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七章 复数 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 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十章 概率 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第九章 统计 学案
展开第九章 | 统计
9.1 随机抽样
9.1.1 简单随机抽样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的概念,了解数据的随机性. 2.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两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3.会计算总体均值,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 1.通过对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选用恰当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素养. |
知识点一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一)教材梳理填空
调查方式 | 全面调查 | 抽样调查 |
定义 | 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全面调查,又称普查 | 根据一定目的,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 |
相关概念 | 总体:在一个调查中,我们把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称为个体 | 样本:我们把从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样本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量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在总体规模比较大的调查中,抽样调查比全面调查更合理. (√)
(2)某学校在给学生制作校服前进行尺寸大小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
(3)某工程从1 000件产品中抽出40件进行质量合格检查,样本是40. (×)
2.下列调查方式中,适合用普查的是 ( )
A.调查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B.了解某渔场中青鱼的平均质量
C.了解某批次手机的使用寿命
D.了解一批汽车的刹车性能
答案:D
3.(多选)某校共1 005名高三学生参加2020年下学期开学考试,为了了解这1 005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决定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体是1 005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B.样本量是50
C.个体是每一名学生
D.样本是50名学生的成绩
答案:ABD
知识点二 简单随机抽样
(一)教材梳理填空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N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抽取n(1≤n<N)个个体作为样本 | |
如果抽取是放回的,且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如果抽取是不放回的,且每次抽取时总体内未进入样本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放回简单随机抽样和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统称为简单随机抽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称为简单随机样本 |
2.抽签法:
先把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把所有编号写在外观、质地等无差别的小纸片(也可以是卡片、小球等)上作为号签,并将这些小纸片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盒里,充分搅拌.最后从盒中不放回地逐个抽取号签,使与号签上的编号对应的个体进入样本,直到抽足样本所需要的个体数.
3.随机数法:
(1)定义:先把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用随机数工具产生与总体中个体数量相等的整数随机数,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并剔除重复的编号,直到抽足样本所需要的个体数.
(2)产生随机数的方法:①用随机试验生成随机数;②用信息技术生成随机数.
[微提醒] 抽签法与随机数法的优缺点
抽样方法 | 优点 | 缺点 | 适用范围 |
抽签法 | 简单易行 | 总体容量较大时,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 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不多的情形 |
随机数法 | 简单易行,很好地解决了总体量较大时用抽签法制签困难的问题 | 当总体量很大,样本量也很大时,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仍不方便 | 总体量较大,样本量较小的情形 |
4.总体平均数与样本平均数:
名称 | 定义 |
总体均值 (总体平 均数) | 一般地,总体中有N个个体,它们的变量值分别为Y1,Y2,…,YN,则称==i为总体均值,又称总体平均数 |
如果总体的N个变量值中,不同的值共有k(k≤N)个,不妨记为Y1,Y2,…,Yk,其中Yi出现的频数fi(i=1,2,…,k),则总体均值还可以写成加权平均数的形式 =fiYi |
续表
名称 | 定义 |
样本均值 (样本平 均数) | 如果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它们的变量值分别为y1,y2,…,yn,则称==i为样本均值,又称样本平均数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抽签法和随机数法都适用于总体容量和样本容量较小时的抽样. (√)
(2)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选定的初始数是任意的,但读数的方向只能是从左向右读. (×)
(3)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若一共有总体容量为100,则给每个个体分别编号为1,2,3,…,100. (×)
2.使用简单随机抽样从1 000件产品中抽出50件进行某项检查,合适的抽样方法是 ( )
A.抽签法 B.随机数法
C.随机抽样法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3.已知一组数据 2,3,5,7,9,那么这组数的平均数为________.
答案:5.2
题型一 简单随机抽样的判断
【学透用活】
[典例1] 判断下列抽取样本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
(1)福利彩票用摇奖机摇奖
(2)从20件玩具中一次性抽取3件进行质量检验;
(3)某班有56名同学,指定身高排在前5名的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篮球赛;
(4)环保局人员取河水进行化验;
(5)从10个手机中逐个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个进行质量检验(假设10个手机已编号).
[解] (2)(3)(4)中都不是简单随机抽样,这是因为:(2)中是“一次性”抽取,而不是“逐个”抽取,(3)(4)中“指定身高排在前5名的同学”“取河水”,不存在随机性,不是等可能抽样.(1)(5)是简单随机抽样.
[方法技巧]
(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的特征
(1)有限性:被抽取样本的总体中的个体数N是有限的;
(2)逐一性:抽取的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
(3)等可能性: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等可能的抽样;
(4)不放回性:如无特殊声明,本章所称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不放回抽样,便于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如果以上特征有一个不满足,就不是简单随机抽样.
【对点练清】
下列抽样中,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是 ( )
A.从无数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B.仓库中有1万支奥运火炬,从中一次性抽取100支火炬进行质量检查
C.某班从50名同学中,选出数学成绩前5名的同学代表本班参加数学竞赛
D.一彩民选号,从装有36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号签的盒子中无放回地抽出6个号签
解析:选D 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逐个判断.A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简单随机抽样要求被抽取的样本总体的个数是有限的.B不是简单随机抽样.虽然“一次性抽取”和“逐个抽取”不影响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但简单随机抽样要求的是“逐个抽取”.C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5名同学是前5名,不存在随机性,不符合简单随机抽样中“等可能抽样”的要求. D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并且是从总体中逐个进行抽取的,等可能的抽样.
题型二 抽签法的应用
【学透用活】
[典例2] 某大学为了支持运动会,从报名的60名大三学生中选10人组成志愿小组,请用抽签法设计抽样方案.
[解] 第一步:将60名大学生编号,编号为1,2,3,…,60;
第二步:将60个号码分别写在60张外形完全相同的纸条上,并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60个号签放入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充分搅匀;
第四步:从盒子中逐个抽取10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
第五步:所得号码对应的学生,就是志愿小组的成员.
[方法技巧]
一个抽样试验能否用抽签法,关键看两点:一是制签是否方便;二是号签是否容易被搅拌均匀.一般地,当总体容量和样本容量都较少时可以用抽签法.
抽签法的步骤流程:
→→→→
【对点练清】
2020年初,湖北出现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某医院为了支援湖北,现从报名的18名医护人员中选取6人组成志愿小组到武汉某医院工作,请用抽签法设计抽样方案.
解:方案如下:
第一步,将18名志愿者编号,号码为01,02,03,…,18;
第二步,将号码分别写在相同的纸条上,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得到的号签放到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充分搅匀;
第四步,从盒子中依次取出6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
第五步,与所得号码对应的志愿者就是小组成员.
题型三 随机数法的应用
[探究发现]
(1)某工厂有2 000名工人,从中选取20人参加职工代表大会,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是用抽签法还是随机数法?为什么?
提示:采用随机数法,因为工人人数较大,制作号签比较麻烦,所以用随机数法抽样比较方便.
(2)某工厂的质检人员采用随机数法对生产的100件产品进行检查,若抽取10件进行检查,应如何对100件产品编号?
提示:可对这100件产品编号为:001,002,003,…,100.
【学透用活】
[典例3] 某市质监局要检查某公司某个时间段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500袋牛奶中抽取10袋进行检验.
(1)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应如何操作?
(2)如果用随机试验生成部分随机数如下所示,据此写出应抽取的袋装牛奶的编号.
162,277,943,949,545,354,821,737,932,354,873,520,964,384,263,491,648,642,175,331,572,455,068,877,047,447,672,172,065,025,834,216,337,663,013,785,916,955,567,199,810,507,175,128,673,580,667.
[解] (1)第一步,将500袋牛奶编号为001,002,…,500;
第二步,用随机数工具产生1~500范围内的随机数;
第三步,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使编号对应的袋装牛奶进入样本;
第四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产生的不同编号等于样本所需要的数量.
(2)应抽取的袋装牛奶的编号为:162,277,354,384,263,491,175,331,455,068.
[方法技巧]
随机数法抽样的3个步骤
(1)编号:将总体中N个个体依次编号为0,1,2,…,N-1.
(2)利用随机数法确定抽取个体编号:利用工具(转盘、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等)产生0,1,2,…,N-1中的随机数,产生的数是几,就选第几号个体.
(3)获取样本:读数在总体编号内的取出,而读数不在总体编号内的和已取出的跳过,依次下去,直至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
【对点练清】
总体由编号为01,02,…,19,20的20个个体组成.利用下面的随机数表选取5个个体,选取方法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取两个数字,则选出来的第5个个体的编号为 ( )
7816 | 6572 | 0802 | 6314 | 0702 | 4369 | 9728 | 0198 |
3204 | 9234 | 4935 | 8200 | 3623 | 4869 | 6938 | 7481 |
A.08 B.07
C.02 D.01
解析:选D 从左到右符合题意的5个个体的编号分别为:08,02,14,07,01,故第5个个体的编号为01.
题型四 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学透用活】
求和符号∑的性质
(1)(xi+yi)=i+i.
(2)(kxi)=ki.
(3)=nt.
[典例4] (1)已知一组数据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
(2)某校组织了一次关于“生活小常识”的知识竞赛.在参加的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100位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统计,具体如下:答对5题的有10人;答对6题的有30人;答对7题的有30人;答对8题的有15人;答对9题的有10人;答对10题的有5人.则在这次知识竞赛中这所学校的每位学生答对的题数大约为________.
[解析] (1)由平均数公式可得==6.
(2)抽取的100位学生答对题目的平均数是=7,
因此在这次知识竞赛中这所学校的每位学生答对的题数大约为7.
[答案] (1)6 (2)7
[方法技巧]
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关系
(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我们常用样本均值去估计总体均值.
(2)总体均值是一个确定的数,样本均值具有随机性.
(3)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值越准确.
【对点练清】
1.已知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5,则数据2x1+1,2x2+1,…,2xn+1的平均数为________.
解析:所求平均数为2+1=2×5+1=11.
答案:11
2.已知x1=-1,x2=0,x3=1,x4=2,x5=3,y1=-2,y2=0,y3=2,y4=4,y5=6,则(xi+yi)=________,iyi=________.
解析:(xi+yi)=i+i=(-1+0+1)+(-2+0+2)=0,iyi=2+0+2+8+18=30.
答案:0 30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某班有50名学生,要从中随机地抽出6人参加一项活动,请分别写出利用抽签法和随机数法抽取该样本的过程.
解:(1)利用抽签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这50名学生编号,编号为1,2,3,…,50;
第二步,将50个号码分别写在50张外形完全相同的纸条上,并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得到的号签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中,搅拌均匀;
第四步,从容器中逐一抽取6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号码.
对应上面6个号码的学生就是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
(2)利用随机数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这50名学生编号,编号为01,02,03,…,50;
第二步,用随机数工具产生1~50范围内的整数随机数,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使与编号对应的学生进入样本;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的过程,直到抽足样本所需人数.
对应上面6个号码的学生就是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
二、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如图,由均匀材质制成的一个正20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将20个面平分成10组,第1组标上0,第2组标上1,…,第10组标上9.
(1)投掷正20面体,若把朝上一面的数字作为投掷结果,则出现0,1,2,…,9是等可能的吗?
(2)三个正20面体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百位、十位、个位,同时投掷可以产生一个三位数(百位为0的也看作三位数),它是000~999范围内的随机数吗?
解:(1)因为是由均匀材质制成的一个正20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出现0,1,2,3,4,…,9是等可能的,可能性为=.
(2)三个正20面体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同时投掷产生一个三位数,最小为000,最大为999,它是000~999范围内的随机数.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下列调查方式中合适的是 ( )
A.要了解一批节能灯的使用寿命,采用全面调查方式
B.调查你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C.调查沱江某段水域的水质情况,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D.调查全市中学生每天的就寝时间,采用全面调查方式
解析:选C 要了解节能灯的使用寿命,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所以宜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要调查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由于人数较少,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对全市中学生每天的就寝时间的调查不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故选C.
2.新华中学为了了解全校302名高一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3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总体是302名学生 B.个体是每1名学生
C.样本是30名学生 D.样本量是30
解析:选D 本题是研究学生的身高,故总体、个体、样本数据均为学生身高,而不是学生.
3.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 ( )
A.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中的可能性要大些
B.与第几次抽样无关,每次抽中的可能性都相等
C.与第几次抽样有关,最后一次抽中的可能性要大些
D.每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无法确定
解析:选B 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都相等,与第几次抽样无关.
4.抽签法中确保样本代表性的关键是 ( )
A.制签 B.搅拌均匀
C.逐一抽取 D.抽取不放回
答案:B
5.某工厂的质检人员对生产的100件产品,采用随机数法抽取10件检查,对100件产品采用下面的编号方法:①01,02,03,…,100;②001,002,003,…,100;③00,01,02,…,99.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
解析:选C 根据随机数表的要求,只有编号时数字位数相同,才能达到随机等可能抽样.
6.要从100位同学中抽取10位同学调查其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如图是电子表格软件生成的部分随机数,若从第一个数71开始抽取,则抽取的10位同学的编号依次为_________.
解析:抽取的10位同学的编号依次为71,7,4,1,15,2,3,5,14,11.
答案:71,7,4,1,15,2,3,5,14,11
7.某中学高一年级有400人,高二年级有320人,高三年级有280人,从该中学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每人被抽取的可能性均为0.2,则n=________.
解析:∵=0.2,∴n=200.
答案:200
8.某工厂抽取50个机械零件检验其直径大小,得到如下数据:
直径/cm | 12 | 13 | 14 |
频数 | 12 | 34 | 4 |
估计这50个零件的直径大约为________ cm.
解析:==12.84(cm).
答案:12.84
9.某校高一年级有43名足球运动员,要从中抽出5人抽查学习负担情况.用抽签法设计一个抽样方案.
解:第一步,编号,把43名运动员编号为1~43;
第二步,制签,做好大小、形状相同的号签,分别写上这43个数;
第三步,搅拌,将这些号签放在暗箱中,进行均匀搅拌;
第四步,抽签入样,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连续抽取5次(不放回抽样),从而得到容量为5的入选样本.
10.现有一批编号为10,11,…,99,100,…,600的元件,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6的样本进行质量检验.如何用随机数法设计抽样方案?
解:第一步,将元件的编号调整为010,011,012,…,099,100,…,600;
第二步,用随机数工具产生010~600范围内的整数随机数;
第三步,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使与编号对应的元件进入样本;
第四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抽足容量为6的样本.
如果生成的随机数有重复,即同一编号被多次抽到,可以剔除重复的编号并重新产生随机数,直到产生不同的编号个数等于样本所需要的个数.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从一群做游戏的小孩中随机抽出k人,一人分一个苹果,让他们返回继续游戏,过了一会儿,再从中任取m人,发现其中有n个小孩曾分过苹果,估计参加游戏的小孩的人数为
( )
A. B.k+m-n
C. D.不能估计
解析:选C 设参加游戏的小孩有x人,则=,x=,故选C.
2.某学校抽取100位老师的年龄,得到如下数据:
年龄/岁 | 32 | 34 | 38 | 40 | 42 | 43 | 45 | 46 | 48 |
频数 | 2 | 4 | 20 | 20 | 26 | 10 | 8 | 6 | 4 |
则估计这100位老师的样本的平均年龄为 ( )
A.42岁 B.41岁
C.41.1岁 D.40.1岁
解析:选C =×(32×2+34×4+38×20+40×20+42×26+43×10+45×8+46×6+48×4)=41.1(岁),即这100位老师的样本的平均年龄约为41.1岁.
3.为了调查某市城区某小河流的水体污染状况,就某个指标,某学校甲班的同学抽取了样本量为50的5个样本,乙班的同学抽取了样本量为100的5个样本,得到如下数据:
| 抽样序号 | ||||
1 | 2 | 3 | 4 | 5 | |
样本量为50 的平均数 | 123.1 | 120.2 | 125.4 | 119.1 | 123.6 |
样本量为100的平均数 | 119.8 | 120.1 | 121.0 | 120.3 | 120.2 |
据此可以认定______班的同学调查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总体,这两个班的同学调查的该项指标约为________.
解析:由抽样调查的意义可以知道,增加样本量可以提高估计效果,所以乙班同学的调查结果能更好地反映总体,由表可知,该项指标约为120.1. (答案不唯一)
答案:乙 120.1
4.一个布袋中有6个同样质地的小球,从中不放回地抽取3个小球,则某一特定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是________;第三次抽取时,剩余小球中的某一特定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是________.
解析:因为简单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为=,所以某一特定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因为此抽样是不放回抽样,所以第一次抽样时,每个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第二次抽取时,剩余5个小球中每个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第三次抽取时,剩余4个小球中每个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
答案:
5.为了鼓励市民节约用水,制定阶梯水价,同时又不加重居民生活负担,某市物价部门在8月份调查了本市某小区300户居民中的50户居民,得到如下数据:
用水量/m3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频数 | 2 | 4 | 4 | 6 | 12 | 10 | 8 | 2 | 2 |
物价部门制定的阶梯水价实施方案为:
月用水量 | 水价(单位:元/m3) |
不超过21 m3 | 3 |
超过21 m3的部分 | 4.5 |
(1)计算这50户居民的用水的平均数.
(2)写出水价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用水量为28 m3时的水费.
(3)物价部门制定水价合理吗?为什么?
解:(1)=×(18×2+19×4+20×4+21×6+22×12+23×10+24×8+25×2+26×2)=22.12 m3.
(2)设月用水量为x,
则水价为f(x)=
当x=28时,f(28)=4.5×28-31.5=94.5元.
(3)不合理.从时间上看,物价部门是在8月份调查的居民用水量,而这个月,该市的居民用水量普遍偏高,不能代表居民全年的月用水量,从居民比例上看,仅仅有16户居民,即32%的居民月用水量没有超过21 m3,加重了大部分居民的负担.
8.5.3 平面与平面平行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借助长方体,通过直观感知,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 3.能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空间基本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 在发现、推导和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
知识点一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教材梳理填空
文字语言 |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符号语言 | a⊂β,b⊂β,a∩b=P,a∥α,b∥α⇒β∥α |
图形语言 | |
作用 | 证明两个平面平行 |
[微思考]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吗?
提示:平行.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2)若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
(3)三角板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分别与平面α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与平面α平行.(√)
(4)若α∥β,β∥γ,则α∥γ.(√)
2.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 )
A.一定平行 B.一定相交
C.平行或相交 D.以上判断都不对
答案:C
3.已知直线a∥平面α,平面α∥平面β,则a与β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
答案:a⊂β或a∥β
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一)教材梳理填空
文字语言 | 两个平面平行,如果另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那么两条交线平行 |
符号语言 | α∥β,α∩γ=a,β∩γ=b⇒a∥b |
图形语言 | |
作用 |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
[微思考] 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两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相互平行吗?
提示:不一定.因为两个平面平行,所以分别在这两个平面内的任两条直线无公共点,它们平行或异面.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若平面α∥平面β,l⊂平面β,m⊂平面α,则l∥m. (×)
(2)若α∥β,则平面α内有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平行于平面β. (√)
(3)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2.平面α与圆台的上、下底面分别相交于直线m,n,则m,n的位置关系是 ( )
A.平行 B.相交
C.异面 D.平行或异面
答案:A
题型一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学透用活】
(1)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a,b,即a⊂α,b⊂α,a∩b=P;
②两条相交直线a,b都与平面β平行,即a∥β,b∥β.
(2)转化关系: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典例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点E为PA的中点,点F为BC的中点,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交于点O.
求证:平面EFO∥平面PCD.
[证明]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O,所以点O为BD的中点.
又因为点F为BC的中点,所以OF∥CD.
因为OF⊄平面PCD,CD⊂平面PCD,
所以OF∥平面PCD.
因为点O,E分别是AC,PA的中点,所以OE∥PC.
因为OE⊄平面PCD,PC⊂平面PCD,
所以OE∥平面PCD.
又OE⊂平面EFO,OF⊂平面EFO,且OE∩OF=O,
所以平面EFO∥平面PCD.
[方法技巧]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转化为线线平行: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α∥β.
(4)利用平行平面的传递性:若α∥β,β∥γ,则α∥γ.
【对点练清】
1.已知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在下列条件下,可判定α∥β 的是 ( )
A.α,β都平行于直线l,m
B.α内有三个不共线的点到β的距离相等
C.l,m是α内的两条直线且l∥β,m∥β
D.l,m是异面直线且l∥α,m∥α,l∥β,m∥β
解析:选D 对于A,当α∩β=a,l∥m∥a时,不能推出α∥β;
对于B,当α∩β=a,且在平面α内同侧有两点,另一侧有一个点,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时,不能推出α∥β;
对于C,当l∥m时,不能推出α∥β;
对于D,∵l,m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α,m∥α,l∥β,m∥β,∴α内存在两条相交直线与平面β平行,故可得α∥β.故选D.
2.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E,F,N分别是A1B1,B1C1, C1D1,D1A1的中点.
求证:(1)E,F,B,D四点共面;
(2)平面MAN∥平面EFDB.
证明:(1)连接B1D1.
∵E,F分别是边B1C1,C1D1的中点,
∴EF∥B1D1.而BD∥B1D1,
∴BD∥EF.
∴E,F,B,D四点共面.
(2)易知MN∥B1D1,B1D1∥BD,
∴MN∥BD.
又MN⊄平面EFDB,BD⊂平面EFDB,
∴MN∥平面EFDB.
连接MF.∵M,F分别是A1B1,C1D1的中点,
∴MF綉A1D1.又AD綉A1D1,∴MF∥AD且MF=AD.
∴四边形ADFM是平行四边形.∴AM∥DF.
又AM⊄平面EFDB,DF⊂平面EFDB,
∴AM∥平面EFDB.
又∵AM∩MN=M,AM⊂平面MAN,
MN⊂平面MAN,∴平面MAN∥平面EFDB.
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学透用活】
(1)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平面α和平面β平行,即α∥β;
②平面γ和α相交,即α∩γ=a;
③平面γ和β相交,即β∩γ=b.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转化关系: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典例2] 如图所示,两条异面直线BA,DC与两平行平面α,β分别交于点B,A和D,C,点M,N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证:MN∥平面α.
[证明] 如图,过点A作AE∥CD交α于点E,取AE的中点P,连接MP,PN,BE,ED,BD,AC.
∵AE∥CD,∴AE,CD确定平面AEDC.
则平面AEDC∩α=DE,平面AEDC∩β=AC.
∵α∥β,∴AC∥DE.
又P,N分别为AE,CD的中点,
∴PN∥DE.又PN⊄α,DE⊂α,∴PN∥α.
又M,P分别为AB,AE的中点,
∴MP∥BE.又MP⊄α,BE⊂α,∴MP∥α.
∵MP∩PN=P,∴平面MPN∥α.
又MN⊂平面MPN,∴MN∥平面α.
[方法技巧]
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基本步骤
【对点练清】
1.如图所示,P是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一点,平面α∥平面ABC,α分别交线段PA,PB,PC于A′,B′,C′.若PA′∶AA′=2∶5,则△A′B′C′与△ABC的面积比为 ( )
A.2∶5 B.2∶7
C.4∶49 D.9∶25
解析:选C ∵平面α∥平面ABC,A′B′⊂α,AB⊂平面ABC,
∴A′B′∥AB.∴A′B′∶AB=PA′∶PA.
又PA′∶AA′=2∶5,∴A′B′∶AB=2∶7.
同理B′C′∶BC=2∶7,A′C′∶AC=2∶7.
∴△A′B′C′∽△ABC,∴S△A′B′C′∶S△ABC=4∶49.故选C.
2.[变条件]若将本例中的条件“M,N分别为AB,CD的中点”换为“M,N分别在线段AB,CD上,且=”,其他不变.求证:MN∥平面α.
证明:
过点A作AE∥CD交α于点E,连接AC,BD,如图.
∵α∥β且平面AEDC与平面α,β的交线分别为ED,AC,∴AC∥ED.
∴四边形AEDC为平行四边形.
作NP∥DE交AE于点P,连接MP,BE,于是=.
又∵=,∴=,∴MP∥BE.
而BE⊂α,MP⊄α,∴MP∥α.同理PN∥α.
∵MP∩NP=P,∴平面MPN∥平面α.
又MN⊂平面MPN,∴MN∥平面α.
题型三 平行关系的综合应用
[探究发现]
(1)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可以相互转化,如图:
(2)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①利用线面平行的定义(无公共点);
②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
③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α⇒a∥β);
④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α,a⊄β,a∥α⇒a∥β).
【学透用活】
[典例3] 如图,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P,Q分别是BC,C1D1,AD1,BD的中点.
(1)求证:PQ∥平面DCC1D1;
(2)求PQ的长;
(3)求证:EF∥平面BB1D1D.
[解] (1)证明:如图,连接AC,CD1.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Q是BD的中点,∴Q是AC的中点.
又P是AD1的中点,∴PQ∥CD1.
又PQ⊄平面DCC1D1,CD1⊂平面DCC1D1,
∴PQ∥平面DCC1D1.
(2)由(1)易知PQ=D1C=a.
(3)证明:法一:取B1D1的中点O1,
连接FO1,BO1,则有FO1∥B1C1且FO1=B1C1.
又BE∥B1C1且BE=B1C1,∴BE∥FO1,且BE=FO1.
∴四边形BEFO1为平行四边形.∴EF∥BO1.
又EF⊄平面BB1D1D,BO1⊂平面BB1D1D,
∴EF∥平面BB1D1D.
法二:取B1C1的中点E1,连接EE1,FE1,
则有FE1∥B1D1,EE1∥BB1.
又FE1∩EE1=E1,FE1,EE1⊂平面EE1F,B1D1,BB1⊂平面BB1D1D,∴平面EE1F∥平面BB1D1D.
又EF⊂平面EE1F,∴EF∥平面BB1D1D.
[方法技巧]
解决平行关系的综合问题的策略
(1)在遇到线面平行时,常需作(或找)出过已知直线与已知平面相交的辅助平面,以便运用线面平行的性质.
(2)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灵活应用,实现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在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平行问题时,一般都要用到平行关系的转化.转化思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点练清】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如图.
(1)求证:平面AB1D1∥平面C1BD;
(2)试找出体对角线A1C与平面AB1D1和平面C1BD的交点E,F,并
证明:A1E=EF=FC.
解:(1)证明:因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D綉B1C1,
所以四边形AB1C1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1∥C1D,
又因为C1D⊂平面C1BD,AB1⊄平面C1BD,
所以AB1∥平面C1BD.同理B1D1∥平面C1BD.
又因为AB1∩B1D1=B1,AB1⊂平面AB1D1,B1D1⊂平面AB1D1,所以平面AB1D1∥平面C1BD.
(2)如图,连接A1C1交B1D1于点O1,连接AO1与A1C交于点E.又因为AO1⊂平面AB1D1,所以点E也在平面AB1D1内.
所以点E就是A1C与平面AB1D1的交点.
连接AC交BD于O,连接C1O与A1C交于点F.同理可得点F就是A1C与平面C1BD的交点.
下面证明A1E=EF=FC.
因为平面A1C1C∩平面AB1D1=EO1,
平面A1C1C∩平面C1BD=C1F,
平面AB1D1∥平面C1BD,所以EO1∥C1F.
在△A1C1F中,O1是A1C1的中点,
所以E是A1F的中点,即A1E=EF.
同理可证OF∥AE,所以F是CE的中点,
即CF=FE.所以A1E=EF=FC.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如图,E,F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A1,CC1上的点,且AE=C1F.
求证:四边形EBFD1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平面A1D∥平面B1C,平面A1D∩平面BFD1E=D1E,平面 B1C∩平面BFD1E=BF,∴D1E∥FB.同理可得D1F∥EB.
∴四边形EBFD1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若错误请指出错因,并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提示:学生在解答中盲目地认为E,B,F,D1四点共面,但由已知条件并不能说明这四点共面,同时条件AE=C1F也没有用到.
正解如下:
如图,在棱BB1上取点G,使B1G=C1F=AE,连接A1G,GF,则GF綉B1C1綉A1D1,
所以四边形GFD1A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1G綉D1F.
因为A1E=AA1-AE,BG=B1B-B1G,AA1綉BB1,所以A1E綉BG.
所以四边形EBGA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1G綉EB.所以D1F綉EB.
所以四边形EBFD1是平行四边形.
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2.高鹏同学家购买了一套新房,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房间,他想靠墙角设计一个双层床,上层摆放自己的玩具等物品,但装修师傅却问道:我怎样装修才能使双层床的各层面与地面平行呢?大家想想,装修师傅应该怎样装修?
解:如图,假设A点是墙角,α,β是床面,γ是地面.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装修师傅只需在两面墙上画MN∥AB,MQ∥AD,则平面α∥平面γ,同理平面β∥γ.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已知平面α∥平面β,a⊂α,b⊂β,则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 ( )
A.平行 B.相交
C.异面 D.平行或异面
解析:选D ∵平面α∥平面β,∴平面α与平面β没有公共点.∵a⊂α,b⊂β,∴直线a,b没有公共点.∴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异面.故选D.
2.已知l∥α,m∥α,l∩m=P且l与m确定的平面为β,则α与β 的位置关系是 ( )
A.相交 B.平行
C.相交或平行 D.不确定
解析:选B 因为l∩m=P,所以过l与m确定一个平面β.又因为l∥α,m∥α,l∩m= P,所以β∥α.故选B.
3.在正方体EFGHE1F1G1H1中,下列四对截面中,彼此平行的一对截面是( )
A.平面E1FG1与平面EGH1
B.平面FHG1与平面F1H1G
C.平面F1H1H与平面FHE1
D.平面E1HG1与平面EH1G
解析:选A 在平面E1FG1与平面EGH1中,因为E1G1∥EG,FG1∥EH1,且E1G1∩FG1=G1,EG∩EH1=E,所以平面E1FG1∥平面EGH1.故选A.
4.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平面α,直线b∥平面β,则a与b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
A.平行或相交 B.相交或异面
C.平行或异面 D.平行、相交或异面
解析:选D 当a与b共面,即a与b平行或相交时,如图所示,
显然满足题目条件;在a与b相交的条件下,分别把a,b平行移动到平面β、平面α上,此时a与b异面,亦满足题目条件.故选D.
5.(多选)已知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a,b,c为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 )
A.⇒a∥b B.⇒a∥b
C.⇒α∥β D.⇒α∥a
解析:选BCD 由基本事实4及平行平面的传递性知A正确.举反例知B、C、D不正确.B中a,b可以相交,还可以异面;C中α,β可以相交;D中a可以在α内.故选B、C、D.
6.如图所示,平面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与平面α平行,且四边形ABCD在平面α内的平行投影A1B1C1D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四边形ABCD的形状一定是________.
解析:由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可得.
答案:平行四边形
7.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过BB1的中点E作一个与平面ACB1 平行的平面交AB于M,交BC于N,则=________.
解析:∵平面MNE∥平面ACB1,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EN∥B1C,EM∥B1A.
又∵E为BB1的中点,
∴M,N分别为BA,BC的中点.
∴MN=AC,即=.
答案:
8.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梯形,AD∥BC,平面A1DCE与B1B交于点E.
求证:EC∥A1D.
证明:∵BE∥AA1,AA1⊂平面AA1D,BE⊄平面AA1D,∴BE∥平面AA1D.
∵BC∥AD,AD⊂平面AA1D,BC⊄平面AA1D,
∴BC∥平面AA1D.
又BE∩BC=B,BE⊂平面BCE,BC⊂平面BCE,
∴平面BCE∥平面AA1D.
又平面A1DCE∩平面BCE=EC,
平面A1DCE∩平面AA1D=A1D,∴EC∥A1D.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多选)如图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正确命题的是 ( )
A.BM∥平面DE
B.CN∥平面AF
C.平面BDM∥平面AFN
D.平面BDE∥平面NCF
解析:选ABCD 以ABCD为下底面还原正方体,如图.
则易判定四个命题都是正确的.
2.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棱A1D1的中点,过C1,B,M作正方体的截面,则这个截面的面积为 ( )
A. B.
C. D.
解析:
选B 取AA1的中点N,连接MN,NB,MC1,BC1,
由于截面被平行平面所截,所以截面为梯形,且MN=BC1=,MC1=BN=,所以梯形的高为,
所以梯形的面积为(+2)×=.
3.(多选)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Q分别是棱D1C1,A1D1,BC的中点,点P在BD1上且BP=BD1.则以下四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MN∥平面APC
B.C1Q∥平面APC
C.A,P,M三点共线
D.平面MNQ∥平面APC
解析:选BC A:MN∥AC,连接AM,CN,得AM,CN交于点P,即MN⊂平面PAC,
所以MN∥平面APC是错误的;
B:平面APC延展,可知M,N在平面APC上,AN∥C1Q,
所以C1Q∥平面APC是正确的;
C:由BP=BD1,以及B知△APB∽△D1PM,
所以A,P,M三点共线是正确的;
D:直线AP延长到M,则M既在平面MNQ内,
又在平面APC内,所以平面MNQ∥平面APC是错误的.
4.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M是A1C1的中点,平面AB1M∥平面BC1N,AC∩平面BC1N=N.
求证:N为AC的中点.
证明:∵平面AB1M∥平面BC1N,
平面ACC1A1∩平面AB1M=AM,
平面BC1N∩平面ACC1A1=C1N,
∴C1N∥AM.又AC∥A1C1,
∴四边形ANC1M为平行四边形.
∴AN=C1M=A1C1=AC.
∴N为AC的中点.
5.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底面ABCD的中心,P是DD1的中点,设Q是CC1上的点,问:当点Q在什么位置时,平面D1BQ∥平面PAO?
解:当Q为CC1的中点时,平面D1BQ∥平面PAO.
因为Q为CC1的中点,P为DD1的中点,
所以QB∥PA.
因为QB⊄平面PAO,PA⊂平面PAO,
所以QB∥平面PAO.
连接DB.因为P,O分别为DD1,DB的中点,所以PO为△DBD1的中位线.
所以D1B∥PO.
因为D1B⊄平面PAO,PO⊂平面PAO,
所以D1B∥平面PAO.
又D1B∩QB=B,所以平面D1BQ∥平面PAO.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1.(多选)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3,线段B1D1上有两个动 点E,F且EF=1,则当E,F移动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AE∥平面C1BD
B.四面体ACEF的体积不为定值
C.三棱锥ABEF的体积为定值
D.四面体ACDF的体积为定值
解析:选ACD 对于A,如图①,AB1∥DC1,易证AB1∥平面C1BD,同理AD1∥平面C1BD,且AB1∩AD1=A,所以平面AB1D1∥平面C1BD.又AE⊂平面AB1D1,所以AE∥平面C1BD,A正确;
对于B,如图②,
S△AEF=EF·h1=×1× =,点C到平面AEF的距离为点C到平面AB1D1的距离d为定值,所以VACEF=VCAEF=××d=d为定值,所以B错误;
对于C,如图③,S△BEF=×1×3=,点A到平面BEF的距离为A到平面BB1D1D的距离d为定值,
所以VABEF=××d=d为定值,C正确;
对于D,如图④,四面体ACDF的体积为VACDF=VFACD=××3×3×3=为定值,D正确.故选A、C、D.
2.如图,在矩形ABCD和矩形ABEF中,AF=AD,AM=DN,矩形ABEF可沿AB任意翻折.
(1)求证:当点F,A,D不共线时,线段MN总平行于平面FAD.
(2)“不管怎样翻折矩形ABEF,线段MN总与线段FD平行”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请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能否改变个别已知条件使上述结论成立,并给出理由.
解:(1)证明:在平面图形中,连接MN,设MN与AB交于点G(图略).
∵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EF都是矩形,AD=AF,∴AD∥BE且AD=BE,
∴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
∴AE∥DB.
又AM=DN,∴四边形ADNM是平行四边形,∴MN∥AD.
当点F,A,D不共线时,如图,MG∥AF,NG∥AD.
又MG∩NG=G,AD∩AF=A,∴平面GNM∥平面ADF.
又MN⊂平面GNM,∴MN∥平面ADF.
故当点F,A,D不共线时,线段MN总平行于平面FAD.
(2)这个结论不正确.
要使上述结论成立,M,N应分别为AE和DB的中点.理由如下.
当点F,A,D共线时,如题图,易证得MN∥FD.
当点F,A,D不共线时,由(1)知平面MNG∥平面FDA,则要使MN∥FD总成立,
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只要FD与MN共面即可.
若要使FD与MN共面,连接FM,只要FM与DN相交即可.
∵FM⊂平面ABEF,DN⊂平面ABCD,平面ABEF∩平面ABCD=AB,
∴若FM与DN相交,则交点只能为点B,此时只有M,N分别为AE,DB的中点才满足.
由FM∩DN=B,可知它们确定一个平面,即F,D,N,M四点共面.
∵平面FDNM∩平面MNG=MN,平面FDNM∩平面FDA=FD,平面MNG∥平面FDA,∴MN∥FD.
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
8.6.1 直线与直线垂直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借助长方体,通过直观感知,了解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并掌握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 在计算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及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过程中,要利用空间的线、面位置关系,并进行计算,培养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 |
知识点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关系
(一)教材梳理填空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夹角):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 | 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分别作直线a′∥a,b′∥b,我们把直线a′与b′所成的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 |
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 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直线a与直线b垂直,记作a⊥b |
范围 |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 |
[微思考] 空间中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有区别吗?
提示:有区别,空间两条直线所成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异面直线所成角只能是锐角和直角.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某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另一条直线也与这条直线垂直. (√)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与点O的位置有关,即点O位置不同时,这一角的大小也不同. (×)
(3)若∠AOB=110°,则分别和边OA,OB平行的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110°. (×)
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异面直线A1D与B1D1所成的角为( )
A. B.
C. D.
答案:C
3.在正方体ABCDEFGH中,
(1)AH与FG所成的角是________;
(2)AE与GH所成的角是________.
答案:(1)45° (2)90°
题型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学透用活】
准确认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任意性与无关性:在定义中,空间一点O是任取的,根据等角定理,可以断定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a′,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而与点O的位置无关.
(2)转化求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刻画两条异面直线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的量,通过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来计算.
[典例1]
如图,在正方体ABCDEFGH中,O为侧面ADHE的中心.
求:(1)BE与DH所成的角;
(2)FO与BD所成的角.
[解]
(1)如图,因为DH∥AE.
所以∠AEB(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与DH所成的角.又在△AEB中,∠AEB=45°,
所以BE与DH所成的角为45°.
(2)连接FH,因为HD∥EA,EA∥FB,所以HD∥FB.又HD=FB,所以四边形HFB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HF∥BD.
所以∠HFO(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与BD所成的角.
连接HA,AF,易得FH=HA=AF,
所以△AFH为等边三角形.
又知O为AH的中点,所以∠HFO=30°,
即FO与BD所成的角为30°.
[方法技巧]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
(1)找角:根据异面直线的定义,通过作平行线或平移平行线,作出异面直线夹角的相关角.
(2)证明:证明找出的角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3)求角:求角度,一般常利用解三角形得出.
(4)定角:若求出的角是锐角或是直角,则它就是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若求出的角是钝角,则它的补角就是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对点练清】
1.[变条件]在本例中,若增加条件“P是平面EFGH的中心”,其他条件不变,求OP和CD所成的角.
解:连接EG,HF,则P为HF的中点,连接AF,AH,OP∥AF.又CD∥AB,所以∠BAF(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OP与CD所成的角.由于△A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AF=45°,故OP与CD所成的角为45°.
2.如图所示,点A是平面BCD外一点,AD=BC=2,E,F分别是AB,CD 的中点,且EF=,求异面直线AD与BC所成的角.
解:如图,设G是AC的中点,连接EG,FG.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EG∥BC且EG=BC=1,
FG∥AD,且FG=AD=1.
∴∠EGF为异面直线AD与BC所成的角.
又EF=,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EGF=90°.
题型二 直线与直线垂直的证明
【学透用活】
两条异面直线垂直实际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一种特例.恰当选点,用平移法构造出一个相交角,证明这个角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其补角),把相交角放在平面图形中,一般是放在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所构造的角为直角.
[典例2]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求证:AC⊥B1D.
[证明] 如图,连接BD交AC于O,取BB1的中点为E,连接OE.∵O为BD的中点,∴OE∥DB1.∴OE与AC所成的角即为DB1与AC所成的角.连接AE,CE.∵易证AE=CE,又O是AC的中点,
∴AC⊥OE.∴AC⊥B1D.
[方法技巧]
证明空间的两条直线垂直的方法
(1)定义法:利用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为90°证明两直线垂直.
(2)平面几何图形性质法:利用勾股定理、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和底边垂直等.
【对点练清】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1A=AB,E,F分别是BD1和AD 的中点.
求证:CD1⊥EF.
证明:取CD1的中点G,连接EG,DG.
∵E是BD1的中点,∴EG∥BC,EG=BC.
∵F是AD的中点,且AD∥BC,AD=BC,
∴DF∥BC,DF=BC.∴EG∥DF,EG=DF.
∴四边形EFDG是平行四边形.
∴EF∥DG.
又A1A=AB,∴四边形ABB1A1、四边形CDD1C1都是正方形,且G为CD1的中点,
∴DG⊥CD1.∴CD1⊥EF.
题型三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综合应用
【学透用活】
[典例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AB的中点,则DB1与CM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
[解析] 如图,延长BA到K,使MK=CD,
连接DK,B1K.设棱长为a.因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K∥
CD,
所以四边形CDKM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MC綉DK.
故DB1与CM所成角的余弦值即为DB1与DK所成角∠B1DK的余弦值.
在△DB1K中,DB1=a,DK=CM= =a,B1K= =a.
由余弦定理,得cos∠B1DK==.
[答案]
[方法技巧]
1.关于补形作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当不方便作异面直线所成角时,可以考虑补形,一是补一个相同形状的几何体,以方便作平行直线;二是将不常见的几何体补成一个常见的几何体,如四棱锥补成一个正方体.
2.关于异面直线的应用
当已知条件中含有异面直线所成角时,应先作出该角,才能应用此条件,但要注意作出的角不一定是已知异面直线所成角,也可能是已知角的补角,应分情况讨论.
【对点练清】
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若直线BD, AC所成的角为60°,且BD=AC=1,求EF的长.
解:如图,取BC的中点O,连接OE,OF.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OE綉AC,OF綉BD.
∴OE与OF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即为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已知AC,BD所成的角为60°,∴∠EOF=60°或∠EOF=120°.
当∠EOF=60°时,EF=OE=OF=.
当∠EOF=120°时,取EF的中点M,连接OM,
则有OM⊥EF,EF=2EM=2×=.
综上可知,EF的长为或.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AB,CD的中点,且直线BC与MN所成的角为30°,求BC与AD所成的角.
解:如图,连接BD,并取其中点E,连接EN,EM,则EN∥BC,ME ∥AD,
故∠ENM为BC与MN所成的角,∠MEN为BC与AD所成的角,
所以∠ENM=30°.
又由AD=BC,知ME=EN,
所以∠EMN=∠ENM=30°.
所以∠MEN=180°-30°-30°=120°,
即BC与AD所成的角为120°.
分析以上解析过程,试找出解答的错因,并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提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的范围是0°<α≤90°,故解答错误.因此在未判断出∠MEN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之前,不能断定它就是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如果是钝角,它的补角才是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正解如下:
如图,连接BD,并取其中点E,连接EN,EM,则EN∥BC,ME∥AD,
故∠ENM为BC与MN所成的角,∠MEN(或其补角)为BC与AD所成
的角,
所以∠ENM=30°.
又由AD=BC,知ME=EN,
所以∠EMN=∠ENM=30°.
所以∠MEN=180°-30°-30°=120°,
即BC与AD所成的角为60°.
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2.如图所示为了制作一个圆柱形灯笼,先要制作4个全等的矩形骨架,总计耗用9.6米铁丝,骨架把圆柱底面8等份,当灯笼的底面半径为0.3米时,求图中直线A8B2与A2A6所在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因为骨架把圆柱底面8等份,所以四棱柱A2A4A6A8B2B4B6B8为长方体,且上、下底面为正方形,如图.设上底面圆的圆心为O,又A2A6∥B2B6,所以∠OB2A8(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因为4个全等的矩形骨架总计耗用9.6米铁丝,所以每个矩形的周长为9.6÷4=2.4(米).又底面圆的直径为0.6米,所以圆柱高为0.6米,即A2B2=0.6米.连接OA8,A8B6.又B8B2=0.3米,A8B2=A8B6==0.3(米),所以OA8为直角三角形A8B6B2的高.在Rt△OB2A8中,cos∠OB2A8==.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在三棱柱所有的棱中,和AC垂直且异面的直线有
(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解析:选B 和AC垂直且异面的直线有A1B1和BB1,故选B.
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H分别为AA1,AB,BB1, B1C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EF与GH所成的角等于( )
A.45° B.60°
C.90° D.120°
解析:选B 取A1B1中点I,连接IG,IH,则EF∥IG.易知IG,IH,HG相等,则△HGI为等边三角形,所以IG与GH所成的角为60°,即EF与GH所成的角为60°.故选B.
3.(多选)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
AB1,BC1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
A.EF与BB1垂直
B.EF与BD垂直
C.EF与CD异面
D.EF与A1C1异面
解析:选ABC 如图所示,连接A1B,易知点E为A1B的中点,由三
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EF∥A1C1,则EF,A1C1确定一个平面;显然EF与CD异面;由几何关系可得A1C1⊥BB1,A1C1⊥BD,则EF⊥BB1,EF⊥BD.故选A、B、C.
4.(多选)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三角形A1B1C1是正三角形,E是BC的中点,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直线CC1与直线B1E相交
B.CC1与AE共面
C.AE与B1C1是异面直线
D.AE与B1C1垂直
解析:选ACD 因为CE∥B1C1且CE=B1C1,所以四边形CEB1C1为梯形.CC1与B1E必相交,A正确.由几何图形可知B错误,C正确.AE与B1C1所成的角就是AE与BC所成的角,又E为BC的中点,△ABC为正三角形,所以AE⊥BC,即AE与B1C1所成的角为90°,D正确.故选A、C、D.
5.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BB1,则AB1与BC1所成的角的大小是( )
A.60° B.75°
C.90° D.105°
解析:选C 设BB1=1,如图,延长CC1至C2,使C1C2=CC1=1,连接B1C2,则B1C2∥BC1,所以∠AB1C2为AB1与BC1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连接AC2,因为AB1=,B1C2=,AC2=,所以AC=AB+B1C,则∠AB1C2=90°.
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AB,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PA与CD所成的角是________.
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
∴∠PAB是PA与CD所成的角.
又∵PA⊥AB,∴∠PAB=90°.
答案:90°
7.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8,BD=6,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并且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为90°,则MN等于________.
解析:如图,取AD的中点P,连接PM,PN,则BD∥PM,AC∥PN,∴∠MPN即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MPN=90°.又∵PN=AC=4,PM=BD=3,
∴MN=5.
答案:5
8.如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AB=2,AD=2,AA′= 2.求:
(1)BC和A′C′所成的角;
(2)AA′和BC′所成的角.
解:(1)因为BC∥B′C′,
所以∠B′C′A′是异面直线A′C′与BC所成的角.
在Rt△A′B′C′中,A′B′=2,B′C′=2,
所以∠B′C′A′=45°.
(2)因为AA′∥BB′,
所以∠B′BC′是异面直线AA′和BC′所成的角.
在Rt△BB′C′中,B′C′=AD=2,BB′=AA′=2,
所以BC′=4,∠B′BC′=60°.
因此,异面直线AA′与BC′所成的角为60°.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D的中点为M,AA1的中点为N,则异面直线C1M与BN所成的角为 ( )
A.30° B.60°
C.90° D.120°
解析:选C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D的中点为M,AA1的中点为N,取AB的中点P,连接B1P,则B1P∥C1M,易得B1P⊥BN,所以异面直线C1M与BN所成的角为90°.故选C.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线段AD1上运动,则异面直线CP与BA1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 ( )
A.0°<θ<60° B.0°≤θ<60°
C.0°≤θ≤60° D.0°<θ≤60°
解析:选D 如图,连接CD1,AC.因为CD1∥BA1,所以CP与BA1所成的角就是CP与CD1所成的角,即θ=∠D1CP.当点P从D1向A运动时,∠D1CP从0°增大到60°,但当点P与D1重合时,CP∥BA1,与CP与BA1为异面直线矛盾,所以异面直线CP与BA1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60°.
3.如图,若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4,则异面直线BD1与AA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异面直线BD1与AD所成角的正弦值是________.
解析:∵AA1∥DD1,∴∠DD1B即为异面直线BD1与AA1所成的角.连接BD,在Rt△D1DB中,
sin∠DD1B===.
∵AD∥BC,∴∠D1BC即为异面直线BD1与AD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连接D1C,在△D1BC中,∵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边长为2, 高为4,
∴D1B=2,BC=2,D1C=2,D1B2=BC2+D1C2.
∴∠D1CB=90°.
∴sin∠D1BC===,
故异面直线BD1与AD所成角的正弦值是.
答案:
4.如图所示,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弧AB的中点,D,E分别是VB, VC的中点,求异面直线DE与AB所成的角.
解:因为D,E分别是VB,VC的中点,所以BC∥DE,因此∠ABC是 异面直线DE与AB所成的角.
又因为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弧AB的中点,所以△ABC是以∠ACB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于是∠ABC=45°,
故异面直线DE与AB所成的角为45°.
5.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BC=,DA⊥AC,DA⊥AB,若DA=1,且E为DA的中点,求异面直线BE与CD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取AC的中点F,连接EF和BF.在△ACD中,E,F分别是AD,AC的中点,所以EF∥CD,∠FEB(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BE与CD所成的角.
在Rt△ABC中,BC=,AB=AC,
∴AB=AC=1.
在Rt△EAB中,AB=1,AE=AD=,
∴BE=.
在Rt△AEF中,AF=AC=,AE=,
∴EF=.
在Rt△ABF中,AB=1,AF=,∴BF=.
在等腰三角形EBF中,
cos∠FEB===,
所以异面直线BE与C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侧面都是矩形,底面ABCD是菱形且AB=BC=2,∠ABC=120°,若异面直线A1B与AD1所成的角为90°,试求AA1.
解:如图,连接CD1,AC.由题意得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1D1∥BC,且A1D1=BC,
所以四边形A1BCD1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1B∥CD1.
所以∠AD1C(或其补角)为A1B和AD1所成的角.
因为异面直线A1B和AD1所成的角为90°,
所以∠AD1C=90°.
易知△ACD1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AD1=AC.
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且AB=BC=2,∠ABC=120°,
所以AC=2×sin 60°×2=6.
所以AD1=AC=3.
所以AA1=
= =.
8.6.2 直线与平面垂直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借助长方体,通过直观感知,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 2.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 3.能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空间基本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 在发现、推导和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素养. |
第一课时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知识点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
(一)教材梳理填空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定义 | 一般地,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 |
记法 | l⊥α |
有关 概念 | 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
图示 | |
性质 | 过一点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
垂线段 与点 面距 | 过一点作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线,则该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该平面的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该平面的距离 |
[微思考]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中的关键词“任意一条直线”是否可以换成“所有直线”或“无数条直线”?
提示: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是等效的,但是不可说成“无数条直线”,因为一条直线与某平面内无数条平行直线垂直,该直线与这个平面不一定垂直.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
(2)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 (√)
2.若直线l⊥平面α,直线m⊂α,则l与m不可能 ( )
A.平行 B.相交
C.异面 D.垂直
答案:A
知识点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教材梳理填空
文字语言 |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
图形语言 | |
符号语言 | l⊥a,l⊥b,a⊂α,b⊂α,a∩b=P⇒l⊥α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
2.一条直线和三角形的两边同时垂直,则这条直线和三角形的第三边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垂直
C.相交不垂直 D.不确定
答案:B
知识点三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一)教材梳理填空
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有关概念 | 对应图形 | |
斜线 | 一条直线l与平面α相交,但不与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 | |
斜足 | 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叫做斜足 | |
射影 | 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P向平面α引垂线PO,过垂足O和斜足A的直线AO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 |
续表
直线与 平面所 成的角 | 定义 |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
规定 | 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90°;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 | |
范围 |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90°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若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0°,则l∥α. (×)
(2)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90°. (×)
(3)如果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60°,且m⊂α,则直线l与m所成的角也是60°.(×)
2.已知直线a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50°,直线b∥a,则b与α所成的角等于 ( )
A.40° B.50° C.90° D.150°
答案:B
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AB1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答案:45°
题型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理解
【学透用活】
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点认识
(1)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这一词语与“所有直线”是同义语,与“无数条直线”不是同义语;
(2)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
(3)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得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该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这是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的一种重要方法.
[典例1] (多选)下列四个命题中,其中正确的是 ( )
A.若直线l垂直于平面α,则l与平面α内的直线可能相交,可能异面,也可能平行
B.若直线l不垂直于平面α,则α内没有与l垂直的直线
C.若直线l不垂直于平面α,则α内也可以有无数条直线与l垂直
D.过一点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解析] l与平面α内的所有直线都垂直,所以A不正确;当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时,不能保证l与平面α垂直,所以B不正确;当l与α不垂直时,l可能与α内的无数条平行直线垂直,所以C正确;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所以D正确.故选C、D.
[答案] CD
[方法技巧]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双向”作用
(1)证明线面垂直: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2)证明线线垂直: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该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即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对点练清】
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若l⊥m,m⊂α,则l⊥α B.若l⊥α,l∥m,则m⊥α
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
解析:选B 对于A,直线l⊥m,m并不代表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以不能判定线面垂直;对于B,因为l⊥α,则l垂直α内任意一条直线,又l∥m,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知,m与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成的角都是90°,即m⊥α,故B正确;对于C,也有可能是l,m异面;对于D,l,m还可能相交或异面.故选B.
题型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学透用活】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平面内的线不在于“多”,而在于“两条相交”即可;同时判定定理体现了转化思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典例2] 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ABC=90°,D是AC的中点,且SA=SB=SC.
求证:SD⊥平面ABC.
[证明] ∵SA=SC,D是AC的中点,
∴SD⊥AC.在Rt△ABC中,AD=BD,
由已知SA=SB,∴△ADS≌△BDS.∴SD⊥BD.
又AC∩BD=D,AC⊂平面ABC,BD⊂平面ABC,
∴SD⊥平面ABC.
[方法技巧]
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
(1)线面垂直的定义.
(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4)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提醒] 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无论它们是异面还是共面),通常是证明其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一个平面.
【对点练清】
1.[变条件、变设问]若在本例中添加条件“AB=BC”,其他条件不变,求证:BD⊥平面SAC.
证明:由本例已经证得SD⊥BD.
又∵AB=BC,D为AC的中点,∴BD⊥AC.
∵SD∩AC=D,SD⊂平面SAC,AC⊂平面SAC,
∴BD⊥平面SAC.
2.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菱形,且PA=PC,PB=PD.若O是AC与BD的交点.
求证:PO⊥平面ABCD.
证明:在△PBD中,PB=PD,O为BD的中点,
∴PO⊥BD.在△PAC中,PA=PC,O为AC的中点,
∴PO⊥AC.又∵AC∩BD=O,∴PO⊥平面ABCD.
题型三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探究发现]
(1)若图中的∠PAO是斜线PA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则需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需要PO⊥α,O为垂足,OA为斜线PA的射影,这样∠PAO就是斜线PA与平面α所成的角,即角θ.
(2)空间几何体中,确定线面角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确定线面角时,过斜线上一点向平面作垂线,确定垂足位置是关键,垂足与斜足所在的直线为射影,则线面角确定.
【学透用活】
[典例3]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求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解] 取AA1的中点M,连接EM,BM.
∵E是DD1的中点,四边形ADD1A1为正方形,∴EM∥AD.又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D⊥平面ABB1A1,∴EM⊥平面ABB1A1.∴BM为直线BE在平面ABB1A1内的射影,∠EBM即为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m,则EM=AD=2m,
BE==3m.
在Rt△BEM中,sin∠EBM===,
即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
[方法技巧]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步骤
(1)作图.作(或找)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将空间角(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平面角(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
(2)证明.证明找出的平面角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计算.通常在垂线段、斜线和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计算.
[提醒] 在上述步骤中,作角是关键,而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作角的关键,几何图形的特征是找射影的依据,图形中的特殊点是突破口.
【对点练清】
1.(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
日晷是中国古代用来测定时间的仪器,利用与晷面垂直的晷针投射到晷面的影子来测定时间.把地球看成一个球(球心记为O),地球上一点A的纬度是指OA与地球赤道所在平面所成角,点A处的水平面是指过点A且与OA垂直的平面.在点A处放置一个日晷,若晷面与赤道所在平面平行,点A处的纬度为北纬40°,则晷针与点A处的水平面所成角为 ( )
A.20° B.40° C.50° D.90°
解析:选B 过球心、点A以及晷针的轴截面如图所示,其中CD为晷面,GF为晷针所在直线,EF为点A处的水平面,GF⊥CD,CD∥OB,∠AOB=40°,∠OAE=90°,∠CAE=∠GAB,所以∠GFA=∠CAO=∠AOB=40°.故选B.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1)直线A1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
(2)直线A1B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
(3)直线A1B与平面AB1C1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
解析: (1)由线面角定义知,∠A1BA为A1B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A1BA=45°.
(2)连接A1D,设A1D∩AD1=O,连接BO,
易证A1D⊥平面ABC1D1.
∴A1B在平面ABC1D1内的射影为OB.
∴A1B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为∠A1BO.
∵A1O=A1B,∴∠A1BO=30°.
(3)∵A1B⊥AB1,A1B⊥B1C1,∴A1B⊥平面AB1C1D,
即A1B与平面AB1C1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90°.
答案:(1)45° (2)30° (3)90°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AB⊥平面PAD,AB∥CD,PD=AD,E是PB的中点,F是CD上的点且DF=AB,PH为△PAD的边AD上的高.求证:
(1)PH⊥平面ABCD;
(2)EF⊥平面PAB.
证明:(1)因为AB⊥平面PAD,PH⊂平面PAD,
所以PH⊥AB.因为PH为△PAD的边AD上的高,
所以PH⊥AD.因为AB∩AD=A,
所以PH⊥平面ABCD.
(2)如图,取PA的中点M,连接MD,ME.
因为E是PB的中点,所以ME=AB,且ME∥AB.因为DF=AB,且DF∥AB,
所以ME∥DF,且ME=DF.
所以四边形ME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MD.
因为PD=AD,所以MD⊥PA.
因为AB⊥平面PAD,MD⊂平面PAD,所以MD⊥AB.
因为PA∩AB=A,所以MD⊥平面PAB,
所以EF⊥平面PAB.
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2.地面上插有一根直杆,将地面看成平面,只借助于绳子与米尺,你能检测出直杆与地面是否垂直吗?写出你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析题建模] 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需检测直杆是否与地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即可.又因为利用米尺可以量长度,所以可以借助勾股定理来检测.
解:如图所示,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直杆的A处,并使得AB=0.8 m.截取绳子的长度,使得绳长为1 m.拉紧绳子,并把它不固定的那端放在地面上与B不共线的两点C,D处.测量BC与BD的长度,如果它们的长度都是0.6 m,那么直杆就和地面垂直.这是因为在△ABC中,如果AB=0.8 m,AC=1 m,BC=0.6 m,
那么AB2+BC2=AC2,所以∠ABC=90°,即AB⊥BC.
同理可知BD=0.6 m时,有AB⊥BD.又因为B,C,D三点不共线,所以AB⊥面BCD,即直杆与地面垂直.
三、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B=12,AD=6,E,F分别为CD,AB边上的点,且DE=3,BF=4,将△BCE沿BE折起至△PBE的位置(如图②所示),连接AP,PF,其中PF=2.
(1)求证:PF⊥平面ABED.
(2)在线段PA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FQ∥平面PBE?若存在,求出点Q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连接EF.由题意知,PB=BC=6,PE=CE=9,在△PBF中,PF2+BF2=20+16=36=PB2,
所以PF⊥BF.易得EF==.
在△PEF中,EF2+PF2=61+20=81=PE2,
所以PF⊥EF.又BF∩EF=F,BF⊂平面ABED,EF⊂平面ABED,所以PF⊥平面ABED.
(2)存在.当Q为PA的三等分点(靠近P)时,FQ∥平面PBE.理由如下:因为AQ=AP,AF=AB,所以FQ∥BP.又FQ⊄平面PBE,PB⊂平面PBE,所以FQ∥平面PBE.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垂直于梯形两腰的直线与梯形所在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 )
A.垂直 B.相交但不垂直
C.平行 D.不确定
解析:选A 因为梯形两腰所在直线为两条相交直线,所以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直线与平面垂直.故选A.
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与AD1垂直的平面是 ( )
A.平面DD1C1C B.平面A1DB
C.平面A1B1C1D1 D.平面A1DB1
解析:选D ∵AD1⊥A1D,AD1⊥A1B1,A1D∩A1B1=A1,∴AD1⊥平面A1DB1.故选D.
3.如图所示,若斜线段AB是它在平面α上的射影BO的2倍,则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是 ( )
A.60° B.45°
C.30° D.120°
解析:选A ∠ABO即是斜线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在Rt△AOB中,AB=2BO,所以cos∠ABO=,即∠ABO=60°.故选A.
4.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棱DD1的中点,则过M且与直线AB和B1C1都垂直的直线有 ( )
A.1条 B.2条
C.3条 D.无数条
解析:选A 显然DD1是满足条件的一条,如果还有一条l满足条件,则l⊥B1C1,l⊥AB.又AB∥C1D1,则l⊥C1D1.
又B1C1∩C1D1=C1,所以l⊥平面B1C1D1.
同理DD1⊥平面B1C1D1,则l∥DD1.
又l与DD1都过M,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DD1一条满足条件.故选A.
5.如图所示,定点A和B都在平面α内,定点P∉α,PB⊥α,C是平面α内异 于A和B的动点,且PC⊥AC,则△ABC为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解析:选B 易证AC⊥平面PBC,又BC⊂平面PBC,所以AC⊥BC.故选B.
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则图中共有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
解析:∵PA⊥平面ABCD,∴PA⊥BC.
又BC⊥AB,PA∩AB=A,∴BC⊥平面PAB.
∴BC⊥PB.同理得CD⊥PD.故共有4个直角三角形.
答案:4
7.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AA1=1,则BD1与平面A1B1C1D1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连接B1D1.
则B1D1是BD1在平面A1B1C1D1上的射影,则∠BD1B1是BD1与平面 A1B1C1D1所成的角.在Rt△BD1B1中,tan∠BD1B1===,则∠BD1B1=30°.
答案:30°
8.如图所示,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C点到AB1的距离为CE,D为AB的中点.
求证:(1)CD⊥AA1;
(2)AB1⊥平面CED.
证明:(1)由题意知AA1⊥平面ABC,CD⊂平面ABC,
所以CD⊥AA1.
(2)因为D是AB的中点,△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所以CD⊥AB.
又CD⊥AA1,AB∩A1A=A,AB⊂平面A1B1BA,A1A⊂平面A1B1BA,所以CD⊥平面A1B1BA.
因为AB1⊂平面A1B1BA,所以CD⊥AB1.
又CE⊥AB1,CD∩CE=C,CD⊂平面CED,CE⊂平面CED,所以AB1⊥平面CED.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若两直线l1与l2异面,则过l1且与l2垂直的平面 ( )
A.有且只有一个
B.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C.有无数多个
D.一定不存在
解析:选B 当l1⊥l2时,过l1且与l2垂直的平面有一个;当l1与l2不垂直时,过l1且与l2垂直的平面不存在.
2.在△ABC中,AB=AC=5,BC=6,PA⊥平面ABC,PA=8,则点P到BC的距离是________.
解析:
如图所示,作PD⊥BC于点D,连接AD.
因为PA⊥平面ABC,所以PA⊥BC.
又PD∩PA=P,所以CB⊥平面PAD.
所以AD⊥BC.
在△ACD中,AC=5,CD=3,所以AD=4.
在Rt△PAD中,PA=8,AD=4,
所以PD==4.
答案:4
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AP⊥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________.
解析:BD1⊥平面B1AC,平面B1AC∩平面BCC1B1=B1C,所以P为B1C上任何一点时,均有AP⊥BD1.
答案:线段B1C
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AP=AB=2,BC=2,E,F分别是AD,PC的中点.
求证:PC⊥平面BEF.
证明:如图,连接PE,EC.
在Rt△PAE和Rt△CDE中,
PA=AB=CD,AE=DE,
所以PE=CE,即△PEC是等腰三角形.
因为F是PC的中点,所以EF⊥PC.
因为BP= =2=BC,
F是PC的中点,所以BF⊥PC.
又BF∩EF=F,BF⊂平面BEF,EF⊂平面BEF,
所以PC⊥平面BEF.
5.如图所示,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1B1C1D1中,点E是棱BC的中点,点F是棱CD上的动点.试确定点F的位置,使得D1E⊥平面AB1F.
解:如图,连接A1B,CD1,
则A1B⊥AB1,A1D1⊥AB1.
又A1D1∩A1B=A1,
∴AB1⊥平面A1BCD1.
又D1E⊂平面A1BCD1,∴AB1⊥D1E.
要使D1E⊥平面AB1F⇔D1E⊥AF.
连接DE,则DE是D1E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
∴D1E⊥AF⇔DE⊥AF.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是BC的中点,
∴当且仅当F是CD的中点时,DE⊥AF,
即当点F是CD的中点时,D1E⊥平面AB1F.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1.(多选)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SD⊥底面ABC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AC⊥SB
B.AB∥平面SCD
C.AB与SC所成的角等于DC与SA所成的角
D.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等于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
解析:选ABD
A项,∵SD⊥平面ABCD,
∴SD⊥A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D,
又∵SD∩DB=D,
∴AC⊥平面SDB,∴AC⊥SB;
B项,∵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DC,
又AB⊄平面SCD,CD⊂平面SCD,
∴AB∥平面SCD;
C项,∵AB∥DC,∴∠SCD(为锐角)是AB与SC所成的角,∠SAB(为直角)是DC与SA所成的角,而∠SCD≠∠SAB,
∴AB与SC所成的角等于DC与SA所成的角不正确;
D项,由A可知:AC⊥平面SDB,∴∠ASO、∠CSO分别是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
由SA=SC,OA=OC,可得∠ASO=∠CSO,因此正确.
综上可知,只有C不正确,故选A、B、D.
2.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BCF 为正三角形,G,H分别为BC,EF的中点,EF=4且EF∥AB,EF⊥FB.
求证:(1)GH∥平面EAD;
(2)FG⊥平面ABCD.
证明:(1)如图,取AD的中点M,连接EM,GM.
因为EF∥AB,M,G分别为AD,BC的中点,所以MG∥EF.
因为H为EF的中点,EF=4,AB=2,
所以EH=AB=MG.
所以四边形EMGH为平行四边形.所以GH∥EM.
又因为GH⊄平面EAD,EM⊂平面EAD,
所以GH∥平面EAD.
(2)因为EF⊥FB,EF∥AB,所以AB⊥FB.
在正方形ABCD中,AB⊥BC,
又FB∩BC=B,所以AB⊥平面FBC.
又FG⊂平面FBC,所以AB⊥FG.
在正三角形FBC中,FG⊥BC,
又AB∩BC=B,所以FG⊥平面ABCD.
第二课时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知识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材梳理填空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
符号语言 | ⇒a∥b |
图形语言 | |
作用 | ①线面垂直⇒线线平行,②作平行线 |
2.线面距与面面距:
(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它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
(2)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就是这条直线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
(3)到已知平面距离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 (×)
2.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任取一点(该点不在底面圆周上),过该点作另一个底面的垂线,则这条垂线与圆柱的母线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
A.相交 B.平行
C.异面 D.相交或平行
答案:B
3.若直线AB∥平面α,且点A到平面α的距离为2,则点B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2
题型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学透用活】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给出了一种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即只需证明两条直线均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即可.关键是找(构造)出平面,使所证直线与该平面垂直.
(2)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构造平行线,即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直线互相平行.
[典例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B⊥平面PAD,AD=AP,E是PD的中点,M,N分别在AB,PC上,且MN⊥AB,MN⊥PC.
求证:AE∥MN.
[证明] ∵AB⊥平面PAD,AE⊂平面PAD,
∴AE⊥AB.又AB∥CD,∴AE⊥CD.
∵AD=AP,E是PD的中点,∴AE⊥PD.
又CD∩PD=D,CD⊂平面PCD,PD⊂平面PCD,
∴AE⊥平面PCD.∵MN⊥AB,AB∥CD,∴MN⊥CD.
又∵MN⊥PC,PC∩CD=C,
PC⊂平面PCD,CD⊂平面PCD,
∴MN⊥平面PCD.
∴AE∥MN.
[方法技巧]
关于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应用
在证明与垂直相关的平行问题时,可以考虑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利用已知的垂直关系构造线面垂直,关键是确定与要证明的两条直线都垂直的平面.
【对点练清】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
(1)求证:A1C⊥B1D1.
(2)M,N分别为B1D1与C1D上的点,且MN⊥B1D1,MN⊥C1D,求证:MN∥A1C.
证明:(1)如图,连接A1C1.
∵CC1⊥平面A1B1C1D1,
B1D1⊂平面A1B1C1D1,∴CC1⊥B1D1.
∵四边形A1B1C1D1是正方形,
∴A1C1⊥B1D1.又∵CC1∩A1C1=C1,∴B1D1⊥平面A1C1C.又∵A1C⊂平面A1C1C,∴B1D1⊥A1C.
(2)如图,连接B1A,AD1.∵B1C1綉AD,
∴四边形ADC1B1为平行四边形,
∴C1D∥AB1.∵MN⊥C1D,∴MN⊥AB1.
又∵MN⊥B1D1,AB1∩B1D1=B1,∴MN⊥平面AB1D1.
由(1)知A1C⊥B1D1.同理可得A1C⊥AB1.
又∵AB1∩B1D1=B1,∴A1C⊥平面AB1D1.∴A1C∥MN.
题型二 空间中的距离问题
【学透用活】
要解决空间中的距离问题,主要是利用线面距、面面距的定义,转化为直线或平面上的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典例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
(1)证明:PB∥平面AEC;
(2)设AP=1,AD=,三棱锥PABD 的体积V=,求A到平面PBC的距离.
[解] (1)
证明:如图,设BD与AC的交点为O,连接EO.∵四边形ABCD为矩形,∴点O为BD的中点.
又∵点E为PD的中点,∴EO∥PB.
∵EO⊂平面AEC,PB⊄平面AEC,
∴PB∥平面AEC.
(2)∵V=AP·AB·AD=AB.
由V=,可得AB=.作AH⊥PB于点H.
由题设知BC⊥平面PAB,∴BC⊥AH.
∴AH⊥平面PBC,
即AH的长就是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
∵PB==,∴AH==.
∴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为.
[方法技巧]
(1)从平面外一点作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当该点到已知平面的垂线不易作出时,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转化为与已知平面等距离的点作垂线,然后计算.
(2)利用中点转化:如果条件中具有中点条件,将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借助中点(等分点),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3)通过换底转化:一是直接换底,以方便求几何体的高;二是将底面扩展(分割),以方便求底面积和高.
【对点练清】
1.已知在△ABC中,AC=BC=1,AB=,S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SB=2,SC=,点P是SC的中点,求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
解:如图,连接PA,PB,易知SA⊥AC,BC⊥AC.分别取AB,AC的中点 E,F,连接PE,EF,PF,则EF∥BC,PF∥SA.
所以EF⊥AC,PF⊥AC.
因为PF∩EF=F,
所以AC⊥平面PEF,所以PE⊥AC.
易证△SAC≌△SBC,所以PA=PB.
又E是AB的中点,所以PE⊥AB.
因为AB∩AC=A,所以PE⊥平面ABC.
从而PE的长就是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
因为P是SC的中点,所以在Rt△APE中,
AP=SC=,AE=AB=,
所以PE===,
即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AA1=2AB=2,E是DD1上的一点,且满足B1D⊥平面ACE.
(1)求证:A1D⊥AE;
(2)求三棱锥ACDE的体积.
解:(1)证明:∵B1D⊥平面ACE,AE⊂平面ACE,∴AE⊥B1D.
∵A1B1⊥平面AA1D1D,AE⊂平面AA1D1D,
∴AE⊥A1B1.∵A1B1∩B1D=B1,A1B1⊂平面A1B1D,B1D⊂平面A1B1D,∴AE⊥平面A1B1D.
∵A1D⊂平面A1B1D,∴A1D⊥AE.
(2)∵A1D⊥AE,∴△ADE∽△DD1A1.
∴=.∴DE=.∴三棱锥ACDE的体积V=S△CDE·AD=××1××1=.
题型三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
【学透用活】
[典例3]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SA⊥平面ABCD,过A且垂直于SC的平面分别交SB,SC,SD于点E,F,G.
求证:AE⊥SB.
[证明] ∵SA⊥平面ABCD,∴SA⊥B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
∵SA∩AB=A,∴BC⊥平面SAB.
∵AE⊂平面SAB,∴BC⊥AE.∵SC⊥平面AGFE,∴SC⊥AE.又∵BC∩SC=C,∴AE⊥平面SBC.
而SB⊂平面SBC,∴AE⊥SB.
[方法技巧]
综合应用线面垂直的判定、性质证明线线垂直时,一是根据已知的垂直关系,确定需要证明的直线和平面;二是思路调整,比如要证明直线a垂直于平面α内的直线b,往往需要证明直线b垂直于直线a所在的平面β.
【对点练清】
1.[变设问]本例中条件不变,将“求证AE⊥SB”改为“判定在S,A,B,C,D,E,F,G中任两点的连线中与SC垂直的直线有多少条”,结论如何?
解:∵SC⊥平面AGFE,∴A,G,F,E中的任何两点连线都和SC垂直.∴此时共有6条直线与SC垂直.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C⊥BD.
∵SA⊥平面ABCD,∴SA⊥BD.
又SA∩AC=A,∴BD⊥平面SAC.∴BD⊥SC.
根据题意,其他的线与SC均不垂直,
所以与SC垂直的直线共有7条.
2.[变条件]本例中“过A且垂直于SC的平面分别交SB,SC,SD于点E,F,G”改为“过A作AF⊥SC于点F,过点F作EF⊥SC交SB于点E”,结论不变,如何证明?
证明:∵SA⊥平面ABCD,∴SA⊥B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
∵SA∩AB=A,∴BC⊥平面SAB.
∵AE⊂平面SAB,∴BC⊥AE.
∵AF⊥SC于点F,EF⊥SC交SB于点E,
∴SC⊥平面AEF,∴SC⊥AE.
又∵BC∩SC=C,∴AE⊥平面SBC.
而SB⊂平面SBC,∴AE⊥SB.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斜边为AB的直角三角形ABC,PA⊥平面ABC.AE⊥PB,AF⊥PC,E,F分别为垂足,如图.
(1)求证:EF⊥PB;
(2)若直线l⊥平面AEF,求证:PB∥l.
证明:(1)因为PA⊥平面ABC,所以PA⊥BC.
因为△ABC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BC⊥AC.因为PA∩AC=A,
所以BC⊥平面PAC.因为AF⊂平面PAC,所以BC⊥AF.
又AF⊥PC,且PC∩BC=C,所以AF⊥平面PBC.
因为PB⊂平面PBC,所以AF⊥PB.
又AE⊥PB,且AE∩AF=A,所以PB⊥平面AEF.
又EF⊂平面AEF,所以EF⊥PB.
(2)由(1)知,PB⊥平面AEF,而l⊥平面AEF,所以PB∥l.
二、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过△ABC各边的中点D,E,F分别作各边的垂面,这三个垂面能否交于同一条直线?若能,这条直线有何特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设过点D,E,F作的AB,BC,CA的垂面分别为α,β,γ(如图),则有α∩β=l,
否则若α∥β,则AB⊥α,AB⊥β.
又∵BC⊥β,∴BC∥AB,这与BC∩AB=B矛盾,因此α∩β=l.
设l∩平面ABC=O,l与OF确定的平面为γ′.
∵AB⊥α,OD⊂α,∴AB⊥OD,
同理BC⊥OE,O是AB,BC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即O是△ABC的外心,从而AC⊥OF.
∵AB⊥α,l⊂α,∴l⊥AB.同理l⊥BC,∴l⊥平面ABC.
∵OF⊥AC,∴AC⊥γ′.因此平面γ′与γ是同一平面.
∵α∩β∩γ′=l,∴α∩β∩γ=l.即这三个垂面交于同一条直线.由前面的证明可知l⊥平面ABC.l在平面ABC上的射影O就是△ABC的外心.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l(与直线BB1不重合)⊥平面A1C1,则 ( )
A.B1B⊥l
B.B1B∥l
C.B1B与l异面但不垂直
D.B1B与l相交但不垂直
解析:选B 因为B1B⊥平面A1C1,又因为l⊥平面A1C1,所以l∥B1B.故选B.
2.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若m∥α,n∥α,则m∥n
B.若m∥α,m∥β,则α∥β
C.若m∥n,m⊥α,则n⊥α
D.若m∥α,α⊥β,则m⊥β
解析:选C ∵m∥n,m⊥α,则n⊥α,故选C.
3.如图,▱ADEF的边AF⊥平面ABCD,且AF=2,CD=3,则CE= ( )
A.2 B.3
C. D.
解析:选D 因为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F∥DE且AF=DE.
因为AF⊥平面ABCD,所以DE⊥平面ABCD.所以DE⊥DC.因为AF=2,所以DE=2.
又CD=3,所以CE===.
4.如图,α∩β=l,点A,C∈α,点B∈β,且BA⊥α,BC⊥β,那么直线l与直线AC的关系是 ( )
A.异面 B.平行
C.垂直 D.不确定
解析:选C ∵BA⊥α,α∩β=l,l⊂α,∴BA⊥l.同理BC⊥l.又BA∩BC=B,∴l⊥平面ABC.∵AC⊂平面ABC,∴l⊥AC.故选C.
5.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满足l⊥m,l⊥n,l⊄α,l⊄β,则( )
A.α∥β且l∥α
B.α∥β且l⊥β
C.α与β相交,且交线与l垂直
D.α与β相交,且交线与l平行
解析:选D 若α∥β,则由m⊥平面α,n⊥平面β,可得m∥n,这与m,n是异面直线矛盾,故α与β相交.
设α∩β=a,过空间内一点P,作m′∥m,n′∥n,m′与n′相交,m′与n′确定的平面为γ.
因为l⊥m,l⊥n,所以l⊥m′,l⊥n′,所以l⊥γ.
因为m⊥α,n⊥β,所以m′⊥α,n′⊥β,
所以a⊥m′,a⊥n′,所以a⊥γ.
又因为l⊄α,l⊄β,所以l与a不重合.
所以l∥a.综上知,选D.
6.线段AB在平面α的同侧,A,B到α的距离分别为3和5,则AB的中点到α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如图,设AB的中点为M,分别过A,M,B向α作垂线,垂足 分别为A1,M1,B1,则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可知,AA1∥MM1∥BB1,四边形AA1B1B为直角梯形,AA1=3,BB1=5,MM1为其中位线,∴MM1=4.
答案:4
7.如图,∠BCA=90°,PC⊥平面ABC,则在△ABC,△PAC的边所在的直线中:
(1)与PC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
(2)与AP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
解析:(1)因为PC⊥平面ABC,AB,AC,BC⊂平面ABC,
所以PC⊥AB,PC⊥AC,PC⊥BC.
(2)∠BCA=90°即BC⊥AC,又BC⊥PC,AC∩PC=C,
所以BC⊥平面PAC.
因为AP⊂平面PAC,所以BC⊥AP.
答案:(1)AB,AC,BC (2)BC
8.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l,EA⊥α,垂足为A,EB⊥β,直线a⊂β,a ⊥AB.求证:a∥l.
证明:因为EA⊥α,α∩β=l,即l⊂α,所以l⊥EA.
同理l⊥EB.又EA∩EB=E,所以l⊥平面EAB.
因为EB⊥β,a⊂β,所以EB⊥a.
又a⊥AB,EB∩AB=B,所以a⊥平面EAB.
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a∥l.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已知PA垂直于以AB为直径的圆所在平面,C为圆上异于A,B的任一 点,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PA⊥BC
B.BC⊥平面PAC
C.AC⊥PB
D.PC⊥BC
解析:选C PA⊥平面ABC,得PA⊥BC,A正确;又BC⊥AC,所以BC⊥平面PAC,所以BC⊥PC,B、D均正确.故选C.
2.已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定下列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的是 ( )
①若m⊥n,n⊂α,则m⊥α;
②若m⊥α,n⊂α,则m⊥n;
③若m⊥α,n⊥α,则m∥n;
④若m⊂α,n⊂β,α∥β,则m∥n.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①中,直线m垂直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n,则直线m与平面α不一定垂直,所以①不是真命题;
②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应用,所以②是真命题;
③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所以③是真命题;
④中,分别在两个平行平面α,β内的直线m,n平行或异面,所以④不是真命题.故选B.
3.已知∠ACB=90°,P为平面ABC外一点,PC=2,点P到∠ACB两边AC,BC的距离均为,那么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设PO⊥平面ABC于O,PE⊥AC于E,PF⊥BC于F,连接OE,OF,OC.
∵PO⊥平面ABC,AC⊂平面ABC,
∴PO⊥AC.
又PO∩PE=P,∴AC⊥平面POE.
又OE⊂平面POE,∴AC⊥OE.
同理有BC⊥OF.∴四边形OECF为矩形.
∵PC=PC且PE=PF,∴Rt△PEC≌Rt△PFC.
∴EC=FC==1.
∴四边形OECF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OC=.
在Rt△POC中,PO==.
答案:
4.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D,E分别为AA1,B1C的中点,DE⊥平面BCC1B1.
求证:AB=AC.
证明:取BC的中点F,连接EF,AF.
则EF∥B1B且EF=B1B.
从而EF∥DA且EF=DA,
所以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F∥DE.
因为DE⊥平面BCC1B1,所以AF⊥平面BCC1B1.
所以AF⊥BC,即AF为BC的垂直平分线,故AB=AC.
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四边形ABCD是矩形,AE⊥PD于点E,l⊥平面PCD.
求证:l∥AE.
证明:因为PA⊥平面ABCD,CD⊂平面ABCD,
所以PA⊥CD.
又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CD⊥AD.
因为PA∩AD=A,PA⊂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CD⊥平面PAD.
又AE⊂平面PAD,所以AE⊥CD.
因为AE⊥PD,PD∩CD=D,PD⊂平面PCD,CD⊂平面PCD,所以AE⊥平面PCD.
因为l⊥平面PCD,所以l∥AE.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1.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___________时,有A1C⊥B1D1(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
解析:当BD⊥AC时,又BD⊥AA1,
所以BD⊥平面AA1C,从而BD⊥A1C.
又B1D1∥BD,所以A1C⊥B1D1.
答案:BD⊥AC
2.如图,直升机上一点P在地面α上的正射影是点A(即PA⊥α),从点P看地平面上一物体B(不同于A),直线PB垂直于飞机玻璃窗所在的平面β.求证:平面β必与平面α相交.
证明:假设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
因为PA⊥平面α,所以PA⊥平面β.
因为PB⊥平面β,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PA∥PB,
与已知PA∩PB=P矛盾,所以平面β必与平面α相交.
8.6.3 平面与平面垂直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借助长方体,通过直观感知,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加以证明. 2.能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空间基本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 在发现、推导和应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素养. |
第一课时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知识点一 二面角
(一)教材梳理填空
1.二面角:
定义 |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
图形 | |
表示法 | 二面角αABβ或二面角αlβ或二面角PABQ或二面角PlQ |
2.二面角的平面角:
定义 | 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 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
图形 | |
符号 | ⇒∠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
范围 | 0°≤∠AOB≤180° |
规定 |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
[微思考] 平时,我们常说“把门开大一点”,在这里指的是哪个角大一点?
提示:门面与墙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如图所示的二面角可记为 ( )
A.αβl B.MlN
C.lMN D.lβα
答案:B
2.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选一点O,若∠AOB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则必须具有的条件是 ( )
A.AO⊥BO,AO⊂α,BO⊂β
B.AO⊥l,BO⊥l
C.AB⊥l,AO⊂α,BO⊂β
D.AO⊥l,BO⊥l,且AO⊂α,BO⊂β
答案:D
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ABCA1的平面角等于 ________.
答案:45°
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
(一)教材梳理填空
1.面面垂直的定义:
定义 | 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 |
画法 | 画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平面时,通常把表示平面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边画成垂直.如图 | |
记作 | α⊥β | |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 | 图形语言 | 符号语言 | 作用 |
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 ⇒α⊥β | 证面面垂直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如果平面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的一条直线,则α⊥β. (×)
(2)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关键在于,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到或作出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实现面面垂直向线面垂直的转化. (√)
2.已知直线l⊥平面α,则经过l且和α垂直的平面 ( )
A.有一个 B.有两个
C.有无数个 D.不存在
答案:C
3.若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 ( )
A.α∥γ B.α⊥γ
C.α与γ相交但不垂直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D
题型一 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大小的计算
【学透用活】
(1)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无数个,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
(2)构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要素:“棱上”“面内”“垂直”,即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必须在棱上,角的两边必须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角的两边必须都与棱垂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当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重合时,规定二面角的大小是0°;当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合成一个平面时,规定二面角的大小是180°,所以二面角的平面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
[典例1] (1)下列命题中:
①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②异面直线a,b分别和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垂直,则a,b所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
③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从棱上一点出发,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射线所成的角的最小角;
④二面角的大小与其平面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没有关系.
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截面A1BD与底面ABCD所成锐二面角A1BDA的正切值为 ( )
A. B.
C. D.
[解析] (1)由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所以①不对,实质上它共有四个二面角;由a,b分别垂直于两个面,则a,b都垂直于二面角的棱,故②正确;③中所作的射线不一定垂直于二面角的棱,故③不对;由定义知④正确.故选B.
(2)如图所示,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A1O,O为BD的中点.因为A1D=A1B,所以在△A1BD中,A1O⊥BD.
又因为在正方形ABCD中,AC⊥BD,所以∠A1OA为二面角A1BDA的平面角.
设AA1=1,则AO=.
所以tan∠A1OA==.故选C.
[答案] (1)B (2)C
[方法技巧]
1.求二面角的大小的步骤
一作: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证:证明所作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三求: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三角形求出角的三角函数值.
2.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个特殊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如图①,则∠AO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2)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棱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产生交线,这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②,∠AOB为二面角αlβ 的平面角.
(3)垂线法.过二面角的一个面内异于棱上的A点向另一个平面作垂线,垂足为B,由点B向二面角的棱作垂线,垂足为O,连接AO,则∠AOB为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如图③,∠AO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对点练清】
1.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为 ( )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不确定
解析:选D 反例: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 CD,C1D1的中点,二面角DAA1E与二面角B1ABC的两个半平面就是分别对应垂直的,但是这两个二面角既不相等,也不互补.故选D.
2.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平面ABCD,且PA=AB.
(1)求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的度数;
(2)求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的度数.
解:(1)∵PA⊥平面ABCD,∴PA⊥CD.
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CD⊥AD.
∵PA∩AD=A,∴CD⊥平面PAD.又CD⊂平面PCD,
∴平面PAD⊥平面PCD.
∴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的度数为90°.
(2)∵PA⊥平面ABCD,∴AB⊥PA,AC⊥PA.
∴∠BAC为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
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AC=45°.
即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的度数为45°.
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学透用活】
剖析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1)本质: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来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即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2)证题思路:处理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处理线面垂直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处理线线垂直问题来解决.
(3)垂直的依据: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不仅是判定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依据,而且是找出与一个平面垂直的平面的依据.如建筑工人在准备砌墙时,常常在较高处固定一条下端系有铅锤的线,再沿着该线砌墙,这样就能保证所砌的墙面与水平面垂直.
[典例2]
如图所示,在四面体ABCS 中,∠BSC=90°,∠BSA=∠CSA=60°,又 SA=SB=SC.
求证:平面ABC⊥平面SBC.
[证明] 法一:利用定义证明
∵∠BSA=∠CSA=60°,SA=SB=SC,
∴△ASB和△ASC是等边三角形,
则有SA=SB=SC=AB=AC,令其值为a,
则△ABC和△SBC为共底边BC的等腰三角形.
取BC的中点D,如图所示,连接AD,SD,
则AD⊥BC,SD⊥BC,∴∠ADS为二面角ABCS的平面角.在Rt△BSC中,∵SB=SC=a,
∴SD=a,BD==a.
在Rt△ABD中,AD=a.在△ADS中,
∵SD2+AD2=SA2,∴∠ADS=90°,即二面角ABCS为直二面角,故平面ABC⊥平面SBC.
法二:利用判定定理证明
∵SA=SB=SC,且∠BSA=∠CSA=60°,∴SA=AB=AC.
∴点A在平面SBC上的射影为△SBC的外心.
∵△SBC为直角三角形,
∴点A在△SBC上的射影D为斜边BC的中点.
∴AD⊥平面SBC.
又∵AD⊂平面ABC,∴平面ABC⊥平面SBC.
[方法技巧]
利用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垂直的一般方法是从已知直线中寻找与结论有关的平面的垂线,若这样的垂线存在,则可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面面垂直;若这样的垂线不存在,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在作辅助线时,应有理论根据并有利于证明,不能随意添加.
【对点练清】
1.[变条件]在本例中增加条件“SA=SB=SC=2”,其他条件不变,求三棱锥SABC的体积.
解:由本例证明,得SD⊥AD.
又∵SD⊥BC,AD∩BC=D,∴SD⊥平面ABC,
即SD的长就是顶点S到底面ABC的距离.
∵S△ABC=·BC·AD=×2×=2,SD=,
∴VSABC=·S△ABC·SD=.
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PC⊥平面ABCD,E是PA的中点.
求证:平面BDE⊥平面ABCD.
证明:连接AC,设AC∩BD=O,连接OE.
∵O为AC的中点,E为PA的中点,
∴EO是△PAC的中位线.∴EO∥PC.
∵PC⊥平面ABCD,∴EO⊥平面ABCD.
又∵EO⊂平面BDE,
∴平面BDE⊥平面ABCD.
题型三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鳖臑模型
[探究发现]
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鳖臑,在鳖臑模型中,如何证明面面垂直?
提示:此类问题考查的是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垂直关系,要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来证明面面垂直.
【学透用活】
[典例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C⊥平面ABCD,AB∥DC, DC⊥AC.
(1)求证:DC⊥平面PAC.
(2)求证:平面PAB⊥平面PAC.
(3)设点E为AB的中点,在棱P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PA∥平面CEF?说明理由.
[解] (1)证明:∵PC⊥平面ABCD,DC⊂平面ABCD,∴PC⊥DC.∵DC⊥AC,PC∩AC=C,
∴DC⊥平面PAC.
(2)证明:∵AB∥DC,DC⊥平面PAC,∴AB⊥平面PAC.
∵AB⊂平面PAB,∴平面PAB⊥平面PAC.
(3)在棱PB上存在中点F,使得PA∥平面CEF.
∵点E为AB的中点,∴EF∥PA.
∵PA⊄平面CEF,EF⊂平面CEF,∴PA∥平面CEF.
[方法技巧]
《九章算术·商功》:“斜解立方,得两堑堵.斜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合两鳖臑三而一,验之以棊,其形露矣.”
刘徽注:“此术臑者,背节也,或曰半阳马,其形有似鳖肘,故以名云.中破阳马,得两鳖臑,鳖臑之起数,数同而实据半,故云六而一即得.”
具体来说,取一长方体,按图①斜割一分为二,得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三棱柱,称之为堑堵.
如图②,再沿堑堵的一顶点与相对的棱剖开,得到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以矩形为底,另有一棱与底面垂直的四棱锥,称为阳马.余下的三棱锥是由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四面体,称为鳖臑.
【对点练清】
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
G为AC与BD的交点,BE⊥平面ABCD.
(1)求证:平面AEC⊥平面BED;
(2)若∠ABC=120°,AE⊥EC,三棱锥EACD的体积为,求该三棱 锥的侧面积.
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AC⊥BD.
因为BE⊥平面ABCD,所以AC⊥BE.
又BE∩BD=B,所以AC⊥平面BED.
又AC⊂平面AEC,所以平面AEC⊥平面BED.
(2)设AB=x,在菱形ABCD中,
由∠ABC=120°,可得AG=GC=x,GB=GD=.
因为AE⊥EC,所以在Rt△AEC中,可得EG=x.
由BE⊥平面ABCD,知△EBG为直角三角形,可得BE=x.
由已知得,三棱锥EACD的体积V=×AC×GD×BE=x3=,故x=2.从而可得AE=EC=ED=,
所以△EAC的面积为3,△EAD的面积与△ECD的面积均为.故三棱锥EACD的侧面积为3+2.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AD,AB∥CD,CD⊥AD,AD=CD= 2AB=2,E,F分别为PC,CD的中点,DE=EC.
(1)求证:平面ABE⊥平面BEF;
(2)设PA=a,若三棱锥BPED的体积V∈,求a的取值范围.
解:(1)证明:∵AB∥CD,CD⊥AD,AD=CD=2AB=2,F为CD的中点,∴四边形ABFD为矩形,AB⊥BF.
∵DE=EC,F为DC的中点,∴DC⊥EF.
又AB∥CD,∴AB⊥EF.
∵BF∩EF=F,∴AB⊥平面BEF.
又AB⊂平面ABE,∴平面ABE⊥平面BEF.
(2)∵DE=EC,F为CD的中点,
∴DC⊥EF.又PD∥EF,AB∥CD,∴AB⊥PD.
又AB⊥AD,PD∩AD=D,
∴AB⊥平面PAD.∴AB⊥PA.
又PA⊥AD,AB∩AD=A,∴PA⊥平面ABCD.
∵三棱锥BPED的体积V=VBCED=VEBCD,
S△BCD=×2×2=2,E到平面BCD的距离h=,
∴VBCED=VEBCD=×2×=∈,
可得a∈.
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2.如图,检查工件的相邻两个(平)面是否垂直时,只要用曲尺的一边紧靠在工件的一个面上,另一边在工件的另一个面上转动,观察尺边是否和这个面密合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
[析题建模] 用曲尺的一边紧靠在工件的一个面上,另一边在工件的另一个面上转动(逻辑推理)→另一个面上转动时相当于两条相交直线(逻辑推理)→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到尺边和这个面密合就可以了.
解:如图所示,因为OA⊥OB,OA⊥OC,OB⊂β,OC⊂β,且OB∩OC =O,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OA⊥β,又OA⊂α,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α⊥β.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经过平面α外一点和平面α内一点与平面α垂直的平面有 ( )
A.0个 B.1个
C.无数个 D.1个或无数个
解析:选D 当两点连线与平面α垂直时,可作无数个垂面,否则,只有1个.故选D.
2.从空间一点P向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α,β分别作垂线PE,PF,E,F为垂足,若∠EPF =60°,则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的大小是 ( )
A.60° B.120°
C.60°或120° D.不确定
解析:选C 若点P在二面角内,则二面角的平面角为120°;若点P在二面角外,则二面角的平面角为60°.故选C.
3.已知直线a,b与平面α,β,γ,下列能使α⊥β成立的条件是 ( )
A.α⊥γ,β⊥γ B.α∩β=a,b⊥a,b⊂β
C.a∥β,a∥α D.a∥α,a⊥β
解析:选D 由a∥α,知α内必有直线l与a平行.而a⊥β,所以l⊥β,所以α⊥β.故选D.
4.在正三角形 ABC 中,AD⊥BC 于点 D,沿 AD 折成二面角BADC后,BC=AB,这时二面角BADC的大小为 ( )
A.60° B.90°
C.45° D.120°
解析:选A ∠BDC为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m,则折叠后,BC=m,BD=DC=m,所以∠BDC=60°.故选A.
5.(多选)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已知PA⊥底面ABCD,且底面ABCD为矩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平面PAB⊥平面PAD
B.平面PAB⊥平面PBC
C.平面PBC⊥平面PCD
D.平面PCD⊥平面PAD
解析:选ABD 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平面PAB⊥平面PAD,故平面PAB⊥平面PBC,平面PCD⊥平面PAD,故A、B、D正确.
6.如图,沿直角三角形ABC的中位线DE将平面ADE折起,使得平面ADE⊥平面BCDE,得到四棱锥ABCDE,则平面ABC与平面ACD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因为AD⊥DE,平面ADE⊥平面BCDE,且平面ADE∩平面BCDE=DE,所以AD⊥平面BCDE.
因为BC⊂平面BCDE,所以AD⊥BC.
又BC⊥CD,CD∩AD=D,所以BC⊥平面ACD.
又B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CD.
答案:垂直
7.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BAD=90°,且AB=AD,则AD与平面BCD所成的角是________.
解析:过A作AO⊥BD于O点,
∵平面ABD⊥平面BCD,
∴AO⊥平面BCD,则∠ADO即为AD与平面BCD所成的角.
∵∠BAD=90°,AB=AD,
∴∠ADO=45°.
答案:45°
8.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PD⊥平面ABCD,PD∥QA,QA=AB=PD.求证:平面PQC⊥平面DCQ.
证明:由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可得CD⊥AD.
又∵PD⊥平面ABCD,
∴PD⊥CD,PD⊥AD.
又∵PD∩AD=D,
∴CD⊥平面AQPD.
∴CD⊥PQ.
如图,取PD的中点E,连接QE.
∵PD∥QA,且QA=PD,
∴DE∥AQ,且DE=AQ.
∴四边形AQED是平行四边形.
∴QE∥AD.∴QE⊥PD.∴DQ=QP.
设QA=1,则在△DQP中,DQ=QP=,PD=2.
∴DQ2+QP2=PD2.
∴∠PQD=90°,即DQ⊥PQ.
又∵CD∩DQ=D,∴PQ⊥平面DCQ.
∵PQ⊂平面PQC,∴平面PQC⊥平面DCQ.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在四面体ABCD中,AB=BC=CD=AD,∠BAD=∠BCD=90°,ABDC为直二面角,E是CD的中点,则∠AED等于 ( )
A.90° B.45°
C.60° D.30°
解析:选A
如图,设AB=BC=CD=AD=a,取BD中点F,连接AF,CF.由题意 可得AF=CF=a,∠AFC=90°.在Rt△AFC中,可得AC=a,∴△ACD为正三角形.∵E是CD的中点,
∴AE⊥CD,∴∠AED=90°.故选A.
2.如果直线l,m与平面α,β,γ满足:l=β∩γ,l∥α,m⊂α和m⊥γ,那么必有( )
A.α⊥γ且l⊥m B.α⊥γ且m∥β
C.m∥β且l⊥m D.α∥β且α⊥γ
解析:选A B错,有可能m与β相交;C错,有可能m与β相交;D错,有可能α与β相交.故选A.
3.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BC=2,AA1=1,E,F分别在 AD和BC上,且EF∥AB,若二面角C1EFC等于45°,则BF=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EF⊥BC.
∵CC1⊥平面ABCD,∴CC1⊥EF.
又BC∩CC1=C,∴EF⊥平面CC1F.∴EF⊥C1F.
故∠C1FC为二面角C1EFC的平面角,即∠C1FC=45°.
∵CC1=AA1=1,∴CF=1.又BC=2,∴BF=1.
答案:1
4.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已知AB=AD,E是AD的中点,沿BE将△ABE折起至△A′BE的位置,使A′C=A′D.求证:平面A′BE⊥平面BCDE.
证明:如图所示,取CD的中点M,BE的中点N,
连接A′M,A′N,MN,则MN∥BC.
∵AB=AD,E是AD的中点,
∴AB=AE,即A′B=A′E.
∴A′N⊥BE.∵A′C=A′D,∴A′M⊥CD.
在四边形BCDE中,CD⊥MN,
又∵MN∩A′M=M,MN⊂平面A′MN,
A′M⊂平面A′MN,∴CD⊥平面A′MN.
∵A′N⊂平面A′MN,∴CD⊥A′N.
∵DE∥BC且DE=BC,∴BE必与CD相交.
又∵A′N⊥BE,A′N⊥CD,∴A′N⊥平面BCDE.
又∵A′N⊂平面A′BE,∴平面A′BE⊥平面BCDE.
5.如图所示,平面角为锐角的二面角αEFβ,A∈EF,AG⊂α,∠GAE = 45°.若AG与β所成角为30°,求二面角αEFβ的大小.
解:作GH⊥β于H,作HB⊥EF于B,连接GB,
则GB⊥EF,∠GBH是二面角αEFβ的平面角.
又∠GAH是AG与β所成的角,
设AG=a,则GB=a,GH=a,
sin∠GBH==.
所以∠GBH = 45°,二面角αEFβ的大小为45°.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AC=1,将△ABC沿斜边BC上的高AD折叠,使平面ABD⊥平面ACD,则折叠后BC=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BD⊥AD,CD⊥AD,
所以∠BDC为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因为平面ABD⊥平面ACD,所以∠BDC=90°.
连接BC(图略),则BC=
= =1.
答案:1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BAD=90°,AD∥BC,AB=BC=1,AD=2,PA⊥底面ABCD,PD与底面成45°角,点E是PD的中点.
(1)求证:BE⊥PD;
(2)求二面角PCDA的余弦值.
解:(1)证明:连接AE.
因为PA⊥底面ABCD,所以∠PDA是PD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所以∠PDA=45°.所以PA=DA.
又因为点E是PD的中点,所以AE⊥PD.
因为PA⊥底面ABCD,AB⊂底面ABCD,
所以PA⊥AB.因为∠BAD=90°,
所以BA⊥AD.
又因为PA∩AD=A,所以BA⊥平面PDA.
又因为PD⊂平面PDA,所以BA⊥PD.
因为BA∩AE=A,所以PD⊥平面ABE.
因为BE⊂平面ABE,所以BE⊥PD.
(2)连接AC.在直角梯形ABCD中,
因为AB=BC=1,AD=2,所以AC=CD=.
因为AC2+CD2=AD2,所以AC⊥CD.
又因为PA⊥底面ABCD,CD⊂底面ABCD,所以PA⊥CD.
因为AC∩PA=A,所以CD⊥平面PAC.
又因为PC⊂平面PAC,所以PC⊥CD.
所以∠PCA为二面角PCDA的平面角.
在Rt△PCA中,PC===.
所以cos∠PCA===.
所以所求二面角PCDA的余弦值为.
第二课时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知识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材梳理填空
文字语言 | 两个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一直线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
符号语言 | α⊥β,α∩β=l,a⊂α,a⊥l⇒a⊥β |
图形语言 | |
作用 | ①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②作平面的垂线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如果α⊥β,则α内的直线必垂直于β内的无数条直线. (√)
(2)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其中一个平面. (×)
2.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 A1B1C1D1的棱AB上任取一点E,作EF⊥A1B1于F,则EF与平面A1B1C1D1的关系是 ( )
A.平行
B.EF⊂平面A1B1C1D1
C.相交但不垂直
D.相交且垂直
答案:D
题型一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学透用活】
准确认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1)定理成立的条件有三个:
①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②直线在其中一个平面内;
③直线与两平面的交线垂直.
(2)定理的实质: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典例1]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B⊥平面PBC.
求证:BC⊥平面PAB.
[证明] 在平面PAB内,作AD⊥PB于点D.
∵平面PAB⊥平面PBC,
且平面PAB∩平面PBC=PB,AD⊂平面PAB,
∴AD⊥平面PBC.又BC⊂平面PBC,∴AD⊥BC.
∵PA⊥平面ABC,BC⊂平面ABC,
∴PA⊥BC,又∵PA∩AD=A,∴BC⊥平面PAB.
[方法技巧]
1.证明或判定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3)若直线a∥直线b,a⊥平面α,则b⊥α;
(4)若直线a⊥平面α,平面α∥平面β,则a⊥β.
2.应用面面垂直性质定理要注意的问题
应用面面垂直性质定理证明相关问题时,一般需要作辅助线——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使之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进一步转化为线线垂直.
【对点练清】
如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G为AD的中点,且∠DAB=60°.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求证:BG⊥平面PAD.
证明:如图,在菱形ABCD中,
连接BD.由已知∠DAB=60°,
∴△ABD为正三角形.
∵G是AD的中点,∴BG⊥AD.
∵平面PAD⊥平面ABCD,BG⊂平面ABCD,且平面PAD∩平面ABCD=AD,
∴BG⊥平面PAD.
题型二 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
[探究发现]
试总结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关系.
提示:在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中.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如下:
【学透用活】
[典例2] 如图,△ABC和△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AB=BC=BD=2,∠ABC=∠DBC=120°,E,F,G分别为AC,DC,AD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BCG;
(2)求三棱锥DBCG的体积.
[解] (1)证明:∵AB=BC=BD=2,∠ABC=∠DBC=120°,∴△ABC≌△DBC.∴AC=DC.
∵G为AD的中点.∴CG⊥AD.同理BG⊥AD.
∵CG∩BG=G,∴AD⊥平面BCG.
又E,F分别是AC,CD的中点,∴EF∥AD.∴EF⊥平面BCG.
(2)在平面ABC内,作AO⊥CB,交CB的延长线于O,如图所示.
∵△ABC和△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平面ABC∩平面BCD=BC,且AO⊂平面ABC,∴AO⊥平面BCD.
∵G为AD的中点,∴G到平面BCD的距离h是AO长度的一半.在△AOB中,
AO=AB·sin 60°=,∴h=.
在△BCD中,BF=BD·cos 60°=2×=1,DF=BD·sin 60°=,∴DC=2,
故S△BCD=BF·DC=×1×2=.
∴VDBCG=VGBCD=S△BCD·h=××=.
[方法技巧]
(1)在有关垂直问题的证明过程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因此,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应用是证明垂直问题的关键.
(2)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解题时,要通过几何图形自身的特点,如等腰(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中位线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得出一些题目所需要的条件.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注意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对点练清】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B⊥平面ABCD,BC∥平面PAD,∠ABC=90°,PA=PB=AB.求证:
(1)AD∥平面PBC;
(2)平面PBC⊥平面PAD.
证明:(1)∵BC∥平面PAD,BC⊂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PAD=AD,∴BC∥AD.
∵AD⊄平面PBC,BC⊂平面PBC,∴AD∥平面PBC.
(2)∵PA=PB=AB,满足PA2+PB2=AB2,
∴PA⊥PB.由∠ABC=90°,知BC⊥AB.
∵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AB∩平面ABCD=AB,BC⊂平面ABCD,∴BC⊥平面PAB.
∵PA⊂平面PAB,∴BC⊥PA.
又∵PA⊥PB,PB∩BC=B,∴PA⊥平面PBC.
∵PA⊂平面PAD,∴平面PBC⊥平面PAD.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如图,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点E 为垂足.
(1)求证:PA⊥平面ABC;
(2)当点E为△P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1)如图,在平面ABC内取一点D,作DF⊥AC于点F.
∵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线为AC,
∴DF⊥平面PAC.
∵PA⊂平面PAC,∴DF⊥PA.
作DG⊥AB于点G,同理可证DG⊥PA.
∵DG,DF都在平面ABC内,且DG∩DF=D,
∴PA⊥平面ABC.
(2)如图,连接BE并延长交PC于点H.
∵点E是△PBC的垂心,∴PC⊥BE.
又AE⊥平面PBC,PC⊂平面PBC,
∴PC⊥AE.∵AE∩BE=E,∴PC⊥平面ABE.
又AB⊂平面ABE,∴PC⊥AB.
由(1)知PA⊥平面ABC,又AB⊂平面ABC,
∴PA⊥AB.∵PA∩PC=P,∴AB⊥平面PAC.
又AC⊂平面PAC,∴AB⊥AC,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二、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
①m⊥n;②α⊥β;③n⊥β;④m⊥α.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是________(答案不唯一,写出一个即可).
解析:若①m⊥n,②α⊥β,③n⊥β成立,则m与α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即④m⊥α不一定成立;
若①m⊥n,②α⊥β,④m⊥α成立,则n与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即③n⊥β不一定成立;
若①m⊥n,③n⊥β,④m⊥α成立,则②α⊥β一定成立;
若②α⊥β,③n⊥β,④m⊥α成立,则①m⊥n一定成立.
∴①③④⇒②(或②③④⇒①).
答案:①③④⇒②(或②③④⇒①)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
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
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
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
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解析:选D 由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有关性质可以判断出D项错误.故选D.
2.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平面α,则l与β的位置关系是 ( )
A.垂直 B.平行
C.l⊂β D.平行或l⊂β
解析:选D 如图l∥β或l⊂β.故选D.
3.已知m,n,l是直线,α,β是平面,α⊥β,α∩β=l,n⊂β,n⊥l,m⊥α,则直线m与n的位置关系是 ( )
A.异面 B.相交但不垂直
C.平行 D.相交且垂直
解析:选C ∵α⊥β,α∩β=l,n⊂β,n⊥l,∴n⊥α.又m⊥α,∴m∥n.故选C.
4.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ABC⊥平面PAB,PA=PB,AD=DB,则 ( )
A.PD⊂平面ABC
B.PD⊥平面ABC
C.PD与平面ABC相交但不垂直
D.PD∥平面ABC
解析:选B ∵PA=PB,AD=DB,∴PD⊥AB.
又∵平面ABC⊥平面PAB,PD⊂平面PAB,
平面ABC∩平面PAB=AB,∴PD⊥平面ABC.
5.(多选)给出以下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是 ( )
A.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B.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C.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D.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解析:选ABD 选项A、B、D正确.A.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B.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C.这两条直线可能相交或平行或异面;D.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故选A、B、D.
6.如图,在三棱锥PABC内,侧面PAC⊥底面ABC,且∠PAC=90°,PA=1,AB=2,则
PB=________.
解析:∵侧面PAC⊥底面ABC,交线为AC,∠PAC=90°(即PA⊥AC),
∴PA⊥平面ABC.又AB⊂平面ABC,∴PA⊥AB.
∴PB===.
答案:
7.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BD,沿BD将△A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连接AC,则在四面体ABCD的四个面中,互相垂直的平面的对数为________.
解析: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AB⊥BD,所以AB⊥平面BCD.所以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C⊥平面BCD.因为AB⊥BD,AB∥CD,所以CD⊥BD.又因为平面ABD⊥平面BCD,所以CD⊥平面ABD,所以平面ACD⊥平面ABD,共3对.
答案:3
8.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平面PCD⊥平面ABCD.求证:AD⊥平面PCD.
证明:在矩形ABCD中,AD⊥CD.
因为平面PCD⊥平面ABCD,
平面PCD∩平面ABCD=CD,AD⊂平面ABCD,
所以AD⊥平面PCD.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如图所示,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点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 ( )
A.直线AB上 B.直线BC上
C.直线AC上 D.△ABC内部
解析:选A 连接AC1.∠BAC=90°,即AC⊥AB.又AC⊥BC1,AB∩BC1=B,所以AC⊥平面ABC1.又AC⊂平面ABC,于是平面ABC1⊥平面ABC,且AB为交线,因此,点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必在直线AB上,故选A.
2.如图所示,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若CD=2,平面ABCD⊥平面DCEF,则线段MN的长等于________.
解析:如图,取CD的中点G,连接MG,NG.
因为四边形ABCD,四边形DCEF为正方形,且边长为2,
所以MG⊥CD,MG=2,NG=.
因为平面ABCD⊥平面DCEF,平面ABCD∩平面DCEF=CD,MG
⊂平面ABCD,
所以MG⊥平面DCEF.
又NG⊂平面DCEF,所以MG⊥NG.
所以MN==.
答案:
3.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PAB⊥底面ABC,且PA=PB=PC,则△ABC是________三角形.
解析:设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为O.
∵平面PAB⊥底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
∴O∈AB.∵PA=PB=PC,∴OA=OB=OC.
∴O是△ABC的外心,且是AB的中点.
∴△ABC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直角
4.如图,平面ABC⊥平面ACD,AB⊥平面BCD,BE⊥AC于点E.
(1)判断DC与BE的关系;
(2)求证:DC⊥BC.
解:(1)DC⊥BE.理由如下:
∵平面ABC⊥平面ACD,BE⊥AC于点E,平面ABC∩平面ACD=AC, BE⊂平面ABC,∴BE⊥平面ACD.
又DC⊂平面ACD,∴BE⊥DC.
(2)证明:∵AB⊥平面BCD,DC⊂平面BCD,∴AB⊥DC.
∵BE⊥DC,AB∩BE=B,∴DC⊥平面ABC,
又BC⊂平面ABC,∴DC⊥BC.
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DC,△PAD是等边三角形,已知BD=2AD=4,AB=2DC=2.
(1)设M是PC上的一点,求证:平面MBD⊥平面PAD;
(2)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
解:(1)证明:在△ABD中,∵AD=2,BD=4,AB=2,
∴AD2+BD2=AB2.故AD⊥BD.
又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BD⊂平面ABCD,∴BD⊥平面PAD.
∵BD⊂平面MBD,∴平面MBD⊥平面PAD.
(2)过P作PO⊥AD交AD于O,
∵平面PAD⊥平面ABCD,
∴PO⊥平面ABCD.
∴PO为四棱锥PABCD的高.
又△PAD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
∴PO=×2=.
∵在底面四边形ABCD中,AB∥DC,
AB=2DC,
∴四边形ABCD是梯形.
在Rt△ADB中,斜边AB边上的高为=,
∴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6.
故VPABCD=×6×=2.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如图,在△BCD中,∠BCD=90°,BC=CD=1,AB⊥平面BCD,∠ADB=60°,E,F分别是AC,AD上的动点,且==λ(0<λ<1).
(1)求证:不论λ为何值,总有平面BEF⊥平面ABC.
(2)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平面ACD?
解:(1)证明:∵AB⊥平面BCD,∴AB⊥CD.
∵CD⊥BC,AB∩BC=B,∴CD⊥平面ABC.
又==λ(0<λ<1),
∴不论λ为何值,总有EF∥CD,∴EF⊥平面ABC.
又EF⊂平面BEF,∴不论λ为何值,
总有平面BEF⊥平面ABC.
(2)由(1)知,EF⊥BE.
又平面BEF⊥平面ACD,∴BE⊥平面ACD.∴BE⊥AC.
∵BC=CD=1,∠BCD=90°,∠ADB=60°,
AB⊥平面BCD,∴BD=,AB=tan 60°=.
∴AC= =.
由AB2=AE·AC得AE=,∴λ==,
故当λ=时,平面BEF⊥平面ACD.
立体几何初步
综合考法(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题型技法】
[例1]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高为4,则该圆锥的内切球表面积为 ( )
A.4π B.4π
C.8π D.8π
(2)《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内容极其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圆窖周五丈四尺,深一丈八尺,问受粟几何?”其意思为:“有圆柱形容器,底面圆周长五丈四尺,高一丈八尺,求此容器能放多少斛米”(古制1丈=10尺,1斛=1.62立方尺,圆周率π=3),则该圆柱形容器能放米 ( )
A.900斛 B.2 700斛
C.3 600斛 D.10 800斛
(3)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已知 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ADE,△BCF均为正三角形,EF∥AB,EF=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
A. B.
C. D.
[解析] (1)
如图所示.△PAB为圆锥的轴截面,且AB=2R=4,OP=4.
在Rt△POA中,PA==6.
设△PAB内切圆的半径为r,
∵S△PAB=·AB·PO
=8=(PA+PB+AB)·r
=(12+4)·r,∴r=,即为圆锥的内切球的半径.
故其表面积为4πr2=8π.
(2)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则2πr=54,得r=9,
故米堆的体积为π×92×18=4 374立方尺.
∵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
∴该圆柱形容器能放米:4 374÷1.62≈2 700(斛).
(3)如图,分别过点A,B作EF的垂线,垂足分别为G,H,连接DG, CH.
容易求得EG=HF=,
AG=GD=BH=HC=.
取AD的中点O,连接GO,则GO=.
∴S△AGD=S△BHC=××1=.
∴多面体的体积V=V三棱锥EADG+V三棱锥FBCH+V三棱柱AGDBHC
=2V三棱锥EADG+V三棱柱AGDBHC=×××2+×1=.
[答案] (1)D (2)B (3)A
[方法技巧]
1.求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根据题意直接套用表面积或体积公式求解.
(2)割补法:割补法的思想是通过分割或补形,将原几何体分割成或补成较易计算体积的几何体,从而求出原几何体的体积.
(3)等体积变换法:等积变换法的思想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原几何体,通过改变顶点和底面,利用体积不变的原理来求原几何体的体积.
2.与球相关问题的解题策略
(1)作适当的截面(如轴截面等)时,对于球内接长方体、正方体,则截面一要过球心,二要过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两条体对角线,才有利于解题.
(2)对于“内切”和“外接”等问题,首先要弄清几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特殊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然后把相关的元素放到这些关系中来解决.
【集训冲关】
1.我国古代《九章算术》将上、下两面为平行矩形的六面体称为刍童.现有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3,3的长方体,将上底面绕着上、下底面中心连线(对称轴)旋转90度,得到一个刍童(如图),则该刍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
A. B.
C.43π D.50π
解析:选C 由题意可得,上、下底面中心连接所得线段的中点为该刍童的外接球的球心,设该刍童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则R2=2+=.
∴该刍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4πR2=43π.
2.正四棱锥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若该棱锥的高为6,底面边长为4,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 )
A.π B.π
C.π D.16π
解析:选B 如图,设PE为正四棱锥PABCD的高,则正四棱锥 PABCD的外接球的球心O必在其高PE所在的直线上,延长PE交球面于一点F,连接AE,AF.由球的性质可知,△PAF为直角三角形且AE⊥PF.又底面边长为4,所以AE=2,PE=6,所以侧棱长PA====2.设球的半径为R,则PF=2R.由三角形相似得PA2=PF·PE,即44=2R×6,解得R=,所以S=4πR2=4π×2=.
3.如图所示的三棱锥OABC为长方体的一角.其中OA,OB,OC两两垂直,三个侧面OAB,OAC,OBC的面积分别为1.5 cm2, 1 cm2,3 cm2,求三棱锥OABC的体积.
解:设OA,OB,OC的长依次为x cm,y cm,z cm,
则由已知可得xy=1.5,xz=1,yz=3.
解得x=1,y=3,z=2.
将三棱锥OABC看成以C为顶点,OAB为底面.
易知OC为三棱锥COAB的高.于是VOABC=VCOAB=S△OAB·OC=×1.5×2=1(cm3).
综合考法(二) 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与证明
【题型技法】
[例2] (1)(多选)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点A∈α,A∉l,若直线AB∥l,直线AC⊥l,直线m∥α,m∥β,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AB∥m B.AC⊥m
C.AB∥β D.AC⊥β
(2)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CE=EF=1.
求证:①AF∥平面BDE;
②CF⊥平面BDE.
[解析] (1)选ABC 因为m∥α,m∥β,α∩β=l,所以m∥l.又AB∥l,所以AB∥m,故A正确;因为AC⊥l,m∥l,所以AC⊥m,故B正确;因为A∈α,AB∥l,l⊂α,所以B∈α,所以AB⊄β,l⊂β,所以AB∥β,故C正确;因为AC⊥l,当点C在α内时,AC⊥β成立;当点C不在α内时,AC⊥β不成立,故D不正确.
(2)证明:①设AC与BD交于点O,连接EO,如图所示.
∵EF∥AC,且EF=1,AO=AC=1,
∴四边形AOEF为平行四边形.
∴AF∥OE.∵OE⊂平面BDE,AF⊄平面BDE,
∴AF∥平面BDE.
②连接FO,如图所示.
∵EF∥CO,EF=CO=1,且CE=1,
∴四边形CEFO为菱形.∴CF⊥EO.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D⊥AC.
又平面ACEF⊥平面ABCD,
且平面ACEF∩平面ABCD=AC,
∴BD⊥平面ACEF.∴CF⊥BD.
又BD∩EO=O,∴CF⊥平面BDE.
[方法技巧]
1.平行、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
2.证明空间线面平行或垂直的三个注意点
(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
(2)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用定理时要先明确条件,再由定理得出相应结论.
【集训冲关】
1.若空间中四条两两不同的直线l1,l2,l3,l4满足l1⊥l2,l2⊥l3,l3⊥l4,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
A.l1⊥l4
B.l1∥l4
C.l1与l4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D.l1与l4的位置关系不确定
解析:选D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记l1=DD1,l2=DC,l3=DA,若l4=AA1,满足l1⊥l2,l2⊥l3,l3⊥l4,此时l1∥l4,可以排除选项A和C.若l4=DC1,也满足条件,可以排除选项B.
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1C1,D,E分别是棱BC,CC1 上的点(点D不同于点C),且AD⊥DE,F为B1C1的中点.
求证:(1)平面ADE⊥平面BCC1B1;
(2)直线A1F∥平面ADE.
证明:(1)因为ABCA1B1C1是直三棱柱,
所以CC1⊥平面ABC.又AD⊂平面ABC,所以CC1⊥AD.
因为AD⊥DE,CC1⊂平面BCC1B1,DE⊂平面BCC1B1,
CC1∩DE=E,所以AD⊥平面BCC1B1.
因为AD⊂平面ADE,所以平面ADE⊥平面BCC1B1.
(2)因为A1B1=A1C1,F为B1C1的中点,所以A1F⊥B1C1.
因为C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
所以CC1⊥A1F.
因为CC1⊂平面BCC1B1,B1C1⊂平面BCC1B1,CC1∩B1C1=C1,所以A1F⊥平面BCC1B1.
由(1)知AD⊥平面BCC1B1,所以A1F∥AD.
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所以A1F∥平面ADE.
综合考法(三) 空间角的计算
【题型技法】
[例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D⊥PD,BC=1,PC=2,PD=CD=2.
(1)求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正切值;
(2)求证:平面PDC⊥平面ABCD;
(3)求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
所以AD=BC且AD∥BC.
故∠PAD为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的角.
又因为AD⊥PD,在Rt△PDA中,tan∠PAD==2,
所以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
(2)证明:由于底面ABCD是矩形,
故AD⊥CD.又因为AD⊥PD,CD∩PD=D,
所以AD⊥平面PDC.而AD⊂平面ABCD,
所以平面PDC⊥平面ABCD.
(3)在平面PDC内,过点P作PE⊥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EB(如图).
由于平面PDC⊥平面ABCD,而直线CD是平面PDC与平面ABCD的交线,故PE⊥平面ABCD.由此得∠PBE为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在△PDC中,由于PD=CD=2,PC=2,
可得∠PCD=30°.在Rt△PEC中,PE=PCsin 30°=.
由AD∥BC,AD⊥平面PDC,
得BC⊥平面PDC,因此BC⊥PC.
在Rt△PCB中,PB==.
在Rt△PEB中,sin∠PBE==.
所以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方法技巧]
空间角的求法
(1)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三种方法
①利用图中已有的平行线平移;
②利用特殊点(线段的端点或中点)作平行线平移;
③补形平移.
(2)线面角: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即确定过斜线上一点向平面所作垂线的垂足.通常是解由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3)二面角:利用几何体的特征作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把该平面角转化到某三角形或其他平面图形中求解.
【集训冲关】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DAB=∠ABC=90°,且AB=BC=2AD=2,侧面PAB⊥底面ABCD,△PAB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BD⊥PC;
(2)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解:(1)证明:如图,取AB的中点O,连接PO,CO.
因为△PAB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O⊥AB.
又侧面PAB⊥底面ABCD,所以PO⊥底面ABCD.
因为BD⊂平面ABCD,所以PO⊥BD.
又AB=BC=2AD=2,∠ABC=∠DAB=90°,
所以△DAB≌△OBC.所以∠BCO=∠ABD,所以BD⊥OC.又OC⊂平面POC,PO⊂平面POC,OC∩PO=O,
所以BD⊥平面POC.因为PC⊂平面POC,所以BD⊥PC.
(2)如图,取PC的中点E,连接BE,DE.
因为PB=BC,所以BE⊥PC.
又BD⊥PC,BE∩BD=B,
所以PC⊥平面BDE,所以PC⊥DE.
所以∠BED是二面角BPCD的平面角.
因为BC⊥AB,平面PAB∩平面ABCD=AB,平面PAB⊥平面ABCD,AD⊥AB,
所以AD⊥平面PAB,BC⊥平面PAB.
所以BC⊥PB,AD⊥PA.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求得BE=PC=,PD=BD=,所以DE=.所以BE2+DE2=BD2.所以∠BED=90°,
即二面角BPCD的大小为90°.
综合考法(四)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题型技法】
[例4] 如图①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DC=90°,AB∥CD,AD=CD=AB=2,E为AC的中点,将△ACD沿AC折起,使折起后的平面ACD与平面ABC垂直,得到如图②所示的几何体D ABC.
(1)求证:BC⊥平面ACD;
(2)点F在棱CD上,且满足AD∥平面BEF,求几何体FBCE的体积.
[解] (1)证明:∵AC==2,
∠BAC=∠ACD=45°,AB=4,
∴在△ABC中,BC2=AC2+AB2-2AC·AB·cos 45°=8,∴AB2=AC2+BC2=16.∴AC⊥BC.
∵平面ACD⊥平面ABC,平面ACD∩平面ABC=AC,BC⊂平面ABC,∴BC⊥平面ACD.
(2)∵AD∥平面BEF,AD⊂平面ACD,平面ACD∩平面BEF=EF,∴AD∥EF.
∵E为AC的中点,∴EF为△ACD的中位线.
由(1)知,几何体FBCE的体积
VFBCE=VBCEF=·S△CEF·BC.
∵S△CEF=S△ACD=××2×2=,
∴VFBCE=××2=.
[方法技巧]
平面图形翻折为空间图形问题的解题关键是看翻折前后线面位置关系的变化,根据翻折的过程找到翻折前后线线位置关系中没有变化的量和发生变化的量,这些不变的和变化的量反映了翻折后的空间图形的结构特征.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为:
【集训冲关】
如图①,在平面五边形ABCDE中,AB∥CE,且AE=2,∠AEC=60°,CD=ED=,cos∠EDC=.将△CDE沿CE折起,使点D到P的位置,且AP=,得到如图②所示的四棱锥PABCE.
(1)求证:AP⊥平面ABCE;
(2)记平面PAB与平面PCE相交于直线l,求证:AB∥l.
证明:(1)在△CDE中,∵CD=ED=,cos∠EDC=,
由余弦定理得CE= =2.
连接AC.∵AE=CE=2,∠AEC=60°,
∴AC=2.又AP=,
∴在△PAE中,AP2+AE2=PE2,即AP⊥AE.同理AP⊥AC.
∵AC∩AE=A,AC⊂平面ABCE,AE⊂平面ABCE,∴AP⊥平面ABCE.
(2)∵AB∥CE,且CE⊂平面PCE,AB⊄平面PCE,
∴AB∥平面PCE.
又平面PAB∩平面PCE=l,AB⊂平面PAB,
∴AB∥l.
综合考法(五)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题型技法】
[例5] 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弧所在平面垂直,M 是上异于C,D的点.
(1)求证:平面AMD⊥平面BMC.
(2)在线段AM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PBD?说明理由.
[解] (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平面ABCD,交线为CD.因为BC⊥CD,BC⊂平面ABCD,
所以BC⊥平面CMD.又DM⊂平面CMD,所以BC⊥DM.
因为M为上异于C,D的点,且DC为直径,
所以DM⊥CM.
又BC∩CM=C,所以DM⊥平面BMC.
因为DM⊂平面AMD,
所以平面AMD⊥平面BMC.
(2)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PBD.
理由如下:如图,连接AC交BD于O.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
所以O为AC的中点.
连接OP,因为P为AM的中点,
所以MC∥OP.又MC⊄平面PBD,OP⊂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
[方法技巧]
探索性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先假设其存在,然后把这个假设作为已知条件,和题目的其他已知条件一起进行推理论证和计算.在推理论证和计算无误的前提下,如果得到了一个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存在;如果得到了一个不合理的结论,则说明不存在.
【集训冲关】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1,∠ACB=90°,AA1=,D是A1B1的中点.
(1)求证:C1D⊥平面AA1B1B.
(2)当点F在BB1上的什么位置时,会使得AB1⊥平面C1DF?证明你的结论.
解:(1)证明:∵ABCA1B1C1是直三棱柱,
∴A1C1=B1C1=1且∠A1C1B1=90°,
AA1⊥平面A1B1C1.
∵C1D⊂平面A1B1C1,∴AA1⊥C1D.
∵D是A1B1的中点,
∴C1D⊥A1B1.
又A1B1∩AA1=A1,
∴C1D⊥平面AA1B1B.
(2)如图,作DE⊥AB1于点E,延长DE交BB1于点F,连接C1F,
则AB1⊥平面C1DF,点F即为所求.
证明:由(1)知C1D⊥平面AA1B1B,
AB1⊂平面AA1B1B,∴C1D⊥AB1.
又AB1⊥DF,DF∩C1D=D,
∴AB1⊥平面C1DF.
易知AA1=A1B1=,
∴四边形AA1B1B为正方形.
又D为A1B1的中点,DF⊥AB1,∴F为BB1的中点.
∴当点F为BB1的中点时,AB1⊥平面C1DF.
综合素养评价
1.如图,Rt△O′A′B′是一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斜边O′B′=2,则这个 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
A. B.1
C. D.2
解析:选D ∵Rt△O′A′B′是一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斜边O′B′=2,∴Rt△O′A′B′的直角边长是.
∴Rt△O′A′B′的面积是××=1.
∴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1×2=2.故选D.
2.(多选)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若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则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B.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C.空间中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D.若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不垂直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不垂直
解析:选BD 当两个平面相交时,一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也平行于另一个平面,故A不正确;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B正确;空间中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故C不正确;若两个平面垂直,只有在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垂直的直线才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故D正确.
3.《九章算术(卷第五)·商功》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冥谷上广二丈,袤七丈,下广八尺,袤四丈,深六丈五尺,问积几何?”译文为:“今有上、下底面皆为长方形的墓坑,上底宽2丈,长7丈;下底宽8尺,长4丈,深6丈5尺,问它的容积量是多少?”则该几何体的容积为(注:1丈=10尺) ( )
A.45 000立方尺 B.52 000立方尺
C.63 000立方尺 D.72 000立方尺
解析:选B 进行分割如图所示,
V=2(VAA1MNE+VAMNDPQ+VDPQFD1)+VBCGHADFE
=2××15×6×65×2+×65×15×8+×40=52 000(立方尺).
4.如图,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PA=2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PB⊥AD
B.平面PAB⊥平面PBC
C.直线BC∥平面PAE
D.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
解析:选D 选项A、B、C显然错误.因为PA⊥平面ABC,所以∠PDA是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因为ABCDEF是正六边形,所以AD=2AB.因为tan∠PDA===1,所以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
5.菱形ABCD在平面α内,PC⊥α,则PA与对角线BD的位置关系是 ( )
A.平行 B.相交但不垂直
C.相交垂直 D.异面垂直
解析:选D
如图,PC⊥平面ABCD,∴PC⊥BD.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
∴BD⊥AC.∵PC∩AC=C,∴BD⊥平面PAC.
∴BD⊥PA.显然PA与BD异面,
∴PA与BD异面垂直.故选D.
6.已知正三棱锥的侧棱长是底面边长的2倍,则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
A. B.
C. D.
解析:选A 如图所示,设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a,则侧棱长为2a, 设O为底面中心,则∠SAO为SA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AO=×a=a,
∴cos∠SAO==.
7.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D是侧面PBC上的一点,过点D作平面ABC的垂线DE,其中D∉PC,则DE与平面PA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解析:因为DE⊥平面ABC,PA⊥平面ABC,
所以DE∥PA.
又DE⊄平面PAC,PA⊂平面PAC,
所以DE∥平面PAC.
答案:平行
8.已知直二面角αlβ,A∈α,AC⊥l,C为垂足,B∈β,BD⊥l,D为垂足.若AB=2,AC=BD=1,则D到平面ABC的距离为__________.
解析:如图,作DE⊥BC于点E.由αlβ为直二面角,AC⊥l,得AC⊥β,进而AC⊥DE.又BC⊥DE,BC∩AC=C,于是DE⊥平面ABC,故DE为D到平面ABC的距离.在Rt△BCD中,利用等面积法得
DE===.
答案:
9.如图,在棱长均相等的正四棱锥PABCD 中,O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 M,N分别为侧棱PA,PB的中点,有下列结论:
①PC∥平面OMN;
②平面PCD∥平面OMN;
③OM⊥PA;
④直线PD与直线MN所成角的大小为90°.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
解析:连接AC,易得PC∥OM,所以PC∥平面OMN,结论①正确.同理PD∥ON,所以平面PCD∥平面OMN,结论②正确.由于四棱锥的棱长均相等,所以AB2+BC2=PA2+PC2=AC2,所以PC⊥PA,又PC∥OM,所以OM⊥PA,结论③正确.由于M,N分别为侧棱PA,PB的中点,所以MN∥AB.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AB∥CD,所以直线PD与直线MN所成的角即为直线PD与直线CD所成的角,即为∠PDC.又三角形PD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DC=60°,故④错误.
答案:①②③
10.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PB⊥平面ABCD,MA∥PB,PB=2MA.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AFC∥平面PMD?若存在,请确定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当点F是PB的中点时,平面AFC∥平面PMD.证明如下:
如图,连接BD交AC于点O,连接FO,
则PF=PB.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是BD的中点.∴OF∥PD.
又OF⊄平面PMD,PD⊂平面PMD,
∴OF∥平面PMD.
又MA綉PB,∴PF綉MA.
∴四边形AFPM是平行四边形.∴AF∥PM.
又AF⊄平面PMD,PM⊂平面PMD,
∴AF∥平面PMD.
又AF∩OF=F,AF⊂平面AFC,OF⊂平面AFC,
∴平面AFC∥平面PMD.
11.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1,B′C∩BC′=O,求:
(1)AO与A′C′所成角的度数;
(2)AO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3)平面AOB与平面AOC所成角的度数.
解:(1)∵A′C′∥AC,
∴AO与A′C′所成的角就是∠OAC.
∵AB⊥平面B′BCC′,OC⊂平面B′BCC′,∴OC⊥AB.
又OC⊥BO,AB∩BO=B,∴OC⊥平面ABO.
∵OA⊂平面ABO,∴OC⊥OA.
在Rt△AOC中,OC=,AC=,
则sin∠OAC==,
∴∠OAC=30°,即AO与A′C′所成角的度数为30°.
(2)如图,作OE⊥BC于E,连接AE.
∵平面B′BCC′⊥平面ABCD,
∴OE⊥平面ABCD.
∴∠OAE为OA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在Rt△OAE中,OE=,
AE= =,∴tan∠OAE==.
(3)∵OC⊥OA,OC⊥OB,OA∩OB=O,∴OC⊥平面AOB.
又∵OC⊂平面AOC,∴平面AOB⊥平面AOC.
即平面AOB与平面AOC所成角的度数为90°.
12.如图①,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AD=90°,AB=BC=AD=a,E是AD的中点,O是AC与BE的交点.将△ABE沿BE折起到图②中△A1BE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1BCDE.
(1)求证:CD⊥平面A1OC;
(2)当平面A1BE⊥平面BCDE时,四棱锥A1BCDE的体积为36,求a的值.
解:(1)证明:在题图①中,
因为AB=BC=AD=a,E是AD的中点,
∠BAD=90°,所以BE⊥AC.
所以在题图②中,BE⊥A1O,BE⊥OC.
又A1O∩OC=O,所以BE⊥平面A1OC,
又由题知CD∥BE,所以CD⊥平面A1OC.
(2)由已知及(1)知,平面A1BE⊥平面BCDE,
且平面A1BE∩平面BCDE=BE,A1O⊥BE,
所以A1O⊥平面BCDE,
即A1O是四棱锥A1BCDE的高.
由题图①知,A1O=AB=a,
平行四边形BCDE的面积S=BC·AB=a2.
从而四棱锥A1BCDE的体积
V=·S·A1O=·a2·a=a3,
由a3=36,得a=6.
阶段验收评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对于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图形的直观图来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直观图仍然是一个三角形
B.90°角的直观图为45°角
C.与y轴平行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D.原来平行的线段仍然平行
解析:选B A正确,根据斜二测画法,三角形的直观图仍然是一个三角形;B错误,90°角的直观图可以是45°角,也可以是135°角;由斜二测画法规则知C、D正确.
2.空间中有三条线段AB,BC,CD,且∠ABC=∠BCD,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
( )
A.平行
B.异面
C.相交或平行
D.平行或异面或相交均有可能
解析:选D 如图可知AB,CD有相交,平行,异面三种情况,故选D.
3.直线l1∥l2,在l1上取3个点,在l2上取2个点,由这5个点能确定平面的个数为( )
A.5 B.4
C.9 D.1
解析:选D 由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可知分别在两平行直线上的5个点只能确定一个平面.故选D.
4.在如图所示的长方体ABCDA1B1C1D1中,VA1BCD的体积是 ( )
A.60 B.30
C.20 D.10
解析:选D VA1BCD=××3×5×4=10.故选D.
5.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其外接球的表面积的比为 ( )
A.3∶π B.2∶π
C.1∶2π D.1∶3π
解析:选B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球的直径为2R=a,所以R=a.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a2.球的表面积为4πR2=4π·2=3πa2,所以它们的表面积之比为6a2∶3πa2=2∶π.故选B.
6.《算数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系统的数学典籍,其中记载有求“困盖”的术:置如其周,令相乘也.又以高乘之,三十六成一.该术相当于给出了由圆锥的底面周长L与高h,计算其体积V的近似公式V≈L2h.它实际上是将圆锥体积公式中的圆周率π近似取为3.那么,近似公式V≈L2h相当于将圆锥体积公式中的π近似取为 ( )
A. B.
C. D.
解析:选B 设圆锥底面积的半径为r,高为h,
则L=2πr,πr2h=(2πr)2h,所以π=.故选B.
7.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C⊥AB,BC⊥BD,平面ABC⊥平面BCD.给出下列结论:
①AC⊥BD;②AD⊥BC;③平面ABC⊥平面ABD;④平面ACD⊥平面
ABD.
以上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 ( )
A.1 B.2
C.3 D.4
解析:选C ∵平面ABC⊥平面BCD,
平面ABC∩平面BCD=BC,BC⊥BD,
∴BD⊥平面ABC.又AC⊂平面ABC,
∴BD⊥AC,故①正确.
当AD⊥BC时,∵BD⊥BC,AD∩BD=D,
∴BC⊥平面ABD.
∵AC⊥AB,BD⊥AC,AB∩BD=B,∴AC⊥平面ABD,
而AC∩BC=C,过平面外一点不可能有两条不同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个平面,故②错误.
∵BD⊂平面ABD,BD⊥平面ABC,
∴平面ABD⊥平面ABC,故③正确.
∵AC⊥平面ABD,AC⊂平面ACD,
∴平面ACD⊥平面ABD,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
8.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为边BC,AD的中点,将△ABF沿BF所在的直线进行翻折,将△CDE沿DE所在的直线进行翻折,在翻折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无论翻折到什么位置,A,C两点都不可能重合
B.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F与直线CE所成的角为60°
C.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F与直线CE所成的角为90°
D.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B与直线CD所成的角为90°
解析:选D 在A中,点A与点C一定不重合,故A正确;在B中,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F与直线CE所成的角为60°,故B正确;在C中,当平面ABF⊥平面BEDF,平面DCE⊥平面BEDF时,直线AF与直线CE垂直,故C正确;在D中,直线AB与直线CD不可能垂直,故D错误.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9.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关于截面的形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直角三角形 B.正五边形
C.正六边形 D.梯形
解析:选CD 画出截面图形如图:
可以画出三角形但不是直角三角形,故A错误;如图①经过正方体的一个顶点去截就可得到五边形,但此时不可能是正五边形,故B错误;正方体有六个面,如图②用平面去截正方体时最多与六个面相交得六边形,且可以画出正六边形,故C正确;可以画出梯形但不是直角梯形,故D正确.故选C、D.
10.设α,β表示两个平面,l表示直线,A,B,C表示三个不同的点,给出下列命题,其中正确的是 ( )
A.若A∈l,A∈α,B∈l,B∈α,则l⊂α
B.α,β不重合,若A∈α,A∈β,B∈α,B∈β,则α∩β=AB
C.若l⊄α,A∈l,则A∉α
D.若A,B,C∈α,A,B,C∈β,且A,B,C不共线,则α与β重合
解析:选ABD 由基本事实1,A正确,易知B、D正确,C错误,当A是l与α的交点时,A∈α.故选A、B、D.
11.如图,在四面体PABC中,AB=AC,PB=PC,D,E,F分别是棱AB,BC,CA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
A.BC∥平面PDF
B.DF⊥平面PAE
C.平面PDF⊥平面PAE
D.平面PDF⊥平面ABC
解析:选ABC 因为D,F分别为AB,AC的中点,则DF为△ABC的中位线,所以BC∥DF,依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BC∥平面PDF,A成立;又E为BC的中点,且PB=PC,AB=AC,则BC⊥PE,BC⊥AE,依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BC⊥平面PAE.因为BC∥DF,所以DF⊥平面PAE,B成立;又DF⊂平面PDF,则平面PDF⊥平面PAE,C成立;要使平面PDF⊥平面ABC,已知AE⊥DF,则必须有AE⊥PD或AE⊥PF,由条件知此垂直关系不一定成立,D错误.故选A、B、C.
1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DAB=60°,侧面PAD为正三角形,且平面PAD⊥平面ABC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棱AD上存在点M,使AD⊥平面PMB
B.异面直线AD与PB所成的角为90°
C.二面角PBCA的大小为45°
D.BD⊥平面PAC
解析:选ABC 如图,对于A,取AD的中点M,连接PM,BM.
∵侧面PAD为正三角形,
∴PM⊥AD.又底面ABCD是菱形,∠DAB=60°,∴△ABD是等边三角形,
∴AD⊥BM.又PM∩BM=M,PM⊂平面PMB,BM⊂平面PMB,∴AD⊥平面PBM,故A正确.
对于B,∵AD⊥平面PBM,
∴AD⊥PB,即异面直线AD与PB所成的角为90°,故B正确.
对于C,∵平面PBC∩平面ABCD=BC,BC∥AD,
∴BC⊥平面PBM.∴BC⊥PB,BC⊥BM.
∴∠PBM是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
设AB=1,则BM=,PM=,
在Rt△PBM中,tan∠PBM==1,
即∠PBM=45°,故二面角PBCA的大小为45°,故C正确.
对于D,因为BD与PA不垂直,
所以BD与平面PAC不垂直,故D错误.
故选A、B、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如果用半径R=2的半圆形铁皮卷成一个圆锥筒,那么这个圆锥筒的高是________.
解析:设圆锥筒的底面半径为r,则2πr=πR=2π,则r=,所以圆锥筒的高h===3.
答案:3
14.在三棱锥P ABC中,PA=PB=PC=BC,且∠BAC=90°,则PA与底面ABC所成的角为________.
解析:PA=PB=PC,则P点在底面ABC的射影落在Rt△ABC 的斜边BC上,即为BC的中点.设BC的中点为D,如图,连接PD,AD,所以PA与底面ABC所成的角为∠PAD.在等边三角形PBC中,设PB=1,则PD=,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D=BC=,则有AD2+PD2=PA2,所以三角形PAD为直角三角形,又tan∠PAD==,所以∠PAD=60°,即PA与底面ABC所成的角为60°.
答案:60°
15.若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而△PBC和△ABC都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A=,那么二面角PBCA 的大小为__________.
解析:如图,取BC的中点O,连接OA,OP,则∠POA为二面角PBCA 的平面角,OP=OA=,PA=,所以△POA为直角三角形,∠POA=90°.
答案:90°
16.现有一副斜边长为10的直角三角板,将它们斜边AB重合,若将其中一 个三角板沿斜边折起形成三棱锥ABCD,如图所示,已知∠DAB=,∠BAC=,则三棱锥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该三棱锥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ADB=∠ACB=,
又∠DAB=,∠BAC=,AB=10,
∴AD=5,BD=5,AC=BC=5.
∵∠ADB=∠ACB=,
∴三棱锥ABCD的外接球的直径为AB,则球的半径为5,故球的表面积为S=4π×52=100π;
当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最大时,三棱锥ABCD的体积最大,此时平面ABC⊥平面ABD,且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d=5,
∴VABCD=VCABD=S△ABD·d=××5×5×5=.
答案:100π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
17.(10分)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且PB=PD.
(1)求证:BD⊥PC;
(2)若平面PBC与平面PAD的交线为l,求证:BC∥l.
证明:(1)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PO.
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BD⊥AC.
又因为PB=PD,O为BD的中点,
所以BD⊥PO.
因为PO∩AC=O,所以BD⊥平面PAC.
因为PC⊂平面PAC,所以BD⊥PC.
(2)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BC∥AD.
因为BC⊄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C∥平面PAD.
又因为BC⊂平面PBC,平面PBC与平面PAD的交线为l,所以BC∥ l.
18.(12分)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侧面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AB=BC=AD,∠BAD=∠ABC=90°.
(1)求证:直线BC∥平面PAD;
(2)若△PCD面积为2,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
解:(1)证明:∵底面ABCD中,∠BAD=∠ABC=90°,
∴BC∥AD.
又AD⊂平面PAD,BC⊄平面PAD,
∴BC∥平面PAD.
(2)取AD的中点M,连接PM,CM.由AB=BC=AD及BC∥AD,∠ABC=90°得四边形ABCM为正方形,则CM⊥AD.
因为侧面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M⊂平面PAD,所以PM⊥AD,PM⊥底面ABCD.
因为CM⊂底面ABCD,所以PM⊥CM.
设BC=x,则CM=x,CD=x,PM=x,PC=PD=2x.取CD的中点N,连接PN,则PN⊥CD,
所以PN=x.
因为△PCD的面积为2,所以×x×x=2,
解得x=-2(舍去),x=2.
于是AB=BC=2,AD=4,PM=2.
所以四棱锥PABCD的体积V=××2=4.
19.(12分)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平面PAC,∠APC=90°,E是AB的中点,M是CE的中点,N在PB上,且PB=4PN.
求证:(1)平面PCE⊥平面PAB;
(2)MN∥平面PAC.
证明:(1)因为AB⊥平面PAC,所以AB⊥PC.
又∠APC=90°,所以AP⊥PC.
因为AB∩AP=A,所以PC⊥平面PAB.
因为PC⊂平面PCE,
所以平面PCE⊥平面PAB.
(2)取AE的中点Q,连接QN,QM.
在△AEC中,因为M是CE的中点,
所以QM∥AC.
又PB=4PN,AB=4AQ,所以QN∥AP.
又QM∩QN=Q,AC∩AP=A,
所以平面QMN∥平面PAC.
又MN⊂平面QMN,所以MN∥平面PAC.
20.(12分)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为AB,BC的
中点,点F在侧棱B1B上,且B1D⊥A1F,A1C1⊥A1B1.
求证:(1)直线DE∥平面A1C1F;
(2)平面B1DE⊥平面A1C1F.
证明:(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A1C1,
在△ABC中,因为D,E分别为AB,BC的中点,
所以DE∥AC,于是DE∥A1C1,
又因为DE⊄平面A1C1F,A1C1⊂平面A1C1F,
所以直线DE∥平面A1C1F.
(2)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1B1C1,
因为A1C1⊂平面A1B1C1,所以AA1⊥A1C1,
又因为A1C1⊥A1B1,A1B1∩AA1=A1,AA1⊂平面ABB1A1,A1B1⊂平面ABB1A1,
所以A1C1⊥平面ABB1A1,
因为B1D⊂平面ABB1A1,
所以A1C1⊥B1D.
又因为B1D⊥A1F,A1C1∩A1F=A1,A1C1⊂平面A1C1F,A1F⊂平面A1C1F,
所以B1D⊥平面A1C1F,
因为直线B1D⊂平面B1DE,
所以平面B1DE⊥平面A1C1F.
21.(12分)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CD,AB=BC=CC1=2CD,E为线段AB的中点,F是线段DD1上的动点.
(1)求证:EF∥平面BCC1B1;
(2)若∠BCD=∠C1CD=60°,且平面D1C1CD⊥平面ABCD,求平面BCC1B1与平面DC1B1所成角(锐角)的余弦值.
解:(1)证明:如图,连接DE,D1E.
∵AB∥CD,AB=2CD,E是AB的中点,
∴BE∥CD,BE=CD.
∴四边形BCDE是平行四边形.
∴DE∥BC.
又DE⊄平面BCC1B1,BC⊂平面BCC1B1,
∴DE∥平面BCC1B1.
∵DD1∥CC1,DD1⊄平面BCC1B1,CC1⊂平面BCC1B1,
∴D1D∥平面BCC1B1.
又D1D∩DE=D,DE⊂平面DED1,
D1D⊂平面DED1,
∴平面DED1∥平面BCC1B1.
∵EF⊂平面DED1,
∴EF∥平面BCC1B1.
(2)如图,连接BD.
设CD=1,则AB=BC=CC1=2.
∵∠BCD=60°,
∴BD= =.
∴CD2+BD2=BC2,∴BD⊥CD.
同理可得C1D⊥CD.
∵平面D1C1CD⊥平面ABCD,平面D1C1CD∩平面ABCD=CD,C1D⊂平面D1C1CD,
∴C1D⊥平面ABCD.
∵BC⊂平面ABCD,∴C1D⊥BC.
∴C1D⊥B1C1.
在平面ABCD中,过点D作DH⊥BC,垂足为H,连接C1H,如图.
∵C1D∩DH=D,∴BC⊥平面C1DH.
∵C1H⊂平面C1DH,∴BC⊥C1H.
∴B1C1⊥C1H.
∴∠DC1H为平面BCC1B1与平面DC1B1所成的角.
∵在Rt△C1CD中,C1D=,
在Rt△BCD中,DH=CD·sin 60°=,
∴在Rt△C1DH中,C1H==.
∴cos∠DC1H==.
∴平面BCC1B1与平面DC1B1所成的角(锐角)的余弦值为.
22.(12分)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M为棱AC的中点,AB=BC,AC=2,AA1=.
(1)求证:B1C∥平面A1BM.
(2)求证:AC1⊥平面A1BM.
(3)在棱BB1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平面AC1N⊥平面AA1C1C?如果存在,求此时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
连接AB1交A1B于O,连接OM,如图所示.
在△B1AC中,因为M,O分别为AC,AB1的中点,
所以OM∥B1C.
又OM⊂平面A1BM,B1C⊄平面A1BM,
所以B1C∥平面A1BM.
(2)证明:因为侧棱AA1⊥底面ABC,BM⊂平面ABC,
所以AA1⊥BM.
因为M为棱AC的中点,AB=BC,
所以BM⊥AC.
又AA1∩AC=A,
所以BM⊥平面ACC1A1.
所以BM⊥AC1.
因为M为棱AC的中点,AC=2,
所以AM=1.
又AA1=,
所以在Rt△ACC1和Rt△A1AM中,
tan∠AC1C=tan∠A1MA=.
所以∠AC1C=∠A1MA.
所以∠AC1C+∠C1AC=∠A1MA+∠C1AC=90°.
所以A1M⊥AC1.
因为BM∩A1M=M,
所以AC1⊥平面A1BM.
(3)存在点N,且当点N为BB1的中点,即=时,平面AC1N⊥平面AA1C1C.
设AC1的中点为D,连接DM,DN,如图所示.
因为D,M分别为AC1,AC的中点,
所以DM∥CC1,且DM=CC1.
又N为BB1的中点,
所以DM∥BN,且DM=BN.
所以四边形DMBN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M∥DN.
因为BM⊥平面ACC1A1,
所以DN⊥平面ACC1A1.
又DN⊂平面AC1N,
所以平面AC1N⊥平面ACC1A1.
第九章 | 统计
9.1 随机抽样
9.1.1 简单随机抽样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的概念,了解数据的随机性. 2.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两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3.会计算总体均值,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 1.通过对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选用恰当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素养. |
知识点一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一)教材梳理填空
调查方式 | 全面调查 | 抽样调查 |
定义 | 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全面调查,又称普查 | 根据一定目的,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 |
相关概念 | 总体:在一个调查中,我们把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称为个体 | 样本:我们把从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样本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量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在总体规模比较大的调查中,抽样调查比全面调查更合理. (√)
(2)某学校在给学生制作校服前进行尺寸大小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
(3)某工程从1 000件产品中抽出40件进行质量合格检查,样本是40. (×)
2.下列调查方式中,适合用普查的是 ( )
A.调查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B.了解某渔场中青鱼的平均质量
C.了解某批次手机的使用寿命
D.了解一批汽车的刹车性能
答案:D
3.(多选)某校共1 005名高三学生参加2020年下学期开学考试,为了了解这1 005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决定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体是1 005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B.样本量是50
C.个体是每一名学生
D.样本是50名学生的成绩
答案:ABD
知识点二 简单随机抽样
(一)教材梳理填空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N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抽取n(1≤n<N)个个体作为样本 | |
如果抽取是放回的,且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如果抽取是不放回的,且每次抽取时总体内未进入样本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
简单随机抽样:放回简单随机抽样和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统称为简单随机抽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称为简单随机样本 |
2.抽签法:
先把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把所有编号写在外观、质地等无差别的小纸片(也可以是卡片、小球等)上作为号签,并将这些小纸片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盒里,充分搅拌.最后从盒中不放回地逐个抽取号签,使与号签上的编号对应的个体进入样本,直到抽足样本所需要的个体数.
3.随机数法:
(1)定义:先把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用随机数工具产生与总体中个体数量相等的整数随机数,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并剔除重复的编号,直到抽足样本所需要的个体数.
(2)产生随机数的方法:①用随机试验生成随机数;②用信息技术生成随机数.
[微提醒] 抽签法与随机数法的优缺点
抽样方法 | 优点 | 缺点 | 适用范围 |
抽签法 | 简单易行 | 总体容量较大时,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 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不多的情形 |
随机数法 | 简单易行,很好地解决了总体量较大时用抽签法制签困难的问题 | 当总体量很大,样本量也很大时,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仍不方便 | 总体量较大,样本量较小的情形 |
4.总体平均数与样本平均数:
名称 | 定义 |
总体均值 (总体平 均数) | 一般地,总体中有N个个体,它们的变量值分别为Y1,Y2,…,YN,则称==i为总体均值,又称总体平均数 |
如果总体的N个变量值中,不同的值共有k(k≤N)个,不妨记为Y1,Y2,…,Yk,其中Yi出现的频数fi(i=1,2,…,k),则总体均值还可以写成加权平均数的形式 =fiYi |
续表
名称 | 定义 |
样本均值 (样本平 均数) | 如果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它们的变量值分别为y1,y2,…,yn,则称==i为样本均值,又称样本平均数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抽签法和随机数法都适用于总体容量和样本容量较小时的抽样. (√)
(2)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选定的初始数是任意的,但读数的方向只能是从左向右读. (×)
(3)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若一共有总体容量为100,则给每个个体分别编号为1,2,3,…,100. (×)
2.使用简单随机抽样从1 000件产品中抽出50件进行某项检查,合适的抽样方法是 ( )
A.抽签法 B.随机数法
C.随机抽样法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3.已知一组数据 2,3,5,7,9,那么这组数的平均数为________.
答案:5.2
题型一 简单随机抽样的判断
【学透用活】
[典例1] 判断下列抽取样本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
(1)盒子里共有80个零件,从中选出5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时,从中任意拿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盒子里;
(2)从20件玩具中一次性抽取3件进行质量检验;
(3)某班有56名同学,指定个子最高的5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篮球赛;
(4)环保局人员取河水进行了化验;
(5)从10个手机中逐个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个进行质量检验(假设10个手机已编号).
[解] (1)(2)(3)(4)中都不是简单随机抽样,这是因为:(1)是放回抽样,(2)中是“一次性”抽取,而不是“逐个”抽取,(3)(4)中“指定个子最高的5名同学”“取河水”,不存在随机性,不是等可能抽样.(5)是简单随机抽样.
[方法技巧]
(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的特征
(1)有限性:被抽取样本的总体中的个体数N是有限的;
(2)逐一性:抽取的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
(3)等可能性: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等可能的抽样;
(4)不放回性: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不放回抽样,便于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如果以上特征有一个不满足,就不是简单随机抽样.
【对点练清】
下列抽样中,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是 ( )
A.一儿童从玩具箱的20件玩具中任意拿一件玩,玩后放回再拿一件,连续玩了5件
B.仓库中有1万支奥运火炬,从中一次性抽取100支火炬进行质量检查
C.某班从50名同学中,选出5名数学成绩最优秀的同学代表本班参加数学竞赛
D.一彩民选号,从装有36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号签的盒子中无放回地抽出6个号签
解析:选D 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逐个判断.A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一儿童从玩具箱的20件玩具中任意拿一件玩,玩后放回再拿一件,连续玩了5件,它是放回抽样.B不是简单随机抽样.虽然“一次性抽取”和“逐个抽取”不影响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但简单随机抽样要求的是“逐个抽取”.C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5名同学是从中挑出来的最优秀的,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不同,不符合简单随机抽样中“等可能抽样”的要求.D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并且是从总体中逐个进行抽取的,等可能的抽样.
题型二 抽签法的应用
【学透用活】
[典例2] 某大学为了支持运动会,从报名的60名大三学生中选10人组成志愿小组,请用抽签法设计抽样方案.
[解] 第一步:将60名大学生编号,编号为1,2,3,…,60;
第二步:将60个号码分别写在60张外形完全相同的纸条上,并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60个号签放入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充分搅匀;
第四步:从盒子中逐个抽取10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
第五步:所得号码对应的学生,就是志愿小组的成员.
[方法技巧]
一个抽样试验能否用抽签法,关键看两点:一是制签是否方便;二是号签是否容易被搅拌均匀.一般地,当总体容量和样本容量都较少时可以用抽签法.
抽签法的步骤流程:
→→→→
【对点练清】
2020年初,湖北出现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某医院为了支援湖北,现从报名的18名医护人员中选取6人组成志愿小组到武汉某医院工作,请用抽签法设计抽样方案.
解:方案如下:
第一步,将18名志愿者编号,号码为01,02,03,…,18;
第二步,将号码分别写在相同的纸条上,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得到的号签放到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充分搅匀;
第四步,从盒子中依次取出6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
第五步,与所得号码对应的志愿者就是小组成员.
题型三 随机数法的应用
[探究发现]
(1)某工厂有2 000名工人,从中选取20人参加职工代表大会,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是用抽签法还是随机数法?为什么?
提示:采用随机数法,因为工人人数较大,制作号签比较麻烦,所以用随机数法抽样比较方便.
(2)某工厂的质检人员采用随机数法对生产的100件产品进行检查,若抽取10件进行检查,应如何对100件产品编号?
提示:可对这100件产品编号为:001,002,003,…,100.
【学透用活】
[典例3] 某市质监局要检查某公司某个时间段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500袋牛奶中抽取10袋进行检验.
(1)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应如何操作?
(2)如果用随机试验生成部分随机数如下所示,据此写出应抽取的袋装牛奶的编号.
162,277,943,949,545,354,821,737,932,354,873,520,964,384,263,491,648,642,175,331,572,455,068,877,047,447,672,172,065,025,834,216,337,663,013,785,916,955,567,199,810,507,175,128,673,580,667.
[解] (1)第一步,将500袋牛奶编号为001,002,…,500;
第二步,用随机数工具产生1~500范围内的随机数;
第三步,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使编号对应的袋装牛奶进入样本;
第四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产生的不同编号等于样本所需要的数量.
(2)应抽取的袋装牛奶的编号为:162,277,354,384,263,491,175,331,455,068.
[方法技巧]
随机数法抽样的3个步骤
(1)编号:将总体中N个个体依次编号为0,1,2,…,N-1.
(2)利用随机数法确定抽取个体编号:利用工具(转盘、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等)产生0,1,2,…,N-1中的随机数,产生的数是几,就选第几号个体.
(3)获取样本:读数在总体编号内的取出,而读数不在总体编号内的和已取出的跳过,依次下去,直至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
【对点练清】
总体由编号为01,02,…,19,20的20个个体组成.利用下面的随机数表选取5个个体,选取方法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取两个数字,则选出来的第5个个体的编号为 ( )
7816 | 6572 | 0802 | 6314 | 0702 | 4369 | 9728 | 0198 |
3204 | 9234 | 4935 | 8200 | 3623 | 4869 | 6938 | 7481 |
A.08 B.07
C.02 D.01
解析:选D 从左到右符合题意的5个个体的编号分别为:08,02,14,07,01,故第5个个体的编号为01.
题型四 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学透用活】
求和符号∑的性质
(1)(xi+yi)=i+i.
(2)(kxi)=ki.
(3)=nt.
[典例4] (1)已知一组数据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
(2)某校组织了一次关于“生活小常识”的知识竞赛.在参加的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100位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统计,具体如下:答对5题的有10人;答对6题的有30人;答对7题的有30人;答对8题的有15人;答对9题的有10人;答对10题的有5人.则在这次知识竞赛中这所学校的每位学生答对的题数大约为________.
[解析] (1)由平均数公式可得==6.
(2)抽取的100位学生答对题目的平均数是=7,
因此在这次知识竞赛中这所学校的每位学生答对的题数大约为7.
[答案] (1)6 (2)7
[方法技巧]
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关系
(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我们常用样本均值去估计总体均值.
(2)总体均值是一个确定的数,样本均值具有随机性.
(3)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值越准确.
【对点练清】
1.已知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5,则数据2x1+1,2x2+1,…,2xn+1的平均数为________.
解析:所求平均数为2+1=2×5+1=11.
答案:11
2.已知x1=-1,x2=0,x3=1,x4=2,x5=3,y1=-2,y2=0,y3=2,y4=4,y5=6,则(xi+yi)=________,iyi=________.
解析:(xi+yi)=i+i=(-1+0+1)+(-2+0+2)=0,iyi=2+0+2+8+18=30.
答案:0 30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某班有50名学生,要从中随机地抽出6人参加一项活动,请分别写出利用抽签法和随机数法抽取该样本的过程.
解:(1)利用抽签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这50名学生编号,编号为1,2,3,…,50;
第二步,将50个号码分别写在50张外形完全相同的纸条上,并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得到的号签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中,搅拌均匀;
第四步,从容器中逐一抽取6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号码.
对应上面6个号码的学生就是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
(2)利用随机数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这50名学生编号,编号为01,02,03,…,50;
第二步,用随机数工具产生1~50范围内的整数随机数,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使与编号对应的学生进入样本;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的过程,直到抽足样本所需人数.
对应上面6个号码的学生就是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
二、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如图,由均匀材质制成的一个正20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将20个面平分成10组,第1组标上0,第2组标上1,…,第10组标上9.
(1)投掷正20面体,若把朝上一面的数字作为投掷结果,则出现0,1,2,…,9是等可能的吗?
(2)三个正20面体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百位、十位、个位,同时投掷可以产生一个三位数(百位为0的也看作三位数),它是000~999范围内的随机数吗?
解:(1)因为是由均匀材质制成的一个正20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出现0,1,2,3,4,…,9是等可能的,可能性为=.
(2)三个正20面体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同时投掷产生一个三位数,最小为000,最大为999,它是000~999范围内的随机数.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下列调查方式中合适的是 ( )
A.要了解一批节能灯的使用寿命,采用全面调查方式
B.调查你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C.调查沱江某段水域的水质情况,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D.调查全市中学生每天的就寝时间,采用全面调查方式
解析:选C 要了解节能灯的使用寿命,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所以宜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要调查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由于人数较少,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对全市中学生每天的就寝时间的调查不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故选C.
2.新华中学为了了解全校302名高一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3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总体是302名学生 B.个体是每1名学生
C.样本是30名学生 D.样本量是30
解析:选D 本题是研究学生的身高,故总体、个体、样本数据均为学生身高,而不是学生.
3.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 ( )
A.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中的可能性要大些
B.与第几次抽样无关,每次抽中的可能性都相等
C.与第几次抽样有关,最后一次抽中的可能性要大些
D.每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无法确定
解析:选B 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都相等,与第几次抽样无关.
4.抽签法中确保样本代表性的关键是 ( )
A.制签 B.搅拌均匀
C.逐一抽取 D.抽取不放回
答案:B
5.某工厂的质检人员对生产的100件产品,采用随机数法抽取10件检查,对100件产品采用下面的编号方法:①01,02,03,…,100;②001,002,003,…,100;③00,01,02,…,99.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
解析:选C 根据随机数表的要求,只有编号时数字位数相同,才能达到随机等可能抽样.
6.要从100位同学中抽取10位同学调查其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如图是电子表格软件生成的部分随机数,若从第一个数71开始抽取,则抽取的10位同学的编号依次为_________.
解析:抽取的10位同学的编号依次为71,7,4,1,15,2,3,5,14,11.
答案:71,7,4,1,15,2,3,5,14,11
7.某中学高一年级有400人,高二年级有320人,高三年级有280人,从该中学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每人被抽取的可能性均为0.2,则n=________.
解析:∵=0.2,∴n=200.
答案:200
8.某工厂抽取50个机械零件检验其直径大小,得到如下数据:
直径/cm | 12 | 13 | 14 |
频数 | 12 | 34 | 4 |
估计这50个零件的直径大约为________ cm.
解析:==12.84(cm).
答案:12.84
9.某校高一年级有43名足球运动员,要从中抽出5人抽查学习负担情况.用抽签法设计一个抽样方案.
解:第一步,编号,把43名运动员编号为1~43;
第二步,制签,做好大小、形状相同的号签,分别写上这43个数;
第三步,搅拌,将这些号签放在暗箱中,进行均匀搅拌;
第四步,抽签入样,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连续抽取5次(不放回抽样),从而得到容量为5的入选样本.
10.现有一批编号为10,11,…,99,100,…,600的元件,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6的样本进行质量检验.如何用随机数法设计抽样方案?
解:第一步,将元件的编号调整为010,011,012,…,099,100,…,600;
第二步,用随机数工具产生010~600范围内的整数随机数;
第三步,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使与编号对应的元件进入样本;
第四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抽足容量为6的样本.
如果生成的随机数有重复,即同一编号被多次抽到,可以剔除重复的编号并重新产生随机数,直到产生不同的编号个数等于样本所需要的个数.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从一群做游戏的小孩中随机抽出k人,一人分一个苹果,让他们返回继续游戏,过了一会儿,再从中任取m人,发现其中有n个小孩曾分过苹果,估计参加游戏的小孩的人数为
( )
A. B.k+m-n
C. D.不能估计
解析:选C 设参加游戏的小孩有x人,则=,x=,故选C.
2.某学校抽取100位老师的年龄,得到如下数据:
年龄/岁 | 32 | 34 | 38 | 40 | 42 | 43 | 45 | 46 | 48 |
频数 | 2 | 4 | 20 | 20 | 26 | 10 | 8 | 6 | 4 |
则估计这100位老师的样本的平均年龄为 ( )
A.42岁 B.41岁
C.41.1岁 D.40.1岁
解析:选C =×(32×2+34×4+38×20+40×20+42×26+43×10+45×8+46×6+48×4)=41.1(岁),即这100位老师的样本的平均年龄约为41.1岁.
3.为了调查该市城区某小河流的水体污染状况,就某个指标,某学校甲班的同学抽取了样本量为50的5个样本,乙班的同学抽取了样本量为100的5个样本,得到如下数据:
| 抽样序号 | ||||
1 | 2 | 3 | 4 | 5 | |
样本量为50 的平均数 | 123.1 | 120.2 | 125.4 | 119.1 | 123.6 |
样本量为100的平均数 | 119.8 | 120.1 | 121.0 | 120.3 | 120.2 |
据此可以认定______班的同学调查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总体,这两个班的同学调查的该项指标约为________.(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由抽样调查的意义可以知道,增加样本量可以提高估计效果,所以乙班同学的调查结果能更好地反映总体,由表可知,该项指标约为120.1.
答案:乙 120.1
4.一个布袋中有6个同样质地的小球,从中不放回地抽取3个小球,则某一特定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是________;第三次抽取时,剩余小球中的某一特定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是________.
解析:因为简单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为=,所以某一特定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因为此抽样是不放回抽样,所以第一次抽样时,每个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第二次抽取时,剩余5个小球中每个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第三次抽取时,剩余4个小球中每个小球被抽到的可能性均为.
答案:
5.为了鼓励市民节约用水,制定阶梯水价,同时又不加重居民生活负担,某市物价部门在8月份调查了本市某小区300户居民中的50户居民,得到如下数据:
用水量/m3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频数 | 2 | 4 | 4 | 6 | 12 | 10 | 8 | 2 | 2 |
物价部门制定的阶梯水价实施方案为:
月用水量 | 水价(单位:元/m3) |
不超过21 m3 | 3 |
超过21 m3的部分 | 4.5 |
(1)计算这50户居民的用水的平均数.
(2)写出水价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用水量为28 m3时的水费.
(3)物价部门制定水价合理吗?为什么?
解:(1)=×(18×2+19×4+20×4+21×6+22×12+23×10+24×8+25×2+26×2)=22.12 m3.
(2)设月用水量为x,
则水价为f(x)=
当x=28时,f(28)=4.5×28-31.5=94.5元.
(3)不合理.从时间上看,物价部门是在8月份调查的居民用水量,而这个月,该市的居民用水量普遍偏高,不能代表居民全年的月用水量,从居民比例上看,仅仅有16户居民,即32%的居民月用水量没有超过21 m3,加重了大部分居民的负担.
9.1.2&9.1.3 分层随机抽样 获取数据的途径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通过实例,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必要性,掌握各层样本量比例分配的方法. 3.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均值. 4.知道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包括:统计报表和年鉴、社会调查、试验设计、普查和抽样、互联网等. | 1.通过对分层随机抽样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素养. 2.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
知识点一 分层随机抽样
(一)教材梳理填空
1.分层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按一个或多个变量把总体划分成若干个子总体,每个个体属于且仅属于一个子总体,在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再把所有子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合在一起作为总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每一个子总体称为层.
2.比例分配:
在分层随机抽样中,如果每层样本量都与层的大小成比例,那么称这种样本量的分配方式为比例分配.即
(1)=.
(2)=.
3.样本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在分层随机抽样中,以层数是2层为例,如果第1层和第2层包含的个体数分别为M和N,抽取的样本量分别为m和n,样本平均数分别为,,总体的样本平均数为,则= +=+.
我们可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微思考]
(1)什么情况下适用分层随机抽样?
提示:当总体中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时可使用分层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区别:简单随机抽样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样本;分层随机抽样是先将总体分成几层,然后在各层中按比例分配抽取样本.
联系:①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
②每次抽出个体后不再将它放回,即不放回抽样.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在统计实践中选择哪种抽样方法关键是看总体容量的大小. (×)
(2)由于分层随机抽样是在各层中按比例抽取,故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不一样.(×)
(3)从全班40名同学中抽取5人调查作业完成情况适合用分层随机抽样.Q (×)
2.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且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抽签法 B.按性别分层随机抽样
C.按学段分层随机抽样 D.随机数法
答案:C
3.为了保证分层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等可能地抽取,必须要求 ( )
A.每层等可能抽取
B.每层抽取的个体数相等
C.按每层所含个体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抽样
D.只要抽取的样本容量一定,每层抽取的个体数没有限制
答案:C
4.某校高三一班有学生54人,二班有学生42人,现在要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两个班抽出16人参加军训表演,则一班和二班分别被抽取的人数是 ( )
A.9,7 B.10,6
C.8,8 D.12,4
答案:A
知识点二 获取数据的途径
(一)教材梳理填空
获取数据的途径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要得到某乡镇的贫困人口数据,可以通过试验获取数据. (×)
(2)要了解一批节能灯的使用寿命,可以采用普查的方式. (×)
(3)普查获取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抽样调查更方便、快捷. (√)
2.下面问题可以用普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是 ( )
A.检验一批钢材的抗拉强度
B.检验海水中微生物的含量
C.调查某小组10名成员的业余爱好
D.检验一批汽车的使用寿命
答案:C
3.下列要研究的数据一般通过试验获取的是 ( )
A.某品牌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
B.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的收视率
C.某校七年级一班的男女同学的比例
D.某型号炮弹的射程
答案:D
题型一 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
【学透用活】
[典例1] 下列问题中,最适合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样本的是 ( )
A.从10名同学中抽取3人参加座谈会
B.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的家庭125个,中等收入的家庭280个,低收入的家庭95个,为了了解生活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
C.从1 000名工人中,抽取100名调查上班途中所用时间
D.从生产流水线上,抽取样本检查产品质量
[解析] A项总体中个体无明显差异且个数较少,适合用简单随机抽样;C、D项总体中个体无明显差异且个数较多,不适合用分层随机抽样;B项总体中个体差异明显,适合用分层随机抽样.
[答案] B
[方法技巧]
分层随机抽样的特点
(1)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
(2)样本能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
(3)等可能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相等.
【对点练清】
某校有高一学生400人,高二学生380人,高三学生220人,现教育局督导组欲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高一学生被抽到的可能性最大
B.高二学生被抽到的可能性最大
C.高三学生被抽到的可能性最大
D.每位学生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
解析:选D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相等的,都等于=.
题型二 分层随机抽样的设计与应用
[探究发现]
怎样确定分层随机抽样中各层入样的个体数?
提示:在实际操作时,应先计算出抽样比=,获得各层入样数的百分比,再按抽样比确定每层需要抽取的个体数:抽样比×该层个体数目=×该层个体数目.
【学透用活】
[典例2] 某学校有在职人员160人,其中行政人员有16人,教师有112人,后勤人员有32人.教育部门为了了解在职人员对学校机构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请利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写出抽样过程.
[解] 抽样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抽样比,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的比为=.
第二步,确定分别从三类人员中抽取的人数,从行政人员中抽取16×=2(人);从教师中抽取112×=14(人);从后勤人员中抽取32×=4(人).第三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行政人员2人,教师人员14人,后勤人员4人.第四步,把抽取的个体组合在一起构成所需样本.
[方法技巧]
分层随机抽样的步骤
【对点练清】
某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人口比例为3∶2∶5∶2∶3,从3万人中抽取一个300人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水土有关,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写出具体过程.
解:因为疾病与地理位置和水土均有关系,所以不同乡镇的发病情况差异明显,因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3万人分为5层,其中一个乡镇为一层.
第二步,按照样本容量的比例求得各乡镇应抽取的人数分别为60人,40人,100人,40人,60人.第三步,按照各层抽取的人数随机抽取各乡镇应抽取的样本.第四步,将300人合到一起,即得到一个样本.
题型三 分层随机抽样中的相关计算
【学透用活】
[典例3] (1)交通管理部门为了解机动车驾驶员(简称驾驶员)对某新法规的知晓情况,对甲、乙、丙、丁四个社区做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假设四个社区驾驶员的总人数为N,其中甲社区有驾驶员96人.若在甲、乙、丙、丁四个社区抽取驾驶员的人数分别为12,21,25,43,则这四个社区驾驶员的总人数N为 ( )
A.101 B.808
C.1 212 D.2 012
(2)分层随机抽样中,总体共分为2层,第1层的样本量为20,样本平均数为3,第2层的样本量为30,样本平均数为8,则该样本的平均数为________.
[解析] (1)因为甲社区有驾驶员96人,并且在甲社区抽取的驾驶员的人数为12人,所以四个社区抽取驾驶员的比例为=,所以驾驶员的总人数为
(12+21+25+43)÷=808(人).
(2)=×3+×8=6.
[答案] (1)B (2)6
[方法技巧]
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的相关计算时,常用到的3个关系
(1)=.
(2)总体中某两层的个体数之比等于样本中这两层抽取的个体数之比.
(3)样本的平均数和各层的样本平均数的关系为:
=+=+.
【对点练清】
1.某校老年、中年和青年教师的人数见下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教师的身体状况,在抽取的样本中,青年教师有320人,则该样本中的老年教师人数为 ( )
类别 | 人数 |
老年教师 | 900 |
中年教师 | 1 800 |
青年教师 | 1 600 |
合计 | 4 300 |
A.90 B.100
C.180 D.300
解析:选C 设该样本中的老年教师人数为x,由题意及分层随机抽样的特点得=,解得x=180.
2.为了解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从北方抽取了300个男孩,平均身高为1.60 m;从南方抽取了200个男孩,平均身高为1.50 m.由此可估计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为( )
A.1.57 m B.1.56 m
C.1.55 m D.1.54 m
解析:选B 由题意得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为=1.56 m.
3.甲、乙两套设备生产的同类型产品共4 800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进行质量检测.若样本中有50件产品由甲设备生产,则乙设备生产的产品总数为________件.
解析:由题设,抽样比为=.设甲设备生产的产品总数为x件,则=50,所以x=3 000.故乙设备生产的产品总数为4 800-3 000=1 800.
答案:1 800
题型四 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
【学透用活】
[典例4] 下列哪些数据一般是通过试验获取的 ( )
A.1988年济南市的降雨量
B.2020年新生儿人口数量
C.某学校高一年级同学的数学测试成绩
D.某种特效中成药的配方
[解析] 某种特效中成药的配方的数据只能通过试验获得.
[答案] D
[方法技巧]
选择获取数据的途径的依据
选择获取数据的途径主要是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类型,以及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有的数据可以有多种获取途径,有的数据只能通过一种途径获取,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更好地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对点练清】
1.为了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小明需要获取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入学人数的相关数据,他获取这些数据的途径最好是 ( )
A.通过调查获取数据 B.通过试验获取数据
C.通过观察获取数据 D.通过查询获得数据
解析:选D 因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入学人数的相关数据有所存储,所以小明获取这些数据的途径最好是通过查询获得数据.
2.“中国天眼”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建造“中国天眼”的目的是 ( )
A.通过调查获取数据 B.通过试验获取数据
C.通过观察获取数据 D.通过查询获得数据
解析:选C “中国天眼”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取数据.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某中学举行了为期3天的新世纪体育运动会,同时进行全校精神文明擂台赛.为了了解这次活动在全校师生中产生的影响,分别在全校500名教职员工、3 000名初中生、4 000名高中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如果要在所有问卷中抽出120份用于评估.
(1)应如何抽取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结论?
(2)要从3 000份初中生的问卷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8的样本,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则应如何操作?
解:(1)由于这次活动对教职员工、初中生和高中生产生的影响不会相同,所以应当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因为样本容量为120,总体容量为500+3 000+4 000=7 500,则抽样比为=,所以500×=8,3 000×=48,4 000×=64,所以在教职员工、初中生、高中生中抽取的问卷数分别是8,48,64.
分层随机抽样的步骤:
①分层:分为教职员工、初中生、高中生,共三层;②根据抽样比确定每层抽取问卷的数目,在教职员工、初中生、高中生中抽取的问卷数分别是8,48,64;③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④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这样便完成了整个抽样过程,就能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结论.
(2)如果用抽签法,要做3 000个号签,费时费力,因此采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步骤是:第一步,将3 000份问卷都编上号码:0001,0002,0003,…,3000;第二步,用随机数工具产生1~3 000范围内的随机数;第三步,把产生的随机数作为抽中的编号,使编号对应的问卷进入样本;第四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产生的不同编号等于样本所需要的数量.
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2.一些期刊杂志社经常会请一些曾经高考落榜而在某方面的事业上取得成就的著名专家、学者,谈他们对高考落榜的看法,这些名人所讲的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我也有过落榜的 沮丧,但从长远看,它有益于我的人生”“我是因祸得福,落榜使我走上了另一条成功之路”,等等.小明据此得出一条结论,上大学不如高考落榜,他的结论正确吗?
解: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在众多的高考落榜生中,走出另外一条成功之路的是少数,小明通过研究一些期刊杂志社报道过的一些成功人士就得出结论是片面的,因为他的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影响获取数据可靠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 )
A.获取方法设计
B.所用专业测量设备的精度
C.调查人员的认真程度
D.数据的大小
解析:选D 数据的大小不影响获取数据可靠程度.
2.某校选修乒乓球课程的学生中,高一年级有30名,高二年级有40名.现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这70名学生中抽取一个样本,已知在高一年级的学生中抽取了6名,则在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 )
A.6 B.8
C.10 D.12
解析:选B 设在高二年级的学生中抽取x名,则有=,解得x=8.
3.某学院有4个饲养房,分别养有18,54,24,48只白鼠供实验用.某项实验需抽取24只白鼠,你认为最合适的抽样方法是 ( )
A.在每个饲养房中各抽取6只
B.把所有白鼠都加上编有不同号码的颈圈,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确定24只
C.从4个饲养房中分别抽取3,9,4,8只
D.先确定这4个饲养房应分别抽取3,9,4,8只,再由各饲养房自己加号码颈圈,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
解析:选D 因为这24只白鼠要从4个饲养房中抽取,所以要用分层随机抽样决定各个饲养房应抽取的只数,再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各个饲养房中选出所需白鼠.C中虽然用了分层随机抽样,但在各个饲养房中抽取样本时,没有表明是否具有随机性.故选D.
4.某中学有高中生3 500人,初中生1 500人,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该校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已知从高中生中抽取70人,则n为( )
A.100 B.150
C.200 D.250
解析:选A 由题意得,=,
解得n=100.
5.(多选)某中学高一年级有20个班,每班50人;高二年级有30个班,每班45人.甲就读于高一年级,乙就读于高二年级.学校计划从这两个年级中共抽取235人进行视力调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应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B.应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C.高一、高二年级应分别抽取100人和135人
D.乙被抽到的可能性比甲大
解析:选AC 由于各年级的年龄段不一样,因此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由于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比为=,因此高一年级的1 000人中应抽取100人,高二年级的1 350人中应抽取135人,甲、乙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因此B、D不正确,故选A、C.
6.在120个零件中,一级品24个,二级品36个,三级品60个,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容量为20的样本,则每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是________.
解析:在分层随机抽样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相等,且为,所以每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是=.
答案:
7.已知总体划分为3层,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得到各层的平均数分别为45,48,50,各层的样本量分别为30,50,20,估计总体平均数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45+×48+×50=47.5.
答案:47.5
8.某单位有2 000名职工,老年、中年、青年分布在管理、技术开发、营销、生产各部门中,如下表所示:
人数 | 管理 | 技术开发 | 营销 | 生产 | 合计 |
老年 | 40 | 40 | 40 | 80 | 200 |
中年 | 80 | 120 | 160 | 240 | 600 |
青年 | 40 | 160 | 280 | 720 | 1 200 |
合计 | 160 | 320 | 480 | 1 040 | 2 000 |
(1)若要抽取40人调查身体状况,则应怎样抽样?
(2)若要开一个25人的讨论单位发展与薪金调整方面的座谈会,则应怎样抽选出席人?
解:(1)按老年、中年、青年分层随机抽样,
抽取比例为=.
故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各抽取4人,12人,24人.
(2)按管理、技术开发、营销、生产进行分层,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比例为=,
故管理,技术开发,营销,生产各抽取2人,4人,6人,13人.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已知某地区中小学生人数和近视情况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为了了解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形成原因,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的学生进行调查,则样本容量和抽取的高中生近视人数分别为 ( )
A.100,10 B.100,20
C.200,10 D.200,20
解析:选D 由题得样本容量为(3 500+2 000+4 500)×2%=10 000×2%=200,抽取的高中生人数为2 000×2%=40人,则近视人数为40×0.5=20人,故选D.
2.(多选)对下面三个事件最适宜采用的抽样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 )
①从某厂生产的3 000件产品中抽取600件进行质量检验;
②一次数学竞赛中,某班有10人的成绩在110分以上,40人的成绩在90~110分,10人的成绩低于90分,现在从中抽取12人的成绩了解有关情况;
③运动会服务人员为参加400 m决赛的6名同学安排跑道.
A.①②适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B.②③适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C.②适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D.③适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解析:选CD ①从某厂生产的3 000件产品中抽取600件进行质量检验,不满足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②总体由差异明显且互不重叠的几部分组成,若要从中抽取12人的成绩了解有关情况,适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③运动会服务人员为参加400 m决赛的6名同学安排跑道,具有随机性,适合用简单随机抽样.
故选C、D.
3.某企业三月中旬生产A,B,C三种产品共3 000件,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结果,该企业统计员制作了如下的统计表:
由于疏忽,表格中A,C产品的有关数据已被污染看不清楚,统计员记得A产品的样本量比C产品的样本量多10.根据以上信息,可得C产品有________件.
解析:设C产品的数量为x,则A产品的数量为(1 700-x),C产品的样本量为a,则A
产品的样本量为(10+a),由分层随机抽样的定义可知==,解得x=800.故C产品有800件.
答案:800
4.为预防某种流感病毒爆发,某生物技术公司研制出一种新流感疫苗,为测试该疫苗的有效性,公司将2 000个流感样本分成三组,测试结果如表:
| A组 | B组 | C组 |
疫苗有效 | 673 | x | y |
疫苗无效 | 77 | 90 | z |
已知在全体样本中随机抽取1个,抽到B组疫苗有效的可能性是0.33.
(1)求x的值;
(2)现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体样本中抽取360个测试结果,问应在C组抽取多少个?
解:(1)∵在全体样本中随机抽取1个,抽到B组疫苗有效的可能性是0.33,
∴=0.33,解得x=660.
(2)C组样本个数是y+z=2 000-(673+77+660+90)=500,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体样本中抽取360个测试结果,应在C组抽取的个数为360×=90.
5.某高级中学共有学生3 00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表:
| 高一年级 | 高二年级 | 高三年级 |
女生 | 487 | x | y |
男生 | 513 | 560 | z |
已知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名学生,抽到高二年级女生的可能性是0.18.
(1)问高二年级有多少名女生?
(2)现对各年级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校抽取300名学生,问应从高三年级抽取多少名学生?
解:(1)由=0.18得x=540,所以高二年级有540名女生.
(2)高三年级人数为:y+z=3 000-(487+513+540+560)=900.
∴×300=90,故应从高三年级抽取90名学生.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某政府机关有在编人员100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0人,一般干部70人,工人20人.上级机关为了了解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1)试确定用何种方法抽取,请具体实施操作;
(2)在本题中的抽样方法公平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解:(1)∵机构改革关系到每个人的不同利益,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较妥.
∵=5,∴=2,=14,=4.
∴从副处级以上干部中抽取2人,从一般干部中抽取14人,从工人中抽取4人.
因副处级以上干部与工人数都较少,他们分别按1~10编号和1~20编号,然后采用抽签法分别抽取2人和4人;对一般干部70人进行00,01,…,69编号,然后用随机数法抽取14人.这样便得到了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2)从100人中抽取20人,总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入样可能性都是=,即抽样比,按此比例在各层中抽取个体;副处级以上干部抽取10×=2人,一般干部抽取70×=14人,工人抽取20×=4人,以保证每一层中每个个体的入样可能性相同,均为,故这种抽样是公平合理的.
9.2 用样本估计总体
9.2.1 总体取值规律的估计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描述. 2.结合实例,理解并掌握统计图表的画法及应用,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取值规律. | 1.通过对统计图表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 2.通过应用统计图表估计总体的取值规律,培养数据分析素养. |
知识点一 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一)教材梳理填空
与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类似,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制作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第一步,求极差.
极差为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第二步,决定组距与组数.
第三步,将数据分组.
通常对组内数据取左闭右开区间,最后一组数据取闭区间.
第四步,列频率分布表.
计算各小组的频率,例如第一小组的频率是,作出频率分布表,表格形式如下:
第五步,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画图时,以横轴表示分组,纵轴(小长方形的高度)表示.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可以估计总体分布. (√)
(2)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率. (×)
(3)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矩形的面积表示该组的个体数. (×)
2.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中,数据的最大值为152,最小值为60,组距为10,应将样本数据分为 ( )
A.10组 B.9组
C.8组 D.7组
答案:A
3.200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时的时速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时速在[50,60)内的汽车有 ( )
A.30辆 B.40辆
C.60辆 D.80辆
答案:C
知识点二 其他几类常用的统计图
(一)教材梳理填空
统计图表 | 主要应用 |
扇形图 | 直观描述各类数据占总数的比例 |
条形图和 直方图 | 直观描述不同类别或分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
折线图 | 描述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解决统计类问题时常需要将若干种统计图结合,不能孤立分开. (√)
(2)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比例,条形统计图不表示比例. (×)
2.把过期的药品随意丢弃,会造成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如何处理过期药品,有关机构随机对若干家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其中对过期药品处理不正确的家庭达到 ( )
A.79% B.80%
C.18% D.82%
答案:D
3.某班计划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全班有40名学生报名参加,他们就乒乓球、足球、跳绳、羽毛球4项活动的参加人数做了统计,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那么参加羽毛球活动的人数的频率是________.
答案:0.1
题型一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探究发现]
(1)要做频率分布表,需要对原始数据做哪些工作?
提示:分组、频数累计、计算频数和频率.
(2)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时,如何决定组数与组距?
提示:若为整数,则=组数.
若不为整数,则+1=组数.
注意:[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
(3)同一组数据,如果组距不同,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也会不同吗?
提示:不同.对于同一组数据分析时,要选好组距和组数,不同的组距与组数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方便,往往按等距分组,或者除了第一和最后的两段,其他各段按等距分组.
【学透用活】
[典例1] 某中学从高一年级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其得分如下(单位:分):
48 64 52 86 71 48 64 41 86 79
71 68 82 84 68 64 62 68 81 57
90 52 74 73 56 78 47 66 55 64
56 88 69 40 73 97 68 56 67 59
70 52 79 44 55 69 62 58 32 58
根据上面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测验成绩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是多少?
(2)将区间[30,100]平均分成7个小区间,试列出这50名学生智力测验成绩的频率分布表,进而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分析频率分布直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 (1)这次测验成绩的最低分是32分,最高分是97分.
(2)根据题意,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如下:
分组 | 频数 | 频率 |
[30,40) | 1 | 0.02 |
[40,50) | 6 | 0.12 |
[50,60) | 12 | 0.24 |
[60,70) | 14 | 0.28 |
[70,80) | 9 | 0.18 |
[80,90) | 6 | 0.12 |
[90,100] | 2 | 0.04 |
合计 | 50 | 1.00 |
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3)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这50名学生的智力测验成绩大体上呈两头小、中间大,左右基本对称,说明这50名学生中智力特别好或特别差的占极少数,而智力一般的占多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分布.
[方法技巧]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应注意的问题
(1)在绘制出频率分布表后,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键就是确定小矩形的高.一般地,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两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是不一致的,合理的定高方法是“以一个恰当的单位长度”(没有统一规定),然后以各组的“”所占的比例来定高.如我们预先设定以“”为1个单位长度,代表“0.1”,则若一个组的为0.2,则该小矩形的高就是“”(占两个单位长度),如此类推.
(2)数据要合理分组,组距要选取恰当,一般尽量取整,数据为30~100个左右时,应分成5~12组.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各组的频率,小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量,频率之和为1.
【对点练清】
如表所示给出了在某校500名12岁男孩中,用随机抽样得出的120人的身高(单位:cm).
区间 界限 | [122,126) | [126,130) | [130,134) | [134,138) | [138,142) |
人数 | 5 | 8 | 10 | 22 | 33 |
区间 界限 | [142,146) | [146,150) | [150,154) | [154,158] |
|
人数 | 20 | 11 | 6 | 5 |
|
(1)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估计身高小于134 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解:(1)样本频率分布表如下:
分组 | 频数 | 频率 |
[122,126) | 5 | 0.04 |
[126,130) | 8 | 0.07 |
[130,134) | 10 | 0.08 |
[134,138) | 22 | 0.18 |
[138,142) | 33 | 0.28 |
[142,146) | 20 | 0.17 |
[146,150) | 11 | 0.09 |
[150,154) | 6 | 0.05 |
[154,158] | 5 | 0.04 |
合计 | 120 | 1.00 |
(2)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3)由样本频率分布表可知,身高小于134 cm的男孩出现的频率为0.04+0.07+0.08=0.19,所以我们估计身高小于134 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
题型二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应用
【学透用活】
[典例2] 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图中从左到右各小矩形的面积之比为2∶4∶17∶15∶9∶3,第二小组的频数为12.
(1)第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容量是多少?
(2)若次数在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则该校全体高一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解] (1)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以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大小的,因此第二小组的频率为=0.08.
又因为第二小组的频率=,
所以样本容量===150.
(2)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估计该校高一年级学生的达标率为×100%=88%.
[方法技巧]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性质
(1)因为小矩形的面积=组距×=频率,所以各小矩形的面积表示相应各组的频率.这样,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以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率大小.
(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
(3)样本量=.
【对点练清】
1.某高校调查了200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单位:时),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自习时间的范围是[17.5,30],样本数据分组为[17.5,20),[20,22.5),[22.5,25),[25,27.5),[27.5,30].根据直方图,这200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人数是( )
A.56 B.60
C.120 D.140
解析:选D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每周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频率为(0.16+0.08+0.04)×2.5=0.7,故每周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人数为0.7×200=140.故选D.
2.从某小区抽取100户居民进行月用电量调查,发现其用电量都在50~350千瓦时范围内,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1)直方图中x的值为________;
(2)在这些用户中,用电量落在区间[100,250)内的户数为________.
解析:(1)第一组的频率为0.002 4×50=0.12,
第二组的频率为0.003 6×50=0.18,
第三组的频率为0.006 0×50=0.3,
第五组的频率为0.002 4×50=0.12,
第六组的频率为0.001 2×50=0.06,
所以第四组的频率为1-0.12-0.18-0.3-0.12-0.06=0.22,所以x=0.22÷50=0.004 4.
(2)用电量落在区间[100,250)内的户数为第二、三、四组的数据,所以(0.18+0.3+0.22)×100=0.7×100=70.
答案:(1)0.004 4 (2)70
题型三 其他统计图及应用
【学透用活】
[典例3] 某城市为了解游客人数的变化规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收集并整理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月接待游客量(单位:万人)的数据,绘制了下面的折线图.根据该折线图,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
B.各年的月接待游客量高峰期大致在8月
C.2018年1月至12月月接待游客量的中位数为30万人
D.各年1月至6月的月接待游客量相对于7月至12月,波动性更小,变化比较平稳
[解析] 由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月接待游客量的折线图得:在A中,年接待游客量虽然逐月波动,但总体上逐年增加,故A正确;在B中,各年的月接待游客量高峰期都在8月,故B正确;在C中,2018年1月至12月月接待游客量的中位数小于30万人,故C错误;在D中,各年1月至6月的月接待游客量相对于7月至12月,波动性更小,变化比较平稳,故D正确.故选C.
[答案] C
[方法技巧]
折线统计图的读图方法
(1)读折线统计图时,首先要看清楚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其次要明确图中的数量及其单位.
(2)在折线统计图中,从折线的上升、下降可分析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从陡峭程度上,可分析数据间相对增长、下降的幅度.
【对点练清】
1.某地区经过一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一倍,实现翻番,为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农村的经济收入变化情况,统计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前后农村的经济收入构成比例,得到如下扇形统计图:
则下面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A.新农村建设后,种植收入减少
B.新农村建设后,其他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
C.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入增加了一倍
D.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入与第三产业收入的总和超过了经济收入的一半
解析:选A 设新农村建设前经济收入为a万元,种植收入占比60%,即种植收入是a×60%=0.6a万元, 新农村建设后经济收入为2a万元,种植收入占比37%,即种植收入是2a×37%=0.74a万元,0.6a<0.74a,故选A.
2.甲、乙两个城市2020年4月中旬每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图如图所示,则这9天里,气温比 较稳定的是________城市.(填“甲”或“乙”)
解析:这9天里,乙城市的最高气温约为35 ℃,最低气温约为20 ℃;甲城市的最高气 温约为25 ℃,最低气温约为21 ℃.故甲城市气温比较稳定.
答案:甲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某车站在春运期间为了了解旅客购票情况,随机抽样调查了100名旅客从开始在售票窗口排队到购到车票所用的时间t(以下简称为购票用时,单位为min),下面是这次调查统计分析得到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分组 | 频数 | 频率 |
0≤t<5 | 0 | 0 |
5≤t<10 | 10 | 0.10 |
10≤t<15 | 10 | ② |
15≤t<20 | ① | 0.50 |
20≤t≤25 | 30 | 0.30 |
合计 | 100 | 1.00 |
解答下列问题:
(1)这次抽样的样本量是多少?
(2)在表中填写出缺失的数据并补全频率分布直方图.
(3)旅客购票用时的平均数可能落在哪一组?
解:(1)样本量是100.
(2)①50 ②0.10 所补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3)设旅客平均购票用时为t min,则有
≤
t<,即15≤t<20.
所以旅客购票用时的平均数可能落在第四组15≤t<20中.
二、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为了比较甲、乙两名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的各项能力指标值(满分为5分,分值高者为优),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六维能力雷达图.例如图中甲的数学抽象能力指标值为4,乙的数学抽象能力指标值为5,则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乙的逻辑推理能力指标值优于甲的逻辑推理能力指标值
B.甲的数学建模能力指标值优于乙的直观想象能力指标值
C.乙的六维能力指标值整体水平优于甲的六维能力指标值整体水平
D.甲的数学运算能力指标值优于甲的直观想象能力指标值
解析:选C 由图易知,乙的逻辑推理能力指标值为3分,而甲的逻辑推理能力指标值为4分,故A错误;甲的数学建模能力指标值为3分,乙的直观想象能力指标值为5分,故B错误;乙的六维能力指标值有3项优于、1项等于甲的六维能力指标值,故C正确;甲的数学运算能力指标值为4分,而甲的直观想象能力指标值为5分,故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一个容量为32的样本中,已知某组样本的频率为0.125,则该组样本的频数为 ( )
A.2 B.4
C.6 D.8
解析:选B 频率=,则频数=频率×样本容量=0.125×32=4.
2.如图所示是一容量为100的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样本数据落在[15,20]内的频数为 ( )
A.20 B.30
C.40 D.50
解析:选B 样本数据落在[15,20]内的频数为100×[1-5×(0.04+0.1)]=30.
3.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丁四组人数的扇形统计图的部分结果,根据扇 形统计图的情况可以知道丙、丁两组人数和为 ( )
A.250 B.150
C.400 D.300
解析:选A 因为甲组人数是120,占30%,所以总人数是=
400(人).则乙组人数是400×7.5%=30(人),故丙、丁两组人数和为400-120-30=250.
4.如图所示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到校方式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形可得出骑自行车人数占高一年级学生总人数的 ( )
A.20% B.30%
C.50% D.60%
解析:选B 某校高一年级学生总人数为60+90+150=300(人),骑自行车人数为90人,骑自行车人数占高一年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100%=30%.
5.为了解某幼儿园儿童的身高情况,抽查该幼儿园120名儿童的身高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抽查的120名儿童中身高大于或等于98 cm且小于104 cm的有( )
A.90名 B.75名
C.65名 D.40名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身高大于或等于98 cm且小于104 cm的儿童的频率为(0.1+0.15+0.125)×2=0.75,所以抽查的120名儿童中有120×0.75=90(名)儿童的身高大于或等于98 cm且小于104 cm.
6.已知样本7,10,14,8,7,12,11,10,8,10,13,10,8,11,8,9,12,9,13,20,那么这组数据落在[8.5,11.5)内的频率为________.
解析:样本的总数为20,数据落在[8.5,11.5)内的个数为8,故所求频率为=0.4.
答案:0.4
7.一个样本的容量为72,分成5组,已知第一、五组的频数都为8,第二、四组的频率都为,则第三组的频数为________.
解析:因为频率=,所以第二、四组的频数都为72×=16.所以第三组的频数为72-2×8-2×16=24.
答案:24
8.某公司为了改善职工的出行条件,随机抽取100名职工,调查了他们的居住地与公司间的距离d(单位:km).由所得数据绘制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样本中职工居住地与公司间的距离不超过4 km的人数为________.
解析:不超过4 km的频率为(0.1+0.14)×2=0.48,故样本中职工居住地与公司间的距离不超过4 km的人数有0.48×100=48.
答案:48
9.某班50名同学参加数学测验,成绩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
[40,50),2;[50,60),3;[60,70),10;[70,80),15;[80,90),12;[90,100],8.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解:(1)频率分布表如下:
分组 | 频数 | 频率 |
[40,50) | 2 | 0.04 |
[50,60) | 3 | 0.06 |
[60,70) | 10 | 0.2 |
[70,80) | 15 | 0.3 |
[80,90) | 12 | 0.24 |
[90,100] | 8 | 0.16 |
合计 | 50 | 1.00 |
(2)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将容量为n的样本中的数据分成6组,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若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之比为2∶3∶4∶6∶4∶1,且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27,则n的值为 ( )
A.40 B.50
C.45 D.60
解析:选D ∵n·=27,
∴n=60.
2.某家庭2019年收入的各种用途占比统计如图①所示,2020年收入的各种用途占比统计如图②所示.已知2020年的“旅行”费用比2019年增加了3 500元,则该家庭2020年的“衣食住”费用比2019年增加了 ( )
A.2 000元 B.2 500元
C.3 000元 D.3 500元
解析:选B 设该家庭2019年的收入为x元,2020年的收入为y元.由题意得,35%y-35%x=3 500,即y-x=10 000,所以2020年的“衣食住”费用比2019年增加了25%y-25%x=2 500(元),故选B.
3.(多选)某学校为了调查学生在一周生活方面的支出情况,抽出 了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其中支出在[50,60)元的学生有60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样本中支出在[50,60)元的频率为0.03
B.样本中支出不少于40元的人数有132
C.n的值为200
D.若该校有2 000名学生,则一定有600人支出在[50,60)元
解析:选BC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得:
在A中,样本中支出在[50,60)元的频率为:1-(0.01+0.024+0.036)×10=0.3,故A错误;
在B中,样本中支出不少于40元的人数有:×60+60=132,故B正确;
在C中,n==200,故n的值为200,故C正确;
在D中,若该校有2 000名学生,则可能有600人支出在[50,60)元,故D错误.
故选B、C.
4.为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某校随机抽取了一批学生测量体重.经统计,这批学生的体重(单位:千克)全部介于45和70之间.将数据分成以下5组:第1组[45,50),第2组[50,55),第3组[55,60),第4组[60,65),第5组[65,70],得到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a=________.现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第3,4,5组中随机抽取6名学生,则第3,4,5组抽取的学生人数依次为________.
解析:由(0.01+0.02+a+0.06+0.07)×5=1,
得a=0.04.
设第3,4,5组抽取的学生人数依次为x,y,z,
则x∶y∶z=0.06∶0.04∶0.02=3∶2∶1,
又x+y+z=6,所以x=3,y=2,z=1.
答案:0.04 3,2,1
5.某省有关部门要求各中小学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课程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某校围绕着“你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只写一项)”的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从而得到一组数据.图1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校对多少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2)本次抽样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多少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200名学生,图2是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占全 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请你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多少?
解:(1)由图1知4+8+10+18+10=50(名),即该校对50名学生进 行了抽样调查.
(2)本次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18人,×100%=36%.
即最喜欢篮球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6%.
(3)1-(30%+26%+24%)=20%,
200÷20%=1 000(人),×1 000=160(人).
即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160人.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某班进行了小制作评比,作品上交时间为5月1日至30日,评委会把同学们上交作品的件数按5天一组分组统计,绘制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已知从左到右各长方形的高的比为2∶3∶4∶6∶4∶1,第三组的频数为12,请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活动共有多少件作品参加评比?
(2)哪组上交的作品数最多?有多少件?
(3)经过评比,第四组和第六组分别有10件、2件作品获奖,问这两组哪组获奖率较高?
解:(1)依题意知,第三组的频率为=.
又∵第三组频数为12,
∴本次活动的参评作品数为=60件.
(2)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第四组上交的作品数量最多,共有
60×=18件.
(3)第四组获奖率是=.
第六组上交的作品数为60×=3件.
∴第六组的获奖率是,显然第六组的获奖率较高.
9.2.2&9.2.3 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 总体集中趋势的估计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1.结合实例,能用样本估计百分位数,理解百分位数的统计含义. 2.结合实例,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集中趋势参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理解集中趋势参数的统计含义. | 通过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及应用,培养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抽象素养. |
知识点一 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
(一)教材梳理填空
1.百分位数:
(1)把n个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得到第p个和第(p+1)个数据分别为a,b,区间(a,b)内的任意一个数,都能把样本数据分成符合要求的两部分.一般地,我们取这两个数的平均数=c,并称此数为这组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或p%分位数.
(2)一般地,一组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是这样一个值,它使得这组数据中至少有p%的数据小于或等于这个值,且至少有(100-p)%的数据大于或等于这个值.
2.求百分位数的步骤:
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计算一组n个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
第1步,按从小到大排列原始数据.
第2步,计算i=n×p%.
第3步,若i不是整数,而大于i的比邻整数为j,则第p百分位数为第j项数据;若i是整数,则第p百分位数为第i项与第(i+1)项数据的平均数.
3.四分位数:
常用的分位数有第25百分位数,第50百分位数(即中位数),第75百分位数.这三个分位数把一组由小到大排列后的数据分成四等份,因此称为四分位数.其中第25百分位数也称为第一四分位数或下四分位数等,第75百分位数也称为第三四分位数或上四分位数等.
[微思考]
(1)班级人数为50的班主任老师说“90%的同学能够考取本科院校”,这里的“90%”是百分位数吗?
提示:不是.是指能够考取本科院校的同学占同学总数的百分比.
(2)“这次数学测试成绩的第70百分位数是85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有70%的同学数学测试成绩小于或等于85分.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若一组样本数据各不相等,则其第65%分位数大于第15%分位数. (√)
(2)若一组样本数据的第20%分位数是30,则在这组数据中有20%的数据大于30. (×)
(3)若一组数据有80个,按从小到大排列,第80百分位数为第64项数据. (×)
2.下列关于一组数据的第50百分位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50百分位数就是中位数
B.总体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小于它的可能性一定是50%
C.它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
D.它适用于总体是离散型的数据
答案:A
3.下列一组数据的第25百分位数是 ( )
2.1,3.0,3.2,3.8,3.4,4.0,4.2,4.4,5.3,5.6
A.3.2 B.3.0
C.4.4 D.2.5
答案:A
知识点二 总体集中趋势的估计
(一)教材梳理填空
1.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中位数: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个数是偶数,则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到的数.
2.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比较:
名称 | 优点 | 缺点 |
平均数 | 与中位数相比,平均数反映出样本数据中更多的信息,对样本中的极端值更加敏感 | 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数据越“离群”,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
中位数 | 不受少数几个极端数据(即排序靠前或靠后的数据)的影响 | 对极端值不敏感 |
续表
名称 | 优点 | 缺点 |
众数 | 体现了样本数据的最大集中点 | 众数只能传递数据中的信息的很少一部分,对极端值不敏感 |
3.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系:
(1)平均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样本平均数可以用每个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与小矩形的面积的乘积之和近似代替.
(2)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该相等.
(3)众数:众数是最高小矩形底边的中点所对应的数据.
[微思考]
(1)中位数一定是样本数据中的一个数吗?
提示:不一定.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如果有奇数个数据,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如果有偶数个数据,则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2)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有几个?中位数是否也具有相同的结论?
提示: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一个都没有(这组数全不相等),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中位数只有唯一一个.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不一定是原数据中的数. (√)
(2)样本的平均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最高长方形的中点对应的数据. (×)
(3)若改变一组数据中其中的一个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会发生改变. (×)
2.七位评委为某跳水运动员打出的分数如下:84,79,86,87,84,93,84,则这组分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
A.84,85 B.84,84
C.85,84 D.85,85
答案:B
3.已知一组数据7.5,8.0,8.4,7.8,8.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
答案:8.0
题型一 百分位数的计算及应用
[探究发现]
(1)第p百分位数有什么特点?
提示:总体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小于或等于它的可能性是p%.
(2)某组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在此组数据中一定存在吗?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因为按照计算第p百分位数的步骤,第2步计算所得的i=n×p%如果是整数,则第p百分位数为第i项与第(i+1)项数据的平均数.若第i项与第(i+1)项数据不相等,则第p百分位数在此组数据中就不存在.
【学透用活】
[典例1] (1)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甲组 | 1 | 2 | 2 | 2 | 2 | 3 | 3 | 3 | 5 | 5 | 6 | 6 | 8 | 8 | 9 | 10 | 10 | 12 | 13 | 13 |
乙组 | 0 | 0 | 0 | 0 | 1 | 1 | 2 | 3 | 4 | 5 | 6 | 6 | 7 | 7 | 10 | 14 | 14 | 14 | 14 | 15 |
则甲、乙两组数据的第25%分位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第75%分位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将高三某班60名学生参加某次数学模拟考试所得的成绩(成绩均为整数)整理后画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此班的模拟考试成绩的80%分位数是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 (1)因为数据个数为20,且20×25%=5,20×75%=15,所以甲组数据的第25%分位数为=2.5,
乙组数据的第25%分位数为=1,
甲组数据的第75%分位数为=9.5.
乙组数据的第75%分位数为=12.
(2)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分数在120分以下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0.01+0.015+0.015+0.03)×10×100%=70%,分数在130分以下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0.01+0.015+0.015+0.03+0.022 5)×10×100%=92.5%,
因此,80%分位数一定位于[120,130)内.
由120+×10≈124.44,
故此班的模拟考试成绩的80%分位数约为124.44.
[答案] (1)2.5 1 9.5 12 (2)124.44
[方法技巧]
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第p百分位数的计算
(1)确定百分位数所在的区间[a,b).
(2)确定小于a和小于b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fa%,fb%,则第p百分位数为a+×(b-a).
【对点练清】
从某珍珠公司生产的产品中,任意抽取12颗珍珠,得到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
7.9,9.0,8.9,8.6,8.4,8.5,8.5,8.5,9.9,7.8,8.3,8.0.
(1)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第25,75,95百分位数;
(2)请你找出珍珠质量较小的前15%的珍珠质量;
(3)若用第25,50,95百分位数把公司生产的珍珠划分为次品、合格品、优等品和特优品,依照这个样本的数据,给出该公司珍珠等级的划分标准.
解:(1)将所有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得
7.8,7.9,8.0,8.3,8.4,8.5,8.5,8.5,8.6,8.9,9.0,9.9,
因为共有12个数据,所以12×25%=3,
12×75%=9,12×95%=11.4,
则第25百分位数是=8.15,
第75百分位数是=8.75,
第95百分位数是第12个数据为9.9.
(2)因为共有12个数据,所以12×15%=1.8,则第15百分位数是第2个数据为7.9.即产品质量较小的前15%的产品有2个,它们的质量分别为7.8,7.9.
(3)由(1)可知样本数据的第25百分位数是8.15 g,第50百分位数为8.5 g, 第95百分位数是9.9,所以质量小于或等于8.15 g的珍珠为次品,质量大于8.15 g且小于或等于8.5 g的珍珠为合格品,质量大于8.5 g且小于等于9.9的珍珠为优等品,质量大于9.9 g的珍珠为特优品.
题型二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计算
【学透用活】
[典例2] (1)一组样本数据为:19,23,12,14,14,17,10,12,18,14,27,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 )
A.14,14 B.12,14
C.14,15.5 D.12,15.5
(2)已知10名工人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分别是16,18,15,11,16,18,18,17,15,13,设其平均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为c,则有 ( )
A.a>b>c B.a>c>b
C.c>a>b D.c>b>a
[解析] (1)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0,12,12,14,14,14,17,18,19,23,27,则可知其众数为14,中位数为14.
(2)由题意得a=(16+18+15+11+16+18+18+17+15+13)==15.7,中位数为16,众数为18,则b=16,c=18,所以c>b>a.
[答案] (1)A (2)D
[方法技巧]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一般是根据公式来计算的;计算众数、中位数时,可先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再根据各自的定义计算.
[提醒] 如果样本平均数远大于样本中位数,说明数据中存在较大的极端值.
【对点练清】
1.某学习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100分的有1人,95分的有1人,90分的有2人,85分的有4人,80分和75分的各1人,则该学习小组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 )
A.85分、85分、85分 B.87分、85分、86分
C.87分、85分、85分 D.87分、85分、90分
解析:选C 由题意知,该学习小组共有10人,因此众数和中位数都是85,平均数为 =87.
2.某校在一次学生演讲比赛中,共有7个评委,学生最后得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平均分.某学生所得分数为9.6,9.4,9.6,9.7,9.7,9.5,9.6,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该学生最后得分为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得这组数据的众数为9.6,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数为=9.6,故最后得分为9.6.
答案:9.6 9.6
题型三 频率分布直方图中集中趋势参数的计算
【学透用活】
[典例3] 某校从参加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的800名学生中抽出80名学生,其数学成绩(均为整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1)求这次测试数学成绩的众数;
(2)求这次测试数学成绩的中位数;
(3)求这次测试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4)试估计这次测试高二年级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
[解] (1)由图知众数为=75.
(2)由图知,设中位数为x,由于前三个矩形面积之和为0.4,第四个矩形面积为0.3,0.3+0.4>0.5,因此中位数位于第四个矩形内,得0.1=0.03(x-70),所以x≈73.3.
(3)由图知这次测试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
45×0.005×10+55×0.015×10+65×0.02×10+75×0.03×10+85×0.025×10+95×0.005×10=72.
(4)因为[80,90)分的频率为0.025×10=0.25,[90,100]分的频率为0.005×10=0.05,所以估计这次测试高二年级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为800×(0.25+0.05)=240.
[深化探究]
如何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及百分位数.
提示:(1)众数:取最高小长方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作为众数.(2)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把频率分布直方图划分为左右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的分界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作为中位数.(3)平均数:平均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重心”,等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4)第p百分位数:①确定第p百分位数所在的区间[a,b);②确定小于a和小于b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x%,y%,则第p百分位数为a+×(b-a).
[方法技巧]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性质
(1)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率.
(2)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
(3)小长方形的高=,所有小长方形的高的和为.
[提醒] 要理解并记准频率分布直方图与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关系.
【对点练清】
1.某棉纺厂为了了解一批棉花的质量,从中随机抽取了100根棉花纤维的长度(棉花纤维的长度是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所得数据都在区间[5,40]中,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估计棉花纤维的长度的样本数据的90%分位数是 ( )
A.32.5 mm B.33 mm
C.33.5 mm D.34 mm
解析:选A 棉花纤维的长度在30 mm以下的比例为(0.01+0.01+0.04+0.06+0.05)×5=0.85=85%,
在35 mm以下的比例为85%+10%=95%,
因此,90%分位数一定位于[30,35]内.
由30+5×=32.5,可以估计棉花纤维的长度的样本数据的90%分位数是32.5 mm.
2.某中学举行电脑知识竞赛,现将高一参赛学生的成绩进行整理后 分成五组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的第一、二、三、四、五小组的频率分别是0.30,0.40,0.15,0.10,0.05.
求:(1)高一参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
(2)高一参赛学生的平均成绩.
解:(1)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最高矩形所在的区间的中点值作为众数的近似值,得众数为65.又∵第一个小矩形的面积为0.3,设第二个小矩形底边的一部分长为x,则x×0.04=0.2,得x=5,∴中位数为60+5=65.
(2)依题意,平均成绩为55×0.3+65×0.4+75×0.15+85×0.1+95×0.05=67,∴平均成绩约为67分.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某城市100户居民的月平均用电量(单位:千瓦时),以[160,180),[180,200),[200,220),[220,240),[240,260),[260,280),[280,300]分组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1)求直方图中x的值;
(2)求月平均用电量的众数和中位数;
(3)在月平均用电量为[220,240),[240,260),[260,280),[280,300]的四组用户中,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1户居民,则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中应抽取多少户?
解:(1)(0.002+0.009 5+0.011+0.012 5+x+0.005+0.002 5)×20=1,解得x=0.007 5.
即直方图中x的值为0.007 5.
(2)月平均用电量的众数是=230.
∵(0.002+0.009 5+0.011)×20=0.45<0.5,
(0.002+0.009 5+0.011+0.012 5)×20=0.7>0.5,
∴月平均用电量的中位数在[220,240)内.
设中位数为a,则0.45+0.012 5×(a-220)=0.5,
解得a=224,即中位数为224.
(3)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有0.012 5×20×100=25(户).同理可得月平均用电量在[240,260)的用户有15户,月平均用电量在[260,280)的用户有10户,月平均用电量在[280,300]的用户有5户,故抽取比例为=.∴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中应抽取25×=5(户).
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2.寒假期间,很多同学都喜欢参加“迎春花市摆档口”的社会实践活动,下表是今年某个档口某种精品的销售数据.
日期 | 2月 | 2月 | 2月 | 2月 | 2月 | ||
|
| 14日 | 15日 | 16日 | 17日 | 18日 | |
销售 | 白天 | 35 | 32 | 43 | 39 | 51 | |
量/件 | 晚上 | 46 | 42 | 50 | 52 | 60 | |
已知摊位租金900元/档,售余精品可以进货价退回厂家.
(1)求表中10个销售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
(2)明年花市期间甲、乙两位同学想合租一个摊位销售同样的精品,其中甲、乙分别承包白天、晚上的精品销售,承包时间段内销售所获利润归承包者所有.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以今年的数据为依据,甲、乙两位同学应如何分担租金才较为合理?
[析题建模] (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中位数及平均数即可.
(2)计算今年花市期间白天与晚上的平均销售量,按此比例收取甲、乙两人的租金比较合理.
解:(1)中位数为=44.5,平均数为=45.
(2)由题知,今年花市期间该摊位销售精品的销售量与时间段有关,明年合租摊位的租金较为合理的分摊方法是根据今年的平均销售量按比例分担.今年白天的平均销售量为=40(件/天),今年晚上的平均销售量为=50(件/天),
所以甲同学应分担的租金为900×=400(元),
乙同学应分担的租金为900×=500(元).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数据12,14,15,17,19,23,27,30的第70百分位数是 ( )
A.14 B.17
C.19 D.23
解析:选D 因为8×70%=5.6,故70%分位数是第6项数据23.
2.一组观察值4,3,5,6出现的次数分别为3,2,4,3,则样本平均值约为 ( )
A.4.67 B.4.5
C.12.5 D.1.64
解析:选A 由条件得=(4×3+3×2+5×4+6×3)≈4.67.
3.下列数字特征一定会在原始数据中出现的是 ( )
A.众数 B.中位数
C.平均数 D.都不会
解析:选A 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所以一定会在原始数据中出现.
4.篮球运动员甲在某赛季前15场比赛的得分如表:
得分 | 8 | 13 | 18 | 22 | 28 | 33 | 37 |
频数 | 1 | 3 | 4 | 1 | 3 | 1 | 2 |
则这15场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
A.22,18 B.18,18
C.22,22 D.20,18
解析:选B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得分频率最高的为18,故众数为18,将得分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排在中间位置的为18,故中位数为18,故选B.
5.(多选)为了了解某校九年级1 600名学生的体能情况,随机抽查 了部分学生,测试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次数),将数据整理后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统计图的数据,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该校九年级学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的中位数为26.25
B.该校九年级学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的众数为27.5
C.该校九年级学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超过30的人数约为320
D.该校九年级学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少于20的人数约为32
解析:选ABC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中位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面积等分线对应的数值,是26.25;众数是最高矩形的中间值27.5;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超过30的频率为0.2,所以估计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超过30的人数约为320;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少于20的频率为0.1,所以估计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少于20的人数为160.
6.若某校高一年级8个班参加合唱比赛的得分如下:93,91,94,96,90,92,89,87,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________.
解析: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可得其中位数为=91.5,
平均数为=91.5.
答案:91.5,91.5
7.某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测试,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数据的分组依次为[20,40),[40,60),[60,80),[80,100],则60分为成绩的第________百分位数.
解析:因为[20,40),[40,60)的频率为(0.005+0.01)×20=0.3,所以60分为成绩的第30百分位数.
答案:30
8.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表所示:
成绩/m | 1.50 | 1.60 | 1.65 | 1.70 | 1.75 | 1.80 | 1.85 | 1.90 |
人数 | 2 | 3 | 2 | 3 | 4 | 1 | 1 | 1 |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0×2+1.60×3+…+1.90×1)=≈1.69(m).
故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依次为1.75 m,1.70 m,1.69 m.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数据3.2,3.4,3.8,4.2,4.3,4.5,x,6.6的第65百分位数是4.5,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
A.[4.5,+∞) B.[4.5,6.6)
C.(4.5,+∞) D.[4.5,6.6]
解析:选A 因为8×65%=5.2,所以这组数据的第65百分位数是第6项数据4.5,则x≥4.5,故选A.
2.以下为甲、乙两组各五名学生在一次英语听力测试中的成绩(单位:分).
甲:9 12 x 24 27
乙:9 15 y 18 24
已知甲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6.8,则x,y的值分别为( )
A.12, 15 B.15, 15
C.15, 18 D.18, 18
解析:选C 因为甲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所以x=15,又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6.8,所以=16.8,y=18,选C.
3.(多选)AQI是表示空气质量的指数,AQI指数值越小,表明空气质量越好,当AQI指数值不大于100时称空气质量为“优良”.如图是某市1月1日到12日AQI指数徝的统计数据,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这12天的AQI指数值的中位数是90
B.从1月4日到9日,空气质量越来越好
C.这12天的AQI指数值的平均值为100
D.这12天的AQI指数值的第75百分位数是136.5
解析:选BD 把12个数据按照从小到大重新排列,即
67,72,77,85,92,95,104,111,135,138,144,201,可得中位数为=99.5,所以A错误;从1月4日到9日AQI指数值逐渐降低,即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所以B正确;×(67+72+77+85+92+95+104+111+135+138+144+201)≈110.08,所以C错误;因为i=12×75%=9,所以第75百分位数是=136.5,所以D正确.故选B、D.
4.对某市“四城同创”活动中800名志愿者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后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但是年龄组为[25,30)的数据不慎丢失,则依据此图可得:
(1)[25,30)年龄组对应小矩形的高度为________;
(2)由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志愿者年龄的95%分位数为________岁.
解析:(1)设[25,30)年龄组对应小矩形的高度为h,则5×(0.01+h+0.07+0.06+0.02)=1,解得h=0.04.
(2)由题图可知年龄小于40岁的频率为(0.01+0.04+0.07+0.06)×5=0.9,且所有志愿者的年龄都小于45岁,所以志愿者年龄的95%分位数在[40,45]内,因此志愿者年龄的95%分位数为40+×5=42.5岁.
答案:(1)0.04 (2)42.5
5.
某大学艺术专业400名学生参加某次测评,根据男女学生人数比例,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记录他们的分数,将数据分成7组:[20,30),[30,40),…,[80,90],并整理得到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1)估计总体400名学生中分数小于70的人数;
(2)已知样本中分数小于40的学生有5人,试估计总体中分数在区间[40,50)内的人数;
(3)根据该大学规定,把15%的学生划定为不及格,利用(2)中的数据,确定本次测试的及格分数线,低于及格分数线的学生需要补考.
解:(1)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样本中分数不小于70的频率为(0.02+0.04)×10=0.6,
所以样本中分数小于70的频率为1-0.6=0.4.
所以估计总体400名学生中分数小于70的人数为400×0.4=160.
(2)根据题意,样本中分数不小于50的频率为(0.01+0.02+0.04+0.02)×10=0.9,分数在区间[40,50)内的人数为100-100×0.9-5=5.
所以总体中分数在区间[40,50)内的人数估计为400×=20.
(3)设分数的第15百分位数为x,由(2)可知,分数小于50的频率为=0.1,分数小于60的频率为0.1+0.1=0.2,所以x∈[50,60),则0.1+(x-50)×0.01=0.15,解得x=55,所以本次考试的及格分数线为55分.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某工厂对一批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如图是根据抽样检测后的产品净重(单位:克)数据绘制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产品净重的范围是[96,106],样本数据分组为[96,98),[98,100),[100,102),[102,104),[104,106],已知样本中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个数是36.
(1)求样本容量及样本中净重大于或等于96克并且小于102克的产品的个数;
(2)已知这批产品中每个产品的利润y(单位:元)与产品净重x(单位:克)的关系式为y=求这批产品平均每个的利润.
解:(1)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频率为(0.050+0.100)×2=0.3.
设样本容量为n,
∵样本中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个数是36,
∴=0.300,∴n=120.
∵样本中净重大于或等于96克并且小于102克的产品的频率为(0.05+0.100+0.150)×2=0.6,
∴样本中净重大于或等于96克并且小于102克的产品的个数是120×0.6=72.
(2)产品净重在[96,98),[98,104),[104,106]内的频率分别为0.050×2=0.1,(0.100+0.150+0.125)×2=0.75,0.075×2=0.15,
∴其相应的频数分别为120×0.1=12,120×0.75=90,120×0.15=18,
∴这批产品平均每个的利润为×(4×12+5×90+6×18)=5.05(元).
9.2.4 总体离散程度的估计
明确目标 | 发展素养 |
结合实例,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理解离散程度参数(标准差、方差、极差)的统计含义. | 通过对标准差、方差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素养. |
知识点 总体离散程度的估计
(一)教材梳理填空
1.一组数据x1,x2,…,xn的方差和标准差:
数据x1,x2,…,xn的方差为 (xi-)2=x-2,标准差为 .
2.总体方差和标准差:
(1)总体方差和标准差:如果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变量值分别为Y1,Y2,…,YN,总体的平均数为,则称S2= (Yi-)2为总体方差,S=为总体标准差.
(2)总体方差的加权形式:如果总体的N个变量值中,不同的值共有k(k≤N)个,不妨记为Y1,Y2,…,Yk,其中Yi出现的频数为fi(i=1,2,…,k),则总体方差为S2=fi(Yi-)2.
3.样本方差和标准差:
如果一个样本中个体的变量值分别为y1,y2,…,yn,样本平均数为,则称s2= (yi-)2为样本方差,s=为样本标准差.
4.标准差的意义:
标准差刻画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或波动幅度,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5.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差:
设样本容量为n,平均数为,其中两层的个体数量分别为n1,n2,两层的平均数分别为1,2,方差分别为s,s,则这个样本的方差为s2=[s+(1-)2]+[s+(2-)2].
(二)基本知能小试
1.判断正误:
(1)若两组数据的方差一样大,则说明这两组数据都是相同的. (×)
(2)若一组数据的值大小相等,没有波动变化,则标准差为0. (√)
(3)标准差越大,表明各个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周围越集中;标准差越小,表明各个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周围越分散. (×)
2.为评估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效果,选了n块地作试验田.这n块地的亩产量(单位:kg)分别为x1,x2,…,xn,下面给出的指标中可以用来评估这种农作物亩产量稳定程度的是( )
A.x1,x2,…,xn的平均数
B.x1,x2,…,xn的标准差
C.x1,x2,…,xn的最大值
D.x1,x2,…,xn的中位数
答案:B
3.已知一个样本中的数据为1,2,3,4,5,则该样本的标准差为 ( )
A. B.1
C. D.2
答案:A
题型一 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学透用活】
[典例1] 甲、乙两机床同时加工直径为100 cm的零件,为检验质量,各从中抽取6件测量,数据为
甲:99 100 98 100 100 103
乙:99 100 102 99 100 100
(1)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及方差;
(2)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哪台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
[解] (1)甲=(99+100+98+100+100+103)=100,
乙=(99+100+102+99+100+100)=100.
s=[(99-100)2+(100-100)2+(98-100)2+(100-100)2+(100-100)2+(103-100)2]=,
s=[(99-100)2+(100-100)2+(102-100)2+(99-100)2+(100-100)2+(100-100)2]=1.
(2)两台机床所加工零件的直径的平均值相同,又s>s,所以乙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
[方法技巧]
标准差、方差的意义
(1)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标准差的大小不会超过极差.
(2)标准差、方差的取值范围是[0,+∞).标准差、方差为0时,样本各数据相等,说明数据没有波动幅度,数据没有离散性.
【对点练清】
1.甲、乙、丙、丁四名射击运动员在选拔赛中所得的平均环数x及其方差s2如下表所示,则选送决赛的最佳人选应是 ( )
| 甲 | 乙 | 丙 | 丁 |
x | 7 | 8 | 8 | 7 |
s2 | 6.3 | 6.3 | 7 | 8.7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B 因为乙=丙>甲=丁,且s=s<s<s,故应选择乙进入决赛.
2.抽样统计甲、乙两位射击运动员的5次训练成绩(单位:环),结果如下:
运动员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甲 | 87 | 91 | 90 | 89 | 93 |
乙 | 89 | 90 | 91 | 88 | 92 |
则成绩较为稳定(方差较小)的那位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为________.
解析:甲=(87+91+90+89+93)=90,
乙=(89+90+91+88+92)=90,s=[(87-90)2+(91-90)2+(90-90)2+(89-90)2+(93-90)2]=4,
s=[(89-90)2+(90-90)2+(91-90)2+(88-90)2+(92-90)2]=2.
答案:2
题型二 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差和标准差
【学透用活】
[典例2] 甲、乙两支田径队的体检结果为:甲队的体重的平均数为60 kg,方差为200,乙队体重的平均数为70 kg,方差为300,又已知甲、乙两队的队员人数之比为1∶4,那么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平均体重和方差分别是什么?
[解] 由题意可知甲=60,甲队队员在所有队员中所占权重为=,乙=70,乙队队员在所有队员中所占权重为=,则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平均体重为
=×60+×70=68 kg,
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体重的方差为
s2=[200+(60-68)2]+[300+(70-68)2]=296.
[方法技巧]
计算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差s2的步骤
(1)确定1,2,s,s;
(2)确定;
(3)应用公式s2=[s+(1-)2]+[s+(2-)2]计算s2.
【对点练清】
已知某省二、三、四线城市数量之比为1∶3∶6,2020年8月份调查得知该省所有城市房产均价为1.2万元/平方米,方差为20,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均价分别为2.4万元/平方米,1.8万元/平方米,0.7万元/平方米,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方差分别为10, 8,则二线城市的房价的方差为________.
解析:设二线城市的房价的方差为s2,由题意可知
20=[s2+(1.2-2.4)2]+[10+(1.2-1.8)2]+[8+(1.2-0.7)2],解得s2=117.98,即二线城市的房价的方差为117.98.
答案: 117.98
题型三 数据的数字特征的综合应用
[探究发现]
(1)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提示:用平均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用众数反映数据的最大集中点,用中位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一般水平,用标准差或方差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
(2)对比两组数据时,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提示: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等几个方面.
【学透用活】
[典例3] 在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的成绩如下表:
分数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
人 数 | 甲组 | 2 | 5 | 10 | 13 | 14 | 6 |
乙组 | 4 | 4 | 16 | 2 | 12 | 12 |
请根据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在这次竞赛中的成绩谁优谁劣,并说明理由.
[解] (1)甲组成绩的众数为90分,乙组成绩的众数为70分,从成绩的众数比较看,甲组成绩好些.
(2)甲=(50×2+60×5+70×10+80×13+90×14+100×6)=×4 000=80(分),
乙=(50×4+60×4+70×16+80×2+90×12+100×12)=×4 000=80(分).
s=[2×(50-80)2+5×(60-80)2+10×(70-80)2+13×(80-80)2+14×(90-80)2+6×(100-80)2]=172,
s=[4×(50-80)2+4×(60-80)2+16×(70-80)2+2×(80-80)2+12×(90-80)2+12×(100-80)2]=256.
∵s<s,∴甲组成绩较乙组成绩稳定,故甲组好些.
(3)甲、乙两组成绩的中位数、平均数都是80分.其中,甲组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的有33人,乙组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的有26人.从这一角度看,甲组的成绩较好.
(4)从成绩统计表看,甲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有20人,乙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有24人,∴乙组成绩集中在高分段的人数多.同时,乙组得满分的人数比甲组得满分的人数多6人.从这一角度看,乙组的成绩较好.
[方法技巧]
数据分析的要点
(1)要正确处理此类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全方位地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而不能习惯性地仅从样本方差的大小去决定哪一组的成绩好,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得从实际的角度去分析.
(2)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不同的标准没有对和错的问题,也不存在唯一解的问题,而是根据需要来选择“好”的决策,至于决策的好坏,是根据提出的标准而定的.
【对点练清】
某校拟派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一项校际比赛,对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进行了8次选拔比赛,他们的成绩(单位:m)如下:
甲:1.70,1.65,1.68,1.69,1.72,1.73,1.68,1.67;
乙:1.60,1.73,1.72,1.61,1.62,1.71,1.70,1.75.
经预测,跳高1.65 m就很可能获得冠军.该校为了获取冠军,可能选哪位选手参赛?若预测跳高1.70 m方可获得冠军呢?
解:甲的平均成绩和方差如下:
甲=(1.70+1.65+1.68+1.69+1.72+1.73+1.68+1.67)=1.69,s=[(1.70-1.69)2+(1.65-1.69)2+…+(1.67-1.69)2]=0.000 6.
乙的平均成绩和方差如下:
乙=(1.60+1.73+1.72+1.61+1.62+1.71+1.70+1.75)=1.68,s=[(1.60-1.68)2+(1.73-1.68)2+…+(1.75-1.68)2]=0.003 15.
显然,甲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的平均成绩,而且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说明甲的成绩比乙稳定.由于甲的平均成绩高于乙,且成绩稳定,所以若跳高1.65 m就很可能获得冠军,应派甲参赛.在这8次选拔赛中乙有5次成绩在1.70 m以上,虽然乙的平均成绩不如甲,成绩的稳定性也不如甲,但成绩突破1.70 m的可能性大于甲,所以若跳高1.70 m方可获得冠军,应派乙参赛.
【课堂思维激活】
一、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1.甲、乙两种冬小麦试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t/km2):
小麦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甲 | 9.8 | 9.9 | 10.1 | 10 | 10.2 |
乙 | 9.4 | 10.3 | 10.8 | 9.7 | 9.8 |
若某村要从中引进一种冬小麦大量种植,给出你的建议.
解:由题意得甲=×(9.8+9.9+10.1+10+10.2)=10,
乙=×(9.4+10.3+10.8+9.7+9.8)=10,
由甲=乙,得甲、乙两种冬小麦的平均产量都为10 t/km2,所以引进甲、乙任意一种都可以.
分析以上解答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提示:以上解答错误,原因是只比较了两种冬小麦的平均产量而忽略了冬小麦产量稳定性的讨论.
正解如下:
由题意得甲=×(9.8+9.9+10.1+10+10.2)=10,
乙=×(9.4+10.3+10.8+9.7+9.8)=10,
s=×[(9.8-10)2+(9.9-10)2+(10.1-10)2+(10-10)2+(10.2-10)2]=0.02.
s=×[(9.4-10)2+(10.3-10)2+(10.8-10)2+(9.7-10)2+(9.8-10)2]=0.244.
甲、乙两种冬小麦的平均产量都为10 t/km2,且s< s,所以产量比较稳定的为甲种冬小麦,故推荐引进甲种冬小麦种植.
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2.某校高一(1)、(2)班各有49名学生,两班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满分100分)中的成绩(单位:分)统计如下表:
班级 | 平均分 | 众数 | 中位数 | 标准差 |
高一(1)班 | 79 | 70 | 87 | 19.8 |
高一(2)班 | 79 | 70 | 79 | 5.2 |
(1)请你对下面的一段话给予简要分析:
高一(1)班的小刚回家对妈妈说:“昨天的数学测试中,全班的平均分为79分,得70分的人最多,我得了85分,在班里算是上游了.”
(2)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两班的测试情况,并提出教学建议.
解:(1)由高一(1)班成绩的中位数是87分可知,85分排在25名以后,从名次上讲并不能说85分在班里是上游,但也不能从这次测试的名次上来判断学习的好坏.小刚得了85分,说明他对这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得较好,从掌握的学习内容上讲也算是上游.(2)高一(1)班成绩的中位数是87分,说明高于87分的人数占一半左右,而平均分为79分,标准差又很大,说明低分者很多,两极分化严重,建议对学习差的学生给予帮助.高一(2)班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79分,标准差较小,说明学生成绩之间的差别也较小,学习差的学生较少,但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很少,建议采取措施提高优秀学生的人数.
三、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为了考察某校各班参加课外书法小组的人数,从全校随机抽取5个班级,把每个班级参加该小组的人数作为样本数据.已知样本平均数为7,样本方差为4,且样本数据互不相同,则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为 ( )
A.9 B.10 C.11 D.12
解析:选B 不妨设样本数据为x1,x2,x3,x4,x5,且x1<x2<x3<x4<x5,则由样本方差为4,知(x1-7)2+(x2-7)2+(x3-7)2+(x4-7)2+(x5-7)2=20.若5个整数的平方和为20,则这5个整数的平方只能在0,1,4,9,16中选取(每个数最多出现2次),当这5个整数的平方中最大的数为16时,分析可知,总不满足和为20;当这5个整数的平方中最大的数为9时,0,1,1,9,9这组数满足要求,此时对应的样本数据为x1=4,x2=6,x3=7,x4=8,x5=10;当这5个整数的平方中最大的数不超过4时,总不满足和为20,因此不存在满足条件的另一组数据.故选B.
课时跟踪检测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数据101,98,102,100,99的标准差为 ( )
A. B.0
C.1 D.2
解析:选A ∵=(101+98+102+100+99)=100,
∴s2=[(101-100)2+(98-100)2+(102-100)2+(100-100)2+(99-100)2]=2,s=.
2.若样本数据x1,x2,…,x10的标准差为8,则数据2x1-1,2x2-1,…,2x10-1的标准差为 ( )
A.8 B.15
C.16 D.32
解析:选C 已知样本数据x1,x2,…,x10的标准差为s=8,则s2=64,数据2x1-1,2x2-1,…,2x10-1的方差为22s2=22×64,所以其标准差为=2×8=16,故选C.
3.在高一期中考试中,甲、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统计如下表:
班级 | 人数 | 平均分数 | 方差 |
甲 | 20 | 甲 | 2 |
乙 | 30 | 乙 | 3 |
其中甲=乙,则两个班数学成绩的方差为 ( )
A.3 B.2
C.2.6 D.2.5
解析:选C 由题意可知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平均数为=甲=乙,则两个班数学成绩的方差为
s2=[2+(甲-)2]+[3+(乙-)2]=×2+×3=2.6.
4.样本中共有5个个体,其值分别为a,0,1,2,3.若该样本的平均数为1,则样本的标准差为( )
A. B.
C.2 D.
解析:选D ∵样本a,0,1,2,3的平均数为1,
∴=1,解得a=-1.则样本的方差
s2=×[(-1-1)2+(0-1)2+(1-1)2+(2-1)2+(3-1)2]=2,
故标准差为.故选D.
5.如图,样本A和B分别取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它们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A和B,样本标准差分别为sA和sB,则 ( )
A.A>B>,sA>sB B.A<B,sA>sB
C.A>B,sA<sB D.A<B,sA<sB
解析:选B A=(2.5+10+5+7.5+2.5+10)=6.25,
B=(15+10+12.5+10+12.5+10)=≈11.67.
s=[(2.5-6.25)2+(10-6.25)2+(5-6.25)2+(7.5-6.25)2+(2.5-6.25)2+(10-6.25)2]≈9.90,
s=2+2+2+2+2+2≈3.47.
故A<B,sA>sB.
6.一组样本数据a,3,5,7的平均数是b,且a,b是方程x2-5x+4=0的两根,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________.
解析: x2-5x+4=0的两根为1,4,当a=1时,a,3,5,7的平均数是4;当a=4时,a,3,5,7的平均数不是1,所以a=1,b=4,s2=5.
答案:5
7.已知样本9,10,11,x,y的平均数是10,标准差为 ,则xy=________.
解析:由平均数得9+10+11+x+y=50,∴x+y=20.
又由(9-10)2+(10-10)2+(11-10)2+(x-10)2+(y-10)2=()2×5=10,得x2+y2-20(x+y)=-192,
(x+y)2-2xy-20(x+y)=-192,∴xy=96.
答案:96
8.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教室内的日光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已知某校使用的100只日光灯在必须换掉前的使用天数如下表:
天数 | 151~ | 181~ | 211~ | 241~ | 271~ | 301~ | 331~ | 361~ |
180 | 210 | 240 | 270 | 300 | 330 | 360 | 390 | |
灯管数 | 1 | 11 | 18 | 20 | 25 | 16 | 7 | 2 |
(1)试估计这种日光灯的平均使用寿命;
(2)若定期更换,可选择多长时间统一更换合适?
解:(1)各组的组中值分别为165,195,225,255,285,315,345,375,由此可算得这种日光灯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165×1%+195×11%+225×18%+255×20%+285×25%+315×16%+345×7%+375×2%=267.9≈268(天).
(2)×[1×(165-268)2+11×(195-268)2+18×(225-268)2+20×(255-268)2+25×(285-268)2+16×(315-268)2+7×(345-268)2+2×(375-268)2]=2 128.6.
故标准差为≈46.
估计这种日光灯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268天,标准差约为46天,故在222天到314天之间统一更换较合适.
层级(二) 能力提升练
1.若样本1+x1,1+x2,1+x3,…,1+xn的平均数是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2+x1,2+x2,…,2+xn,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平均数是10,方差为2
B.平均数是11,方差为3
C.平均数是11,方差为2
D.平均数是10,方差为3
解析:选C 若x1,x2,…,xn的平均数为,方差为s2,那么x1+a,x2+a,…,xn+a的平均数为+a,方差为s2,故选C.
2.高三学生李丽在一年的五次数学模拟考试中的成绩(单位:分)为:x,y,105,109,110.已知该同学五次数学成绩数据的平均数为108,方差为35.2,则|x-y|的值为 ( )
A.15 B.16
C.17 D.18
解析:选D 由题意得,=108,①
=35.2,②
由①②解得或所以|x-y|=18.
3.由正整数组成的一组数据x1,x2,x3,x4,其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2,且标准差等于1,则这组数据为________(从小到大排列).
解析:不妨设x1≤x2≤x3≤x4且x1,x2,x3,x4为正整数.
由条件知
即
又x1,x2,x3,x4为正整数,
∴x1=x2=x3=x4=2或x1=1,x2=x3=2,x4=3或x1=x2=1,x3=x4=3.
∵s==1,
∴x1=x2=1,x3=x4=3.
由此可得4个数分别为1,1,3,3.
答案:1,1,3,3
4.某学校统计教师职称及年龄,中级职称教师的人数为50人,其平均年龄为38岁,方差是2,高级职称的教师3人58岁,5人40岁,2人38岁,求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年龄的平均数和方差.
解:由已知条件可知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为高==45,
年龄的方差为s=[3×(58-45)2+5×(40-45)2+2×(38-45)2]=73,
所以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为
=×38+×45≈39.2(岁),
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年龄的方差是
s2=[2+(38-39.2)2]+·[73+(45-39.2)2]=20.64.
5.某校医务室抽查了高一10个同学的体重(单位:kg)如下:
74,71,72,68,76,73,67,70,65,74.
(1)求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
(2)估计高一所有学生体重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
解:(1)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平均数为=×(74+71+72+68+76+73+67+70+65+74)=71.
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从小到大依次为65,67,68,70,71,72,73,74,74,76,位于中间的两个数是71,72,
所以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中位数为=71.5.
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方差为s2=×[(74-71)2+(71-71)2+(72-71)2+(68-71)2+(76-71)2+(73-71)2+(67-71)2+(70-71)2+(65-71)2+(74-71)2]=11,
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标准差为s==.
(2)由样本估计总体得高一所有学生体重数据的平均数为71,中位数为71.5,方差为11,标准差为.
层级(三) 素养培优练
1.(多选)某班级有50名学生,其中有30名男生和20名女生.随机询问了该班5名男生和5名女生在某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5名男生的成绩分别为86,94,88,92,90,5名女生的成绩分别为88,93,93,88,93.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这种抽样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
B.这5名男生成绩的中位数小于这5名女生成绩的众数
C.这5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这5名女生成绩的方差
D.该班男生成绩的平均数小于该班女生成绩的平均数
解析:选BC 若抽样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男生、女生应分别抽取6人、4人,所以A错误;这5名男生成绩的中位数是90,这5名女生成绩的众数为93,因为90<93,所以B正确;这5名男生成绩的平均数1==90,这5名女生成绩的平均数2==91,故这5名男生成绩的方差为×[(86-90)2+(94-90)2+(88-90)2+(92-90)2+(90-90)2]=8,这5名女生成绩的方差为×[(88-91)2×2+(93-91)2×3]=6,所以这5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这5名女生成绩的方差,但该班男生成绩的平均数不一定小于女生成绩的平均数,所以C正确,D错误.
2.为了了解甲、乙两个工厂生产的轮胎的宽度是否达标,从两厂各随机选取了10个轮胎,将每个轮胎的宽度(单位:mm)记录下来并绘制出如下的折线图:
(1)分别计算甲、乙两厂提供的10个轮胎宽度的平均值.
(2)若轮胎的宽度在[194,196]内,则称这个轮胎是标准轮胎.试比较甲、乙两厂分别提供的10个轮胎中所有标准轮胎宽度的方差的大小,根据两厂的标准轮胎宽度的平均水平及其波动情况,判断这两个工厂哪个的轮胎相对更好.
解:(1)甲厂10个轮胎宽度的平均值:
甲=×(195+194+196+193+194+197+196+195+193+197)=195(mm),
乙厂10个轮胎宽度的平均值:
乙=×(195+196+193+192+195+194+195+192+195+193)=194(mm).
(2)甲厂10个轮胎中宽度在[194,196]内的数据为195,194,196,194,196,195,平均数:1=×(195+194+196+194+196+195)=195,
方差:s=×[(195-195)2+(194-195)2+(196-195)2+(194-195)2+(196-195)2+(195-195)2]=,
乙厂10个轮胎中宽度在[194,196]内的数据为195,196,195,194,195,195,
平均数:2=×(195+196+195+194+195+195)=195,
方差:s=×[(195-195)2+(196-195)2+(195-195)2+(194-195)2+(195-195)2+(195-195)2]=.
∵两厂标准轮胎宽度的平均数相等,但乙厂的方差更小,
∴乙厂的轮胎相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