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完全代表夜晚来临。当太阳落至地平线下0°到18°之间时,西方的天边仍可看到靓丽渐暗的暮光(如下图所示,同理日出前为曙光)。这段时间被认为是昼夜交替的过渡区间。太阳高度低至地平线下18°以后,天际的亮色完全退去,夜晚才正式降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存在昼夜过渡区间的原因是( )A.大气的反射作用 B.大气的散射作用 C.太阳直射的原理 D.月球反射太阳光2.夏至日新加坡地区的“夜晚”时间约为( )A.9.6小时 B.10.8小时 C.11.2小时 D.12小时3.某一段时间内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向东北方向拍摄曙光,发现曙光拍摄时间在提前。该时间段可能在( )A.春节期间 B.劳动节前后 C.建军节前后 D.国庆节前后 【答案】1.B 2.A 3.B 【分析】1.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仍有一部分太阳光线被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向四面八方散射,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然明亮,即由于大气对太阳光具有散射作用使日出前或日落后天空明亮。B对。如图所示,太阳位于地平圈线以下,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角到达不了地平线上,A错;太阳直射的原理即太阳光入射角度(即 太阳高度角 )为90度,太阳落下地平线,不能可产生太阳直射现象,C错;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光,与地球关系甚微,D错。故选B。2.新加坡地区接近赤道,全年昼夜等长,约为12小时,故夏至日其“夜晚”所占弧度约为180°-36°=144°,15°/1小时,约为9.6小时。A对。故选A。3.太阳升落偏移位置与直射点的南北半球有关,根据题设向东北方向拍摄曙光,说明日出东北,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半年;曙光拍摄时间在提前,说明日出在提前,昼长在变长,直射点向北移,因此该时间段可能在劳动节前后,B对;春节期间、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A、D错。建军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C错。故选B。【点睛】太阳升落偏移位置与直射点的南北半球有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二分日,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同一经度地区,直射点纬度越高,升落方向越偏北或偏南同一季节(直射点纬度不变)纬度越高,升落越偏北或偏南,到极昼极夜区呈正北或者正南升落。陕西合阳县的黄河湿地有“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之称,自然风光十分迷人。瀵泉是其特有的景观,为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补给。图5示意瀵泉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合阳黄河湿地气候湿润,水量充沛,与其西侧的黄土塬差异巨大,这体现了(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C.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 D.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5.瀵泉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地形②降水③河流④地质结构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6.瀵泉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A.冰雪融水 B.地表径流 C.降水 D.地下水 【答案】4.B 5.D 6.D 【解析】4.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面组成物质的等差异的影响下发生是分异现象。合阳黄河湿地与西侧的黄土塬距离较近,两地差异较大属于较小尺度的分异规律,B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ACD错误。所以选B。5.根据材料信息“瀵泉是其特有的景观,为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补给。”可知,瀵泉是湿地重要的补给方式,可推测瀵泉为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的泉水,地形和地质结构是导致泉水出露的主要原因,①④正确;该地降水较少,河流欠发育,②③错误。所以选D。6.该地海拔较低,高山冰雪较少,且降水较少,冬季积雪量较少,河流欠发育,ABC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瀵泉为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的泉水,所以主要补给水源为地下水,D正确。所以选D。【点睛】瀵泉指从地层深处喷出地表的水,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用于灌溉,肥效显著。 瀵泉,在合阳县东部原下黄河西岸夏阳一带,即今东王乡境内东王位于渭北水文地质单元东南边界的F27大断裂(双泉—龙阳大断裂)。该断裂使东南部奥灰岩与汾渭地堑沉积巨厚的第三纪及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噩黏土、亚砂土等极弱含水性的岩层相接触,奥灰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受阻,形成南部隔水边界,致使地下水只有沿断裂带向东流动。位于南社至夏阳北东向断层断面向北西倾斜,上下盘皆为中奥陶系峰峰组二段岩层,峰峰组二段正是奥灰水的富水层段。在运移过程中,奥灰地下水受无数断裂的影响,与深部地下水互相交替,受地热影响温度升高,在东王地段沿南社至夏阳断层溢出地表。图左灰色部分为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右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破坏生态平衡。自1999年该区域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但坡面林地土壤出现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生长带来威胁,目前环境需要改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导致图所示不同地形部位植被空间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土壤肥力8.该区域坡面林地干燥化过程是( )①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②大量吸取地下水,坡面水资源短缺③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加剧,土壤变干④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A.④①②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答案】7.C 8.D 【解析】7.图中显示,该区域沟壑底部是落叶阔叶林,主要是森林植被,坡面为疏林草原,丘陵顶部是灌木草原。根据所学可知,水分条件是影响森林、疏林、灌木、草原等不同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合图示可知,当地的地表径流会随坡向下流动,因此沟壑底部水分条件最好,能够生长森林植被,随着海拔升高,水分条件变差,植被类型依次变为疏林草原和灌木草原,C正确。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部位的热量条件差异不大,A错误;地形对植被空间差异有影响,但不是直接的主要因素,B错误;土壤肥力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对植被空间差异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8.坡耕地转为林草地之后,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会显著提高;而林草的需水量比农作物大,因此植被大量吸取地下水,进而导致坡面水资源短缺;水分减少,林地数量减少,植被变得稀疏,大量地面裸露,接收太阳辐射增多,地表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壤变干;进一步导致森林退化,使得森林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又加剧土壤的干燥化。因此该区域坡面林地干燥化过程是④→②→③→①,D正确,ABC错误。选D。【点睛】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等)、地形、坡度、土壤等。森林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则主要以荒漠植被为主。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下图示意某国1965~2015年人口数量、总和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推测该国1980~1990年期间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恶化 B.战争难民外迁C.自然灾害频发 D.技术人员流失10.该国( )A.位于欧洲西部 B.城市化水平较高C.工业基础薄弱 D.人口老龄化严重 【答案】9.B 10.C 【解析】9.由图可知,该国在1980-1990年期间,总和生育率保持不变,死亡率下降,人口数量理论上应该增加,但是图中显示该国的人口数量却在减少,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不是自然增长导致的,而是由机械增长引起的。战争会引起难民大量外迁,导致人口数量减少,B符合题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会使死亡率升高,与图示信息不符合,AC错误。根据生育率较高,可推测该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欠发达,技术人员流失的可能性较小,D错误。故选B。10.该国是发展中国家,而欧洲西部大多是发达国家,A错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误。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C正确。该国总和生育率较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老龄化不严重,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等。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中部,地质历史时期火山大规模爆发,厚厚的火山灰散落在地表,层层堆积固结形成凝灰岩。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塔状的“精灵烟囱”地貌景观。下图为“精灵烟囱”地貌演变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凝灰岩属于(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12.根据③阶段“精灵烟囱”的形态判断( )A.b岩层岩性坚硬,对a岩层起支撑作用 B.a岩层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C.a岩层岩性坚硬,对b岩层起保护作用 D.b岩层岩性松软,内力断裂成塔状13.阶段④侵蚀速度急剧加快的主导因素是( )A.人为破坏 B.河水流速 C.重力崩塌 D.岩性差异 【答案】11.B 12.C 13.D 【解析】本题以“精灵烟囱”地貌演变过程为材料,涉及岩石性质及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11.由材料可知,凝灰岩是火山大规模爆发形成的火山灰层层堆积固结形成的,故为沉积岩,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12.由题干信息可知,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且图中可以看出,上部的a层岩石形态保存较好,说明岩性坚硬;下部的b层岩石形态变化较大,说明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上层岩石可对下层岩石起保护作用。综上,C项对,ABD项错。故选C。13.④阶段顶部的a岩层已经被侵蚀完了,对下层岩石没有保护作用,故侵蚀速度会加快,这是由上下两层的岩性差异造成的,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点睛】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岩浆岩:①构造特征: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水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②冷凝特征: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沉积岩:①层理构造显著;②常含古代生物遗迹,即生物化石。变质岩: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可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温盐环流是由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进而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温盐环流能够输送物质和能量,对全球气候系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关于温盐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净热量向北输送②深层海水流速较慢③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④驱动力来源于海洋表层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5.引起温盐环流下沉区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A.地转偏向力大 B.受地形影响 C.蒸发量减小 D.海冰影响较大16.若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会导致( )A.墨西哥湾沿岸气温升高 B.欧洲西部气候变暖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D.阿根廷沿海降水减少 【答案】14.C 15.D 16.C 【解析】14.根据图上信息,在北大西洋净热量是向北输送,但是温盐环流不仅仅存在于北大西洋中,①错;温盐环流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深层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递变幅度不会太大,因此密度差变化幅度小,故海水在深层流速较慢,故②对;结合材料中温盐环流的定义判断,温盐环流在大洋中普遍存在,因此不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故③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海洋表层太阳辐射不均及降水引起的,因此驱动力来源于海洋表层,故④对;故C正确,排除ABD;选C。15.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为温度和盐度变化,使海水密度增大。地转偏向力对海水盐度不产生影响,A错误;温盐环流由密度驱动,受地形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量减小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极小,C错误;海水结冰会导致盐分析出,加大未结冰海水的盐度,使海水密度增大,导致海水下沉强烈,D正确。故选D。16.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表层海水北上减弱,受其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变冷、降水减少,B错误;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表层北上的墨西哥湾沿岸暖流减弱,受其影响沿岸气温降低,A错误;北上的暖水与南下的冷水相遇,搅动减弱,会使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减少,C正确;阿根廷位于南半球,北大西洋海区的温盐环流对其降水影响极小,D错误。故选C。【点睛】海水密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其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 二、综合题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融雪期土壤由于受到融雪径流、冻融作用及未完全解冻层影响,在季节性积雪地区,因积雪融化形成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占全年土壤总侵蚀量比例较大。横垄耕作是东北地区主要的保护耕作措施之一,专家指出,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农耕方式,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近年来,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对田、土、水、路、林、电进行综合整治,优化土地结构,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建成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高标准农田格局,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1)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原因。(2)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3)阐述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答案】(1)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地表枯枝落叶较多;纬度高,气温低,生物循环微弱(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2)表层土壤开始解冻而下部土层仍处于冻结状态,形成渗透性极弱的隔层,从而使融雪水更容易集流并具有冲刷能力;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速度快且融雪量大,侵蚀力强;昼夜温差大,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或农作物)保护。(3)增加下渗量,减小坡面径流,减少土壤冲刷;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轻对黑土的冲刷;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为背景,设置3道小题,涉及气候,农业区位因素,土壤肥力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详解】(1)土壤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及草本类植物,东北地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多,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较慢,可使有机质在土壤中不断积累。(2)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冰雪较厚,来年春季回暖,气温上升较快,冰雪融化较快,地表径流较大,侵蚀力量较强;冰雪消融从土壤表层开始,下层土壤仍处于封冻时,不利于水的下渗,增加坡面径流,侵蚀作用增强;东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冰冻和消融交替出现,致使土壤松散,侵蚀更加严重;冬季植被难以生长,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水土流失更严重。(3)根据题意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横坡垄作可以阻挡水流,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减轻对黑土的冲刷;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的肥力。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赛里木湖(左图)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流城年降水量约257.4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0毫米,结冰期长达6个月;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溯岸多处坍塌,东岸尤为严重。秋冬之际,赛里木湖天气多变,湖面开始缓慢冻结,湖滨出现许多“冰蛋”聚集在一起(右图),美轮美奂。冰蛋是小冰体在湖中磨圆形成的冰球,其形成和发展受气象、水动力和水滨地形条件等多因素共同控制,必须在短时间内有多因素协同才能形成冰蛋聚集。(1)中国西北地区水面年蒸发量大多在1200毫米以上。分析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的原因。(2)说明近60年来赛里木湖东岸坍塌严重的原因。(3)根据材料,推测赛里木湖最有可能出现“冰蛋”的位置,并说出形成冰蛋的具体条件。【答案】(1)湖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形封闭,流域内湖面所占比重高,空气湿度较大;受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湖面结冰期长,蒸发历时较短。(2)湖岸岩性抗侵蚀能力弱;湖岸相对陡峭;为迎风岸,易受风浪、湖冰的冲击;气候暖湿化,湖泊水位上涨。(3)位置:湖泊东南侧或东侧。条件:冬秋交际,气温下降,出现降雪,有利于湖面形成小冰体;多大风天气,风浪动力强,有利于冰体相互碰撞,磨圆成冰蛋;迎风岸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冰蛋堆积。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蒸发量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海拔约2073米,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周围高山环绕,地处内陆盆地,地形封闭,赛里木湖湖面面积在整个流域内占比大,受其影响,空气湿度较大,湖水不易蒸发;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受西侧的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蒸发弱;该湖结冰期长达6个月,结冰期长,蒸发时间较短。(2)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流域全年盛行偏西风,东岸为迎风岸,受风浪和湖冰的冲击侵蚀程度大;由材料可知,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西侧湖岸河流携带泥沙的沉积,湖岸较缓,湖岸相对陡峭;气候暖湿化,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多,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涨,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增强。(3)位置:湖泊东南侧或东侧。条件:冬秋交际,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半球移动,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出现降雪,有利于湖面形成小冰体;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多大风天气,风浪动力强,有利于冰体相互碰撞,磨圆成冰蛋;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流域全年盛行偏西风,东岸为迎风岸,迎风岸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冰蛋堆积。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左图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右图)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1926年7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1)分析宁陕县城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2)绘制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右图中西河道的剖面示意图(含水位线及河床地形)。(3)解释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4)指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江心洲两侧的东、西河道中水量较小的河道,并说明判断理由。【答案】(1) 所在区域(位于秦岭南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县城地势较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2)画出水位线(靠城墙一侧水位较高,以致于冲毁城墙)及河床地形(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呈不对称的V字型,且靠城墙一侧较深)即可。见下图所示,仅供参考。 (3)降雨量大且历时长,长安河流量大。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4)东河道。理由:东河道较窄;东河道(位于凸岸,)水深较浅;城隍庙未受洪水影响,说明东河道水位较低。【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对聚落的影响。【详解】(1)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交汇,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慢,故易发洪水。(2)画出水位线(靠城墙一侧水位较高,以致于冲毁城墙)及河床地形(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呈不对称的V字型,且靠城墙一侧较深)即可。(3)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可从图中看出一个是凹岸,一个是凸岸,水流速度和地转偏向力都不同。(4)可从河道位置、形态和深浅分析,另可从城隍庙未被冲来推测。【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