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课ppt课件
展开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难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重点)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他一生写过很多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5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器皿( ) 八分有奇( ) 黍( )箬篷( ) 糁( ) 峨冠( )髯( ) 衣褶( ) 矫首( )诎( ) 椎髻( ) 趾( )壬戌( ) 甫( ) 篆章(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云,句末语气词。
直径一寸的木头。经,直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赤壁赋》里的句子。徐,慢慢地。兴,起。
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糁,用颜料等涂上。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苏轼的朋友。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
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又叫“佛珠”或“数(shù)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左手倚一衡木(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雕栏相望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古义:零数、余数今义:(跟“偶”相对)单的,不成对的
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
能以径寸之木( )箬篷覆之( )
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居右者椎髻仰面( )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判断句: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省略句:则题名其上(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则题名(于)其上”)倒装句: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其相比两膝者”)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上的精湛技艺,指出雕刻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第二部分(2—5):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舟上各处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及其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1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
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引出全文说明介绍的对象,指明雕刻作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以具体的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同时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5)】
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表现出雕刻者怎样的特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以具体的数字说明核舟体积之小,既照应上文的“径寸”二字,又衬托出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表明窗户是可以活动的,表现雕刻技艺的“奇巧”。
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
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刻的对联内容,表明其字迹清晰可见,表现了雕工的精细。同时,对联的内容与“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相契合,暗示了核舟的内容主题,足见雕刻者构思的巧妙,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这些方位词有什么作用?
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这些词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的超脱尘世之态栩栩如生,他的洒脱神态反映出雕刻技术的高超。
突出了雕刻者雕工的精细。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作者在刻画两个舟子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细节描写。写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烧茶的平静神态。这些细节描写使两舟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进一步反映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通过写字体的小、笔画的细、色彩的协调,意在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首先,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被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的缘故。
其次,中部的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总之,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所以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连续用了9个“为……”字,将核舟上的景物简洁而有条理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这显示了核舟所刻内容之丰富,雕刻者技艺之高超。
连续用了9个“为”字,有什么好处?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多,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点明中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1.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作者却连与此典故关系不大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是否属详略不当?
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看,作者具体描绘舟尾的舟子并非多余。左右两舟子悠闲、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上,呈现出漫游赤壁的闲情逸致。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目的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于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刀法的精细,体现了“技亦灵怪矣哉”。
2.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怎样通过核舟体现出来的?
①雕刻的材料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②苏轼是雕刻的主角,把他放在突出的位置刻画;③以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来表现,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别刻在船舱的小窗上,通过欣赏者的想象,把主题巧妙展现出来;
④为了让观赏者有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者精心设计了“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与“泛舟”意境暗合;⑤通过佛印“矫首昂视”,舟子“若啸呼状”,让人感觉到“清风徐来”,把“核舟”以外的艺术境界营造了出来。
作者在文中描写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如文中使用“执”“抚”“指”“语”“视”等动词,使对人物的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活灵活现。对于船尾的两个舟子,作者的描写也十分生动,其中一个若“啸呼状”,另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两笔,就将两个舟子的不同情态勾勒了出来。
2.条理分明,层次井然
作者对核舟各部分的描写,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很有章法。第一段介绍“奇巧人”的奇巧所在,开门见山,寥寥数语就把精湛纯熟的雕刻工艺作了概括介绍,并点出“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起着概括和总领全文的作用;第二至五段则对整个核舟作了细致的描绘;第六段总结全文,发出赞叹。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引出核舟由来(总)
总结核舟容量,再叹技艺高超(总)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初中核舟记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核舟记评课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字音学习,疏通文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初观核舟,再读核舟,解析核舟之“奇巧”,逻辑顺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段,第二段,核舟记,第二课时,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丹朱红,第六段,第三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演示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PPT课件pptx、《核舟记》朗读SWF、核舟wmv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