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文章线索分析-五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部编版)
展开专题11 文章线索分析
一、 知识点回顾
【考点分析】
1、什么是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种感情等等。运用线索是以某个事物等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2、线索的作用:
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3、你能结合所学课文说说设置线索的方法有哪几种吗?
以“人”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物”为线索,如 《白杨树》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以“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乡愁》《我的老师》
4、文章中常见的线索
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三颗枸杞豆》,先用倒叙的写法引出回忆,然后按时间的顺序记叙“我”童年时候怎样受枸杞豆的启示,懂得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的。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成长的轨迹。
②以空间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③以事物为线索
如《繁星》, 围绕“繁星”,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的深切感受。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 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④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 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⑤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
⑥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特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使读者清楚的看到“男子汉”逐渐 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点.
⑥多种线索混合使用
如《月迹》全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在 寻月亮的过程中又按“中堂里”—“院内”—“院外”的空间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有又有孩童“失望”—“嫉妒”“争执”—“惊奇”—“满足”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考题方法破解】
✅题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公式 1:找出串联文中脉络的关键线,可以是: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作者的行踪等。
✅题型 2:XX 线索的作用是什么?
公式 2:文章以“XX”为线索,中间串写了“XXX”“XXX”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 例题分析
(2021·全国·五年级期末)
改变一生的闪念
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chì)声。
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了这里。
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ɡān)尬(ɡà)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līn)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救了我,但我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一大堆话”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您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在十几年前的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小女孩吗?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谢谢您,是您的善举改变了我的一生。 点拨:往事回放,女孩自我介绍,重点是女教师对女孩的帮助。
三、 习题演练
(2022·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理解。
最大的麦穗
①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③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④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⑤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⑥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⑦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读第①段中苏格拉底说的话,提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再联系下文,思考该问题的答案。并将提出的问题和思考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定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晓华同学读了第④段后,觉得“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写得好,就用波浪线画了下来。好在哪里?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想想,帮助晓华同学把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第⑥段,如果想告诉听众“最大的麦穗是在什么时间摘下的?”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本段中“__________ ”这个词语要读重音。
5.你认为“最大的麦穗”是指______________。
6.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湖北黄石·五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笑
①那年上学,我要交一大笔学费。正发愁时,父亲回家对母亲说,他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父亲却笑着安慰母亲。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这学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
②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新工作。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时总是笑嘻嘻的。
③一天,父亲进门时笑着说:“工作找好了,明天就上班。”第二天早晨,父亲穿着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gòu)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看父亲的样子,嫌弃地端着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第三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被夹在自行车后面。
④两个月下来,建筑工程完工,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地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天黑了才回家。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此后,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要是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却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
⑤有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前面围了好多人,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我从没有见父亲哭过,看他这个样子,我慌忙往家里跑。等我带着母亲来到出事地点时,父亲已不在那里了。晚上,父亲进门时还是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母亲问:“伤着哪没有?”父亲说:“什么伤着哪没有?”母亲说:“别装了!”父亲忙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处理好了,吃饭。”第二天一早,父亲又骑三轮车走了。母亲说:“儿子,你爸爸虽然没大本事,可他一心为这个家,要尊敬你爸爸。”我点了点头,第一次觉得他是那么可敬。
⑥就这样,父亲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离开家去上大学的那一天,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打车或有专车送到火车站,我和母亲则坐着父亲的三轮车去。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当时,我真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
⑦在车站告别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哭着喊了一声“爸爸”,但接下来除了大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仍是笑嘻嘻地说:“这孩子,哭什么!”
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线索图。
8.第③段中父亲回来后“浑身都是泥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天回家时父亲穿得“干干净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变化突出了父亲_______________。
9.第⑤段中画“ ”的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父亲翻车后哭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晚上,父亲进门时还是笑嘻嘻的”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④段中写道:“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而第⑥段中则写道:“我真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结合这两个句子,我会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⑦段中写道:“我再也忍不住了,哭着喊了一声‘爸爸’,但接下来除了大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你认为“我”可能想对爸爸说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父爱深深
“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灵。那是1964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织自己的乐队。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咱们自己做!”他说。
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做音箱。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黏胶。终于,音箱做成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
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乐不够流畅、华美。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长大后,我曾经跟爸爸谈起音箱的事情。爸爸证实了我当初的想法:他并不是没钱买音箱。爸爸微笑着说:“我只是想和你一起分享一些时光。那些制作音箱的夜晚,我们懂得了许多东西,不单是电线什么的,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情感。”
的确,爸爸给了我金钱难以替代的真情。别人的父亲或许只是简单地给他们的儿子购买音箱,但我的爸爸却给了我:他的时间、他的关注、他的爱心。
那个自制的音箱很早就丢失了,但我仍能清晰地回想起它的形状,它散发出的胶水味,它传出的第一个音符以及爸爸微笑的脸——特别是那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12.加点的词语“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
13.当听说爸爸不能给“我”买音箱后,“我”的心情怎样?用“ ”画出描写“我”此时此刻心情的句子。
14.对“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的正确理解是( )
A.“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B.“我”体会到父亲的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为重要。
C.“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了。
D.“我”唱得非常好,只是音箱效果影响了“我”的成绩。
15.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四件事,请以“音箱”为线索,拟写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有“音箱”两个字。
①想要音箱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④回想音箱
16.文中划线句子连续用了三个“他的”,这样表达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金钱难以替代的真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广西·永福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五年级期末)课外阅读。
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异 优秀)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旅生活。在军旅生活中,他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 (jié jìn quán lì),多次亲临前线去(视察 检察)。由于他亲自感受到了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十分(脆弱 虚弱),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他眼前时,他忽然(震 振)作起来,睁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面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
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被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励着千万人的斗志。
18.用“\”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或字。
19.根据文中拼音写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所填词语的意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
21.短文从哪几件事表现了陆游的爱国情?
①30岁受奸臣打击并不灰心,苦读兵书,认真习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是以_____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的。
(2021·安徽六安·五年级期末)阅读。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得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一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追着,跑着,挥动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23.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__________。
24.长大后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
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二段中“惊愕”一词表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26.“我”曾两次抗议妈妈喊“我”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摘引原文词语回答)
第一次抗议的语气____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
第二次抗议的语气____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
27.妈妈该不该喊“我”小名?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
(2021·河南信阳·五年级期中)课外阅读
一双黑布鞋
夕阳在枪声中跌落,暮色渐渐浓酽(yàn)起来。红军有很多人负了伤,他们被包围了。
侦察员回来了,胸口一个弹孔,身后一条血路,乌黑地延伸在惨白的月色里。他是爬着回来的。他躺在那块冰冷的石头上时,已是弥留之际,然而眼睛终是不闭。“放心去吧,你娘的后事有我……”他的堂弟弟泣着说。没有反应,那眼睛还是睁着。有很多人安慰他,然后他茫然暗淡的眼睛却顽强地睁着,睁着……
“是入党问题么?”指导员低声地问连长。连长铁青着脸,摇摇头。他默默地蹲下去,脱掉了套在侦察员脚上的那双黑布鞋,眼睛闭上了。尽管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那颗年轻的痛苦的心显然是安息了,战士们比血更宝贵的眼泪流了下来。是的,这是全连唯一的一双鞋,只有执行最特殊的任务的人才有资格穿。
拂晓的时候,在枪声和火花中,机枪手大个子穿着这双布鞋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全连冲了出去。然而机枪手牺牲了,他僵硬地斜倚在岩石上,手里却捧着那双染满血的黑布鞋,似在痴痴地等候……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布鞋的脚印延伸着,雪山,草地,延安,北京……
28.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弥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雨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文章用了第______人称的写法,其中主要人物是_________;以____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
30.文章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画线部分成功地描写了战士弥留之际的眼睛,这双眼睛为什么在临死前还要那么顽强地睁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与理解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早已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
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 )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 )在一起,悉心( )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几颗小脑袋( )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 )上了斑斓的衣衫。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 )在一个线拐子上。
好了!开始放了。嘿!风筝!全是风筝!这些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带着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niǎn)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线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32.把下面这些动词填入第二段中的括号里。
拼 缠 系 抵 弯 穿
33.选文第二段中“几颗小脑袋”代指______。
34.认真读选文第二段,根据内容说说做风筝的过程。
做骨架→( )→( )
35.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36.这篇短文以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时____、____这两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____之情。
(2020·全国·小升初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握住母亲的脚
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您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37.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3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划线的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时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第四自然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39.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
_______________
40.“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
41.从文中选择一个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喜欢理由。
_______________
4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
(2020·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布鞋
历彦林
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就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
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那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的梦乡。
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43.娘有一手好针线活儿,她做的鞋不但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
44.短文以________为线索,通过对___________的往事的深情回忆,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表达了“我”____________。
45.“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母亲的“期待”指的是________,“贴”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_________。
46.短文第1自然段运用( )的手法,突出了布鞋留给“我”的美好记忆。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比
47.“我”为什么对母亲做的布鞋难以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我”的母亲于夜深人静时在灯下缝补的情景,让你产生了哪些诗情画意的联想?写一写你想到的某首诗或是某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现代文阅读。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49.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你是怎么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母爱是伟大的,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他们最后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谁都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2.对某事做出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3.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弟子们后悔没有抓住机遇,错失良机,并为此感到羞愧的心情。
4.刚刚 5.指人生的理想或目标。 6.写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提问和文章的理解。
短文第①自然段中苏格拉底说的话是“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由这句话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他们最后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短文“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所以可以得出答案: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谁都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定夺”的意思是对某事做出可否或取舍的决定。文中指的是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过早的决定哪个是最大的麦穗。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句中“摇晃着脑袋”、“嘲笑”赋予“小麦”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弟子们后悔没有抓住机遇,错失良机,并为此感到羞愧的心情。
4.本题考查词语的朗读。
短文第十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摘下最大的麦穗的原因,结合问题“什么时间摘下的”、“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可知,应重读“刚刚”。
5.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最后一自然段中的“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可知,最大的麦穗是指人生的理想或目标。
6.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概括。
阅读文章可知,短文写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7.(1)骑着旧三轮车去学校送货(2)在送货路上摔坏了电冰箱(3)嫌弃(4)骄傲 8. 到建筑工地打工
不想被孩子嫌弃,回家前提前换衣服 在意孩子的想法和照顾孩子的感受 9. 动作 电冰箱摔坏了,要赔偿 不想让家人担心 10. 为什么“我”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上学的费用是父亲辛苦骑三轮车奔波得来的,“我”理解了父亲的挣钱的不容易,也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因为父亲为这个家一心一意地付出,他是伟大的,所以“我”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 11.爸爸,谢谢您!感谢您为我和这个家所付出的一切。您是我们的骄傲!
【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第三段的“第二天早晨,父亲穿着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看父亲的样子,嫌弃地端着碗离开了饭桌。”可以知道我看到工作回来浑身泥浆的父亲,感到十分嫌弃。
从第四段的“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要是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却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可以知道我会因为父亲骑着旧三轮车去学校送货而感到难堪。
从第五段的“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可以知道父亲在送货路上摔坏了电冰箱,回家后依旧笑嘻嘻不让家人担心,我觉得父亲是可敬的。
从第六段的“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当时,我真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可以知道我因为父亲为我的辛勤付出而感到骄傲自豪。
根据以上信息,线索图中的答案为:(1)骑着旧三轮车去学校送货(2)在送货路上摔坏了电冰箱(3)嫌弃(4)骄傲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三段的“两个月下来,建筑工程完工,工程队解散了。”可以知道父亲回来后“浑身都是泥浆”的原因是到建筑工地打工。从第二段的“我一看父亲的样子,嫌弃地端着碗离开了饭桌。”可以知道第二天回家时父亲穿得“干干净净”的原因是不想被孩子嫌弃,回家前提前换衣服。这样的变化体现了父亲十分在意孩子的想法和照顾孩子的感受。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划线句的“看”“摔坏”“摸”“抹”这几个动作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
一般情况,送货人在送货时弄坏了物品,是需要赔偿费用的。父亲送货拿到的钱不多,但因为摔坏了冰箱而需要额外赔付。因此,父亲父亲翻车后哭泣是因为电冰箱摔坏了,要赔偿。
从文章内容可以知道父亲是一个顾家,顾及家人感受的人,即使在外工作遇到不顺,回家后也笑嘻嘻,免得家人担心。因此,“晚上,父亲进门时还是笑嘻嘻的”则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
1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第④段的“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和第⑥段的“我真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是“我”对父亲骑旧三轮车送货的不同看法,之前认为父亲的做法让“我”难堪,现在认为父亲的做法让“我”骄傲。同学们提问时可以以一个句子为关键点来提问,或者以“我”的心理变化为重点提问。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
示例一:为什么“我”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
解答:“我”上学的费用是父亲辛苦骑三轮车奔波得来的,“我”理解了父亲的挣钱的不容易,也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因为父亲为这个家一心一意地付出,他是伟大的,所以“我”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
示例二:为什么“我”不觉得父亲让“我”难堪,反而让“我”觉得骄傲呢?
解答:之前“我”没有理解父亲的挣钱的不容易,只是担心怕同学们嘲笑,才会认为父亲让“我”难堪。现在我因为理解了父亲的行为,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知道父爱的伟大,所以才认为父亲让“我”觉得骄傲。
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在车站告别时,“我”哭了起来的原因:一是要与父亲告别,不能经常看望父亲;二是理解和体会到父亲的付出,被父亲的爱感动了。
同学们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写话,说的内容可以是一些感恩的话语或者是关心祝福的话语。
示例一:爸爸,谢谢您!感谢您为我和这个家所付出的一切。您是我们的骄傲!
示例二:爸爸,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我们是知道的。您也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太操劳了。
12.“我”想有一个音箱 13.似要敲碎我的心灵。 14.B 15. 制作音箱 谈论音箱 16.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不断递进,突出“我”对父亲的深深感激,突出了父爱的主题。 17.有很多感情是金钱难以替代的。比如亲情。小明的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经常不回来,尽管父母给了他很多钱叫他买衣服,买玩具,但是他还是不快乐,因为他也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鼓励。
【解析】1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上下文的语境“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织自己的乐队”,可以得出“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我”想有一个音箱。
1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要求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的相关信息,提取关键词或句进行解答。
题目要求画出听说爸爸不能给“我”买音箱后,描写“我”此时此刻心情的句子。结合文章中“‘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灵。”可知,在听到父亲说没有钱给“我”买音箱后,父亲的话似要敲碎“我”的心灵。这里“似要敲碎我的心灵”表示“我”伤心、失魂落魄的心情。
由此可知,原文中“似要敲碎我的心灵”这个句子描写了“我”的心情。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理解句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分析,也可提炼句中的关键字词、赏析修辞等进行分析。
阅读题目中的句子可知,“我”认为自己获得了“胜利”,结合文章中“我”在父亲的陪伴下自制了一个音箱,虽然没有获奖,但是却引来了竞争者们的羡慕这一情节可知,“我”明白了父亲给自己做音箱这一举动是出于深深的爱,导致他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孩子。由此可知,题目中所说的“我”获得的“胜利”就是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
15.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事件时,要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阅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哀求买一个音箱参加乐队比赛,可父亲却以没钱为由拒绝了,反而和“我”共同自制了一个音箱。后来,“我”带着音箱来参加比赛,在竞争者们的讨论声中明白了父亲的爱和伟大。最后,“我”的比赛失败了,“我”却明白自己已经获得最大的礼物,那就是父爱。
已知文章内容,再结合“音箱”这一线索进行事件概括即可。
结合题目中给出的事件可以概括第二件事、第三件事为:制作音箱、谈论音箱。
16.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
要求学生先判断句子的手法或描写角度,再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如烘托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阅读题目中的句子可知,该句中重复出现了三次“他的”这一词语。由此判断这一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强调父亲给了“我”他的时间、关注、爱心,来增进句子的情感表达。既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又突出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17.本题考查主观性题目。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实际的生活,写出自己对“金钱难以替代的真情”这句话的看法,作答时不能偏离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哀求买一个音箱参加乐队比赛,可父亲却以没钱为由拒绝了,反而和“我”共同自制了一个音箱。后来,“我”带着音箱来参加比赛,在竞争者们的讨论声中明白了父亲的爱和伟大。最后,“我”的比赛失败了,“我”却明白自己已经获得最大的礼物,那就是父爱。
在这篇文章中,父亲没有给儿子花钱买音箱,而是自己陪伴儿子制作音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哪些真情是金钱所难以替代的,或哪些人因为金钱而忽视了真情。围绕“金钱难以替代真情”这一观点写一写你的看法。例如:有很多感情是金钱难以替代的。比如亲情。小明的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经常不回来,尽管父母给了他很多钱叫他买衣服,买玩具,但是他还是不快乐,因为他也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鼓励。
18.优秀 检查 脆弱 震 19. 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力量。 2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1. 34岁因主张北伐被免官还乡。 45岁投奔积极抗金的王炎,为收复失地而努力。 85岁,临终之际关心祖国统一,写下《示儿》。 22. 时间 陆游爱国
【分析】18.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的理解能力。
优异:特别好;特别出色。
优秀:出色,非常好;品行、成绩等非常好。
视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查看。
检查:查看;查考;检讨。
脆弱:不坚强;不稳固。
虚弱:身体衰弱,元气亏损;不结实。
震与振:都读作zhèn。
震的部首为雨。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夷伯之庙”。雷:“烨烨~电。”巨大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撼。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特指“地震”:~灾。〔~旦〕佛教经籍中的译名,指中国。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惊。
振的部首为扌。搬动,挥动:~动。奋起,兴起:~奋。古同“赈”,救济。古同“震”,威震。
19.本题主要考查看拼音写汉字,以及解释成语的能力。
首先读一读知道要写什么词语,接着写完再结合语境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书写时注意生字的笔画与结构,要做到正确、规范与美观。这里特别注意“竭”等汉字的笔画与结构,注意不要写错。竭尽全力: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背诵能力。
《示儿》全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特别注意“祭”等汉字的笔画与结构,注意不要写错。
2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
概括事件是,要包括时间、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30岁受奸臣打击并不灰心,苦读兵书,认真习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第三自然段:34岁因主张北伐被免官还乡。
第四自然段:45岁投奔积极抗金的王炎,为收复失地而努力。
第五自然段:85岁,临终之际关心祖国统一,写下《示儿》。
2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来介绍事件的走向。这里的时间关键词有:30岁、34岁、45岁、85岁。
线索可以定位到第一自然段,“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段,接下来的内容是据此展开叙述的。
23.我的小名“淼” 24.一是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二是不想被同学们笑话。 25.表现了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感到惊异,发现与孩子之间有了隔阂,非常的伤心。 26. 郑重 惊愕 不耐烦 复杂、叹气 27.应该,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妈妈对“我”的爱。不应该:因为“我”长大了,有自己的自尊心。
【分析】2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线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细读文本可知,本文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我的小名展开,我的小名贯穿全文,所以“小名”是本文的线索。我的小名“淼”。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每当听到妈妈喊“我”小名时,“我”的感觉是: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和过生日事件可知,我不想让母亲叫我小名的原因一是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二是不想被同学们笑话。
2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分析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即可。先明确“惊愕”是吃惊、诧异的意思,结合内容可知和,表现了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感到惊异,发现与孩子之间有了隔阂,非常的伤心。
26.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可抓住句子:郑重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而且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了。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来回答。
27.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先分析是否同意,然后阐述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应该,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妈妈对“我”的爱。不应该:因为“我”长大了,有自己的自尊心。
28. 指将要死亡。 文中比喻反动统治的残酷屠杀。 29. 三 侦察员、机枪手 时间 黑布鞋 30.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他想把珍贵的黑布鞋留给其他的同志。 31.这样团结的一个队伍,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走向成功。
【解析】28.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识记常见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组成形式及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病危将死的时候。出自《尚书·顾命》。
血雨腥风,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
2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人称写法。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人称写法相关方面的知识。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的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3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描写方法。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描写方法相关方面的知识。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神态、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另外,战士弥留之际的眼睛,这双眼睛在临死前还要那么顽强地睁着。因为,他很无私,他想把珍贵的黑布鞋留给其他的同志。
3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文章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同学们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我们要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32.弯 拼 系 抵 穿 缠 33.几个小伙伴 34. 糊纸涂色 系放线 35.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36. 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无比怀念和留恋
【解析】3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弯成弓、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小脑袋抵在一起、穿上衣裳、缠在线拐子上。
3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二段写的是小伙伴们在一起制作风筝的过程,“几颗小脑袋”指的是几个小伙伴。
34.本题考查段落的理解与分析。
第二段主要写了小伙伴们制作风筝的过程,由“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可以知道首先是做骨架,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可以知道然后是糊纸涂色,由“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可以知道最后是系放线。
35.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句。
本文主要写了小时候小伙伴们一起制作风筝和放风筝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无比怀恋童年生活。所以文章的中心句是: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36.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这篇短文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童年时制作风筝、放风筝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恋和留恋之情。
37.握住母亲的脚 38.A 39.青少年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他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不易,所以感慨万千,潸然泪下。青年从表面上了解母亲到真正体验到母亲的心酸和无私奉献,领悟到了人生真谛,灵魂由此得到了升华。 40.握母亲的脚在手,懂得了做人不易的道理,就会时刻不会忘记肩负的责任,艰苦奋斗,踏实做人,一生都不会懈怠。 41.示范:我比较喜欢就在“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这里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我”对母亲的爱,情感真挚。 42.示例:一个能理解母亲的人,会感恩母亲的人,才是真正能担当大事的人物!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唯一的生命。孩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是妈妈一生的愿望,妈妈不求大福大乐,不求雍容华贵,只愿自己的儿女过上幸福的日子。一个人必须懂得母亲的爱,才会去爱其他人;一个人必须懂得母亲养育你的那份责任心,才会对自己所干的事承担起责任。 我们应该好好感恩妈妈,不是将来,而是现在。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让妈妈感受到你对她的爱。让她觉得对你的教育、养育有了最好的回报。一个从小就会感恩妈妈的人,将来一定能干成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其实,我们对母亲的爱永远小于母亲对我们的爱。
【分析】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某公bai司应聘,主考官要他回家必须抱抱母亲的脚,第二天向他汇报。毕业生如约为母亲洗脚并抱抱她的双脚,他发现妈妈的脚竟如此的坚硬,他终于理解了母亲。正是因为理解了母亲,他几年后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经理。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握住母亲的脚”。
38.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划线的词语“理解”的含义不相同。(A)中大学生对母亲的理解还没有那么深入,(B)中的理解指大学生真正理解了母亲,体会了母亲的不易,这里两个词语意思不同,选项A错误。
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文章内容“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您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和“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可知青年大学生握住母亲的脚懂得了很多道理。
40.考查理解句子含义。通过前文内容“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可知通过握住母亲的脚,可以理解很多做人的道理。
4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即可,可以从用词、修辞、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4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感受,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43. 鞋底平整结实,耐穿 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44. 布鞋 母亲为“我”做布鞋 对“我”的疼爱 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45. 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个有出息的人 “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6.D 47.布鞋不仅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关爱与期望,还影响着“我”做人,让“我”学会了感恩,努力做一个有出息、不虚荣的人。 48.我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分析】43.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细读第二、三段可得出答案。
44.这是对文章线索的考查。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物、人、事、地点、时间、情感六种,此处以“布鞋”为组材线索,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布鞋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恋之情。
45.考查文章关键句的理解与赏析。结合文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可知母亲期待“我”可知好好学习,做个有出息的人;结合上文“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可以得到“我”知道母亲做鞋的艰辛;下文“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可以知道这是“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想念。
46.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学生要能够准确判断句子属于什么手法,在课下要多去练习,做到可以仿写和赏析修辞手法。世上的鞋千万种,但是能够让我“我”难以忘怀只有母亲的鞋,这是对比的手法。
47.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布鞋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结合文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就学会了感恩”“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相关语句可知,布鞋不仅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关爱与期望,还影响着“我”做人,让“我”学会了感恩,努力做一个有出息、不虚荣的人。
48.考查古诗的识记能力。学生在课下要多去积累,答题时才能快速写出答案。示例:我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9. 母亲的白发 母亲的白发贯穿了全文,从文章的标题到全文内容。 50.(1)母亲深夜敲盆赶老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5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高明的织工”和“勤劳的春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织着绿色”“吐着绿丝”都是“绿色”,绿色代表着希望与美好,也表明了母亲用她的善良、辛勤劳作在努力认真生活着。 5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人。 53.(1)“白发” 是全文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54.亲爱的妈妈,谢谢您为我付出的一切。妈妈,您辛苦了!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妈妈,我爱您!
【分析】4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文的标题是“母亲的白发”,全文围绕“白发”组材,表达对“白发”母亲的赞美,可以看出“白发”就是全文叙事的线索。
50.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概括事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让我心痛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语段文段,分析其主要内容,可知第四至六段写的是母亲深夜敲盆赶鼠,第七至九段写的是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51.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高明的织工”和“勤劳的春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织着绿色”“吐着绿丝”都是“绿色”,绿色代表着希望与美好,也表明了母亲用她的善良、辛勤劳作在努力认真生活着。
52.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从“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等句子可以提炼出母亲的形象,主要突出了母亲勤劳、乐观、朴质的形象。
5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全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分析判断。本文的标题是“母亲的白发”,全文围绕“白发”组材,表达对“白发”母亲的赞美,可以看出“白发”就是全文叙事的线索。“白发”也正是母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白发”,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5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想对母亲说的话即可,其中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专题11 文章线索分析-四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文章线索分析-四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部编版),共35页。
专题08 思想情感分析-四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 思想情感分析-四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部编版),共33页。
专题08 思想情感分析-五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 思想情感分析-五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部编版),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愤然到醒悟到忏悔,整理文章内容要点,细读第③段中的句子,完成练习,体会文中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感情,给下列加点汉字选择正确的拼音,比一比,再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