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测评
展开【优质】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理论是( )
A.用进废退 B.获得性遗传
C.自然选择学说 D.神创论
2.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使心脏跳动加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均代表该反射中的传出神经
B.③.④均以主动运输的形式释放递质
C.肾上腺.心脏应对惊吓做出的反应不同
D.该反射的发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进化中生存环境最稳定和最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的依次是( )
A.方向性选择.分歧性选择 B.分歧性选择.正态化选择
C.正态化选择.分歧性选择 D.正态化选择.方向性选择
4.美洲合欢和月季属于阳生植物,喜荫花和沿阶草属于阴生植物。图是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示意图,已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值比在红光区的高,且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的能力更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出现可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
B.美洲合欢和月季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都高,使其可以吸收较多的蓝紫光和红光
C.若对月季进行适当遮光处理,则其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会减少,以适应弱光环境
D.据图可知,与阴生植物相比,阳生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
5.青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要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不得滥用抗生素。对于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应随意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形成细菌耐药现象的原因是抗生素( )
A.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 B.对细菌进行抗性筛选
C.诱发细菌形成染色体变异 D.促进细菌发生基因重组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达尔文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拉马克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手段,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是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7.某地区存在着桦尺蠖的两种类型,下表为该地区工业化前后这两种类型的数量比,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工业化前 | 工业化后 | ||
浅色型 | 黑色型 | 浅色型 | 黑色型 |
95% | 5% | 5% | 95% |
A.工业煤烟使浅色型变成黑色型
B.浅色型迁出,黑色型迁入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8.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⑦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⑧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⑤⑥⑧⑨ C.②③④⑦⑧⑨ D.①③⑤⑥⑦⑧
9.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理论的主要区别是( )
A.生物进化的快慢
B.变异出现在环境变化前还是后
C.外界环境是否有变化
D.生物是否会产生变异
10.一种日本特有的蚜虫的雌性个体在出生后半年就开始不断繁殖后代,而且在丧失繁殖能力后仍能继续分泌黏液,攻击瓢虫等天敌,这与其它雌性昆虫繁殖后会死去不同,因此获得 “蚜虫奶奶”的美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条件下,蚜虫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蚜虫奶奶”现象涉及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C.“蚜虫奶奶”现象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D.“蚜虫奶奶”与瓢虫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
11.为研究在细菌抗药性形成中抗生素的作用,某小组完成了下述实验:将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划分为①~④四个区域,其中①区域放置不含抗生素的纸片,②放置含卡那霉素的纸片,③放置含有青霉素的纸片,④区域放置同时含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的纸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四个区域均会出现抑菌圈
B.细菌的抗药性是由抗生素定向诱导出来的有利变异
C.只有④区域才存在同时具备抗卡那霉素基因和抗青霉素基因的大肠杆菌
D.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性基因频率提高
12.DDT于20世纪40年代刚开始被用作杀虫剂时,效果非常好。若干年以后,人们发现其杀虫效果越来越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以上过程中害虫群体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B.该过程中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C.以上过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D.以上过程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有利的
1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给予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B.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14.乐果是一种常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乐果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使用乐果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乐果对害虫具有定向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C.以上过程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有利的
D.害虫对乐果进行选择,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
15.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拟除虫菊酯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按蚊是否具有sap2基因
B.按蚊抗药性产生的实质是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拟除虫菊酯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该种群中sap2基因的频率
D.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会导致人群中疟疾的发病率增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解答:
生物进化论与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在著《物种起源》时对进化论有详细的论述。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3.【答案】C
【解析】
分析进化前的原始种群相对性状个体数量分布图,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中间个体数量多,两侧逐渐减少,说明中间性状最适应环境。
解答:
分析种群进化后的的各类型图:
(1)方向性选择: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一侧个体数量增多,另一侧逐渐减少消失,说明环境向着一侧改变,使种群发生了定向进化,导致另一侧个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2)分歧性选择: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两侧个体数量增多,中间减少,说明环境同时向着两侧方向选择,导致中间性状的个体被淘汰。随时间积累,两侧个体性状差距越来越大,可能形成生殖隔离;
(3)正态化选择: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中间的个体数量进一步增多,两侧减少,说明环境稳定,自然选择使两侧个体进一步被淘汰。
综上分析,生存环境最稳定和最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的依次是正态化选择和分歧性选择。
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吸收光谱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题图可知阳生植物的叶绿素a含量较多,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因此可以吸收更多的红光和蓝紫光。
解答:
A.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出现可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A正确;
B.美洲合欢和月季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都高,而叶绿素可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使其可以吸收较多的蓝紫光和红光,B正确;
C.若对月季进行适当遮光处理,则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会增多,以适应弱光环境,C错误;
D.与阴生植物相比,图中美洲合欢和月季的叶绿素a相对较多,因此阳生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D正确。
故选C。
5.【答案】B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抗生素的滥用对细菌发挥了选择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解答:
AB.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对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没有耐药基因的细菌死掉,而具有耐药基因的菌可以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剩下的几乎全是具有耐药基因的菌,即抗药性增强,A错误,B正确;
C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一般也不发生基因重组,C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工业化前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浅色桦尺蠖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工业化后工业污染后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蠖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外界环境的颜色对桦尺蠖的体色作出了选择,使适应环境变化的深色类型逐渐积累数量增多。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解答:
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②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⑥正确;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⑦错误;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⑧正确;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⑨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⑤⑥⑧⑨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解析】
(1)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2)拉马克,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进化来的,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是极长的;复杂的生物是由简单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具有向上发展的本能趋向;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继续生存,物种一定要发生变异;家养可以使物种发生巨大变化,和野生祖先大不相同等等。环境的改变先引起生活需要的改变,生活需要的改变又引起习性的改变,新习性的发生和加强,引起身体结构的变化;凡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发达进化,而经常不用的器官就会萎缩退化(即用进废退),这些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即获得性遗传),这样经过一代代的积累,就会形成生物的新类型。
解答:
ACD.生物进化的快慢.外界环境是否有变化.生物是否会产生变异,都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理论主要区别,ACD错误;
B.达尔文认为,环境变化前生物就有变异,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选择;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导致生物产生变异,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继续生存,物种一定要发生变异。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理论主要区别是变异出现在环境变化前还是后,B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
A.在自然条件下,资源是有限的,故蚜虫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蚜虫奶奶”与其他蚜虫为种内互助关系,与瓢虫等天敌之间是种间斗争,B错误;
C.“蚜虫奶奶”现象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蚜虫奶奶”与瓢虫之间同样存在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i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
解答:
A.①位置不放置含抗生素的纸片,不能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A错误;
B.细菌的抗药性是自发产生的,抗生素起定向的选择作用,B错误;
C.四个区域均有可能出现同时具备抗卡那霉素基因和抗青霉素基因的大肠杆菌,C错误;
D.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且不定向,抗生素对细菌产生了定向的选择,使抗性基因频率提高,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
②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
③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④适者生存: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解答:
A.在DDT的选择下,害虫群体的有利变异存活,不利变异淘汰,则这个过程中害虫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正确;
B.DDT对害虫进化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
C.在喷洒了DDT的环境下,部分生物被淘汰,同时部分生物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时相互影响的,C正确;
D.使用DDT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不利的,D错误。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三者的综合作用;科学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
A.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等内容,A正确;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体现在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B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所以其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D正确。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解答:
A.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的结果,是本来就存在的,A错误;
B.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使用农药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不利的,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先有抗药性强.抗药性弱的变异,只是乐果将抗药性变异选择出来,D错误。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
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正确的说法是,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