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展开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认同全球环境问题会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通过分析各种环境资源的变化情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论证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
5.通过分析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
方式。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全球的人口持续飞速增长,近几十年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2)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还将继续增长,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将继续提高。未来,全球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3)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年来,虽然在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调控下,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不过,我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内容
(1)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水资源短缺:淡水约占地球水资源的2.53%。但是其中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到1/3。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
危机。
(3)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目前,除了南极洲,其他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率的1 000倍!
(6)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判断下面有关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说法的正误。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 )
(2)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 )
(3)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 )
提示:地球人口环境容纳量约为110亿,目前人口未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
(4)人口增长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 )
2.判断下面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说法的正误。
(1)水泥的生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 √ )
(2)提倡火力发电,提高燃煤使用量。( × )
提示:提高燃煤使用量,会产生大量CO2等气体,加重环境污染,应大力倡导水力发电。
(3)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 )
(4)减少汽车使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 )
探究点一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情境] 观察下面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模型的图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思考] (1)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
提示: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对许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压力。
(2)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地,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3)自然条件下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世界人口激增导致自然资源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4)为维护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下做法合理的有①②④⑤。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为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提倡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
[深度思考]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我们应该怎样做?
提示:控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提高生态承载力,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C.人类局部改造环境,一定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也会随之变化;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一般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探究点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情境] 某河流被排入过多生活污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致使多次蓝细菌暴发,并导致水草死亡、水质恶化。下图为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思考] (1)蓝细菌的暴发和水污染有关。引起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河水中氮、磷等物质含量大量增加,导致河水的富营养化。
(2)生活污水流入后,为什么DO急剧下降?
提示: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有机物的分解多是通过需氧微生物进行的,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
(3)无机物N和P来自哪里?为什么生活污水进入湖泊后N、P含量急剧下降?
提示:来自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进入湖泊后,N、P被水生植物所利用,所以含量急剧下降。
(4)为什么在b点BOD最低?
提示:该地点还处于河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基本被分解完毕,所以导致需氧微生物耗氧量降到最低。
[深度思考] 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是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归纳总结] (1)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类型 | 成因 | 危害 |
无机污染 | 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 |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
有机污染 | 水体中富含有机物 |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
重金属、 农药污染 |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
(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华或赤潮的成因及过程
[应用]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赤潮发生时水体表现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量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水,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方法指导] (1)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2)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排放污染物。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课堂小结
完善概念图 | 记忆节节清 |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
随堂反馈
1.判断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是否正确。
(1)大力植树造林,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 )
(2)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 )
(3)人口增长直接引发洪水频发。( × )
(4)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 )
2.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间的关系可反映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指某区域一定条件下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图中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B )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南
解析:西藏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生态环境压力最小。
3.雾霾天气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只要佩戴防雾霾口罩即可预防各种疾病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雾霾与气象因素无关,不可能实现彻底治理
D.雾霾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解析:佩戴防雾霾口罩只能预防呼吸道疾病;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雾霾与气象因素有关,通过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工业布局、确保工业生产治污达标,可以实现彻底治理;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工业生产(主要是燃煤企业)和人类生活(家用燃煤、汽车尾气等)所造成的环境
污染。
4.(不定项选择)下列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CD )
A.臭氧层空洞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
B.温室效应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C.酸雨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
D.水体富营养化是水域生态系统稳态失衡的结果
解析:臭氧层空洞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迅速增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与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无关;酸雨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水体富营养化是水域生态系统稳态失衡的结果。
5.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某市吹响了“蓝天保卫战”的号角。在综合治理下,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例如,大幅减少烟花燃放的次数。引导市民少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的 ;采取“控排”“控煤”“控油”、提倡绿色出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单车等措施,可以有效节能减排,从而达到缓解 的目的。
(2)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有机肥替代技术,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 等元素的排放,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启动“小鱼治水”工程,利用 (填“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机械防治”)的方法,有效控制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数量。
解析:(1)“蓝天保卫战”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是为了缓解环境污染;采取“控排”“控煤”“控油”等是为了减少燃油车出行产生的温室气体,缓解温室效应。(2)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氮、磷(或N、P)等元素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污染现象。启动“小鱼治水”工程,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有效控制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数量。
答案:(1)环境污染 温室效应
(2)氮、磷(或N、P) 生物防治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人口政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D )
A.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适合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的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解析:我国人口政策控制人类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人为因素,所以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人口的年龄结构只能预测人口种群数量的变化,不能进行精确的计算;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的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考虑到环境污染、传染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总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
2.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人类可以改造地球,人口可以不断增长
B.人口剧增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
C.如果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不变
D.为了使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控制人口成为负增长
解析: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人口不可能不断增长;人口剧增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年龄结构只是起到预测人口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作用,人口增长还受战争、疾病、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控制人口增长并不是要使其成为负增长。
3.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的电能,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C )
①温室效应 ②二氧化硫的排放 ③白色污染 ④烟尘 ⑤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解析:原煤中含有的碳和硫会随着燃烧释放出来,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硫的排放会造成酸雨,同时原煤燃烧还能形成烟尘。
4.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解析: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缓雾霾的发生;“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不断地开垦草原和森林,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5.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和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
B.现在世界各地都已普遍存在降酸雨的现象
C.臭氧减少会使人类和其他生物易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D.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环境容纳量,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
解析:全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酸雨最早发生在北欧,现在世界各地都已普遍存在降酸雨的现象;臭氧减少,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就会增加,会使人类和其他生物易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目前世界人口尚未达到环境容纳量,但由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所以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
6.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全球变暖会导致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B.大气中CO2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效应
D.禁止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
解析: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而非完全禁止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7.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解析: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8.下列关于水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家庭污水、化学肥料、杀虫剂都是水体污染物
B.水体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先污染,后治理”
C.酸雨只会伤害陆地生物,对水体生态平衡没有影响
D.由于海洋很大,石油漏入大海对海洋生态系统不会构成威胁
解析:家庭污水、化学肥料、杀虫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以及放射性物质等都是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出现水体污染;酸雨直接伤害陆地生物,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造成水污染,破坏水体生态平衡;海洋生态系统虽然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度,石油漏入大海会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非选择题
9.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细菌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这种现象称为水华。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下图为人工生物浮床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
。
(2)浮床上的植物与蓝细菌之间存在 关系。若想防治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 (填“N”“P”或“K”,可多选)的植物使生态系统修复,经生态修复后,生物 将会升高。已知水葫芦能富集Cu、Hg,采收后 (填“适合”或“不适合”)做家畜饲料,原因是 。
(3)若在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由于水华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①利用了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 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②植食性鱼类可以 ,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解析:(1)严重水华时,由于沉水植物在水体的底层,会缺乏光照和氧气而大量死亡。(2)浮床上的植物和蓝细菌之间竞争阳光等,所以浮床的植物与蓝细菌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若想防治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N和P的植物使生态系统修复,经生态修复后,生物多样性将会升高。水葫芦能富集Cu、Hg,Cu、Hg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因此水葫芦不适合做饲料。(3)在发生水华的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以利用挺水植物和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和植食性鱼类捕食浮游藻类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答案:(1)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2)种间竞争
N和P 多样性 不适合 Cu、Hg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3)种间竞争 捕食浮游藻类
10.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写出两条)。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食草)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 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20世纪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写出两条原因)。
解析:(1)(2)人口激增如果得不到改善,最终会由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太大,造成环境容纳量下降,从而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3)调整人的食物比例后,可按下面的方法计算:若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需要消耗植物为55A,若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需消耗植物为28B,55A=28B,则B/A=55/28=1.96。(4)计划生育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延长世代长度来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3)1.96
(4)该政策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三、不定项选择题
11.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以下关于“低碳”和碳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
B.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生物圈碳循环失衡
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
D.“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向“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模式转化,有助于减少废料处理的能耗,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解析:“低碳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物圈的碳循环。
12.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D )
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解析: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
四、综合探究题
13.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细菌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导致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等;
水华现象的发生,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崩溃,这是因为
。
(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巢湖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理由是 。
(3)图中a、b分别代表 。
解析:(1)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等,这些因素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致使污染加重。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水华现象的发生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蓝细菌爆发后其数量较多,进行呼吸作用而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分解者分解藻类等遗体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引起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因此题图中a表示水体中的溶解氧,b表示有毒物质。
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 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 (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共6页。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