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2《全等三角形(2)》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10.1.3《全等三角形(3)》课件+教案 课件 1 次下载
- 10.2.2《等腰三角形(2)》课件+教案 课件 3 次下载
- 10.2.3《等腰三角形(3)》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10.2.4《等腰三角形(4)》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初中数学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 等腰三角形获奖课件ppt
展开10.2 等腰三角形(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通过探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懈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
1、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 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裁剪下来。
3、 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新课讲解:
议一议1: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教师提出问题,并利用等腰三角形纸片帮议助学生回忆。学生充分讨论问题1,借助等腰三角形纸片回忆有关性质。)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探索过,这里先让学生尽可能回忆出来,然后再考虑哪些能够立即证明。)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求证:∠B=∠C
(引导学生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重点引导学生做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我们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否通过作一条线段,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呢?)
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
∵AB=AC,BD=CD,AD=AD,
∴△ABC△≌△ACD (SSS)
∴∠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让同学们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找出其他的证明方法。做∠BAC的平分线,交BC边于D;过点A做AD⊥BC。。学生指出该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并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证明。)
想一想:
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讨论图中存在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
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议一议2:
把“等边对等角”反过来还成立吗?你能证明吗?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证明
已知:在ΔABC中∠B=∠C
求证:AB=AC (引导学生证明定理)
方法如下:
(1)
(2)
随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102页第1,2题。(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五、作业:
P102页习题10.4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记: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图形的平移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9415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 图形的平移获奖ppt课件</a>,文件包含1021图形的平移pptx、1021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doc、1021图形的平移学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10.2 平行线的判定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沪科版10.2 平行线的判定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1021平行线的判定课件pptx、1021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x、1021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图形的平移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图形的平移优质课件ppt,文件包含1021图形的平移pptx、第10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21图形的平移docx、1021图形的平移同步练习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