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统练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练一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发中,发现了一种药效高于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结构如图。下列与蒿甲醚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物质是( )
A.胆固醇 B.磷脂 C.叶绿素 D.血红素
【答案】A
【分析】由图观察可知,蒿甲醚的组成元素是C、H、O。
【详解】A、胆固醇属于固醇,组成元素是C、H、O,与蒿甲醚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A正确;
B、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C错误;
C、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Mg,C错误;
D、血红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Fe,D错误。
故选A。
2.巯基和二硫键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极为重要。研究发现,当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
B.结冰后蛋白质总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未结冰时有所下降
C.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肽键的变化
D.抗冻植物可能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
【答案】C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除R基以外其他位置的原子或基团是固定的,巯基只能位于R基上,A正确;
B、结冰后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两个巯基形成一个二硫键,脱去2个H,所以相对分子质量会减少,B正确;
C、结冰和解冻过程只涉及二硫键的形成和氢键的断裂,没有涉及肽键的变化,C错误;
D、细胞受到冰冻时,巯基氧化为二硫键,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功能受损,但解冻时二硫键保留,这说明解冻后蛋白质分子结构不能恢复原状,功能也不能恢复;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可能具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正确。
故选C。
3.如图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为葡萄糖,则C在动物细胞中可能为乳糖
B.若C为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为C、H、O、N
C.若B为脱氧核苷酸,则C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D.若C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则B可能为氨基酸
【答案】D
【分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都属于生物大分子。核酸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包括RNA和DNA,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分布在植物细胞中的淀粉和纤维素、分布在动物细胞中的糖原都属于多糖。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多种功能。
【详解】A、若B为葡萄糖,则C为多糖,在动物细胞中可能为糖原,乳糖不是大分子,A错误;
B、若C为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为C、H、O、N、P,B错误;
C、若B为脱氧核苷酸,则C为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与原核细胞的拟核中,C错误;
D、若C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则C可能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B是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点睛】
4.生命科学常用图示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则图甲、乙、丙可分别表示( )
A.蛋白质、RNA、淀粉 B.DNA、RNA、淀粉
C.DNA、蛋白质、糖原 D.蛋白质、核酸、糖原
【答案】A
【分析】图中每个小单位可认为是单体,然后由单体聚合形成多聚体,即图中三种物质都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详解】图甲中,单体具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单体只能表示不同的氨基酸,因此图甲可能表示蛋白质或者是多肽;
图乙中,有圆形、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四种不同的单体,并且该有机物是单链的,因此它可以表示RNA分子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图丙中,只有圆形一种单体,最可能表示的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只有淀粉和纤维素。
综合三幅图,甲、乙、丙可分别表示蛋白质或多肽、RNA、淀粉或纤维素。
故选A。
5.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单位
B.乙图中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在晒干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自由水
C.已知丙图中的a为脱氧核糖, 脱氧核糖是“生命的燃料”
D.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乳糖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
甲图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丙氨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乙图是小麦种子在晒干或烘烤过程中水分散失的过程;
丙图是核苷酸的结构简图,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其中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m是含氮碱基;
丁图是二糖的分子式,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甲图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中的一种,A正确;
B、乙图小麦种子在晒干过程中所失去的水是自由水,烘烤过程中失去的水是结合水,B正确;
C、具有“生命的燃料”之称的是葡萄糖,C错误;
D、乳糖是人体或动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乳糖,D正确。
故选C。
【点睛】
6.研究人员从某动物细胞中分离出甲、乙、丙3种细胞器,对其所含的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细胞器
所含成分
蛋白质
核酸
脂质
甲
√
√
√
乙
√
×
√
丙
√
√
×
A.甲是线粒体
B.乙应该具有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
C.丙的成分中不含脂质,可能是核糖体
D.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也能分离出题目所述细胞器
【答案】D
【分析】据表分析,甲细胞器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为线粒体;乙细胞器不含核酸,但含有蛋白质和脂质,应为具膜细胞器,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细胞器不含脂质,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含有核酸,故为核糖体。
【详解】A、甲是动物细胞中具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结构,故是线粒体,A正确;
B、乙含有脂质,即有膜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可能是内质网,B正确;
C、丙不含脂质,无膜结构,含有核酸,故可能是核糖体,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不能分离出上述结构,D错误。
故选D。
7.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可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如支原体肺炎等)、病毒性肺炎(如新冠肺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有糖类且都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B.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
C.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有效,对病毒性肺炎无效
【答案】B
【分析】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
【详解】A、细菌、支原体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A错误;
B、细菌、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彻底水解以后的碱基是A、T、G、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是A、U、G、C,所以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B正确;
C、细菌和支原体的蛋白质在自身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均无效,D错误。
故选B。
【点睛】
8.如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不应画出结构2和结构4 B.被称为“动力车间”的是结构3
C.结构9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结构7与结构8的形成有关
【答案】C
【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1细胞膜、2液泡、3线粒体、4叶绿体、5内质网、6核糖体、7高尔基体、8细胞壁、9细胞核。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是未成熟的细胞,没有结构2(液泡)和结构4(叶绿体),A正确;
B、结构3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被称为“动力车间”,B正确;
C、结构9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C错误;
D、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结构7高尔基体参与结构8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9.核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称为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下图表示物质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核孔数量都相同
B.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主要通过核孔
C.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需要转运蛋白协助
D.蛋白质、核酸都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答案】C
【分析】核孔是核膜上的结构,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核孔数量不同,代谢旺盛的细胞其核孔数量较多,A错误;
B、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主要通过核膜,B错误;
C、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主要是通过核孔复合体完成的,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正确;
D、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如RNA和蛋白质,核酸中的DNA不能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10.以紫色洋葱鳞片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原生质体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正确的是( )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C.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蔗糖浓度越高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初始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D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Y是细胞长度,X是原生质层长度,所以X/Y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该比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失水越多。
【详解】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质壁分离越明显,紫色越深,A错误;
B、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质壁分离越明显,说明这种细胞液与外界浓度差大,不容易复原,B错误;
C、X/Y值越大,质壁分离越不明显,所用蔗糖浓度越低,C错误;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质壁分离不明显,则细胞的初始细胞液浓度越高,D正确。
故选D。
11.下图①~④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不同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2和甘油通过图①方式运输
B.图2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C.温度对图3方式不会造成影响
D.图④被细胞摄入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答案】D
【分析】分析图形,方式①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所以为协助扩散;②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是自由扩散;③物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④为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
【详解】A、O2和甘油通过图②自由扩散方式运输,A错误;
B、图②没有载体协助,是自由扩散,只有少数小分子才可运输,B错误;
C、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以及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能量供应等,故温度对图中各方式都会造成影响,C错误;
D、图④胞吞被细胞摄入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D正确。
故选D。
12.胃蛋白酶只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不会水解胃组织自身的蛋白质,这归功于胃腔表面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如图是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示意图,①②为促进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胃蛋白酶原在内质网中加工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B.胃蛋白酶原可在酸性环境中转变为胃蛋白酶
C.胃蛋白酶原通过主动运输过程从细胞内分泌出来
D.HCO3-运出胃黏膜细胞需消耗能量但不需载体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胃黏膜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胃蛋白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是在胃腔内进行。
【详解】AB、由图可知:胃蛋白酶原分泌到胃腔后可在HCI的作用下转变为胃蛋白酶,A错误,B正确;
C、胃蛋白酶原属于分泌蛋白,通过胞吐过程分泌,C错误;
D、运出胃黏膜细胞需消耗能量也需载体,D错误。
故选B。
13.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的一种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能通过胞吐作用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通过胞吞作用“吃掉”肠壁组织细胞,并引发阿米巴痢疾。下列有关胞吞、胞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与痢疾内变形虫“吃掉”肠壁组织细胞的方式相同
B.“吃掉”肠壁组织细胞时,不需要肠壁组织细胞与变形虫膜上的蛋白质结合
C.在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中,胞吞、胞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需要消耗能量
D.通过胞吞、胞吐方式转运的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
【答案】C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2、大分子、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胞吞或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人体细胞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是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痢疾内变形虫“吃掉”肠壁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B、“吃掉”肠壁组织细胞属于胞吞作用,胞吞时首先是大分子物质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因此需要肠壁组织细胞(相当于大分子物质)与变形虫膜上的蛋白质结合,B错误;
C、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胞吞”和“胞吐”过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出细胞,如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C。
14.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可能受到物质浓度、氧气浓度或载体数量的影响,下图是关于细胞膜物质运输的四种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说明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B.曲线②可能受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C.曲线③说明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D.曲线④说明该运输过程消耗能量,抑制有氧呼吸会完全抑制该运输过程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①图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②图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③图表示运输速率与能量无关,属于被动运输(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④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该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曲线①说明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能代表协助扩散,因为协助扩散还会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A错误;
B、曲线②可能受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因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速率均含受到载体蛋白的限制,B正确;
C、曲线③说明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者协助扩散,也可表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主动运输某种物质的过程,C错误;
D、曲线④说明该运输过程消耗能量,抑制有氧呼吸并不会完全抑制该运输过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产生少量的能量供给该物质的运输过程,D错误。
故选B。
15.用新鲜制备的含过氧化氢酶的马铃薯悬液进行分解H2O2的实验,两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第1组曲线是在pH=7.0 20℃条件下,向5mL3%的H2O2溶液中加入0.5mL酶悬液的结果,第2组实验比第1组改变了一个条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B.第2组实验提高了反应体系中H2O2溶液的浓度
C.应保证两组实验反应体系的pH和H2O2溶液浓度相同
D.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高于20℃
【答案】A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由图可知,第2组比第1组生成的氧气的总量高。
【详解】A、据题干信息“第2组实验比第1组改变了一个条件”,分析图知,第2组比第1组生成的氧气的总量高,改变温度不会影响产物总量,所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过氧化氢的量对实验的影响,A错误;
B、提高H2O2溶液的浓度,就是提高底物浓度,产物的量增加,B正确;
C、反应体系的pH和H2O2溶液浓度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C正确;
D、实验未设置不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无法说明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高于20℃,D正确。
故选A。
16.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保证了ATP和ADP快速转化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释放能量,图1中的c键断裂
C.图1中的“A”代表腺苷,如果b、c特殊的化学键都断裂则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葡萄糖分子中稳定的化学能只有转化为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利用
【答案】C
【分析】1、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 ~ P ~ 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 ~ 代表特殊化学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特殊化学键断裂,释放能量,供应生命活动。
2、据图1分析,方框内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表示特殊化学键;图2向右代表ATP的水解,向左代表ATP的合成。
【详解】A、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A正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ATP水解,远离腺苷的特殊化学键(图1,c)断裂,释放大量能量,供细胞的生命活动利用,B正确;
C、图1中的“A”代表碱基(腺嘌呤),如果b、c特殊的化学键都断裂则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C错误;
D、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只有转化为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利用,D正确。
故选C。
17.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主要是除去空气中的杂菌和水蒸气
B.可以通过观察c、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呼吸类型
C.装置乙d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立即与e瓶相连
D.从d瓶中取样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可见变为橙色
【答案】B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甲是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其中a瓶中的质量分数为10%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瓶是酵母菌的培养液;c瓶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装置乙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方式,d瓶是酵母菌的培养液,e瓶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甲中NaOH 的作用主要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防干扰实验结果,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但是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导致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观察c、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判断呼吸类型,B正确;
C、装置乙是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装置,为了防止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d 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放置一段时间,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后再与 e 瓶相连接,C错误;
D、由于装置乙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因此 d 瓶中有酒精的产生,因此可以从d瓶中取样加入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可见变为灰绿色,D错误。
故选B。
18.酵母菌是制作马奶酒的重要发酵菌种之一,科研人员对马奶酒中的酵母菌菌株进行研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
B.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乳酸和CO2
C.野生型酵母菌发酵先利用葡萄糖、再利用半乳糖
D.马奶酒酵母菌发酵利用葡萄糖和半乳糖,酒精产量较高
【答案】C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
【详解】A、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A错误;
B、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CO2,不产生乳酸,B错误;
C、据左图可知,葡萄糖的浓度先于半乳糖下降,可推知野生型酵母菌首先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当这种糖耗尽时,酒精产量趋于平稳,不再增加,一段时间后随着半乳糖的浓度下降酒精产量再次上升,可推测葡萄糖消耗完后,野生型酵母菌才开始利用半乳糖发酵,C正确;
D、比较两图中的实验结果推测,与野生型酵母菌相比,马奶酒酵母菌在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方面显示的是马奶酵母菌先利用的是半乳糖,随之同时利用半乳糖和葡萄糖,在产生酒精方面马奶酒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速度快,但是二者最终产生酒精的量差不多,D错误。
故选C。
19.图甲是叶绿体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结果(①~④代表叶绿体结构,A~D代表4种色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②上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对绿光吸收极少
B.利用无水乙醇提取和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溶于无水乙醇
C.若用黄化叶片做色素提取实验,C和D色素带较窄
D.②上形成的NADPH和ATP进入④,为暗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B
【分析】1、图甲中①为叶绿体内膜,②为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④为基质,③为线粒体外膜;图乙中A为胡萝卜素,B为叶黄素,C叶绿素a,D为叶绿素b。
2、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NADP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暗反应主要发生的是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在暗反应阶段必须参与的物质是二氧化碳、ATP和还原剂NADPH,此外还需要多种酶的催化。
【详解】A、②上与光反应有关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A正确;
B、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因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B错误;
C、黄化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少,故若用黄化叶片做提取色素实验,C和D色素带颜色较浅,C正确;
D、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②)上进行的光反应可产生NADPH和ATP,进入叶绿体基质(④)参与暗反应过程,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B。
20.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C3还原
B.②中部分能量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
C.①和②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形成
D.CO2转移途径是:CO2 →C3→C5 →(CH2O)
【答案】D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进行,包括CO2的固定、C3的还原,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结合图示可知,①为[H],②为ATP。
【详解】A、①为[H],可为暗反应中C3的还原提供氢和能量,A正确;
B、②为ATP,在暗反应还原C3时,ATP中远离腺苷的特殊的化学键断裂,其中能量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B正确;
C、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产生ATP和[H],C正确;
D、暗反应中CO2首先被C5固定生成C3,C3再被还原生成(CH2O)和C5,故CO2转移途径是:CO2 →C3 →(CH2O),D错误。
故选D。
21.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等的选择,正确的是( )
A.观察线粒体的嵴——电子显微镜
B.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概念模型
C.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D.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黑藻幼嫩的根
【答案】A
【分析】模型构建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是提取并研究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实验材料。
【详解】A、线粒体的嵴属于亚显微结构,观察线粒体的嵴应该用电子显微镜,A正确;
B、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为物理模型,B错误;
C、公鸡的成熟红细胞含有细胞核等,不宜作为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实验材料,C错误;
D、黑藻幼嫩的根细胞中不含叶绿体,细胞质颜色较浅,细胞质的流动不易观察,应该选用黑藻幼嫩的小叶来观察细胞质的流动,以小叶细胞中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观察细胞质的流动,D错误。
故选A。
【点睛】教材基础实验的考查是考试重点,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学习中重点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等的选择。
22.囊泡转运是指物质在进出细胞及细胞内的转运过程中由膜包裹、形成囊泡、与膜融合或断裂来完成的过程,如图1所示。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不同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糖类,若Y内的“货物”为水解酶,则结构⑤为溶酶体
B.蛋白质A和蛋白质B的结合是特异的,能够保证囊泡内“货物”精确运输,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运输都需要这种机制
C.①中存在DNA和蛋白质复合物,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在X合成分泌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有②和④,但膜的成分均发生更新
【答案】C
【分析】1、图甲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膜,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溶酶体。图乙是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机制。
2、分泌蛋白质先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由细胞膜通过胞吐过程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囊泡膜的主要成分和细胞膜相似,是脂质和蛋白质,若Y内的“货物”为水解酶,则结构⑤为溶酶体,A错误;
B、蛋白质A和蛋白质B的结合是特异的,能够保证囊泡内“货物”精确运输,但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运输不都是通过这种机制,如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错误;
C、①细胞核中存在DNA和蛋白质复合物,如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C正确;
D、在X合成分泌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只有④,但膜的成分均发生更新,D错误。
故选C。
23.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 3 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 (“+”表示有,“- ”表示无),甲、乙、丙 3 种细胞最可能取自下列哪种生物( )
核膜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处理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破坏
A.乳酸菌、蛔虫、洋葱
B.蛔虫、硝化细菌、水稻
C.蛔虫、蓝细菌、水稻
D.乳酸菌、蓝细菌、洋葱
【答案】C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无核膜),有唯一细胞器核糖体;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甲细胞有核膜,属于真核细胞,细胞中无叶绿体、线粒体、细胞壁,有中心体、核糖体,可能是蛔虫,不可能是乳酸菌;乙细胞无核膜,属于原核细胞,有叶绿素,可能是蓝细菌;丙细胞有核膜,属于真核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无中心体,可能是水稻。
故选C。
24.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将大量需要运输的物质分拣、包装到囊泡中,利用动力蛋白水解ATP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移动,高效精确地将物质运输到相应结构中发挥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可通过囊泡分泌到细胞外
B.核糖体可出芽形成囊泡将肽链运往内质网进行加工
C.在胞内运输过程中,运输系统仅由高尔基体组成
D.动力蛋白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的移动伴随着能量代谢
【答案】D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此可见,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具膜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囊泡等。
【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发挥作用,不属于分泌蛋白,不能通过囊泡分泌到胞外,A错误;
B、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不能出芽形成囊泡,B错误;
C、在胞内运输过程中,许多由膜构成的囊泡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高尔基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错误;
D、动力蛋白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的移动,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故伴随着能量代谢,D正确。
故选D。
25.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亲核蛋尾白输入细胞核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设计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中可以用3H对亲核蛋白进行标记
B.由同位素组成的同种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
C.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蛋白质结构不同,所以不能形成对照
D.本实验可推测出亲核蛋白的尾部能引导亲核蛋白通过核孔
【答案】C
【分析】实验一: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亲核蛋尾白,然后注射进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在细胞核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亲核蛋尾白能进入细胞核;
实验二、实验三:用有限的水解酶水解亲核蛋白,得到具放射性的亲核蛋白头部和亲核蛋白尾部,分别注射进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一段时间后,细胞质不能检测到放射性,细胞核能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亲核蛋白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亲核蛋白尾部能进入细胞核;实验四:用胶体金包裹具放射性的亲核蛋白尾部,注射进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在电镜下检测发现,包裹尾部的胶体金颗粒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详解】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等,故本实验中可以用3H对亲核蛋白进行标记,A正确;
B、同位素标记法运用了同位素的物理性质特殊但组成的同种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的原理,B正确;
C、实验一是完整的亲核蛋白,实验二中只含有亲核蛋白的头部,二者形成对照,实验结果说明只有头部的亲核蛋白不能进入细胞核,C错误;
D、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的实验结果说明亲核蛋白的尾部能进入细胞核,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结合实验四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亲核蛋白的尾部能引导亲核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D正确。
故选C。
26.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丙中的半透膜若采用甲为材料,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右两侧液面相等
B.若图乙所示细胞处于无氧环境中,则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会停止
C.若图甲中贯穿有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液面
D.若图甲中贯穿有图乙的蛋白质②,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液面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水分子多)运输到高浓度,由于两侧浓度相同,所以液面不发生变化。
【详解】A、在单位体积的1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1mol/L的乳酸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相等,水分子数也相等,葡萄糖分子和乳酸分子都不能通过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半透膜,因此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A正确;
B、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人的红细胞虽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但也可以产生少量能量,故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受影响,乳酸的跨膜运输会受到影响,B错误;
C、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蛋白质①是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葡萄糖会由A侧运向B侧,B侧渗透压升高,水分子由A向B移动,造成A侧液面降低,B侧液面升高,即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C错误;
D、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②,由于乳酸的运输是主动运输,没有能量不能进行,所以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D错误。
故选A。
27.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三种离子的初始浓度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植物对离子的需求情况有所不同
B.三种离子中,水稻对SiO44-需求量最大
C.植物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与载体的数量有关
D.当离子浓度高于初始浓度时,说明该植物不吸收该离子
【答案】D
【分析】分析柱形图: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 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SiO44-多,造成培养液中SiO44-浓度上升。两种植物吸收离子不同,水稻对SiO44--吸收较多,而番茄对Ca2+、Mg2+ 吸收较多,说明不同植物吸收离子具有选择性。
【详解】A、水稻吸收SiO44-多,对镁离子吸收量少,而番茄对Ca2+、Mg2+吸收较多,说明不同植物吸收离子具有选择性,A正确;
B、从图上看,培养水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剩余的SiO44-最少,可见三种离子中,水稻对SiO44-需求量最大,B正确;
C、植物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其运输速率与载体蛋白的数量以及细胞呼吸供能有关,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有差异,可能与载体的数量有关,C正确;
D、若根细胞吸水的相对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相对速率,结束时培养液中某离子浓度可能高于初始浓度,因此不能说明不吸收该离子,D错误。
故选D。
28.下图是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两者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运输载体蛋白进入小肠上皮细胞(能量来自膜两侧的Na+的电化学浓度梯度)。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运输的物质
肠腔液→小肠上皮细胞
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
A
Na+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B
Na+
ATP提供能量
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C
葡萄糖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D
葡萄糖
ATP提供能量
需要葡萄糖载体蛋白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分析图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而运出细胞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
【详解】A、Na+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Na+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主动运输,A错误;
B、Na+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Na+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
C、由图可知,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低浓度向高浓度的主动运输,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高浓度向低浓度的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协助扩散,C正确;
D、葡糖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主动运输的能量来源于膜两侧的Na+的电化学浓度梯度,D错误。
故选C。
29.将细菌紫膜质(蛋白质)和ATP合成酶镶嵌到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构成脂质体。光照条件下,脂质体会发生如下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丙图过程可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类似于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
B.丙图过程体现了ATP合成酶可同时发挥催化与运输两大功能
C.紫膜质可在光下将H+运入脂质体,再通过H+顺浓度梯度运出的过程驱动ATP合成
D.H+运人脂质体和运出脂质体均需要膜蛋白协助,属于同种跨膜运输方式
【答案】D
【分析】1、像水分子这样,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
2、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详解】AC、根据图示,丙图过程紫膜质可在光照下将H+运入脂质体,再通过H+顺浓度梯度运出的过程驱动ATP合成,该过程可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类似光合作用光反应,AC正确;
B、丙图过程中ATP合成酶一方面作为酶催化ATP的形成,另一方面以转运蛋白身份转运H+,体现了蛋白质分子可同时发挥催化与运输两大功能,B正确;
D、由图可知,H+逆浓度梯度从膜外运送到膜内,需要光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但从脂质体内部转移到外部没有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因此H+进出脂质体并非同种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
故选D。
30.低密度脂蛋白(LDL)过多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LDL是由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等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如图是其参与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B.LDL受体的去路是被溶酶体水解成小分子物质
C.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受体的分离
D.LDL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LDL与受体可特异性结合
【答案】C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细胞外的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被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并转运至内体;在内体中,LDL与其受体分离,受体随囊泡膜运到质膜,与质膜融合,受体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而分离后的LDL进入溶酶体内被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
【详解】A、胆固醇属于脂质,细胞合成脂质的场所是内质网,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细胞内LDL与其受体分离,分离后的受体随囊泡膜转运到质膜,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B错误;
C、由图可知,LDL与其受体的分离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其受体的分离,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31.下列关于ATP和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②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不消耗ATP
③ATP和RNA具有相同的五碳糖
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阶段都能形成ATP
⑤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⑥可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反应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⑦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⑧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A.②③⑥⑦⑧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⑧ D.①④⑤
【答案】D
【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可以进行无氧呼吸。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是水通过原生质层进出细胞。无氧呼吸只在第一个阶段产生少量ATP。过氧化氢自身受热易分解,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详解】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①错误;
②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水通过原生质层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消耗ATP,②正确;
③ATP和RNA的五碳糖均为核糖,③正确;
④无氧呼吸只在第一个阶段产生少量ATP,④错误;
⑤淀粉被淀粉酶分解成还原糖后加碘液不变蓝,而蔗糖不分解时加碘液也不变蓝色,所以不能用碘液鉴定,应选用斐林试剂,⑤错误;
⑥可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反应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⑥正确;
⑦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⑦正确;
⑧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⑧正确。
故选D。
32.下图表示某农作物种子在不同氧浓度下,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细胞呼吸时O2的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最大限度降低有机物的消耗,种子宜储存在无氧环境中
B.图中M区域的变化体现了有氧呼吸CO2释放量与O2浓度的关系
C.浸种催芽时O2浓度应保持在5%左右,以有利于幼苗的生长
D.种子在O2浓度为10%时葡萄糖的消耗量是O2浓度为0时的0.2倍
【答案】D
【分析】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当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吸收的氧气时细胞即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当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吸收量相等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储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种子将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种子储存不利,A错误;
B、图中阴影部分M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过程中细胞呼吸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相等,而无氧呼吸过程中不消耗O2,只产生CO2,所以M为种子进行细胞呼吸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差,即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B错误;
C、当氧浓度为5%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低,证明此时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弱,代谢缓慢,不利于幼苗的生长,C错误;
D、当氧气浓度为10%时,两曲线相交于点P,此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说明此时葡萄糖的消耗量为0.1;又氧浓度为0时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1,说明此时葡萄糖的消耗量为0.5。因此,当氧气浓度为10%时,葡萄糖的消耗量是氧浓度为0时的0.1÷0.5=0.2倍,D正确。
故选D。
33.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0.9
1.3
1.5
3.0
产生C2H5OH的量(mol)
0.9
0.7
0.6
0
A.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6 mol
C.氧浓度为c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50%用于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详解】A.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和产生的酒精的量相等,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氧气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为0.7mol,产生的二氧化碳应为0.7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1.3-0.7=0.6mol,B正确;
C.氧气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量为0.6mol,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应为0.6mol,消耗的葡萄糖为0.3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0.6=0.9mol,消耗的葡萄糖量为0.15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2倍,即消耗的葡萄糖有2/3用于酒精发酵,C错误;
D.氧气浓度为d时,无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C。
34.如图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植物缺Mg,则首先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②
B.蓝细菌细胞的过程①②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③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植物细胞过程④的进行与过程⑤~⑨密切相关
D.图中过程②O2的释放量小于过程⑨O2的吸收量,则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
【答案】B
【分析】分析图示,①表示细胞渗透作用吸水,②表示光反应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④表示吸收矿质元素离子,⑤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⑥⑦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⑧⑨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详解】A、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②光反应过程,A正确;
B、蓝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发生在光合片层上,B错误;
C、植物细胞④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⑨呼吸作用过程密切相关,C正确;
D、图中②光反应过程O2的释放量小于⑨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则净光合作用量小于0,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D正确。
故选B。
35.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有关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的产生发生在A的囊状结构薄膜上
B.CO2的固定是CO2与④在酶催化下结合的过程
C.(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来自ATP和NADPH
D.若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C3含量会增加
【答案】A
【分析】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是光反应,这一阶段中产生[H](即NADPH)、ATP和氧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因此,A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①表示氧气,②表示NADP+,③表示ADP+Pi,④表示C5。
【详解】A、图中A 为类囊体薄膜,进行的反应过程为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同时合成ATP,[H]和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暗反应,生成②NADP+和③ADP+Pi,A错误;
B、CO2的固定是CO2与④C5在酶催化下结合成两分子C3的过程,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NADPH均可以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提供能量,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C正确;
D、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被还原的C3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会升高,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
36.气孔是水分和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通道,它由叶片表皮上的保卫细胞环绕而成。保卫细胞失水会导致气孔关闭,吸水会导致气孔开启,如图1所示。调节气孔开闭的机制目前有多种说法,“淀粉—糖转化学说”和“无机离子吸收学说”是其中两种较为经典的假说,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保卫细胞的吸水与失水主要与其细胞内的___结构有关。正常情况下,保卫细胞吸水能力的大小与其细胞内浓度的大小呈__(选填“正相关”或“负相关”或“不确定”)。
(2)若要通过实验观察气孔的开放和关闭状态,必需的器材和试剂有___。
①清水;②光学显微镜;③镊子;④酒精灯;⑤苏丹III染液
(3)根据图2所示学说推测,当植物处于黑暗或光照弱时,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停止或减弱,但呼吸作用仍进行,则细胞中CO2浓度___,pH值___,可溶性糖转化成淀粉,导致保卫细胞的浓度___,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4)根据图3所示学说推测,光照能促进细胞中ATP的合成,进而__(选填“促进”或“抑制”)H+的外排,激活___,细胞以___的方式增加K+的吸收量,引起细胞吸水,最终导致气孔的开启。由此可见,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__(至少答出两点)等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答案】(1) 液泡 正相关
(2)①②③
(3) 升高 降低 下降
(4) 促进 K+通道(的开放) 协助扩散 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催化作用)等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1)保卫细胞的吸水与失水主要与其细胞内的液泡有关,因为液泡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正常情况下,保卫细胞吸水能力的大小与其细胞内浓度的大小呈正相关,即细胞液浓度越大,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就越大,吸水能力就越强。
(2)若要通过实验观察气孔的开放和关闭状态,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需要制片来观察,由于植物叶片较厚,需要用镊子撕取叶表皮细胞,然后制片观察,因此必需的器材和试剂有①清水、②光学显微镜、③镊子。
(3)根据图2所示学说推测,当植物处于黑暗或光照弱时,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停止或减弱,但呼吸作用仍进行,细胞呼吸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则细胞中CO2浓度会上升,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则pH值下降,可溶性糖转化成淀粉,导致保卫细胞的浓度下降,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4)根据图3所示学说推测,光照能促进细胞中ATP的合成,进而促进H+的外排,激活了钾离子通道,促进细胞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增加K+的吸收量,是细胞液浓度上升,引起细胞吸水,最终导致气孔的开启。由此可见,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7.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我们一般称极少数特殊的酶为______酶。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应进行控制,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 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3)据图分析,抑制剂________(填类型)的作用最可能是使酶分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抑制剂________(填类型)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4)某同学认为该实验小组的实验过程应是:
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分为_______份;
b.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抑制剂Ⅰ,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③中加入_________;
c.在__________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分别与等量的___________的底物混合;
d.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答案】 蛋白质 核 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 酶促反应速率 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 Ⅰ Ⅱ 若干等 等量的蒸馏水 相同且适宜 不同浓度 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
【分析】图示表示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无关变量是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与无抑制剂相比,抑制剂Ⅱ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抑制的效力越来越小;与无抑制剂相比,抑制剂Ⅰ的酶促反应速率不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可能是因为抑制剂Ⅰ使酶分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
【详解】(1)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我们一般称化学本质为RNA的酶为核酶。
(2)分析曲线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应控制为相同且适宜,无关变量有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
(3)据图分析,抑制剂Ⅰ可能使酶分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抑制剂Ⅱ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4)设计该实验时要注意,先对酶溶液进行处理再加入底物,否则底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已经分解了,再加抑制剂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该实验过程应是: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分为若干等份;b.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抑制剂Ⅰ,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③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c.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分别与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混合;d.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点睛】本题曲线图,考查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化学本质、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能分析题图明确不同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38.细胞呼吸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内代谢的枢纽。对于高等植物来说,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A、B、X表示不同物质,I~IV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A、B分别是___、___。在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___上;在酶催化下直接参与CO2固定的化学物质是图中的___。
(2)I过程为II过程提供的物质有___。II、III、IV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
(3)在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I过程的能量变化是___。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叶肉细胞内转化能量最多的生理过程是图中的___(填数字)。
(4)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___作用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同时,硝化细菌体内还会发生图中的___(填罗马数字)过程。
【答案】(1)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类囊体(薄)膜 C5
(2) NADPH和ATP 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3) 光能转化为储存在NADPH和ATP中的化学能 Ⅰ
(4) 化能合成 Ⅲ、Ⅳ
【分析】根据各种物质进行判断:图中Ⅰ代表光反应,Ⅱ代表暗反应,Ⅲ代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Ⅳ代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详解】(1)过程Ⅰ表示的是光反应阶段,发生水的光解,产物A是氧气,过程Ⅱ表示的是暗发应阶段,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物质B是二氧化碳。在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在酶催化下直接参与CO2固定的化学物质是图中的C5,CO2与C5反应生成C3,实现CO2的固定。
(2)过程Ⅰ表示的是光反应阶段,过程Ⅱ表示的是暗反应阶段,Ⅰ过程为Ⅱ过程提供NADPH和ATP,过程Ⅱ表示的是暗反应阶段,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Ⅲ代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Ⅳ表示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
(3)过程Ⅰ表示的是光反应阶段,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为储存在NADPH和ATP中的化学能,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叶肉细胞内转化能量最多的生理过程是图中的Ⅰ。
(4)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同时,硝化细菌体内还会发生图中的Ⅲ(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Ⅳ(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过程。
三、非选择题组
39.以下是关于干旱条件对两种经济作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光合效率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小麦旗叶的位置及对产量的贡献率,如图1。科研人员研究了干旱对灌浆期(灌浆期是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等有机物储存在籽粒中的一个生长发育阶段)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2。请回答问题:
(1)由图2可知,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___,并呈现出“光合午休”现象,推测其原因是10:00之后温度迅速升高,气孔大部分关闭,___供应不足,直接降低___反应的速率,因此无法及时消耗光反应产生的___,进而导致胞内活性氧积累破坏叶绿素等一系列变化,光反应受到抑制,最终使光合速率下降。
(2)结合图1、图2,写出本实验选用旗叶测定相应指标的原因及实验结果对种植小麦的启示。______。
II.为研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科学家将相同的水稻种子分别置于正常条件(CK),单一高温条件(H)和干旱—高温交叉条件(DH,先于旱后高温)下萌发,测定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结果如下:
处理
净光合速率(umol•m-2•s-1
蒸腾速率(mmol•m-2•s-1)
正常(CK)
5.37
1.42
高温(H)
l.78*
0.48*
干旱高温交叉(DH)
4.75
1.66
注:图、表中的*和**均表示差异显著
(3)在此实验中,CK组的作用是___。
(4)提取水稻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时所用的试剂是___。由图可知,___处理可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
(5)综合图、表中的结果,结合光合作用原理,解释H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的原因是___。
(6)DH组净光合速率降低不显著,推测可能是经干旱处理的水稻会___高温环境。
【答案】(1) 下降(减慢/降低) 二氧化碳 暗 ATP和NADPH
(2)选用旗叶的原因是植株中旗叶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可代表小麦植株的生理状况;对种植小麦的启示是小麦生长季尤其是灌浆期,注意水分供应
(3)作为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4) 无水乙醇 高温(H)
(5)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反应速率下降;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不足,导致暗反应下降
(6)耐受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供能,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详解】(1)据图2分析可知,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要比正常供水条件的光合速率低。造成“光合午休”的原因是温度升高,为减弱蒸腾作用则气孔关闭,关闭后外界中的CO2无法进入细胞参与暗反应二氧化碳固定的过程,那么三碳化合物的生成量就减少,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会积累下来,进而导致胞内活性氧积累破坏叶绿素等一系列变化,光反应受到抑制,最终使光合速率下降。
(2)据图1知,旗叶对产量的贡献率高达43%,选用旗叶的原因是植株中旗叶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可代表小麦植株的生理状况;对种植小麦的启示是小麦生长季尤其是灌浆期,注意水分供应,水分适宜且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3)研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设置正常条件(CK)作为对照。
(4)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光合色素;结合柱状图可知,单一高温条件(H)条件下,叶绿素的含量最低,即高温显著降低色素含量。
(5)H组叶绿素含量最低,叶绿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光反应速率降低,光合速率降低。同时由蒸腾速率下降可知,高温气孔关闭,影响了暗反应速率。
(6)DH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CK)相差不大,经干旱处理的水稻可能会适应高温环境,因此DH组净光合速率降低不显著。
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合格考班级)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合格考班级)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同源染色体是指, 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四分体是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统练一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统练一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