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件+教案
展开7.2 物质溶解的量
本节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本节是在第1节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一、导入新课
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
二、推进新课
活动1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提问]除糖外,其它的物质呢?硝酸钾和氯酸钾是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投影]
[观察活动]P198[实验7-5]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观察与思考](完成教材空白) 无 未 有 已
[解释与结论]
[板书]7.2 物质溶解的量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补充实验]在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再加入高锰酸钾,学生观察与思考。
[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交流。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活动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设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变成饱和溶液呢?
[观察活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实验7-6]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填表](完成教材空白) 1.又溶解了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不溶物又溶解了 2.又溶解了 不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不溶物又溶解了 3.有不溶物析出 饱和溶液
[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交流。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2.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3.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总结板书]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三、典例剖析
例 在20℃时,向质量均为50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20℃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在20℃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
C.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D.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g
【解析】 A.有实验4的数据可知,实验3所得的溶液还能溶解溶质,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由溶液的质量减去水的质量,即溶解溶质的质量大小是: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故B错误。C.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D.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是17g,故D正确。
【答案】 CD
四、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做《状元导练》P17“当堂训练”中的题目,并有针对性地讲解。
五、课堂小结
[提问]这一节我们知道了什么?
[小结]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六、布置作业
1.《状元导练》P18“课后作业”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后续内容,试着做《状元导练》P19“课前预习”。
2.课本P203习题第2题,P204习题第5(1)、(2)题。
7.2 物质溶解的量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1.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驱动学生,得出概念、理解并应用概念。
2.精设学生活动,发展学生能力。本节课展示实验方案,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3.防患于未然是教学中的又一个特点。教师在得出概念后,通过补充实验,强调概念的严密性,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防止错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