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1. 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 150只 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2. “饲喂法”或“注射法”通常用于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可采用“饲喂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有(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3. 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 脊髓、小脑、脑干、下丘脑、大脑、大脑
B. 下丘脑、小脑、小脑、大脑、脊髓、大脑
C. 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
D. 脑干、小脑、下丘脑、下丘脑、脊髓、大脑
4.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
5. 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C. 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 医疗上常用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补液、清理伤口等,其原理是( )
A. 水是细胞生化反应的介质 B. 氯化钠以离子状态存在
C. 与内环境的渗透压接近 D. 有利于细胞的渗透吸水
7. 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8. 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³个)
10
5
5
10
A.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几组实验,第Ⅰ组和第Ⅲ组到达K值所需时间相同
B. “J”形曲线的K值比“S”形曲线的K值大
C.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人某生物的天敌,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
D. 种内竞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
9.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或生物
B. 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不都具有全球性
10. 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11.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12.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能形成树林
B. 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C.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 发生在沙丘、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1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草履虫,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4. 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15.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 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B. 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C. 每平方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16. 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 )
A.
B.
C.
D.
17.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18. 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 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 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19. 下列关于光对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只能为萌发需要光的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
B. 光是植物合成叶绿素的必要条件之一
C. 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20. 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人,②玉米→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都为10%,当①能养活10000人时,②最多能养活1000人
C.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D. 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少
21. 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棉铃虫→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B. 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d-e
C. 若食虫鸟增加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a/gkg
D. 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2. 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下列相关叙述中合理的是( )
A. 上述过程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因为叶片无法合成生长素,故而可对沙柳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
C. 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同时还受基因组控制和环境影响
D. 掐尖留芽可使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根尖,促进根生长,从而提高沙柳的成活率
23. 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时是( )
A. 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B. 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
C. 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
D. 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
24. 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 B. 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C. 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 D.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
25.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下列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 )
A. 胰岛B细胞受损 B. 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
C. 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26. 福寿螺引入我国后迅速蔓延,种植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水稻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试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福寿螺与水稻为捕食关系,可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卵块的密度
B. 在6月中旬-7月中旬,幼年期福寿螺大量被捕食导致卵块数量明显下降
C. 在8-9月份福寿螺的出生率较低,导致福寿螺的种群密度降低
D. 放养中华鳖能有效抑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增长
27. 某人工鱼塘(静水)放养的都是鲢鱼苗,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 捕捞鲢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是种群密度
C. 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
D. 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8.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 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鹰的捕食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29. 如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______的过程。在乔木林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 ______。
(2)假设该地区变成茂密的乔木林后,图乙表示该群落中A、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______,其中A为 ___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
(3)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______方法,该方法中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 ______特性进行诱捕,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______法。
(4)研究种群的 ______,对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30. 如图为接种疫苗X(针对病原体Y)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过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疫苗X后,疫苗将作为 ______刺激人体,产生初次免疫,图中a为 ______。
(2)图中细胞①的作用是 ______。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 ______道防线。
(3)与初次免疫相比,当机体再次接触病原体Y时免疫的特点是 ______,这主要与 ______(填编号)有关。
(4)科学家研制出另一种针对病原体Y的疫苗Z。请用下列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检测该疫苗是否有效,简要写出设计思路(病原体Y会引起小鼠发病,发病症状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时间不作要求)。
材料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疫苗Z,病原体Y,生理盐水,注射器若干等。
设计思路:______。
31. 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称为 ______,③称为 ______。
(2)若刺激图甲中a点,下图中可以显示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变化的是 ______。
(3)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 ______(用字母表示)。
(4)图乙是 ______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⑨释放的 ______实现的。
32. 某林场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其主要种植的树种为柳杉和杉木,为速生林;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2所示。请回答:
(1)图1中的生物构成了 ______ 条食物链,其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______ 。
(2)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赤腹松鼠种群爆发,柳杉和杉木严重受损。为了降低经济树种的损失,可以利用 ______ 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也可以增加 ______ ,丰富赤腹松鼠的食物来源。
(3)图2中,②代表 ______ ,②部分代表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 ______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 (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据图分析,第1年到第三年种群增长率增加,第3年到第5年种群增长率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而且第三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第5年种群数量为0,种群数量为K值。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率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率和标志重捕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一定难度。
2.【答案】C
【解析】解:①生长激素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用“饲喂法”补充,②正确;
③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③错误;
④性激素为固醇类,可用“饲喂法”补充,④正确。
故选:C。
高等动物激素的成分
成分类别
举例
能否口服
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可以
肾上腺素:不可以
多肽及蛋白质
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不可以
固醇类
醛固酮、性激素
可以
本题考查各种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答案】C
【解析】解: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
故选:C。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本题考查的比较简单,记住知识点即可,生物学的特点就是知识点比较琐碎,但是每个知识点的难度不大,所以一定下功夫,掌握的知识点就越多也越牢固。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知识。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图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
【解答】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应器,B错误;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
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D错误。
5.【答案】C
【解析】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NaHCO3等。食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和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
故选:C。
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掌握人体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C
【解析】解:医疗上常用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补液、清理伤口等,是因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与内环境的渗透压接近,不会导致细胞失水或吸水。
故选:C。
0.9%的氯化钠溶液是等渗溶液,能够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常用于补液、清理伤口等。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要求明确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的,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作答。
7.【答案】C
【解析】解: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植物秸秆、动物粪便,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A正确;
B、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的都是此能量,B正确;
C、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
故选:C。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农业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本题结合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
8.【答案】D
【解析】解:A、4支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或者酵母菌起始数量不相同,因此每个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A错误;
B、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时,种群数量不断增大,无环境阻力,无K值,B错误;
C、如果在沙漠某地区成功引种某些植物,环境条件适宜时,会提高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种内竞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D正确。
故选:D。
1、根据表格分析,4支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或者酵母菌起始数量不相同,因此K值不一定相同。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不适宜,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适宜,K值会上升。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9.【答案】C
【解析】解:A、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这些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或生物,A正确;
B、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具有全球性,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
故选:C。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水、太阳能、热能等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
B、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二者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1.【答案】D
【解析】解: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A正确;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故与植物有关,B正确;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有关,C正确;
D、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
故选:D。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影响动植物垂直分布的因素。
12.【答案】A
【解析】解:A、弃耕的农田能否演替为森林,不只和时间有关,还和气候、环境等条件有关,如果环境干旱,就不能演替为森林,A错误;
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是由于灌木在竞争阳光时具有优势,因此受光照条件的影响,B正确;
C、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发生在沙丘、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正确。
故选:A。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
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B错误;
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C错误;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草履虫,二者竞争空间、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D。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本题考查生物种间竞争的实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4.【答案】C
【解析】解:A、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正确;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能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答案】B
【解析】A、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A错误;
B、根据分析,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为种群密度,B正确;
C、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B。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同时生活着的个体数量或作为其参数的生物量,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6.【答案】C
【解析】解:“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由于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说明营养物质、空间都有限,所以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曲线.
故选:C.
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分为调整期(适应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时期.
调整期:微生物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及其他细胞成分;
对数期: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调整期和对数期的微生物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
稳定期: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新增细胞数目与死亡细胞数目达到动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稳定期的微生物种内斗争最激烈);
衰亡期:微生物数目急剧下降,出现畸形微生物菌(衰亡期的微生物和无机环境的斗争最激烈).
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解:A、甲种群在0~t2段,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故甲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A错误;
B、乙种群在0~t1段,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C、乙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D错误。
故选:B。
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纵坐标的值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并具有分析曲线图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C
【解析】解: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l。015,B错误;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正确;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故选:C。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解:A、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营养由子叶或胚乳提供,种子萌发时的营养并不是通过种子进行光合作用获得的,但种子萌发后,有的子叶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叶绿素的合成必须要有光照,B正确;
C、植物的向光性主要是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D正确。
故选:A。
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本题考查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20.【答案】B
【解析】解:A、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如果①和②中玉米的能量相同,则理论上吃玉米的人(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吃牛肉的人(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他们各自摄取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的多少,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能量多或一样多,A错误;
B、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10000÷10%×10%×10%=1000人,B正确;
C、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升高而改变,C错误;
D、有毒物质会沿着营养级逐渐富集,营养级越高,浓度越大,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大,D错误。
故选:B。
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沿着营养级逐级递减,而有毒物质则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21.【答案】D
【解析】解:A、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生物,第三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棉铃虫的同化量,A正确;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c-呼吸消耗量e=摄入量b-粪便量d-呼吸消耗量e=b-d-e,B正确;
C、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100%、×100%,若食虫鸟增加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1÷(×100%)÷(×100%)=()kg;C正确;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但不能进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D错误。
故选:D。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食物链书写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2.【答案】A
【解析】解:A、对沙柳掐尖留芽过程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降低了侧芽生长素浓度,而顶端优势能体现低浓度生长素促进顶端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正确;
B、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是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B错误;
C、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C错误;
D、掐尖留芽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的生长,但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茎的接近根的基部,不能运输到根尖,D错误。
故选:A。
1、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生长。
2、顶端优势指植物的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同时抑制着它下面邻近的侧芽生长,使侧芽处于休眠状态的现象。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及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3.【答案】A
【解析】解:A、机体内衰老、破损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
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
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的细胞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A。
1、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本题考查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答案】D
【解析】解:A、③为受体,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④为T细胞,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⑧可使靶细胞裂解,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D。
题图分析: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受体,④表示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
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识图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25.【答案】BC
【解析】解:A、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不是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A错误;
B、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不能与足够多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B正确;
C、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会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C正确;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不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D错误。
故选:BC。
胰岛素:(降血糖)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此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主要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基础性较强,难度较小。
26.【答案】B
【解析】解:A、福寿螺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卵块密度,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真接看出6月中旬~7月中旬,放养中华鳖,由于“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使得福寿螺卵块数下降幅度最明显,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8~9月份放养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福寿螺数量下降,从而使其产生的卵减少,C正确;
D、该生物防治可以减少福寿螺啃食水稻,使流向福寿螺的能量流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同时可使水稻增产,从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D正确。
故选:B。
福寿螺会啃食水稻造成减产,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使得福寿螺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则物防治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类获益更多.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27.【答案】BC
【解析】解:A、生物群落包括该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错误;
B、捕捞鲢鱼时,为了确定捕捞强度,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是种群密度,B正确;
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饲料中的化学能,C正确;
D、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C。
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识记生物群落的概念,能够结合题干信息确定鲢鱼在该鱼塘中不能繁殖。
28.【答案】ACD
【解析】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20%,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B正确;
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C错误;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AC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9.【答案】替代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捕食 被捕食者 A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且多于B 取样器取样 避光趋湿 样方 年龄组成
【解析】解:(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在乔木林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从曲线可知,A种群数量先增先减,B种群数量后增后减,且A的种群数量大于B,可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3)由于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诱虫器诱捕土壤小动物是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点。
(4)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答案为:
(1)替代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捕食 被捕食者 A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且多于B
(3)取样器取样 避光趋湿 样方
(4)年龄组成
分析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弃耕的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
分析图乙的曲线图可知,A种群数量先增先减,B种群数量后增后减,且A的种群数量大于B,可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种间关系、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等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30.【答案】抗原 淋巴因子 摄取处理抗原 二 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数量多 ④ ①将若干只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疫苗Z,乙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
③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病原体Y,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
【解析】解:(1)接种疫苗X后,疫苗将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初次免疫。由图示可知,a为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
(2)图中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摄取处理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④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比较,当机体再次接触病原体Y时产生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反应快而强,而且此时的抗体数量多。
(4)本实验是探究该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应。所以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该疫苗,根据实验目的及对照实验设置的具体要求,可确定该实验的大致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疫苗Z,乙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
③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病原体Y,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
故答案为:
(1)抗原 淋巴因子
(2)摄取处理抗原 二
(3)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数量多 ④
(4)①将若干只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疫苗Z,乙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
③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病原体Y,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
题图分析:图示为接种疫苗X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过程图,其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a是淋巴因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和实验设计方法,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1.【答案】感受器 神经中枢 D c、e 突触 神经递质
【解析】解:(1)图甲中,由于②上有神经结,故②是传入神经,所以①代表的是感受器,③代表的是神经中枢。
(2)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的外流,膜电位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Na+的内流,膜电位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若刺激图甲中a点,a点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故可用D表示。
(3)图甲中刺激d点,d点会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d点会兴奋,兴奋还可以由轴突传向胞体,所以e点会兴奋,c点和d点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刺激d点,能产生兴奋的有c、e。
(4)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突触小体,⑧是线粒体,⑨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轴突到胞体或轴突到树突,而不能反过来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主要是通过⑨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实现的。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神经中枢
(2)D
(3)c、e
(4)突触 神经递质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突触小体,⑧是线粒体,⑨是突触小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32.【答案】12 猫头鹰、黑眉锦蛇、蛙和食虫鸟 捕食和寄生 其他树种(或者果树)增加植物种类,增加食物种类 未利用 未利用的植物、枯枝落叶、(粪便中的未利用部分) ③÷(①+②+③+④)×100%
【解析】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食物网中含有12条食物链,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猫头鹰、黑眉锦蛇、蛙和食虫鸟。
(2)赤腹松鼠种群爆发,柳杉和杉木严重受损,可以利用赤腹松鼠的天敌控制其种群数量,即利用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增加其食物的来源来减少对柳杉和杉木的危害。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2中②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这些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未利用的植物、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未利用部分。图2显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①+②+③+④,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③,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③÷(①+②+③+④)×100%。
故答案为:
(1)12 猫头鹰、黑眉锦蛇、蛙和食虫鸟
(2)捕食和寄生 其他树种(或者果树)增加植物种类,增加食物种类
(5)未利用 未利用的植物、枯枝落叶、(粪便中的未利用部分) ③÷(①+②+③+④)×100%
分析图1:图1为食物网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草、柳杉和杉木为生产者,其余生物都为消费者,生产者为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从生产者开始,到猫头鹰结束,该食物网一共含有12条食物链。图2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其中②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分析图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图2中②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了解食物网中的组成成分并数出食物链的条数,弄清楚不同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还要能够利用同化量计算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