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必测--13.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416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考前必测--13.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416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考前必测--13.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
展开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
满分:18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此次西湖掘柳让很多人 地想到了去年的“广州伐榕”。2021年5月,广州滨江西路区域有棵大榕树疑遭砍伐,一篇《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珠江两岸大榕树?》在网络 ,引发广州市民的热议。随后针对此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称,该路段共有33棵榕树,只于5月18日抽疏迁移细叶榕5株,其余榕树都予以保留。
西湖的柳,情意绵绵、依依不舍;广州的榕,盘根错节、傲首云天;武汉的樱,浅浅匀红、拨云睹日……简单的意象,却是深邃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烙印。它们的身上,有凡人的生活印记,有诗人投注的情感,有延绵千年的文化气息。挪几棵树,多大点事,有什么 呢?持这种思维的人不明白,树不只有自然的生命,也是作为历史、文化、生命符号而存在的。也许,“西湖掘柳”和“广州伐榕”,将在日后被证明是不算太美丽的误会,但误会背后,使我们却读懂了城市治理的隐患,看到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约而同 流传 大惊小怪
B.不约而同 留传 大呼小叫
C.不期而遇 留传 大惊小怪
D.不期而遇 流传 大呼小叫
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误会背后,使我们却看到了城市治理的隐患,读懂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
B.但误会背后,使我们却读懂了城市治理的隐患,读懂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
C.但误会背后,我们却看到了城市治理的隐患,看到了市民守住文化根脉、留住文化遗存的担忧。
D.但误会背后,我们却看到了城市治理的隐患,读懂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
二、文化常识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太子舍人,初执掌东宫宿卫,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以陪伴太子。
C.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才。
D.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后因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三、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尚书》曰:“垂拱而天下治。”此句表达了古人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两句与此意思一致。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描写彩船画舫和水洲白鹭的句子是“ , ”。
(3)“冰雪”是古诗文常见意象,既可实指,也常比喻人的高洁品行,如“ , ”。
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不约而同: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相同。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地相遇。此处是说西湖掘柳事件让人们都想到了“广州伐榕”事件,人们没有事先商量而都想到了,故应选用“不约而同”。第二空,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世。语境是说《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珠江两岸大榕树?》在网络中传播,故应选用“流传”。第三空,大惊小怪: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大呼小叫:高声喊叫,乱吵乱嚷。根据语境“挪几棵树,多大点事”可知,此处是说挪几棵树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不必奇怪,故应选用“大惊小怪”。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情意绵绵、依依不舍”赋予西湖的柳以人的情感动作。A.运用了比喻,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B.运用了夸张,“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水的迅猛。C.运用了拟人,“怨”字赋予羌笛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愁。D.运用了借代,用“干戈”代指战争。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读懂了城市治理的隐患”搭配不当,应把“读懂”改为“看到”;二是“看到了……的担忧”搭配不当,应把“看到”改为“读懂”;三是“使我们却……”成分赘余,删除“使”。以上修改全都正确的只有D。
4.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错误,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5.答案 (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3)(示例一)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示例二)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琴”“拱”“鹭”等。
高考语文考前必测--19.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考前必测--19.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Ⅰ,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考前必测--15.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考前必测--15.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Ⅰ,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考前必测--9.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考前必测--9.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附答案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Ⅰ,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