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某中学生通过查询甲地7月22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发现该地该日处于极昼期,为此该同学绘制了与其相关的光照图,图中中心点为极点,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的纬度大约为( )
A.90°N B.78°34′S C.74°34′N D.60°S
2.该日,图中乙地( )
A.白昼时间长于昨日 B.地球自转速度小于甲地
C.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D.正午太阳高度高于甲地
3.推测甲地结束极昼的时间为( )
A.7月23日 B.7月30日 C.8月23日 D.8月30日
【答案】1.C 2.D 3.A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甲地7月22日出现极昼,故甲地应位于北半球,BD错误;图中中心点为极点(90°N),甲地没有位于中心点,故不能为90°N,由此可知A错误;74°34′N位于北半球,位于北极圈内,纬度较高,可以在7月22日出现极昼现象,C正确。故选C。
2.据图可知,图中乙地纬度低于甲地,7月22日与昨天(7月21日)相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了,故白昼时间会短于昨日,A错误;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故乙地地球自转速度应大于甲地,B错误;7月22日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全球日出东北,C错误;乙地纬度低于甲地,故距离太阳直射点更近,其正午太阳高度应高于甲地,D正确。故选D。
3.据材料可知,甲地目前处于极昼期,且位于晨昏线上,说明日落时太阳在甲地刚好在地平线上,不会日落到地平线以下;7月22日位于夏至日之后,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移动,所以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向南移动,在7月23日太阳在甲地会日落到地平线以下,使甲地极昼结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决定地球上某地昼夜长短的因素有:季节、纬度。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此时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此时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某地质考察队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将考察区域的地质地貌情况绘制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区域曾经发生的内力作用有( )
①地壳水平运动②地壳垂直运动③高温熔融作用④岩浆侵入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甲地地貌为( )
A.褶皱山 B.背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山
6.乙地极易发育的地貌是( )
A.曲峡地貌 B.河曲地貌 C.峡谷地貌 D.沟谷地貌
【答案】4.C 5.C 6.D
【解析】4.由图可知,该地有褶皱构造说明图示区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①正确;断层构造说明图示区域发生过地壳垂直运动,②正确;图中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说明该地发生过岩浆侵入活动,④正确;高温熔融作用主要集中在离地表几百公里以下的上地幔层内,图示区域不存在岩浆的高温熔融作用,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C。
5.图中甲为地垒构造,形成的山地为断块山。C正确,甲处不是褶皱山,ABD错误。故选C。
6.由图可知,乙地位于断层破碎地带,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狭窄的凹地地貌,即沟谷地貌,D正确;峡谷是地壳抬升过程,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两侧山地对峙,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的山谷,图中乙地相对两岩块下降,流水下切作用不显著,在乙地难以形成峡谷地貌,C错;也难以形成需要平坦地势的河曲地貌,以及在河曲基础上形成的曲峡地貌,AB错误。故选D。
【点睛】背斜、向斜统称为褶皱,它们都是在挤压作用下,岩层受力弯曲形成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年代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皱山脉,年代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而在褶皱形成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
圈河位于图们江下游,靠近日本海。圈河A河段两岸平均海拔约16米,地势平坦,水面宽阔,多汊流、江心洲、河漫滩,河谷南侧,以固定、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该流域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图左为圈河局部区域位置图,图右为2000—2015年A河段河岸沙丘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A河段江心洲和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侧蚀作用 B.流水下切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8.A河段河谷南侧大面积沙丘的沙源地主要是( )
A.河曲地带 B.河漫滩 C.两岸山地 D.河谷处
9.A河段2000至2015年沙丘的面积减小,合理的解释是( )
A.河流两岸植树面积增加 B.河流流量与挟沙量减少
C.上游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D.河流水位上升淹没沙丘
【答案】7.D 8.B 9.B
【解析】7.由材料可知,A河段两岸平均海拔约16米,地势平坦,水面宽阔,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江心洲和河漫滩,所以江心洲和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与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无关。故选D。
8.由材料和图可知,A河段河流两岸有较宽阔的河漫滩,该地冬半年盛行西北风,风将河漫滩的泥沙携带至南岸沉积,从而形成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流动沙丘。A河段河谷南侧大面积沙丘的沙源地主要是河漫滩,A错误,B正确。由材料可知,A河段两岸平均海拔约16米,地势平坦,不存在山地和明显的河流谷地,CD错误。故选B。
9.A河段2000至2015年沙丘的面积减小,沙丘面积减小,说明泥沙来源减少,即河流流量减少以及挟沙量减少,B正确。该流域人类活动强度较小,所以流域内植被等自然环境不会存在较大变化,AC错误。从图中看出,河流水位并没有上升,没有淹没沙丘,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容易发育。由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热带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是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辐合区,也是多雨带。30°E以西的非洲地区,由几内亚季风与其他偏北风构成了热带辐合带。下图中的甲、乙分别为一年中非洲热带辐合带最南、最北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甲、乙两图表示的季节(北半球)是( )
A.甲为春季 B.乙为夏季 C.甲为秋季 D.乙为冬季
11.几内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夏季太阳辐射不同 B.东南信风水热状况改变
C.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气压带与风带季节移动
12.东北信风与几内亚季风性质差异显著,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风速 C.形成源地 D.移动距离
【答案】10.B 11.D 12.C
【解析】10.热带辐合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南北移动,甲图、乙图分别为一年中非洲热带辐合带最南、最北位置分布图,判断甲图中热带辐合带退到一年中的最南位置,应为北半球冬季;乙图中的热带辐合带北进到一年中的最北位置,应为北半球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南半球东南信风随热带辐合带向北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几内亚季风(或西南风),B错误,D正确;几内亚季风只出现在夏季,与冬季太阳辐射差异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东亚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该区域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较弱,且不是几内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东北信风来源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以及东北面的亚欧大陆,性质干燥;几内亚季风源于赤道低气压带和赤道附近海洋,性质高温高湿,C正确;风向、风速、移动距离不是造成东北信风与几内亚季风性质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AB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一个地方的气候状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表为世界某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平均气温(℃) | 5 | 5 | 6.5 | 7.5 | 10 | 14 |
降水量(mm) | 69 | 50 | 54 | 51 | 55 | 56 |
月份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平均气温(℃) | 15 | 15 | 14 | 11 | 6 | 5.5 |
降水量(mm) | 50 | 70 | 67 | 70 | 65 | 76 |
13.图示城市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14.该城市秋冬季节降水偏多,可能的原因是该时期( )
A.温暖西风从海洋吹来 B.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C.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D.地形抬升湿润气流
15.该城市郊外典型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13.C 14.B 15.B
【解析】13.结合图中资料可知,该地气温全年温和,降水分布较为均匀,因此应为温带海洋气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结合图片可知,该地为温带海洋气候,终年受到西风的影响,并不只是冬季受到西风影响,A错误;该地为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带气旋较为活跃,因此降水较多,B正确;该地纬度较高,因此不会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错误;地形抬升不会因为季节而发生差异,D错误。故选B。
15.结合所学可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自然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气候类型的判读:①判断所属半球∶依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如果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则这种气候是北半球的气候;如果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则这种气候是南半球的气候。②判断所属的温度带︰以温定带。热带型气候类型的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15°℃以上;亚热带型气候的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 ~15℃之间;温带型和亚寒带型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低月平均气温却常常在0℃以上)﹔寒带型的气候中,苔原气候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低于10℃,而冰原气候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低于0℃。③判断雨型:以雨定型。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雨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4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类型,判断气候类型。
通过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以了解各地气压状况、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实况。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日,图中甲区域出现了6级以上大风,其主要原因是( )
A.低压控制,空气对流较旺盛 B.位于海洋,水平气压梯度大
C.纬度偏高,地转偏向力大 D.临近陆地,地面摩擦力小
17.与丁地相比,丙地( )
A.白天气温较高 B.夜晚气温较高
C.气温日较差大 D.气温日较差小
18.随着时间推移,在乙地可能出现( )
A.暖锋天气 B.冷锋天气
C.准静止锋天气 D.快行冷锋天气
【答案】16.B 17.C 18.D
【解析】16.由材料可得,甲地区等压线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加之甲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所以出现了6级以上大风,B正确,D错误。空气对流是垂直方向上的运动,A错误;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影响其大小,C错误。故选B。
17.丁地位于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而丙地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所以丙地白天气温较低,A错误;丙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较低,丁地受低压控制,云量大,昼夜温差小,C正确,BD错误。故选C。
18.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部高压散发的冷气团与乙地的暖气团相遇,暖空气快速爬升,出现大风降雨,形成快行冷锋天气。故选D。
【点睛】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并且在海洋、湖泊等水面上,摩擦力较小,风力更大。
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区域,由于西太平洋海域水温最高,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转向下沉,在海面上空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形成了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圈”。下图为“沃克环流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正常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赤道逆流带来冷水团 B.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C.秘鲁寒流流向该海域 D.上升流的规模较小
20.近年来,沃克环流势力增强,由此带来的是( )
A.秘鲁西部降水增多 B.印度尼西亚暴雨频发
C.我国北方旱灾严重 D.新西兰进入暖湿季节
21.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沃克环流势力( )
A.或增强 B.或减弱 C.增强 D.减弱
【答案】19.C 20.B 21.D
【解析】19.正常年份,秘鲁寒流向北流向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使其降温,成为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之处,C正确;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层海水具有高温低盐性质,A错误;虽然晴朗的夜晚气温低,但晴朗的白天气温高,B错误;上升流为寒流,规模较小使得降温效应弱,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当沃克环流增强时,说明温差增大,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意味着秘鲁寒流势力增强,造成秘鲁西部降水更少,A错误;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升高,气流的膨胀上升,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丰沛降水,B正确;沃克环流势力增强还能够增强夏威夷高压的势力,夏季风向北移动速度快,在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较常年少,而北方雨季较常年来的早降水较多,使我国北涝南旱,C错误;沃克环流形成于赤道太平洋区域,与新西兰进入暖湿季节无直接关系,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造成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海水温度就升高,大气垂直下沉运动减弱;而西太平洋海域,因东南信风减弱,受赤道暖流影响减弱,气温降低,大气垂直方向上升运动减弱,因而沃克环流势力减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下图为某一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拍摄的一幅所经之地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游客所经之地突出的自然环境特点有( )
①植物稀疏②沟谷发育③风沙肆虐④土壤深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该地自然环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生物 B.岩石 C.地貌 D.降水
【答案】22.B 23.D
【解析】22.根据图片可知,该地区主要沙漠为主,降水稀少,气候较为干旱,故植物数量较少,①正确;沟谷主要是流水侵蚀而成,该地降水稀少,流水侵蚀作用不明显,②错误;该地区沙漠广布,且沙漠中易发生沙尘暴天气,风沙肆虐,③正确;沙地有机质含量少,不易形成深厚的土壤,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选B。
23.该地为沙漠,自然环境特点主要是干旱,主要是降水稀少导致,D正确;而生物因素、岩石和地貌均不是形成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点睛】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有些沙漠是盐滩,完全没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风成地貌。
拉布拉多半岛是北美洲最大半岛,位于加拿大东部,哈得孙湾与大西洋及圣劳伦斯湾之间,地表起伏不大,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即拉布拉多高原。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沿海为寒带苔原带,中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明显。拉布拉多半岛东岸沿海有苔原植被分布。下图示意拉布拉多半岛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拉布拉多半岛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组合的地域分异 B.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 C.水分条件的差异 D.相对高度的分异
25.拉布拉多半岛苔原植被在东部沿海向南扩展,其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 )
A.全年大雾天气频发 B.极地冰山漂流于此 C.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D.流经拉布拉多寒流
【答案】24.B 25.D
【解析】24.水热组合差异是拉布拉多半岛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异的直接原因,A错误;而该半岛水热组合差异是在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基础上形成的,故该半岛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B正确,C错误;拉布拉多半岛地表起伏不大,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相对高度差异小,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拉布拉多半岛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明显,北部沿海为寒带苔原带,而其向南扩展属于非地带性,纬向性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拉布拉多半岛东部沿海流经拉布拉多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在其影响下,气候寒冷,生长着耐寒的苔原植物,D正确;全年大雾天气频发,光照弱,A错误;来自北半球的寒流有可能带来冰山,但不是拉布拉多半岛苔原植被在东部沿海向南扩展的主要原因,B错误;背风坡主要影响降水,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拉布拉多半岛东南部临近纽芬兰岛,该地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由于寒暖流交汇多海雾。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朗的铁路里程仅有13000多千米,且大部分都是未电气化的、单轨的铁路线,只有11%的人是通过火车出行,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航空运输发展较快。目前,中国企业参与承建的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正在施工,这条铁路将融入伊朗的东西铁路网络,并且成为新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伊朗等高线、沙漠、主要城市分布图。
(1)分析伊朗铁路建设比较落后的自然原因。
(2)伊朗国内航空运输发展潜力较小,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3)说明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施工的有利地形条件。
【答案】(1)伊朗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平地少,修建铁路难度大,投资大;伊朗沙漠面积较大,风沙天气多发,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难度。
(2)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长距离运输,伊朗国土面积不大,航空运输运程短,运输成本高;航空运输需要一定的载客量,伊朗人口较少,居民收入较低,客源有限;航空运输对天气的要求较高,频繁的风沙天气,影响飞机的起降。
(3)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沿1000米等高线延伸,地势起伏小,施工难度小;穿过的是山麓地带,地质构造简单,施工难度小。
【分析】本题以伊朗交通建设为背景,涉及铁路建设落后的自然原因、航空发展潜力小原因,电气化铁路修建的有利地形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及知识的调用能力。
【详解】(1)由图等高线分布可知,伊朗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不利铁路施工,投资成本高;伊朗沙漠面积广,风沙大,对铁路建设影响大,且风沙危害铁路的运营,后期维护成本高。
(2)伊朗国土面积不大,航空运输距离短,航空成本高;航空运输要有较大的客源市场为依托,而伊朗人口较少,且居民收入不高,对航空的需求量不大,航空运输难以维持;风沙天气多,对飞机的起降影响大。
(3)由图等高线可知,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大致沿1000米的等高线修建,地势平缓,易于施工;穿越山谷地带,地质结构稳定且简单,施工难度小。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位于10°N—30°N之间,是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农业历史悠久,耕地辽阔,但旱涝灾害频繁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下图为1950—2016年印度各月降水量及洪涝频次统计图。
(1)说明印度洪涝灾害频次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2)印度6月与9月降水量基本相等,但洪涝频次9月明显高于6月,分析其原因。
(3)洪涝灾害频次少的月份不一定利于农作物生长,说明其缘由。
【答案】(1)印度洪涝频次与月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季节差异明显,雨季(7~9月)洪涝灾害高发。
(2)洪涝灾害的爆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6月前降水少,地表与土壤积水少,6-8月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增大,9月虽降水量减少,但土壤中水分已饱和,更易形成地表径流,出现洪水。
(3)小麦生长季节需水量大。根据气候条件判断,印度小麦的生长季节在1—3月,但因该时段降水偏少,形成旱灾,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分析】本题以印度各月降水量及洪涝频次统计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印度洪涝灾害频次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洪涝频次9月明显高于6月的原因、洪涝灾害频次少的月份不一定利于农作物生长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由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可知,总体上而言,印度洪涝频次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印度洪涝灾害呈现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7-9月为高发季节,峰值出现在7月。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说明印度洪涝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夏季暴雨;西南季风不稳定,季节变化较大。
(2)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与降水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印度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6-9月为雨季,6月前印度处于旱季,降水稀少,土壤含水量低,能承受较多的雨水,6月降水变多后,大部分降水下渗到土壤中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引发的洪涝灾害较少;9月份降水量虽然相对减少,但由于长时间降雨,导致土壤水分已经饱和,降水不易下渗,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而形成洪涝灾害,导致洪涝频次高于6月。
(3)由图可知,洪涝灾害频次少的月份多为旱季,印度大部分为热带地区,生长季节长,印度小麦的生长季节在1—3月,此时正值旱季,虽然洪涝灾害少,但同时降水也少,而小麦生长期需水量大,缺水形成旱灾,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尔马拉海是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马尔马拉海是世界上最小的海,这里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全年降水量接近1000毫米。下图示意马尔马拉海位置。
(1)描述马尔马拉海的地理位置特点。
(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马尔马拉海冬季降水多的原因。
(3)阐释马尔马拉海夏季高温少雨的气候对马尔马拉海海水性质的影响。
【答案】(1)位于地中海与黑海之间,是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战略位置重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亚热带地区,东半球。
(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低纬度水汽;海水比热容大,冬季海水水温较高,蒸发量大;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热量、水汽输送给大气;空气湿度大,且低纬度来的空气会降温,水汽易凝结,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3)马尔马拉海夏季盐度出现最高值。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陆地淡水补给少;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海域较封闭,海水与外海交换作用弱,从而造成盐度出现最高值。
【分析】本大题以马尔马拉海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描述、冬季降水多的原因,夏季高温少雨的气候对马尔马拉海海水性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马尔马拉海的位置特点可以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描述。图中显示,马尔马拉海位于地中海与黑海之间,是黑海与地中海的海上唯一通道,交通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马尔马拉海北侧为欧洲,南侧为亚洲,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图中显示,马尔马拉海位于41°N,27°E附近,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属亚热带地区,马尔马拉海位于东半球。
(2)马尔马拉海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候温和,最冷月均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即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其影响因素是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故主要从冬季蒸发量大及易降水角度考虑,可得出结论。水汽含量大一方面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低纬度水汽;另一方面海水比热容大,冬季海水水温较高,蒸发量大;从而水汽量大。降水丰富一方面是水汽充足,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热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另一方面是降水条件的满足,空气湿度大,且低纬度来的空气会降温,水汽易凝结,降水较丰沛。最终得出结论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3)盐度主要受海水蒸发(气温)、大气降水、陆地径流注入、海域封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该海域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多雨,据此可得出结论马尔马拉海夏季盐度出现最高值。马尔马拉海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周围陆地地表径流汇入淡水补给少,对该海域的稀释作用较小;夏季气温较高,海水蒸发量大;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上升;海域较封闭,仅有狭窄水道与地中海、黑海相通,海水与外海交换作用弱,从而造成盐度出现最高值。
9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9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尼泊尔常见的外力作用地貌有, 尼泊尔多高山的主要原因是, 图示地点位于, 该地当日可能是, 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最高可达, 墙状山的地质构造类型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8页。
2023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