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北京A卷)(考试卷)
展开2023年高考化学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化学·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列是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中国天眼”的钢铁结构圈梁属于纯金属材料
B. 北京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 嫦娥五号发动机使用的钛合金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D. 我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其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2.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形成NaCl的过程:
B.用FeCl3溶液“腐蚀”覆铜板:Fe3++Cu===Fe2++Cu2+
C.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2Cl-+2H+H2↑+Cl2↑
D.“84”消毒液中加少量醋增强漂白性:ClO-+H+===HClO
3.医学界通过用14C标记的C60发现了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这种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断裂DNA抑制艾滋病毒的繁殖。下列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12C60的碳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B.与14N含的中子数相同
C.14C60是12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2C互为同位素
4.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用明矾净化水:Al3++3H2OAl(OH)3+3H+
B.氢氧化亚铁暴露于空气中变色:4Fe(OH)2+O2+2H2O===4Fe(OH)3
C.常温下0.1 mol·L-1氨水的pH约为11:NH3·H2O===NH+OH-
D.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Cl2+2OH-===Cl-+ClO-+H2O
5.下列实验仪器或装置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收集CO2 | 除去Cl2中的HCl | 配制20.00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 | 制取乙炔 |
6.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的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溶液 | 现象 | 结论 |
A | 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SO2有还原性 |
B | H2S溶液 | 产生黄色沉淀 | SO2有氧化性 |
C | 酸性KMnO4溶液 | 紫色溶液褪色 | SO2有漂白性 |
D | Na2SiO3溶液 | 产生胶状沉淀 | 酸性:H2SO3>H2SiO3 |
7.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X、Y、Z位于同一周期,且Z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由这四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分子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的“棍”可能是单键,也可能是双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四种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Z
B. 四种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是W
C. W和Z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含非极性共价键
D. 该模型表示的有机物能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8.有机物M是一种药物的活性物质,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M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式为C22H30N6O4S
B.含有醚键﹑碳碳双键等官能团
C.该分子中含有4个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D.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的CCl4溶液褪色,且二者褪色的原理相同
9.下列关于Na、Mg、Cl、Br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OH的碱性比Mg(OH)2的强
B.Cl2得到电子的能力比Br2的弱
C.原子半径r:r(Br)>r(Cl)>r(Mg)>r(Na)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n(Na)<n(Mg)<n(Cl)<n(Br)
10.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乙醇钠的水溶液呈强碱性 | C2H5O-结合H+的能力强 |
B | 将某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 |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2 |
C | 向FeCl2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溶液变红 | 氧化性:Fe3+<Ag+ |
D | 向盛有2 mL一定浓度的Na3[Ag(S2O3)2]溶液的试管中,滴入5滴2 mol·L-1的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 [Ag(S2O3)2]3-发生了水解 |
11.有机物甲的结构简式为,它可以通过下列路线合成(分离方法和其他产物已经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缩聚反应
B.步骤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步骤Ⅳ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D.步骤Ⅰ和Ⅳ在合成甲过程中的目的是保护氨基不被氧化
12.700 ℃时,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g)和H2O(g),发生反应
CO(g)+H2O(g)CO2(g)+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2>t1):
反应时间/min | n(CO)/mol | n(H2O)/mol |
0 | 1.20 | 0.60 |
t1 | 0.80 |
|
t2 |
| 0.2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在0~t1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 mol·L-1·min-1
B.若80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g)和0.40 mol H2(g),则v正>v逆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 CO(g)和1.20 mol H2O(g),达到平衡时n(CO2)=0.40 mol
13.一种高性能的碱性硼化钒(VB2)—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其中在VB2电极发生反应:
VB2+16OH--11e-===VO+2B(OH)+4H2O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负载通过0.04 mol电子时,有0.224 L(标准状况)O2参与反应
B.正极区溶液的pH降低、负极区溶液的pH升高
C.电池总反应为4VB2+11O2+20OH-+6H2O===8B(OH)+4VO
D.电流由复合碳电极经负载、VB2电极、KOH溶液回到复合碳电极
14.资料显示:自催化作用是指反应产物之一使该反应速率加快的作用。用稀硫酸酸化的KMnO4进行下列三组实验,一段时间后溶液均褪色(0.01 mol/L可以记做0.01M)。
实验① | 实验② | 实验③ |
|
|
|
褪色 | 比实验①褪色快 | 比实验①褪色快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2C2O4是还原剂,产物MnSO4能起自催化作用
B.实验②褪色比①快,是因为MnSO4的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
C.实验③褪色比①快,是因为Cl—的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
D.若用1mL0.2M的H2C2O4做实验①,推测比实验①褪色快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8 分。
15.(10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化学物质的认识和发现的历程。
(1)铜原子在基态时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高温下Cu2O比CuO更稳定,试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与类卤素(SCN)2反应生成Cu(SCN)2,1 mol (SCN)2中含有π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
类卤素(SCN)2对应的酸有两种,理论上硫氰酸(H—S—C≡N)的沸点低于异硫氰酸(H—N==C==S)的沸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硝酸钾中NO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氨基青霉烷酸的结构如图甲所示,其中采取sp3杂化的原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
(5)铁和氨在640 ℃可发生置换反应,产物之一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乙所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两个最近的Fe原子间的距离为a cm,列出该晶体密度的计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g·cm-3。
16.(10分)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发展前景广阔。
(1)利用甲醇可制成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某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如图所示,A极是________极(填“正”或“负”),其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研究表明CO2加氢可以合成甲醇。CO2和H2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I.CO2(g) + 3H2(g)CH3OH(g) + H2O(g) ΔH1
II.CO2(g) + H2(g)CO(g) + H2O(g) ΔH2
①反应I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
②有利于提高反应I中 CO2的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有________(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加压 c.增大CO2和H2的初始投料比
③研究温度对于甲醇产率的影响。在210~290 ℃,保持原料气中CO2和H2的投料比不变,按一定流速通过催化剂甲,主要发生反应I,得到甲醇的实际产率、平衡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ΔH1________0(填“>”“<”或“=”),其依据是________。
④某实验控制压强一定,CO2和H2初始投料比一定,按一定流速通过催化剂乙,经过相同时间测得如下实验数据(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T(K) | CO2实际转化率(%) | 甲醇选择性(%)【注】 |
543 | 12.3 | 42.3 |
553 | 15.3 | 39.1 |
【注】甲醇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甲醇的百分比
表中实验数据表明,升高温度,CO2的实际转化率提高而甲醇的选择性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
17(13分)近日,由蒋华良院士和饶子和院士领衔的联合课题组,综合利用虚拟筛选和酶学测试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药物筛选,发现I(肉桂硫胺)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用药,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Ⅰ.
Ⅱ.
(1)Ⅰ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D到E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B生成C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最多有________________个原子共平面。
(4)E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符合下列条件的E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__种。
Ⅰ.是有两个取代基的芳香族化合物;
Ⅱ.能水解,水解产物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Ⅲ.核磁共振氢谱显示苯环上有四种化学环境的氢
(5)乙酰苯胺的结构简式为,已知:RNO2RNH2,参照I的上述合成路线和已知信息,设计一条由苯和乙酸为起始原料制备乙酰苯胺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无机试剂和有机溶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18.(13分)一种利用电解锰阳极泥(主要成分为MnO2、MnO)制备MnO2的工艺流程如下:
(1)“煅烧氧化”时,1 mol MnO煅烧完全转化为Na2MnO4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nO2煅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浸取”时,为提高Na2MnO4的浸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2点)。
(3)“调pH”是将溶液pH 调至约为10,防止pH较低时Na2MnO4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MnO2和___________;写出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原”时有无机含氧酸盐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测定产品中MnO2质量分数的步骤如下:
步骤1.准确称取m g产品,加入c1 mol·L-1Na2C2O4溶液V1 mL (过量)及适量的稀硫酸,水浴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已知:Na2C2O4+2H2SO4+MnO2==MnSO4+2CO2↑+2H2O+Na2SO4)
步骤2.然后用c2 mol·L-1 KMnO4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Na2C2O4滴定至终点时消耗KMnO4标准溶液V2 mL。(已知:5H2C2O4+2KMnO4+3H2SO4==2MnSO4+10CO2↑+K2SO4+8H2O)
步骤2达滴定终点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品中MnO2的质量分数为w(MnO2)=____________(列出计算的表达式即可)。
19.(12分)某小组同学为探究Zn与FeCl3溶液的反应,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已知固液反应速率与离子迁移速率有关。
实验 | 条件 | 现象 | |
ⅰ | 18 ℃ | 开始时无明显气泡 ,0.5 min后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加深,存在丁达尔效应 | |
ⅱ | 65 ℃水浴 | 有气泡产生,12 s后,气泡非常明显,溶液随之很快转为红棕色,一段时间后,红棕色消失,最后产生红棕色沉淀 |
(1)实验ⅰ中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它们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物质性质,推测体系中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至少写三个)。
(4)实验ⅰ和ⅱ均先有气体生成,后有溶液颜色的变化,甲同学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此实验条件下氧化性:H+>Fe3+。
①乙同学根据已有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化学用语说明),判断氧化性:H+<Fe3+。
②乙同学认为产生实验ⅰ和ⅱ现象的原因是H+的迁移速率大于Fe3+的迁移速率,因此改用锌粉进行实验,证明氧化性:H+<Fe3+。结果如下:
实验 | 条件 | 现象 |
ⅲ | 18 ℃,混合后不振荡 | 3 min后有明显的气泡产生,溶液颜色加深,存在丁达尔效应 |
ⅳ | 18 ℃,混合后振荡 | 气泡不明显,溶液褪色明显,存在丁达尔效应 |
对比实验ⅰ、ⅱ、ⅲ、ⅳ,解释实验ⅳ现象与ⅰ、ⅱ、ⅲ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辽宁A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辽宁A卷)(考试版),共6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福建A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福建A卷)(考试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北京B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北京B卷)(全解全析),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