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1)
展开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1. 判断支原体是原核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
A. 无细胞壁 B. 含有核糖体 C. 没有核膜 D. 有染色体
2. 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 )
A. 空间结构 B. 氨基酸种类 C. 氨基酸数目 D. 氨基酸排列顺序
3.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内的储能物质包括淀粉和脂肪 B. 所含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作为骨架
C. 秸秆燃烧后的灰烬成分主要是无机盐 D. 含氮有机物包括蔗糖、叶绿素和ATP等
4. 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与水有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缩合形成肽链时产生水 B. 无氧呼吸产生水
C.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时消耗水 D. 光合作用消耗水
5. 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下列相关叙述不能为“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观点提供支持的是( )
A.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都存在
B. 细胞膜是边界,各类细胞器分工合作,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C. 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形成、维持和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D. 细胞是开放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6. 如图为胰腺腺泡细胞合成并分泌胰淀粉酶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胰淀粉酶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需要①~④共同参与
B.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
C. 结构①~④中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类似,属于生物膜系统
D. 结构⑤与胰淀粉酶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无关
7. 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基础上,科研人员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化、蛋白质合成途径,发现对膜蛋白的运动无显著影响;但当降低温度时,膜蛋白的扩散速率降低为原来的-。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不影响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运动
B. 膜蛋白的运动几乎不消耗能量
C. 膜蛋白的扩散与磷脂分子的运动可能有关
D. 膜蛋白的数量几乎不影响其运动
8.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高20-25倍,则其吸收碘的运输方式属于( )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
9. 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ab段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原因是乙二醇分子可扩散进入细胞
B. ac段下降的原因是水从原生质体渗出
C. cd段基本不变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而无法正常代谢
D. 上述实验材料取自植物根尖分生区,原因是该处细胞具有大液泡
10. 下列科学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差速离心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B. 同位素标记法合成人工牛胰岛素
C. 纸层析法追踪分泌蛋白的运输途径 D. 控制变量法研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11. 在洗涤剂中添加碱性纤维素酶可大大提高对衣物的洗涤效果。研究人员从某芽孢杆菌菌株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碱性纤维素酶,探究其催化作用的最适 pH和温度,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碱性纤维素酶的催化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 该酶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
C. 不同温度下,该酶的最适pH有差异
D. 30℃酶活性低的原因是空间结构被破坏
12. 为探究酶的特胜,某实验小组设计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试管
反应物
实验处理
结果检测
稀豆浆10mL
淀粉酶溶液1mL
蛋白酶溶液1mL
双缩脲试剂
甲
+
-
+
水浴保温10 min
+
乙
+
+
-
+
注:“+”表示加入,“-”表示未加入。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 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C. 本实验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D. 只有乙试管能出现紫色反应
13. 下列关于水稻叶肉细胞内ATP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能与ADP相互转化 B. 只能由细胞呼吸产生
C.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会大量积累 D. 光反应阶段消耗ATP
14. 将生长状况良好的人成熟红细胞平均分为三组进行物质转运实验。甲组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乙组加入载体蛋白抑制剂,丙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物质转运速率。与丙组相比,甲组和乙组中物质的转运速度明显降低,甲、乙两组中待转运的物质是( )
A. 甲组:K+;乙组:葡萄糖 B. 甲组:氧气;乙组:二氧化碳
C. 甲组:葡萄糖;乙组:甘油 D. 甲组:氧气;乙组:大分子蛋白质
15. 经常饮用奶茶容易导致人体肥胖、神经过敏、早衰、糖尿病等危害,这些危害与奶茶中所含成分有很大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从某著名品牌的奶茶店买回一杯无色奶茶,欲对其相关成分进行鉴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碘液检测是否含淀粉,若呈蓝色,则奶茶中含淀粉
B.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是否含蛋白质,应先加A液,再加B液
C. 用苏丹Ⅲ染液检测是否含脂肪,若呈深红色,则说明奶茶脂肪含量超标
D. 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含还原糖,若呈砖红色,则说明奶茶中含还原糖
16. 苦瓜成熟后显橙黄色,挂在梢头像灯笼一样很漂亮,小明非常喜欢便在自己的花圃里种了一排,小明希望苦瓜能快点长大便浇了一泡小便,结果苦瓜苗出现烧苗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苦瓜成熟后颜色由绿转黄的原因可能是叶绿素不稳定被分解,显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
B. 处于乙图状态的植物细胞,既没有水分子进入细胞,也没有水分子出细胞
C. 细胞由图乙状态到图丙状态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太低
D. 出现烧苗现象的苦瓜苗细胞处于图丁状态
17. 近期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染性更强、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等特点,更容易造成更广的传播,防控的压力和难度陡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奥密克戎变异株可以在空气中增殖,因此致死率很高
B. 变异株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C.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遗传信息与之前的新冠病毒完全相同
D. 病毒不含有核糖体,因而不能够自主合成蛋白质
18. 如图①~⑤为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片流程: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 分裂过程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④⑤,构成细胞周期
C. ④的细胞中央会形成细胞板,最终扩展为细胞壁
D. ⑤中染色体形态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19. 2017年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将核供体猴A的体细胞核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来自供体猴 B)中,最终得到2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克隆猴的获得证实了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B. 该过程证明细胞核发挥功能时,不需要细胞质的协助
C. 克隆猴不同组织的发育依赖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中中”和“华华”的全部遗传信息来自于供体猴A
20. 下列关于衰老细胞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B. 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C. 细胞呼吸明显加快 D. 细胞核的体积变小
21. 细胞学说揭示了( )
A.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 认识细胞的曲折过程
C. 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的细胞 D.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2. 下列物质与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位,对应正确的是()
A. 抗体——蛋白质 B. DNA——核糖核苷酸
C. 淀粉——葡萄糖 D. 糖原——麦芽糖
23. 下列元素中,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是()
A. 氮 B. 氢 C. 氧 D. 碳
24. 下列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试剂及反应呈现的颜色是( )
A. 双缩脲试剂,紫色 B. 醋酸洋红液,红色
C. 碘液,蓝色 D.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25. 磷脂分子参与组成的结构是()
A. 细胞膜 B. 中心体 C. 染色体 D. 核糖体
26. 可以与动物细胞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高尔基体 D. 内质网
27. 透析袋通常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现将3%的淀粉溶液装入透析袋, 再放于清水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30后, 会发现()
A. 透析袋胀大 B. 试管内液体浓度减小
C. 透析袋缩小 D. 试管内液体浓度增大
28. 《晋书•车胤传》有“映雪囊萤”的典故,记载了东晋时期名臣车胤日夜苦读,将萤火虫聚集起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
A. 淀粉 B. 脂肪 C. ATP D. 蛋白质
29. 18O标记的葡萄糖培养酵母菌,最终不会出现18O的物质是( )
A. CO2 B. H2O C. 酒精 D. 丙酮酸
30. 鸡在胚胎发育早期趾间有蹼状结构,随着胚胎的发育,蹼逐渐消失的原因是( )
A. 细胞增殖 B. 细胞衰老 C. 细胞坏死 D. 细胞凋亡
31. 图1为人的红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图2为一种人红细胞表面抗原结构示意图,该抗原是一种特定的糖蛋白,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
(1)与糖蛋白的元素组成相比,磷脂特有的元素为 ______。据图1可知,人红细胞膜上的鞘磷脂(SM)和磷脂酰胆碱(PC)多分布在膜的 ______侧,而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丝氨酸(PS)则相反。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 ______有关。
(2)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______,图2所示抗原 ______于整个基本支架。该抗原含有 ______个肽键,连接到蛋白质分子上的寡糖链的分布特点是 ______。
32. 学习下列材料,回答(1)-(4)题。
人造细胞
多细胞生物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细胞“社会”,需要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高效地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胞外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的结合可诱导膜受体发生空间构象改变,进而引发细胞内产生下游信号分子,实现信号从胞外到胞内的传递,以进一步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DNA纳米结构,构建了两种模拟膜蛋白功能的结构-DNA三棱柱和 DNA纳米孔。他们先从活细胞中获得巨型膜囊泡,通过胆固醇分子将DNA三棱柱锚定在膜囊泡表面,DNA纳米孔穿插于膜囊泡磷脂双分子层中,构建出“人造细胞”-GMVA。再用同样的方法构建出仅在膜囊泡表面锚定DNA三棱柱的“人造细胞”-GMVB。两种人造细胞之间可通过如图所示机制进行信息传递。
实验开始前,GMVA的DNA三棱柱所带的绿色荧光基团被碎灭,DNA纳米孔发出红色荧光。体系中混合无荧光的GMVB后,其上的DNA三棱柱发出信号,诱发GMVA释放出可以打开DNA纳米孔的密钥,同时自身的绿色荧光恢复。密钥作用于GMVA上的DNA纳米孔,使DNA纳米孔转变为打开状态,同时DNA纳米孔的红色荧光被碎灭;Ca2+通过DNA纳米孔流入GMVA中,可被指示剂分子检测到,GMVA内部从无色变为黄绿色。
上述研究为模拟和探索真实细胞的复杂功能提供了可能。此外,人造细胞也可应用于环境治理、新能源开发、疾病治疗等诸多方面。当然,对于“人造细胞”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学界还存在大量争议。有学者认为,人类对于像“人造细胞”这样的新兴技术的使用必须保持审慎的态度。
(1)Ca2+跨膜运输的方式类似于 ______,依据是 ______。
(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相邻两植物细胞间形成胞间连丝等。与文中GMVA和GMVB的信息交流方式相似的生物学实例是 ______。
(3)荧光标记技术和指示剂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精准地操控和判断GMVA上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关于GMVA膜表面荧光情况,正确的是 ______(填字母)。
a.未接收信号刺激,同时发出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
b.未接收信号刺激,仅发出红色荧光,绿色荧光碎灭
c.接收信号刺激,同时发出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
d.接收信号刺激,仅发出绿色荧光,红色荧光碎灭
e.接收信号刺激,无荧光,囊泡内部呈现黄绿色
(4)人造细胞是简化模型,在应用“人造细胞”技术时需要注意的一项风险是 ______。
33. PET是一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自然界中的L酶能破坏PET中的化学键,有利于PET的降解、回收和再利用。研究人员尝试对L酶进行改造,获得了一种催化活性更高的突变酶。
(1)高温可以软化PET,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72℃及更高温度下PET的软化效果较好。研究人员测定L酶与突变酶的催化活性,获得如表结果。
酶的种类
L酶
突变酶
温度(℃)
72
72
72
72
75
酶的相对浓度(单位)
1
1
2
3
1
PET降解率(%)
53.9
85.6
95.3
95.1
60.9
①上述实验中的自变量有酶的种类、______,写出一项应该控制的无关变量 ______。
②根据表中数据,与L酶相比,突变酶对PET的降解能力 ______;随着温度上升,突变酶对PET的降解率 ______,原因可能是高温破坏了突变酶的 ______,进而影响突变酶的催化功能。
(2)如图为突变酶对PET的降解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反应9小时以内,影响PET降解率的因素主要是 ______。
34. 梅雨季节,普通水稻遭遇低光环境的胁迫会严重减产,但超级稻所受影响小。为此,科研人员进行如下研究。
(1)水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 ______能量,在 ______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这些能量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
(2)科研人员测定不同光强处理30天后水稻的相关指标,并利用 ______观察超级稻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结果如表。据表分析,超级稻适应低光胁迫的变化包括 ______。
品种
光强
叶绿素含量(g•m-1)
基粒数(个)
基粒厚度(μm)
基粒片层数(层)
超级稻
100%
0.43
20
0.25
10
25%
0.60
12
0.50
20
(3)R酶位于叶绿体 ______,催化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是影响暗反应速率的限速酶。R酶的活性可用羧化效率相对值与R酶含量之比表示。不同光强下,R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如图,与全光照条件时相比,25%的低光胁迫条件下,超级稻R酶活性 ______。
35. 科研人员发现,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癌细胞也会进行旺盛的无氧呼吸。为研究该问题,科研人员完成下列实验。
(1)图1中物质A为 ______。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又称糖酵解,发生在 ______。
(2)葡萄糖氧化分解时,NADH需要不断被利用并再生出NAD+才能使反应持续进行。酶M和酶L均能催化NAD+的再生,但酶M仅存在于线粒体中,酶L仅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用溶剂N配置不同浓度2DG(糖酵解抑制剂)溶液处理分裂的癌细胞,结果如图2。
①图2中,糖酵解速率相对值为 ______的组别为对照组,该组的处理方法是用 ______处理癌细胞。
②图2表明,糖酵解速率相对值较低时,癌细胞优先进行 ______;糖酵解速率相对值超过 ______时,酶M达到饱和,酶L的活性迅速提高,保证NAD+再生,癌细胞表现为进行旺盛的 ______。
(3)综上所述,癌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旺盛无氧呼吸的可能原因是其生命活动需要大量能量,______,乳酸大量积累。
36. 科研人员对有丝分裂过程中线粒体的分配机制进行研究。
(1)图1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
①图1中,染色体:DNA=1:2的细胞包括 ______(填字母)。
②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蛋白D变为激活状态且会结合到线粒体的特定位置,随后观察到线粒体的数量增加。据此推测,激活的蛋白D的作用是 ______。
(2)科研人员用细胞松弛素(可抑制细胞骨架的形成)处理分裂期的细胞并染色,与未处理的正常细胞比较,可观察到线粒体分布情况如图2。
①图2显示,______,这说明细胞骨架保证了有丝分裂过程中线粒体的正确分布。
②已有研究表明肌动蛋白M19上有细胞骨架和线粒体膜蛋白的结合位点。为探究细胞骨架与线粒体分配的关系,科研人员抑制M19的表达,检测细胞骨架和线粒体分布情况。
a.细胞骨架不能形成正确的“绳索状结构”
b.细胞骨架正常形成“绳索状结构”
c.线粒体分布与细胞松弛素D未处理组相同
d.线粒体分布与细胞松弛素D处理组相同
若发现 ______(填字母),结合②的结果,可说明M19将线粒体锚定在细胞骨架上,且细胞骨架形成“绳索状结构”以保证线粒体的均匀分布,最终较为均等地分配至子代细胞中。
(3)有丝分裂中,遗传物质经过 ______,线粒体等细胞器也发生,从而在细胞的亲子代之间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和子代细胞之间物质分配的均质性。
37. 本学期,同学们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居家学习生活。在此期间,某同学在居家时完成如图实验,请评价其实验报告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供修改建议。
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材料和用具:
新鲜菠菜叶2~3片、小苏打(可配制为NaHCO3溶液以提供CO2)、凉开水、注射器、打孔器等。
方法步骤:
①用打孔器制备直径为0.5 cm的圆形小叶片30片。
②将10片圆形小叶片置于注射器中,吸入凉开水抽气2~3次,使圆形小叶片细胞间隙的气体逸出,小叶片大部分会沉到水底。重复操作制备3组,分别放入装有凉开水、质量分数为2%和5%小苏打溶液的一次性纸碗中。
③将3组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窗台上静置30min,统计圆形小叶片上浮数量,结果如下表。
装置
时间
凉开水
2%小苏打溶液
5%小苏打溶液
0min
2片
2片
1片
30min
2片
6片
5片
结论:2%小苏打溶液中圆形小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最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真核细胞中动物也没有细胞壁,因此不能根据无细胞壁来判断支原体是原核生物,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因此不能根据含有核糖体来判断支原体是原核生物,B错误;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因此判断支原体是原核生物的主要依据是支原体没有核膜,C正确;
D、支原体没有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支原体是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除支原体外都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DNA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A
【解析】A、据题意可知,烫发时,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故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A正确;
B、据题意可知,该过程中,氨基酸种类未改变,B错误;
C、据题意可知,该过程中,氨基酸数目没有增多或减少,C错误;
D、据题意可知,该过程中,只是二硫键断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故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改变,D错误。
故选:A。
蛋白质形成的结构层次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三肽→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等空间构型的变化→蛋白质。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解:A、玉米体内的储能物质包括淀粉和脂肪,A正确;
B、所含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均以碳链作为骨架,B正确;
C、秸秆燃烧后的灰烬成分主要是无机盐,C正确;
D、蔗糖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不含氮元素,D错误。
故选:D。
1、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脂肪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它是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磷脂是类脂的一种,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
2、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
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
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
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本题考查糖类、脂质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识记脂质的种类和功能,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答案】B
【解析】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时产生水,A正确;
B、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不会产生水,B错误;
C、淀粉是生物大分子,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时消耗水,C正确;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需要消耗水,D正确。
故选:B。
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4)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2、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如高温、干旱、寒冷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水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转化关系,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5.【答案】A
【解析】解:A、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都存在,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错误;
B、细胞膜是边界,各类细胞器分工合作,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支持“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
C、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形成、维持和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C正确;
D、细胞是开放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支持“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D正确。
故选:A。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本题考查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辨别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识记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化合物和病毒均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并且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6.【答案】D
【解析】解:A、胰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②内质网进行粗加工→③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①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④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
B、该过程是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B正确;
C、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结构①~④中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类似,属于生物膜系统,C正确;
D、结构⑤是细胞核,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与胰淀粉酶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有关,D错误。
故选:D。
据图可知:①表示细胞膜;②是内质网;③是高尔基体;④是线粒体;⑤是细胞核。
本题考查分泌蛋白合成并分泌过程、生物膜系统概念及细胞核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解:A、由题干知降低温度后膜蛋白扩散速率发生变化,说明温度会影响磷脂分子的运动,A错误;
B、“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对膜蛋白质的运动没有影响”,说明膜蛋白的运动不需细胞消耗能量,B正确;
C、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膜蛋白的扩散与磷脂分子运动相关,C正确;
D、“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对膜蛋白质的运动没有影响”,说明膜蛋白的数量不影响其运动,D正确。
故选:A。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
(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本题根据题干信息,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C
【解析】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高20~25倍,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却仍然可以从血液中吸收碘,说明甲状腺细胞吸收碘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主动运输。
故选:C。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本题以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运输为背景,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9.【答案】D
【解析】解:A、ab段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细胞能自动复原因是由于溶质乙二醇进入细胞使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A正确;
B、ac段下降的原因是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水从原生质体渗出,原生质体体积减小,B正确;
C、cd段原生质体体积基本不变,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而无法正常代谢,C正确;
D、活的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才能质壁分离,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D。
题图分析,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植物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蔗糖不能进入细胞,不会发生自动复原。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质壁分离的实验信息,并结合所学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和过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0.【答案】A
【解析】解:A、不同的细胞器结构和功能不同,密度不同,可用差速离心法进行分离,A正确;
B、合成人工牛胰岛素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追踪分泌蛋白的运输途径是用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研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用模型构建法构建细胞的物理模型,D错误。
故选:A。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即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
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并分泌过程、分离细胞器的方法、细胞结构的模型构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酶的催化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正确;
B、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B正确;
C、不同温度下,该酶的最适pH都是8左右,略有差异,C正确;
D、30℃酶活性低的原因是酶的活性低,但其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D错误。
故选:D。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2、分析曲线图可知,该洗衣物中碱性纤维素酶催化的最适温度为50℃左右;最适pH为8左右,高于或低于8,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本题主要探究某洗衣粉中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和温度,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答案】D
【解析】解:A、蛋白酶能催化稀豆浆中蛋白质水解,淀粉酶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因此该实验是探究酶的专一性,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即蛋白酶和淀粉酶,B正确;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是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因此本实验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C正确;
D、甲、乙试管都能出现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D。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本题考查酶的专一性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答案】A
【解析】解:A、叶肉细胞内ATP能与ADP相互转化,维持细胞内正常的能量供应,A正确;
B、水稻叶肉细胞内ATP可以由细胞呼吸和光反应产生,B错误;
C、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与ADP转化比较迅速,ATP不会大量积累,C错误;
D、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阶段消耗ATP,D错误。
故选:A。
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化学键.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苷):
2、生物体内ATP的来源:
ATP来源
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ADP+Pi+能量
酶
ATP
化能合成作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其它高能化合物转化
(如磷酸肌酸转化)
C~P(磷酸肌酸)+ADP
酶
C(肌酸)+ATP
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结构,掌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答案】A
【解析】解:A、K+进出人成熟红细胞是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是协助扩散,A正确;
B、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是自由扩散,B错误;
C、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是协助扩散,甘油进出红细胞是自由扩散,C错误;
D、氧气的运输是自由扩散,大分子进出红细胞是胞吞或胞吐,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文:甲组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转运速度明显降低,说明甲物质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胞吞或胞吐;乙组加入载体蛋白抑制剂,转运速度明显降低,说明乙物质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本题着重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15.【答案】C
【解析】解:A、淀粉遇碘液会呈现蓝色,所以可用碘液检测是否含淀粉,若呈蓝色,则奶茶中含淀粉,A正确;
B、鉴定蛋白质需要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使用时应该先加A液(氢氧化钠溶液),以营造碱性环境,然后再加B液(硫酸铜溶液),B正确;
C、苏丹Ⅲ染液遇脂肪会呈现橘黄色,但是该试剂只能检测该奶茶中是否含脂肪,并不能确定脂肪的含量,C错误;
D、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反应呈砖红色,所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含还原糖,若呈砖红色,则说明奶茶中含还原糖,D正确。
故选:C。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本题考查化合物鉴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A
【解析】解:A、叶绿素呈现绿色,类胡萝卜素呈现黄色,苦瓜成熟后叶绿素不稳定被分解,显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黄色,A正确;
B、图乙处于质整分离状态,有可能是失水过程,也有可能是吸水过程,也有可能是平衡状态,但是都有水分子的进出,B错误;
C、细胞由图乙状态到图丙状态的原因是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使细胞吸水膨胀,C错误;
D、烧苗的原因一般是在施肥过多或浓度过高之后导致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株根毛细胞液的浓度,造成植株根毛细胞液中的水分渗透到土壤溶液中,最后植株根毛细胞因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因此出现烧苗现象的苦瓜苗细胞可能处于图丙状态,D错误。
故选:A。
当植物细胞外界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又因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会逐渐发生质壁分离。
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解:A、奥密克戎变异株是一种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繁殖,A错误;
B、变异株遗传物质是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
C、奥密克戎变异株和新冠病毒的遗传信息都是R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二者遗传信息不同,C错误;
D、病毒不含有核糖体,因而不能够自主合成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奥密克戎病毒结构十分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寄生在活细胞中,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人体细胞内物质制造新病毒。
本题考查病毒和核酸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把握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特点。
18.【答案】C
【解析】解:A、制作根尖临时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
B、①是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②是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③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④是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⑤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分裂过程的先后顺序为②③①⑤④,构成细胞周期,B错误;
C、④的细胞中央赤道板位置会形成细胞板,最终扩展为细胞壁,C正确;
D、①中染色体形态清晰,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D错误。
故选:C。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的过程,①中每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是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②是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③中染色体散乱排列,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④出现细胞板,是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⑤中着丝粒分裂,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解:A、克隆猴的获得证实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
B、该过程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其证明细胞核发挥功能时,需要细胞质的协助,B错误;
C、克隆猴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B、“中中”和“华华”的细胞核遗传信息来自于供体猴A,而细胞质遗传信息来自供体猴B,D错误。
故选:C。
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我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培育出了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和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答案】A
【解析】解:A、衰老细胞有些酶的活性降低,A正确;
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
C、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C错误;
D、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D错误。
故选:A。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只要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学说的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1、建立者:施旺和施莱登。
2、主要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3、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解答】
A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说明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D正确;
B、细胞学说并没有说明人类认识细胞过程,B错误;
C、细胞学说没有说明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的细胞,C错误。
故选D。
22.【答案】A
【解析】解: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
B、DNA是核酸中的一种,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淀粉是多糖中的一种,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C错误;
D、糖原是多糖中的一种,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为核苷酸,多糖的基本单位为葡萄糖。
本题考查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大分子物质及其组成单位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明确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C、H、O、N、P、S;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C、H、O、N,其中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因为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据此答题。
【解答】
A、氮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之一,但不是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元素,A错误;
B、氢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之一,但不是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元素,B错误;
C、氧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之一,但不是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元素,C错误;
D、碳链构成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因此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C,D正确。
故选D。
24.【答案】A
【解析】解:A、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
B、醋酸洋红液能将染色体染成红色,B错误;
C、淀粉遇碘液变蓝色,C错误;
D、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D错误。
故选:A。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3)淀粉遇碘液变蓝。
2、醋酸洋红可以将染色体染成红色。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5.【答案】A
【解析】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且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故磷脂参与组成细胞膜,A正确;
B、中心体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B错误;
C、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C错误;
D、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
故选:A。
1、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2、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组成,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26.【答案】B
【解析】A、线粒体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A错误;
B、溶酶体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吞噬泡内物质,B正确;
C、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C错误;
D、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D错误。
故选:B。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4、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本题考查细胞器主要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器的功能,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7.【答案】A
【解析】根据渗透作用原理,由于试管内清水小于透析袋中3%的淀粉溶液的浓度,表现为试管内水分子进入到透析袋中,故透析袋胀大,试管内液体浓度不变。
故选:A。
要发生渗透作用,需要渗透装置,即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当细胞内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细胞中的水分就透过半透膜进入到外界溶液中;当细胞内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发生渗透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半透膜进入到细胞中。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了渗透作用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并能提升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8.【答案】C
【解析】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
故选:C。
淀粉属于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
脂肪是细胞的储能物质;
ATP 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主要的结构物质。
本题考查了细胞的能源物质,结构物质,主要考查各种化合物的作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29.【答案】B
【解析】解:A、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能转移到二氧化碳中,A错误;
B、水是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而水中的O来自氧气,因此18O标记的葡萄糖培养酵母菌,最终不会出现18O的物质是水,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能转移到酒精中,C错误;
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都首先转移到丙酮酸中,D错误。
故选:B。
1、有氧呼吸过程中O元素的转移情况:。
2、无氧呼吸过程中O元素转移到二氧化碳和酒精中。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30.【答案】D
【解析】解: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鸡爪胚胎发育时期蹼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
故选:D。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和实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
31.【答案】P 外 流动性 磷脂双分子层 贯穿 130 寡糖链只分布在红细胞膜外侧的抗原多肽链上
【解析】解:(1)糖蛋白是由糖类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其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磷脂的元素组成为C、H、O、N、P,故磷脂特有的元素为P元素。由图分析可知,人红细胞膜上的鞘磷脂(SM)和磷脂酰胆碱(PC)多分布在膜的外侧。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绝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这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图2分析可知,该抗原是由一条肽链构成的,含有131个氨基酸,故该抗原含有131-1=130个肽键,连接到蛋白质分子上的寡糖链只分布在红细胞膜外侧的抗原多肽链上。
故答案为:
(1)P 外 流动性
(2)磷脂双分子层 贯穿 130 寡糖链只分布在红细胞膜外侧的抗原多肽链上
1、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含有少量的糖类;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答案】协助扩散 DNA纳米孔打开时,Ca2+顺浓度进入细胞,不消耗能量 精细胞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结合 bd 人造细胞结构过于简单,可能对活细胞带来不可控风险
【解析】解:(1)分析题意可知,DNA纳米孔打开时,Ca2+顺浓度进入细胞,不消耗能量,因此Ca2+跨膜运输的方式类似于协助扩散。
(2)由题干信息“体系中混合无荧光的GMVB后,其上的DNA三棱柱发出信号,诱发GMVA释放出可以打开DNA纳米孔的密钥,同时自身的绿色荧光恢复”,说明GMVA和GMVB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精细胞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结合相类似。
(3)由材料中“实验开始前,GMVA的DNA三棱柱所带的绿色荧光基团被碎灭,DNA纳米孔发出红色荧光。体系中混合无荧光的GMVB后,其上的DNA三棱柱发出信号,诱发GMVA释放出可以打开DNA纳米孔的密钥,同时自身的绿色荧光恢复。密钥作用于GMVA上的DNA纳米孔,使DNA 纳米孔转变为打开状态,同时DNA纳米孔的红色荧光被碎灭”,说明未接收信号刺激,仅发出红色荧光,绿色荧光碎灭;接收信号刺激,仅发出绿色荧光,红色荧光碎灭。
故选:bd。
(4)由于人造细胞结构过于简单,可能对活细胞带来不可控风险。
故答案为:
(1)协助扩散 DNA纳米孔打开时,Ca2+顺浓度进入细胞,不消耗能量
(2)精细胞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结合
(3)bd
(4)人造细胞结构过于简单,可能对活细胞带来不可控风险
1、物质运输方式: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
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
(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①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②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③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本题以“人造细胞”为背景,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细胞膜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知识背景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的能力。
33.【答案】温度、酶的相对浓度 pH 更强 降低 空间结构 酶的活性和酶的浓度
【解析】解:(1)①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温度以及酶的相对浓度,因变量是PET降解率;pH、PET的初始含量等都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
②比较72℃条件下的降解率,与L酶相比,突变酶对PET的降解能力更强;而提高温度够突变酶对PET的降解能力下降,可能是因为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突变酶的催化功能,最终影响了降解率。
(2)反应9小时以内,PET降解率逐渐提高,影响PET降解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活性和浓度。
故答案为:
(1)温度、酶的相对浓度 pH 更强 降低 空间结构
(2)酶的活性和酶的浓度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4.【答案】捕获 二氧化碳和水 电子显微镜 叶绿素含量上升、基粒厚度和基粒片层增多 基质 增强
【解析】解:(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能够捕获光能,在叶绿体基质中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最终将光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可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超级稻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据表分析,超级稻适应低光胁迫的变化包括叶绿素含量上升、基粒厚度和基粒片层增多,而基粒数是减少的。
(3)据题意可知,R酶催化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是影响暗反应速率的限速酶,所以R酶位于叶绿体基质。据图可知,与全光照条件时相比,25%的低光胁迫条件下,超级稻R酶羧化效率相对值与R酶含量之比增大,所以R酶活性增强。
故答案为:
(1)捕获 二氧化碳和水
(2)电子显微镜 叶绿素含量上升、基粒厚度和基粒片层增多
(3)基质 增强
光合作用:①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②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答案】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 100 等量(不含2DG)的溶剂N 有氧呼吸 60 无氧呼吸 糖酵解速率过快,产生的NADH速率超过了酶M的处理能力,造成NADH积累,从而提高酶L的活性
【解析】解:(1)由图1可知,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故物质A为丙酮酸,有氧呼吸第-阶段为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①2DG为糖酵解抑制剂,会减慢糖酵解的速率,所以相对值为100的组别为对照组,该组的处理方法是用等量(不含2DG)的溶剂N。
②图2表明,糖酵解速率相对值较低时,酶M的活性大于酶L,酶M仅存在于线粒体中,所以癌细胞优先进行有氧呼吸,糖酵解速率相对值超过60时,酶M达到饱和,酶L的活性迅速提高,保证NAD+再生,癌细胞表现为进行旺盛的无氧呼吸。
(3)综上所述,癌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旺盛无氧呼吸的可能原因是其生命活动需要大量能量,糖酵解速率过快,产生的NADH速率超过了酶M的处理能力,造成NADH积累,从而提高酶L的活性(或糖酵解速率过快,酶M催化的NAD的再生达到饱和,成导致细胞质基质中NADH积累,从而提高酶L的活性),乳酸大量积累。
故答案为:
(1)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2)100;等量(不含2DG)的溶剂N;有氧呼吸;60;无氧呼吸
(3)糖酵解速率过快,产生的NADH速率超过了酶M的处理能力,造成NADH积累,从而提高酶L的活性
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为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物质A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并且会转移至线粒体继续分解,所以物质A为丙酮酸。
本题较为综合,需要充分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且需注意题目之间的相互联系,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作答。
36.【答案】a、d 识别并结合线粒体特定部位,促进线粒体分裂 对照组中线粒体均匀随机分布于细胞中,有利于将线粒体合理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a、d 复制
【解析】解:(1)①染色体:DNA=1:2时,说明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图1中的细胞包括a、d。
②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蛋白D变为激活状态且会结合到线粒体的特定位置,随后观察到线粒体的数量增加。据此推测,激活的蛋白D的作用是识别并结合线粒体特定部位,促进线粒体分裂。
(2)①科研人员用细胞松弛素(可抑制细胞骨架的形成)处理分裂期的细胞并染色,与未处理的正常细胞比较,由图2可知,对照组中线粒体均匀随机分布于细胞中,有利于将线粒体合理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而实验组中线粒体集中分布在细胞的某一区域,这说明细胞骨架保证了有丝分裂过程中线粒体的正确分布。
②因为肌动蛋白M19上有细胞骨架和线粒体膜蛋白的结合位点,若细胞骨架不能形成正确的“绳索状结构”、线粒体分布与细胞松弛素D处理组相同,则说明M19将线粒体锚定在细胞骨架上,且细胞骨架形成“绳索状结构”以保证线粒体的均匀分布,最终较为均等地分配至子代细胞中。
(3)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①a、d ②识别并结合线粒体特定部位,促进线粒体分裂
(2)①对照组中线粒体均匀随机分布于细胞中,有利于将线粒体合理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②a、d
(3)复制
图示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e细胞的着丝粒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a细胞的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内,为有丝分裂前期,c、d细胞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
37.【答案】解:(1)优点:由结果表可知实验方案分为3组,这基本遵循等量原则/对照原则/控制无关变量。方法步骤1中“将10片圆形小叶片置于注射器中”,每组有圆形小叶片10 片,遵循重复性原则,避免了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不足:实验方案有瑕疵,由题干信息可知“小叶片大部分会沉到水底”,说明实验开始时小叶片的状态不一致违背了实验的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在30min后2%和5%小苏打溶液中上浮数量一致;实验过程不严谨可能无法得出结论,小苏打溶液浓度梯度较大,只有“凉开水、2%小苏打溶液、5%小苏打溶液”,梯度不够精细;实验结论不严谨,未按照实验结果说明具体的影响,只是说明了强度何时最高。
(2)实验开始时圆形小叶片沉底数量不一致可以在实验准备中增加抽气次数,保证小叶片全部下沉或剔除未下沉小叶片且保持各组数量一致。在30min后2%和5%小苏打溶液中上浮数量一致,可增加实验过程中时间记录点,如记录10min,20min和30min上浮数量。小苏打溶液浓度梯度不够精细,可以增设1%、3%和4%组别,使得梯度精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应该说明具体的影响,探究目的是CO2浓度影响,小苏打溶液可提供CO2,因此结论应修改为适当提高CO2浓度可促进圆形小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
故答案为:
(1)优点:
实验方案分为3组,遵循单一变量、对照原则、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每组有圆形小叶片10 片,遵循重复性原则。
不足:
实验方案不合理,实验开始时圆形小叶片沉底数量不一致;
实验过程不严谨可能无法得出结论,在30min后2%和5%小苏打溶液中上浮数量一致;
实验过程不严谨可能无法得出结论,小苏打溶液浓度梯度不够精细
实验结论不严谨,未按照实验结果说明具体的影响;
(2)建议:
1、实验方案不合理,实验开始时圆形小叶片沉底数量不一致;实验准备中增加抽气次数,保证小叶片全部下沉或剔除未下沉小叶片且保持各组数量一致。
2、实验过程不严谨可能无法得出结论,在30min后2%和5%小苏打溶液中上浮数量一致;可增加实验过程中时间记录点,如记录10min,20min和30min上浮数量。
3、实验过程不严谨可能无法得出结论,小苏打溶液浓度梯度不够精细,可以增设1%、3%和4%组别,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不严谨,未按照实验结果说明具体的影响;探究目的是CO2浓度影响,小苏打溶液可提供CO2,因此结论应修改为适当提高CO2浓度可促进圆形小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
【解析】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酶数量和活性、色素的种类和数量等属于内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和无机盐等属于外因。
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整合题干信息,利用题干答题的能力。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4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酮体, 如图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促红细胞生成素, 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细胞学说揭示了, 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