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展开10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22·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晋文公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①同载,即驶车委去。及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②,何必同群?”
——《世说新语·排调》
注释:①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②矫然:形容挺拔出众的样子。懿实:指美好忠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下车引之( ) (2)入门不顾( )
(3)驶车委去( ) (4)因嘲之曰( )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共两处)
与 人 期 行 何 以 迟 迟 望 卿 遥 遥 不 至
3.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及出,已远。
4.面对他人的诘难,陈元方与钟会的应对各有怎样的妙处?
(二)(2022·江苏镇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恐前后受其敌( ) ②其一犬坐于前( )
③与家犬杂畜( ) ④再就枕将寐(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7.【甲】【乙】两文都刻画了狼怎样的共同特点(要求写出一个)?并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分析。
8.【乙】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2022·江苏江苏·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②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③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顾野有麦场 左顾右盼
B.屠自后断其股 悬梁刺股
C.努力强入 外强中干
D.当止不止 适可而止
10.某同学朗读甲文,把文中一句话错读为“其一犬/坐于前”。请帮助他改正,并指出他读错的原因。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12.人是怎样凭借“智慧”战胜野兽的?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五)(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战?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①肉归,日已暮,欻②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③;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④,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⑤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⑥之,是可笑也。
【注】①货:出售、卖,②欻(xū):忽然,③少却:稍微退了退,④昧爽:拂晓、黎明。⑤逡巡:因有顾虑而徘徊,⑥罹:遭遇祸患。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意暇甚___________ (2)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
(3)狼乃止___________ (4)大骇,逡巡近视之_______
1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停顿一处)。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时 狼 皮 价 昂 直 十 余 金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16.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
(五)(2022·江苏·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古文阅读】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有删减)
(乙)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
1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乃悟前狼假寐( )
(2)盖以诱敌 ( )
(3)蟒亦负痛去 ( )
(4)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 )
18.用“/ ”给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标两处)。
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
20.结合选段内容,具体分析“屠户”与“弟弟”两人形象的异同点。
(六)(2022·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狼子野心
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
(2)盖以诱敌________
(3)与家犬杂畜_____________
(4)信不诬哉 __________
22.阅读两篇文章,请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语: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短文里都描绘了狼的形象,我在甲文中看到了这样的狼:(1)_________;而乙文中的狼除此之外,还多了这样的一点:(2)____________。
小文:你说的没错。我还发现两文中,作者最后都发表了议论小结,我来翻译原句给你听一下。《狼》一文中,蒲松龄是这样评论狼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子野心》一文中,纪昀对人养狼一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嗯,这样看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狼通常是邪恶的代名词。我从蒲松龄的《狼》这个故事中获得了这样的道理:(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不仅如此,我读到纪昀的最后一句话,还明白一个道理:(6)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22·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乙】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①逾②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①杼(zhù):织布用的梭子。②逾:越过。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________
(2)国人道之 ________
(3)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________
(4)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________
24.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其 母 惧 投 杼 逾 墙 而 走。
25.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人又告之曰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列子·杞人忧天》)
B.有闻而传之者(《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母尚织自若也。
27.两文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八)(2022·江苏镇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
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曳屋许许声( ) ⑵缀行甚远( )(《狼》)
⑶无不毕肖( ) ⑷身亡所寄( )(《杞人忧天》)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30.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找出例句分别分析其作用。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①所遗行室②,奔入伏焉。狼自苫③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①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苫(shān):用草编的帘子、席子。④豕(shǐ):猪。
【乙】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3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出两处)
遂 割 破 狼 爪 下 皮
3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缀行甚远___________
(2)弛担持刀____________
(3)令不可去___________
(4)股直不能屈__________
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遂负之以归。
34.请找出能够概括【乙】文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5.【甲】【乙】两文的屠户都以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狼,请联系文本写出他们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十)(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工之侨①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②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④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⑥出之,抱以适⑦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明代刘基《郁离子》)
注:①工之侨:虚构的人名。②良桐:上等桐木。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③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④诸:兼词,之于。⑤窾:同“款”,款式。⑥期(jī)年:第二年;满一年。⑦适:到……去。
3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贵 人 过 而 见 之 易 之 以 百 金 献 诸 朝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丁氏对曰
(2)谋诸漆工
(3)遂去
38.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工之侨闻之(《工之侨献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B.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作断纹焉(《工之侨献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不知其所终(《工之侨献琴》)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附,身亡所寄(《杞人忧天》)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40.从这两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十一)(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①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②,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③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④故旧耶?
朱熹《与长子受之》(有删选)
【注】:①汩(gǔ):搅乱,扰乱。②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③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④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41.请用“/”给下列句子各划出一处停顿。
①夫学须静也
②不然则徒劳费
4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C.能奋然勇为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D.将复何及 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4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44.古汉语中“故”有多种解释:A.旧的,原来的;B.事故,变故;C.老朋友;D.所以,因此。
①“故令汝一行”一句中“故”的意思是_________(填选项)。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然今遣汝”的原因除了“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外,还有哪两个?(请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
45.【甲】【乙】两文中的父亲都要求儿子好好学习,两位父亲提出的学习要求有哪些是一样的?
(十二)(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三国蜀汉·诸葛亮《诫子书》)
【乙】盖汝①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③,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④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敖今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⑤。
(选自《朱子文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注释】①汝:你。②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③膝下:借指父每。④汩:埋没。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
②非学无以广才( )
③盖汝若好学( )
④不然则徒劳费( )
4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48.【乙】文“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中的“然”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49.开学初,班长要在“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上发言,你觉得选【甲【乙】哪个语段勉励大家比较好,为什么?
(十三)(2021·江苏·苏州市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①;土地广大,守以俭②者,安;禄位尊盛③,守以卑④者,贵⑤;人众兵强,守以畏⑥者,胜;聪明⑦睿智,守之以愚⑧者,哲⑨;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⑩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①荣:荣华显贵。②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③尊盛:位高势盛。④卑:低下。⑤贵:地位显要。⑥畏:同“威”,威严。⑦聪明:指明察事理。⑧愚:愚拙,不巧伪。⑨哲:明智,聪明。⑩由:奉行,遵从。
5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子 无 以 鲁 国 骄 士
5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 犹恐失天下之士___________
险躁不能治性___________ 又相天子___________
5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53.分析【甲】【乙】两文,诸葛亮与周公在告诫儿子时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江苏专用),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课内文言文及对比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课内文言文及对比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江苏专用),共33页。
【期末专项备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考前复习-专题10:文言文对比阅读: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备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考前复习-专题10:文言文对比阅读,文件包含期末专项备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题11小说阅读解析版docx、期末专项备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题11小说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