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海藻糖是由两个吡喃环葡萄糖分子构成的非还原二糖。《自然》杂志曾指出“对许多生命体而言,海藻糖的有与无,意味着生命或者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海藻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反应
B. 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
C. 组成海藻糖的化学元素与磷脂的化学元素不完全相同
D. 两个吡喃环葡萄糖分子构成海藻糖时可能发生类似于脱水缩合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2、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多糖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它们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聚合形成的,为细胞的供能物质;
3、蔗糖、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中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二糖。
【详解】A、海藻糖为非还原糖,故不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
B、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B正确;
C、海藻糖为糖类,故组成海藻糖的化学元素为C、H、O,磷脂的化学元素为C、H、O、N、P,两者元素组成有差异,C正确;
D、海藻糖形成时是两分子的吡喃环葡萄糖分子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类似于脱水缩合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2. ATP的结构示意图如图,①③表示组成ATP的物质或基团,②④表示化学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①表示腺苷
B. 化学键②断裂的化学反应属于放能反应
C. 在ATP与ADP相互转化不属于可逆反应,因为③无法重复利用
D. 若化学键④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DP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特殊的)。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A、图中①和核糖组成腺苷,故①表示腺嘌呤,A错误;
B、②表示高能磷酸键,化学键②断裂的化学反应属于放能反应,因此吸能反应一般与②的断裂相联系,B正确;
C、③表示磷酸,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③可重复利用,C正确;
D、若化学键④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错误。
故选B。
3. 如图是某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②和③均可自由移动
B.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离不开①的参与
C. 细胞骨架是由②构成的
D.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②和③均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糖蛋白,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蛋白质。
【详解】A、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蛋白质,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均可运动,但不能自由移动,A错误;
B、①是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进行信息交流密切相关,但有些高等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需要①的参与,比如胞间连丝,B错误;
C、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纤维,C错误;
D、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允许气体、水、脂溶性物质通过,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所以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②和③均有关,D正确。
故选D。
4. 蛋白质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其结构层次顺序正确的是( )
①C、H、O、N等元素②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链③肽链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④氨基酸分子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1、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的过程。
2、在细胞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可能成千上万,氨基酸形成肽链时,其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极其多样。
【详解】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为:C、H、O、N等化学元素构成小分子化合物氨基酸,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多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即顺序为①④②③,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结合如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丙生物与甲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丙无细胞结构
B. 若观察到乙生物具有②,则其一定为植物细胞
C. 根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③,可将甲、乙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个类群
D. 甲生物不具有①,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丙生物为病毒,无细胞结构,甲生物为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丙生物与甲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丙无细胞结构,A正确;
B、乙生物具有细胞核,为真核生物,②为叶绿体,如果真核细胞具有叶绿体,那么乙生物一定为植物细胞,B正确;
C、③为细胞核,原核细胞(甲)与真核细胞(乙)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
D、①为线粒体,有些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具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D错误。
故选D。
6. 如图是人们常见的几种生物。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②④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B. 图中②③④既有DNA又有RNA,①⑤只含有一种核酸
C. 图中②③④均有染色体,①⑤不具有染色体
D. 图中只有大熊猫具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据图分析,①是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②衣藻是低等植物,③大熊猫是高等动物,④冷箭竹是高等植物,属于真核细胞;⑤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详解】A、①是蓝细菌,②衣藻是低等植物,④冷箭竹是高等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A正确;
B、①②③④都是细胞生物,既有DNA又有RNA,⑤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B错误;
C、②③④都是真核生物,均有染色体,①原核细胞、⑤病毒不具有染色体,C正确;
D、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病毒、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动物具有系统这一层次,故图中只有大熊猫具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正确。
故选B。
7. 下列有关细胞质和细胞骨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这一细胞器
B. 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组成
C.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密切相关
D. 细胞骨架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等,在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多种化学反应,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详解】A、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原核细胞无细胞骨架,A错误;
B、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细胞质基质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有小分子,也有大分子,B错误;
C、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不是由纤维素构成的,C错误;
D、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8. 人感染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临床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时,中国科学家发现,除了新冠病毒外,还有其他许多病原微生物也在推波助澜,加重病情,增大治疗难度。科学家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以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关于这些病原微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选择性
B. 新冠病毒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用完全培养液培养才能繁殖
C.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和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均无效
D. 念珠菌与支原体的主要区别为念珠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需要与受体结合,故新型冠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选择性,A正确;
B、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必须用活细胞培养基培养,不能用用完全培养液培养,B错误;
C、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细胞壁,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但不含细胞壁,故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和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均无效,C正确;
D、念珠菌是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念珠菌与支原体的主要区别为念珠菌有成形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B。
9. 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都是良好的溶剂,都能参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
B. 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大体相同
C. 将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物质主要是无机盐
D. 生物体内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量,这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答案】D
【解析】
【分析】1、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的水呈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做结合水。
2、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生物体内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量,这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详解】A、细胞内的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参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有差异,B错误;
C、将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将作物秸秆充分燃烧后,剩余的灰烬主要是无机盐,C错误;
D、生物体内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量,这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D正确。
故选D。
10. 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一些情况下可以用染色剂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处理后再观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的实验中要用7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和红墨水染色的蔗糖溶液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 用台盼蓝对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被染色的活细胞
D. 用甲紫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时,需先解离再染色,最后漂洗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台盼蓝能鉴别细胞的死活;甲紫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详解】A、脂肪检测时需要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
B、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和红墨水染色的蔗糖溶液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红墨水处于细胞壁与原生质之间,现象为红色区域增大,B正确;
C、台盼蓝能对死细胞进行染色,活细胞不被染色,C错误;
D、用甲紫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时,需先解离再漂洗,最后染色观察,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生物实验及其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应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归纳法
B. 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途径——同位素标记法
C.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数学模型法
D. 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荧光分子标记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可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详解】A、细胞学说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A正确;
B、同位素标记法可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途径,B正确;
C、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法,C错误;
D、荧光分子标记法标记不同的细胞膜蛋白,可观察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水的跨膜方式属于自由扩散
B. 图中膜蛋白有的同时具有催化功能和运输功能
C. 图示中Na+进入细胞和走出细胞的跨膜方式不同
D. 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不会影响水的跨膜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代表磷脂分子,b代表蛋白质,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详解】A、动物细胞不能产生葡萄糖,并且需要消耗葡萄糖,所以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图中水进入细胞的方式为顺浓度梯度,没有蛋白质的协助,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故其跨膜方式属于自由扩散,A正确;
B、图中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膜蛋白,既具有运输功能,又可以催化ATP的水解,为跨膜运输供能,说明还具有催化作用,B正确;
C、图中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钠离子驱动,说明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走出细胞则为逆浓度梯度,其跨膜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
D、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破坏膜蛋白,水的跨膜运输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协助扩散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协助,故水的跨膜运输也会受到影响,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上协助葡萄糖和氨基酸跨膜运输的载体不同
B. 果脯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结果
C. 物质跨膜运输不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
D. 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使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趋于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
【详解】A、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所以细胞膜上协助葡萄糖和氨基酸跨膜运输的载体不同,A正确;
B、果脯在腌制过程中,细胞由于失水过过多而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糖分进入细胞,B错误;
C、温度能影响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所以跨膜运输受温度影响,C错误;
D、主动运输是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不会使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趋于一致,D错误。
故选A。
14. 向猪膀胱内注入一定量的30%的蔗糖溶液,扎紧口并称重。然后将其浸入5%的蔗糖溶液中,每隔半小时观察并称一次重量。结果发现,在进行实验的1h之内,猪膀胱不断充盈且重量逐渐增加,在进行实验的1h后,猪膀胱重量不再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猪膀胱不断充盈是因为外界水分进入膀胱内
B. 在膀胱重量不再增加后,水分子进出膀胱达到平衡
C. 若实验中换成加热煮熟的猪膀胱,则猪膀胱不会逐渐充盈
D. 若将30%的蔗糖溶液换成5%的葡萄糖溶液,膀胱重量不会有明显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相对含量高的地方向相对含量低的地方(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A、猪膀胱膜相当于半透膜,猪膀胱内是一定量的30%的蔗糖溶液,外界是5%的蔗糖溶液中,膀胱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外界蔗糖溶液,因此外界水分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膀胱内,导致猪膀胱不断充盈,A正确;
B、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膀胱内溶液浓度时,水分的进出达到了相对平衡,膀胱的重量就不再增加了,B正确;
C、若实验中换成加热煮熟的猪膀胱,猪膀胱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不再属于半透膜,不会发生渗透作用,猪膀胱不会逐渐充盈,C正确;
D、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是指物质的量浓度差,若将30%的蔗糖溶液换成5%的葡萄糖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5%的蔗糖溶液,因此,此时水分依然会进入猪膀胱,膀胱重量会增加,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各选项中,不符合概念图中关系的是( )
A. ①表示生物类型,②~④分别表示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B. ①表示核酸,②~④分别表示含DNA、RNA、核苷酸
C. ①表示酵母菌,②~④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D. ①表示糖类,②~④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①表示生物类型,生物可分为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A正确;
B、①若表示核酸,核酸类型包括DNA和RNA,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B错误;
C、①表示酵母菌,为真核生物,②~④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C正确;
D、①表示糖类,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②~④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D正确。
故选B。
16.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为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c~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连接e→d→c→d,从e左侧通气,只有第二个d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B. 将f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f→d,d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C. 本实验可证明酵母菌有氧呼吸生成了水和CO2
D. 实验结束后f中的液体可使酸性重铬酸钾产生灰绿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e、c和d装置连接起来可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f和d装置可连接起来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详解】A、连接e→d→c→d,从e左侧通气,由于有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只有第二个d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A正确;
B、将f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f→d,f中为无氧环境,如果d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B正确;
C、本实验证明了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生成了CO2,不能证明有氧呼吸产生了水,C错误;
D、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反应生成灰绿色,所以实验结束后f中的液体可使酸性重铬酸钾产生灰绿色,D正确。
故选C。
17. 关于酶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种酶经蛋白酶处理后活性不变,推断其组成成分中含有核糖
B. 酶既能作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又能作为底物被分解
C. ATP在细胞内的含量较多,满足了各种代谢活动的能量需求
D. 酶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也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2.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某种酶经蛋白酶处理后活性不变,则该酶的本质为RNA,RNA的组成成分中含有核糖,A正确;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酶也可作为化学反应的底物,比如:蛋白酶可以水解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B正确;
C、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少,为了满足了各种代谢活动的能量需求,ATP和ADP能快速转化,C错误;
D、酶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ATP形成过程中需要酶的催化,D正确。
故选C。
18. 如图中曲线I、II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B. 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C. 此反应为放能反应
D. 若曲线II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b有可能与a重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ca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Ⅰ表示物质A在无机催化剂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从活化状态到生成物质P释放的能量,A错误;
B、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比酶低,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B正确;
C、此反应产物含有的能量比反应物的能量低,说明此反应为放能反应,C正确;
D、如果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将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显著,改变酶促条件后,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减弱或使酶失活,达到活化状态需要的能量增加,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可能与a重合,D正确。
故选A。
19. 下列有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不正确的是( )
A. 都有[H]的生成与利用
B. 各阶段都有ATP的生成
C. 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D. 都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第一阶段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相同都产生了[H],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利用[H],将丙酮酸还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A正确;
B、有氧呼吸各阶段都能释放能量,并产生ATP,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第二阶段没有ATP生成,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C正确;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质相同,都能将有机物氧化分解,D正确。
故选B。
20. 某同学将蝴蝶兰植株置于密闭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在某晴天检测并记录了不同时刻环境中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强度和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9:00时,CO2浓度的快速下降与环境温度无关
B. 14:00时,蝴蝶兰植株的光合速率达到峰值
C. 13:00~15:00时,蝴蝶兰植株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基本相同
D. 16:00以后光照强度减弱,蝴蝶兰植株的CO2释放速率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净光合作用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矿质元素、水等。
【详解】A、9:00时,CO2浓度的快速下降,此时光合有效辐射快速升高,气温也在升高,A错误;
B、图中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变化曲线表示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其每个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光合速率,据图光合速率的峰值约是11:00左右,B错误;
C、13:00~15:00时,CO2浓度基本不变,则蝴蝶兰植株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基本相同,C正确;
D、16:00以后光照强度减弱,据图,在16:00到17:00范围内,CO2浓度的变化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基本不变,在17:00到18:00范围内,CO2浓度的变化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变小且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C。
21. 下图中,图甲表示某植物在最适光照强度时某叶肉细胞不同温度下CO2的产生和吸收值、乙表示该植物在适宜温度下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的吸收量(单位:mmol•-2cm•h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甲分析,温度为30℃时该叶肉细胞叶绿体消耗CO2的速率比40℃时的快
B. 甲图中当温度超过40℃后,该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C. 图乙中影响C、D、E三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不相同
D. 补充适量的无机盐可能导致图乙中D点左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详解】A、据图甲分析,温度为30℃时该叶肉细胞叶绿体消耗CO2的速率(净光合8+呼吸2)与40℃(净光合5+呼吸5)时的相同,均为10个单位,故温度为30℃时该叶肉细胞叶绿体吸收CO2的速率和40℃时相同,A错误;
B、甲图中当温度超过40℃后,该叶肉细胞CO2吸收量大于0,说明净光合速率大于0,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错误;
C、图乙中影响C、D、E三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相同,均为光照强度,C错误;
D、D点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补充适量的无机盐可能导致光合速率上升,所需的光照强度减弱,图乙中D点左移,D正确。
故选D。
22. 下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多酚氧化酶(PPO)催化酚形成黑色素是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引起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PPO活性的大小,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并对各组酚的剩余量进行检测,各组加入的初始PPO的量相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1模型推测,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
B. 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与高温抑制酶活性均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C. 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两种不同类型的PPO,而PPO用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
D. 由图2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的活性高于酶A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
(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4)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由图1模型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不改变酶结构,是和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A错误;
B、据图1分析,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是改变酶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高温抑制酶活性也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B正确;
C、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温度,有酶A、酶B催化,纵坐标是酚剩余量,且各组加入的初始PPO的量相同,所以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两种不同类型的PPO,而PPO用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
D、由图2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组的酚剩余量比酶A组的都低,则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的活性高于酶A,D正确。
故选A。
23.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有丝分裂图像。该细胞( )
A. 属于动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 该时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加倍
C.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此时细胞中的高尔基体较为活跃
D. 该细胞将会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中央向内凹陷,图示为动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该时期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加倍,B正确;
C、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新的细胞膜,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植物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较为活跃,C错误;
D、该细胞是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观察得到的,为死细胞,不会再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24. 鲜花吐蕊,绿叶葱茏,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展示着个体的生命现象,折射出细胞的生命历程。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引起更多细胞损伤的过程为正反馈调节
B. 脐带血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
C. 细胞凋亡过程中无新蛋白质的合成,有蛋白质的降解
D. 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其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而造成细胞坏死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详解】A 、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上的磷脂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 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引起更多细胞损伤,这体现了正反馈调节,A 正确;
B 、脐带血干细胞能分化出各种血细胞,所以可以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B正确;
C 、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过程中既有蛋白 质的降解,也有新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其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而造成细胞坏死,D正确。
故选C。
25.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两端的端粒DNA序列随细胞分裂而延长
B. 造血干细胞能够增殖分化不断产生血细胞,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真核生物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进行无丝分裂
D. 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大的细胞,往往核糖体数量较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2、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位于染色体两端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A错误;
B、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是以发育成完整个体为标准,造血干细胞能够增殖分化不断产生血细胞,体现了细胞分化,不能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
C、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C错误;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大的细胞,往往核糖体数量较多,D正确。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26. 关于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
B. 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
C. 若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一污点不动,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
D. 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管镜和目镜组成。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象;实象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像。因此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往往呈现p字母;但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和实际情况是相同的。
【详解】A、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焦距越小,与载玻片的距离就越短,A错误;
B、由于显微镜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因此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往往呈现p字母,B正确;
C、若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一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玻片上,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也可能在目镜上,C正确;
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实际上眼虫在载玻片上的移动方向是左下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D正确。
故选BCD。
27.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重要性学科,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以下生物学实验和科学史的部分操作过程中,与结论相符的是( )
教材实验或科学史实验
实验操作及结论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在待测液中先加NaOH溶液,再加入CuSO4溶液,水浴加热在待测液中先加后出现砖红色
B
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
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黑藻叶绿体均匀分布在叶肉细胞中,不会随细胞质流动
D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用层析液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色素易溶于层析液中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反之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
【详解】A、使用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时,需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后再加入到待测样液中,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1965年我国科学家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是人工改造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B正确;
C、叶绿体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不是均匀的,叶绿体有颜色,便于观察,因此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C错误;
D、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D错误。
故选B。
28. 太空的失重环境会引起骨无机盐的代谢紊乱,从而引起骨质疏松。航天员需进食相应的食物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中应富含钙等无机盐,同时适当补充VD,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
B. 蔬菜中的纤维素是多糖,经人体消化道分解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C. 蛋白质类食物已经煮熟,其肽键数目不变,肽链伸展易被分解
D. 若航天员没有及时进食,糖代谢发生障碍,供能不足时,脂肪会大量转化为糖类
【答案】BD
【解析】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食物中应富含钙等无机盐,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吸收,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A正确;
B、蔬菜中含有的纤维素是多糖,但人体不能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因此蔬菜中的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利用,B错误;
C、蛋白质类食物已经煮熟,但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肽键断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链伸展易被分解,C正确;
D、若宇航员没有及时进食,糖代谢发生障碍,供能不足时,脂肪会转化为糖类,但并不是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选BD。
29. 如图1~4表示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率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可用图1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有可能是甘油
B. 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可用图2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Na+
C. 限制B、D两点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同
D. 若将图2与图4的曲线补充完整,则两曲线的起点均应为坐标系的原点
【答案】A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图2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图4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该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图1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图3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则该物质可能为甘油,A正确;
B、图2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则该物质可能是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B正确;
C、限制图中B、D两点的运输速度达到了饱和,其主要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有限,C错误;
D、图4曲线的起点不能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B。
30. 如图为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主要步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低倍镜观察后应调到高倍镜下继续观察
B. B步骤主要观察细胞中紫色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初始状态
C. C步骤中若改变蔗糖溶液的浓度,E过程有可能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 本实验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额外进行一组空白对照组
【答案】BC
【解析】
【分析】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较大,在低倍镜下就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A错误;
B、B步骤观察细胞中紫色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初始状态,为后面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作为对照,B正确;
C、C步骤中若改变蔗糖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可能过度失水而亡也可能吸水不发生质壁分离,E过程有可能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正确;
D、B与C步骤,B步骤主要观察细胞中紫色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初始状态作为对照,C与E步骤,C组可作为对照,D错误。
故选BC。
31. 丙糖磷酸转运体(TPT)是存在于叶绿体膜结构上的一种重要的反向共转运因等(如图所示),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的丙糖磷酸从叶绿体运到细胞质基质,同时将等量磷酸(Pi)运入叶绿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其行,通其风”可以促进图示中的过程①
B. 光照增强,叶绿体内膜产生的ATP增加,利于淀粉的合成
C. 催化丙糖磷酸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中
D. 淀粉和蔗糖的合成均需要丙糖磷酸,且二者的合成呈正相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的还原过程会产生磷酸丙糖,磷酸丙糖可在叶绿体中用于合成淀粉或转化为氨基酸,也可在TPT的参与下被运出叶绿体合成蔗糖,同时Pi被运回叶绿体基质。
【详解】A、“正其行,通其风”可以增加CO2浓度,促进图示①CO2固定过程,A正确;
B、光照增强,光反应增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ATP增加,有利于丙糖磷酸的合成,因为此时需要更多的Pi进入叶绿体,因此丙糖磷酸转运出叶绿体,从而促进蔗糖的形成,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丙糖磷酸转运体(TPT)可将丙糖磷酸从叶绿体运到细胞质基质”,因此催化丙糖磷酸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淀粉和蔗糖的合成均需要丙糖磷酸,由于合成淀粉多,就说明运出的丙糖磷酸少,合成蔗糖少,因此且二者的合成呈负相关,D错误。
故选 A。
32. 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的检测,结果如图1,图2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请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1中CD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照过强,使温度升高,部分气孔关闭所致
B. 图1中所测气体为氧气,且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积累了一定量的有机物
C. 与它们各自前一段相比,EC段和DB段叶肉细胞中的C3含量变化趋势分别是增加、减少
D. 处于图1中的CD段,图2叶肉细胞中气体转移途径为C、D
【答案】C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
【详解】A、图1中CD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照过强,使温度升高,部分气孔关闭,导致CO2减少,光合速率下降,氧气释放减弱,A正确;
B、图1中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增强,所测气体增加,为O2,是否积累有机物主要依据是开始与结束时的氧气量的变化,从曲线看出,结束时氧气量比开始增加,说明有有机物积累,B正确;
C、图1中EC段光照逐渐增强,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H]增加,与前一阶段相比,C3含量的减少,DB段的前一阶段由于光照过强,温度升高,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C3含量少,DB段气孔打开,二氧化碳进入多,C3含量增加,C错误;
D、处于图1中的CD段,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叶肉细胞中光合大于呼吸,图2叶肉细胞中气体转移途径为A、E、C、D,D错误。
故选CD。
33. 将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速率/(mol·min﹣1)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速率/(mol·min﹣1)
0
0.5
0.7
1.2
3.0
A. 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 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酒精的速率为0.6mol·min﹣1
C. 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酒精发酵
D. CO2的产生速率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颜色深浅来表示
【答案】CD
【解析】
【分析】1、苹果的有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 酶→ 6CO2+12H2O+能量(大量)。
2、苹果的无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少量)。
3、只有有氧呼吸才消耗氧气,所以只要消耗氧气,植物细胞就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如果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消耗量,说明多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无氧呼吸产生的。如果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所以依据O2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判断: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②O2吸收量=CO2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③O2吸收量<CO2释放量→两种呼吸同时进行,且多余CO2来自无氧呼吸。
【详解】A、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0,表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此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正确;
B、氧浓度为c时,苹果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3-0.7=0.6mol·min-1,而C2H5OH的量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也为0.6mol·min-1,B正确;
C、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2mol·min-1,消耗的葡萄糖为0.2mol·min-1;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0.4mol·min-1,消耗的葡萄糖为0.2mol·min-1,故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C错误;
D、CO2的产生速率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来表示,D错误。
故选CD。
34. 细胞自噬是在一定条件下“吃掉”自身结构和物质的过程,通过该过程,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或衰老的细胞器等可以被降解并回收利用,以应对细胞自身的要求。如图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清除衰老线粒体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噬体也具有生物膜,自噬前体最初来自于内质网
B. 衰老线粒体在自噬溶酶体中水解后的产物被释放到细胞外
C. 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后,水解线粒体的酶来自溶酶体
D. 图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通过囊泡发生联系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详解】A、据图可知,自噬体也具有生物膜,自噬体的生物膜最初来源于内质网包裹衰老的细胞器而形成的,A正确;
B、溶酶体含有大量的水解酶,因此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能降解衰老的线粒体,水解后的产物一部分被细胞再利用,一部分排出细胞外,B错误;
C、溶酶体含有大量的水解酶,因此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后,水解线粒体的酶来自溶酶体,C正确;
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通过囊泡发生联系,内质网通过“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这体现了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D正确。
故选ACD。
35.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简称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物质,不同的CDK能使其特异性靶蛋白质磷酸化从而激发细胞周期各期的顺利进行,其中CDK4或CDK6被激活能激发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期(DNA合成准备期)。实验测得体外培养某种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为:分裂间期分为G1期(10b)、S期(DNA复制,7h)、G2期(3.5h),分裂期(M期,1.5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2期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含2条染色单体,核DNA数目加倍
B. 不同的CDK使特异性靶蛋白质磷酸化的过程,改变了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 CDK4或CDK6被激活的细胞,细胞周期S期(DNA合成期)会缩短
D. 用含有DNA合成抑制剂的培养液培养10h后,细胞都被阻断在S期
【答案】CD
【解析】
【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分别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会进行分裂的准备工作,包括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详解】A、G2期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含2条染色单体,但是DNA已完成复制,所以核DNA数目加倍,A正确;
B、蛋白质能正常行使功能与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有关,不同的CDK使特异性靶蛋白质磷酸化的过程,可能改变了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功能发生改变,B正确;
C、题干表明CDK4或CDK6被激活能激发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期,开始为DNA合成做准备,不会影响S期的时间,C错误;
D、S期是DNA复制期,用含DNA合成抑制剂的培养液培养10h后,DNA复制不能进行,则G1期细胞被阻断在S期,但G2期等细胞并未进入S期,不会被阻断在S期,D错误。
故选CD。
二、非选择题
36.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镍盐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品,完成实验步骤,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用品:完全培养液甲,缺镍的完全培养液乙,适当的固定材料,广口瓶若干,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含镍的无机盐。
(1)方法步骤:①取两个洁净的广口瓶编号A、B,A瓶为对照组,向A中加入___,向B中加入___。②取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放入A瓶中,另一组放入B瓶.③将两广口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结果:___。实验结论:___。
(3)为进一步证明镍盐一定是必需的无机盐,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
【答案】(1) ①. 适量的(一定量的)完全培养液甲 ②. 等量的缺镍的完全培养液乙
(2) ①. 实验结果:A组玉米幼苗生长,B组玉米幼苗异常生长(或难以存活) ②. 结论:镍盐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
(3)向B瓶中添加适量的含镍的无机盐,观察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营养液中镍盐的有无,其它条件均为无关变量,应相同。运用对照原则,将玉米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放在含镍和不含镍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小问1详解】
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镍盐,所以对照组A加入适量的(一定量的)完全培养液甲,实验组B的培养液是等量的缺镍完全培养液乙。
【小问2详解】
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果和结论是唯一的。所以实验结果及结论为:A瓶中玉米幼苗正常生长;B瓶中玉米幼苗不正常生长。说明镍盐为玉米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
小问3详解】
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为进一步证实A、B两组玉米生长状况的差异是由于镍元素供应不同引起的,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及结果是:在缺镍的完全培养液乙中加入一定量的含镍的无机盐,一段时间后玉米恢复正常生长,证明镍是玉米幼苗正常生长必需的元素。
37. 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的某些代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②发生的场所是___。
(2)图中③过程除需要NADPH外,还需要的物质有___,物质A为___。若物质B为水,则水中的氧原子来自___。若物质B为酒精,过程⑤中[H]的作用是___,其与①中产生的NADPH___(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3)若给该植物通入含18O2的氧气,一段时间后,在叶肉细胞内产生的C6H12O6中含有18O。其中18O转移到C6H12O6中的路径可表示为___(用文字和箭头连接)。
【答案】(1) 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②. 叶绿体基质
(2) ①. ATP、酶 ②. 丙酮酸 ③. O2 ④. 与丙酮酸反应产生酒精##将丙酮酸还原成酒精 ⑤. 不是
(3)O2→H2O→CO2→葡萄糖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光反应水的光解,②是二氧化碳的固定,③是C3的还原,④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代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⑤代表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或无氧呼吸(产酒精类型)第二阶段。
【小问1详解】
①是光反应水的光解,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②是二氧化碳的固定,是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小问2详解】
图中③是C3的还原,除需要NADPH外,还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以及酶的催化。④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代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物质A为丙酮酸。若物质B为水,则⑤代表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水中的氧原子来自氧气。若物质B为酒精,则过程⑤代表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其中[H]的作用是与丙酮酸反应产生酒精,此处的[H]是NADH,其与①水的光解中产生的NADPH不是同一种物质。
【小问3详解】
若给该植物通入含18O2的氧气,一段时间后,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含18O的水,而水可以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丙酮酸反应,生成含18O的二氧化碳,由于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故18CO2可以在叶绿体中经过卡尔文循环,最终产生的C6H1218O6。因此18O转移到C6H12O6中的路径可表示为O2→H2O→CO2→葡萄糖。
1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10,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两个营养级,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五中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