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1. 水稻和玉米从外界环境吸收硝酸盐和磷酸盐,可以用于细胞内合成( )
A. 蔗糖 B. 脂肪酸 C. 甘油 D. 核酸
2. 下列可用于检测脂肪的试剂及呈现的颜色是( )
A. 甲紫,红色 B.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C. 碘液,蓝色 D. 双缩脲试剂,紫色
3. 细胞学说揭示了( )
A.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 细胞能产生新的细胞的原因 D. 认识细胞的曲折过程
4. 磷脂分子参与组成的结构是()
A. 细胞膜 B. 中心体 C. 染色体 D. 核糖体
5. 可以与动物细胞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高尔基体 D. 内质网
6. 下列物质中,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
A. B.
C. D.
7.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当其遗传物质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 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 核糖、核苷酸、葡萄糖
C.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D. 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8. 如图中各结构与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B.
C. D.
9. 下列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
A. 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 B. 控制物质进出
C.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D. 具有全透性
10. 以黑藻为材料, 用显微镜观察其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 选择黑藻为材料是因其叶片小而薄,利于观察
B. 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将叶绿体作为参照物
C. 黑藻叶绿体的分布不随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D. 适当提高温度可使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加快
11. 科学家用黑白两种美西螈做实验,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由该卵细胞发育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实验结果表明( )
A. 细胞核是能量储存库 B. 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
C. 细胞核中含有染色质 D. 细胞核是代谢控制中心
12. 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酸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 B. 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ATP分布
C.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D. 正常细胞中ATP与ADP比值相对稳定
13. 下列对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同
C. 酶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D. 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发生改变
14. 如图甲、乙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甲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B. 使用乙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C. 甲装置不能排除空气中的CO2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D. 实验时需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再连通石灰水
15. 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处理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 B. 定期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
C. 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 D. 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
16.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分离得到的色素带颜色均较浅,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使用叶片已经放置数天 B. 研磨时间短
C. 加入的无水乙醇量过大 D. 层析时未加盖
17.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人员对A、B两个水稻品系进行研究,发现酶E参与叶绿体中CO2的固定,品系B的叶绿素含量仅是品系A的51%。如图为不同光照强度下A、B两个水稻品系的光合速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光强时,品系B的光合速率较高
B. 高光强时,品系A的光合速率较高
C. 高光强时,品系B中酶E固定CO2的速率高
D. 高光强时,叶绿素含量限制了品系A的光合速率
18.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 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19.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是2:1:2的时期是( )
A. 前期和中期 B. 中期和后期 C. 后期和末期 D. 前期和末期
20. 马铃薯植株的叶肉细胞含有大量叶绿体、表皮细胞有明显角质层,块茎细胞储藏大量淀粉、根毛细胞形成凸起增加表面积,这些多种多样细胞产生的原因是( )
A. 细胞发生了变异 B. 某些细胞失去了全能性
C. 细胞的基因不同 D. 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
21. 下列蛙的细胞中,最容易表达出全能性的是( )
A. 神经细胞 B. 受精卵细胞 C. 肌肉细胞 D. 皮肤表皮细胞
22. 衰老细胞在生理功能上会发生明显变化,有关衰老细胞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陈代谢速率加快 B. 细胞内水分减少
C. 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D. 细胞膜运输功能降低
23.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构成了细胞,构成这些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 )
A. 氮 B. 氢 C. 氧 D. 碳
24. 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蛋白质 B. 水 C. 淀粉 D. 糖元
25. 下列与人们饮食观念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脂质会使人发胖,不要摄入
B. 谷物不含糖类,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C. 食物中含有DNA,这些片段可被消化分解
D. 肉类中的蛋白质经油炸、烧烤后,更益于健康
26. 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 )
A.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 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7. 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若将红苋菜叶片放在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对其进行加热,随着水温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其原因是( )
A. 花青素在水等无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B. 水温升高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增大
C. 加热使细胞壁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 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被破坏
28. 肺炎支原体是―类导致肺炎的病原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可以确定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没有核膜 B. 有细胞膜 C. 有线粒体 D. 有细胞壁
29. 细胞核中实现核质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结构是( )
A. 染色质 B. 核膜 C. 核孔 D. 核仁
30. 小肠上皮细胞中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浓度远高于小肠液中的浓度,但小肠上皮细胞依然可以从小肠液中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逆浓度运输 B. 无需ATP供能 C. 需要载体协助 D. 属于主动运输
31. 如果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则14C的转移途径是( )
A. CO2→叶绿素→ADP B. CO2→乙醇→糖类
C. CO2→叶绿体→ATP D. CO2→三碳化合物→糖类
32. 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下列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
A. 降低室内CO2浓度 B. 保持合理的昼夜温差
C. 增加光照强度 D.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33.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核膜、核仁消失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 着丝粒分裂
34. 鸡在胚胎发育早期趾间有蹼状结构,随着胚胎的发育,蹼逐渐消失的原因是( )
A. 细胞增殖 B. 细胞衰老 C. 细胞坏死 D. 细胞凋亡
35.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科学家用酒精提取的青蒿素容易失去生理活性,且纯度相对较低。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素对疟疾的抑制率可达99%~100%。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蒿素可破坏疟原虫的核膜及质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 B. 酒精可以提高青蒿素的活性
C. 青蒿素可使疟原虫裂解 D. 乙醚提取青蒿素抗疟效果好
36. 炸薯条是常见的快餐食品。若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过高,可能导致油炸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为准确检测还原糖含量,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马铃薯提取液,结果如表。
方法
提取液颜色
提取液澄清度
还原糖浸出程度
一
浅红褐色
不澄清
不充分
—
深红褐色
澄清
充分
二
浅黄色
澄清
充分
(1)马铃薯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 ______等还原糖,这些还原糖能与 ______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2)据表分析,制备马铃薯提取液的三种方法中,方法 ______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原因是这种方法制备提取液时还原糖浸出程度 ______,并且提取液的颜色 ______,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
37. 邻烯丙基苯酚是一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对20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研究推测邻烯丙基苯酚可能通过影响病原真菌的细胞呼吸,从而起到杀菌作用。科研人员使用邻烯丙基苯酚和番茄灰霉菌进行了相关实验。
(1)在培养番茄灰霉菌时,营养液中的糖类进入番茄灰霉菌,在其 ______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 ______,并合成大量的 ______。
(2)用不同浓度的邻烯丙基苯酚培养番茄灰霉菌,测定并计算耗氧速率,如下表。
邻烯丙基苯酚浓度(mg/L)
0
1
5
10
50
80
100
150
耗氧速率(nmol/min•mg)
16.08
17.98
19.23
20.03
14.03
10.25
6.84
3.62
①实验结果表明,邻烯丙基苯酚浓度在1~10mg/L之间时,对番茄灰霉菌的有氧呼吸具有 ______作用;邻烯丙基苯酚浓度高于50mg/L,随其浓度增加,______。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生产中建议使用浓度为 ______的邻烯丙基苯酚作为杀菌剂。
38. 火龙果果汁加工过程中,由于果胶等多糖类物质的存在,导致果汁浑浊。据此开展相关实验。
(1)果肉细胞中果胶是组成 ______的重要成分。果胶酶通过 ______作用使果胶分解,果汁澄清。
(2)为确定果胶酶的添加量,研究人员将火龙果榨汁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右图。据图分析,生产中果胶酶添加量应为 ______%。柠檬酸是常用的食品调节剂,添加柠檬酸可改变反应体系的pH值,分析0.20%柠檬酸添加量比0.10%添加量果汁透光率高的原因 ______。
(3)进一步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有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将一定量火龙果的果汁与适量的果胶酶混合,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min。
②将步骤①处理后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测透光率。
③在20℃、30℃、40℃、50℃、60℃、70℃等温度条件下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并记录果汁透光率。
④以透光率最大组所对应的温度为中心,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再重复①~③实验步骤。请指出上述实验方案的不妥之处,并加以修正 ______。
39. 为探究盐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生长的影响,进行下列实验。选取大小一致且饱满的油菜种子,随机平均分为3组,编号为S1、S2、S3,分别用等量的蒸馏水、40mmol/L、240mmol/L的盐溶液处理相同时间。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天,每天统计各组种子萌发率,结果如图1。
(1)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的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的 ______过程。
(2)由图1可知,低浓度盐环境会延迟种子萌发,高浓度盐环境会抑制种子萌发,依据分别是 ______。
(3)实验中将种子放在25℃环境中培养,目的是排除 ______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取上述3组油菜幼苗的根,进行显微观察。
①剪取根尖2~3mm,经 ______漂洗后,用进行染色,制成临时装片。
②在S3组的装片中观察到图2所示细胞,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 ______期,在该细胞中发现有些染色体出现断裂(图2圆圈中为断裂片段)。由于染色体上有 ______,图2中染色体异常变化将导致亲子代细胞中遗传不稳定。
40. 高盐环境下粮食作物会大量减产。为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科研人员将耐盐植物滨藜和不耐盐植物柑橘分别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计算生长率,结果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与植物A相比,植物B耐盐范围 ______,可推知植物B是滨藜。
(2)植物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外高浓度的Na+通过图 2 中的通道蛋白以 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质中Na+浓度升高。
(3)随着外界NaCl 浓度的升高,植物 A 逐渐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外界 NaCl 浓度 ______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中Na+和Cl-的浓度进一步升高,蛋白质逐渐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 ______,因此在高盐环境中植物 A 生长率低。
(4)据图2分析,植物B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使Na+进入 ______;同时激活 ______,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缓解蛋白质变性。
41. 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1)细胞膜以 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 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 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 ______(填“①”或“②”)。
(4)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 ______。
(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 ______性。
42. 人体内的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起到降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的作用。
(1)图1为胰岛B细胞结构示意图。胰岛素在 ______(填序号)合成,经 ______(填序号)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分泌到细胞外,随血液运输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2)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出现高血糖症状,需注射胰岛素治疗。普通可溶性胰岛素制剂会自行聚集成胰岛素六聚体,皮下注射后需15~30分钟才能解聚成胰岛素单体被吸收进入血液,发挥作用。患者早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胰岛素制剂,检测正常人和患者血浆胰岛素含量变化,结果如图2。与正常人相比,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患者血浆胰岛素变化的特点为 ______。分析注射胰岛素制剂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是 ______。
(3)科学家将上述胰岛素制剂中的第28位脯氨酸和第29位赖氨酸互换位置,获得了速效胰岛素。将速效胰岛素注射到患者体内,其血浆胰岛素含量变化与正常人基本相同。
①下列关于速效胰岛素的说法,正确的有 ______。
A.脯氨酸和赖氨酸的差异是R基的不同
B.速效胰岛素改变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C.速效胰岛素丧失了其生物学活性
②综合(2)信息,推测速效胰岛素具有更快吸收速度及更短起效时间的原因 ______。
43.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神奇的化学反应
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光照条件下,离体叶绿体中发生水的裂解,产生氧气,同时将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即4Fe3++2H2O4Fe2++O2+4H+。
在实验室条件下,裂解水需要极强的电流或者近乎 2000℃的高温。植物细胞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实现对水的裂解呢?这与叶绿体中的光系统有关。光系统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能完成一定功能,包括光系统Ⅰ(PSI)和光系统Ⅱ(PSⅡ),如图。
光系统中的某些光合色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电子会由最稳定的低能量状态上升到一个不稳定的高能量状态,以驱动水的裂解并释放出氧气,同时产生的电子和 H*最终用于NADPH和ATP的合成,驱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化合物X可阻断电子传递过程,抑制光合作用。这类化合物被称为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
农业生产中,化合物 X可作为除草剂,抑制杂草的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1)图中PSⅡ和PSⅠ位于叶绿体的 ______上。
(2)据文中信息可知,PSⅡ中的 ______吸收光能,可将H2O裂解为氧气和H+产生的电子经一系列传递,与NADP+和H+结合形成 ______,将光能转变为 ______。
(3)ATP合成酶是一种复合物,具有催化ADP和Pi合成ATP的功能。由图可知,这一过程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 ______。
(4)根据文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化合物X抑制杂草生长的机理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蔗糖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元素,A错误;
B、脂肪酸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元素,B错误;
C、甘油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元素,C错误;
D、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故水稻和玉米从外界吸收硝酸盐和磷酸盐,可以用于细胞内合成核酸,D正确。
故选:D。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以及无机盐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2.【答案】B
【解析】解:A、染色体是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甲紫溶液是碱性染料,所以甲紫试剂能使染色体变为深色,A错误;
B、苏丹Ⅲ染液使脂肪染成橘黄色,B正确;
C、淀粉遇碘液变蓝色,C错误;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答案】B
【解析】解:AB、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说明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B正确;
C、细胞学说没有说明细胞能产生新的细胞的原因,C错误;
D、细胞学说并没有说明人类认识细胞过程,D错误。
故选:B。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1、建立者:施旺和施莱登。
2、主要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3、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学说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答案】A
【解析】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且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故磷脂参与组成细胞膜,A正确;
B、中心体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B错误;
C、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C错误;
D、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
故选:A。
1、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2、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组成,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A、线粒体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A错误;
B、溶酶体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吞噬泡内物质,B正确;
C、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C错误;
D、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D错误。
故选:B。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4、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本题考查细胞器主要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器的功能,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6.【答案】A
【解析】解:A、该化合物是由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构成,且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A正确;
B、该化合物缺少羧基,不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B错误;
C、该化合物含有氨基和羧基,但氨基和羧基没有连在同一碳原子上,不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C错误;
D、该化合物没有氨基,不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D错误。
故选:A。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特点为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本题考查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1、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本题考查了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核酸初步水解产物是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
【解答】
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是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故选:D。
8.【答案】C
【解析】解:A、如图结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含有大量有氧呼吸酶,故内外膜上含有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A错误;
B、如图结构是叶绿体,叶绿体是真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质中分布着大量与光反应有关的酶,B错误;
C、如图结构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承担着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任务,C正确;
D、如图结构是液泡,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D错误。
故选:C。
各细胞器的作用: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动力车间”。
(2)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称为“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3)内质网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脂质合成的车间。
(4)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5)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6)液泡是植物细胞之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
(7)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8)溶酶体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答案】D
【解析】解: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故选:D。
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选择黑藻为材料是因其叶片小而薄,利于观察,A正确;
B、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将叶绿体作为参照物,因为叶绿体有颜色,便于观察,B正确;
C、黑藻叶绿体的分布会随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C错误;
D、适当提高温度能加快代谢,也能加快分子运动速率,因此可使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加快,D正确。
故选:C。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答案】B
【解析】解:A、细胞核不是遗传信息库,不是能量储存库,A错误;
BCD、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其原因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B正确;CD错误。
故选:B。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2.【答案】A
【解析】解:A、磷酸为ATP的合成提供原料,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会发生耗能反应,因此都有ATP的分布,B正确;
C、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能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C正确;
D、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它们的比值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ATP的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化学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
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掌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3.【答案】C
【解析】A、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错误;
B、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B错误;
C、酶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
D、在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不变,D错误。
故选:C。
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本题考查了酶的概念、特性、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14.【答案】C
【解析】解:A、甲装置中有导管接气泵,所以用于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乙装置需要消耗瓶中氧气或隔绝空气,所以用于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甲装置中第一个瓶中加入NaOH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错误;
D、实验时需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消耗瓶中氧气,创造无氧环境,再连通石灰水,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甲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乙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5.【答案】D
【解析】解:A、处理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目的是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A正确;
B、定期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目的是促进根部细胞呼吸,利于根细胞主动吸收矿质离子,B正确;
C、真空包装属于低氧环境,这样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延长食品保质期,C正确;
D、快速短跑属于剧烈运动,D错误。
故选:D。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环境因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答案】D
【解析】解:A、使用叶片已经放置数天,部分色素被破坏,叶中所含色素减少,A正确;
B、研磨时间短,研磨不充分,色素释放不充分,B正确;
C、加入的无水乙醇量过大,色素的比例减小,导致色素带颜色较浅,C正确;
D、层析时未加盖,层析液会挥发,但不会导致分离得到的色素带颜色变浅,D错误。
故选:D。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石英砂和碳酸钙.其中无水乙醇或丙酮的作用是溶解色素;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在实验中,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较浅的原因是滤液中色素含量少,或者在滤纸条上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的次数太少,或者加入的提取液太多,使滤液中色素浓度降低。
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考查需要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用法和作用、实验现象及解释、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7.【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可知,低光强时,品系A的光合速率较高,A错误;
B、据图可知,高光强时,品系B的光合速率较高,B错误;
C、高光强时,品系B的光合速率较高,而品系B的叶绿素含量仅是品系A的51%,说明品系B中酶E固定CO2的速率高,C正确;
D、高光强时,叶绿素含量并未限制品系A的光合速率,而是酶E的活性限制,D错误。
故选:C。
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二氧化碳被五碳化合物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3、据图分析可知,低光强时,品系A的光合速率较高,高光强时,品系B的光合速率较高。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C
【解析】A、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错误;
B、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错误;
C、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
D、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而成熟的生殖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的,不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C。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9.【答案】A
【解析】解:A、前期和中期,细胞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都是2:1:2,A正确;
B、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B错误;
C、后期和末期细胞中都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C错误;
D、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D错误。
故选:A。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处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答案】D
【解析】解:马铃薯植株含有多种细胞,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故选:D。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实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1.【答案】B
【解析】解: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均为体细胞,因此蛙的细胞中最容易表达出全能性的是受精卵细胞。
故选:B。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5)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全能性这一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几乎都有全能性,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表现越困难。
22.【答案】A
【解析】A、衰老细胞代谢减慢,A错误;
B、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B正确;
C、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C正确;
D、细胞衰老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正确。
故选:A。
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本题考查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为基础题,只要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3.【答案】D
【解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故选:D。
碳元素具有4个共价键,易形成碳链,是构成细胞中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以碳链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碳元素的作用,难度不大。
24.【答案】B
【解析】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故选:B。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对细胞内不同化合物含量的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对于组成细胞的不同化合物的含量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5.【答案】C
【解析】解:A、脂质中的脂肪是三大营养物质中的一种,是一种含有高能量的营养物质,脂肪过量摄入会使人发胖,应适当摄取,A错误;
B、谷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属于多糖,在人体内经过水解会变为葡萄糖,故糖尿病人应少量食用,B错误;
C、食物中含有DNA,可以被消化分解为脱氧核苷酸,C正确;
D、肉类中的蛋白质经油炸、烧烤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健康不利,D错误。
故选:C。
1、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本题考查糖类、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种类和组成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物质的种类、组成和功能。
26.【答案】B
【解析】解:A、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A错误;
B、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B正确;
C、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决定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C错误;
D、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不是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活细胞的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细胞失活后生物膜将失去该特性。
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将含有紫红色的花青素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原因是花青素不能透过原生质层。加温后,细胞膜和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被破坏,花青素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水中,从而水的颜色逐渐变红。
A、花青素在水等无机溶剂中难以溶解,但是这不会导致色素流出细胞,A错误;
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固然会加大,但是这不会导致色素流出细胞,B错误;
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也不具有生物活性,其透性与温度无关,C错误;
D、由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花青素无法扩散细胞外,加热后生物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花青素通过液泡膜和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外,D正确。
故选D。
28.【答案】A
【解析】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不含核膜,支原体不含核膜,这是其作为原核生物的依据,A正确;
B、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因此这不是其作为原核生物的依据,B错误;
C、支原体不含线粒体,但这不是其作为原核生物的依据,C错误;
D、支原体不含细胞壁,但这不是其作为原核生物的依据,D错误。
故选:A。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答案】C
【解析】解:A、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A错误;
B、核膜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B错误;
C、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C正确;
D、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错误。
故选:C。
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0.【答案】B
【解析】解:ACD、根据试题分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是主动运输,需在载体蛋白的协助,ACD正确;
B、主动运输需要ATP供能,B错误。
故选:B。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2、分析题意“小肠上皮细胞中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浓度远高于小肠液中的浓度,但小肠上皮细胞依然可以从小肠液中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说明葡萄糖是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为主动运输。
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及实例,了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1.【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根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首先转移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固定,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中,即碳原子的转移途径为: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故选:D。
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本题比较简单,本题是知识点是暗反应的反应物、产物之间的关系,结合光合作用的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的知识点并对光合作用的图解过程或者光合作用中的有关方程式清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2.【答案】A
【解析】A、封闭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有限,因此降低室内CO2浓度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产量,A正确;
B、增加室内昼夜温差将减少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B错误;
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
D、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错误。
故选:A。
在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的过程中,可以增大昼夜温差,降低夜间有机物的消耗;或白天的时候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室内CO2浓度等均有助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可以提高产量。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曲线,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3.【答案】C
【解析】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有核膜、核仁的消失,A错误;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能形成纺缍体,B错误;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粒的分裂,D错误。
故选:C。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34.【答案】D
【解析】解: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鸡爪胚胎发育时期蹼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
故选:D。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和实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
35.【答案】B
【解析】解:A、根据“科学家曾用酒精提取青蒿素,会将黄花蒿中的脂溶组分提取出来”以及“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素,对实验鼠的疟疾抑制率达到99%~100%”,说明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A正确;
B、利用酒精提取青蒿素,易使青蒿素失去生理活性,B错误;
C、青蒿素可以破坏疟原虫的核膜及质膜,可使疟原虫裂解,C正确;
D、用酒精提取青蒿素,易使青蒿素失去生理活性,而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素,对实验鼠的疟疾抑制率达到99%~100%,说明乙醚提取青蒿素抗疟效果好,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意可知,“科学家用酒精提取的青蒿素容易失去生理活性,且纯度相对较低。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素对疟疾的抑制率可达99%~100%。”说明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且乙醚提取效果更好。
本题考查细胞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6.【答案】葡萄糖 斐林 三 充分 浅
【解析】解:(1)马铃薯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还原糖,这些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2)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因此据表分析,三种马铃薯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三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这种方法制备提取液时还原糖浸出程度充分,并且提取液的颜色浅,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
故答案为:
(1)葡萄糖 斐林
(2)三 充分 浅
还原糖包括麦芽糖、果糖、葡萄糖等,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7.【答案】细胞质基质 二氧化碳和水 ATP 促进 抑制灰霉菌有氧呼吸的作用逐渐增强 150mg/L
【解析】解:(1)营养液中的糖类进入番茄灰霉菌,在其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合成大量的ATP。
(2)①实验结果表明,邻烯丙基苯酚浓度在1~10mg/L之间时,对番茄灰霉菌的有氧呼吸具有促进作用;邻烯丙基苯酚浓度高于50mg/L,随其浓度增加抑制灰霉菌有氧呼吸的作用逐渐增强。
②邻烯丙基苯酚可能通过影响病原真菌的细胞呼吸,从而起到杀菌作用,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生产中建议使用浓度为150mg/L的邻烯丙基苯酚作为杀菌剂,此浓度对灰霉均的有氧呼吸抑制作用最强。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 ATP
(2)①促进 抑制灰霉菌有氧呼吸的作用逐渐增强
②150mg/L
分析表格数据:药剂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药剂浓度增大,灰霉菌的氧气消耗速率都增大,而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药剂浓度增大,灰霉菌的氧气消耗速率减小。
本题以药剂浓度对番茄灰霉病菌细胞呼吸影响的表格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8.【答案】细胞壁 催化 0.10 0.20%柠檬酸添加量导致反应体系的pH值下,果胶酶的活性比0.10%添加量的条件下高 ①操作不妥,应该为将适量的果胶酶与一定量火龙果的果汁分装于不同试管,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再将步骤①处理后的果胶酶和果汁混合,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
【解析】解:(1)果肉细胞中,纤维素和果胶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果胶酶通过催化作用促进果胶的水解反应,使果汁澄清。
(2)由图可知,果胶酶的添加量为0.10%、0.15%、0.20%时,透光度差不多,且都很高,果汁澄清度都很高,考虑生产成本,生产中果胶酶添加量应为0.10%,添加柠檬酸可改变反应体系的pH值,0.20%柠檬酸添加量比0.10%添加量果汁透光率高,可能原因是0.20%柠檬酸添加量导致反应体系的pH值下,果胶酶的活性比0.10%添加量的条件下高。
(3)酶具有高效性,酶与底物一接触就会开始反应,要确保果胶酶与果汁在设定的温度下反应,则应该将适量的果胶酶与一定量火龙果的果汁分装于不同试管,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再将步骤①处理后的果胶酶和果汁混合,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
故答案为:
(1)细胞壁 催化
(2)0.10 0.20%柠檬酸添加量导致反应体系的pH值下,果胶酶的活性比0.10%添加量的条件下高
(3)①操作不妥,应该为将适量的果胶酶与一定量火龙果的果汁分装于不同试管,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再将步骤①处理后的果胶酶和果汁混合,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
果胶酶能分解果胶等物质,澄清果蔬饮料,在食品加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果胶酶是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本题主要考查果胶酶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果胶酶的本质及其作用的理解与运用。
39.【答案】分裂、分化 外界高渗透压导致种子吸水不足,导致种子萌发延迟,外界渗透压过高会导致种子无法吸水,甚至失水,抑制种子萌发 温度(或无关变量) 解离 有丝分裂后 基因
【解析】解:(1)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的过程中,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并且形态和功能都发生稳定性的差异,所以经历了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2)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及盐浓度,低浓度盐环境会延迟种子萌发,是因为外界高渗透压导致种子吸水不足,导致种子萌发延迟;高浓度盐环境会抑制种子萌发是因为外界渗透压过高会导致种子无法吸水,甚至失水。
(3)该实验的温度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完全由自变量引起。
(4)①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②图2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染色体出现断裂,会丢失一部分基因,使亲子代细胞中遗传不稳定。
故答案为:
(1)分裂、分化
(2)外界高渗透压导致种子吸水不足,导致种子萌发延迟,外界渗透压过高会导致种子无法吸水,甚至失水,抑制种子萌发
(3)温度(或无关变量)
(4)①解离
②有丝分裂后 基因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先用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然后换成高倍镜观察。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一般步骤是根尖制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本题考查了盐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影响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实验以及实验设计能力,考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难度适中。
40.【答案】(1)更广
(2)协助扩散
(3)大于 减弱
(4)液泡 (细胞膜上的)S蛋白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图解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解答】
(1)据图1分析可知,随着度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植物A很快生长率降为0,而植物B先升高一段时间,然后降低,最后降为0,说明植物B耐盐范围更广,可推知植物B是滨藜。
(2)图2中细胞质基质中的Na+含量较低,液泡中的Na+含量较高,因此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通过N蛋白(载体蛋白)进入液泡,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主动运输。而细胞外高浓度的Na+通过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3)随着外界NaCl 浓度的升高,植物A逐渐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外界 NaCl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所致。当细胞大量失水后,细胞中Na+和Cl-的浓度进一步升高,使蛋白质逐渐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减弱,因此在高盐环境中植物 A生长率低。
(4)由图2可知,植物B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胞质中的Na+进入液泡;同时激活细胞膜上的S蛋白,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缓解蛋白质变性。
故答案为:
(1)更广
(2)协助扩散
(3)大于 减弱
(4)液泡 (细胞膜上的)S蛋白
41.【答案】磷脂双分子层 自行恢复 限制 ②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一定的流动
【解析】解:(1)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
(2)若被漂白物质的荧光自行恢复或被漂白区域内外膜蛋白分子相互运动,则会导致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
(3)由于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导致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限制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②被漂白区域内外膜蛋白分子可以相互运动。
(4)若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则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
(5)此项研究说明蛋白分子可以相互运动,进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答案为:
(1)磷脂双分子层
(2)自行恢复
(3)限制 ②
(4)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5)一定的流动
分析题图:图1荧光材料标记该动物细胞,是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的某种组成成分结合。某区域荧光斑点消失后能够恢复,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图2表示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并且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
本题以荧光标记实验为背景,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特点,能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答案】⑥ ①③ 患者的血浆胰岛素上升到最大值的速度比正常人慢,作用后胰岛素被分解的速度也较正常人慢 不能及时降血糖 AB 速效胰岛素改变了普通可溶性胰岛素制剂中第28和29号氨基酸的顺序,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不能聚集成胰岛素六聚体,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解析】解:(1)胰岛素是蛋白质,在⑥核糖体合成,后经过①内质网和③高尔基体的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成为有功能的胰岛素。
(2)分析图2,与正常人相比,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患者血浆胰岛素变化的特点为患者的血浆胰岛素上升到最大值的速度比正常人慢,作用后胰岛素被分解的速度也较正常人慢,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降血糖带来健康隐患。
(3)①解:A、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不同氨基酸的差异是R基不同,A正确;
B、由“第28位脯氨酸和第29位赖氨酸互换位置”可知,速效胰岛素改变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B正确;
C、速效胰岛素仍然能降血糖,并没有失去活性,C错误。
故选:AB。
②由(2)可知,原胰岛素制剂降血糖效果缓慢的原因是可溶性胰岛素制剂会自行聚集成胰岛素六聚体,皮下注射后需15~30分钟才能解聚成胰岛素单体被吸收进入血液,速效胰岛素改变了普通可溶性胰岛素制剂中第28和29号氨基酸的顺序,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不能聚集成胰岛素六聚体,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故答案为:
(1)⑥;①③
(2)患者的血浆胰岛素上升到最大值的速度比正常人慢,作用后胰岛素被分解的速度也较正常人慢;不能及时降血糖
(3)①AB
②速效胰岛素改变了普通可溶性胰岛素制剂中第28和29号氨基酸的顺序,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不能聚集成胰岛素六聚体,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分析图1,①表示内质网,②表示溶酶体,③表示高尔基体,④表示细胞质基质,⑤表示分泌的物质,⑥表示核糖体。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理解,考查了考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43.【答案】类囊体薄膜 光合色素 NADPH 化学能 H+跨膜运输产生的电子势能 化合物X可阻断电子传递过程,抑制光合作用,因此抑制杂草的生长
【解析】解:(1)由图示可知,PSⅡ和PSⅠ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由图示可知,PSⅡ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水分解,产生的电子经一系列传递体的传递,参与NADP+和H+的结合,形成NADPH,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3)由图示可知,在ATP合成酶催化作用下,H+浓度梯度提供电化学势能,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4)由题干信息可知,化合物X可阻断电子传递过程,抑制光合作用,因此抑制杂草的生长。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2)光合色素 NADPH 化学能
(3)H+跨膜运输产生的电子势能
(4)化合物X可阻断电子传递过程,抑制光合作用,因此抑制杂草的生长
题图分析:PSⅡ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水分解,产生的电子经一系列传递体的传递,参与NADP+和H+的结合,形成NADPH;另一方面,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H+浓度梯度提供电化学势能,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本题以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难度中等。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30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0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细胞学说揭示了, 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