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检测试卷(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时50分,航天员进入天宫空间站。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项中天体的数量为( )
①发射场上的云②天宫空间站③到达预定轨道的神舟十四④舱内的航天员
A.1 B.2 C.3 D.4
2.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
B.靠近兰新铁路线,交通比较便利
C.光污染少,便于观测
D.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2022年11月17日,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4.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
A.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2021年12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韦伯望远镜将在飞行1个月后到达距地球约160万公里的观测位置,与地球同步绕太阳运行(如下图所示)。韦伯望远镜观测的是来自宇宙深空的红外光波段,用以研究宇宙形成初期的状态。据此完成5-6题。
5.韦伯望远镜选择在远离地球的轨道进行探测的原因是( )
A.减少来自太阳和地球的红外线干扰
B.热量条件较好,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C.光照条件较好,接收信息比较清晰
D.远离小行星带,降低小行星撞击威胁
6.韦伯望远镜在发射时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升高-下降-升高 B.下降-升高-下降-升高
C.下降-升高-下降 D.升高-下降-升高-下降
2022年1月14至15日,汤加火山大爆发,使得地面气温明显降低。下图是灾害发生时当地影像图及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7-9题。
7.获取此影像的地理信息技术,其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
A.输入、存储、分析地理数据 B.借助信号接收系统,精准定位
C.通过个人用户系统接受信息 D.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物波谱信息
8.此次火山喷发造成气温降低,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9.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芝加哥素有美国“风城”之称,位于美国中部大平原,在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西南岸(如图)。右图示意某时段芝加哥湖滨地区旗帜飘动方向。据此完成10-11题。
10.形成“风城”的最主要条件是( )
A.地处飓风主要通道 B.地形平坦,摩擦力小
C.接近冷空气发源地 D.毗邻最大淡水湖群
11.旗帜飘动方向反映了当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图示时段( )
A.为夜晚,吹湖风 B.为夜晚,风为芝加哥带来干燥气流
C.为白天,吹陆风 D.为白天,风为芝加哥带来湿润气流
某记者在一篇新闻稿里这样写道:为防御该灾害,所有香蕉树上结的果实都被蕉农用蓝色、黑色的袋子牢牢包裹着,,路边的田埂上有十几个火堆,燃起的白烟随风飘向蕉地。据此完成12-13题。
12.飘向蕉地的白烟可以防御该灾害,主要是因为白烟使( )
A.大气逆辐射增强 B.太阳辐射增强 C.空气质量提高 D.地面辐射减弱
13.果农一般在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逆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气压差最大,风力强 D.地面热量少,气温较低
下图为不同情境下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对图中水循环环节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河流蒸发 B.②地表径流 C.③植物蒸腾 D.④水汽输送
15.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比,城市硬化地面对水循环的直接影响是( )
A.②减少 B.③不变 C.⑤增加 D.⑥减少
下图为黄海海域温度与盐度分层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一年中,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潮汐 D.海浪
下列左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右图为某河口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影响左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陆地径流
19.左图甲地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 B.河流水注入 C.冷海水上泛 D.水温异常高
20.M、N两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小比较及原因( )
A.M较大,大量陆地淡水注入 B.M较小,有寒流流经水温低
C.N较大,有暖流流经水温高 D.N较小,河流注入大量淡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图中大青山地区考察,发现了第四纪晚期形成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松散堆积物(如下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图示地表物质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冰川堆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沉积
22.与现在相比,松散物质形成时期( )
A.全球亚热带位置偏北 B.全球陆地面积较小
C.全球海平面上升 D.全球雪线海拔较低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四川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下图为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23-26题。
23.甲、乙、丙、丁四地中,从宏观上观察图示地区地貌宜选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4.返校后同学们写了观察报告,下列报告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乙地坡度较丙地大 ③河流干流自西向东流 ④戊处附近存在瀑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5.观察发现丙坡植物生长茂盛,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丙坡为( )
A.阴坡,水分条件好 B.迎风坡,光照条件好
C.阳坡,光照条件好 D.背风坡,水分条件好
26.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辽宁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了某森林以及林下土壤剖面,并绘制了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图左)和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图右)。据此完成27-28题。
27.森林中形成了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影响这种结构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28.该地森林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 )
①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②使土壤具有团聚性③阻碍水的下渗对土壤的淋溶④增加土壤氧气含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某中学设计实验识别土壤性质。阅读实验有关资料,完成29-30题。
实验材料: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样本各150克,纱布、水、小刀、量杯4个、矿泉水瓶4个。
实验步骤:用小刀分别将4个矿泉水瓶横向对半割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放入纱布做成漏斗,扣在下部分的上方,做成4个简易装置(下图)。
分别将100克的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样本装入4个漏斗中,由4位同学量取等量的水,同时以一样的高度和速度倒入土壤中,观察记录渗水速度和收集的水量。
29.渗漏速度最快的是( )
A.黏土 B.黏壤土 C.壤土 D.砂土
30.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最终收集的水量均小于倒入的水量,这说明土壤( )
A.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B.具有蓄水、保水的功能
C.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条件 D.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不同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材料二:某校学生为建设海绵城市积极献计献策,设计了如下4种道路绿地样式,如图。
(1)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3分)
(2)指出图中缓解城市内涝效果最好的方案并简述理由。(3分)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3分)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沙丘形态特征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某科考小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对该地区的风力状况分析的前提下,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山前沙丘区内的风沙地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描述,并探究主要沙丘的形态特征。沙丘区如图所示,沙丘区内有13条间歇性河流,右上角为沙丘区内的两种沙丘类型。
(1)识别图中A所示的沙丘类型,并画出其剖面图。(提示:剖面图中应包括风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坡度陡缓)(4分)
(2)试描述图示区域沙丘的分布规律,推测沙丘物质的主要来源。(4分)
(3)科考小队通过对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采样,发现其沙粒的颗粒大小存在差异,利用所学的风沙地貌的知识,尝试推断它们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我国东北开展了一次“土壤的形成”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较完整,如图左,图中序号⑤⑥分别代表母质层和母岩层。
材料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肥沃。这种土壤土层深厚,表土疏松,底土黏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研究表明,东北的黑土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图右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写出图中①~④代表的土层名称。(4分)
(2)结合材料二,简述黑土的性状特点。(3分)
(3)指出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并简析该气候对东北黑土有机质的影响。(2分)
34.自2022年8月21日起,重庆北碚缙云山区发生山火并持续多日。甘肃、云南消防队紧急驰援北碚灭火,当地也出动了摩托大军,自发加入到救援山火的行动中,为一线救援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由于山区风力、风向多变,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灭火方式。若风力很小,也会用“火攻法——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下右图示意“火攻法灭火场景和方式。回答下列各题。(11分)
(1)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缙云山山火难以扑灭,需要摩托大军支援的原因。(4分)
(2)说明“火攻法——点倒火”的灭火方式的原理。(3分)
(3)山火对生态系统是一种严重破坏,并会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有计划、低强度、可控的山火对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请说明理由。(2分)
(4)如何预防森林火灾,请提出合理的措施。(2分)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时50分,航天员进入天宫空间站。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项中天体的数量为( )
①发射场上的云②天宫空间站③到达预定轨道的神舟十四④舱内的航天员
A.1 B.2 C.3 D.4
2.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
B.靠近兰新铁路线,交通比较便利
C.光污染少,便于观测
D.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答案】1.B 2.D
【解析】1.①发射场上的云在地球大气层以内,属于地球,不属于天体,错误;②天宫空间站位于宇宙中,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属于天体;③到达预定轨道的神舟十四,位于宇宙,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属于天体;④舱内的航天员属于空间站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②③属于天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酒泉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是其建立卫星发射中心的最有利条件,D正确;靠近兰新铁路线,交通比较便利、光污染少,便于观测;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都不是最有利的条件,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天体的判断:地球大气层之外;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天体;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2022年11月17日,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4.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
A.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答案】3.C 4.A
【解析】3.元古宙是指5.7亿年前,古生代是在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左右,中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2.5亿年前左右,新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故选C。
4.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A正确;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极度兴盛,D错误;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量发展,B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C错误。故选A。
【点睛】新生代分第四纪、新近纪和古近纪,时间从6500万年前开始。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2021年12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韦伯望远镜将在飞行1个月后到达距地球约160万公里的观测位置,与地球同步绕太阳运行(如下图所示)。韦伯望远镜观测的是来自宇宙深空的红外光波段,用以研究宇宙形成初期的状态。据此完成5-6题。
5.韦伯望远镜选择在远离地球的轨道进行探测的原因是( )
A.减少来自太阳和地球的红外线干扰
B.热量条件较好,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C.光照条件较好,接收信息比较清晰
D.远离小行星带,降低小行星撞击威胁
6.韦伯望远镜在发射时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升高-下降-升高 B.下降-升高-下降-升高
C.下降-升高-下降 D.升高-下降-升高-下降
【答案】5.A 6.B
【解析】5.韦伯望远镜观测的是来自宇宙深空的红外光波段,所以韦伯望远镜选择在远离地球的轨道进行探测的原因是减少来自太阳和地球的红外线干扰,A正确;远离地球的轨道的地方热量条件不一定更好,且温度太高不利于设备运行,B错误;光照条件对望远镜接收信息影响不大,C错误;远离地球的轨道进行探测,可能靠近了小行星带,增大了小行星撞击威胁,D错误。故答案选A。
6.地球大气层的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先下降,在到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再到高层大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再到最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韦伯望远镜在发射时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正确的是下降-升高-下降-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地球大气层的大气温度在对流层,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再到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再到高层大气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再到最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022年1月14至15日,汤加火山大爆发,使得地面气温明显降低。下图是灾害发生时当地影像图及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7-9题。
7.获取此影像的地理信息技术,其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
A.输入、存储、分析地理数据 B.借助信号接收系统,精准定位
C.通过个人用户系统接受信息 D.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物波谱信息
8.此次火山喷发造成气温降低,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9.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7.D 8.A 9.B
【解析】7.据图可知,灾害发生时当地影像图为遥感图像,获取主要采用的是遥感技术,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故选D。
8.据图所知,①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④是大气逆辐射,火山喷发后的大量的火山灰能停留在大气当中,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说明①增强,故选A。
9.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选B。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芝加哥素有美国“风城”之称,位于美国中部大平原,在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西南岸(如图)。右图示意某时段芝加哥湖滨地区旗帜飘动方向。据此完成10-11题。
10.形成“风城”的最主要条件是( )
A.地处飓风主要通道 B.地形平坦,摩擦力小
C.接近冷空气发源地 D.毗邻最大淡水湖群
11.旗帜飘动方向反映了当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图示时段( )
A.为夜晚,吹湖风 B.为夜晚,风为芝加哥带来干燥气流
C.为白天,吹陆风 D.为白天,风为芝加哥带来湿润气流
【答案】10.D 11.D
【解析】10.飓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不是飓风主要通道,A错误。地形平坦,摩擦力小,只是影响风力大小,B错误。接近冷空气发源地,主要是冬季大风天数多的原因,C错误。风城最主要成因是毗邻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湖陆风,使该地多大风天气,D正确。
11.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图示吹湖风,则当时为白天,ACB错误。白天,湖风从湖泊带来大量水汽,空气湿润,D正确。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某记者在一篇新闻稿里这样写道:为防御该灾害,所有香蕉树上结的果实都被蕉农用蓝色、黑色的袋子牢牢包裹着,路边的田埂上有十几个火堆,燃起的白烟随风飘向蕉地。据此完成12-13题。
12.飘向蕉地的白烟可以防御该灾害,主要是因为白烟使( )
A.大气逆辐射增强 B.太阳辐射增强 C.空气质量提高 D.地面辐射减弱
13.果农一般在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逆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气压差最大,风力强 D.地面热量少,气温较低
【答案】12.A 13.D
【解析】12.飘向蕉地的白烟可以增强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尘埃,来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加强保温效果,A正确;白烟会削弱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减少,B错;白烟会增加空气中的烟尘,使空气质量变差,C错误;白烟可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D错误。
13.在整个夜间都没有太阳辐射,并不是在凌晨时太阳辐射最弱,A错误;凌晨没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逆辐射弱,B错误;果园气压差大,风力强,将会迅速吹走白烟,使保温效果变差,C错误;从日落之后,地面持续接收不到太阳辐射,近地面持续降温,凌晨时气温较低,点火熏烟保温效果好,D正确。
【点睛】夜间时地面由于丧失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而持续降温,为了夜间保温,农民多采取点火熏烟的方式增强大气逆辐射。
下图为不同情境下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对图中水循环环节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河流蒸发 B.②地表径流 C.③植物蒸腾 D.④水汽输送
15.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比,城市硬化地面对水循环的直接影响是( )
A.②减少 B.③不变 C.⑤增加 D.⑥减少
【答案】14.D 15.A
【解析】14.由所学水循环知识知,自然界的水循环图中,③是蒸发,C错误;④是水汽输送,D正确;①是降水,A错误;②是地下径流,B错误。故选D。
15.城市水循环图中,⑤是下渗,⑥是地表径流。城市地面硬化会使⑤下渗减少,C错误;②地下径流减少,A正确;⑥地表径流增加,D错误;⑥地表径流增加,水体③蒸发可能增加,B错误。故选A。
【点睛】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的影响较小,但对其他环节都有影响,其中对下渗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适度的利用或改造,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例如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扩大绿地面积,可以调节城市气温和大气湿度;通过修建透水地面、储水沟槽,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地下径流增多可以缓解地下水位下降。
下图为黄海海域温度与盐度分层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一年中,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潮汐 D.海浪
【答案】16.D 17.A
【解析】16.由图可知,横坐标中,季节从冬季开始;图例中注意黑色长方形表示上层盐度,空白长方形表示下层盐度;图中显示黑色长方形连线和空白长方形连线冬季时距离最近。故可知一年中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冬季,故D正确,排除ABC,选D。
17.图中表层水温用黑色三角形表示,其连线表示出黄海表层水温夏季高,冬季低,这是由于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水温低。故A正确,排除BCD,选A。
【点睛】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内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下列左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右图为某河口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影响左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陆地径流
19.左图甲地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 B.河流水注入 C.冷海水上泛 D.水温异常高
20.M、N两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小比较及原因( )
A.M较大,大量陆地淡水注入 B.M较小,有寒流流经水温低
C.N较大,有暖流流经水温高 D.N较小,河流注入大量淡水
【答案】18.B 19.C 20.D
【解析】18.据图可知,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该海域位于南半球,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所以影响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故B正确,和海陆位置、盛行风向、陆地径流关系不大,故ACD错,本题选B。
19.结合图中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判断,甲地洋流为秘鲁寒流,寒流为离岸流,导致深层冷海水上泛,把深层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生,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故C正确,该处没有寒暖流交汇,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少有河流注入,不是水温异常造成的,故ABD错,本题选C。
20.据图可知,N海域位于亚马逊河入海口,亚马逊河为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淡水注入量大,盐度低,加上受暖流影响,温度高,因而密度小,故D正确,C错;M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没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有寒流流经水温低,盐度高,密度大,故AB错,本题选D。
【点睛】秘鲁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西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这不仅使水温显著下降,同时更重要的是带上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加之沿海多云雾笼罩,日照不强烈,利于沿海的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
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图中大青山地区考察,发现了第四纪晚期形成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松散堆积物(如下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图示地表物质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冰川堆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沉积
22.与现在相比,松散物质形成时期( )
A.全球亚热带位置偏北 B.全球陆地面积较小
C.全球海平面上升 D.全球雪线海拔较低
【答案】21.B 22.D
【解析】21.由材料信息可知,图示地表的物质是杂乱无章的堆积,没有分选性,可知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冰川堆积,B正确;风力沉积和海浪沉积物质具有分选性,A、D错;根据材料“发现了第四纪晚期形成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松散堆积物”可知图示为堆积地貌,不是侵蚀地貌,C错误。故选B。
22.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松散堆积物是冰川堆积形成的,说明形成时期为冰期,气候寒冷,全球亚热带位置偏向低纬,即北半球亚热带位置偏南,A错误;冰期,气候寒冷,冰川不易融化,注入海洋的径流减少,海平面下降,全球陆地面积增大,BC错误;冰期时气候变冷,高山上冰雪增加,全球雪线海拔较低,D正确。故选D。
【点睛】搬运营力包括风、水流、冰川、波浪、潮汐、海流等。水流、风、波浪、潮汐、海流在搬运物质过程中往往具有分选性,按照物质重量、搬运能力强弱和搬运介质流速的大小依次堆积。冰川的堆积没有分选现象。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四川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下图为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23-26题。
23.甲、乙、丙、丁四地中,从宏观上观察图示地区地貌宜选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4.返校后同学们写了观察报告,下列报告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②乙地坡度较丙地大③河流干流自西向东流④戊处附近存在瀑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5.观察发现丙坡植物生长茂盛,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丙坡为( )
A.阴坡,水分条件好 B.迎风坡,光照条件好
C.阳坡,光照条件好 D.背风坡,水分条件好
26.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答案】23.A 24.B 25.C 26.D
【解析】23.宏观上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读图可知,甲地海拔最高,视野最为开阔,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4.该地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m~500m之间,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丙地等高线更密,坡度更大;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流向大致自西向东;戊处有陡崖,又有河流经过,会形成瀑布。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B选项正确。
25.图示地区位于四川,丙坡是南坡,南坡是阳坡,光照条件更好,植被生长更好,A错误,C正确;迎风坡水分条件更好,BD错误。故选C。
26.根据材料信息"短命植物是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活周期的一类植物”可知,短命植物生长期内,土壤嫡情较好,为短命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无需像旱生植物那样将根系扎向更深的土层内,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水分,所以短命植物根系较浅,B错误。环境为短命植物提供的水分和养分有限,生产期短,因此植株矮小,D正确。该类植物生长期短,不会茎上开花、叶面宽大的特点,AC错误。故选D。
【点睛】早春短命植物是在温带气候区,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生长发育,夏季来临之前枯萎,以种子或地下器官进入休眠的植物种群。
辽宁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了某森林以及林下土壤剖面,并绘制了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图左)和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图右)。据此完成27-28题。
27.森林中形成了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影响这种结构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28.该地森林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 )
①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②使土壤具有团聚性③阻碍水的下渗对土壤的淋溶④增加土壤氧气含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27.B 28.A
【解析】27.根据已学知识,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被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左图中从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不同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不同的垂直空间,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所以森林中形成了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影响这种结构的主导因素是光照,B对,排除ACD。故选B。
28.读右图,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土母质、水、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有选择的被植被吸收;植被吸收腐殖质和营养元素储存在体内,进而被动物吸收;植被和动物的生物残体被分解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以上是森林植被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的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生物循环促进土壤的形成;综上所述,该地森林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①②,A对;读右图结合已学知识,森林植被截留雨水,滞留地表径流,会增加水的下渗对土壤的淋溶;森林植被根系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氧气,会造成土壤氧气缺乏,③④错,排除BCD。故选A。
【点睛】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被来讲,阳光对植被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决定植被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的在土壤表层富集,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土母质、水、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有选择的被植被吸收;植被吸收腐殖质和营养元素储存在体内,进而被动物吸收;植被和动物的生物残体被分解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循环促进土壤的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某中学设计实验识别土壤性质。阅读实验有关资料,完成29-30题。
实验材料: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样本各150克,纱布、水、小刀、量杯4个、矿泉水瓶4个。
实验步骤:用小刀分别将4个矿泉水瓶横向对半割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放入纱布做成漏斗,扣在下部分的上方,做成4个简易装置(下图)。
分别将100克的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样本装入4个漏斗中,由4位同学量取等量的水,同时以一样的高度和速度倒入土壤中,观察记录渗水速度和收集的水量。
29.渗漏速度最快的是( )
A.黏土 B.黏壤土 C.壤土 D.砂土
30.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最终收集的水量均小于倒入的水量,这说明土壤( )
A.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B.具有蓄水、保水的功能
C.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条件 D.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
【答案】29.D 30.B
【解析】29.由图可知,砂土收集水量最多,说明砂土渗漏速度最快,砂土中砂粒的含量最高,土壤颗粒最大,空隙也最大,所以透水性能最好;黏土、黏壤土、壤土的质地相对黏重,土壤空隙较小,透水性差,因此在渗水实验中,砂土流出水最快,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0.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A不符合题意;土壤可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土壤水可满足作物生长,有利于减轻旱灾的影响,说明土壤具有蓄水、保水的功能,实验中水分被土壤中的孔隙所储存,所以收集的水量均小于倒入的水量,故B正确;土壤具有肥力,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土壤的功能: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不同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材料二:某校学生为建设海绵城市积极献计献策,设计了如下4种道路绿地样式,如图。
(1)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3分)
(2)指出图中缓解城市内涝效果最好的方案并简述理由。(3分)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3分)
【答案】(1)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多
(2)甲 甲道路上的雨水快速进入绿地,防止道路积水;增加下渗
(3)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暴雨监测预报;建海绵城市。
【分析】本题以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和城市道路绿地样式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基本环节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与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一、二,根据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但由于城市建设,地表硬化,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降水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2)甲道路上的雨水可以通过重力作用快速进入绿地,防止道路积水,增加下渗,为缓解城市内涝最好的方案;乙相较于甲易产生道路积水;丙和丁的绿地高度均高于道路,无法起到缓解内涝的作用。
(3)根据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主要措施是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建海绵城市。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加强暴雨监测预报,提高城市内涝应急能力等。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沙丘形态特征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某科考小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对该地区的风力状况分析的前提下,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山前沙丘区内的风沙地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描述,并探究主要沙丘的形态特征。沙丘区如图所示,沙丘区内有13条间歇性河流,右上角为沙丘区内的两种沙丘类型。
(1)识别图中A所示的沙丘类型,并画出其剖面图。(提示:剖面图中应包括风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坡度陡缓)(4分)
(2)试描述图示区域沙丘的分布规律,推测沙丘物质的主要来源。(4分)
(3)科考小队通过对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采样,发现其沙粒的颗粒大小存在差异,利用所学的风沙地貌的知识,尝试推断它们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
【答案】(1)新月形沙丘
剖面图如下:
(2)沙丘区位于祁曼塔格山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呈狭长带状延伸;区内有13条间歇性河流搬运沉积物为风沙地貌发育提供了沙物质来源。
(3)迎风坡颗粒大,背风坡颗粒小;沙丘迎风坡风力大,以侵蚀为主,风的搬运能力强,此时只有颗粒大的搬运物能够沉积;沙丘背风坡风力小,加上背风坡易形成涡流,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此时颗粒小的搬运物能够沉积。
【分析】本题主要图文材料来考查风沙地貌,涉及沙丘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等知识,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等,体现了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处的沙丘为新月形沙丘。剖面图中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如图: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主要分布在祁曼塔格山的山前冲积扇附近,呈现出狭长的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有13条间歇性河流,河流在流经干旱地区时会携带大量的泥沙,沙丘的沙源最有可能是来自河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外力形式存在差异,迎风坡主要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风的搬运能力强,此时只有颗粒大的搬运物能够沉积,颗粒小的会被侵蚀、搬运到沙脊线附近,因此迎风坡处的沙子一般颗粒较大,沙丘背风坡风力小,加上背风坡易形成涡流,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搬运到沙脊线附近的沙子会逐渐下落,沉积到背风坡,因此背风坡的沙子颗粒较小。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我国东北开展了一次“土壤的形成”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较完整,如图左,图中序号⑤⑥分别代表母质层和母岩层。
材料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肥沃。这种土壤土层深厚,表土疏松,底土黏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研究表明,东北的黑土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图右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写出图中①~④代表的土层名称。(4分)
(2)结合材料二,简述黑土的性状特点。(3分)
(3)指出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并简析该气候对东北黑土有机质的影响。(2分)
【答案】(1)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2)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便于耕作。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分析】本题以野外实地考察、乡言俗语塑造情境,涉及土壤、土壤成土因素及土壤剖面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详解】(1)自然土壤剖面图中,数码①为土壤表层,即为有机层,数码②位于有机层之下,土层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
(2)简述土壤的性状特点要从;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四个方面分析。由材料可得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底土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好;土层深厚,土壤剖面结构良好,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壤。
(3)由哈尔滨气候图可得,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期,整体气温偏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夏秋多雨,植物繁茂,产生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34.自2022年8月21日起,重庆北碚缙云山区发生山火并持续多日。甘肃、云南消防队紧急驰援北碚灭火,当地也出动了摩托大军,自发加入到救援山火的行动中,为一线救援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由于山区风力、风向多变,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灭火方式。若风力很小,也会用“火攻法——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下右图示意“火攻法灭火场景和方式。回答下列各题。(11分)
(1)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缙云山山火难以扑灭,需要摩托大军支援的原因。(4分)
(2)说明“火攻法——点倒火”的灭火方式的原理。(3分)
(3)山火对生态系统是一种严重破坏,并会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有计划、低强度、可控的山火对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请说明理由。(2分)
(4)如何预防森林火灾,请提出合理的措施。(2分)
【答案】(1)山区地形复杂,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摩托车体积小,适应复杂山路的能力强;地势高,山上取水非常困难。
(2)山火火源处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火自然熄灭。
(3)减少林地可燃物,降低森林大火的发生概率;控制病虫、鼠害;促进森林天然更新;促进灌木生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4)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加强对森林火灾的监测;建立火情智能预警系统;提高公民防火意识;建立防火隔离带;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法律法规,依法治火。
【分析】本大题以缙云山森林火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热力环流、自然灾害防御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由于受地形影响,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区山高坡陡,交通线路狭窄,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摩托车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其体积较小,越野性能较强,对于复杂山路的适应能力较强;山区地势高,而河流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谷中,取水非常困难。
(2)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读图可知,山火导致着火处气温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四周的温度低,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因此近地面四周的气流向火场流动;点燃的倒火受气流的吸引,导致倒火向火场燃烧,山火和倒火相遇时导致氧气和可燃物燃烧殆尽,从而使山火熄灭。
(3)有计划、低强度和可控的山火通过燃烧,使林地内枯枝败叶等可燃物减少,有利于降低森林大火的发生概率;山火燃烧还可以杀灭害虫和鼠类,减少森林虫害和鼠害;有计划、低强度和可控的山火烧毁部分老化森林,能够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同时可控山火可以清理出部分地表空间,促进灌木的生长,也为部分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改善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星遥感技术对于森林火灾的监测面较大,效果明显;通过建立火情智能预警系统,来及时对火灾进行预报和预警;提高公民防火意识,使公民在遵守防火规定;在森林中建立防火隔离带,使火灾不易扩散;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通过减少火源来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当地政府应制定和健全森林防火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各方责任,依法治火。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检测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检测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 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 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一地理试题pdf、高一地理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