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五中高一上学期学情自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高一上学情自测练习(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 )
A. C B. H C. 0 D. N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C、H、O、N、P、S;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C、H、O、N,其中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因为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详解】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C、H、O、N,其中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因为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因此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C。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2. 人体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下列离子中,参与人体血红蛋白合成的是
A. Ca2+ B. Cu2+ C. Fe2+ D. Mg2+
【答案】C
【解析】
【详解】组成人体血红蛋白的无机盐离子是Fe2+,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部分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I-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Fe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Ca2+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Mg2+
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K+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Na+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 下列蛋白质与其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
A. 抗体---催化 B. 血红蛋白---免疫
C. 胰岛素---调节 D. 唾液淀粉酶---组成生物体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不起催化作用,A错误;
B、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蛋白质,不起免疫作用,B错误;
C、胰岛素是一种能降低血糖的蛋白质类激素,起调节血糖的作用,C正确;
D、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不组成生物体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蛋白质的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4. 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糖是
A. 葡萄糖和脱氧核糖 B. 麦芽糖和乳糖
C. 纤维素和蔗糖 D. 糖原和淀粉
【答案】A
【解析】
【详解】葡萄糖和脱氧核糖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糖,A项正确;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为二糖,B项错误;纤维素和蔗糖都是植物特有的糖,C项错误;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淀粉是植物特有的糖,D项错误。
5. 脂质的种类有多种,功能也各不相同。脂质不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 )
A. 贮存能量 B. 储存遗传信息
C. 参与构建生物膜 D. 促进生殖细胞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肪: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脂质中的脂肪具有储存能量的作用,A正确;
B、脂质不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遗传物质是核酸,B错误;
C、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C正确;
D、脂质中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D正确。
故选B。
6. 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 葡萄糖、蛋白质、DNA B. 蔗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C. 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 麦芽糖、多肽、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 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详解】淀粉是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淀粉酶是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聚体,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是DNA片段,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 金盏菊花瓣细胞中核酸、核苷酸和碱基的种类依次是( )
A. 1、4、4 B. 2、8、5
C. 2、5、8 D. 1、5、5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金盏菊花瓣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含有的碱基有5种(A、T、G、C、U)、核苷酸有8种(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 已知某种氨基酸的R基是-CH2-CH2-NH2,在一个该氨基酸分子中,含有C、H、O、N的原子数依次是
A. 4、8、2、2 B. 2、10、2、2 C. 2、10、2、l D. 4、10、2、2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结构通式为:。这20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不同.因此只要知道R基团即可写出相应氨基酸的结构式。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可知:该氨基酸的R基是-CH2-CH2-NH2,将其代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即可写出该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式为C4H10N2O2.所以该氨基酸含有C、H、O、N的原子数分别是4、10、2、2。
故选:D。
9. 新型冠状病毒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B.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不依赖活细胞而长期生活
C. 新型冠状病毒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 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四种含氮碱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增殖。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也就没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A错误;
B、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B错误;
C、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没有细胞膜,C错误;
D、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A、U、C、G四种含氮碱基,D正确。
故选D。
10. 下图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多数①可以运动 B. ②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 ③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有关 D. K+进入细胞的方向是B→A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题是细胞膜的结构,图中①是蛋白质分子;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③是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作用密切相关;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组成细胞膜的大多数①蛋白质分子和全部的②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A正确;
B、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正确;
C、③是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C正确;
D、A侧有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B是内侧,故K+进入细胞的方向是A→B,D错误。
故选D。
11. 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错误的是( )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B.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物理模型
C.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D. 高倍镜观察叶绿体——蓝藻
【答案】D
【解析】
【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详解】A、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常采用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
B、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
C、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C正确;
D、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几种细胞结构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题中,A为线粒体,B为中心体,C为高尔基体,D为细胞核。
【详解】A、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A不符合题意;
B、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符合题意;
C、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创立后不需要再进行修正、补充
B. 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完全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的
C.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D. 细胞学说使生物界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刚创立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创立后需要再进行修正补充;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晶;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细胞学说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
【详解】A、细胞学说刚创立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创立后需要再进行修正补充,例如魏尔肖补充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A错误;
B、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晶,B错误;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C错误;
D、细胞学说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D正确。
故选D。
14. 沙眼衣原体是一类导致人患沙眼的病原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可以确定沙眼衣原体是原核生物。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细胞壁 B. 有细胞膜
C. 没有线粒体 D. 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1、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2、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能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部分真核生物也具有细胞壁,因此根据其有细胞壁不能确定其为原核生物,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B错误;
C、部分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C错误;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15. 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形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后,可以与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是( )
A. 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
B. 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考察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A、细胞膜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A错误;
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根据题干“受体”可知此题并没有体现细胞膜的这一功能,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只有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其中信号分子和受体结合可完成信息传递,因此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但题干信息考察细胞膜的功能,未涉及细胞膜成分,D错误。
故选C。
16. 如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运输速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能表示主动运输的是( )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等;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进行,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载体蛋白;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需要消耗载体蛋白及能量。
【详解】根据题图分析可知:
①表示影响因素为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②表示影响因素为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③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
④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该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者胞吞胞吐;
综上所述A正确。
故选A。
17. 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包括( )
①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②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③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④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①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①错误;
②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②正确;
③ ④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所以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去水分,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A。
【点睛】
18.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下列关于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
B.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酶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 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正确;
B、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抑制酶的活性,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错误;
C、酶的作用实质为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
D、唾液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D正确。
故选B。
19. 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
A.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 胞吞、主动运输
C. 主动运输、胞吞 D.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一般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吐(内吞)和胞吐(外排),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消耗能量(ATP),是主动运输,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 观察如图所示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3为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
B. 图中2为核孔,是DNA和蛋白质进出的通道
C. 图中4为核膜,是一种双层膜
D. 图中1为染色质,有时形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图表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2为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3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是核膜,双层膜结构,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开。
【详解】A、3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2为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但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B错误;
C、4为核膜,核膜是双层膜结构,C正确;
D、1为染色质,染色质在分裂前期可以形成染色体,其与染色体为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D正确。
故选B。
21. 图为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植物细胞①过程能量都可来源于呼吸作用
B. ②过程与细胞中的放能反应相联系
C. 活细胞中,时刻进行着①②过程
D. ①②过程可发生在同一细胞器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①过程是ADP与Pi合成ATP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②过程是ATP水解产生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产生的能量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供能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详解】A、动物细胞①过程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植物细胞①过程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A正确;
B、②过程是ATP水解产生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
C、活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很少,需要时刻进行①②过程,才能满足细胞生存的供能需求,C正确;
D、①②过程可发生在同一细胞器内,如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合成ATP(①过程),同时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消耗ATP②过程,D正确。
故选B。
22. 下列有关细胞内酶和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B. 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均需要酶催化和ATP供能
C. 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合成某些酶的原料
D. 酶的合成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1、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的化学键;
2、ATP水解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先断裂,为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能形成少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也能形成少量ATP,A正确;
B、细胞的生命活动大多都需要酶的催化,不一定都需要消耗ATP,如物质跨膜运输中的被动运输,B错误;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合成RNA的原料,少数酶的本质是RNA,C正确;
D、无论是蛋白质成分的酶还是RNA成分的酶,在合成时都需要ATP水解供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注意:酶的化学本质目前发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蛋白质,一种是RNA,分析选项时不能忽视本质为RNA的酶。
23. 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B. 可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浑浊判断呼吸方式
C. 探究有氧呼吸时泵入的空气需去除CO2
D. 探究无氧呼吸时需将装置封口静置一段时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比较如表所示。
有氧呼吸
乙醇发酵(无氧呼吸)
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少)
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少)
丙酮酸+H2O→CO2+[H]+能量(少)
丙酮酸+[H]→CO2+乙醇
[H]+O2→H2O+能量(多)
【详解】A、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A正确;B、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浑浊无法判断呼吸方式,B错误;
C、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生成CO2,为了排除CO2的干扰,探究有氧呼吸时泵入的空气需去除CO2,C正确;
D、探究无氧呼吸时需将装置封口静置一段时间,待装置中的氧气被消耗完,D正确。
故选B。
24. 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某反应式为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发生在细胞有氧时 B. 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内
C. 只发生在细胞缺氧时 D. 只发生在线粒体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点,分析题图可知,本过程是糖酵解阶段,既可以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可以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详解】AC、有氧时和无氧时都可以发生第一阶段的糖酵解过程,AC错误;
B、有氧时和无氧时都可以发生第一阶段的糖酵解过程,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正确;
D、第一阶段的糖酵解只在细胞质基质内发生,不能在线粒体内发生,D错误。
故选B。
25. 某高等植物细胞呼吸过程中主要物质变化如图,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植物为玉米,则③只发生在玉米胚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B. 该植物②过程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C. 等量的葡萄糖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丙酮酸的量不同
D. 只给根部细胞提供同位素标记的H218O,在O2和CO2中能同时检测到18O
【答案】B
【解析】
【分析】高等植物的细胞呼吸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类,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和[H],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氧气和[H]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水三个过程。而无氧呼吸是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玉米的胚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
B、②过程主要是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场所分别为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都会产生ATP,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会产生等量的丙酮酸,C错误;
D、根部细胞没有叶绿体,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给根部细胞提供同位素标记的H218O,只能在CO2中先检测到18O,D错误;
故选B。
26. 甲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酵母菌进行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两种酵母菌总计放出的二氧化碳之和与他们吸入的氧气的体积之比是
A. 1∶2 B. 1∶1 C. 2∶3 D. 4∶3
【答案】D
【解析】
【详解】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呼吸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6mol,吸收氧气6mol,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2mol,因此二氧化碳之和与他们吸入的氧气的体积之比8:6,也就是选项D。
【考点定位】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考核学生对于细胞呼吸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必须能够掌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才能够完成相关的计算。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有氧呼吸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在缺少氧气的条件下无氧呼吸: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二氧化碳和酒精的量相同,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酒精产生量为0,只进行有氧呼吸,既有酒精的产生,且二氧化碳的含量又大于酒精的量,即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27. 关于呼吸作用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应用,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伤口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有利于组织细胞有氧呼吸
B. 酸奶“涨袋”是由于乳酸菌呼吸产生大量气体
C. 马拉松比赛运动员腿酸是因为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D. 用酵母菌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伤口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为了避免厌氧菌的繁殖,A错误;
B、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不产生,B错误;
C、马拉松比赛时运动员肌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促进酵母菌繁殖,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等基础知识,掌握影响细胞呼吸强度的原理及应用实例,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 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B. 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 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 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叶中的色素有两大类,即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
【详解】A、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正确;
B、构成叶绿素的镁属于矿质元素,故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B正确;
C、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不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C错误;
D、因为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故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29.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A. 检测叶绿体色素在细胞内的分布
B. 准确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含量
C. 测量叶绿体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
D. 验证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其颜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等能提取色素;2、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纸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不能检测叶绿体色素在细胞内的分布,A错误;
B、“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不能准确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含量,B错误;
C、“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不能测量叶绿体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C错误;
D、实验结束后,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故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其颜色,D正确。
故选D。
30. 某科学家用含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转移途径,能正确表示碳原子转移途径是( )
A. CO2→叶绿素→ADP B. 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C. CO2→酒精→葡萄糖 D. CO2→叶绿素→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CO2进入叶绿体后,先被五碳化合物固定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被氢还原后生成葡萄糖,因此,碳的转移途径应是CO2→C3→葡萄糖。
【详解】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14CO2→14C3→(14CH2O),B正确。
故选B。
31. 如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18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较弱,其主要限制因素是
A. 水 B. 温度
C. 光照强度 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18时,光照强度较弱,限制了光反应的进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较弱,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
故选C。
3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ATP和[H]。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TP中的腺苷含有N元素和2个高能磷酸键
B. ATP可以作为合成DNA分子的原料
C. ATP和[H]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
D. [H]是还原型辅酶I和还原型辅酶Ⅱ的简化表示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1、ATP的组成元素:C、H、O、N、P
2、ATP的结构式及各组分的含义: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
3、[H]有两种,一种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另一种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H)。
【详解】ATP中的腺苷是由腺嘌呤与核糖组成的,含有N元素,不含高能磷酸键,A错误;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分子的原料之一,B错误;ATP和[H]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C错误;[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和还原型辅酶Ⅱ( NADPH)的简化表示方式,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产生ATP 和[H]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3. 高等植物细胞不断分裂使植物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单体分开
B. 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C.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
D. 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染色单体的分开发生在分裂后期,A错误;
B、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B正确;
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此时形态稳定、数目清晰,C正确;
D、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
故选A。
34. 下列有关有丝分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完全相同
B.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区别是纺锤体的形成方式
C. 显微镜下判断某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的依据是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
D. 细胞周期不同时期所经历时间的长短可用每时期的细胞数与计数细胞总数的比值表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一个分裂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区别主要在于两点:一、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中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动物细胞中是由倍增后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二、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展成新的细胞壁,进而使细胞一分为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详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完全相同,A正确;
B、由于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中心体,观察不到动、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方式的区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区别是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B错误;
C、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C正确;
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代替该时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计数的细胞越多,误差越小,D正确。
故选B。
35. 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间期复制后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都加倍
B. 后期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C. 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DNA分子数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间期复制后DNA数加倍,出现染色单体,但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消失,B错误;后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两倍,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都与体细胞相同,C正确;有丝分裂末期染色单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不相等,该时期没有染色单体,而核DNA数量与体细胞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核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6. 下列生命活动能体现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是( )
A 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 壁虎的尾巴断裂后长出新尾
C. 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D.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5)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
【详解】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A错误;
B、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没有形成新个体,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B错误;
C、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没有形成新个体,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C错误;
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能体现细胞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37.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和坏死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②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使其相对表面积变大,物质运输效率提高③细胞凋亡是由于所有酶活性下降,代谢受损而引起的的④细胞坏死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起关键作用⑤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A. 0 B. 1 C. 2 D. 3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①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①错误;②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效率会下降,②错误;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其内酶活性不一定下降,③错误;④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起关键作用,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生物体是不利的,④错误;⑤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⑤正确。
综上所述,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故选B。
38. 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
A. 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都呈蓝色
B. 甲组和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C. 1、3、5试管内都呈蓝色
D. 2、4、6试管内都不是蓝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D、分析题意,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铜离子呈现蓝色,因此1、3、5号试管中均呈蓝色;2、4号试管加入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发芽的小麦种子中淀粉水解形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因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后4号出现砖红色,2号试管室温条件下不出现砖红色沉淀,6号试管加入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由于小麦种子含有的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呈现紫色反应,AD错误;
B、甲组中2号试管加斐林试剂后没有水浴加热,1、2号试管都呈蓝色,丙组中加双缩脲试剂,摇匀后5号试管呈蓝色,6号试管呈紫色,B错误;
C、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加入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后,试管都呈蓝色,C正确。
故选C。
39. 在“观察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油脂的鉴定”三个实验中,共同点是( )
A. 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须保持活性
B. 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C. 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D. 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油脂的鉴定不需要活细胞,A错误;
B、叶绿体中含有色素,不需要染色,B错误;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和“油脂的鉴定”都是死细胞,故提高温度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错误;
D、这三个实验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D正确。
故选D。
40. 关于细胞增殖的相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细胞体积增大,物质运输的速率逐渐提高
B. 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C. 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D. 压片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并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中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有限,所以一般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就会分裂;
(2)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有利于细胞的生长。
2、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染色之前必须先漂洗以去掉解离液中的盐酸,防止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反应。
【详解】A、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比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A错误;
B、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观察分裂期,由于分裂期时间短,只有了解有丝分裂日周期性才便于在分裂期观察,B正确;
C、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染色体形态清晰,C错误;
D、压片是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41. 图甲、乙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⑩表示细胞的各结构。请据图分析:
(1)图示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2)甲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磷脂的合成场所是_____(填序号)。
(3)成熟的植物叶肉细胞中,水分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填序号)。
(4)科学家提供 35S 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量细胞合成并分泌乳腺蛋白过程中各种 膜结构的面积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选项表示 a、b、c 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________。
A. 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
B. a核糖体→b高尔基体→c细胞质膜
C. 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细胞质膜
D. 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质膜
【答案】(1) ①. ① ⑩ ②. ⑧⑩
(2) ①. ①② ②. ⑥
(3)⑧ (4)D
【解析】
【分析】图甲是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①~⑩依次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中心体、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细胞膜、液泡、高尔基体、叶绿体。
【小问1详解】
图示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①线粒体和⑩叶绿体;图中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⑧液泡、⑩叶绿体。
【小问2详解】
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对应图中的②和①;磷脂属于脂质,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因此磷脂合成部位是⑥内质网。
【小问3详解】
成熟的植物叶肉细胞中,水分主要存在于⑧液泡中。
【小问4详解】
提供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放射性首先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上,合成的肽链在内质网中加工后,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该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大,随后高尔基体对乳腺蛋白包装,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到细胞膜,该过程中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故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2. 科学研究中,植物光合产物合成部位被称作“源”,光合产物储存部位被称作“库”。图1为光合产物合成及向“库”运输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暗反应阶段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将C3还原为磷酸丙糖。磷酸丙糖可在叶绿体中合成________储存,也可运至细胞质基质合成蔗糖。
(2)科研人员通过去除部分桃树枝条上的果实,探究“库”的大小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等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对照组(留果)
实验组(去果)
净光合速率/(μ mol·m-2·s-1)
5.39
2.48
叶片蔗糖含量/ (mg·g-1FW)
30.14
34.20
叶片淀粉含量/ (mg·g-1FW)
60.61
69.32
气孔导度/(mmol·m-2·s-1)
51.41
29.70
①结合图1及上表推测,去果处理使叶片中__________含量增加,导致__________在叶绿体内外积累;同时发现气孔导度在下降,这会使__________供应不足,抑制暗反应,光合速率进一步下降。
②为进一步探究蔗糖浓度对叶绿体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该实验通过差速离心法获得离体叶绿体,将其悬浮在类似于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的溶胶状环境中,确保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根据图2的实验结果推测,当蔗糖浓度在______________范围时,可抑制光合速率。
【答案】(1) ①. ATP和NADPH ②. 淀粉
(2) ①. 蔗糖和淀粉 ②. 磷酸丙糖 ③. CO2 ④. 细胞质基质 ⑤. 0.47~0.57 mol·L-1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的产物是氧气、还原氢和ATP、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过程,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 Pi,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小问1详解】
光反应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根据图1可知,C3还原生成磷酸丙糖,磷酸丙糖再进一步生成淀粉储存起来。
【小问2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去果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增加,从而导致了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外积累,气孔导度下降会直接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从而抑制暗反应阶段;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分离出的细胞器要使其置于类似于细胞质基质的溶胶状环境中,这样才能保证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不受影响;根据曲线分析可知,当蔗糖浓度为0.47 mol·L-1时,与蔗糖浓度为0时的净光合速率接近,超过该浓度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光合速率相对值降低。因此,0.47~0.57 mol·L-1浓度范围的实验数据显示,当蔗糖浓度在此范围时,可抑制光合速率。
43. 图1表示某种动物细胞的生命历程,图2为某生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的几个阶段,据图回答:
(1)③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图2中细胞按照正确的细胞分裂过程进行排序: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参与图2中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的细胞是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5)高倍镜下可观察到人的神经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
【答案】(1)细胞分化
(2)乙→甲→丁→丙 (3) ①. 线粒体 ②. 高尔基体 ③. 核糖体
(4)甲、乙 (5)0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①②表示细胞分裂,③表示细胞分化,④表示细胞衰老,⑤表示细胞癌变。
图2表示具有6条染色体的某生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的几个阶段。甲处于中期、乙处于前期、丙处于末期、丁处于后期。
【小问1详解】
③过程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在生物学上称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分析可知,甲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中期;乙细胞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且核膜、核仁正在解体消失,处于前期;丙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处于末期;丁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处于后期,所以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先后顺序是乙→甲→丁→丙。
【小问3详解】
细胞分裂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小问4详解】
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即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条染色单体没有分开,所以对应甲、乙。
【小问5详解】
人的神经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染色质不会螺旋化(凝缩)形成染色体,所以高倍镜下不会观察到人的神经细胞中有染色体。
生物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5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学情高二3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学情高二3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高二3月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高二3月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