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14*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练习题
展开14走一步,再走一步
知识助读•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文眼”。“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人,具有强调作用。标题富有意蕴,引人入胜,引发读者思考。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代表作有《内在的宇宙》《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耸立(sǒng) 哭泣(qì) 口吻(wěn)
滑稽(jī) 晕眩(xuàn) 呻吟(yín)
怦怦(pēng) 抽噎(yē) 参差不齐(cēn cī)
哄然大笑(hōng) 恍惚(huǎng hū)
(dàn)子弹 (jìn)严禁
弹 禁
(tán)弹簧 (jīn)忍俊不禁
2.字形辨识
倦(juan)厌倦 梢(shāo)树梢
蜷(quán)蜷缩 稍(shāo)稍微
崖(yá)悬崖 附(fù)附和
涯(yá)天涯 咐(fù)吩咐
慢(màn)慢慢 挪(nuó)挪动
漫(màn)漫长 娜(nuó)婀娜
3.词语释义
灼:烧,烫。
突兀:高耸的样子;突然,出乎意外。
耸立:高高地直立。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滑稽画:“漫画”的旧称。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安慰:使心情安适。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样办才好。
4.词语辨析
闪烁——闪耀
同
| 都是动词,都有“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的意思。 |
异
| “闪烁”还比喻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闪耀”还可指光彩耀眼,光泽使人眼花。 |
例
| ①他说话总是言辞闪烁,我们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②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而下,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 |
课文研析•精解读
文本解读
文句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①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一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句解:“56年”既准确地表明事情时隔之久,又体现了那天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1
②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③“我们走吧! ”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句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们”比作“一群迷路的小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他小孩对爬悬崖活动的喜爱和高涨的热情。]
④我犹豫了。2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一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句解:说明自己体质弱,为下文爬悬崖不如伙伴胆大而落后埋下伏笔。]
⑤“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一他 是我最好的朋友,[句解: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下文当“我”遇到困难时,杰里叫来爸爸做铺垫。]“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⑥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
互动拨
1本段交代了记叙文的哪几个要素?
“费城”,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七月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点明了主要人物;“厌倦了....的游戏”“寻觅其他好玩的事”,点明事情的起因。[考点:记叙文的要素]
2结合上下文,思考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我”的犹豫,与上文他们“一路小跑”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下文对自己状况的介绍;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我”犹豫的性格导致下文“我”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也下不来的窘况。
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元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3
⑦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句解:加点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害怕、紧张的心理。]
⑧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句解:心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担忧和恐惧,也从侧面写出了悬崖的情状。]
⑨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4
⑩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
⑪“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句解:“哑着嗓子”说明“我”内心十分恐惧。]
⑫“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然大笑。
⑬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⑭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5
⑮“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句解:这句话为下文写杰里找来“我”的父亲埋下伏笔。]
第一部分(①~⑮):遇险。“我 ”和小伙伴们爬上悬崖,“我”因恐惧而在中途停了下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为什么又说对“我”而言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我”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做铺垫。
4这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我”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明了“我”的体质的确很弱,又凸显了“我”极其害怕的心理。
5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嘲笑”?如果你在,你会怎么做?
他们不该嘲笑“我”,这是不友好的表现,但也符合孩子的心理,他们还小,没有意识到“我”面临的危险。如果我在,我会留下来鼓励、帮助小伙伴脱险或者找大人前来帮忙。
来,小伙伴们嘲笑“我”并舍“我”而去。
⑯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一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句解:四个“更”字,强调了向上爬的艰难程度。]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6
⑰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7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⑱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句解:杰里再次出现,照应前文他对“我”的担心。]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⑲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简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8
⑳“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句解:爸爸的话,既是安慰,又是鼓励,告诉了“我”战胜因难的方法。]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6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这有点不符合常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足见“我”的恐惧程度。读起来似乎可笑,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诙谐幽默中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7如何理解此处的环境描写?
此处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也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放慢了脚步,太阳的影子也是慢慢地拉长,更突出了“我”等待时的难熬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8面对危险,父亲只是说了“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这样简单的语言,怎样理解父亲的用意?
父亲并没有教训和责备“我”,反而用正常的
口吻和“我”说话,是因为他清楚“我”所面临的困难的危险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散“我”的注意力,减轻“我”的恐惧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句解:“挪动”既表现了“我”的小心翼翼,也反映出了悬崖的陡峭。]“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句解:“小心翼翼”形象地写出了“我”紧张、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的心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9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句解:这句话表现了“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战胜自我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9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如果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就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想法。只关注眼前的一小步,就会相对轻松地完成,而所有的一小步完成了也就达到了目标。
第二部分(⑯~):脱险。“我”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爬下了悬崖,脱离了险境。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一因为我回想起 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過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10
第三部分():写“我”由小时候的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
10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了“我”的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步地解决,就终将战胜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主题。[考点:语段的作用]
疑难探究
1.课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
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的。一开头,以“那是......向式表明文章是对往事的回忆。之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鼓励和引导下脱离险境的过程,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课文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将事情串在--起,叙事清晰,不蔓不枝。这些标志性语句,有些表现的是时间的进程,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有的表现的是空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时间的变化),如“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
2.“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原因一样吗?
不一样。前一次是因为恐惧和伤心;后一次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被抛弃在悬崖上的委屈,有脱险的欣悦,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这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课文中的父亲完全可以想办法爬上去抱孩子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虽然孩子安全了,但孩子的能力不能得到丝毫的提高,而且今后再遇到困难时他会更加胆怯。因此,父亲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靠自己克服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孩子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个合格而伟大的父亲。
整体归纳•巧借鉴
结构脉络
遇险——去爬悬崖,进退两难 分解困难
走一步, 脱险——父亲指点,走出困境 赢得胜利
再走一步 启示一一走一步,再走一步
内容主旨
本文讲述了“我”童年时爬崖遇险以及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将大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最终能战胜一切困难。
写作特色
(1)伏笔照应,结构严谨。
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其险的程度,是伏笔;文中多次提到“我”体弱,是伏笔;杰里冲“我”喊“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是伏笔;杰里对“我"的担心,也是伏笔。这些必要而周密的伏笔,行文中都进行了一一照应。因悬崖险才出现险情,因“我”体弱才遇险,因“我”胆小才爬到中途
上不去也下不来,因杰里担心“我”的安全才把“我”父亲领来。结构上,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这样前面埋下伏笔,后面进行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语言平实,精练传神。
本文语言平实,却精练传神,极具表现力。如伙伴们叫“我”去爬悬崖的时候,“我犹豫了”,这恰当地表现了“我”当时想和伙伴们一起去爬悬崖,但是又因为妈妈的警告而犹豫的心理。平实、口语化的语言,也符合故事主人公的年龄特征。
(3)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
比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先是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接下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也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自己哭了都不知道,大脑停止了思考。
传统文化之窗
“在逆境中振奋精神”的古诗
酬①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②。
怀旧空吟闻笛赋③,到乡翻似烂柯人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①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②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③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有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
④烂柯人:指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位童子在下棋,便停下观看。童子把一个形状如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王质吃了以后竟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 ”王质起身,才发现手中的斧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已度过了23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席间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给刘禹锡,刘禹锡写了此诗来酬答他。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自己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人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初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随堂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走一步,再走一步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走一步,再走一步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基础训练解析版docx、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基础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