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1. 下列实验中能够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的是( )
A. B. C. D.
2. 下表为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下列有关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名称
属性
萘乙酸
生长素类
6-BA
细胞分裂素类
乙烯利
乙烯类
PP333
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A. 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
B. 用一定浓度的6-BA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
C. 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
D. 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
3.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③④⑤⑥
4. 关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B. 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 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D. 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
5. 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6. 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 66只/公顷 B. 77只/公顷 C. 83只/公顷 D. 88只/公顷
7.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种群有2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10%
B. 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立即下降
D.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8.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阶段I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阶段I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9. 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C. 无瓣海桑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10. 如图是某森林在被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Pn)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a-b段,三类植物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C. 该森林被大火完全烧毁,图示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在增加
11. 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将生长一致的草莓植株分为四组,对照组S0不作处理,S1、S2和S3组植株上的幼果去除瘦果,再在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
B. 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可能是由来源于其他组织的IAA引起的
C. 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
D. S3组成熟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总是呈正相关
12. 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3. 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如图所示是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Y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X>Z>Y
B. X浓度的甲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C. 此实验结果体现了该生长素类似物的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D. 图示三种浓度下,顶端优势下的月季侧芽处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为X
14. 图甲为豌豆苗茎节段赤霉素(GA)合成途径末端图(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图乙为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对离体豌豆苗茎节段GA含量影响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中GA8的含量较低
B. 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能促进GA20至GA29的合成
C. 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茎节段中的GA1含量上升
D. 若去除顶芽后,豌豆苗茎节段伸长加快,侧芽萌发
15. 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 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 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
D. 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16. 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结果
完整植株
去部分根
去部分根+施用细胞分裂素
去部分叶
去部分叶+施用赤霉素
雌、雄株各占一半
雄株占多数
雌株占多数
雌株占多数
雄株占多数
A. 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
B. 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
C. 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
D.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不是相互对抗的
17. 茶一般用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 ______。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 ______(抑制/促进)作用。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 ______ppm范围内。
②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浸泡法和 ______法。两种方法相比较,浸泡法所用的浓度 ______,所需处理时间 ______。
18. 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如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
冰川退去后的裸地
苔藓→草本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第9年
第18年
第35-50年
第80-100年
土壤的pH
7.9-8.0
7.2
6.5
5
4.8
(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 ______(演替类型)。
(2)若研究赤杨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______(多选)。
A.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种群密度
C.植株高度
D.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根据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______;②______。
1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而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生理效应不同;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为 ______浓度,根、芽、茎三者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从大到小是 ______。图中AA′、BB′、CC′反映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大逐渐 ______。
(2)乙图曲线说明,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程度不同,所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除去 ______杂草。
(3)丙图中,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______,若某植物产生了顶端优势,其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 ______。
(4)图a表示将植物横放后,植物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生长,其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 ______c,d ______b(两空均填“>”“<”或“=”)。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b所示,则曲线上S、M、T、N点最可能分别对应于图a中的位点情况是S-______、M-______、T-______、N-______。
20. 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下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
注:PIFS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
(1)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 ______作用。
(2)phyB的化学本质是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已知phyB存在非活化(Pr)和活化(Pfr)两种形式。正常光照环境下,R:FR较高,phyB主要以活化形式存在,其可进入细胞核,通过抑制PIFs与BZR1、ARF6的启动子结合,以调控其转录,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
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 ______形式存在,由此 ______(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下胚轴过度伸长。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获得更多 ______,以适应“荫蔽胁迫”环境。据此分析,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产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生长。
(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基因控制、______和 ______三个方面,它们是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的。
21.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如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
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C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______、______。
(2)在取样前应轻轻振荡试管,目的是 ______,减小计数误差。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______(前/后)滴加样液。
(3)图甲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24个,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 ______=______个(写出计算过程)。
(4)根据图乙可知,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 ______(高于/低于)A批次。t1时,两批次培养的A、B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依次是 ______、______。(填“A>B”“A=B”或“A<B”)。若在t2后继续培养,最终发现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可能的原因有 ______(写出1项)。
(5)图丙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单选)。
A.a→b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b→c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D.a点和c点的种群数量不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A错误;
B、该实验设计不科学,含有两个变量(有无尖端和是否用锡箔纸罩住),B错误;
C、该实验是拜尔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去尖端的胚芽鞘向放含有尖端的对侧弯曲,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该实验没有说明琼脂块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也没有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C。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经典实验及结论,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的部位,识记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A、萘乙酸属于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具有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的特点,故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A正确;
B、6-BA属于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期的激素是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无关,故6-BA不能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B错误;
C、乙烯利属于乙烯类生长调节剂,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故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C正确;
D、PP333属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故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D正确。
故选:B。
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各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答案】A
【解析】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
③在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照的利用有关,③正确;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④正确;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⑥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
故选:A。
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植物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中的分层现象,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答案】A
【解析】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不同季节,不同的土壤中小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丰富度一般不同,B正确;
C、不同地点,环境资源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正确;
D、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应设计表格进行统计,D正确。
故选:A。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难度不大。
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可知,无机环境的演化顺序为:“海水、淡水、陆地”,因此植物类型演替的顺序为: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③草甸植物群落。
故选A。
6.【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39-5)×34÷15≈77只/公顷。
故选:B。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灵活使用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7.【答案】C
【解析】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由题干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200×100%=5%,A错误;
B、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故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B错误;
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小,如由于食物充足、缺乏天敌、迁入率升高等原因使种群数量变大,C正确;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并能识记相关实例,掌握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解答】
A.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草本植物阶段中的不同种类的草本植物高低不同,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
C.阶段Ⅰ为草本植物阶段,阶段Ⅱ为灌木阶段,草本阶段发展为灌木阶段时,只是优势种发生了变化,草本植物仍然存在,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该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的物种丰富较大,营养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最强,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解:A、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数据偏大,A错误;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说明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
D、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D正确。
故选:A。
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本题考查样方法、群落演替、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D
【解析】解:A、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A正确;
B、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B正确;
C、该森林被大火完全烧毁,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图示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一定一直在增加,D错误。
故选:D。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
3、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形成垂直结构,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但种群数量不一定呈现S型曲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S1组与S0组相比,去除瘦果后草莓发育显著减小,说明瘦果可以分泌IAA促进果实发育长大,A正确;
B、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可能是由来源于植物的其他器官产生的IAA,运至果实促进果实发育,B正确;
C、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C正确;
D、IAA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果实发育,高浓度抑制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D。
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本题以草莓的发育探究实验为中心,主要考查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功能及作用特点等内容,信息量大,但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A、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A错误;
B、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生长素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α值越大,B正确;
C、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也越小,α值越大,而不是不变,C错误;
D、d曲线与高浓度时的抑制作用不相吻合,D错误。
故选:B。
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
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其次要求考生结合各曲线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3.【答案】A
【解析】解:A、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中,X浓度最大,但是Y浓度和Z浓度中不能确定大小,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浓度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根数量少,说明X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起抑制作用,B正确;
C、X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具有抑制作用,Y浓度和Z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现了该激素类似物作用两重性特点,C正确;
D、顶端优势的原因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因此顶端优势下的月季侧芽处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为X,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干可知,该题是生长素类似物对月季生根的影响,由题图曲线可知,Z浓度和Y浓度条件下月季生根量大于空白对照组,说明Y和Z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起促进作用,X浓度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根数量少,说明X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起抑制作用,这体现了该激素作用的两重性。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类似物作用的两重性及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获取结论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可知,GA20可以转变为GA29和GA1,而GA1可以转变为GA8。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
2、分析图乙可知,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8和GA29含量下降,而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1和GA20含量上升。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关系的探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相当于有生长素刺激,因此GA8的含量较低,A正确;
B、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能促进GA20至GA1的合成,B错误;
C、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茎节段中的GA1含量下降,C错误;
D、若去除顶芽后,豌豆苗茎节段伸长减慢,侧芽萌发,D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解: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
B、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对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边的数目,所以对甲图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B正确;
C、乙图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由于样方面积达到S0后,物种数目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C正确;
D、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方法,应选择调查容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比较合适,D错误。
故选:D。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6.【答案】C
【解析】解:A、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A错误;
B、由1、4、5组处理结果比较可知,叶产生的赤霉素可促进雄株形成,B错误;
C、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叶片产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的数量减少而雌株数量增多,C正确;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D错误。
故选:C。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完整植株的处理组是对照组,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由1、4、5组处理结果比较可知,叶产生的赤霉素可促进雄株形成;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叶片产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的数量减少而雌株数量增多;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各植物激素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7.【答案】解除了顶端优势,促进了侧芽的生长发育 三十烷醇的浓度 促进 8~15ppm 沾蘸 较低 较长
【解析】解:(1)采茶过程是想摘除顶芽的过程,摘除顶芽后,顶芽向侧芽部位运输生长素的来源被暂时阻断,此时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新梢数量增加。
(2)①结合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生根数为23.0,高于对照组的18.5,这说明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由题图分析可知,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故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15ppm的实验组。
②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两种方法相比较,浸泡法所用的浓度较低,所需处理时间较长,而沾蘸法所用的浓度较低,处理时间较短。
故答案为:
(1)解除了顶端优势,促进了侧芽的生长发育
(2)①三十烷醇的浓度 促进 8~15ppm
②沾蘸 较低 较长
1、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2、处理插条的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该实验的对照有空白对照和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之间的相互对照,根据对照原则分析实验结果、获取实验结论。
本题的知识点是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应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分析生实验的自变量和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量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8.【答案】初生演替 ABCD 互利共生 土壤的酸化 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解析】解:(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若研究赤杨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A.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种群密度、C.植株高度、D.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CD。
(3)根据题意可知,这些侵入赤杨根部的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说明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土壤的酸化;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
(1)初生演替
(2)ABCD
(3)互利共生;土壤的酸化;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本题结合图表数据,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0-7mmol/L、10-5mmol/L、10-1mmol/L 根>芽>茎 减弱 双子叶 0~f 大于h < > b c a d
【解析】解:(1)由甲图曲线可知,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为10-7mmol/L、10-5mmol/L、10-1mmol/L。对生长素敏感程度:根>芽>茎。图中AA′、BB′、CC′反映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大逐渐减弱。
(2)乙图曲线说明,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程度高于单子叶植物,所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里双子叶植物杂草。
(3)丙图中,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慢,其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0~f;若某植物产生了顶端优势,其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4)由图a可知,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c浓度高抑制生长,a、b、d都促进生长,且d促生长作用大于b,因此曲线上S、M、T、N点最可能分别对应于图a中的位点情况是S-b、M-c、T-a、N-d。
故答案为:
(1)10-7mmol/L、10-5mmol/L、10-1mmol/L;根>芽>茎;减弱
(2)双子叶
(3)0~f;大于h
(4)a<c,d>b;b;c;a;d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植物.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意在强化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0.【答案】协同 非活化 减弱 光照 激素调节 环境因素影响
【解析】解:(1)据图可知,赤霉素和乙烯促进PIFs的生成,进而促进生长素的生成,生长素促进ARF6基因的表达,油菜素甾醇促进BZRI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ARF6基因的表达,四种激素均能促进植物幼苗下胚轴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
(2)据图可知,正常光照下,R:FR增高,非活化Pr转化为活化Pfr,以活化的形式存在,所以荫蔽胁迫下,R:FR降低,Pfr转化为Pr,Pfr的减少减弱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导致植物长高,有利于植物获得更多的光照。
(3)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通过光敏色素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因此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有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控制。
故答案为:
(1)协同
(2)非活化 减弱 光照
(3)激素调节 环境因素影响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2、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本题考直植物通过光敏色素感知光信号并据此调控生长发育的部分机制,考生的识图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温度 营养物质(培养条件)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 后 24÷16×400×10000×100×10 6×109 高于 A>B A<B 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值不适宜) ABD
【解析】解:(1)据表格可知,A和B对照,自变量为温度,A和C对照,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培养液,即营养物质(培养时间)。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3)图甲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24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4÷16×400×10000×100×10=6×109(个)。
(4)据图乙可知,B批次增长较A快,说明B批次接种可能高于A批次。曲线A、B均为“S”型增长曲线,在t1时曲线A正处于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曲线b种群数量大于,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t1时,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故种内斗争强度A<B。若在t2后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且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使环境阻力增大,最终使得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
(5)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稳定不变。
A、据图可知,a→b段λ>1,因此种群数量逐渐增多,A正确;
B、d点以前,λ>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d点以后,λ<1,种群数量减小,因此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B正确;
C、b→c段虽然λ数值在下降,但λ>1,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只是增加幅度减慢,C错误;
D、a→c段λ>1,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c点种群数量大于a点,两者种群数量不同,D正确。
故选:ABD。
故答案为:
(1)温度 营养物质(培养条件)
(2)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 后
(3)24÷16×400×10000×100×10 6×109
(4)高于 A>B A<B 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值不适宜)
(5)ABD
本题中表格是解答(1)小题的根据,在分析表格时要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找出自变量。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在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计算时,要善于利用公式: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
本题考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共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