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黄河上游某乡,过去因气候变化、超载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2015年某开发公司在该地建设光伏发电产业园。几年后,该产业园退化的草地开始恢复(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乡建设光伏产业园的主导优势是( )
A.能源需求大 B.太阳能丰富 C.劳动力廉价 D.水电成本低
2.该光伏产业园草地得以逐渐恢复的原因是光伏板可以( )
A.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B.提高土壤的温度
C.增加当地降水总量 D.增大昼夜的温差
3.光伏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当地( )
①转变传统发展模式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③发展灌溉农业④生态的恢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B 2.A 3.C
【解析】1.依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为黄河上游牧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能源需求量不大,A错;黄河上游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光照充足,是该乡建设光伏产业园的主导优势,B正确;光伏产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不多,C错;水电成本低与建设光伏产业园的关系不大,D错。故选B。
2.光伏产业园草地得以逐渐恢复的原因是光伏板具有遮阳挡风作用,降低了土壤的温度,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改善了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草类植被生长,A正确,B错;光伏板对当地降水总量的影响较小,C错;光伏板白天起遮阳作用,夜晚阻挡地面辐射,可以减小昼夜温差,D错。故本题选A。
3.光伏产业园的建设,提高当地植被覆盖率,抑制了土地荒漠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促进了传统发展模式的转变,①②④正确;光伏产业园没有改善当地水源条件,对发展灌溉农业影响不大,③错。故本题排除ABD三项,选C。
【点睛】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临汾(约36°N,111°E)陶寺观象台遗址距今约4700年,由13根夯土柱组成,通过夯土柱的狭缝可以观测塔尔山上的日出方位。研究发现,2、7、12号狭缝与当时的二分二至的日出方位相吻合。根据狭缝的对应日期,古人将一年分为长短不一的20个时节,据此安排生产、祭祀等活动。专家认为,后世的24节气,是在这种原始历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下左图示意陶寺观象台夯土柱分布,下右图为陶寺观象台复原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号缝的方位角是东偏南35°,12号缝的方位角是东偏北30°。观象台的不对称布局,最可能是由于( )
A.黄赤交角的影响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形起伏的影响 D.时节长短的差异
5.某日北京时间5:59,众多天文爱好者在陶寺古观象台观测日出景观。推测该日日期与观测到日出奇观的狭缝分别是( )
A.2月26日,8号缝 B.4月26日,10号缝
C.6月22日,12号缝 D.10月22日,6号缝
【答案】4.C 5.B
【解析】4.依据材料信息,由7号狭缝观测到日出时,为二分日,则7号狭逢大约位于正东,2号缝的方位角是东偏南35°,对应冬至日;12号缝的方位角是东偏北30°,对应夏至日,观象台上观测到的冬至日与夏至日日出方位不对称,主要是观象台通过夯土柱的狭缝观测东部塔尔山上的日出方位时,图中东南方向地势较高,受地形起伏的影响,所以冬半年日出方位角东偏南的幅度偏大,C正确;黄赤交角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观象台观测到的冬至日与夏至日日出方位不对称无关,AB错;“根据狭缝的对应日期,古人将一年分为长短不一的20个时节”,据此可知,时节长短的差异是观象台的不对称布局的结果,不是原因,D错。故本题选C。
5.依据题干信息,北京时间(120°E)5:59时,陶寺观象台(约36°N,111°E)所在地的地方时约为5:23,该地昼长约为13小时14分,故当地昼长夜短,据此可排除A、D两项;依据20°N纬线夏至日时最大昼长13小时13分左右,昼长13小时14分时,不是山西临汾(约36°N)夏至日时的最大昼长,故C错,B正确。因此本题选B。
【点睛】太阳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1)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下图为海洋与陆地夏季等温线分布理想模式图,甲、乙位于同一纬度.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可推断出( )
A.甲处位于北半球陆地 B.乙处位于北半球陆地
C.甲处位于南半球海洋 D.乙处位于南半球海洋
7.影响甲地等温线弯曲的因素可能是( )
A.地形 B.暖流 C.寒流 D.太阳辐射
8.在图示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市昼短夜长 B.恒河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成灾
C.我国南极中山站有极昼现象 D.新疆的天山出现暴风雪天气
【答案】6.B 7.C 8.B
【分析】6.全球温度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图示温度分布可判断该图示是北半球,排除CD;已知是夏季,所以同纬度地区海洋较陆地温度低,图中甲地温度低于乙地,故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A错,B正确。故本题选B。
7.由上题可知,甲地为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南部低纬凸出,由于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且图中甲所在位置水温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因此是受到寒流的影响,C正确,ABD错。故本题选C。
8.依据题干信息,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夏季应北京市昼长夜短,A错;夏季南亚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进入多雨季节,恒河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成灾,B正确;此时,我国南极中山站应出现极夜现象,C错;夏季新疆的天山不会出现暴风雪天气,D错。所以本题选B。
【点睛】根据温度的递变方向判断南北半球,气温向南递减的为南半球,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高低温。同纬度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的地区温度低,等温线向高纬弯曲的地区温度高。
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在不同的空间集聚,从而使得两地区产生关联性。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区域整体发展越协调。下图为2003年、2008年、2013年三个代表性年份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在不同层级的空间上的集聚关联度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推测其根本原因是( )
A.产业扩散 B.政策引导 C.资源禀赋 D.地理位置
10.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 )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B.加强交通建设 C.调整行政区划 D.差异化布局产业
【答案】9.A 10.D
【解析】9.“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在不同的空间集聚,从而使得两地区产生关联性”,据此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产业扩散,导致生产协作联系减少,A正确;与政策引导、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关系不大,且政策、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没有发生太大变化,BCD错误。故选A。
10.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差异化布局产业,调整产业分工,加强生产协作联系,D正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交通建设不能提高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调整行政区划对此影响不大,通常也不会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ABC错误。故选D。
【点睛】集聚是工业在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把测度两两配对产业集聚的结对集聚指数和测度两两配对产业关联度的投入产出表相结合,可以通过构建集聚关联指数或关联集聚指数,以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空间关联性的差异和出现差异的原因。
读某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的畜牧业 B.粮草结合的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的立体农业 D.温带草原的游牧业
12.该模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最有利影响是( )
A.保持土壤肥力 B.增加入们的收入 C.气温日较差变大 D.增加原生物种
【答案】11.A 12.A
【分析】11.读图可知,该地的生产活动是以饲养畜、禽为主的畜牧业,牧草的来源主要是由人工播种和施肥管理的人工草场,A正确。没有种植粮食,不是粮草结合的混合农业,B错误。立体农业是指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题干中没有体现,C错误。牧草的来源主要是由人工播种和施肥管理的人工草场,不是天然的温带草原游牧业,D错误。故选A。
12.读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模式在经过施肥、播种之后,还要进行改善土壤和有机质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土壤的肥力,A正确。不能增加收入,B错误。对气温日较差变大没有影响,C错误。这种模式不能增加原生物种,D错误。故选A。
【点睛】混合农业是指既有动物,又有植物,而且在收入中各占一定比例。游牧业是指向内蒙古一样的利用天然草场进行移动式的畜牧业。
(图中圆圈大小表示贸易总额多少,白色部分表示出口,黑色部分表示进口)。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三国的贸易进出口构成均为进口大于出口
B.三国出口产品都以农副产品为主
C.甲丙间贸易额大于甲乙间贸易额
D.甲乙丙三国之间都有陆地部分相连
14.甲乙丙三国,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相似的是( )
A.粮食作物都以水稻为主 B.均有本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C.均为雨热同期 D.均有本国最大的港口
【答案】13.C 14.C
【解析】13.图示甲是中国东部,乙是韩国,丙是日本;由图可以看出:三国的贸易进出口构成均为出口大于进口,A错;日本和韩国出口以工业品为主,B错;日本经济更发达,中国经济增长更快,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量大于中、韩间的贸易量,C正确;日本是岛屿,与大陆是分开的,D错。选C正确。
14.甲在中国的北方,粮食以小麦为主,A错;三国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都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正确;甲在中国北方,不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C错;中国最大的港口是在上海,不是北方,D错。选B正确。
马蹄峪地处山东省泰山东麓,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壤质地粗糙,受溅蚀和面蚀影响土地多沙砾化,土壤厚度经常变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地土壤厚度变薄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土壤受风化作用强 B.降雨流水侵蚀严重
C.地形复杂坡度较陡 D.人类采石破坏土壤
16.为了减缓该地土壤变薄趋势,应该( )
A.大力引种常绿阔叶林 B.修建顺坡垄梯田
C.种植板栗、柑橘等特色林果 D.建设沟谷拦蓄工程
【答案】15.B 16.D
【分析】15.马蹄峪地处山东省泰山东麓,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强度大,降雨侵蚀(溅蚀)、流水侵蚀(面蚀)严重,加上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壤质地粗糙,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从而导致土层变薄,B正确;风化作用会使风化物在原地沉积,土壤厚度会变厚,A错误;地形复杂坡度较陡是土壤土层薄的原因,但不是变薄的主要原因,C错误;人类采石破坏土壤属于人为原因,D错误。所以选B。
16.马蹄峪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宜大力引种常绿阔叶林,A错误;修建顺坡垄梯田易加剧水土流失,B错误;柑橘属于亚热带作物,不适宜在马蹄峪种植,C错误;建设沟谷拦蓄工程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D正确。所以选D。
【点睛】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 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势起伏较大,沟谷坡面多;③土质疏松;④地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③开矿及交通建设。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1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19.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7.C 18.B 19.C
【解析】17.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对。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A、B、D错。
1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B对。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
19.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对。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①错。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对。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C对,A、B、D错。
【点睛】风蚀坑面积在扩大,说明风力侵蚀强,应分布在迎风坡。根据图示风蚀坑分布位置,判断该地盛行偏西风。受植被阻挡,风速慢,沙尘沉积,沙丘增高。内蒙古属于温带地区,森林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沙漠区不适宜造林。区域生态脆弱,越野自驾游,对植被破坏较大。
云贵高原北侧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常出现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锢囚低涡"。较强的偏北风遇到秦岭阻挡分支南下,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辐合而形成“锢囚低涡",其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下图示意一次“锢囚低涡"控制下的天气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锢囚低涡”形成过程中( )
A.渭河平原麦收正忙 B.四川盆地阴雨绵绵
C.云贵高原草木枯黄 D.江汉平原气温骤降
21.贵州北部的“锢囚低涡”强度小、降水量大的原因( )
①受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②本地暖气流及东支回流湿度较大
③上升气流强烈 ④“低涡”控制时间较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0.D 21.B
【解析】20.渭河平原种植冬小麦,小麦收获时间在夏季。由材料可知,锢囚低涡的形成与较强的偏北风有关,偏北风在冬季比较强盛,夏季较弱,A错误。 四川盆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为晴朗天气,B错误。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图中显示云贵高原位于冷锋前,受暖气团控制,且纬度较低,气温比较高,所以草木不会枯黄,C错误。“较强的偏北风遇到秦岭阻挡分支南下,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辐合而形成“锢囚低涡"” ,据材料可知,江汉平原受较强的冷空气控制,气温会骤降,D正确。故选D。
21.“锢囚低涡”在贵州北部虽然强度小,但由于位置偏南,在加上地形因素的影响,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故停留时间较长,导致降水量较大,①正确;本地暖气流及东支回流湿度较大,导致空气当中水汽含量大,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降水,②正确;此季节温度低,上升气流并不强烈,③错误;“低涡”控制时间较长,导致降水量较大,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B。
【点睛】冷锋过境时,气温会降低,多大风,多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所以本题第一小问,“锢囚低涡”形成过程中,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都有冷空气经过并受冷空气控制,所以气温都会骤降,并且都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24.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答案】22.D 23.A 24.B
【解析】22.读图可知,该地位于60°N附近,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带来一定的水汽,与东欧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亚距水汽源地远,所以降水相对少,①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相差不大,②错误。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③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的东侧,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所以降水少,④正确。故D①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由材料可知,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等自然带,由于苔原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条件最差,物种数量最少,景观较为单一,且乌拉尔山脉两侧热量条件接近,所以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苔原带,A正确。与苔原带相比,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物种数量较多,景观较为复杂,由于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水分条件差异较大,所以景观、物种组成差异较大,BCD错误。故选A。
24.读图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由南到北跨纬度较大,与北部相比,南部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对较低,太阳辐射强,蒸发量相对较大,所以,南部较干,B正确。沼泽分布少和河流向北流均不是造成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AC错误。由题干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并不大,所以,南部较干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远离北冰洋,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 )
A.-15℃或-25℃ B.-15℃或-35℃ C.-35℃或-25℃ D.-35℃或-45℃
26.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答案】25.C 26.C
【分析】25.根据图示-35℃和-5℃等温线之间有两条等值线,可知其值分别为-25℃和-15℃。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相差一个等差距或相等。所以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等于与它相邻的等值线的任一条的数值,故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35℃或-25℃,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26.南极大陆主要是高原,地形、地势差异小,A错误;南极大陆周围是寒流,不会造成沿海气温高于内陆,B错误;南极大陆降水稀少,以晴天为主,太阳辐射量从极圈向极点递减,可形成同心圆状等温线,C正确;南极大陆主要受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均是寒冷干燥天气,对不同地区气温差异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等温线图的判读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第一小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并进行分析;第二小题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要求学生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联系有关知识作答,题目相对较难。
感热是指地面与大气之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过的垂直热量,主要受地表的粗糙度、地气温差以及风速等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感热变化将会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对周边大洋水汽的抽吸作用。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城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据研究,自198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 )
A.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 B.我国南方地区多干旱灾害
C.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 D.我国西南地区少阴雨天气
28.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 )
A.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B.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C.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D.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答案】27.D 28.C
【解析】27.根据材料“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城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可知: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西南季风势力也减弱,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天气减少,D正确;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寒潮、暴雪天气夏季出现较少,AC错误。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推移速度减慢,长期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多引发洪涝灾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多引发旱灾,B错误。故选D。
28.据材料,青藏高原目前气候出现暖湿化特征,利于高原地表植被恢复,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AD错误;地气温差减小,高原感热强度下降,C正确,B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上的冰雪融化,气候出现暖湿化特征,使得青藏高原上的植被得以迅速生长,植被覆盖率升高,地气温差减小,青藏高原感热强度下降,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推移速度减慢,长期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多引发洪涝灾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多引发旱灾;使得西南季风势力也减弱,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天气减少。
河北省张北地区有“风的故乡、光的海洋”之美誉,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力每年可供应北京市约十分之一的用电量,使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了100%使用“绿色”电力,也将助力202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从张北输送至北京的“绿色”电力来自( )
A.风能、石油 B.风能、太阳能 C.煤炭、水能 D.核能、天然气
30.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这与首都北京城市职能中相符合的是( )
A.政治中心 B.经济中心 C.文化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
31.参会代表要同时感受冬奥和夏奥这一“双奥”文化,最适宜参观( )
A.北京故宫 B.国家体育场 C.颐和园 D.张家口滑雪场
【答案】29.B 30.A 31.B
【解析】29.由图可知,张北地处内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邻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能资源丰富,因此张北地区为北京提供的清洁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B正确。石油、煤炭、核能、天然气不是“绿色”电力,ACD错误。故选B。
30.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说明首都北京城市职能是政治中心,A正确。经济中心是上海,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不是文化表现,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没有体现国际交往,BCD错误。故选A。
31.北京故宫、颐和园是中国的古代文物,和奥运关系不大,AC错误。张家口滑雪场适合感受冬奥文化,D错误。国家体育场是鸟巢,国家体育场用于举办主要的国际、区域和中国的国内大赛事,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传统体育赛事,为体育迷们提供一个感受新鲜体育文化的机会,可以同时感受冬奥和夏奥这一“双奥”文化,B正确。故选B。
【点睛】第二题注意抓住“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体现政治,没有体现经济及国际交往。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更好,否则就会死亡,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2.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沙柳,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A.防风固沙 B.吸烟除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33.适度发展沙柳造纸产业,可使当地( )
A.植被遭到更大规模破坏 B.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综合利用
C.农民经济收入下降 D.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
【答案】32.A 33.D
【分析】3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荒漠化严重,风沙危害大,沙柳能防风固沙,因此当地为了防止荒漠化加剧而种植沙柳,A符合题意;沙枊也具有吸烟除尘、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功能,但不是当地种植沙枊的主要原因,排除BCD。故选A。
33.适度发展沙柳造纸产业,可以促进当地农民种植沙枊的积极性,扩大沙枊覆盖面积,因此不会导致当地植被遭到更大规模破坏,而且还会使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A、C错误,D正确;沙枊造纸产业并不是利用废弃物作原料,因此生产重点并不会因此转向废弃物综合利用,B错误。故选D。
【点睛】漠化的防治措施:兴建防护林,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固沙;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
“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自新疆轮台县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很多城市,最终到达上海等地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经过很多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为城市供能 B.城市基础设施好
C.补充气源 D.改善生态环境
35.西气东输源地不利于天然气开采的自然条件是( )
A.风沙较大 B.经济落后 C.技术落后 D.晴天较多
【答案】34.A 35.A
【解析】34.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经过很多城市,可以为城市供能,这些城市就是西气东输工程的目标市场,A符合题意;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经过很多城市与城市基础设施好关系不大,排除B;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经过的城市一般都不能补充气源,排除C;沿线城市使用天然气,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但不是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经过很多城市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
35.西气东输源地在塔里木盆地,这里气候干旱,风力较大,风沙频繁,从而影响天然气开采作业的环境,A符合题意;经济落后和 技术落后不属于自然条件,排除BC;晴天较多,是天然气开采的优势条件,不是不利于开采的自然条件,排除D。故选A。
【点睛】西气东输工程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优化沿线和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治理大气污染;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线路建设时可能破坏植被和动物生活环境、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
二、综合题
36.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长期处于人口更替水平以下的状态。而婚育环境、致婚育意愿和婚育阻碍是影响少子化的三个重要因素。日本在二战后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后,日本的年出生人口开始持续快速下降,此后日本出生人口的下降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总体上仍保持着逐年下降的趋势。1989年以来,日本政府为遏制本国的少子化进程、提振生育率而制定、施行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但收效甚微。其内容围绕下图三个主线展开。
(1)简述少子化长期持续对日本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2)据图说明日本应对少子化的三条主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简析日本政府的遏制少子化政策收效甚微的原因。
【答案】(1)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负担加重,市场规模缩小。
(2)通过经济援助和支援生育、育儿,减轻育儿家庭经济负担;通过经济援助和改革工作方式保障年轻人和育儿家庭收入;通过支援生育、育儿和改革工作方式,使年轻人和育儿家庭能够兼顾工作和生活;以期达到重塑社会提高生育率的目的。
(3)对策的内容向育儿支援过度集中,缺乏对于婚育意愿的支援;对策严重滞后于少子化进程,错过了最佳应对期;
【分析】本题以少子化现象为材料;涉及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少子化的现象解释、日本政府的遏制少子化政策收效甚微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对人口问题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详解】(1)少子化长期持续对日本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出生人口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市场规模缩小,经济发展缓慢。
(2)日本应对少子化的三条主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经济援助和支援生育、育儿,减轻育儿家庭经济负担,刺激人们生育;通过经济援助和改革工作方式,保障年轻人和育儿家庭收入,获得更多收入用于生活抚养孩子;通过支援生育、育儿和改革工作方式,使年轻人和育儿家庭能够兼顾工作和生活,兼顾工作后有更多的经济收入,以提高社会生育率,以期达到重塑社会提高生育率的目的,促进生育,应对少子化现象。
(3)日本政府的遏制少子化政策收效甚微的原因:对策的内容向育儿支援过度集中,只是对育儿提供各种援助,缺乏对于婚育意愿的支援;对策严重滞后于少子化进程,对策时间相对落后,错过了最佳应对期,导致效果较差。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坨山是燕山山脉的主峰,海拔2241米,属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是开阔平缓的草甸。山区常年平均气温比北京城区低13℃,每年10月到次年6月会出现的“海坨戴雪”的景观。
材料二:国家滑雪中心坐落在延庆小海坨山南麓。规划建设7条雪道,全长10千米。其中男子速降赛道长3085米,起点海拔2190米,终点海拔1360米。2022年冬奥会将承担速降、超级大回转等11个项目的比赛。
材料三:高山滑雪比赛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进行。比赛要求起点和终点的垂直高度为800-1000米。其中速降比赛还要求线路长度大于2000米,坡度在5°-35°之间。
材料四:国家滑雪中心位置和规划示意图
(1)分析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选址延庆区小海坨山的自然原因。
(2)简述国家滑雪中心建设及使用对延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3)列举建设过程中为实现该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答案】(1)海拔高,垂直落差大,雪道长,坡度较大,满足高山滑雪赛道的要求;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时间长,积雪存留时间长;山顶为宽阔的平顶,雪道起点设施建设空间大;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优美。
(2)带动延庆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丰富延庆区旅游资源,带动延庆旅游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带动冰雪产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延庆区经济发展;
(3)工程建设尽量避让珍贵动植物生存空间;采取生态环境相似的近地保护或建立专门基地实施远距离迁地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后进行植被恢复;建设垃圾及时清理。
【解析】本题以海坨山自然保护区为背景材料,考查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海坨山主峰海拔2241米,海拔高,垂直落差大,雪道长,坡度较大,满足高山滑雪赛道的要求;山区常年平均气温比北京城区低13℃,每年10月到次年6月会出现“海坨戴雪“景观,气温低,冬季时间长,积雪存留时间长;山顶是一个长的10千米、宽约500米的草的平缓地带,山顶为宽阔的平顶,雪道起点设施建设空间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优美。
(2)国家滑雪中心建设在延庆区可以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延庆区的旅游资源,带动了延庆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滑雪,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国家滑雪中心的建设带动带动冰雪产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延庆区的区域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是典型的北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尽量避让珍贵动植物生存空间;就近移植植物,保证移植植物的存活率;建立动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保证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工程建设完成后进行植被恢复,减少植被的破坏;为保证保护区的优美环境,应及时清理建设垃圾。
【点睛】旅游业的开发旅游和利用 ,要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滑雪发展旅游业,首先要考虑有雪,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时气温较低,积雪较厚,持续时间较长;其次该地地表起伏和缓,坡度适宜,适合修建滑雪场,附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其他配套设施完善,方便游客游玩,位于京津冀城市群,消费市场广阔。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材料三 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流域,该流域分布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殆尽。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答案】(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2)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3)赞成。理由: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地势平坦;终年高温多雨,复种指数高,水稻产量大。
或不赞成。理由: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秘鲁劳动力不足,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热带雨林破坏所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区域农业发展评价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气候的环境效益。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物种多样性。
(2)亚马孙河流域有世界上范围最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近年来森林被大量砍伐,所以土壤保水能力下降,所以虽然流域水量减少,,但是由于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下降更为严重,所以造成流入江河的水量和洪水量增加。
(3)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反对的原因主要从大规模种植水稻的不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来进行分析。在东部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垦殖,砍伐热带雨林,影响其再生,同时,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导致水分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
【点睛】森林的生态效益:
3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一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
材料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
(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
(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
(3)流水侵蚀作用。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详解】(1)由图片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
(2)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颗粒后堆积,故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3)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筑淤地坝、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环牧。
【点睛】
4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通过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珠峰东绒布冰芯、纳木错湖芯三个监测点BC(黑碳: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发生热解的产物)浓度和通量数据,发现三地样本中的BC与西风带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南亚)、青藏高原内陆区密切关系。图示意三地BC浓度(通量)变化。
(1)概括三个监测点BC浓度(通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简述慕士塔格冰芯BC浓度的变化特征。
(2)如果BC浓度保持上升,推测纳木错水位和水质的变化。
(3)为避免跨境污染物引发的国际矛盾,请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总体波动上升;变化特征:1860-1890年BC浓度波动下降;1890-1950年BC浓度基本稳定;1950年后BC浓度明显上升。
(2)BC浓度上升,降低冰川和积雪表面反射率,加快冰川和积雪消融;纳木错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冰雪融水将地表的BC带入湖泊;纳木错水质变差。
(3)污染物输出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输出国给予适度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中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输出国的污染治理;中国及时控制污染影响,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三地BC浓度变化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理事物变化特征的描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污染防治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从青藏高原三地BC浓度示意图中可读出,三地BC浓度,1860-1890年BC浓度波动下降,1890-1950年BC浓度基本稳定,1950年后BC浓度明显上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根据材料可知,BC是黑碳,是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发生热解的产物,如果BC浓度上升,会导致冰川和积雪表面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加快冰川和积雪消融;冰川和积雪消融增加,会使纳木错水量增加,水位升高;BC会随冰雪融水进入湖泊,导致纳木错水质变差。
(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方面展开;根据材料可知,BC污染物随西风和季风输入到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从源头防范,督促污染物输出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人污染输出国给予适度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目前我国科考队已发现青藏高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跨境传输,因此中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输出国的污染治理;针对已经污染的现实,中国应及时控制污染影响,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期末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济宁一中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地理试题docx、济宁一中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地理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