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至第四章的背诵学案
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背诵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背诵学案,共8页。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含义及类型
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含义: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
⑵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①供给服务:提供自然资源(如食物、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淡水)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②调节服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净化水体、抑制病虫害、减缓土壤侵蚀
③文化服务: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④支撑服务: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包括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
2.森林的服务功能
供给服务:提供动植物资源
调节服务: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调节径流等
文化服务: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
支撑服务: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
3.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会影响自然环境的哪些服务功能?
①当地气候恶化(气候变干,温差变大)—调节功能。
②下游径流季节变化变大,旱涝灾害增多—调节功能。
③土壤侵蚀日益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供给功能。
④动植物种类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供给功能。
⑤生态环境恶化—调节功能。
3.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的原则
①获取自然资源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②排放废弃物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
③不同服务功能有时相互冲突,需要综合权衡,不损害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前提下,选择最优方案
课本活动题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课本4页【活动】讨论修建水坝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能影响
1.水坝可以强化自然环境的哪些服务能?同时又会对哪些服务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利于发展旅游业(文化功能);生产廉价的水电、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利于渔业的发展(供给功能);减少下游洪灾(调节功能)等。
不利影响:损害支撑功能,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如使下游损失大量的水、失去富含营养的泥沙(供给功能),淹没上游土地,水坝引发地震(调节功能)等。
2.为了保障河流的运输功能,修建水坝应注意什么?如果要保证河流中鱼类的洄游,又应当如何修建水坝呢?
修船闸或升船机;预留洄游通道、建设鱼道。
【拓展】修建水库对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
①水库拦蓄泥沙,三角洲地区土壤肥力下降;
②三角洲受海水侵蚀严重,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③阻碍三角洲淡水鱼的洄游活动。
第二节 自然资源极其利用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如水、土地、植物、动物、石油、铁矿、稀土等。
2.自然资源的类型
(1)按性质分类:
(2)按自然属性分类: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
要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要。
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4.自然资源的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社会属性: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5.分析现代工业社会需要更多自然资源的原因
现代工业社会消费自然资源以加工成产品的间接利用为主,相比传统直接利用消费,每一个中间环节(如包装、储运、管理等)都需要消耗更多自然资源;
现代工业社会资源开发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增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人均资源消费量增加;人口数量增加。
6.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有限性: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稀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自然资源供给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
7.哪些因素有助于增加非可再生资源经济上的可开采储量
技术水平提高:勘探、开采、冶炼技术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提高;新矿区、新资源的发现(如页岩气、可燃冰等)
自然资源价格上升
8.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哪些变化?
自然资源稀缺时,价格往往会上涨,在供给上会促进技术革新,寻求新的储量,寻找从已知资源中增加产出的方法,使供给量增加;
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技术发展开发新的替代品,改进资源保护方法,促进循环技术,使需求减少。
9.如何看待技术革新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技术革新能够调节自然资源供需关系,维持供需平衡,对维持资源安全、缓解资源短缺有积极作用;
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技术很难有大的突破,对资源供需关系的调节作用有限;同时自然资源消耗数量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极限时,技术革新的效果就无法显现了,技术革新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时有其局限性。
10.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
人类从中获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少
11.自然资源的质量评价方法
铁矿品位:富铁矿;贫铁矿
石油含硫量:高硫石油;含硫石油;低硫石油
耕地: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
12.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
开发利用成本差异(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不同质量,用途有差异
1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不均匀,但有规律可循
可再生资源:有地带性规律
非可再生资源:遵循地质规律,富集特定地区(空间分布不均)
14.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
空间分布不均是社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资源优势不同,发展方向不同;自然资源组合好的地区,优先开发,成为同时期人口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需求,促进区域联系和全球化进程:一些资源直接流动;一些资源通过产品贸易间接流动
课本活动题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本7【活动】说明工业化牛奶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1.指出工业化牛奶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利用的自然资源。
饲料生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等; 奶牛养殖: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牛奶加工: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牛奶配送与消费:能源资源
2.分析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更多自然资源的原因
①现代工业社会消费自然资源以加工成产品的间接利用为主,相比传统直接利用消费,每一个中间环节(比如包装、储运、管理等)都需要消耗更多自然资源;
②现代工业社会资源开发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增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人均资源消耗量增加;
③人口数量增加
课本8页【思考】
1.哪些因素有助于增加非可再生资源的经济上可开采储量?
科技水平提升有助于增加非可再生资源经济上可开采储量,但仍受自然环境供给极限限制。
课本9页【思考】
1.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哪些变化?
供给增加 需求减少
2.价格上升为什么会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价格上升,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3.如何看待技术革新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技术革新可在一定程度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但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的技术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课本11页【活动】分析水资源和供水量的空间差异
1、绘制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与供水总量柱状图,以及供水结构饼状图
2.比较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供水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的差异
与湖北相比,北京水资源总量少,供水总量少,人均水资源量少
3.北京供水总量为什么超出当地的水资源总量?
①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总量少;
②北京是我国首都,人口多且密度大;
③经济水平高,产业发达;
④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于当地水资源总量,缺水严重;
⑤由于国家采取跨流域调水向北京供水,所以北京供水总量大于水资源总量
4.为什么湖北的人均用水量比北京高得多?
①湖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能满足当地用水需求;
②气温高,蒸发量大;
③湖北农业用地多且多为水田,耗水量大;
④无缺水之忧,节水意识不足
5.根据以上分析,对北京和湖北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作简要评价。
①气候上,两地降水季节差异大,水资源保障均存在季节不稳定风险,相比北京,湖北河湖多,年降水量大,季节性供水不足的风险远小于北京。
②水资源数量上,湖北水资源量远大于供水量,足以支撑供应的稳定性;北京水资源量小于供水量,且地下水使用占比大,长期供水大于水资源总量,加剧供水不足风险。
③北京经济发展快,用水需求量呈增加态势,加剧供水风险。
④南水北调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京市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工业革命前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差异
工业革命前: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限,地球的大气、土地和水能够满足人类生产和消费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
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产生了环境问题
2.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资源和废弃物数量增加;
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影响越大;区域差异显著。
技术水平: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环境问题的危害
⑴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①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
③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④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损害,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自然环境恶化
⑵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①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②污染物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前期人均收入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为了增加收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而恶化,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带来技术进步、发展模式的变化,政府和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问题出现拐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减缓,环境质量会逐渐得到改善。
5.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不是,可以避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条经验曲线,示意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而不是必然规律,并不能说明收入水平和某些环境问题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而且环境问题的改善不会自动发生,它有赖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限制污染的环境政策的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持。因此,重视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宣传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少走弯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7.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课本活动题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本13页【思考】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那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能形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课本16页【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们收入达到一定水平;
②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处理废弃物能力提高;
③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④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查找相关资料,用事实说明你的观点。
不是。当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就可以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加强监管;③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④废弃物先处理并达标后排放等。
【知识拓展】
一、酸雨的危害
(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释放大量铝离子,植物可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2)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流失,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3)诱发植物病虫害: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
(4)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5)腐蚀金属: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建筑材料变脏,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被人们称之为 “黑壳”效应。
(6)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二、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危害人类健康。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
(2)破坏生态系统,减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产量急剧下降;
(3)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浮游生物受到危害,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大量鱼类死亡。
(4)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引起新的环境问题,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5)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喷涂、包装等物质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浓度增加。
三、全球变暖的原因:
自然:(1)地球处于温暖期;(2)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活动等;
人为:(1)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2)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造成森林、草地的面积大大减小;(3)人口剧增,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4)海洋生态环境恶化;(5)土地遭到破坏,如沙漠化……(6)酸雨的影响; (7)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全球变暖的危害:
1、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及岛屿被淹没;2、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
3、城镇排污系统失效;4、海水倒灌,地下水位上升,土地和农田盐渍化严重;
5、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现象多发;6、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干旱加剧,影响农业生产;
7、生物多样性锐减,珊瑚白化……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开发利用新能源;3、调整产业结构;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5、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6、加强国际合作;7、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问题研究 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
教材P18~19知识拓展
资料1 什么是生态足迹
1.二者呈正相关。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消耗的资源量越大;反之越小。
2.生态足迹代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服务的需求,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包括污染物向环境的排放。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及生态压力就越大,会导致环境问题出现,自然环境失稳,其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削弱,进而削弱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甚至造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丧失。生态足迹小,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大于人类的需求,环境问题少,即使产生环境问题也能自然修复,有利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
资料2 全球生态足迹
1.变化特点:随着时间推移,全球生态足迹总体上有变大的趋势,但如果人类控制碳排放量,则全球生态足迹会随之有变小的趋势。
年代:读图可知,1970 年全球生态足迹是1个地球,1970年之后,全球生态足迹开始超出1个地球,因此,全球生态足迹开始超出地球的承载力的年代是20 世纪 70年代。
2.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态足迹之和就是整个地球的生态足迹,因此,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既影响个人的生态足迹大小,也会影响全球生态足迹大小的变化趋势。如果每个人的物质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高,那么,每个人的生态足迹都大,会导致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变大的趋势。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概念
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或在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
举例
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自然
资源
概念
重要性
气候
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生物
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提供物质资源,改善环境
水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是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的条件
土地
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源,为人类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场所
矿产
资源
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能源
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
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
太阳能、自然环境
物质循环,能量释放到环境中
丰富
人类系统
太阳能及环境中的能源、自然环境
物质能量单向流动,无法完成物质循环
多样性遭破坏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导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精品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互动探究一,对点训练1,互动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背诵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