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及答案(九科)
- 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湛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pdf、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参考答案】D。原文“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并没有表明“终老是乡的观念”就能“让乡村形成‘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2.【参考答案】B。A项错误。原文提及“乡绅”“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但没有说这样都可以成为“乡绅”,充分必要条件混乱。
C项错误。“乡村失去凝聚力,变成文化沙漠”,不是农民出走造成的。D项错误。“让村民在生死都在乡村”不妥,“生于斯”的“生”指的是“出生”,并非“生活”。
【参考答案】C。原文“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强调“居乡者”,C中的韩愈是官员,并非“居乡者”。
【参考答案】材料一整体上以递进式思路展开,层层深入,思路清晰(1分);首先解释“乡绅群体”的构成并阐述其作用(1分);接着指出近当代因城乡平衡被打破而导致“乡绅群体”的消失(1分);最后阐述“乡绅群体”消失带来的后果(或者不良影响)(1分)。
5.【参考答案】①结合材料二阐述“乡绅”群体叶落归根的原因给2分,乡下人以种地谋生,十分重视“乡土”,“土”就是乡村人的根,乡下人是“根”上的“叶”,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叶落归根。②结合材料一阐述乡绅群体叶落归根这一现象的意义给2分。乡绅群体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一批又一批的乡绅回归故里,激励着才俊走出乡土,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 ③结合材料一阐述乡绅群体叶落归根这一现象的变化以及影响给2分。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6. 【参考答案】 C。阔气”一词不是表现大明湖大白莲花的名贵和丰富,而是通过大明湖的大白莲花表现北方水产的丰富和名贵。
7. 【参考答案】B。没有用到“听觉”。
8. 【参考答案】①“大明湖之春”是作者友人亢德先生出的题目,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②文章虽然有不少笔墨描绘了“大明湖的秋”的美,但文章主体部分还是“大明湖之春”,而且突显了作者对大明湖的喜爱。③文章通过“大明湖的秋”的美来突出“大明湖之春”的美,如文中提及到“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3点4分,其他答案大意对即可。)
9. 【参考答案】答案:①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拉开了读者与实物的距离,将真实的“丑”中灌注了艺术美的生气。如不说北方风大,把春天毁了,却说那春天“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到了走”;不说大明湖名不副实,却说它“既不大,也不明,也不湖”;说船在里面游,“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杠杠”不仅不大不明,而且还又热又臭。(如果没有答到语言幽默风趣,写到说反话也可给分)②大明湖本身不美,但作者是作为名胜来体现凄美的,作者还表现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③作者除了大明湖之春,还写了水产和秋天的美,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淡化了读者对“丑”的印象。(满分6分,每点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参考答案】C。“鼐世父范与大櫆善”意为“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好”,句义未完,中间不能停顿,故排除A、B;“鼐本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意为“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名气”,“家庭师友间者”中间不能断开,故D错。
11. 【参考答案】A。古人称自己一般称名,表示谦逊;称别人往往称字,表示尊敬或亲近。
12. 【参考答案】C。《登泰山记》这篇文章整体叙事简洁明快,只是描绘观日出情景时用比喻等手法,所以整体上还是秉承姚鼐一贯高雅简练的文风。并没有不吻合。
13.【参考答案】
(1)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采分点:苟焉,1分;度,1分,济,1分,句子大意2分)
(2)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渐渐可见云雾中那数十个白如樗蒱般的站立者,那是山峰。(采分点:漫,1分;定语后置句,1分;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姚文然的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后来改任礼部主事。曾经担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交往的人大多是知名人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槐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得以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姚鼐清廉节俭,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都乐于与他们尽情欢乐;然而如果是道义上所不允许做的事,他坚定地不肯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世人称赞他品学兼备,推崇姚鼐没有异议。姚鼐曾经模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写作《今体诗选》,评论的人认为十分精确恰当。自从告老回乡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阳、钟山书院担任讲授四十余年,把教诲开导后辈当作要务。鲁九皋曾经跟随姚鼐询问古文法,又让他的外甥陈用光到姚鼐的门下学习。嘉庆二十年,姚鼐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14.【参考答案】D。“戴词质朴婉约”错误,戴词同样风格豪迈,尤其在写赤壁之战时,语言苍劲有力,不属婉约风格,清人纪昀就认为此词豪壮之气不逊于苏轼。
15. 【参考答案】同:都表达了对周瑜英雄气概的敬佩赞美之情。异: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每点2分)
16. (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6)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7. 【参考答案】A
18. 【参考答案】D。“只是依着欲望去行事”错,这是乡土社会中的人在社会变迁中走向理性的“需要”。香雪换铅笔盒的行为是源于对知识的自觉的“需要”。铅笔盒不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更是一种信念与力量。香雪有机会接触到的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动的社会,原来的文化并不能带来生活的满足,香雪除了对生存的物质欲望的追求,还有更高的精神需要的追求。开始注意到对生存条件本身的改变,这自觉的生存条件就是需要,她的行为变成自觉的需要了,这体现了进步。
19. 【参考答案】 D
20. 【参考答案】
(1)填写的成语分别是:举足轻重、兴致勃勃、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2)近年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加上的,与前面保持结构一致,给1分)大力倡导如阳光普照,使得(缺谓语,加上给1分)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如(根据语境,这里应该是使用比喻,因此加上“如”,给1分)春花朵朵盛开,争奇斗艳。
21. 写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潍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湖南省宁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湖南省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玉林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