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山东省日照市2019年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一)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山东省日照市2019年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一),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共58.0分)
1. 新年伊始,我国二胎政策正式实施,某记者为了解中小学生对家中即将多个“二宝”的看法,走访了多所学校。该过程中记者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资料分析法 D. 调查法
2. 下列实例中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鸟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生活
B. 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水中生活
C. 浮水植物的气孔大部分分布在叶片上表皮
D. 缺少含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3. 胎儿性别决定是在( )
A. 胎儿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 B. 受精卵形成时
C. 精子形成时 D. 胎儿出生时
4. 下列应用实例与必须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
A. 制酸奶--发酵技术 B. 培养抗虫棉--转基因技术
C. “多莉”羊的诞生--克隆技术 D. 培养无病毒植株--无土栽培技术
5. 下列几幅漫画较形象地表示了人体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表示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B.
C. D.
6. 下列属于人体结构层次的是( )
A.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B. 细胞→器官→个体
C. 细胞→器官→组织→个体 D.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7.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水分,当水从土壤进入根毛细胞时,根毛细胞细胞液浓度与土壤溶液的浓度相比( )
A. 相等 B. 偏小 C. 偏大 D. 不确定
8. 下列有关“老马识途”这一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遗传物质所决定,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
B.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
C. 与遗传因素无关,由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行为
D. 与小鸟喂鱼一样,是马的本能
9. 以下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错误的叙述是( )
A. 关节囊使关节更加牢固 B. 鹦鹉学舌是一种学习行为
C. 性外激素能传递信息 D. 白蚁不具有社会行为
10. 动物产生的各种动作是由于( )
A. 关节活动使四肢活动
B.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骨绕关节运动而产生的
C. 肌肉收缩和舒张产生的
D. 骨骼肌的肌腱收缩,使不同的骨产生运动
11. 下列关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得把自身的变化向老师或家长吐露
B. 月经期间为了避免着凉生病,不得进行户外运动
C. 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是不正常的,应尽量控制
D. 男女同学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建立真正的友谊
12. 同学们能够从一个细胞发育成为“小帅哥”或“小靓妹”,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受精卵分裂发育成胚胎,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
A. 子宫 B. 卵巢 C. 输卵管 D. 阴道
13. 卫生部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人得狂犬病的主要原因是被携带狂犬病毒的病犬咬伤所致.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狂犬病病毒属于单细胞生物
B. 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病犬属于病原体
C. 人接种狂犬疫苗后,淋巴细胞会产生抗体
D. 接种狂犬疫苗的免疫类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4. 人的心脏有四个腔的最大优点在于( )
A. 运输能力强 B. 动、静脉血完全分开
C. 收缩有力 D. 防止血液倒
1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鱼儿离不开水
B. 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 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很多
D. 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
16. 某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上述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项目
组别
水质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个)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
23
30
28
B组
蒸馏水
500
10
30
9
A. 水量过多 B. 蛙卵数量过少
C. 水中没有放置水草 D. 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17. 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 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C. 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D. 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18. 肺泡处气体交换后血液的变化是( )
A.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B.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 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都增多 D. 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都减少
19. 小王的手指不慎划破出血,血液中与止血和避免发炎有关的成分分别是( )
A. 血小板、血浆 B. 血小板、白细胞
C. 红细胞、血浆 D. 白细胞、血浆
20. 下列关于植物种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 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
C.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
D. 裸子植物能结果实,果实中含有种子
21. 某班学生调查了部分家庭中各成员眼皮的形状,将结果汇总如表,用A、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根据表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父母性状
调查的家庭数
子女性状
父
母
双眼皮
单眼皮
1
双眼皮
双眼皮
62
47
15
2
单眼皮
单眼皮
56
0
56
3
双眼皮
单眼皮
77
53
24
4
单眼皮
双眼皮
80
64
16
A. 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
B. 从第2组家庭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单眼皮是显性性状
C. 若第1组某家庭生了一个单眼皮小孩,则父母都含有单眼皮基因
D. 若第4组家庭小孩为单眼皮,则母亲的基因组合是Aa
22. 如图是绿色开花植物植株、雌蕊、果实和种子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①是由图丁中②发育而来的,图甲中③是由图丁中③发育而来的
B. 图丁中①将发育成植物的茎
C. 图丙中的②是由图乙中的④发育而来的
D. 大豆种子没有胚乳,大豆油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
2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不包括( )
A. 传染源 B. 传播途径 C. 病原体 D. 易感人群
24. 下列措施,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符的是( )
A. 退耕还林还草 B. 植树造林
C. 大力开发森林资源 D. 发展生态农业
25. 在阴天进行移植,去掉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 )
A. 蒸腾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吸收作用
26. 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 所有变量都不同 B. 所有变量都相同
C.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D.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27. 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的是( )
A. 皮肤、黏膜、纤毛 B. 胸腺、脾脏、淋巴结
C. 溶菌酶、吞噬细胞 D. 乳酸、胃酸、脂肪酸
28. 某种病毒能引起禽流感,青霉能引起面包发霉,它们的营养方式依次是( )
A. 腐生、寄生 B. 寄生、腐生 C. 寄生、寄生 D. 腐生、腐生
29. 如图是几种食肉目部分动物分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B. 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
C. 猫属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比猫科少
D. 目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0.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的多套相同的实验装置,以探究光照强度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时,每套装置置于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分别记录单位时间内红墨水滴左、右移动距离,并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了图2曲线(此实验不考虑温度等因素对小室内气体体积等的影响)。请分析回答:
(1)图1装置中的营养液应含有多种______以满足幼苗生长发育所需。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红墨水滴向左移动,说明此时幼苗的生命活动消耗了______。
(2)光照条件下,装置中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制造的有机物通过______运输到根部。
(3)图2中,在b点光照强度下,红墨水滴不移动的原因是该光照强度下______。
(4)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内实现的能量转换是______。图2中,在c点光照强度下,氧气产生的速度为______毫米(用单位时间内红墨水移动的距离表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4.0分)
31. 前些年,我国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急于发展,过度开采资源,超载放牧畜生,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现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如图1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_条食物链,生产者是______.
(2)在牧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
(3)请写出一条关于食虫鸟的食物链______.
(4)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的影响而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______.
(5)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时,受到危害最严重的生物是______.
32. 如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分别从其不同的部位抽取样品甲、乙、丙三种液体进行化验,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问题:
主要成分
甲
乙
丙
蛋白质
7.00
0.00
0.02
葡萄糖
0.10
0.00
0.10
尿素
0.03
2.00
0.03
无机盐
0.75
1.28
0.75
(1)图中③是指______,其内流动的是______。
(2)样品丙是指______,抽取样品丙的肾单位结构部位为[______]______。
(3)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过______和______两个重要过程形成尿液。
(4)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人体排尿是间断的,这是因为______可以暂时储存尿液。
33. 今年的5月12日是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防灾逃生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技能。回答以下问题。
(1)小刚同学一大早来到学校食堂吃了早餐,为稍后的地震预演做好准备。他的早餐是面包和牛奶,这两种食物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有______和蛋白质,面包经过口腔后被分解成有甜味的______,该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同器官______后,在______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葡萄糖后被吸收。营养专家认为小刚的早餐不合理,原因是______(试举一例说明)。
(2)上午9点,地震预演开始,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______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______后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______形成听觉。
(3)在短暂的演练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能量。急促呼吸促使更多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肺经气体的______作用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______结合并运输到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进行______。
(4)某同学在奔跑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缺氧症状,校医立刻拿来了氧气袋,将氧气管插入该同学的鼻中,帮助该同学补充氧气,氧气经该同学呼吸系统后最先在心脏的______(填心腔名称)内被发现。
34. 番茄不仅营养丰富、风味猪特,而且不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实验的好材料,请回答:
(1)番茄含有的______能预防人患坏血病。利用太空育种能使番茄的某些性状发生变异,因为太空特殊环境可能使植物的______发生改变。
(2)番茄种植过程中,菜农对植株进行摘心处理是利用了______原理;番茄坐果后应及时追肥、灌水,此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______。
(3)番茄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用A表示,隐性性状用a表示),如表是甲、乙、丙三组番茄的杂交结果。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一代不同植株数目
紫茎
绿茎
甲
紫茎×绿茎
422
417
乙
绿茎×紫茎
404
0
丙
紫茎×紫茎
631
208
上述杂交组合______不能判断出番茄茎色之间的显隐关系;乙组合中紫茎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请在以下坐标系中用柱状图表示丙杂交组合子一代不同基因型植株的比例关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
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资料收集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
某记者为了解中小学生对家中即将多个“二宝”的看法,走访了多所学校。该过程中记者主要采用的方法应属于调查法。
故选:D。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观察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调查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来确定。
2.【答案】D
【解析】
解:A、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适于空中飞行,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B、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鳍游泳等,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C、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D、硼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硼对受精过程的正常进行有特殊作用,因此,对防治油菜“花而不实”,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3.【答案】B
【解析】
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生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胎儿的性别决定是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
故选:B。
人的体细胞内的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男女都一样,第23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人的性别遗传:决定于男性产生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
4.【答案】D
【解析】
解: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属于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的应用。不符合题意。
B、抗虫烟棉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不符合题意。
C、多莉”羊的诞生利用的是克隆技术,不符合题意。
D、培养抗虫棉利用的是转基因技术,在棉花的细胞中转入了能抵抗虫害的基因,不属于无土栽培技术,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据此作答.
掌握常见的关于生物技术应用的例子,注意搜集相关的资料.
5.【答案】C
【解析】
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因此图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因此图中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A、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因此图中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C;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有C。
故选:C。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图中,图A所示的是皮肤的保护作用;图B所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图C表示抗体抵抗抗原的侵入;图D表示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6.【答案】A
【解析】
解: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再由这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最后由八大系统构成完整的人体。因此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可见A正确。
故选:A。
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掌握人体的结构层次即可解答。
7.【答案】C
【解析】
解: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题中:当水从土壤进入根毛细胞时,即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说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故选:C。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植物失水和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系,盐碱地里庄稼不易成活就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大.
8.【答案】B
【解析】
解:A、“老马识途”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学习行为,而不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错误;
B、“老马识途”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正确;
C、“老马识途”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而不是与遗传因素无关,错误;
D、“小鸟喂鱼”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老马识途”不是马的本能,错误。
故选:B。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9.【答案】D
【解析】
解:A、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将两骨牢固地连在一起。该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B、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鹦鹉学舌属于学习行为。该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C、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属于传递信息。该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D、动物的社会行为是指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有雌蚁(就是蚁后,是专职的“产卵机器“)、雄蚁(与雌蚁交配)、工蚁(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和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该选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故选:D。
此题综合考查的是关节的特性、动物的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以及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关节的特性、动物的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以及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10.【答案】B
【解析】
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任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故选:B。
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任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明确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
解:A、青春期少年不得把自身的变化向老师或家长吐露,是不正确的,遇事要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A错误。
B、月经期间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是可以的,为了避免着凉生病,注意饮食等方面,B错误。
C、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是正常的,要正确面对,C错误。
D、男女同学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建立真正的友谊,D正确。
故选:D。
青春期性意识开始萌动,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内心逐渐复杂有了心事不想告诉家长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在青春期出现了心理矛盾,可能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不要闷在心中,否则时间长了会导致心理疾病.
掌握青春期的心理、生理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A
【解析】
解:男性睾丸产生的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巢产生的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缓慢移入到子宫中。最终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是怀孕。在母体的子宫内,胚胎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胚胎发育到第8周,其外貌开始像人,从这时起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胎儿。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母体怀孕40周左右,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所以受精卵分裂发育成胚胎,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
故选:A。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胎儿在母体中的生活.
胎儿发育的过程中有许多考点,只要同学们熟记胚胎发育的过程,许多问题就好迎刃而解.
13.【答案】C
【解析】
解:A、狂犬病病毒无细胞结构,A错误;
B、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病犬属于传染源,B错误;
C、接种狂犬病疫苗能使对狂犬病无免疫力的人产生抵抗狂犬病的抗体,提高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
D、接种狂犬病疫苗能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狂犬病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原体、病毒的特点、传染病的预防以及免疫等知识,并能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14.【答案】B
【解析】
解:人的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人的使动脉血和静脉血分离,可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
故选:B。
此题考查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该题考查了心脏的结构,人类和哺乳动物、鸟类的心脏具有四个腔,构成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提高了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
解:A、鱼儿离不开水,是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故不符合题意。
B、蚯蚓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故符合题意。
C、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因此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D、大雁南飞是大雁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因此大雁南飞是节律行为,属于环境影响生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6.【答案】D
【解析】
解: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该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探究,就应该以水质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同,出现了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故选:D。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17.【答案】C
【解析】
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18.【答案】A
【解析】
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如图所示:
即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故选:A。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19.【答案】B
【解析】
解: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会患贫血。
白细胞的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
血小板的形状不规则,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时,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出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加速受损血管的血液凝固,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关键点: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白细胞能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
20.【答案】D
【解析】
解: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正确;
B、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没有输导组织,B正确;
C、蕨类植物,有种子植物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C正确;
D、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被子植物能结果实,果实中含有种子,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不能结果实,D错误;
故选:D。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
裸子植物,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
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各类群的特征.
21.【答案】B
【解析】
解:A、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人类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这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A正确。
B、根据第2组的数据可知,父亲、母亲均是单眼皮,子女也是单眼皮,子代和亲代性状相似,因此不能确定显、隐性状,B错误。
C、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若第1组某家庭父母都是双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小孩,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其父母都含有单眼皮基因a,C正确。
D、若第4组家庭小孩为单眼皮,母亲是双眼皮,子女的单眼皮基因aa,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因此其母亲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D正确。
故选:B。
(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控制的性状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2.【答案】B
【解析】
解:A、图甲中的①是叶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的,图甲中③是根由图丁中③胚根发育而来的,A正确;
B、在种子萌发时,①胚轴将发育成植物的根与茎连接的地方,B错误;
C、图丙中的②是种子,由图乙中的④胚珠发育而来的,C正确;
D、大豆油主要来自大豆种子的子叶,即图丁中的④子叶,D正确,
故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茎、③根;图乙是花的雌蕊结构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壁、④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种子的发育过程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23.【答案】C
【解析】
解: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可见病原体不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故选:C。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病流行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即可终止.
24.【答案】C
【解析】
解:A、退耕还林,保护森林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有利于净化空气粉尘,不符合题意;
C、大力开发森林资源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符合题意;
D、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环境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等,根据是否能达到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判断。
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去分析是否符合“低碳生活”新理念
25.【答案】A
【解析】
解:叶片的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光照强度影响气孔的开闭,阴天或傍晚光照不强,不利于气孔的开启,影响水蒸气的外出,降低了蒸腾作用,使植物不会因大量失水而出现萎蔫现象,提高了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绿色植物的叶片,减少叶片能降低蒸腾作用,据此答题.
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
26.【答案】C
【解析】
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故选:C。
此题考查的是对对照实验的认识.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27.【答案】B
【解析】
解:由分析知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免疫器官主要有脾脏、淋巴结和胸腺等。
故选:B。
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是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酶菌)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2,据此答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
28.【答案】B
【解析】
解: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营寄生生活;青霉属于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腐生生活。
故选:B。
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既有营腐生生活的也有营寄生生活的,病毒的营养方式只有寄生一种.所谓腐生生活是指靠分解动物的粪便、尸体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的生活方式;所谓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为营寄生生活.
只有熟知细菌、真菌、病毒的生活方式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29.【答案】D
【解析】
解:A、虎和豹属于豹属,虎和猫的属于猫科,科>属,因此虎和豹的共同点多,A正确;
B、猫和豹属于猫科,猫和狗属于食肉目,目>科,所以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亲缘关系近,B正确;
C、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科>属,所以猫属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比猫科少,C正确;
D、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D。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
30.【答案】无机盐 氧气 绿叶 筛管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m+n
【解析】
解:(1)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所以图中营养液中应该含有多种无机盐,从而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中装置中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导致装置内气压下降,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柱向左移动。
(2)绿叶中因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输送。
(3)图乙中,在b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装置内外气压趋于平衡,所以水柱不移动。
(4)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通过叶绿体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在c点光照强度下,对应的纵坐标右移距离为m毫米,无光照时呼吸作用左移距离为n毫米。单位时间氧气产生的速度为m+n毫米。
故答案为:(1)无机盐;氧气
(2)绿叶;筛管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4)光能转换成化学能;m+n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解答此题要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
31.【答案】4 牧草 鹰 牧草→昆虫→食虫鸟→鹰 生物影响环境 丁
【解析】
解:(1)、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不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其图中可以发现4条食物链:①牧草→人工放养的牲畜→人;②牧草→昆虫→食虫鸟→鹰;③牧草→鼠→鹰;④牧草→鼠→狐狸→鹰,其中牧草为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生物的数量就越少.所以获得能量最少的应该是鹰.
(3)根据(1)的解答可知:一条关于食虫鸟的食物链是牧草→昆虫→食虫鸟→鹰.
(4)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这些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
(5)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图二所示,其食物链丙→甲→乙→丁中的乙数量减少时,由于丁缺少食物,数量会急剧下降,随之受到严重危害的便是丁了.
故答案为:(1)4;牧草.
(2)鹰.
(3)牧草→昆虫→食虫鸟→鹰.
(4)生物影响环境.
(5)丁.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细菌、真菌)、消费者(动物)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一、食物链的数法;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三、生态平衡的有关知识点.
32.【答案】肾小球 动脉血 原尿 ④ 肾小囊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膀胱
【解析】
解:(1)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外毛细血管、⑥肾小管;动脉血流经③肾小球时只发生了过滤作用,没有进行气体交换,因此③肾小球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2)样品丙中含有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因此样品丙是指原尿;当血液流经③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④肾小囊形成原尿。抽取样品丙(原尿)的肾单位结构部位为[④]肾小囊。
(3)人体新陈代谢还产生许多其他废物,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它们随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形成尿液。
(4)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因此虽然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人体排尿是间断的。
故答案为:(1)肾小球;动脉血
(2)原尿;④肾小囊(或肾小囊腔)
(3)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膀胱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外毛细血管、⑥肾小管。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以及正确识图。
33.【答案】糖类 麦芽糖 咽 小肠 缺乏维生素类营养物质,如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 听小骨 听觉感受器 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 扩散 血红蛋白 呼吸作用 左心房
【解析】
解:(1)小刚同学一大早来到学校食堂吃了早餐,为稍后的地震预演做好准备。他的早餐是面包和牛奶,这两种食物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和蛋白质,面包经过口腔后被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该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同器官咽后,在小肠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葡萄糖后被吸收。营养专家认为小刚的早餐不合理,原因是缺乏维生素类营养物质,如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
(2)上午9点,地震预演开始,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后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在短暂的演练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能量。急促呼吸促使更多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肺经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到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4)某同学在奔跑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缺氧症状,校医立刻拿来了氧气袋,将氧气管插入该同学的鼻中,帮助该同学补充氧气,氧气经该同学呼吸系统后最先在心脏的左心房内被发现。
故答案为:(1)糖类;麦芽糖; 咽;小肠
缺乏维生素类营养物质,如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合理即给分)
(2)听小骨;听觉感受器;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
(3)扩散;血红蛋白;呼吸作用
(4)左心房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胃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关键是明确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可结合耳的结构图来理解记忆,此考点综合性较强,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掌握听觉形成的过程,明确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
34.【答案】维生素C 遗传物质 顶端优势 蒸腾作用 甲 AA
【解析】
解:(1)番茄含有的维生素C能预防人患坏血病。“利用太空育种能使番茄的某些性状发生变异”,因为太空特殊环境可能使植物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番茄种植过程中”,菜农对植株进行摘心处理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的生长,因此是利用了顶端优势原理;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因此番茄坐果后应及时追肥、灌水,此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3)表格中甲组亲子代相同不能上判断出番茄茎色之间的显隐关系;乙组亲代是绿茎和紫茎,子代全是紫茎,表明紫茎是显性性状,绿茎是隐性性状;丙组,亲代都是紫茎,子代有绿茎,表明绿茎是隐性性状,紫茎是显性性状。因此上述杂交组合甲不能判断出番茄茎色之间的显隐关系;
“显性性状用A表示,隐性性状用a表示”,则紫茎的基因型是AA或Aa,绿茎的基因型是aa。乙组合中紫茎植株的基因型是AA,遗传图解如图1:
。
丙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如图2:
,
从图2看出,子一代的基因型有AA、Aa、aa3种,AA:Aa:aa═1:2:1,用柱状图表示丙杂交组合子一代不同基因型植株的比例关系如图:
。
故答案为:(1)维生素C;遗传物质
(2)顶端优势;蒸腾作用
(3)甲;AA;
(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此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山东省聊城市2019年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一)(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山东省菏泽市2019年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一)(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山东省莱芜市2019年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一)(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