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展开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明白构成原子的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以及在原子中微粒之间存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图片图表的分析讨论,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1)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了,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那么离开了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再分吗?
二、新课学习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过近代科学原子论,他认为原子不可分。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等人认真分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它是由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形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就是电子。汤姆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不论阴极材料是什么,都会发射出电子。这让他意识到,电子是所有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原子里究竟有什么呢?若只有电子,怎么能保证原子为电中性呢?汤姆森猜测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并由此提出新的原子模型: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这就是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视频: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福和他的研究团队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他们预期这些α粒子会毫不费力地击穿金原子,顺利到达对面的探测板上。结果却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但有一小部分却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交流共享:
1.大多数α粒子顺利穿透金箔
[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空间很大]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
[原子核带正电,当带正电的α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排斥而改变方向]
3.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正面撞击原子核时, 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卢瑟福等人认为: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这个核很小、带正电,却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称为原子核。
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从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拓展学习:
从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到汤姆森西瓜式无核模型到卢瑟福行星式有核模型,这些都假说与模型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被论证。
一般形成理论的程序是提出假说→建立模型→实验论证→形成理论
原子核很小,它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即使这样,原子核仍然是可以再分的。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
子构成的。
所以原子的构成为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心构成的,第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因此原子核带正电,其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活动天地:
读表格,找出一些规律。
原子种类 | 原子核 | 核外电子数 | |
质子数 | 中子数 | ||
氢 | 1 | 0 | 1 |
氧 | 8 | 8 | 8 |
磷 | 15 | 16 | 15 |
钠 | 11 | 12 | 11 |
碳-12 | 6 | 6 | 6 |
碳-13 | 6 | 7 | 6 |
碳-14 | 6 | 8 | 6 |
[1.原子内不一定有中子。
2.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3.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4.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根据表格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粒子种类 | 质量(kg) |
质子 | =1.6726×10-27 |
中子 | =1.6749×10-27 |
电子 | =质子质量的1/1836 |
[质子质量=中子质量=1836倍电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提升训练:
1.原子是否显电性?
[原子不显电性,因为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各自所带电量相同,电性相反。]
2.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__①②___;
(2)能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___③④___;
(3)带正电的粒子是___③⑥___;
(4)带负电的粒子是__⑤__;
(5)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_____①②④___;
(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⑥__。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小、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等。
对比学习: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如:氢气、氧气、水
原子也可构成物质,如:金、氦气、金刚石
知识拓展
质子和中子是否可以再分?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在探索和研究中……
课堂练习:
1.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D )
A.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原子核带正电
C. 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 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2.我国在2007年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其任务是寻找一种新能源—氦-3,氦-3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B )
A.1 B.2 C.3 D、6
3.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只要是著名科学家的言论都是正确的
B.核电荷数与中子数相同
C.由于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都带电,所以原子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它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上网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最新信息
2.P43挑战自我2、3题
【教学反思】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