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教学课件+课时练(人教版)
实验活动6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课时练)-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教学课件+课时练(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实验活动6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课时练)-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教学课件+课时练(人教版),文件包含实验活动6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解析版docx、实验活动6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实验活动6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2021·新疆·沙湾市一模)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醋可用于除热水壶内壁的水垢B.食品袋中常充氮气做保护气,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C.金刚石硬度大,可制造钻头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且隔绝空气【答案】D【解析】A、白醋中含有醋酸,可以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此选项正确;B、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此选项正确;C、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制造钻头,此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灭火时,仅隔绝空气,无法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此选项错误。故选D。2.(2022·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中小学教研室九年级期末)将红色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铜丝表面变为黑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红色铜丝变为黑色后,固体总质量增加B.红色铜丝表面变黑,是因为生成了氧化铜C.红色铜丝表面变黑,是因为铜发生了还原反应D.立即把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中,溶液会出现蓝色【答案】C【解析】A、铜加热会变成氧化铜,固体总质量增加,故A不符合题意;B、红色铜丝表面变黑,是因为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故B不符合题意;C、红色铜丝表面变黑,铜与氧气发生了反应,铜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C符合题意;D、变黑的铜丝表面是包裹了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下列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而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A.氢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答案】C【解析】A、氢气与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均不反应,既可用浓硫酸干燥,也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不符合题意;B、氧气与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均不反应,既可用浓硫酸干燥,也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不符合题意;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二氧化碳,符合题意;D、一氧化碳与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均不反应,既可用浓硫酸干燥,也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不符合题意。故选C。4.(2022·湖北·公安县实验初级中学模拟预测)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碳粉时,提纯的方法是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D.加入足量盐酸,待反应终止后过滤【答案】C【解析】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时氧化铜能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能除去碳粉,不符合题意;B、在加热时,氢气会将氧化铜还原成铜,而题中要求除去木炭,但实际上除去了有用的物质氧化铜,没有起到提纯的目的,不符合题意;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时,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把氧化铜中的碳粉除去,符合题意;D、加入足量盐酸时,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铜和水,过滤,得到的是碳粉,把原物质除去了,杂质留下了,不符合题意。故选C。5.(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下列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不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选 项ABCD胶头滴管内液体H2O2溶液H2O稀H2SO4H2O锥形瓶内固体MnO2CaOZnNH4NO3【答案】D【解析】A.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气球膨胀。B. 水和氧化钙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变大,气球膨胀。C. 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锥形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气球膨胀。D.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气体收缩,压强变小,气球变瘪。故选:D。6.(2022·江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二模)将一段表面有氧化镁层的镁带与过量稀硫酸在密闭容器中混合,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是Mg+H2SO4═MgSO4+H2↑B.气体温度升高是造成BC段压强增大的唯一原因C.90秒时镁带恰好完全溶解D.C点、D点、E点时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相同【答案】D【解析】A、AB段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不大,主要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选项错误;B、BC段压强增大,一方面是因为温度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而且生成氢气是其中的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C、C点时压强最大,CD段压强逐渐下降,这是由于放热使气体温度升高后,逐渐冷却到室温所造成的气体压强下降,所以在C点处镁带完全溶解,即60秒时镁带恰好完全溶解,C选项错误;D、C点后不再产生气体,所以C、 D、 E点气体质量相同,D选项正确。故选D。7.(2022·湖北襄阳·九年级)某学生用含有杂质碳酸钠的烧碱样品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那么,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恰好中和时,所用烧碱样品质量比用纯氢氧化钠的质量A.偏高 B.偏低 C.不变 D.无法比较【答案】A【解析】碳酸钠、氢氧化钠分别与硫酸反应时碳酸钠、氢氧化钠与硫酸的质量比关系如下:可以看出要中和98份质量的硫酸需要碳酸钠106份,需要氢氧化钠80份,需要的碳酸钠比氢氧化钠多,因而所用烧碱样品的质量比纯氢氧化钠的质量偏高。故选:A。8.(2021·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中小学教研室九年级期末)下图中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1)试剂A应是____溶液。(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____。(3)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是____。(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答案】(1)紫色石蕊(2)Fe2O3(3)铁(4)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黄色溶液是三价铁盐溶液,蓝色溶液是铜离子溶液,浅绿色溶液是二价铁溶液,说明X应该与BCD都可以反应,且性质应该比较活泼,蓝色溶液加C可以生成浅绿色溶液,盐溶液到盐溶液可以加入金属实现,因此C是金属,C和X反应,所以X是酸。(1)A根据分析可知是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2)B是氧化物,和硫酸反应生成三价铁溶液,所以是三氧化二铁,化学式为Fe2O3;(3)X是盐酸,产生二价铁溶液,是铁;(4)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9.工业上常用稀盐酸处理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去铁锈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的一项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2)如果稀盐酸用量太多就会看到有气泡产生,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答案】(1)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2)【解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将其放入稀盐酸中,二者会发生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后生成,使溶液变黄,故实验现象为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2)若盐酸量充足,盐酸将铁锈反应完后就会与内部的铁反应,二者反应生成氢气故看到有气泡生成,反应方程式为。10.(2021·河南·模拟预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数字化设备测定了铝片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的气体压强和温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1)0~50 s内发生的反应没有产生明显的热量变化,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2)请解释60~100 s气压升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盐酸与铝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解析】(1)0~50 s内发生的反应没有产生明显的热量变化,且压强几乎不变,故发生的反应为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60~100 s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生成了气体,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故气压升高。11.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造纸等工业。现有少量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固体氢氧化钠。(1)请你说说氢氧化钠是否会变质?原因是什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如果此氢氧化钠已经变质,请你用一种实验方法证明,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答案】(1)会变质;NaOH固体会吸水潮解与空气中的CO2反应;2NaOH+CO2=Na2CO3+H2O(2)取少量上述NaOH,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H2O+CO2↑【解析】(1)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会变质;NaOH固体吸水潮解且与空气中的CO2反应;2NaOH+CO2=Na2CO3+H2O。(2)实验方法:检验的存在,取样品少许放在试管中,向样品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若样品中有气泡产成,证明样品已变质。有关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取少量上述NaOH,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H2O+CO2↑。12.把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分别在适量的氧气中燃烧,将生成物按下图装置依次通入。(1)A中的溶液质量不变,而B中溶液质量增加,该可燃气是______;(2)A中的溶液质量增加,而B中溶液质量不变,该可燃气是______;(3)A中的溶液质量增加,而B中溶液质量增加,该可燃气是______;(4)为使实验现象更为直观,可将浓硫酸改用______,将氢氧化钠改用______或______。【答案】(1)一氧化碳##(2)氢气##(3)甲烷或甲烷与氢气的混合物或甲烷与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或甲烷与氢气、一氧化碳的混合物(4) 无水硫酸铜 氢氧化钙溶液 氢氧化钡溶液【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洗水后好质量增加;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吸收二氧化碳后质量增加。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说明该可燃气是一氧化碳,据此分析。(1)根据题意,A中的溶液质量不变,说明反应后没有生成水,而B中溶液质量增加说明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一氧化碳或;(2)根据题意,A中的溶液质量增加,说明反应后生成了水,而B中溶液质量不变,说明反应后无二氧化碳生成,该可燃气是氢气,故填:氢气或;(3)根据题意,A中的溶液质量增加,说明反应后生成了水,而B中溶液质量增加,说明反应是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则该可燃气可能是:甲烷或甲烷与氢气的混合物或甲烷与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或甲烷与氢气、一氧化碳的混合物;(4)由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的遇水变蓝,为使实验现象更为直观,故检验水可将浓硫酸改用: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而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或氢氧化钡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两种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后均会出现溶液变浑浊的明显现象,故可将氢氧化钠改用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故填: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13.(2022·河北期末)用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酚酞溶液,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无色溶液A是_________。(2)实验中滴入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3)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4)步骤⑤的操作中,当________时应停止加热。(5)实验步骤②和③两次使用了滴管,用完后需要洗涤的是________。(填②或③)【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NaOH溶液(2)通过颜色变化,证明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3)(4)出现较多量固体(5)③【解析】(1)无色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溶液显碱性,则A的名称是氢氧化钠溶液;(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所以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到红色褪去,则可以判断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方程式是:;(4)步骤⑤是蒸发结晶,则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剩余的水分蒸干;(5)步骤②使用的是滴瓶中的滴管,使用后不需要洗涤,步骤③的滴管使用后需要洗涤。14.(2020·山东青岛·九年级)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两个微型实验装置,通过创新改进实验装置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在图1中(1)组装好装置,需要先进行的操作是 ___。(2)在制气管中加入石灰石颗粒,推压加液器的活塞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到烧杯中生成白色沉淀,写出此现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 。(已知次氯酸钙的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HClO是一种弱酸,酸性比H2CO3弱)(3)实验过程中,若要随时停止反应,可进行的操作是关闭弹簧夹,解释原因:___。在图2中,两个完全相同、充满CO2的圆底烧瓶,通过注射器两个烧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水和NaOH溶液。利用传感器得到两个烧瓶中的压变化如图所示。(4)曲线②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5)通过曲线①②能够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 ___。【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2)Ca(ClO)2+H2O+CO2═CaCO3+2HClO(3)关闭弹簧夹,生成的气体不能排出,装置内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回加液器(4)2NaOH+CO2═Na2CO3+H2O(5)曲线①说明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二曲线②可以看出最终瓶中压强变为接近0,说明二氧化碳几乎消失了,从而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解析】(1)组装好装置,需要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2)该反应为次氯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次氯酸,化学方程式为Ca(ClO)2+H2O+CO2═CaCO3+2HClO。(3)关闭弹簧夹,生成的气体不能排出,装置内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回加液器,固液分离,反应停止。(4)曲线②压强随时间快速减小,说明发生的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5)曲线①开始和最终压强相等,说明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曲线②最终压强接近于0,说明二氧化碳几乎消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故通过曲线①②能够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