易在库区汇聚;容易滋生蚊蝇及其他致病微生物。2.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修建水库会抬高水库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可能加剧土壤盐碱化;影响下游地区某些生物的洄游繁殖;减少入海泥沙带来的营养元素,影响海洋生物;减弱河口三角洲的泥沙堆积作用,因海水侵蚀导致三角洲缩小;改变下游河流生态。
青海省开特米里克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海拔一般在2742~3200m,地表主要为以泥土为主的湖相沉积物,常年盛行西北风,雅丹地貌分布广泛。下图示意该地区雅丹体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青海省开特米里克矿区( )
A.地表水系发育好 B.风化风蚀作用弱 C.岩性坚硬致密 D.全年风向稳定
29.图示雅丹体( )
A.①为背风坡 B.②为迎风坡 C.①处朝向西北 D.②处朝向西南
30.伴随雅丹地貌的发展过程,该地区( )
A.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B.海拔逐渐由低变高
C.地势逐渐趋向平坦 D.垄脊长度逐渐变长
【答案】28.D 29.C 30.C
【解析】28.该地区地处干旱地区,地表水系不甚发育,A选项错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故风化、风蚀作用强,B选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地表主要为以泥土为主的湖相沉积物,岩性脆弱,C选项错误;材料中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D选项正确。故选D项。
29.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故西北方向为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明显,大风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使岩石下部呈凹槽化,坡度陡,而背风坡风力弱,坡度缓。因此①为迎风坡,朝向西北方向,C选项正确,故排除A、B、D选项。
30.雅丹地貌形成—发育—衰亡过程中气候逐渐由湿变干、海拔逐渐变低、地势趋向平坦、垄脊长度逐渐变短。A、B、D选项错误,故选C项。
【点睛】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大气受热过程直接影响农作物萌芽时间。下表为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与裸地对照作物萌芽日期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稻草覆盖
地膜覆盖
裸地对照
萌芽期
3月5日
3月2日
3月3日
31.地膜覆盖萌芽最早得益于地膜能够( )A.增强太阳辐射 B.阻挡地面辐射 C.增加地面辐射 D.减少大气逆辐射
32.稻草覆盖较裸地萌芽更晚是由于稻草覆盖( )
A.会削弱太阳辐射 B.会增加地表湿度 C.保温作用差 D.会减少地表水下渗
33.有些农民种植作物时采用黑色地膜是为了( )
A.使土地增温快 B.让作物吸收太阳辐射
C.抑制杂草生长 D.提高作物出苗率
【答案】31.B 32.A 33.C
【解析】31.地膜覆盖会削弱到达膜内的太阳辐射,不会增强太阳辐射,A错误。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透过地膜进入膜内,地面辐射不能穿透地膜到达膜外,因此提高了膜内的温度,所以地膜覆盖萌芽最早,B正确。地膜覆盖并没有增加地面辐射,而是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C错误。地膜阻挡了地面辐射,并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B。
32.白天稻草覆盖会削弱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温升高速度慢,因此农作物萌芽晚,A正确。稻草覆盖可以增加地表湿度,但这不是农作物萌芽晚的主要原因,B错误。夜间稻草覆盖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C错误。稻草覆盖会减少水分的蒸发,并增加地表水下渗,D错误。故选A。
33.与白色地膜相比,黑色地膜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不能使土地增温快,也不利于作物吸收太阳辐射,AB错误。黑色地膜可以阻挡膜下杂草进行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C正确。 黑色地膜不能让膜内增温更快,不能提高作物出苗率,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具有减轻雨滴打击、防止冲刷与结皮形成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天旱保墒、雨后提墒,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使地温下降慢、持续时间长,利于肥料的腐熟和分解,提高土地肥力。地膜覆盖成本低、使用方便、增产幅度大,是一项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常用措施。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cm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农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左图为砂田西瓜景观图,右图为当地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统计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据图推测土壤含水量( )
①地下0-10cm最多②10cm处,裸田与砂田差异最小
③裸田垂直变化率大④同一深度,裸田含水量少于砂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5.与裸田相比,砂田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有( )
①减少降水量②增加下渗量③减少地表蒸发④加快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34.D 35.C
【解析】34.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大,地下0-10cm土壤含水量较少,①错误。整体上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的土壤含水量,因此相同深度裸田含水量小于砂田,④正确。砂田的土壤含水量从13%增加到16%左右,裸田的土壤含水量从7%增加到14%,因此裸田垂直变化率大,③正确。由图可知,深度20厘米处砂田和裸田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最小,②错误。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5.砂田指的是在裸露的沙地上人为铺上一层10—15cm厚的碎石砂砾,砂石的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③正确。由于砂石粒径大 ,多孔隙,所以利于水分下渗,②正确。砂田对降水量影响较小,①错误。砂田会增加地面的摩擦力,降低地表径流的速度,所以会减慢地表径流,④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二、综合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_______和_______(填侵蚀类型),通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
(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_______(A岸/B岸),适合建码头的是_______(A岸/B岸)。
(3)河流流出山口往往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是山前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描述其形成过程及景观的主要特点。
(4)乙处有时会形成牛轭湖,说明其形成过程。
(5)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
【答案】(1) 下蚀 溯源侵蚀 V形河谷
(2) B岸 A岸
(3)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出山口,地势平缓,河道开阔,流速剧减,搬运能力降低,所挟带的冲积物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
景观特点:呈扇形,从扇顶至扇缘海拔不断降低。
(4)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流愈来愈曲,在汛期,河流流量增大,流速增加,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道截弯取直后,原有河道被废弃,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成为牛轭湖。
(5)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便于耕作;阶地海拔较高,汛期避免洪水侵袭。
【分析】本题以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图中看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较快,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通常形成峡谷地貌或“V”形河谷。
(2)图中乙河段河道弯曲,B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A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道较深,适宜船舶的航行和停泊,适合建码头。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
(4)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牛轭湖的形成主要形成在河曲处,乙为河曲,在河曲处河流不断弯曲: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截弯取直:雨季来临时,河水流速突然增加,弯曲河道的临近处,被河水冲破,发生“截弯取直”:截弯取直后,原有河道被废弃,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成为“牛轭湖”。
(5)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河流阶地。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沉积物,相对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距离水源较近,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又海拔较高,不易被洪水侵扰,便于居住和耕作。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7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滕州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线上)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滕州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线上)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