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2-1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学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9765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2-1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学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9765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2-1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学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97657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课时学案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生态位,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节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 学习目标1.分析群落内的空间结构。2.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3.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基础梳理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1. 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_______,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 群落空间结构的两种类型 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_______而变化,群落的_______和_______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植物的生活周期,动物的迁徙、冬眠和夏眠等。二、生态位1. 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 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___________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_______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的结果。三、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 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 物种相对数量的统计方法(1)___________: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2)___________: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_______、_______、很少,等等。3. 实验流程(1)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不同_______(白天和晚上)或不同_______(如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有何不同?(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等。(3)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__________,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采集: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记录的数据。 得出结论。 随堂训练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群落中生物数量越多,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C.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D.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研究群落是研究种群的基础,但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又有所不同B.群落中各种群占据不同空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D.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会不同3.下列对不同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A.草地植株矮小,其中的动物无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B.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淡水池塘中“青、草、”的垂直分层与其食物的分层关系密切D.森林中的植物呈分层分布,影响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CO2浓度4.生态位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B.同一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完全相同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可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不易被淘汰5.下列关于“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组成一个群落B.土样采集时不需要记录样地的植被及土壤类型C.干漏斗分离装置利用动物的习性实现土壤动物的分离D.土壤湿度、温度、pH不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6.研究人员在南方某一块弃耕农田调查发现,原来的田埂都淹没在杂草之中,只有零星的作物.杂草中有大家熟悉的狗尾草、车前草等,多数是叫不出名的单子叶植物.调查中同学们观察到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请回答:(1)该弃耕农田上的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所以我们可采用如图的装置来采集土壤中的小动物.但图中这一装置还不够完善,请你帮忙完善该装置________.(2)采集到小动物后,我们要对其丰富度进行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通常的统计方法: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即有多少种物种,不是指生物数量的多少,A错误; B、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比如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都很高,但两者的物种组成明显不一样,B正确; C、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下生长,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C正确; D、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故选:A。2.答案:A解析: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A错误; B、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空间形成的结构,群落空间结构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正确; D、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会不同,故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D正确。故选:A。3.答案:C解析:A、不同的草本植物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层次,动物也因为草坪中植物创造的不同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而出现类似分层现象,A错误; B、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植物类型存在差异,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淡水池塘中“青、草、鲑”的垂直分层与食物的分层关系密切,C正确; D、森林中的植物分层分布,影响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D错误。故选:C。4.答案:B解析:同一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比如有的仅仅处于一个营养级,有的处于多个营养级,一般处于多个营养级的,生态位更大,B错误。5.答案:C解析:A、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 A错误; B、土样采集时需要记录样地的植被及土壤类型,以免对实验产生影响,B错误; C、干漏斗分离装置利用动物的习性,如怕强光,实现土壤动物的分离,C正确; D、不同的土壤动物对土壤中的湿度、温度、 pH的要求不同,这些因素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D错误。故选:C。6.答案:(1)生物群落;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2)取样器取样法;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 解析:(1)该弃耕农田中,只有零星的小麦,大量的狗尾草、车前等各种植物种群,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各种动物种群,再加上微生物种群,构成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根据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图中装置应该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通常的统计方法有:①目测估计法②记名计数法。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与生态位,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