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09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09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文件包含09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docx、09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09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一)(2022·江苏南京·七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积累文言实词。
A组:一字多义
(1)一狼径去(《狼》)( ) (2)意与日去(《诫子书》)( )
B组:形近字
(3) 弛担持刀(《狼》)( ) (4)年与时驰(《诫子书》)( )
2.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恐/前后受其敌
C.狼/不敢前 D.其一犬/坐于前
3.下面是根据本文改写的白话文片段,读后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暮色降临,屠夫挑着只剩下几根骨头和一把尖刀的担子,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A忽然树叶发出萧萧飒飒的响声,狂风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声粗野的吼叫声,一会儿低些,一会儿高些,互相应和着。屠夫听出这是狼嚎,赶忙回头,看到两只眼睛泛着绿光的饿狼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慢慢地向屠夫逼近。
……
屠夫快速拿起担子,想赶紧离开这危险之地。B突然看见另一只狼竟然躲在旁边的洞里面,准备攻击屠夫。这只狼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多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跑过去,用尽全身之力砍断了狼的大腿,狼被杀死了。这时屠夫不禁感到后怕:C 。
(1)任务一:请点评A处画线句改写的妙处。
(2)任务二:B处画线句的改写欠妥,请修改。
(3)任务三:请发挥想象,在C处补写屠夫的心理。
【答案】1. 离开 消失 解除,卸下 迅速逝去
2.D
3. 描写了阴森的环境和狼的叫声,营造了恐怖的气氛。 转眼看见另一只狼竟然在堆积的柴草后面挖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自己的背后。 示例: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迷惑我,让我放松警惕;以便后面那只狼偷袭得逞,可真是狡猾啊,差一点我今天就要命丧于此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作答此题可以根据句子大意来推断。
(1)一狼径去: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径,离开。
(2)意与日去:意志随岁月而流逝。去,消失。
(3)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刀。弛,解除,卸下。
(4)年与时驰:年华随时光而飞驰,迅速逝去。弛,迅速逝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D.“其一犬坐于前”意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其一”为句子主语,其中一只狼,“犬”,名词做状语,用来修饰“坐”所以停顿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景补写。
(1)任务一:A处画线句为环境描写,“忽然”“萧萧飒飒的响声”“狂风”“粗野的吼叫”既描写了当时屠户所处环境的阴森可怕和狼发出的让人害怕的叫声,又渲染了极其恐怖的氛围,暗示了屠户处境的危险。
(2)任务二:B处画线句的改写与原文意思不符,“一狼洞其中”意为“一只狼在柴草后面挖洞”,而不是“躲在旁边的洞里面”。此外,根据前文“屠夫快速拿起担子,想赶紧离开这危险之地”可知,后面主人公一直为“屠夫”,“……准备攻击屠夫”人称表述应进行转换,可改为“准备攻击自己”;
故B句可改为:转眼看见另一只狼竟然在堆积的柴草后面挖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自己的背后。
(3)任务三:此时屠夫已经杀掉两只跟随自己并威胁自己安全狼,他用勇敢和智慧杀死了前狼,又发现了另一只躲在柴草垛后准备攻击自己的狼,也当机立断将其斩杀。所以此时屠夫会恍然大悟,会为自己的勇敢智慧感到自豪,会为自己的谨慎感到庆幸,围绕此意去写即可。
示例:好险啊!原来这两只狼在打配合战。要不是我迅速制敌,要不是我小心谨慎巡视后面,恐怕早就被这狡猾的狼偷袭了!
【点睛】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共两处)
终 日 在 天 中 行 止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
(2)元方入门而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
(3)因往晓之( )
(4)若屈伸呼吸(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2)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7.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中都提到了“忧”,请你谈谈这两种“忧”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入①则无法家拂士②,出③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①入:在国内。②法家拂士: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③出:在国外。
【答案】4.终日/在天中/行止
5. 离开 回头看 )告知,开导; 你
6.(1)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7.《杞人忧天》中的“忧”指担忧不可能发生的灾祸,这是没有必要的。材料中的“忧”是指担忧国内没有贤士辅佐和敌国外患的侵略,导致亡国,这是必要的。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终日”是从时间上修饰谓语“行止”,之后应断开;“在天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行止”,之后应断开。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终日/在天中/行止。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一只狼径直离开。去,离开。
②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就去开导他。知,告知,开导。
④句意: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轻薄;治,修养。
②晓,告知,开导;舍,同“释”,解除,消除。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本文重点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文章通过一个杞国人的故事,嘲笑了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故本文“忧”的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为无根据地事情忧虑和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链接材料】从一个国家兴亡的角度论证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故材料中“忧”的是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
【点睛】参考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链接材料译文: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意识,(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课外阅读
(三)(2022·江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述古①密直②,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曰:“某寺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⑤之。引群囚立钟前,谕⑥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⑦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⑧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⑨之即服。
(《梦溪笔谈·摸钟辨贼》)
【注】①陈述古:陈襄,字述古。②密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简称。③的为盗者:真正盗窃的人。④绐:读dài,骗。⑤祠:供奉。⑥谕:告诉,吩咐。⑦同职:同僚,同事。⑧帷:帷幕。⑨讯:拷问。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能辨盗至灵
B.祭讫以帷围之 以刀劈狼首(《狼》)
C.出乃验其手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D.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
(2)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10.陈述古之所以能成功捕获盗贼,是抓住了盗贼怎样的心理?
11.有同学认为,故事中“摸钟”是辨贼的主要方式,但作者却详写了陈述古“迎”钟、“祠”钟、“祷”钟等行为,这属于详略不当。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8.B
9.①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就不会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旦摸它,钟就会发出声音
②过了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
10.陈述古懂得盗贼的犯罪心理,凡是偷盗者都会做贼心虚,试图极力掩盖自己的行为,这样反而容易露出马脚。
11.不同意,因为这样更能看出陈述古聪明,机智,善于利用罪犯的心理。
【解析】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至:动词,到,到了/副词,特别;
B.以:都是介词,都可译为“用”;
C.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D.因:介词,乘着,凭借/连词,于是,就;
故选B。
9.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为,做;之,代词,代指钟;则,就。
(2)句中重点词有:良久,过了很久;以,用;之,代词,代指钟。
10.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文章“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可知,陈述古说此钟能辨认盗贼,不是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摸它就会发声响。再结合“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可知,“盗”不敢摸钟,所以只有他手上无墨,以至露出真面目,可见他做贼心虚,相信陈述古的话,恐钟有声,不敢摸。由此可看出陈述古懂得盗贼的犯罪心理,凡是偷盗者都会做贼心虚,不想被别人发现自己的偷盗行为,极力掩饰自己的偷盗行为,最后反而露出真面目。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表明观点:不同意。
接着,分析理由。结合文章“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可知,陈述古懂得盗贼的犯罪心理,凡是偷盗者都会做贼心虚,不想被别人发现自己的偷盗行为。而详写“迎”钟、“祠”钟、“祷”钟等行为是为了让盗贼相信此钟“辨盗至灵”,抓住盗贼“做贼心虚”的心理,让他露出马脚,由此也可以看出陈述古聪明,机智。
【点睛】参考译文:
陈述古密直,曾经在建州浦城县担任知县。当时,有个富人家里被盗,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盗贼。陈述古就骗那些囚犯说:“某个庙里有一口钟,能辨认盗贼,特别灵验!”于是,就派人把那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的后阁里去。(陈述古)把囚犯们带到钟前,说:“不是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摸它就会发声响。”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向钟祷告,态度很是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很久,才叫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摸完后叫他们把手拿出来检验,只见手上都有墨汁,只有一囚犯手上无墨,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经过审讯,这个盗贼立即承认了犯罪事实。
(四)(2022·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③,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④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⑤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⑥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⑦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④嘿然:不说话的样子。⑤录:邀请。⑥乡:通“向”,先前的意思。⑦寤:醒悟,觉悟。
12.(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共两处)
余 各 以 功 次 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旁有积薪
②客谓主人
③俄而,家果失火
④终亡火患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乃寤而请之”一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B.而不录言曲突者
C.博学而笃志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5)读了这个故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不少于两点)
【答案】(1)余/各以功次/坐。
(2)①堆积;②对……说;③不久;④同“无”,不。
(3)A
(4)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
(5)①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②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作答此题,可以结合句意和文言语法进行判断。
根据句意“余下的人各自按照功劳排定座位”可确定句中的“余”是主语,“各以功次”是状语,“坐”是谓语核心语,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的原则,可确定断句为:余/各以功次/坐。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旁边还堆积着柴草。积:堆积。
②句意为:有人对主人说。谓:对……说。
③句意为:不久后,家里果然失火。俄而:不久。
④句意为:始终也不会有火患。亡:同“无”,不。
(3)“乃寤而请之”一句中“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A.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B.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C.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D.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重点词语:更,改变;远,使……远离;不者,不这样的话;且,将要。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结合“主人嘿然不应”可以看出,主人不听客人的劝告,导致了火灾的发生。灭火后,起初只知道感谢救火的人,没有反思起火的原因,“而不录言曲突者”,忽略了当初善意劝谏的人。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防患于未然。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他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主人沉默而不答应。不久后,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于是醒悟邀请了那人。
(五)(2022·江苏·南师附中新城初中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豖③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豖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注释:①乐正,是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②夔:人名。③豖:野猪。
1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一处)。
晋师己亥涉河也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含义。
(1)凡闻言必熟论( ) (2)及其家穿井( )
(3)国人道之( ) (4)丁氏对曰( )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 若夔者一而足矣
B.久之 至于晋而问之
C.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以攻其后也 以平天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答案】13.晋师/己亥涉河也
14. 凡是 等到 讲述 应答,回答
15.D
16.(1)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得到了一个人。
(2)音乐是天地的精华,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
17.言语的传播会产生误漏,不可不加分析盲目传播;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事对人都必须进行理性地检验;对于真相,越接近第一现场越能调查清楚。
【解析】
13.本题考查断句。结合句子意思和结构断句。
意思是: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晋师”做主语,应断开;
“己亥”为时间状语,修饰“涉河”;
故断句为:晋师/己亥涉河也。
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凡:凡是;
(2)句意: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及:等到;
(3)句意:居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4)句意:姓丁的回答说。对:应答,回答。
1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
A.若:代词,你/副词,像。用法不相同;
B.之:音节助词,起调整语气的作用/代词,这件事。用法不相同;
C.于:连词,表承接,引出前面动词的对象,不译/介词,在。用法不相同;
D.以:都为介词,来,用来。用法相同;
故选D。
16.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
(1)得:得到;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
(2)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乐:音乐;精:精华;节:关键;“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是判断句。
17.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文章所讲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别人把舜说的话“得到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传成“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
第二个故事把丁氏说家里挖了一口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这句话传成丁家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第三个故事是把“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传成“晋军三豕过黄河”。
这三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传言。结合第一段句子“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可知,对待传言应该逐一调查、分析和考证,不能盲目地相信传言,更不能以讹传讹。因为言语的传播会产生误漏。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像这样听消息,还不如什么都没听。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六)(2022·江苏·景山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pó)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晨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guō)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怒汝耶?”妻顿悟,遂止。
18.解释下列词语:
(1)人不堪其忧: (2)又恐贻笑士人: (3)随夜随呼勿辍: (4)遂止:
19.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晨至昏 幸甚至哉 B.以儒学闻于时 屠惧,投以骨
C.好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仅呼半日 吾日三省吾身
20.翻译句子。
(1)何聒噪若是耶?
(2)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汝怒耶?
21.“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中的“儒学”的创始人是( ),他的及他的弟子的言行被记录在( )中流传,朱熹将此书与《中庸》《大学》《____》合称为“四书”。
22.从何梅谷身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8.(1)能忍受(2)害怕,担忧,担心(3)停止(4)于是,就
19.C
20.(1)(你)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或:为什么像这样吵闹呢?
(2)观音菩萨每天被你喊上千遍,怎么能不对你感到生气呢?
21. 孔子 《论语》 《孟子》
22.选择恰当的方法,能够成功地说服他人。(说服别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解析】
18.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2)句意:他又怕被读书人嘲笑。恐:害怕,担忧,担心。
(3)句意: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辍:停止。
(4)句意:于是停止做佛事。遂:于是,就。
19.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到/副词,非常;
B.介词,凭借/介词,把;
C.动词,爱好/动词,爱好;
D.名词,天/名词,每天;
故选C。
20.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何:为什么。聒噪:吵闹。若:像。
(2)重点词语:尔:你。安:怎么。汝:你。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21.考查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
22.考查感悟启示。结合“止之则弗从”可知单纯阻止妻子做佛事,妻子不听。结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可知何梅谷再三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的方法来让妻子意识到自己从早上到黄昏,嘴里一定要叫上千遍“观音菩萨”这种方式不可取,最终让妻子停止做佛事,这是何梅谷用自己的巧招妙方让自己的妻子不要因为喜好佛事而每天念无数次的观音菩萨。由此可知,本文告诉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能够成功地说服他人。
【点睛】参考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近晚年,喜欢做佛事,从早上到黄昏,嘴里一定要叫上千遍“观音菩萨”。何梅谷凭借儒家学说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被读书人嘲笑,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再三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他的妻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吵闹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千百遍,怎么会不对你生气呢?”他的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七)(2022·江苏泰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石遗记·任末好学》,有删改)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喜欢。
2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笈从师( ) ②人若不学( )
③常以净衣易之( ) ④夫人好学(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何以成
A.可以为师矣(《十二章》) B.静以修身(《诫子书》)
C.投以骨(《狼》) D.以刀劈狼首(《狼》)
24.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门 徒 悦 其 勤 学
25.翻译下列句子。
(1)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26.如何理解任末临终前的告诫?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23.(1)①跟从 ②如果,假如,假使 ③交换,更换 ④发语词(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A
24.门徒/悦/其勤学
25.(1)他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来记下这件事。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6.能围绕好学、勤学来写即可
【解析】
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①句意:背着书箱跟着老师求学。从:跟从。
②句意:人如果不勤奋好学。若:如果,假如,假使。
③句意:常用干净的好衣服去换取他(那记满心得的)脏衣服。易:交换,更换
④句意:勤奋好学的人。夫:发语词(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则何以成”的“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A.以:介词,凭借;
B.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C.以:介词,把;
D.以:介词,用;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他的学生极为敬佩其学习精神。“门徒”是主语,“悦”是谓语,“其勤学”是宾语。故断为:门徒/悦/其勤学。
2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会意,体会;题,写、记;以,来。
(2)重点词: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止,同“只”,只是;耳,语气词,罢了。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
任末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即便人死了,但仍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些不学无知的人,即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这是任末对学习的总结,可从人要勤学不辍、好学不倦这方面来谈。结合任末学有所成的原因可以得出启示:我们在求学时应该有端正的态度,刻苦学习,不懂就问;克服学习路上的困难等。
【点睛】
译文: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箱跟着老师求学,不怕路远多难。常说:人如果不勤奋好学,如何成就事业?有时在大树下盖茅屋,削树木藤条当笔用,刻树皮取树汁当墨水。夜晚靠星月的亮光勤奋好学,如实在太黑,就用麻蒿做成火把照着读书。读书时一有心得,则把心得记在衣服上。他的学生极为敬佩其学习精神,常用干净的好衣服去换取他那记满心得的脏衣服。任末临终的时候告诫学生们:“勤奋好学的人,即便人死了,但仍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些不学无知的人,即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八)(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相去数十步:________ ②意甚仓皇:________
③狼闻声四顾:________ ④气已绝矣:________
28.下列句中的“之”与“始望见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久之不动
C.得一人之使 D.下车引之
29.翻译句子。
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0.百度百科上这样评论这个故事: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你是否还有另外的理解?请从“牧童”和“大狼”任选一个角度,说一说。
【答案】27. 去:距,距离; 意:神情; 顾:看; 绝:断。
28.D
29.①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朵,故意让(它)吼叫(或:号哭)。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0.任选一个角度均可。“牧童”角度:人有时比较残忍,比如故事中的牧童,利用大狼的爱子之情,使之最终气绝身亡。“大狼”角度:做事要冷静、有决断,比如故事中的大狼不知道先救哪一个,奔波于两树之间,最终自己气绝身亡,也没能救下小狼。(或:亲情是伟大的,人如此,动物亦是如此。大狼最终累死,是因为在它心中,唯有它的孩子。)
【解析】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相去数十步:相距数十步。去:距,距离。
(2)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意:神情。
(3)狼闻声四顾: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顾:看。
(4)气已绝矣:它已经断气了。绝:断。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始望见之”中的“之”,代词,指小狼。
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之:音节助词,不译;
C.之:助词,的;
D.之:代词,指元方;
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1)重点词:童,牧童;于,在;扭,扭动;故,故意;令,让;嗥,哭叫。
(2)重点词:之,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30.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理解。
结合全文看,牧童是反面角色,残忍无情;大狼是正面角色,展现了母爱的伟大。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牧童”角度。结合“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可知,牧童主动进入狼窝捉走小狼,并且利用小狼累死大狼,利用大狼的母爱使大狼气绝身亡,其行为非常残忍,由此看出人有的时候非常残忍。
(2)“大狼”角度。结合“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可知,大狼本身是非常凶猛的动物,但是却因为一腔母爱,被牧童活活累死,由此看出亲情是伟大的,人如此,动物亦是如此。
(3)“大狼”角度。结合“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可知,大狼本来是凶猛的,但是因为小狼被抓,失去了冷静,被牧童牵制,奔波于两树之间,最终自己气绝身亡,也没能救下小狼。由此可知做事要冷静、有决断。
根据以上分析,任选一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译文:
有两个牧童到山里的狼的巢穴里去,巢穴里有两只小狼。他们计划分别捉它们,两人各自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过了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变弱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九)(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
吴起守诺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31.下列虚词“之”字与例句“起不食待之”中的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久之 C.因往晓之 D.下车引之
32.下列解释加点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返而食 期:约定 B.方与之食 方:正
C.起之不食以俟者 俟:等待 D.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担心
33.翻译句子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②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3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答案】31.B
32.B
33.①从前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就留老朋友吃饭。
②他像这样守信用,应该他能使军队信服了吧?
3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解析】
31.考查虚词“之”的意义与用法。题目中的“起不食待之”中“之”是代词,代他。而B项“久之”是过了很长时间。“之”是补足音节。其它ACD三项都是代词。故选B。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方与之食”的意思是: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不是“正”。故选B。
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昔(从前)、故人(老朋友)、食(吃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为(做,这里是坚守)、若(像)、宜(应该)、服(使……信服)”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4.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本文主要讲述了吴起诚实守信,不等到朋友不进食的故事,展现其诚实守信的品格。所以本题围绕着“做人诚实守信”来谈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十)(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
公冶长背诺
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②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②鸱(chī):鹞鹰。③宰:县官。
3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了解,懂得)
B.公冶长应而往(答应)
C.居无何(没什么)
D.冶长无以对(回答)
36.下列句中的“之”与“鸱是以怨之”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吏捕得之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久之,目似瞑
D.夫君子之行
37.翻译下列句子。
(1)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2)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
38.简要概括公冶长“无以对”有哪些原因。
【答案】35.C
36.A
37.(1)但是公冶长并没有把肠子给鹞鹰吃的意思。
(2)你自己(刚才)说:‘我打死的’,(现在)为什么又骗我呢?
38.他没看清围观的是什么东西;实际是因为他自私,不讲诚信。
【解析】
35.本题考查解释词义。根据句意,解释词义。
C.句意:过了不久。无何:不久。
故选C。
36.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例句中“之”,代词,他。
A.代词,他。
B.动词,去、到。
C.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D.助词,的。
故选A。
3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1)重点词语:然,但是。其:代词,他。饲:喂养。以:用。“饲鸱以肠”是“以肠饲鸱”倒装形式。
(2)重点词语:尔,你。何:什么。诈:欺骗。“何为诈”是倒装句式,“为何诈”的倒装形式。
38.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要点。
根据句子“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中的“以为死獐”“遥呼”可知,他没有看清楚大家围观的是什么。根据“恐人夺之”可知,他是自私造成的。再根据句子“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可知,是因为公冶长自私自利不讲信用,从而造成了“无以对”的结果。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一天,有一只老鹰来告诉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应声而往,果然找到一头死獐,然而公冶长此时已没有让老鹰吃死獐的肠子的意思。老鹰因此很怨恨他。不久,老鹰又飞过来告诉公冶长同样的话。公冶长再次前往,望见数人围着一件物体而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担心别人夺去,老远就喊道:“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到跟前,原来是一死人。众人于是扭着公冶长见县官。县官审问,公冶长再三为自己辩解,县官说:“你自己说‘是我打死的’,为什么还在欺瞒不承认?”公冶长无言以对。
(十一)(2022·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七年级期末)
任元受①事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②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③之入幕。元受力辞④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又名尽言。②迨(dài):及。③辟:征召。④辞:推辞。
3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任元受事母尽孝(侍奉) B.或以语话稍多(稍微)
C.尽言方养亲(正) D.虽名医不迨也(虽然)
40.下列句中与“其得疾之由”的“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久之 C.夫君子之行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1.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2.乐乐对任元受非常敬佩,请你说说他敬佩任元受的原因。
【答案】39.D
40.C
41.①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2.任元受是一个孝顺的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解析】
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虽名医不迨也”的意思是: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虽:即使。不是“虽然”。故选D。
40.考查虚词“之”的意义与用法。“其得疾之由”的“之”是助词,的。
A.代词,指旧知识;
B.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C.助词,的;
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4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太息(叹息)、许(答应)”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止(只)、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2.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事分析作答。从“任元受事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可见任元受是一个非常孝顺之人;从“张魏公作都督,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辞”可见任元受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生了很多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要么是饮食上的,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讲话太多了,要么是情绪波动太大了。我都早晚都侍奉在边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是我考虑不到的,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辟他到自己幕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十二)(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
谢道韫传(节选)
①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说。
②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①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②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③及遭孙恩③之难,举厝④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⑤所害,方命婢肩舆⑥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注】:①白:向……陈述。②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③孙恩之难:孙恩,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④厝:同“措”。 ⑤贼:此处指孙恩。⑥肩舆:乘坐轿子。
4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语
方 法
解 释
安大说
关注常见通假字
(1)( )
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联系成语:调兵遣将
(2)( )
及遭孙恩之难
联系课文:及其家穿井
(3)( )
宁先见杀
查阅字典:①动词,看见;②同“现”,出现;③用在动词前,表被动,释为“被”。
(4)( )
(此空填序号)
44.用“ /”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恩 虽 毒 虐 为 之 改 容 乃 不 害 涛
4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
46.读其文,悟其人。
(1)请模仿《三字经》的形式,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二、三两段中有关谢道韫的事件。
谢道韫,能吟咏,_______,_______。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
(2)读了这篇小短文,你对谢道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
【答案】43. 说,同“悦”,愉悦、高兴。 遣,派遣。 及,等到 ③
44.恩 虽 毒 虐/ 为 之 改 容/ 乃 不 害 涛
45.(1)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
46. 巧论辩 勇杀敌(勇护孙) 不仅聪识有才辩,而且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解析】
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谢安非常高兴。“说”是一个通假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说,同“悦”,愉悦、高兴;
(2)句意:谢道韫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说。“调兵遣将”意思是调遣兵力、将领,泛指调派人力。由此可以推断出,“遣”的意思是派遣;
(3)句意: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及其家穿井”的意思是“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的意思是“待,等到”。由此可知,此处“及”的意思是“等到”;
(4)句意:宁可我先被杀。结合句意可知,“见”在这里表被动,释为“被”,故选③。
4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恩虽毒虐”写的是孙恩的性格特点,后面应该停顿;“为之改容”写的是孙恩改变决定的原因,“乃不害涛”写的是他的做法,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4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差(大体)”“拟(相比)”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其(她的)”“数(几)”“欲(想要)”“害(杀害)”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6.(1)此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第二段写谢道韫替弟弟王献之辩论的事情,第三段写谢道韫勇敢杀敌被俘后保护外孙的事情,由此可以概括为“巧论辩”“勇护孙”。
(2)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第①段中“聪识有才辩”的意思是“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由此可以看出谢道韫是一个聪明、能言善辩的女子;从第①段中“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说”,第②段中“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也可以看出她的聪慧、善辩;从第③段中“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临危不惧的人;从“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手杀数人,乃被虏”“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可以看出她面对危险时的勇敢无畏,大义凛然。
【点睛】参考译文: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她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在一起,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讨论切磋问题,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的行动一如既往,不久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我先被杀。”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
(十三)(2022·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
不交一言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①。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②,为作三调③。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世说新语》
【注释】①渚下:水边。②胡床:一种坐具,因产自西域,故称胡床。③三调:反复演奏。三,虚数,言其多。调,与下文“弄”同义,演奏。
47.小澄同学有几个字不太理解,请你帮他解释一下。
(1)客有识之者 者:
(2)是桓子野 是:
(3)便上车去 去:
48.小澄同学想要考考你,下列各句中“之”与“客有识之者云”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因往晓之
49.小澄同学用横线划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帮他译成现代汉语。
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50.对于“交友”,小澄同学觉得“客主不交一言”的境界更加美妙。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
【答案】47.(1)……的人 (2)这 (3)离开
48.D
49.(我)听说你(您)善于(擅长)吹笛,试着给我演奏一曲。
50.示例:(1)赞同。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交一言”是一种心灵的默契,精神上的交流。(2)不赞同。朋友之间应该多沟通,多交流,这样才能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4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客人有认识子野的人。者:……的人;
(2)句意:这人是桓子野。是:这;
(3)句意:演奏完就上车离开了。去:离开;
4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客有识之者云”句意:客人有认识子野的说。之:代词,他,指桓子野。
A.之:补充音节,不译;
B.之:助词,的;
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之:代词,他,指杞人。与“客有识之者云”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4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闻:听说。善:擅长。为:给。奏:演奏。
50.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谈出自己的理解。从桓子野当时已经显贵了,但为王子猷吹笛子,演奏完就上车走了。客主没说一句话这个细节里看出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单纯平易的风度。
示例1:赞同。“客主不交一言”更加突出了二人的性格率真,不拘于世俗礼法,有着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示例2:不赞同。语言是沟通的钥匙,朋友之间多交流,才能彼此了解,建立更深友谊。
【点睛】参考译文:
王子猷离开国都建康,还留在渚下。曾经听说桓子野善吹笛,可不认识子野。有一次遇见桓子野在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客人有认识子野的说:“这人是桓子野”。王子猷便叫人请子野相见,并说:“听说你善吹笛,请试着为我演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显贵了,素闻王子猷的名声,就立即下车,坐在胡床上演奏了三个曲调。演奏完就上车走了。客主没说一句话。
(十四)(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末)【材料一】
魏武(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现。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堕枳棘中。绍不能动,帝复大叫:“偷儿今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魏武又尝云:“人欲危己,己辄心动。”因语所幸小人曰:“汝怀刃密来,我必心动,便戮汝。汝但勿言,当后相报。”侍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
5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遂以俱免 俱:________ ②因语所幸小人曰 语:________
③汝怀刃密来 密:________ ④汝但勿言 但:________
52.翻译句子。
①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②人欲危己,己辄心动。
5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魏武(曹操)的人物形象。
【答案】51. 俱:全,都 语:告诉,对……说 密:暗中,偷偷地 但:只,只要
52.①魏武帝(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和袁绍喜欢做游手好闲的人。
②有人想要害我(的时候),我就会内心惊动。
53.狡诈多智,虚伪狠毒。
【解析】
5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两人才都免于追杀。俱:全,都;
(2)句意:于是对自己宠幸的人说。语:告诉,对……说;
(3)句意:你拿刀秘密而来。密:暗中,偷偷地;
(4)句意:你只要不说出去。但:只,只要。
5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少时:年轻时;尝:曾经;好:喜欢;为:做;游侠:游手好闲的人;
(2)欲:想要;危:伤害;辄:就。
5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感受人物形象时,要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做事件上入手分析。
根据第一段“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现。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可知,曹操为了劫走新娘潜入新郎家中故意呼喊“有小偷来了”,体现了曹操的狡诈;
根据第一段“失道,堕枳棘中。绍不能动,帝复大叫:‘偷儿今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可知,曹操与袁绍在逃跑时掉进荆棘,曹操大叫“小偷在这呢”,使得袁绍因惊吓从荆棘里跳出,从而脱困;可见曹操是足智多谋的;
根据第二段“汝怀刃密来,我必心动,便戮汝。汝但勿言,当后相报”“侍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可知,曹操身边的侍者听信曹操而被杀;可见曹操为人虚伪狠毒。
【点睛】译文:
魏武帝(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与袁绍都做游手好闲的人。看见别人在举行婚礼,就偷偷的进入新郎家中,半夜的时候大叫:“有小偷来了。”屋里的人全部跑出来了。曹操于是拔出刀劫走了新娘,与袁绍按原路出去。两人迷路了,不小心掉进了荆棘里。袁绍动不了,曹操又大叫:“小偷在这呢。”袁绍惊恐得拼命从荆棘跳出逃跑,两人才都免于追杀。
魏武帝曾经又说:“别人要危害自己,自己一定会害怕。”于是对自己宠幸的人说:“你拿刀秘密而来,我心必动,便要杀你。你只要不说出去,以后我一定会报答你。”服侍他的人信了,于是毫无畏惧地拿刀前去。于是被杀了,这个人到死都不知道实情。身边的人以为他说的是真的,这使谋划杀他的人挫伤了气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江苏专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湖北专用),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江苏专用),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