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植物激素通常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作用。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关于该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赤霉素合成途径受阻 B.赤霉素受体合成受阻
C.脱落酸合成途径受阻 D.脱落酸受体合成受阻
【答案】A
【分析】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详解】AB、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该作用的发挥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完成,故喷施某种激素后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说明喷施的为赤霉素,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是缺乏赤霉素而非受体合成受阻(若受体合成受阻,则外源激素也不能起作用),A正确,B错误;
CD、脱落酸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与植物矮化无直接关系,CD错误。
故选A。
2.某种植物激素能延缓离体叶片的衰老,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该激素最可能是( )
A.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 C.脱落酸 D.赤霉素
【答案】A
【分析】生长素的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的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因此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C.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B、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可以通过摘除顶芽的方式解除植株顶端优势,AB正确;
C、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长素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是通过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来影响植物生长的,C正确;
D、根、茎两种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其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D错误。
故选D。
4.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B.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C.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D.插条浸泡在低浓度NAA溶液中,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更易生根
【答案】A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ɑ-淀粉酶,进而催化淀粉分解,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有利于赤霉素发挥作用,能产生更多的ɑ-淀粉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正确;
D、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低的株系更易生根,D正确。
故选A。
【点睛】
5.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丁可促进叶片衰老。上述物质分别是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四种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
B.乙可通过发酵获得
C.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增强
D.夏季炎热条件下,丁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甲是细胞分裂素;乙可解除种子休眠,是赤霉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是生长素;丁可促进叶片衰老,是脱落酸。
【详解】A、甲是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A错误;
B、乙是赤霉素,可通过某些微生物发酵获得,B正确;
C、丙是生长素,丁是脱落酸,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减弱,丁的作用增强,C错误;
D、乙是赤霉素,夏季炎热条件下,乙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丁抑制发芽,D错误。
故选B。
6.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环境因素调节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叫作春化作用
B.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可感知光信号,影响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C.年轮是由不同的光照强度引起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生的
D.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也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答案】C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植物体能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而这就需要通过作为信息分子的激素来传递信息,而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受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详解】A、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某些植物形成了需要低温来诱导其开花的特性,一般认为,在春化作用过程中,植物感受低温的部位是茎端分生组织或某些能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A正确;
B、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较为丰富,可感知光信号,其结构发生变化,再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影响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B正确;
C、年轮是由温度影响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C错误;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C。
7.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答案】C
【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8.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D
【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
故选D。
9.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详解】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
③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
⑤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答案】A
【分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
【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
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12.谢灵运《登池上楼》有这样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下列关于池塘中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物种的丰富度会有所增加
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应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分析】由于不同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无机环境不同,所以不同生态系统中包含的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优势种、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水华现象是由于淡水水域受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爆发式长出许多的蓝藻类生物,导致水体物种大量死亡而减少。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管是那种结构,都是不同种群呈现出的特点,如垂直结构是呈现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呈现镶嵌分布等。
【详解】A、之所以许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有差异,主要就是受无机环境的影响,A正确;
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
C、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物种的丰富度会减少,C错误;
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针对同一物种的描述,不能反应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选项D,容易把种群的一些特征与群落的结构混为一谈。
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B.“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代表增长率
C.湖泊近岸区到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答案】C
【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2、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详解】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的鱼不是同种生物,不属于种群,A错误;
B、“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代表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B错误;
C、湖泊近岸区到湖心区的生物分布,是由于地形变换导致生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C正确;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都会提高,群落演替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的,如果环境条件恶劣,丰富度降低,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详解】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除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可能是迁入率<迁出率,A错误;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物种组成即物种的丰富度,它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
15.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则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会保持稳定
B.与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模型能更精确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
C.一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在一定的时期内就会出现“J”形指数增长
D.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答案】D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年龄结构是对种群数量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了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错误;
B、曲线图与数学公式相比,优点是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局限性是没有数学公式精确,B错误;
C、一种生物进入新环境初期,如果适应环境,而且没有天敌和资源较丰富等原因,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则不会出现J型增长,C错误;
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如天敌、食物等因素,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B.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C.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不能反映种群的变化趋势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A错误;
B、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使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只能反应种群数量大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A。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答案】D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应该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它们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统计位于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详解】A、静置的试管中的酵母菌大都沉于试管底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时,从试管上层吸取培养液计数没有振荡试管,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A错误;‘
B、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的特性,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C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种群密度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
故选D。
18.关于 “S” 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 0 ~ t 1 之间,种群数量小于 K /2 ,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t 1 ~ t 2 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 2 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t 1 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三个题图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生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中中的t1点为K/2 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中的t2点为K值。
【详解】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增长率不断减小,A错误;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确;
C、由图示可知,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在t1前及时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
故选A。
19.20世纪90年代,野生狼群重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连续20年对其数量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狼的种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第1~5年该动物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第5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第15年数量最少
D.若环境条件改善,则第20年后的“λ”值可能大于1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详解】A、依题意,狼为大型动物,且属于保护区的保护动物,数量较少,故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正确;
B、第1~5年狼的λ值大于1,且为定值,说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
C、第5~10年,种群的λ值下降,但仍然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继续增加,第10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到第20年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若环境条件改善,则种群数量会增加,第20年后的λ值可能大于1,D正确。
故选C。
20.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群落是研究种群的基础,但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又有所不同
B.群落中各种群占据不同空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D.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会不同
【答案】A
【分析】群落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A、群落是指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故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A错误;
B、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空间形成的结构,群落中各种群占据不同空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生态位有差异,没有完全重叠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正确;
D、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会不同,故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D正确。
故选A。
2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描述了归田园种豆,豆长得稀稀疏疏,杂草却生长很旺盛的景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与豆是竞争关系,是影响豆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B.调查杂草的类型和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C.去除全部杂草,豆的生存压力降低,会呈“J”形增长
D.白居易描述的景色受温度变化、日照和降水量等影响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苗”和“草”共同利用同样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竞争,是影响豆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A正确;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杂草的类型和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
C、由于空间等其他资源的限制,即使去除全部田间杂草,“苗”也不会出现“J”形增长,C错误;
D、白居易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此景色受温度变化、日照和降水量等影响,D正确。
故选C。
22.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青鱼、草鱼、鳙鱼和鲢鱼在池塘中进行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关动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受食性的影响
B.青鱼以水底的螺为食,青鱼与螺的关系,这是青鱼的生态位
C.四大家鱼的生态位不同主要受水生动植物生态位影响
D.该池塘的物种丰富度在夏季和冬季受阳光、温度等因素而不同
【答案】A
【分析】分析题意,不同鱼生活的水层和食物种类有所区别,各种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详解】A、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有关,A错误;
B、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青鱼以水底的螺为食,青鱼与螺的关系,这是青鱼的生态位,B正确;
C、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故四大家鱼的生态位不同主要受水生动植物生态位影响,C正确;
D、环境影响生物,该池塘的物种丰富度在夏季和冬季受阳光、温度等因素而不同,D正确。
故选A。
23.生态位(niche)是传统生态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又称格乌司原理。由J.Grinnel提出,最初用于研究生物种间竞争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如空间位置、活动时间、占用资源等情况
B.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它们可能因争夺共同资源发生竞争
C.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答案】D
【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会竞争共同资源,B正确;
C、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能维持群落中生物多样性的稳定,C正确;
D、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较多的生物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伤害,D错误。
故选D。
24.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因此不存在种间竞争
C.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完全相同
D.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答案】D
【分析】群落,也叫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详解】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有些生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A错误;
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但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还是存在种间竞争,B错误;
C、各个群落中的生物与各自的环境相适应,各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各有差别,C错误;
D、不同生物群落,其生态环境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25.对侵入某森林中的甲、乙两种害虫数量进行调查后,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λ=当年末种群个体的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调查年限内,甲种群在森林中每年增加的数量不变
B.乙种群在森林中存在环境阻力,在调查年限内呈“S”型增长
C.调查年限内乙种群数量在第三年末达到最大值
D.在两曲线交点对应的时间,两个种群的数量相等
【答案】ABD
【分析】“J”型 曲线: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②增长特点:a.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t=N0λt;b.增长率(λ-1)保持不变;c.增长速率则不断增大。
【详解】A、在调查年限内,甲种群在森林中每年的λ值不变,但每年增加的数量都变多,A错误;
B、调查年限内,在第3年后乙种群的λ小于1,说明第3年后乙种群的数量呈下降趋势,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B错误;
C、根据λ值的变化情况可知,在3年内乙种群的每年的λ值大于1,在3年后λ值小于1,调查年限内乙种群数量在第三年末达到最大值,C正确;
D、在两曲线交点对应的时间,两个种群的λ值相等,但种群数量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选ABD。
26.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ACD
【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
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C正确;
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故选ACD。
27.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答案】ABC
【分析】分析题图: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两重性,但是不同的植物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有促进作用,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下降,然后有抑制作用,即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A正确;
B、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正确;
C、与对照组相对比,乙的浓度为20ppm时,根长相对值为100%,因此对莴苣幼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正确;
D、看图可知,用30ppm的甲处理窝苣幼芽促进其生长,只是促进作用下降,D错误。
故选ABC。
28.某草原,狐和兔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狐和兔数量变化相互制约,是循环因果关系
C.若兔逃避狐捕食能力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曲线模型
D.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
【答案】AC
【分析】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详解】A、据图分析,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说明狐和兔种群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A错误;
B、兔种群数量增加会使狐数量增加(食物增多),兔减少,狐数量也会减少(食物不足),符合循环因果关系,B正确;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仍符合该曲线模型,C错误;
D、狐和兔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D正确。
故选AC。
29.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段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不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答案】AD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
【详解】A、由于琼脂块a不含IAA,而a'含IAA,IAA可以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 b 侧的 IAA 含量与 b´侧的不同,A正确;
B、由于琼脂块a不含IAA,且该胚芽鞘不含尖端,不能产生IAA,所以胚芽鞘 b 侧与胚芽鞘 c 侧的 IAA 含量相同 ,B错误;
C、胚芽鞘 b´侧细胞和c'都能运输 IAA ,C错误;
D、琼脂块d′从a′中不断被消耗分解,故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总量,D正确。
故选AD。
30.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CD
【分析】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详解】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
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
故选CD。
三、综合题
31.为研究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幼果快速生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这些生长素主要来自于________。
(2)由于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________作用,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以拟南芥________(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2,4-D是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
①图中纵坐标是___________;推测最适相对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
②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____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答案】(1)发育中的种子
(2) 协同 GA合成缺陷型 促进 减弱
(3) 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 2~6 5
【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位置: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调控植物根生长的基质,实验的自变量为顶芽的有无、植物激素的种类等,因变量是拟南芥初生根的长度。
【详解】(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幼果快速生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这些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中的种子。
(2)由于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以拟南齐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这样可以排除植物体自身产生的GA对实验的干扰,由图甲可知完整植株分别施加水和赤霉素作对照,发现施加赤霉素的一组初生根的长度明显增加,去顶芽后,植物体内没有生长素,再施加赤霉素后,植物初生根的长度明显缩短,去顶芽施加IAA及赤霉素的一组植物初生根与完整植物组结果一致,因此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
(3)①根据题意可知,实验探索的是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或生根长度,因此图中纵坐标的标识是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图2中看出,2,4-D相对浓度为4时生根数最高,因此可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6之间。
②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6之间,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相对浓度梯度为1,最少需要设置5组实验。
32.I.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灰苍鼠,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第二次捕获了52只灰苍鼠,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
(1)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会偏________。
II.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2)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5)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IV.现有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的血细胞计数板。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6)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____个。
【答案】(1) 100 高
(2)B
(3)增长
(4) 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5) 捕食 速度和方向
(6)2.2×108
【分析】1、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2、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3、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4、据图1分析,t0-t1种群增长速率增加,t1-t2群增长速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图2中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hm2的草场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5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可能是小于200÷2=100只/hm2。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数目会偏小,所以该值会偏高。
(2)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t0-t1种群增长速率增加,t1-t2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图2中B表示的是S型曲线。
故选B。
(3)在t1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4)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捕捞时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5)鸟类、鳖以福寿螺为食,所以他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6)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44个,整个计数室共25个中方格,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5×25=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ml。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和密度的调查方法和计算方法,识记群落演替的知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保温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分析图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