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中生物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真题合集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1.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都是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 细胞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但是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又有差别
C.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 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2. 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尿道炎较难治愈。如图是支原体细胞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支原体通过有丝分裂而增殖
B. 细胞膜和核糖体构成支原体的生物膜系统
C. 在mRNA合成的同时就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
D. 青霉素能抑制细胞壁的形成,可用于治疗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3. 黏菌是一群类似霉菌的生物,在分类学上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形态各异,多营腐生生活,少数寄生在经济作物上,危害寄主,与颤蓝细菌一样没有叶绿体。下列有关黏菌和颤蓝细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黏菌和颤蓝细菌中都存在核糖体、DNA和RNA
B. 营寄生生活的黏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宿主细胞提供
C. 黏菌和颤蓝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 黏菌是异养生物,颤蓝细菌是自养生物
4. 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脂肪因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
B. 细胞中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作用也很微小
C.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 豌豆叶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含有4种碱基
5.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下列关于细胞骨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维持着细胞的形态 B. 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C. 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有关 D. 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无关
6. 实验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教材中提供了多个探究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NaOH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和探究 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作用相同
B. 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换上高倍镜进一步观察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先在室温下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匀,然后在设定温度下保温
D. 向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
7. 中间复合物学说认为,在酶促反应过程中,酶(E)与反应底物(S)首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这个过程是可逆的,然后ES再生成产物P,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ES→P+E所需要的能量比S直接分解为P时所需要的能量高
B. E上特异性的活性部位决定了E与S的结合具有专一性
C. 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反应前后E的结构不变
D. 当全部的E结合为ES时,酶促反应会出现底物饱和现象
8.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决赛中,辽宁选手任子威获得冠军。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腿部肌肉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
B. 肌肉细胞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的主要去向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C. 在肌肉细胞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产生ATP时均伴有[H]的生成
D. 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使运动员的pH发生显著的变化
9. 植物细胞内10%~25%的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NADPH、CO2和多种中间产物,该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与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相同
B. 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可以为细胞中某些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C. 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含碳产物的生成
D. 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
10. 鲜花吐蕊,绿叶葱茏,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展示着个体的生命现象,折射出细胞的生命历程。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引起更多细胞损伤的过程为正反馈调节
B.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
C.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的合成,没有蛋白质的降解
D. 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其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而造成细胞坏死
11. 有研究表明,人类卵母细胞由于缺乏KIFC1蛋白,在分裂过程中常出现多极纺锤体,而小鼠、牛等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则总是很稳定。剔除了小鼠和牛卵母细胞中的KIFC1蛋白后,小鼠和牛的卵母细胞会像人类卵母细胞一样组装出不稳定的纺锤体。根据该研究结果,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KIFC1蛋白的作用可能是在纺锤丝之间形成桥梁,有助于纺锤丝对齐并阻止它们解体
B. 人类出现异常卵细胞的概率高于小鼠和牛等哺乳动物
C. 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KIFC1蛋白合成基因只在卵母细胞中表达
D. 将KIFC1蛋白导入人类卵母细胞可能是一种减少缺陷卵子的潜在方法
12. 如图①②③④四个容器中各放置两种小球,球上标有字母A、a、B、b。某同学做了以下几个模拟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容器③和④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并记录组合情况,可以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B. 从容器①和③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并记录组合情况,不能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从两个容器②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并记录组合情况,可以模拟某个种群自由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之比
D. 从两个容器③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并记录组合情况,可以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13. 斑翅果蝇翅的黄色和白色、有斑点和无斑点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表现型比例为7:3: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斑翅果蝇翅的显性性状为黄色、有斑点
B. F2出现7:3:1:1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或aB的雌配子或者雄配子不育
C. 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D. F2的黄色有斑点果蝇基因型有4种
14. 图1表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曲线表示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各1次
B. 图1中AB段对应的时期,细胞内核糖体活动最活跃
C. 图2中A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D. 图2中B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15. 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加法原理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保温时间长短与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弱无关
C.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便于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16. 碱基家族添了新成员,科学家人工合成了P、B、Z、S四种新的碱基,且Z-P和S-B均通过三个氢键配对。含有新碱基对的DNA仍能保持稳定性,并成功转录,但天然体系中缺乏相应的DNA聚合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同等长度的DNA序列,含有新碱基对越多的DNA分子稳定性越低
B. 在现有条件下,含有新碱基对的DNA分子能独立完成自我复制
C. 若存在具有该全新DNA的生物,则容易在温度较高环境中发现
D. 含有新碱基对的DNA可能具有双螺旋结构,但不能增加遗传信息的种类
17. 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构成的,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都能运输激素,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中的
B. 人体剧烈运动时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C. 高盐饮食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平衡与抗利尿激素有关
D. 肾病患者长期丢失大量蛋白质会出现水肿,导致营养不良
18.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有( )
①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使支气管和血管扩张;②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③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④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自主神经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⑤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19. 下列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产生渴觉
B. 下丘脑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 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D. 下丘脑通过体液中的盐酸作用于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20. 人和高等动物有很多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下列“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B.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D.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1. 新冠病毒mRNA疫苗需要进入细胞质中才能发挥疫苗的抗原作用。mRNA通常被制备成纳米粒子后主要进入树突状细胞,然后通过合成抗原蛋白,使树突状细胞携带抗原信息,从而引发免疫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mRNA疫苗产品中,纳米粒子进入树突状细胞的机制主要是自由扩散
B. 与辅助性T细胞一样,树突状细胞也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浆细胞分裂、分化
C. 树突状细胞携带的抗原信息将只能模拟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
D. mRNA疫苗在安全性方面的较大优势是基本上没有与人体核基因组整合的风险
22. 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观察物候,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流传下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再浸之,以泥封处之,则生根。”(元•《种艺必用》)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③“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西晋•《广志》)
④“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宋•苏轼《格物粗谈》)
A. ①-④的现象都与植物生长素的调节有关
B. ①中的小便里含有人体细胞合成的生长素
C. ②中“红杏出墙”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D. ④中使红柿成熟的是木瓜产生的脱落酸
23.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个体形成的集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
C. 群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D.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成分组成
B.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C. 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干扰
D. 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5. 下列关于遵循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遵循“自生”原理时,需要注意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B. 遵循“循环”原理时,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循环,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 遵循“协调”原理时,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D. 遵循“整体”原理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6. 农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其光合速率及呼吸速率的大小,而田间管理又制约着农作物的光合速率及呼吸速率。下面是玉米种植后的一些管理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时适量灌溉能保证玉米的产量。水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多种作用,其作用之一是作为原料,水作为原料时在两种过程中参与的阶段分别为 ______和 ______。
(2)土壤肥力供应不足是限制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多种矿质元素能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其中氮元素可参与组成 ______(多选)
A.ATP
B.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
C.参与光合作用的酶
D.叶绿素
(3)中耕松土可增加玉米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其原因是: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氧气,______。
(4)适时进行间苗、定苗,可避免幼苗拥挤,使玉米合理利用空间和营养资源。某同学想探究不同幼苗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请完善实验思路:
①同时在自然条件相同的一块或几块田地中种植______的玉米;
②待玉米出苗后,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间苗和定苗,保留成 ______的幼苗密度;
③进行相同的田间管理;
④待玉米成熟后对不同密度地块收获的种子进行称量,比较产量。
27. “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变异毒株,它的特点是传播快、隐匿性强、穿透力强。人体感染“奥密克戎”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主要是发热干咳、喉咙疼、身体肌肉酸痛等症状,少数感染者还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我国科研人员为研发出灭活病毒型疫苗,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从研发疫苗到审批上市,研究人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如图所示:
(1)“奥密克戎”病毒会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黏膜属于免疫系统保卫人体的第 ______防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身体发热是由于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______;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 ______,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 ______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2)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 ______。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______。
(3)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生化指标 ______,说明疫苗对小鼠是安全且有效的。
(4)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筛选的疫苗,还需要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理论上对实验组猴的处理恰当的是 ______
A.给正常猴先注射新冠病毒,一段时间后注射疫苗
B.给正常猴先注射新冠疫苗,一段时间后注射“新冠”病毒
C.给患新冠肺炎的猴注射疫苗
D.给患新冠肺炎后痊愈的猴注射疫苗
(5)某人注射灭活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了新冠病毒,此时机体快速产生抗体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6)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可以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其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抑制免疫应答,以上现象说明 ______在维持机体稳态上相辅相成。
28.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①~⑧表示有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者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化为生物体中的碳元素的生理过程为 ______,可用图中序号 ______表示。
(2)图示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 ______,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 ______。(填图中序号)
(3)图中仅显示了碳循环的一部分环节,缺少的环节为 ______(用图中内容和箭头表示)。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为 ______。
29. 家蚕是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蚕的幼虫以桑叶为食,吐丝结茧,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丝绸。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性染色体,雄蚕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蚕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ZW。正常情况下,雄蚕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______条 Z染色体;雌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 ______条Z染色体。
(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味觉突变型(味盲型)家蚕也可以吃一些苹果和梨,这给去桑叶化养蚕提供了参考。若家蚕野生型和味盲型由 A、a基因控制,蚕卵颜色的紫灰和白色由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现欲探究上述两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将一只野生型白卵雄蚕和一只味盲型紫灰卵雌蚕进行杂交,F1全为野生型紫灰卵,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
①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 ______。上述杂交实验 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味盲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 Z染色体上。
②若将F1中的野生型紫灰卵雌雄蚕进行相互交配,F2雌蚕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紫灰卵:野生型白卵:味盲型紫灰卵:味盲型白卵=3:1:3:1,则F1中雌雄蚕的基因型分别为 ______,F2中雄蚕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故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细胞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但是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又有差别,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正确;
D、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细胞形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系统。生物体的细胞有细胞膜,可以保护细胞,同时控制物质的进出,使之从结构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细胞内有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细胞质里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把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使之从功能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因此,从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角度来看,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A。
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
2、自然界中的细胞按照有无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多种多样,原核细胞多种多样,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不一样说明细胞的差异性;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这又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中最小的一种类型,图中指出了细胞膜和拟核这两个细胞结构,由此看出,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只包含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
本题通过支原体细胞结构图解考查了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通过二分裂法进行增殖,A错误;
B、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因此支原体没有生物膜系统,B错误;
C、在mRNA合成的同时就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这样就加快了蛋白质合成的速度,C正确;
D、图中更可以看出,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青霉素对支原体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黏菌是真核生物,颤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但二者都有核糖体、DNA和RNA,A正确;
B、营寄生生活的黏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用自身的核糖体,B错误;
C、由分析可知:黏菌和颤蓝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
D、黏菌是多营腐生生活,少数寄生生活,所以是异养生物,颤蓝细菌细胞内无叶绿体,但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B。
黏菌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除支原体外都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明确黏菌属于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答案】D
【解析】解:A、动物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固态,A错误;
B、细胞中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作用很大,具有不可替代性,B错误;
C、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C错误;
D、豌豆叶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为DNA,DNA含有4种碱基,D正确。
故选:D。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答案】D
【解析】解:ABC、结合分析可知,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A、B、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且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这说明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有关,D错误。
故选:D。
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真核细胞借以维持其基本形态的重要结构,被形象地称为细胞骨架,它通常也被认为是广义上细胞器的一种。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本题考查细胞骨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是细胞骨架的概念、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6.【答案】A
【解析】解:A、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探究 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NaOH也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A正确;
B、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都用低倍镜观察目标,若用高倍镜,则会观察不到整个细胞的变化,B错误;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对应温度下保温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在对应温度下保温5min,再进行混合,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1、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探究 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NaOH也是为了创造碱性环境;
2、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都用低倍镜观察目标;
3、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蔗糖、淀粉等)。
本题考查蛋白质鉴定、探究酶的特性、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7.【答案】A
【解析】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因此ES→P+E所需要的能量比S直接分解为P时所需要的能量低,A错误;
B、E具有专一性与其特异性的活性部位有关,B正确;
C、酶在化学反应结束后,性质和含量不变,故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反应前后E的结构不变,C正确;
D、在酶促反应过程中,酶(E)与反应底物(S)首先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因此形成ES时,酶促反应会出现底物饱和现象,D正确。
故选A。
1、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酶在化学反应结束后,性质和含量不变。
4、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本题考查了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图信息完成分析判断。
8.【答案】A
【解析】解:A、人体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因此运动员腿部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A正确;
B、肌肉细胞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的主要去向是储存在乳酸中,B错误;
C、肌肉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有NADH的生成,第三阶段消耗NADH,C错误;
D、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缓冲掉,不会导致运动员的pH发生显著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的过程。
2、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解:A、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是NADPH,而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是NADH,两者是不同的物质,A正确;
B、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可以为细胞中某些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例如氨基酸、核苷酸等,B正确;
C、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只能追踪含有碳元素的物质,C正确;
D、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所以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D正确。
故选: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本题主要考查磷酸戊糖途径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考生要提取题干中的主要信息,方能准确答题。
10.【答案】C
【解析】解:A、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导致出现更多的自由基,进而引起更多细胞损伤的过程为正反馈调节,A正确;
B、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细胞增殖中与纺锤体的运动有密切相关,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既有新蛋白质的合成也有蛋白质的降解,C错误;
D、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体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其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而造成细胞坏死,这是对机体不利的,D正确。
故选:C。
1、自由基学说: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
2、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本题考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衰老以及凋亡、分化、癌变的特征,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1.【答案】C
【解析】解:A、由于缺乏KIFC1蛋白时,在分裂过程中常出现多极纺锤体,所以KIFC1蛋白的作用可能是在纺锤丝之间形成桥梁,有助于纺锤丝对齐并阻止它们解体,A正确;
B、由于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异常的概率高于小鼠、牛等哺乳动物,因此出现异常卵细胞的概率也高于小鼠、牛等哺乳动物,B正确;
C、该研究表明小鼠、牛等动物的卵母细胞中存在KIFC1蛋白,不能说明该蛋白的合成基因只在卵母细胞中表达,其他细胞一般也会正常分裂,因而在其他细胞中KIFC1蛋白合成基因也可能表达,C错误;
D、根据该研究结果,KIFC1蛋白与卵母细胞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将KIFC1蛋白导入人类卵母细胞,使卵母细胞形成纺锤体的错误率下降,可能是减少缺陷卵子的潜在方法,D正确。
故选:C。
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的纺锤体可将后期分开后的姐妹染色体平均分向细胞两极,若分裂过程中常出现多极纺锤体,则会导致分裂时染色体分配异常。剔除了小鼠和牛卵母细胞中的KIFCI蛋白后,小鼠和牛的卵母细胞会像人类卵母细胞一样组装出不稳定的纺锤体,说明KIFCI蛋白与纺锤体的稳定有关。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A、容器③和④中各涉及一对不同的等位基因,因此从容器③和④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并记录组合情况,可以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正确;
B、容器①和③中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因此容器①和③可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则从容器①和③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并记录组合情况,能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错误;
C、容器②中A和a代表一对等位基因,其中A、a的基因频率都可根据两种小球的数量而计算出来,因此从两个容器②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并记录组合情况,可以模拟某个种群自由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之比,C正确;
D、两个容器③可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因此从两个容器③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小球(代表雌配子或雄配子),并记录组合情况,可以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故选B。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识记两大遗传定律的实质,明确图中各个容器及容器中小球代表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答案】C
【解析】解:A、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A正确;
B、据分析可知,F2出现7:3:1:1的原因是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其中一种不育导致的,B正确;
C、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雄配子为AB:Ab:aB:ab=1:1:1:1,雌配子AB:aB:ab=1:1:1,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时,如果F1作父本,可后代比例为1:1:1:1,如果F1作母本,后代比例为能为1:1:1,C错误;
D、F2的黄色有斑点果蝇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D正确。
故选:C。
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可知,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有斑点对无斑点为显性;由F2表现型的比例为7:3:1:1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题目中并未显示性状表现与性别的关系,可认为无关联,即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基因型为AaBb,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的基因型如下:
AB
aB
Ab
a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若无特殊情况,F2表现型应该为9:3:3:1,而结果比例为7:3:1:1,对照发现是黄色有斑点类型和某种单显类型各减少了两份导致的,结合上述分析,可能是第二列或第三列的基因型致死导致,因为第二列和第三列中包含了两份双显类型和两份某种单显类型,这样得到的正好是F2表现型的比例,因此可确定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或Ab配子致死。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棋盘法在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对于解答配子致死题目的优势,难度中等。
14.【答案】C
【解析】解:A、图1曲线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2次,A错误;
B、图1中AB段表示DNA复制时期,DNA复制是核糖体的活动不是最活跃的,B错误;
C、据图可知,图2中A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图2中C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动物表示雄性动物,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此B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C。
据图可知:图1中AB段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BC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CD表示着丝粒分裂,DE表示有丝分裂后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末期。图2中A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B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含有同源染色体,正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解: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由于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保温时间长短与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弱无关,B正确;
C、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链球菌,C错误;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而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D错误。
故选: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不同点
方法不同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
结论不同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相同点
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
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6.【答案】C
【解析】解:A、根据题意,人工合成的碱基在配对时都是通过三个氢键连接的,氢键越多,DNA的稳定性越强,对于同等长度的DNA序列,含有新碱基对越多的DNA分子稳定性越强,A错误;
B、DNA聚合酶是DNA复制必需的酶,因为缺乏相应的DNA聚合酶,故含有新碱基对的DNA分子不能独立地自我复制,B错误;
C、由于Z-P和S-B均通过三个氢键配对,所以存在具有该全新DNA的生物,DNA稳定性高,则容易在温度较高环境中发现,C正确;
D、含有新碱基对的DNA可能具有双螺旋结构,由于碱基种类增多,所以可增加遗传信息的种类,D错误。
故选:C。
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
2、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A、淋巴液、组织液与血浆相比,三者物质组成和含量相差不大,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血浆蛋白)含量多。血浆和组织液都能运输激素,A正确;
B、人体剧烈运动时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
C、高盐饮食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通过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C正确;
D、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
故选:B。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解:①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使支气管和血管扩张,①正确;
②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抑制消化道的各种活动,②错误;
③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③错误;
④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④正确;
⑤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⑤正确。
故选:B。
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3、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本题考查自主神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答案】B
【解析】解:A、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A错误;
B、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
C、呼吸中枢在脑干,C错误;
D、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体液的调节,D错误。
故选:B。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本题考查了下丘脑在稳态调节过程中的生理功能,考生要能够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同时识记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0.【答案】D
【解析】解:A、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存在丘脑—垂体—甲状腺轴,A正确;
B、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甲肾上腺皮质激素,存在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B正确;
C、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激素→性腺→性激素,存在丘脑—垂体—性腺轴,C正确;
D、肾上腺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没有丘脑—垂体—肾上腺轴,C错误。
故选:D。
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本题考查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解:A、mRNA是大分子化合物,mRNA通常被制备成纳米粒子,纳米粒子进入树突状细胞的机制主要是胞吞,A错误;
B、树突状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不分泌细胞因子,B错误;
C、树突状细胞携带的合成抗原蛋白将模拟病毒感染引起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C错误;
D、新冠病毒mRNA疫苗由于不需要进入细胞核,在不存在整合酶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与人的核基因组整合的风险,D正确。
故选:D。
1、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决定簇,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附着。在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辅助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免疫调节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2.【答案】C
【解析】解:A、据分析可知,④与乙烯的调节有关,A错误;
B、①中的小便里含的生长素不是人体合成的,而是人体细胞不能分解植物生长素,B错误;
C、②中“红杏出墙”是因为生长素的背光侧比向光侧多而导致红杏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
D、④中使红柿成熟的是木瓜产生的乙烯,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意:①“凡嫁接矮果及花,以小便浸之,以泥封处之,则根生”,是利用尿液中的吲哚乙酸(生长素),其具有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与植物激素有关;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红杏出墙”体现了植物生长的向光性现象,生长素的背光侧比向光侧多而导致红杏向光弯曲生长,与植物的激素调节有关;
③“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是因为水稻的根部能够产生生长素等多种激素,从而促进水稻的生长、成熟,与植物激素有关;
④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是利用成熟木瓜产生的乙烯来促进红柿的成熟,与植物激素有关。
对于植物激素作用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并获取结论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解:A、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B错误;
C、种群的空间分布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C错误;
D、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D。
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群落的演替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于种群和群落的理解,难度适中。
24.【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B正确;
C、生态系统能通过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等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干扰,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营养结构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般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稳定性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生态系统成分,掌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25.【答案】B
【解析】解:A、自生是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因此遵循“自生”原理时,需要注意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A正确;
B、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因此遵循“循环”原理时,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循环,减少废物产生,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但是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利用效率,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B错误;
C、协调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遵循“协调”原理时,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整体是指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遵循“整体”原理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D正确。
故选:B。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要求: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
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6.【答案】光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 ACD 增强有氧呼吸,促进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相同种类 几种稀密不同
【解析】解:(1)水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为H+、e-和O2;水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水与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生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
(2)A、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A正确;
B、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糖类,糖类不含有N元素,B错误;
C、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是蛋白质,主要由C、H、O、N组成,C正确;
D、叶绿素的元素组成为C、H、O、N、Mg,D正确。
故选:ACD。
(3)玉米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要依靠主动运输(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而能量来自于呼吸产生的ATP,故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有氧呼吸,促进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4)探究不同幼苗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自变量是幼苗的密度,首先在在自然条件相同的一块或几块田地中种植相同种类的玉米,待玉米出苗后,处理成稀密不同的幼苗,最后再比较产量,可知不同幼苗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光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
(2)ACD
(3)增强有氧呼吸,促进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4)相同种类 几种稀密不同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能力。
27.【答案】(1)一道 代谢产热 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2)探究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等量的生理盐水(或等量的配制疫苗的缓冲溶剂)
(3)基本相同
(4)B
(5)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6)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本题以新冠病毒为素材,考查实验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次免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内环境的调节机制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
(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部分热能可以维持体温;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且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2)由题干信息可知,本研究的对象是疫苗,通览全题,到第(2)问能得到实验检测的生理指标是特异性抗体,确定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组为对照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注射的是等量的生理盐水(或等量的配制疫苗的缓冲溶剂)。
(3)若疫苗对小鼠是安全且有效的,所以除了特异性抗体,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他指标应基本相同。
(4)在猴子身上做实验的原理和小鼠是一样的,先注射疫苗,使其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注射病毒,观察对病毒的杀伤力。故选B。
(5)注射疫苗后再感染新冠病毒,机体发生二次免疫过程,所以新冠病毒会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其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細胞,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故用文字和箭头表示为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6)去甲肾上腺素由神经末梢分泌,因此属于神经递质。根据题干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可以由交感神经未梢释放,其中交感神经未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抑制免疫应答“可知,去甲肾上腺素的这种现象说明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在功能上相辅相成。
故答案为:
(1)一道 代谢产热 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2)探究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等量的生理盐水(或等量的配制疫苗的缓冲溶剂)
(3)基本相同
(4)B
(5)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6)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28.【答案】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① ①⑦⑧ ②③④⑤⑥ Ⅱ→Ⅰ和Ⅲ→Ⅰ 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解析】解:(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即过程①)固定碳元素。
(2)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3)图中缺少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将碳返回到大气中的环节。
(4)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①
(2)①⑦⑧;②③④⑤⑥
(3)Ⅱ→Ⅰ和Ⅲ→Ⅰ
(4)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分析题图:图中Ⅰ表示大气中的CO2,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能量流动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生理过程的名称;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字母的含义。
29.【答案】4 0或2 野生型、紫灰卵 不能 BbZAW、BbZAZa 野生型紫灰卵:野生型白卵=3:1
【解析】解:(1)雄蚕体细胞染色体数是28对=56条,其中有两条Z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子染色体,所以有4条Z染色体。雌蚕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已没有同源染色体,只有1条或0条Z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子染色体,所以有2条或0条Z染色体。
(2)①根据题意可知,一只野生型白卵雄蚕和一只味盲型紫灰卵雌蚕进行杂交,F1全为野生型紫灰卵,仅能判断出两个亲本均为纯合子且野生型和紫灰卵为显性性状,但无法确定味盲基因所在位置。
②将F1中的野生型紫灰卵雌雄蚕进行相互交配,若F2雌蚕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紫灰卵:野生型白卵:味盲型紫灰卵:味盲型白卵=3:1:3:1,整理可发现野生型:味盲型=1:1,则可推测味盲基因可能在性染色体上,即F2中ZAW:ZaW=1:1,则F1中雄蚕的基因型为BbZAZa,F1雌蚕基因型为BbZAW。F2中雄蚕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紫灰卵(B_ZAZA):野生型白卵(bbZAZa)=3:1。
故答案为:
(1)4 0或2
(2)①野生型、紫灰卵 不能
②BbZAW、BbZAZa 野生型紫灰卵:野生型白卵=3:1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应用。在进行自由组合题型的计算时,要善于将自由组合定律拆成若干个分离定律进行计算,这样能大大降低计算及分析问题的难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二模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黄毛鼠是农田中常见的鼠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十四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假如如图是某生物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