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进度
展开
人教版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五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六年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到了高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变差,不像中低年级时积极主动,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人教版教材,为新修订的教材,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教材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物与环境》,本单元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由整体到部分,由外部组成到内部关系。第一课《生物的栖息地》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不同生物生存的环境,建立栖息地多样性的观念;第二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情况;第三课《保护生物与环境》通过了解目前的环境破坏情况,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认知。
第二单元是《地球形态的变化》,本单元让学生知道地球养育了人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科学是地质、地理、海洋、气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学科的总称。小学生对诸如温泉、火山喷发、地震、地表变迁等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但是对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过程、岩石风化方式、岩石成因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本单元将帮助他们发现改变地形地貌的内外自然力量,将地表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神秘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和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本单元从地表探秘人手,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形成原因,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物质组成。学生将设计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征;将从多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借助模拟实验进一步感受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岩石自然破碎的发展模式,初步了解它们的成因;将感受地震、火山的巨大危害,了解地震、火山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学习科学避震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认识地球内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以及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的基础上,将地球内外因素综合起来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本单元内容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每课均开发或使用一个模型显示相关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描述现象或运动机制支持学生的学习,符合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
第三、四单元是《探索宇宙》、《“飞向”太空》,从古到今,人类对神秘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一直试图解开宇宙的奥秘。宇宙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重大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都离不开宇宙学的研究。现在,人类已经能够漫步太空、翱翔天宇、登临月球、访问火星,人类的飞天梦想逐步变成了现实。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等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表明了人类生活与宇宙空间开发关系日益密切。对于儿童来说,浩瀚的宇宙具有无穷的魅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需要纠正宇宙是虚无缥缈的错误认识,从宏观视角和系统层面来认识宇宙的结构。从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到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个天体,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将逐步深入和丰富。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的永恒话题,选择这个话题作为单元的主题,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简便易行的活动,如观察星体、建立星座、建构太阳系模型等,可以满足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基本认知需求,发展模型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此外,从人类冲出地球付出的代价,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通过认识各类航天器,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类对未知领域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生物的栖息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破坏情况。
2.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3.初步认识宇宙的奥秘。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4.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5.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3.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及注意问题: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虽然进入高年级,但六年级的孩子仍然对外界世界充满好奇,并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既要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引导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提出自己感兴趣并能探究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科学的探究计划,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科学学习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3.倡导探究式学习
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或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的评价标准
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进度:
周次 | 单元 | 教学内容 | 课时 | 备注 |
1~4 |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 1.生物的栖息地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3.保护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 4 |
|
5~9 | 第二单元: 地表形态的变化 | 1.地表流水的力量 2.地表的内部结构 3.地震 4.火山喷发 第二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 5 |
|
10~14 | 第三单元: 探索宇宙 | 1.太阳、地球和月球 2.太阳系 3.认识星空 4.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第三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 5 |
|
15~18 | 第四单元:“飞向”太空 | 1.认识飞行器 2.制作”火箭” 3.模拟探索:到火星上去 第四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 4 |
|
19~21 | 期末考试复习 期末考试及讲评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