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眉山仁寿一中校南校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仁寿一中南校区高20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 如下图为某植物细胞的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的每个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
B. 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D. c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差异,因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详解】A、在同一植物的各种细胞中,a、b、c基因不一定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因为基因会选择性表达,A错误;
B、a、b互为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在亲子代间传递时不可自由组合,B错误;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但基因不一定在染色体上,如线粒体、叶绿体的DNA中含有的基因不在染色体上,C错误;
D、基因c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会改变c的基因结构,即发生了基因突变,但由于密码子存在简并性,因此性状不一定改变,D正确。
故选D。
2. 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一定引起DNA分子的改变
C. 由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Aa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D.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3、基因重组来源于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
【详解】A、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对应片段互换(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姐妹染色单体间对应片段互换对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不会产生影响,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DNA分子的改变,B正确;
C、Aa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于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A与a随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即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不发生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3. 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研究发现酒精是致癌物质,且当人体内的ALDH2基因突变会导致参与酒精分解的酶合成减少,表现出酒后脸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酒精作为化学致癌因子使ALDH2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无限增殖
B. 癌细胞中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其无正常的生命历程
C. ALDH2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和数目改变,从而影响人体的性状
D. 只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就一定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酒精作为化学致癌因子,可能会使ALDH2基因突变,但ALDH2基因不是与癌有关的基因,不会引发细胞无限增殖,A错误;
B、癌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无法控制细胞的分裂周期及抑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不能正常衰老和凋亡,B正确;
C、ALDH2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但不会改变基因的数目,C错误;
D、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诱发癌症的因素很多,细胞的内部因素也可能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D错误。
故选B。
4. 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需要统计各时期细胞数量。如图是两种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只考虑细胞核中的DNA,不考虑变异,下列说法成立的是( )
A. 由于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所以同一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是不变的
B. 甲可表示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细胞中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
C. 如果乙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那么具有该细胞的个体不一定是单倍体
D. 高倍镜下统计各时期细胞数量时,只需要统计一个视野中各时期的数量即可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同一细胞的周期时长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受到温度、营养等因素的影响,A错误;
B、甲可表示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16条脱氧核苷酸链,B正确;
C、乙如果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具有该细胞的个体是单倍体,C错误;
D、高倍镜下统计各时期细胞数量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统计多个视野中各时期的细胞数量,D错误。
故选B。
5. 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互换模式,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表示的变异类型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B. 甲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C. 甲可以导致丁或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D. 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表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表示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丁表示基因突变,戊表示易位。
【详解】A、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能用光学显微镜看到,A错误;
B、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原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B正确;
C、丁表示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戊表示易位,所以甲可以导致丁的形成,但不会导致易位,C错误;
D、乙表示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而丙表示重复,乙不能导致丙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6. 下列有关教材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在“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提供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清水,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
②“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选择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理由是其中的叶绿体小而多,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③“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可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组”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实验结果影响相同,都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低
⑤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实验流程大致是先制作装片再低温处理,然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最后观察
A. ① B. ①⑤ C. ②③⑤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①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因此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提供斐林试剂和清水,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①正确;
②“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选择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理由是其中的叶绿体大且少,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②错误;
③“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需用无水乙醇,或用95%的乙醇和无水碳酸钠代替,③错误;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组”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处理,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或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对实验结果影响相同,都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④错误;
⑤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实验流程大致是先低温处理,再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然后制作装片,最后观察,⑤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属于交叉互换
B. 经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碱基数目不同
C. 猫叫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数量异常遗传病
D. 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增加而引起性状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错误;
B、基因突变的方式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重复,经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碱基数目不同,B正确;
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结构异常的遗传病,C错误;
D、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增加而引起的形状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DNA中碱基的增添、替换和缺失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遗传病不一定都会遗传给后代,但均由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引起
C. 隐性致病基因决定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一定均携带致病基因
D. 某地区红绿色盲基因频率为n,女性和男性患者分别占该地区人群的n2/2、n/2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遗传病不一定都由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引起,也可能是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引起,B错误;
C、隐性致病基因决定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父母可能均携带致病基因,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C错误;
D、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某地区红绿色盲基因频率为n,女性和男性患者分别占该地区人群的n2/2、n/2,D正确。
故选B。
9. 如图是一种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是隐性遗传病,Ⅱ-4是纯合子
B. 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儿子可能患病
C. 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会患病
D. 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中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女患子必患。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父患女必患。
【详解】A、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致病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且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则4号患病,所有儿子都应该患病,与图示6个体正常不符,因此该病不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该病应为伴X显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应为伴X显性遗传病,Ⅲ-7表现正常,不含致病基因,与正常男性结婚,儿子不可能患病,B错误;
C、Ⅲ-8患病,与正常女性结婚,Ⅲ-8的致病基因会传给女儿,女儿会患病,C正确;
D、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应为伴X显性遗传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低于女性人群中,D错误。
故选C。
10.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由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用S和s表示),它是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突变导致SMN蛋白功能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该病发生率为1/10000~1/60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遗传特点是隔代遗传
B. 遗传病都是由基因异常导致的
C. 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频率至少为0.01
D. 一个携带者与一个表现正常的人结婚,其后代患病的概率至少为1/202
【答案】B
【解析】
【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男女发病概率相同、隔代遗传。
【详解】A、由题意可知,脊髓性肌萎缩症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男女发病概率相同、隔代遗传,A正确;
B、遗传病也可能是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比如21三体综合征也是遗传病,B错误;
C、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型为ss)的发生率为1/10000~1/6000,按最低的发生率1/10000来算,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s基因)频率至少为0.01,C正确;
D、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s基因)频率至少为0.01,S基因频率为0.99,人群中SS为(0.99)2,Ss为2×0.01×0.99,即SS:Ss=99:2,一个携带者(Ss)与一个表现正常(携带者的概率至少为2/101)的人结婚,其后代患病(基因型为ss)的概率至少为1/4×2/101=1/202,D正确。
故选B。
11. 图是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的不育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关
B. 的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C. 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D. 萝卜和甘蓝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萝卜和甘蓝两种植物杂交得到的种子一般不育,是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子代无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加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即得到可育的F2代。
【详解】A、F1植株不育,原因是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A正确;
B、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F2的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B错误;
C、萝卜一甘蓝植株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图示表明,萝卜和甘蓝的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12. 现用高秆抗病(AABB)品系小麦和矮秆不抗病(aabb)品系小麦培育矮秆抗病(aaBB)品系小麦,下列对其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 F1虽未表现出矮秆抗病的性状组合,但已经集中了相关基因
B. F2中出现重组性状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C. 选种一般从F2开始;因为F2出现了性状分离
D. 通常利用F2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将优良性状组合到同一个体的方法,所以用高杆抗病(AABB)和矮杆不抗病(aabb)的两种小麦作亲本,能培育矮杆抗病(aaBB)的良种小麦。高杆抗病(AABB)和矮杆不抗病(aabb)杂交后代F1为AaBb,F1AaBb自交后代为高杆抗病:高杆不抗病:矮杆抗病:矮杆不抗病=9:3:3:1。
【详解】A、根据题意:高杆抗病(AABB)和矮秆不抗病(aabb)杂交,F1全为高杆抗病(AaBb)可知,F1中虽未表现出矮杆抗病的性状组合,但已经集中了相关基因(a、B),A正确;
B、高杆抗病(AABB)品系和矮秆不抗病(aabb)杂交,F1全为高杆抗病(AaBb),F1自交,F2出现高杆不抗病和矮杆抗病的新组合类型,是F1在产生雌雄配子的过程中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的,即发生了基因重组,B正确;
C、选种一般从F2开始,因为F2开始出现了所需的能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品系,C正确;
D、F1全为高杆抗病(AaBb),如果为了缩短育种年限,通常利用F1的花粉(AB、aB、Ab、ab)进行单倍体育种,D错误。
故选D。
13. 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子新品种的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经⑦⑤是多倍体育种,产生的三倍体有极小概率可育的可能
B. ②④可以采用杂交育种,也可采用单倍体育种
C. 若④采用单倍体育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AAAA占1/4
D. 经⑥过程得到个体依然是三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产生了A,为诱变育种,②④是自交,⑤是杂交,③⑦为多倍体育种,⑥为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A、经⑦⑤获得的是三倍体植物,在概率极低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具有1个染色组和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此时可育,A正确;
B、由③→④可以进行自交(杂交育种),也可以采用单倍体育种(将AA的配子培育成单倍体植株,再进行秋水仙素加倍处理),B正确;
C、若④采用单倍体育种,AAaa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4:1,AAAA是由AA加倍形成的,所以经秋水仙素处理后AAAA占1/6,C错误;
D、⑥为基因工程育种,将外源基因导入三倍体植株的染色体上,没有改变染色体数目,所以仍然是三倍体,D正确。
故选C。
14. 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
A. 种植→F1→选不分离者→纯合体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最终都能获得纯合子ddee,其中杂交育种是最简捷的方法,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最短。
【详解】A、最简捷的方法是杂交育种法,即种植(DdEe)→F1→选双隐性植株(不分离者)→纯合子(ddee),A正确;
B、杂合子(DdEe)种子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仍是杂合子,B错误;
C、该过程是单倍体育种,也能获得纯合子ddee,但比杂交育种要复杂,C错误;
D、杂合子(DdEe)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是DDddEEee,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过程过于复杂,D错误。
故选A。
15. 西瓜的瓜皮颜色有深绿和浅绿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利用基因型为Aa的深绿皮西瓜培育无子西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种
B.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可获得四倍体西瓜
C. 经秋水仙素处理的亲本深绿皮西瓜可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
D. 上述经多倍体育种培育的无子西瓜中,深绿皮:浅绿皮=11:1
【答案】C
【解析】
【分析】二倍体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植株为四倍体,正常生长的植株为二倍体西瓜,杂交后产生的植株为三倍体西瓜。
【详解】A、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产生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为不同的物种,A正确;
B、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萌发的种子使染色体加倍,可获得四倍体西瓜,B正确;
C、四倍体西瓜AAaa可产生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配子,比例为1:4:1,C错误;
D、AAaa与Aa杂交,后代中浅绿色西瓜占1/6×1/2=1/12。因此培育的无子西瓜中深绿皮:浅绿皮=11:1,D正确。
故选C。
16. 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
B.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正选择压基因的频率会不断积累
C. 进化的实质是负选择压基因突变为正选择压基因的过程
D. 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每种基因有利也有弊,在某种环境中可能为正选择压,在另一种环境中可能是负选择压,因此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A正确;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正选择压基因有利于生存,因此其基因频率会不断积累,B正确;
C、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向正选择压基因定向积累的过程,C错误;
D、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会减少被捕食、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进而使美羽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
故选C。
17. 猎豹与斑马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发展出各自的特点:猎豹奔跑速度快但是耐力不佳,斑马虽然奔跑速度不及猎豹,但是动作敏捷且耐力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猎豹的存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
B. 猎豹与斑马在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
C. 猎豹与斑马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保持不变
D. 斑马动作敏捷且耐力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猎豹的存在对斑马起到了选择作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A正确;
B、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最终发展出各自的特点,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进化过程中,猎豹与斑马的基因库发生了变化,C错误;
D、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斑马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8. 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B.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C. 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指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
B、某昆虫基因pen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B错误;
C、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19. 科研人员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逐代提高培养基中青霉素的含量,乙组先在无青霉素的普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转移至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显示:甲组出现的耐药菌能在250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生存,而乙组的野生型菌群在0.1单位青霉素/cm'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会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所用的青霉素对野生型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B. 甲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化速度比乙组的要快
C. 青霉素的使用导致野生型菌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甲组所用的青霉素对野生型菌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A正确;
B、甲组出现的耐药菌能在250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生存,而乙组的野生型菌群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会死亡。说明甲组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于乙组,因此甲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化速度比乙组的要快,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不能使野生型菌发生耐药性变异,只能对其进行选择,C错误;
D、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C。
20. 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B. 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C. 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D. 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向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
B、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B正确;
C、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C正确;
D、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21.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泌尿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 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⑥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但③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A错误;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B错误;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是养料和氧气,⑤是细胞的代谢废物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C正确;
D、⑥应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点睛】
22.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多
B. 大量出汗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加
C. 进食后不久,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D.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的乳酸增加,pH值下降不明显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
【详解】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产热增多,A项正确;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B项错误;进食后不久,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下降,C项正确;剧烈运动后,血液中的乳酸增加,但由于血浆内缓冲对的存在,pH值下降不明显,D项正确。
【点睛】乳酸进入血浆后,会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排出,最终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23.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B.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D. 往突触间隙注入递质水解酶抑制剂,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A正确;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神经信号先传导到电位计左侧,再传导到右侧,所以电位计会偏转两次,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因而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C正确;
D、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往突触间隙注入递质水解酶抑制剂,递质不能被分解,从而使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D。
24.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答案】C
【解析】
【详解】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25. 在寒意阵阵的隆冬季节人们既感觉到寒冷又容易感觉到饥饿,但人体的体温却保持相对稳定。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寒冷刺激温度感受器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
B. 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都会增加
C. 人体需要释放大量热量以维持体温,从而容易形成饥饿感
D. 下丘脑受到刺激后发出信号,导致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减少散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详解】A、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变为动作电位,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A正确;
BC、当人体感受到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导致血液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也增加,氧化分解加快,产热增加,消耗有机物增加从而容易形成饥饿感,BC正确;
D、当人体感觉到寒冷时,下丘脑受到刺激后发出信号,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由此可见体温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26. 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B. 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C. 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D. 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
C、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该激素有可能是甲状腺激素,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C。
27. 某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药剂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起对照作用有①号和⑤号家兔
B. 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缓解的是②号家兔
C. 该实验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
D. 该实验证明家兔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葡萄糖、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试题可知:第一次注射时,①号为对照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为对照组。二次注射时,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③号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④号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缓解低血糖症状。
【详解】A、在首次注射实验中,①是对照组(空白对照),②~⑤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⑤是对照组,②~④是实验组,A正确;
B、二次注射时,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B正确;
C、该实验能证明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但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C正确;
D、本实验中不同组别分别添加葡萄糖、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并未研究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故不能证明家兔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葡萄糖、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D。
28. 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等因素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结构丙,可增加尿液的生成量
C. 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由结构乙释放,并随血液流向全身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等因素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
B、抗利尿激素促进丙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可减少尿液的生成量,B项错误;
C、抗利尿激素在甲下丘脑细胞中合成,由乙垂体释放,并随血液流向全身,C项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项正确。
故选B。
29. 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于神经纤维外表面,A、B、C为可以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刺激A点,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B点
B. 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最好刺激C点
C. 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D. 刺激B点,观察②指针的偏转次数,可以判断X处有无突触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在突触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详解】AB之间有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兴奋是不能传到B点的,A错误。刺激C点,只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从C传到B,不能说明双向性,B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是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大量外流引起的,C错误。当刺激B点时,②指针若偏转两次,则说明X处无突触,若只偏转一次说明X处有突触,D正确。
【点睛】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可以刺激B点,若①和②指针都偏转两次,即可说明;若证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可刺激A点,若①指针偏转两次,②指针不偏转,则可证明。
30. 以下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B. 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C. 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
D.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激素随体液运输能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A正确;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专门的分泌腺或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正确;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信息分子,且都是有机物,但激素只能调节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不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C错误;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因此,本题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可以调节生命活动,但是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再根据题意作答。
31. 人受到惊吓时,机体通过相关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同时还可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下列对两种调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激素调节
B. 前者需依赖信息分子,后者不需要
C. 前种方式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
D. 后种方式反应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详解】A、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B、前者需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后者也需要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B错误;
C、前种方式为神经调节,其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C正确;
D、后种方式反应速度慢,因此持续时间长,D错误。
故选C。
32. 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刺激前的处理
用硫酸刺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
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
不作处理
右后肢中趾
右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右后肢中趾(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
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右侧背部(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5min后不能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该实验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高级中枢反射活动的影响
C. 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肌肉上
D. 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可知: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详解】A、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错误;
B、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低级反射活动的影响,B错误;
C、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后肢脚趾上的皮肤,由此导致的实验结果不同,这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C错误;
D、实验三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实则刺激的是感受器,右后肢在3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入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约为3min;实验四用硫酸刺激右侧背部,刺激的是传出神经,右后肢在5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出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约为5min。综上分析,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D正确。
故选D。
33. 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B.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
C.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
D.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完成一个反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等多个神经元,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详解】A、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不能说明递质的类型,A错误;
B、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得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B正确;
C、突触前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检测到递质减少,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C错误;
D、突触后抑制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突触抑制的作用原理,明确两种抑制都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前者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的,但是量少,而后者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34. 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三种不同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表示正反馈调节、“-”表示负反馈调节
B. 受到寒冷刺激时,血液中丙的含量会升高,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能作用于下丘脑的信息分子除丙以外,还有神经递质等多种信息分子
D. 若手术摘除垂体,则分泌激素功能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的甲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丙是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错误;
B、寒冷可以刺激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促进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激素和特定神经递质都可作用于下丘脑,C正确;
D、若手术摘除垂体,则分泌激素功能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甲状腺,还有性腺等,D正确。
故选A。
35. 如图是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
【详解】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36. 现有两个纯种普通小麦品种,品种①:高秆抗病(TTRR),品种②:矮秆易感病(ttrr),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利用品种①、②培育品种⑥矮秆抗病纯种的相关育种方法,其中,Ⅰ~Ⅶ代表育种过程,请据图回答:
(1)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____,其依据的原理是_____。
(2)过程Ⅵ常利用______获得单倍体幼苗,再通过Ⅶ,即用____人工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ttRR,这种育种方法的显著优点是______。
(3)通过Ⅳ、Ⅴ,也可培育出品种⑥,其中,过程Ⅳ常用X射线等处理植物,处理对象常选用____,其原因是该部位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较大。但该过程难以达到育种目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杂交育种 ②. 基因重组
(2) ①. 花药(粉)离体培养 ②. 秋水仙素(或低温) ③. 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①. 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②. 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Ⅳ→Ⅴ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Ⅰ→Ⅱ→Ⅲ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Ⅰ→Ⅵ→Ⅶ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小问1详解】
品种①TTRR、②ttrr经过Ⅰ过程的杂交,再经过Ⅱ与Ⅲ过程的连续自交,培育出新品种⑥ttRR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Ⅵ是单倍体育种的花药离体培养过程,通过Ⅵ过程获得单倍体幼苗;单倍体是高度不育,所以需要通过VII过程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使其细胞染色体数目,获得目的植株;单倍体育种最大特点是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小问3详解】
过程Ⅳ常用X射线等处理植物,处理对象常选用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其原因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较大;该方法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故该过程难以达到育种目的。
37. 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①、②、③、④是构成人体体液的不同成分,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它由图中________(填序号)构成的。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除了①与③外,还有________(填序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
(3)②中的酸碱度能维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这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4)营养不良的病人,因②中________降低,导致水分滞留在________(填序号)中,形成组织水肿现象。
【答案】(1)②③④ (2) ①. ②和③ ②. ③④
(3)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或HCO3、HPO4二者必须答全)或(H2CO3/NaHCO3、NaH2PO4/NaHPO4必须答全)
(4) ①. 血浆渗透压 ②. ③
【解析】
【分析】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有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图中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 ⑤表示毛细血管壁。
【小问1详解】
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它是由图中②血浆、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构成的。
【小问2详解】
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可直接相互交换物质,②血浆和③组织液之间也可直接相互交换物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
【小问3详解】
血浆的酸碱度能维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这主要与血浆中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有关。
【小问4详解】
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营养不良的人,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水分进入③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38. 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_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_______(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小鼠并作观测。
(5)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
实验结果及结论:
(6)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观点一正确;
(7)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观点二正确;
【答案】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 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相同且适宜的环境 小鼠血液中TRH的含量 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 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TSH对下丘脑的作用是直接作用还是通过甲状腺间接作用,所以实验分组后需要分别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2)可通过切除甲状腺来判断,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应将A组小白鼠的甲状腺切除,B组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切除此器官.
(3)然后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TSH.
(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小鼠并作观测.
(5)一段时间后,测定小鼠血液中TRH的含量的含量.
(6)若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则两组小白鼠TRH减少量相等,则观点一正确.
(7)若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B组小白鼠TRH减少,则观点二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稳态的调节和相关的实验探究,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要求考生能够区分识记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部位和释放部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有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分析能力,并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遵循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39. 请回答:
(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浓度差、ATP的分解)。
(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_______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 mg/dL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___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___。
(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 mg/dL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载体 ②. 主动运输 ③. 葡萄糖浓度差 ④. 胰高血糖素 ⑤. 肝糖原 ⑥. 尿量 ⑦. 砖红色 ⑧. 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
【解析】
【分析】胰高血糖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它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很强,使血糖明显升高;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加速氨基酸进入肝细胞,为糖异生提供原料。血糖浓度亦是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主要因素。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反之则减少。
【详解】(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这样即使细胞外面葡萄糖浓度很低也可以逆浓度进行转运,是细胞吸收物质最重要的方式。
(2)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动力来自于葡萄糖浓度差,不消耗ATP的能量。
(3)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在血糖低的时候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4)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班氏试剂可以用来鉴定还原糖(葡萄糖),呈砖红色。
(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因此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 mg/dL时,人会感觉头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40. 玉米(2n=20)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是进行遗传学实验的良好材料,其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研究发现,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而卵细胞不受影响。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T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突变成基因t。
(2)育种学家只需要对玉米配子中10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测序,就可明确其基因组序列,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取植株A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两种方法(仅一次杂交实验)验证植株A的T基因是位于异常染色体,t正常染色体上。
①方法一: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法二: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染色体组成如图二所示,分析该植株出现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或基因结构改变
(2)这10条染色体上含有控制玉米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
(3)单倍体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4) ①. 取植株A自交 ②. 宽叶:窄叶=1:1##窄叶:宽叶=1:1 ③. 选取植株A和窄叶植株测交 ④. 全窄叶(或宽叶:窄叶=1:1) ⑤. A为父本减Ⅰ异常产生Tt配子或减Ⅱ异常产生tt配子或母本减Ⅰ异常产生Tt配子(答到一种情况即可)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根据图一细胞中9号染色体的异常情况可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小问1详解】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了等位基因,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一对等位基因,所以,基因T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可能突变成基因t。
【小问2详解】
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无性染色体,只需要对玉米配子中10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测序,就可明确其基因组序列,因为这10条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其上含有控制玉米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
【小问3详解】
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为单倍体,取植株A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小问4详解】
①为探究植株A的T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方法一:实验思路:让植株A自交,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若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Tt):窄叶(tt)=1:1。
②方法二:实验思路:选取植株A和窄叶植株测交,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若植株A作父本,则只能产生t一种雄配子,F1均为窄叶;若植株A作母本,则能产生T、t两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F1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Tt):窄叶(tt)=1:1。
③根据题意可知,若植株A为父本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产生了基因型为Tt的配子与基因型为t的雌配子结合可形成图二所示的宽叶植株B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了基因型为的tt雄配子,与基因型为T的雌配子结合也可形成图二所示的宽叶植株B;若植株A为母本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产生了基因型为Tt的雌配子与基因型为t的雄配子结合可形成图二所示的宽叶植株B。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四川省仁寿一中校南校区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PDF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四川省仁寿一中校南校区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PDF版无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