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1. 茶叶生产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信阳毛尖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盛名传播国内外。下列关于茶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O
B. 茶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有差异
C. 制好的成品茶相比新鲜茶叶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低
D. 新鲜茶叶的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化合物是蛋白质
2. 美国宇航局于2004年3月2日公布了“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详细资料,有明确的数据表明,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于是推测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这一推测的理由是( )
A. 大部分水可以在细胞内自由流动 B.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C. 水是生命的最重要成分 D. 水在不同生物细胞中含量各不相同
3. 小麦种子萌发时贮存的淀粉会发生分解,此时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
A. 蔗糖 B. 氨基酸 C. 葡萄糖 D. 水
4. 细胞受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到一定程度,邻近的巯基(-SH)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的二硫键保留但氢键断裂,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 B. N元素多位于肽键中
C. 解冻前后蛋白质的质量发生改变 D. 结冰前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5. 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 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能清晰观察到质壁分离
C. 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的准确计数
D. 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6. 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酸都是由一条核苷酸长链构成 B. DNA彻底水解后产生四种脱氧核苷酸
C. 在核酸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产生 D. 病毒的核酸都是RNA
7. 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B.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C. 高倍镜下放大了物体的倍数,并且视野变亮
D. 先在低倍镜下看清物像,再把放大部分转至视野中央
8. 现有两个细胞的特征如表。从表中给出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特征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壁
有
有
核糖体
有
有
核膜
无
有
光合作用
有
无
细胞呼吸
有
有
A. 细胞Ⅰ是原核细胞,可能是小球藻
B. 细胞Ⅱ是真核细胞,但不可能是植物细胞
C. 细胞Ⅱ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比细胞Ⅰ要晚
D. 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
9. 如图,图甲是某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图甲比较,高等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B. 图甲细胞具有单层膜的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细胞膜
C. 图乙中若B在转运离子时与该离子发生结合,则B属于通道蛋白
D. 图甲的细胞质中有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10. 如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通过内膜折叠的方式增大膜面积
B. ③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
C. ④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D. 由②可判断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11.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染色体均含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 液泡内含细胞液,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C. 叶绿体内膜折叠成的基粒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
D. 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均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12. 某同学用高倍镜观察成熟叶肉细胞后,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 有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
C. 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 细胞核并不位于细胞中央
13.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①唾液腺细胞中,与唾液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②生物膜系统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
④低温环境会影响主动运输,但不影响被动运输
⑤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同一种载体蛋白
⑥被动运输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主动运输一般是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
A. 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14. 下列过程能使ADP含量增加的是( )
A. 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消化
B. 线粒体内的[H]与O2结合
C. 血红蛋白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过程
D. 抗体的合成和分泌
15. 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是利用不完全归纳法的研究成果
B. 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C.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人鼠细胞融合
D. 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
16. 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A、B、C、D表示叶绿体的结构,①②③④⑤表示有关物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位于图中的A部分
B. CO2进入叶绿体后,通过固定形成⑤物质
C. 若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会升高
D. 用14C标记CO2进行光合作用,可在④⑤中测到较高放射性
17. 下列实验材料或试剂选择不合理的是( )
A. 可用洋葱管状叶做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
B. 可用黑藻叶片做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C. 观察不同温度下 H2O2 的分解速率可判断温度对 H2O2 酶活性的影响
D. 可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冲洗浸泡过卡诺氏液的根尖
18. 如图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以CO2的吸收量或释放量表示)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能正确反映b点时该植物生理过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9. 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B. 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
C. 相同的时间内,B、D瓶中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相同
D.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与E瓶连通
20.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土壤板结会影响植物根部细胞转运某些离子的速率
B. 被生锈的铁钉扎伤时,需遵医嘱注射破伤风疫苗
C. 利用葡萄糖和酵母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葡萄酒
D. “胀袋勿食”的“胀袋”可能是由乳酸菌发酵引起的
21.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若从细胞周期的时间考虑,应选择的实验材料是( )
植物种
细胞周期时间(h)
分裂间期
分裂期
合计
物种A
10.6
0.4
11
物种B
18
0.5
18.5
物种C
16.5
2
18.5
物种D
10.4
2.3
12.7
A. 物种A B. 物种B C. 物种C D. 物种D
22. 图1、2为细胞周期的两种表现形式,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b+c是一个细胞周期
B. 图1中b、图2中A→B的时期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图1中a、图2中B→A的时期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D. 图2中B→A→B是一个细胞周期
23. 如图是同一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按分裂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B. 图中②为有丝分裂的后期,此时共有6个DNA分子
C. 图中③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数目也加倍
D. 图中④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细胞板上,此时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24. 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
B.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物质交换的效率会增强
C. 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D. 细胞凋亡,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及内部环境稳定的维持
25.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且细胞膜表面的粘连蛋白增多
B.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C. 细胞分化是一种阶段性的变化,只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 蝌蚪发育中尾和鳃的消失都属于细胞凋亡,植物细胞不会发生凋亡
26.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减数分裂的间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27. 图中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是细胞核中的 ______物质,图中甲和乙共同构成的①的名称是 ______。
(2)物质乙是 ______,其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 ______。
(3)图中②为细胞膜部分结构,丙物质构成②的基本支架,它的名称是 ______。
28. 酸性磷酸酯酶对生物体的核苷酸、磷蛋白和磷脂的代谢,骨的生成和磷酸的利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钾离子和不同浓度的乙醇对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酸性磷酸酯酶的作用机理是 ______,酶活性可用 ______表示。
(2)从图中可看出,钾离子对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有 ______作用,随着乙醇浓度增大,酸性磷酸酯酶活性降低,其原因是乙醇使 ______。
(3)瑞德西韦和核苷酸的结构相似,可与核苷酸竞争结合酸性磷酸酯酶,从而降低酸性磷酸酯酶催化核苷酸反应的效率。为验证2mmol•L-1的瑞德西韦对酸性磷酸酯酶的抑制作用,可用 ______作为自变量,核苷酸、酸性磷酸酯酶的浓度等作为无关变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 ______。
29. 福橘是我国的传统名果,科研人员以航天搭载的福橘茎尖为材料,进行了研究。
(1)为探索航天搭载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组织培养的福橘茎尖细胞进行显微观察。制作茎尖临时装片的基本流程是:剪取茎尖后放入盐酸酒和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进行 ______;约5min之后待茎尖软化后取出,放入清水中 ______;再将茎尖取出,用碱性染料 ______溶液染色;最后制片,在显微镜下找到茎尖 ______区的细胞进行观察。
(2)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如图所示。
照片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 ______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会先移至细胞中央赤道板附近,之后 ______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 ______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该结构异常导致的。
(3)研究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因此,若要保留更多的变异类型,还需进一步探索适当的方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O,A正确;
B、茶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有差异,B正确;
C、制好的成品茶经过高温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含量都下降,其中自由水含量下降相对较多,故成品茶相比新鲜茶叶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高,C错误;
D、新鲜茶叶的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化合物是蛋白质,这是因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正确。
故选:C。
1、细胞的鲜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O、C、H、N,干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C、O、N、H;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2、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不同细胞形态下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功能,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解:A、大部分水可以在细胞内自由流动,指水的存在形式,A不符合;
B、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指水的存在形式,B不符合;
C、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所以有水就可能有生命,C 正确;
D、水在不同生物细胞中含量各不相同,指水的存在形式,D不符合;.
故选:C.
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自由水的作用是:1、细胞内良好的溶剂,2、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3、参与化学反应.
结合水的作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考查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水的含量及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3.【答案】C
【解析】解:小麦种子萌发时贮存的淀粉会发生分解,产物是葡萄糖。
故选:C。
葡萄糖是组成淀粉的基本单位,淀粉彻底水解会产生葡萄糖。
本题考查了细胞内糖类的组成和分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4.【答案】C
【解析】解:A、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巯基(-SH)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A正确;
B、蛋白质分子的N元素多数存在于肽键(-CO-NH-)中,少数存在于游离的氨基和R基中,B正确;
C、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所以解冻前后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的氢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蛋白质等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可能发生异常,D正确。
故选:C。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本题结合题图,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由题干得出细胞受冻和解冻时的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转换器,小心缓慢转动,而不是握着物镜转动,A错误;
B、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含色素少,若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观察质壁分离的细胞,图形不清晰,B错误;
C、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但由于细胞中叶绿体随细胞质基质环流,因此无法准确计数,C错误;
D、脂肪使用苏丹Ⅲ染色后,再用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D正确。
故选:D。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3、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显微镜的结构和具体作用,掌握脂肪的鉴定方法、叶绿体和质壁分离观察实验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解:A、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其中RNA大多由一条核苷酸长链构成,DNA大多由2条核苷酸长链构成,A错误;
B、DNA彻底水解后产生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B错误;
C、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核苷酸链,C正确;
D、病毒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D错误。
故选:C。
1、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其中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2、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①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②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本题考查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理解DNA和RNA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D、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A、D正确;
B、高倍镜下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为便于观察,需要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B正确;
C、高倍镜下放大了物体的倍数,并且视野会变暗,C错误。
故选:C。
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
(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5)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要求考生识记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难度不大。
8.【答案】C
【解析】解:A、细胞Ⅰ无核膜,是原核细胞,该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能是蓝藻,A错误;
B、细胞Ⅱ有核膜,是真核细胞,该细胞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能是植物的非绿色细胞,B错误;
C、细胞Ⅱ在进化上比细胞Ⅰ高等,因此细胞Ⅱ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比细胞Ⅰ要晚,C正确;
D、细胞Ⅰ的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Ⅱ的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D错误。
故选:C。
分析表格:细胞Ⅰ无核膜,是原核细胞,该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能是蓝藻;细胞Ⅱ有核膜,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非绿色细胞、真菌细胞。
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答案】C
【解析】解:A、图甲为高等植物细胞结构,与图甲比较,高等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A正确;
B、图甲高等植物细胞具有单层膜的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细胞膜,B正确;
C、图乙中若B在转运离子时与该离子发生结合,则B属于载体蛋白,C错误;
D、图甲(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D正确。
故选:C。
分析图甲: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含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分析图乙: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表示磷脂分子,B表示蛋白质,C表示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糖蛋白。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高等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细胞膜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D
【解析】解:A、①为线粒体,其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方式来增大膜面积,A正确;
B、③为高尔基体,其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B正确;
C、④表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C正确;
D、②表示中心体,含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线粒体,②为中心体,③为高尔基体,④为核糖体。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答案】B
【解析】解:A、含有核糖体、染色体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但是核糖体不含有DNA,A错误;
B、液泡内含细胞液,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B正确;
C、叶绿体的基粒并不是由内膜折叠而成,C错误;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等,这些并不都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1、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
2、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3、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4、液泡存在于植物细胞,内含细胞液,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细胞器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12.【答案】D
【解析】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属于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A错误;
B、有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属于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B错误;
C、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起到快速物质运输的作用,属于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C错误;
D、在成熟叶肉细胞中,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细胞核并不位于细胞中央,属于显微结构是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D正确。
故选:D。
显微结构是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本题属于简单题,着重考查了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熟练的提取能力,能够根据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解题.
13.【答案】A
【解析】解:①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在唾液腺细胞中,与唾液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①正确;
②生物膜系统相对于细胞而言,是指细胞内所有的膜结构,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膜结构,②错误;
③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③正确;
④温度会影响细胞膜上分子的运动,所以会影响所有物质跨膜运输,④错误;
⑤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专一性,决定了细胞的选择透过性。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但由于运载的物质不同,所以载体蛋白的种类不同,⑤错误;
⑥被动运输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主动运输一般是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⑥正确。
故选:A。
1、活细胞分泌的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本题考查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和物质跨膜运输中,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能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4.【答案】D
【解析】解:A、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其内蛋白质的消化不消耗细胞内的能量,A错误;
B、线粒体内的[H]与O2结合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大量能量,形成较多的ATP,所以ADP的含量减少,B错误;
C、血红蛋白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过程,不消耗ATP,所以ADP的含量不变,C错误;
D、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消耗ATP,所以ADP的含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ADP增加意味着ATP不断水解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因此耗能的生理过程均会使ADP含量增加。细胞分裂时纺锤丝的收缩需要消耗能量,ATP水解释放能量后转化成ADP,ADP含量增加;线粒体内[H]与O2结合能产生大量的ATP,不需要消耗能量;消化道内蛋白酶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不消耗能量。
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解:A、细胞学说是利用不完全归纳法的研究成果,A正确;
B、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
C、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法研究人鼠细胞融合,C错误;
D、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D正确。
故选:C。
1、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内容: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3、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常见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本题考查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只要考生识记教材中实验采用的方法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要注意,光反应离不开光,暗反应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光反应需要暗反应提供的ADP和Pi,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分析图示,A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B表示叶绿体的基质,C表示叶绿体内膜,D表示叶绿体外膜,①表示水,②表示氧气,③表示二氧化碳,④表示三碳化合物,⑤表示(CH2O).
【解答】
A、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位于图中的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正确;
B、CO2进入叶绿体后,通过固定形成④三碳化合物,B错误;
C、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被还原的C3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会升高,C正确;
D、用14C标记CO2进行光合作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故可在④三碳化合物、⑤(CH2O)中测到,D正确。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解:A、洋葱管状叶中含有叶绿体,可用洋葱管状叶做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A正确;
B、黑藻叶片含有液泡,原生质层中含有叶绿体,可用黑藻叶片做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B正确;
C、由于H2O2不稳定,升高温度时易分解,因此不可用H2O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经卡诺氏液浸泡的根尖2次,D正确。
故选:C。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8.【答案】D
【解析】光照强度为b点时,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速率,光合作用叶绿体需要的CO2来自呼吸作用中线粒体产生的CO2和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
故选:D。
分析曲线图:a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细胞或植物对外不表现气体交换,b点表示光饱和点。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意在强化学生的识图判断和分析作答能力,提高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9.【答案】C
【解析】解:A、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既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也能够进行无氧呼吸,即是兼性厌氧菌,A正确;
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通入氧气,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因此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B正确;
C、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短,C错误;
D、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与E瓶连通,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D正确。
故选:C。
1、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其他的无关变量都应该相同且适宜.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甲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装置乙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0.【答案】D
【解析】解:A、植物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土壤板结会通过影响植物有氧呼吸而影响对无机盐的吸收,A正确;
B、如果不小心被生锈的铁锈钉扎伤形成较深的伤口,应及时清理伤口并用透气纱布进行包扎。一般情况下还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和破伤风抗毒血清,能分别起到预防破伤风和灭活破伤风毒素的作用,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利用葡萄糖和酵母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能生产葡萄酒,C正确;
D、乳酸菌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胀袋勿食”的“胀袋”不是由乳酸菌发酵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1.【答案】D
【解析】解:由表格数据可知:植物A的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是0.4÷11=0.036,植物B的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是0.5÷18.5=0.027,植物C的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是2÷18.5=0.108,植物D的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是2.3÷12.7=0.181.由此可知,植物D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最大,是选作观察细胞分裂最好的材料。
故选:D。
本题是对细胞周期概念的考查,细胞周期分为分裂期和分类间期,因为分裂期持续的时间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少,所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时应选用应该分裂期相对较长的材料.
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细胞周期中分裂期与分裂间期持续时间的特点选择实验材料,对于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A
【解析】解:A、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因此图1中b+c不是一个细胞周期,A错误;
B、图1中的b、图2中的A→B表示分裂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图1中的a、图2中的B→A表示分裂间期,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C正确;
D、图2中B→A→B是一个细胞周期,D正确。
故选:A。
分析图1:a、c表示分裂间期,b、d表示分裂期,a+b或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分析图2:B→A表示分裂间期,A→B表示分裂期。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阶段,掌握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末期、后期、中期,故分裂的先后顺序应该为①→④→③→②,A正确;
B、图②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此时细胞内共有1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即共有12个核DNA分子,B错误;
C、图③中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数目变为0,C错误;
D、图④代表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此时细胞中还没有形成细胞板,D错误。
故选:A。
①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散乱排列,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②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③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④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征,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染色体行为及细胞其他特征进行分析应用。
24.【答案】B
【解析】解:A、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A正确;
B、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但是相对表面积减小,因此物质交换的效率下降,B错误;
C、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C正确;
D、细胞凋亡,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及内部环境稳定的维持,D正确。
故选:B。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本题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特点;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实例,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5.【答案】B
【解析】解:A、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且细胞膜表面的粘连蛋白减少,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B正确;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C错误;
D、动植物细胞都会发生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答案】B
【解析】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减数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故选:B。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答案】遗传 染色体 蛋白质 核糖体 磷脂
【解析】解:(1)物质甲为DNA,是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物质乙是蛋白质,图中甲和乙共同构成的①是染色体。
(2)物质乙是蛋白质,核糖体是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3)物质丙为磷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故答案为:
(1)遗传 染色体
(2)蛋白质 核糖体
(3)磷脂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生物膜主要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图中乙的组成元素是C、H、O、N,且是染色体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因此乙是蛋白质;甲的组成元素是C、H、O、N、P,且参与染色体组成,因此是DNA;丙的组成元素是C、H、O、N、P,且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为磷脂。
本题的知识点是DNA、蛋白质、磷脂的元素组成和在细胞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难度适中。
28.【答案】有无添加钾离子和不同浓度的乙醇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单位时间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促进 酸性磷酸酯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是否添加瑞德西韦 添加瑞德西韦组的酶促反应速率明显低于未添加组的
【解析】解:(1)本实验课题为“探究钾离子和不同浓度的乙醇对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影响”,由此可知自变量是有无钾离子和乙醇浓度,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由题目“酸性磷酸酯酶对生物体核苷酸、磷蛋白和磷脂的代谢起重要作用”,“代谢”即分解、水解,据此推测酸性磷酸酯酶作用是催化核昔酸、磷蛋白和磷脂的水解,所以酸性磷酸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可以用单位时间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
(2)由图可知,实验范围内,加入钾离子都会使酶活性增加,所以钾离子对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温度、PH值,显然乙醇浓度和温度无关,那影响因素必然是PH值。又知乙醇呈中性,即pH=7,所以乙醇浓度越大,整体溶液PH值越接近7,酸性磷酸酯酶肯定是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因此乙醇浓度增大会导致环境PH值增大从而降低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
(3)“为验证瑞德西韦对酸性磷酸酯酶的抑制作用”,已知核昔酸、酸性磷酸酯酶浓度为无关变量,因此,自变量是是否添加瑞德西韦,实验结果是添加瑞德西韦组的酶促反应速率明显低于未添加组的。
故答案为:
(1)有无添加钾离子和不同浓度的乙醇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单位时间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促进 酸性磷酸酯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3)是否添加瑞德西韦 添加瑞德西韦组的酶促反应速率明显低于未添加组的
根据柱形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浓度和有无钾离子,因变量是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乙醇对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钾离子对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
本题考查乙醇的浓度和无机盐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分析柱形图,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实验结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作答。
29.【答案】解离 漂洗 甲紫(或醋酸洋红) 分生 中、后 着丝点 纺锤丝 细胞凋亡
【解析】解:(1)结合分析可知,制作茎尖临时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等步骤,其中剪取茎尖后放入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中是解离步骤;约5min之后待茎尖软化后取出,放入清水中进行漂洗,以洗去解离液;该实验中常用的碱性染料有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制片观察时应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2)照片a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布于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照片b中染色体被拉向细胞两极,为有丝分裂的后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会先移至细胞中央赤道板附近,之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3)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对于机体是有利的。
故答案为:
(1)解离 漂洗 甲紫(或醋酸洋红) 分生
(2)中、后 着丝点 纺锤丝
(3)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现象,与细胞坏死不同。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掌握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7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