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示意地球光照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节气为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该日,①地日出的方向是( )
A.正东 B.正南 C.东北 D.东南
3.图中①、②、③、④地相比( )
A.①地比②地线速度小 B.②地白昼最长
C.③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D.④地角速度最小
【答案】1.D 2.D 3.B
【解析】1.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可知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根据已学知识,图示节气为北半球的冬至日,D对,排除ABC。故选D。
2.根据已学知识,图示节气为北半球的冬至日,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①地(南纬45度)日出的方向为东南,日落西南方,D对,排除ABC。故选D。
3.读图,④地在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③地在赤道上,①地在南纬45度纬线上,②地在南纬45度和南极圈之间,根据已学知识,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①地比②地线速度大,A错;角速度,极点为0,其余各地皆为15°/小时,D错;根据已学知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②地纬度最高,白昼最长,B对;根据已学知识,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图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①地离直射点距离比③地离直射点距离更近,所以①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C错。故选B。
【点睛】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 :(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2)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纬线),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图1示意我国某地砂岩风成地貌景观,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塑造图1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化学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重力塌陷作用
5.构成图1地貌的岩石主要为( )
A.①———沉积岩 B.②———喷出岩 C.③———侵入岩 D.④———变质岩
6.图示①②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需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重熔再生—风化作用—变质作用 B.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D.重熔再生—岩浆侵入—冷却凝固
【答案】4.C 5.A 6.D
【解析】4.由材料可得,图为我国某地砂岩风成地貌景观为风蚀拱桥,是长期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C选项正确,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流水侵蚀作用不属于风成地貌;重力塌陷作用是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的过程。B、C、D选项错误,故选C。
5.图2中①为沉积岩,②为变质岩,③为侵入岩,④为喷出岩。图中地貌物质组成为砂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因此选A,排除B、C、D。
6.①与②分别为沉积岩和变质岩,这两种岩石若转化为③类岩石(侵入岩),必须经过重熔再生(变为岩浆),岩浆侵入以及冷却凝固三个过程。故选D,其他选项错误。
【点睛】重力崩塌作用属于崩塌作用的一种,塌陷作用主要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塌陷作用是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岩溶地区,代表地貌为天坑。
图示意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①风带近地面的盛行风向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8.②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干燥 D.温和湿润
9.①和②交替控制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是( )
A.A B.B C.C D.D
【答案】7.A 8.B 9.D
【解析】7.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①风带为盛行西风带,近地面吹西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②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①和②交替控制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地中海气候,又称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其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国加州、澳大利亚西南部珀斯和南部阿德莱德一带,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区,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的洋流( )
A.①的水温高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洋流④
B.②流经地区纬度低,水温高,为暖流
C.③受陆地阻挡影响,自西北流向东南
D.③为寒流,⑤为暖流,③比⑤水温低
11.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使海洋污染扩散到大洋西岸 B.②使荒漠延伸至大陆东岸
C.③促进高低纬间热量交换 D.④⑤交汇处形成丰沛降水
【答案】10.C 11.C
【解析】10.图中洋流①西风漂流是寒流,洋流④北太平洋暖流是暖流,故①的水温低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洋流④,A错误;洋流②由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是寒流,B错误;由图像可得洋流③受陆地阻挡,自西北向东南流,C正确;洋流③是寒流,但纬度低,水温比⑤高,D错误。故选C。
11.洋流①向东流,故使得海洋污染扩散到大洋东岸,A错误;洋流②的降温减湿作用,使得沿岸荒漠景观南北延伸,受高山阻挡,荒漠不能延伸到大陆东岸,B错误;洋流③由高纬流向低纬,促进了高低纬间热量交换,C正确;洋流④、⑤不能交汇,D错误。故选C。
【点睛】洋流分布可采用想象法分数式“8/0”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也可说是赤道逆流,分子为“8”,按笔顺方向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为“0”,按笔顺方向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
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局部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图中曲线为表层水温与正常年份偏差状况,即水温距平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甲地
A.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B.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C.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D.海面水温为4℃
1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
①西部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②东部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西部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④东部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A 13.B
【解析】12. 根据材料,该等值线为等水温异常值线,则正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高,负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低,则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点为 “4 ℃ ” 代表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 4 ℃,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13.观察图中等值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西部水温值偏低,东部水温值偏高。当赤道太平洋西部水温偏低,则气流上升减弱,则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①错误,③正确;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偏高,则气流下沉减弱,甚至上升,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②正确,④错误。即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南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水增温,影响该地上空的下沉气流减弱,原来干旱的气候变得湿润;南太平洋西部地区海水异常降温,影响该地上空的上升气流减弱,原来湿润的气候变得干旱。
图为甲、乙、丙三地全年气压带、风带控制时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三地( )
A.甲地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B.乙地冬季气候寒冷干燥
C.丙地的气温年变化较小 D.均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
15.关于三地气候对当地自然景观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高山自然带谱数量较多 B.乙地的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
C.丙地风蚀、风积地貌分布广 D.三地河流结冰期短、径流量大
【答案】14.C 15.A
【解析】14.读图可知,甲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降水多,信风带控制时降水少,有明显的干湿两季,A错误;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中纬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中纬西风控制,温和湿润,B错误;丙地常年受中纬西风控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变化小,C正确;甲地位于低纬度地区,D错误。故选C。
15.甲地位于低纬度地区,高山自然带谱数量较多,A正确;乙地是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错误;丙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风蚀、风积地貌分布少,C错误;三地河流均没有结冰期,D错误。故选A。
【点睛】气候类型成因: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1)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2)极地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受单一风带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1)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2)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3)地中海气候—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3、受季风影响的气候:(1)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交替控制)。
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甲、乙自然带的名称分别为( )
A.季雨林带、积雪冰川带 B.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C.季雨林带、苔原带 D.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17.图中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北坡比南坡低,主要原因是北坡( )
A.坡度更陡 B.水热条件比较差 C.土壤更肥沃 D.光照条件更优越
18.该山地可能位于( )
A.辽宁省 B.天津市 C.湖北省 D.西藏自治区
【答案】16.D 17.B 18.C
【解析】16.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得,该山脉北坡基带为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位于甲自然带之上,因此可以推断甲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乙上部为针叶林带,下部为落叶阔叶林带,可以推断乙为针阔混交林带,因此排除A、B、C,选择D。
17.根据材料可得,该山地位于我国,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南坡的海拔更高,可以推断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且受季风气候影响,南坡为阳坡,且为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比北坡充足,水分条件较北坡好,水热条件较北坡更好。因此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北坡比南坡低,主要原因是北坡水热条件比较差。因此排除A、C、D,选择B。
18.根据上题可以判断,该山地的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由此可以推断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辽宁省、天津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西藏自治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因此排除A、B、D,故选择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相关知识,①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 一致,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②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①、②、③分别为(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C.气温低、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D.空气稀薄、气温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20.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 B.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是重要水源
C.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且冻土分布广 D.降水稀少,自然带水平分异显著
【答案】19.C 20.B
【解析】19.据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的地势升高。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进而导致多冰川、多冻土,因此①为气温低,AD错误;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且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也会导致气温低,因此②为空气稀薄,③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C正确,B错误。故选C。
20.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A错误;当地海拔较高,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是重要水源,B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但是由于气温低,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比较贫瘠,C错误;青藏高原多高山,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星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综合题
21.北京市(40°N,116°E)某学生居家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学生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步骤。
(2)计算该学生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写出计算过程。
(3)为保证观测正午太阳高度的准确性,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出两项即可)
【答案】(1)(1)准备所需材料:铅笔、尺子;(2)在当地正午时刻进行测量;(3)测量铅笔杆长与影长,太阳高度角α.tanα=杆长/影长。
(2)该学生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为12:16,已知116°E时间为12:00,120°E与之相差16分钟,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120°E(北京时间)为12:16。
(3)准确计算测量时间,确保在正午时刻测量;准确测量影长与杆长;保持测量桌面水平。
【分析】本题以测量正午太阳高度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太阳高度角的测量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准备好测量材料(铅笔、尺子),在当地正午时刻进行测量;接着,将铅笔垂直放在地上,测量此时影长为x米,则铅笔和影子互相垂直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边,影子的端点和铅笔的顶点连接则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影子和斜边的夹角就是此时的太阳高度角α.tanα=杆长/影长。
(2)正午太阳高度角需要在正午时刻测量,即当地的12时(116°E),我国使用北京时间(120°E),所以已知116°E时间为12:00,北京时间(120°E)与之相差16分钟,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此时北京时间为12:16。
(3)在当地的正午时刻进行测量,需要准确计算所测量的时间;准确测量影长与杆长,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尽可能保持桌面水平,以免倾斜带来误差。
22.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A、B两处河谷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成因: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变化: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由于位置的差异,导致两河谷受流水侵蚀的方式出现差异,最终导致河谷形态差异明显。读图,A位于支流的上游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河流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较强,河流下切,河谷形态呈V字形。B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下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河谷展宽,河谷横剖面形态呈槽形。
(2)读图,C位于河流的出山口附近,河流在上游山区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携带大量泥沙,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开阔,河道展宽,水速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3)结合图中图例信息可知,相比于1949年,2009年该区域林地、草地明显减少,耕地数量增多。对区域地貌而言,区域林地、草地明显减少,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和输沙量增多,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增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点睛】
23.图为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单位:hPa),图中丙天气系统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风力的强弱并说明判断依据。
(2)描述山东省在丙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后气压和气温的变化。
(3)绘制丁天气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
【答案】(1)甲地风力比乙地强,判断依据:甲地等压线较乙地密集。
(2)丙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前气压低,气温高;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3)丁天气系统为气旋。气旋水平运动方向(左图)和垂直运动方向(右图):
【分析】本大题以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大气的水平运动、冷锋与天气、气旋(低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已学知识,甲地等压线较乙地密集,甲地气压梯度力较乙地大,所以甲地风力比乙地强。
(2)读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根据等压线数值变化规律,甲地所在天气系统为四周气压低中间气压高的高压,根据已学知识,丙天气系统为锋,其锋线与东北部低压系统(四周气压高中间气压低)的低压槽的槽线重合,形成锋面气旋。根据已学知识,在北半球,锋面应随气旋一起呈逆时针方向移动,锋线偏北为冷气团,偏南为暖气团,可见,冷气团推动暖气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丙天气系统为冷锋。图中丙天气系统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可知,冷锋过境前山东省受单一暖空气控制,气压低,气温高;冷锋过境后山东省受单一冷空气控制,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3)读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根据等压线数值变化规律,丁天气系统为四周气压高中间气压低的气旋。根据已学知识,该天气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绘制方法:先绘制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再绘制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北半球水平气流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下左图;该天气系统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由于近地面是低压,所以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向上,如下右图。
2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G7高速公路连接北京至乌鲁木齐,从北京出发,途径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六省(自治区、直辖市)。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被誉为“神奇的中国7号天路”。
(1)依次说出G7高速公路从北京出发沿途经过的主要自然带名称。
(2)说出G7高速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并简述产生地域分异的原因。
【答案】(1)从东向西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一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经过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阔;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分析】本题以G7高速公路为背景材料设置两小问,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要求较高。
【详解】(1)据材料“G7高速公路连接北京至乌鲁木齐,从北京出发,途径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六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北方,呈现东西走向,主要跨越了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由东向西气候类型由温带季风气候变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整体越来越少,故从北京出发沿途经过的主要自然带从东向西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再变为温带荒漠带,体现出降水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2)据前面分析可知G7高速公路,呈现东西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自然带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反映出从沿海向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由材料“G7高速公路连接北京至乌鲁木齐,从北京出发,途径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六省”可知,该公路经过中纬度地区,跨越省份多,陆地面积广阔,自东向西受到太平洋水汽影响越来越小,因为从北京到新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所以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点睛】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达尔文市在该季节的盛行风向是, 达尔文市的气候类型为, 图示区域火山喷发,会使得, 该企业, 该流域的生态保护措施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