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复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题(共20题) 一、选择题(共19题)(2021·同步练习)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众多的遗址,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2021·同步练习)某学者在其论文中先后援引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2021·同步练习)《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启蒙读物。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2021·同步练习)在北京人遗址里,由上到下有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021·同步练习)《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2021·同步练习)“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 (2021·同步练习)《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2021·同步练习)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2021·同步练习)“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 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021·同步练习)据《礼记》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阶级矛盾激化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2021·同步练习)“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2021·同步练习)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乡大夫从司徒那儿接受其颁发的教法,然后颁发给本乡州长以下的各级官吏,让他们按照这个教法教化管辖下的庶众。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2021·同步练习)“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2021·同步练习)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2021·同步练习)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021·单元测试)丁酉(2017)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主题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主要是因为黄帝 A.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 B.是古华夏部落民族的“共主” C.他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 D.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 (2021·单元测试)《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2021·单元测试)“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等级关系严格 B.世卿世禄 C.神化专制王权 D.家国一体 (2021·北京西城区·期中)2019 年 7 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 55 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 5000 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复合题(共1题)(2021·同步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作用。(2) 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一、选择题(共19题)1. 【答案】A【解析】据材料“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结合所学可知,地域文化风采各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故 A 项正确。【知识点】中华考古文化遗址 2. 【答案】C【解析】材料中“禹刑”和“城郭”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法律和城,这体现了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 C 项。【知识点】夏朝的建立 3. 【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中原各部落为主的华夏民族,故选 B。【知识点】神话传说 4. 【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时期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B 符合题意。【知识点】中华考古文化遗址 5. 【答案】B【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进而“天下为家”的局面形成,故 B 项正确。【知识点】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6. 【答案】B【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但实际上由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贵族,故选 B 项。【知识点】井田制 7. 【答案】A【解析】依据“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可知,材料体现了周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故选 A 项。【知识点】宗法制 8.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借助占卜进行决策,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体现出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 项正确。【知识点】早期国家特征 9.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的暴政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故选 B 项。【知识点】早期国家特征 10. 【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康”之世代指“家天下”,由“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可知,“家天下”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家天下”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 D 项正确;B 项说法明显错误,C 项材料未涉及,故均排除。【知识点】宗法制 1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故 B 项正确。早期国家没有实现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故排除 A 项;C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 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知识点】分封制 12. 【答案】C【解析】材料“乡大夫从司徒那儿接受其颁发的教法……教化管辖下的庶众”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但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的趋势,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 B 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 D 项错误。【知识点】分封制 13. 【答案】C【解析】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频繁且激烈,尤其是在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击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繁衍生息,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 C 项。【知识点】父系氏族社会 14.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字的起源早于宗法制的确立,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 B 项;宗法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核心,排除 C 项;材料对血缘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界定,这与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故选 D 项。【知识点】宗法制 15. 【答案】B【解析】A 项表述与材料无关,错误;依据材料“时间上有先后”可知 C 项错误;依据材料“自成系统”可知 D 项错误;材料“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体现了“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B 项正确。【知识点】多元一体的特征 16.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黄帝是古华夏部落民族的“共主”,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公祭主题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故选 B 项。【知识点】禅让制 17. 【答案】A【解析】材料中“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了私有制的出现,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亦是“天下为家”的开始,故选 A。【知识点】父系氏族社会 18. 【答案】A【解析】据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故选 A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等级森严,B、C、D 三项都未涉及,故排除。【知识点】早期国家特征 19. 【答案】A【解析】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材料“它代表了中国在 5000 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体现了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文化遗产。故选:A。【知识点】中华考古文化遗址 二、复合题(共1题)20. 【答案】(1) 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 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结合。【解析】(1)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以得出以乐歌形式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结合。【知识点】分封制、早期国家特征、宗法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当堂检测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 下列关于如图, 《礼记•大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复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