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 优质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9356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 杨氏之子 优质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9356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 杨氏之子 优质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9356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内容概述,单元核心目标,单元任务群目标,单元任务群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八单元【单元内容概述】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课文编排围绕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用倒叙的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我们都来讲笑话”,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笑话,进一步感知风趣的语言所富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感受笑话给大家生活带来的欢乐,同时养成良好的讲述与倾听习惯。本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漫画,看懂漫画的图意,将图意和从中获得的启示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与思辨的能力。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安排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围绕语文要素,课后题和学习提示在编排上各有侧重:《杨氏之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主客之间的对话,感受杨氏子的机智;《手指》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趣味,交流感受。“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三篇课文内容和语言的风趣之处作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体会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仿写,学习把事物比作人或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提高表达的趣味性。 【单元核心目标】1.要求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2.开展以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培育他们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情,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3.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他们能够拓宽学习空间,利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自身的主动构建,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单元任务群目标】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2.了解汉字的历史,品味汉字蕴含丰富的内涵。3.欣赏书法艺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理解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2.理解汉字因义构形的构字特点及两维方块的字形特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3.理解汉字是一种非常美的文字,很容易被美化为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拓展型学习任务群1.能够通过网络或报刊,搜集与汉字起源、字体演变有关的资料,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2.能搜集字谜,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能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3.能够通过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展开简单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4.通过了解一些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感受汉字的丰富内涵,增强对汉字的热爱,树立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 【单元任务群设计】 21 杨氏之子【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文言文行文简要精当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感受《世说新语》这本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练的语言。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思维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审美创造:尝试阅读《世说新语》,激发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前解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课文配有一幅杨梅插图,与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相照应。这是这杨梅引发了主客之间一场风趣的对话。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杨梅,并理解杨梅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事物。【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聪”等4个会写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你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文言文吗?(出示课件3)2.出示图片,学生举手回答。3.教师引导:古文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语言凝练,意义深远。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有谁还记得《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于哪部文学作品吗?(点生回答)预设:《世说新语》4.教师过渡:你记得可真牢。今天这篇文言文同样选自于《世说新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作者刘义庆。(出示课件4)5.简介《世说新语》,出示课件。(出示课件5)6.教师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21课,《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7.理解课文题目(出示课件6)(1)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之后,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吗?(2)理解“氏”的意思(3)借助老师的提示,说一说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4)教师引导:这么说,我该是胡氏之女,你能试试像我这样介绍自己或同桌吗?(5)点生回答8.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教师播放范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出示课件7)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教师引导:《杨氏之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教师指导认字(1)课件出示“诣”“禽”,全班拼读。(出示课件8)(2)去拼音点生读。(3)教师指导:同学们,“禽”是象形字,本义:走兽总名。“擒”的本字。我们可以通过它的汉字演变过程来记住它。 教师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课文要求书写的生字。(出示课件9)(2)生字归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3)学生把生字书空两遍。(4)重难点字书写指导。“梁”——教师提醒:上下两部分占位大体相等,上半部分的“言”和“办”要紧凑,下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出示课件10)“禽”——教师提醒:上窄下宽,点写在田字格竖中线上,中间的“凶”稍扁,“冂”下部略微内收。(出示课件11)(5)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重难点字。(6)教师巡视指导。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杨氏之子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出示课件12)2.点生回答预设:孔君平3.课件出示孔君平简介,点生朗读介绍。(出示课件13)4.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填空,点生填空。(出示课件14)5.指导朗读(1)教师引导:再读课文,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些,并在课文上标注出停顿处,把课文读通顺。(出示课件15)(2)课件出示句子,完成课后习题第二小题。(出示课件16)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教师示范朗读:先听老师朗读,注意认真听,根据老师的朗读,尝试划出停顿节奏和重音。(4)课件出示停顿线和重音。(5)全班齐读,读出停顿和重音。(6)课件出示全文,教师引导: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出示课件17)(7)提示注意“为”“应”的读音。(8)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自读。四、借助注释,疏通文意1.教师引导:课文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相信大家也能大概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读完以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出示课件18)2.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3.全班交流反馈(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看到课文的第一句话。(出示课件19)点生说一说句意。预设: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2)教师继续引导: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他的性格特点,谁来说一说。预设:人物是杨氏子,人物特点是很聪明。教师小结:像这样交代了故事主要人物和性格特点的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总起全文。(3)课件出示第二句。点生说一说句意。(出示课件20)预设:孔君平来拜访这个孩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孩子出来。(4)教师追问:从这句话我们看出杨家和孔家的关系怎么样?预设: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他和孩子也很熟。(5)课件出示第三句。(出示课件21)教师提问:通过注释我们可以知道“为”是替、给的意思,“设”是摆放、摆设的意思。那是谁为谁设果呢?预设: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教师继续问:那你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预设:孩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6)课件出示第四句。(出示课件22)教师引导:在这句话中,又出现了省去主语的情况,请问孔君平指给孩子看的是什么?(点生回答)预设:杨梅教师提问:现在谁可以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呢?(点生回答)预设: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7)课件出示第五句。(出示课件23)教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技巧了,难不倒你们。借助注释,大家尝试着一起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预设: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4.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知道知道每句话的意思了。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这篇古文的大意。(1)学生在四人小组说故事主要内容(2)指名说说故事主要内容(3)课件出示全文翻译(出示课件24)5.教师小结:故事中,孩子用巧妙的语言回答了对方的玩笑话。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出示课件25)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7)2.布置作业。【板书设计】21.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体会巧妙,感受机智1.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儿童——杨氏之子(教师板书课题: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机智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出示课件28)2.读课文,思考:故事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出示课件29)(点生回答)预设: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3.教师过渡:那我们就聚焦这一句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课件30)4.教师提问: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预设:他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氏。 教师小结:由杨氏想到杨梅,再想到君家果,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有趣。谁能把孔君平话里的风趣与调侃读出来呢?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教师继续引导:面对孔君平说的话,杨氏子是怎么说的呢?谁能读一读。(出示课件31) 教师提问:从杨氏子的回答,你感受到妙在哪里?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1)同桌交流(2)全班分享汇报,教师相机点拨(3)预设:孩子马上听懂了对方是在用姓氏打趣,他想到孔君平的姓氏,又联想到孔雀的第一个字也是孔,便说:“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4)教师小结:由孔君的姓想到孔雀,再想到夫子家禽。果然是妙啊。 教师引导:孔君平和杨氏子都分别在姓氏上做了文章。(出示课件32)这样一说一答,构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故事读到这里,说一说,你觉得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预设:杨氏之子是一个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孩子。 教师过渡:杨氏子不仅聪明,身上还有一个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课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33)比一比这两句话的异同,为什么孩子不直接说“孔雀非夫子家禽”?预设:第二句话回答更婉,显得有礼貌。教师小结:是啊,孔君平是长辈,杨氏子的回答婉转,表现了应有的礼貌,而且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让我们再读读这段对话,体会本文风趣的语言。(出示课件34)二、发挥想象,熟读成诵1.教师引导:听了杨氏之子的妙答,孔君平会有什么反应?请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课件35)2.全班交流分享。预设:孩子,你真厉害!老夫甘拜下风。 同桌互演,教师点评。4.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明天“李君平”来拜访,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该如何回答?(出示课件36)预设: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教师追问:如果是“李君平”“石君平”来呢?同样的情况,杨氏子应该如何回答?预设:儿应声答曰:“未闻石榴是夫子家果 。”预设:儿应声答曰:“未闻龙眼是夫子家果。”5.教师小结:看来你们也“甚聪慧”。6.教师引导:课文学到这里,你能来概括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37)(1)点生汇报预设:我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待客热情的孩子。从“为设果”可以看出,家里来了客人,他第一时间拿出水果招待。预设:我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反应敏捷聪明机智的孩子。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他的反应很快,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预设:我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从“夫子”可以看出,这是对孔君平的尊称。(2)教师小结:真是一群善于分析人物形象的孩子。杨氏子不仅如课文中所说的“甚聪慧”,还机智有礼貌,待客热情。让我们夸一夸他吧。(出示课件38)(3)课件出示词语。(出示课件39)(4)教师引导:请你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词语,用自己的话夸一夸他吧。7.教师小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出示课件40)8.背诵全文(1)出示课文填空,全班口答(出示课件41)(2)教师指导背诵:根据提示入情入境地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杨氏之子招待客人的情境,背诵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三、结构梳理,主题概括1.教师引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这篇课文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人物的对话格外精彩,一个信手拈来风趣幽默,一个答的自然,机智巧妙,既彰显了人物的智慧,又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出示课件42)2.师生梳理文脉:文言文的第一句为本篇课文的总起,通过这句话我们得到的信息是?预设:杨氏之子聪明3.后面的内容分别从孔君平和杨氏子说的话语中表现了两个人的人物性格。可谓是格外精彩。 课件出示填空题,全班齐答。(出示课件43)5.拓展延伸:《世说新语》里除了有王戎和杨氏子这两个有趣的人物,还有很多,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才女。(出示课件44、45)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6、47)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孔君平——杨梅——君家(杨家)果对话 甚聪慧 杨氏子——孔雀——夫子家(孔家)禽 【教学反思】 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教师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拓展思维。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所以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学习这篇文言文是本课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努力时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很有必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初读课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总结提高,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 杨氏之子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 读课 文,再读感 知,指导朗读,课堂小 结,课前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文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