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份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份阶段检测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我国沿30°N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①地为青藏高原,则导致其年太阳辐射总量在全国最高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昼夜长短 C.天气状况 D.地势
2.若③地位于四川盆地,②地位于横断山区,则导致③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盆地地形,多阴雨天气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纬度低,昼长短
【答案】1.D 2.A
【解析】1.若①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总量最大。故D正确,纬度位置、 昼夜长短、 天气状况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排除ABC,故选D。
2.若③地位于四川盆地,②位于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地势较低,云量大,多阴雨天气,因此太阳辐射量较小。故A项正确;四川盆地地势较低。故B项错误;②地和③地纬度相同。故C项、D项均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如1月份,南极为极昼,北极为极夜,南极比北极的太阳辐射强。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CO2、O2含量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上蓝藻出现后( )
A.O2的含量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4.被子植物出现的地质年代( )
A.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盘古大陆(泛大陆)逐渐形成
C.是重要的成煤期 D.哺乳动物繁盛
【答案】3.A 4.C
【解析】3.读图可知地球上蓝藻出现后,O2的含量上升,A正确;读图可知,大气中CO2含量在后生生物出现后先上升再波动下降,B错误;O2和CO2含量不稳定,C错误;O2和CO2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D错误。故选A。
4.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末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A错误;盘古大陆(泛大陆)逐渐形成是古生代,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C。
【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 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演变: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3、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4、地质环境变迁 :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一片广阔海洋→现在陆地的位置仍大部被海洋所占据古生代: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丰富的金属矿产。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农业生产中,常用到覆膜技术(下图左)。覆膜是在地表铺设一层薄膜,促进作物生长的一种现代农业技术,能起到保温、保墒、防止土壤板结和肥料流失、灭草、防虫等综合作用。不同类型的薄膜主要作用不同。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5.夏季蔬菜种植铺黑色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小①,抑制杂草生长 B.增加②,提高菜地气温
C.增加①,提高土壤温度 D.增加③,增强大气保温作用
6.夏季果园铺设银色反光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白天果园气温,增大昼夜温差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使水果均匀着色
C.减小果园地表温度,防止果树灼伤 D.增强大气逆辐射,防止夜间果树发生低温冻害
【答案】5.A 6.B
【解析】5.根据已知可得,黑色地膜能够阻止太阳光,控制杂草发芽和生长,能够在高温季节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水分的蒸发,有保水固水作用,使水分在地膜覆盖的范围内循环,有抗旱保水,防止植物灼伤,A正确,C错误;铺设黑色地膜不会增加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B错误;铺设地膜后,白天地温降低,不能增加③,D错误。故选A。
6.根据所学及材料可知,银色反光地膜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这样可以提高光合效率,使水果着色均匀,提高果实的质量,B正确;夏季它可以降低表层的温度,能降低3°C左右,C不是主要目的;改变下垫面性质,如铺设鹅暖石,会增加昼夜温差,A错误;铺设地膜,可以有效减少地面热量散失,保持地表温度,减轻低温冻害,但夏季一般不会发生低温冻害,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膜内大气含量极少,因而没有明显的大气逆辐射。
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山脉气象站位于祁连山脉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烈。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读图,该日谷风开始于( )
A.0时~2时 B.3时~5时 C.8时~10时 D.10时~12时
8.下图中正确表示祁连气象站所在地风向的是( )
A. B. C. D.
9.符合祁连山脉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7.D 8.A 9.D
【解析】7.根据材料“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结合图示可知,在10点之前该地区风向以偏南风为主,10点之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风向发生明显改变,应当是该地夜间山风转为白天谷风的时段,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白天,山坡与谷地上空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升温较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谷地上空同高度自由大气的气温较低,冷却收缩下沉至谷底,A正确,B错误;夜晚,山坡与谷地上空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降温较快,气温较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底,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至高空,C、D错误。故选A。
9.“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结合图中山谷风风向信息可知,该地白天谷风以偏北风为主,说明北面为低谷;“反之,则形成山风”,夜晚冷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夜晚以偏南风为主,说明南面是高坡,海拔较高。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山谷呈东西走向,气象站所在的山坡北低南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相邻的山坡与谷地上空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因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山坡与谷地上空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升温较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与谷地上空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降温较快,气温较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底,形成山风,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至高空,形成夜雨。
2022年10月2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正式开启了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之行。读“雪龙2号航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0.“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上海沿海 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 D.中山站沿海
11.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12.图中箭头①②分别表示澳大利亚东西两侧的洋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洋流是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作用 B.②洋流所在海域的冷水鱼类多
C.①洋流是暖流,对沿岸具有增湿作用 D.②洋流是暖流,对沿岸具有减湿作用
【答案】10.B 11.C 12.A
【解析】10.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为赤道海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由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低纬和高纬递减。由赤道到中山站航线依次经过赤道所在的低纬度海域、副热带海域、高纬度海域,故盐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升高后降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由所学洋流知识可知,①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②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①洋流为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作用,A正确,C错误;②洋流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较高,多为暖水性鱼类,B错误;②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D错误。故选A。
【点睛】洋流可影响沿岸地区气候,暖流对流经的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流经的沿岸地区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旅行中,某同学拍摄了一组照片(图1-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据景观图推测,此次研学旅行路线可能是图5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图4所示地貌为( )
A.河流地貌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5.该地区此种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原因( )
①碳酸盐类岩石广布②岩石空隙、裂隙发育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④地势低洼,水流动性较差⑤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含量多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13.C 14.D 15.A
【解析】13.根据图所示,图1为孤峰残丘,图2石林,图3为天坑,图4为溶洞,符合此次研学之路的是丙,喀斯特地貌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根据图示可得,图4为溶洞,属于典型的地下喀斯特景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根据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主要包括以下原因: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为广泛,岩石中多裂隙,有利于流水的侵蚀与溶蚀,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势落差较大,加之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含量多,溶蚀作用较强,多溶洞,因此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固定流沙是沙漠公路养护的一大难题,机械防沙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防沙材料可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材料(作物秸秆为主)、矿物质材料(黏土和砾石为主)和新型材料(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或以农作物经发酵生成的产品为原料)。草方格是常用的传统防沙材料,尼龙网沙障是一种新型的防护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根据图1景观图判断当地的盛行风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7.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A.治理成本低 B.对环境污染小 C.需要劳动力少 D.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18.相对于草方格沙障(图2),尼龙网沙障(图3)的优势主要是( )
A.材料更环保 B.更好地截留水分 C.更好地适应地形起伏 D.短期救急防护效果好
【答案】16.B 17.D 18.D
【解析】16.图1景观图为新月形沙丘,缓坡坡向即盛行风的风向,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当地的盛行风为西北风,故B正确,故选B。
17.机械防沙措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低,与生物措施相比无需灌溉水源,环境适应性强,故D正确,机械防沙以传统生物质材料、矿物质材料和新型材料为主,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大,制造和铺设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故ABC错误,故选D。
18.草方格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建设时间长、见效慢,能更好的截留水分,材料更环保,AB错误;草方格沙障和尼龙网沙障都能适应地形起伏,C错误;尼龙网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小、建设时间短、见效快,短期救急防护效果好。D正确,故选D。
【点睛】机械防沙措施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草方格是常用的传统防沙材料,尼龙网沙障是一种新型的防护材料。三者都能起到防风治沙的效果,在防沙、治沙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
2022年10月3日,山东青岛知名景点、地标性景观高达17米的“石老人”在一夜雷电之后,“老人”的“头”和“胳膊”都不见了,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读“石老人”前后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石老人”属于( )
A.海蚀地貌 B.海积地貌 C.河流堆积地貌 D.风蚀地貌
20.下列地貌景观与“石老人”成因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19.A 20.B
【解析】19.“石老人”景观是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属于海浪侵蚀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石老人”属于海浪侵蚀地貌,读图可知A是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B是海浪侵蚀地貌,B正确;C是风力侵蚀地貌,C错误;D是流水侵蚀地貌,D错误。故选B。
【点睛】主要的外力地貌的类型:1、流水地貌: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丹霞地貌;2、风力地貌:风力侵蚀地貌——推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3、海浪地貌: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等;海浪沉积地貌——海滩、沙嘴等;4、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冰蚀湖、峡湾、角峰、刃脊等;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等。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关于甲地土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气候冷湿,本区土壤腐殖质层较薄
B.本区植被茂密,为土壤提供较多矿物质
C.本区地形大部分是平原,土壤含水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强
D.本区冬季严寒,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
22.乙地区土壤呈青色,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气候②地形③生物活动④成土母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丙地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主要原因是( )
A.枯枝落叶层厚 B.地形坡度大 C.人类破坏严重 D.气候寒冷干燥
【答案】21.D 22.B 23.D
【解析】2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为我国东北平原地区,以黑土为主,由于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有机质较厚,A错误;植被不能给土壤提供矿物质,B错误;该区域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地下冻土发育,不利于土壤淋溶作用,C错误;本区纬度位置较高,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D正确。所以选D。
22.青色土壤主要在我国东部雨水较多,且地势低平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环境中形成,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①②④正确;生物活动对青色土壤的形成影响较小,③错误。所以选B。
23.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岩石风化速度慢,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较慢,D正确;该地气候寒冷干燥,生物量较少,枯枝落叶较少,A错误;丙地并非所有的地区坡度都较大,B错误;区域人口分布较少,且人类破坏不是导致该地土壤欠发育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土壤形成因素,是指影响和决定土壤形成方向、发育程度和特征特性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人为因素指垦殖、耕作、施肥、灌排等。在不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如在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高温多雨条件下,形成强酸性的、富含铁、铝的砖红壤等;在温带半干旱地区,丛生禾本科植物为主的草原植被下,形成中性至碱性的栗钙土等;在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可以改变自然因素作用的成土方向,形成特定的耕作土壤,如各种类型的自然土壤经长期种植水稻,进行水耕、灌排等措施,都可形成水稻土。
二、综合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连云港市近岸地带海陆风现象显著,且海风强度明显大于陆风。经研究发现,在炎热的夏季午后,海风有时会加剧当地雷暴天气(强对流雨)的发生,导致城市内涝。雷暴是水蒸气激烈上升,凝结成大量的小水滴和冰晶,彼此之间高速碰撞使云体带上电荷而形成的。
材料二在道路两侧栽种行道树时,通常会在树木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称之为树池或树穴,可覆盖统一铁质、石质或生物盖板。为更好建设海绵城市,连云港在树池中多种植特色花草、灌木,打造植被树穴(下图)。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海风形成过程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2)推测连云港沿海地区海风强度大于陆风的原因。
(3)分析近岸地带在炎热的夏季午后雷暴天气多发的原因。
(4)说明连云港市打造植被树穴的主要功能。
【答案】(1)A
(2)白天海陆温差大于夜间,海陆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更强;海风到达近岸地带主要经过海洋表面,摩擦力小于陆地表面。(或陆风到达近岸时主要经过陆地表面,摩擦力比海洋表面大)
(3)炎热的夏季午后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剧烈;海风带来充沛水汽;海风加剧了陆地气流上升。
(4)降噪除尘,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形象;保护树木根系,促进行道树生长;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绿地面积,增强下渗,减轻城市内涝。
【分析】本道题以连云港市为例,设置4个小题,考查海陆风、雷暴天气成因及其城市内涝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分析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海水的比热容大,气温变化比较慢。陆地的比热容小,气温变化比较快。沿海地区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海洋上气压高,陆地上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因此海风形成过程中,海洋近海面形成高压,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海洋高空形成低压。陆地则相反,根据“高凸低凹”原则,A选项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
(2)沿海地区海风强度大于陆风的原因:主要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两个方面分析。首先由于白天海陆温差大于夜间,因此相对于晚上,白天海陆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差异更大,因此白天海风强于夜间陆风;此外海风吹海洋上吹来,经过海洋表面,摩擦力更小,对风力削弱作用较弱。因此海风大于陆风。
(3)夏季午后的暴雨,主要为对流雨。炎热的夏季地面温度升高,气流上升剧烈,在高空遇冷凝结;此外该地近海,海风带来丰沛的水汽,为降水提供条件;同时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根据图示和材料相关知识可得,树穴是“树木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首先树穴内种草能够降噪除尘,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形象;此外树穴能够保护植被根部,促进行道树的生长;还可以增加绿地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局地小气候;树穴可覆盖统一铁质、石质或生物盖板。可增加地表径流下渗,减轻城市内涝。
【点睛】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所以在近地面,海洋的气压比陆地气压高,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流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时,多出现图中甲处所示的峡谷地貌景观,横断山区具有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征;在澜沧江支流汇入的地方,河流流出山口,出现图中乙处所示的地貌景观;湄公河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出现下图丙处所示的地貌景观。
(1)甲处峡谷多为____形(峡谷的形态),其体现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____。
(2)分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地形特征的成因。
(3)填表比较乙、丙两种地貌景观。
| 地貌名称 | 分布 | 地势特征 | 沉积物颗粒 | 对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 |
乙 | ____ | ____ | ____
| 扇顶到扇缘由粗到细 | ____
|
丙 | ____ | ____ | 低平 | 颗粒细小 |
【答案】(1) V 塑造地表形态
(2)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挤压,褶皱隆起(或断裂)形成南北向的高大山脉;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多条河流侵蚀下切,形成峡谷。
(3) 冲积扇 出山口(或山谷口) 扇顶到扇缘由高到低 有利于耕作、居住、交通等 三角洲 入海口(或入湖口)
【分析】本题以澜沧江一湄公河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河流形态特征及原因、水循环的意义、流水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和材料“沧江流经横断山区时,多出现图中甲处所示的峡谷地貌景观,横断山区具有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征”可推出甲位于河流上游,是V形谷,这是河流下切形成的侵蚀地貌,故体现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塑造地表形态。
(2)横断山区受到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一系列褶皱隆起(或断裂)的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由于这里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在山脉间发育了多条河流,由于地势高,河流流速快,侵蚀下切,形成了V形峡谷,所以形成了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征。
(3)读图结合材料“澜沧江支流汇入的地方,河流流出山口,出现图中乙处所示的地貌景观”可知乙位于河流出山口,是冲积扇地貌,该地貌的地势特征为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到低;根据材料“湄公河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出现下图丙处所示的地貌景观”,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丙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地貌;冲积扇和三角洲同为流水沉积地貌,由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易于农耕,是聚落的理想选址,对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有利于耕作、居住、交通等。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非洲的气候类型图及甲地、丙地的景观照片。
(1)甲地照片所反映的植被类型是____,其植被特征是____。
(2)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植被____(填“有”或“无”)季相变化,乙地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是为了____。
(3)丙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是____,其植被特征是____。
(4)丁地乔木多蜡质(革质)叶片,试分析其主要的原因。
【答案】(1) 热带雨林 植被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2) 有 储存水分
(3) 热带荒漠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旱性。
(4)丁地夏季少雨,蒸发旺盛,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脱水。
【分析】本题以非洲的气候类型图以及两地景观图片为材料,涉及植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为热带雨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林湿热的气候,水热条件充足,植被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
(2)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利于在湿季储存水分度过漫长的干季。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丙地为热带荒漠,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4)丁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腊质叶片可以在夏季减少水分蒸发。
2024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地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地理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材料中“某些省份”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份阶段检测(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份阶段检测(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份阶段检测地理试题(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份阶段检测地理试题(PDF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