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沪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优选作业含答案
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步练习题,共12页。
【精品】第三节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优选练习一.单项选择1.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树的榕果内产卵繁殖并专一性地帮助传粉,非传粉榕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但不帮助传粉,它们的产卵时间存在分化。若非传粉榕小蜂先进入榕果产卵,该榕果常常会脱落;若非传粉榕小蜂在传粉榕小蜂之后或同期进入榕果产卵,榕果会分泌特殊代谢物,导致这两种榕小蜂幼体的发育均受到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互利共生系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均会周期性波动C.榕果的脱落不能有效地限制非传粉榕小蜂的种群密度D.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竞争不会导致该系统崩溃2.2020年,东非国家面临一个新的困扰—蝗虫大规模入侵。1平方公里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直接威胁。长期以来,应对蝗灾的主要方式是大量喷洒化学制剂,但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蝗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从而使药效逐年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非的所有蝗虫的抗性基因构成了蝗虫的基因库B.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蝗虫产生抗药性突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蝗虫出现多种变异类型D.具有抗药性的蝗虫,属于新物种3.物种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要根据重点保护物种如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野生动物的驯化近缘种等来确定优先保护物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优先保护物种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可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等来保护濒危物种D.种子库.精子库的建立可实现对优先保护物种基因的保护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生物出现有性生殖,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并有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B.曼彻斯特桦尺蠖中浅色型个体比例减少即表明此地区物种多样性降低C.地球上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与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有关D.捕食关系中的“收割理论”阐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5.化石之所以能成为生物进化的依据,主要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B.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C.化石是古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D.化石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的自由交流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C.人工选择金鱼品种,会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D.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7.20世纪上半叶,随着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发展,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将达尔文的理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也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A.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D.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物种的形成依赖于生物进化②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③共同进化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④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加⑤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②⑥ D.②③⑤9.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B.捕食者的捕食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C.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种地雀的形成是它们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杂交育种过程中,汰劣留良的人工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0.科隆群岛分布着种类繁多的生物,在空中飞翔的舰鸟常抢夺其他海鸟的食物;海面上的蓝脚鲣鸟对海洋中的鱼发起攻击;海域水下2600m深处的巨型管虫能吸收硫化氢,供其体内的化能自养菌利用,化能自养菌为巨型管虫提供碳水化合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舰鸟和蓝脚鲣鸟是种间竞争关系B.蓝脚鲣鸟和海洋中的鱼存在捕食关系C.巨型管虫和体内的化能自养菌是互利共生关系D.科隆群岛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11.下列有关于诗词和生物学原理的对应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鸣天下白。”——生物节律行为B.“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竞争现象C.“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光照对植物的影响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物多样性12.考古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现存动物门类和已灭绝的生物.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地层,而更古老的地层中却没有其祖先的化石被发现。澄江生物群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近期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报道了赫德虾类奇虾在澄江生物群中的首次发现,共计六种,包括至少两个新种,这表明大型肉食型奇虾类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已经高度多样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澄江生物群对渐变式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B.赫德虾类奇虾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C.澄江生物群不同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就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奇虾高度多样化表明寒武纪生物界有较复杂的食物网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B.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D.转基因抗虫棉实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共同进化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保护物种多样性是维持基因多样性的保证B.生物数量越多的地方,生物多样性就越高C.一种访花昆虫通常不会与多种不同结构的花之间发生共同进化D.同一性状的多种突变型,对该种生物来说“利弊”是相对的15.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6.某昆虫种群中,AA个体所占比例为30%,Aa个体所占比例为60%,aa个体所占比例为10%。因天敌捕食,此种群中AA和Aa个体均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而aa个体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B.此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表明其进化成新物种C.因天敌捕食,一年后此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D.此昆虫天敌与昆虫种群在捕食与躲避捕食中实现了共同进化17.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草原上有一种雌萤,能模拟其他种类萤火虫的闪光信号,把异种雄萤引诱过来后加以歼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某些萤火虫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萤火虫发出的闪光信号能够调节种间关系C.突变产生的新性状决定萤火虫进化的方向D.同一地区异种萤火虫在进化上会相互影响18.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演变成为一片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了从湖泊.沼泽.湿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后,丰富度不再变化C.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和优势物种可能发生了变化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传粉榕小蜂在榕树榕果中产卵,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另外非传粉榕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说明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解答:A.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是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B.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均会周期性波动,B正确;C.“若非传粉榕小蜂先进入榕果产卵,该榕果常常会脱落”,则非传粉榕小蜂幼体就不能发育,进而影响种群密度,能有效地限制非传粉榕小蜂的种群密度,C错误;D.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存在竞争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会导致该系统崩溃,D正确。故选C。2.【答案】C【解析】A.蝗虫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包括抗性基因)构成了蝗虫的基因库,A错误;B.蝗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不是由化学农药的使用引起的,农药选择导致抗药性个体适应环境并保存下来,通过遗传将这种适应性变异保留并加强,B错误;C.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蝗虫出现多种变异类型,从而使蝗虫种群出现多种可遗传变异,C正确;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具有抗药性的蝗虫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新物种,D错误。故选C。 3.【答案】B【解析】4.【答案】B【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A.真核生物出现有性生殖让子代中出现更多基因型,加快生物进化速度并有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A正确;B.曼彻斯特桦尺蠖中浅色型个体比例减少不能表明此地区物种多样性降低,B错误;C.地球上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与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有关,C正确;D.现代生物进化论中的“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它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B。5.【答案】B【解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B正确。故选B。6.【答案】A【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A.地理隔离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同种群间的个体无法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B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金鱼品种,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D.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不一定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D错误。故选A。7.【答案】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种群间有地理隔离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并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错误;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这是“中性突变学说”的内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C错误;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D正确。故选D。8.【答案】B【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发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差异足够大,直至出现种群的生殖隔离,即形成了新物种,故物种的形成依赖于生物进化,①正确;②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②正确;③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③错误;④当种群数量下降时,各基因型的个体也减少,某种基因很可能因其基因型的个体的偶然死亡而丢失,所以这种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大,故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加,④正确;⑤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盲鱼眼睛的退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错误;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⑥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9.【答案】C【解析】共同进化指的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解答:A.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A正确;
B.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B正确;
C.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种地雀的形成,是分布到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适应不同岛屿环境的结果,而不是它们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
D.杂交育种过程中,汰劣留良的人工选择使符合人们需求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
故选C。10.【答案】D【解析】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共栖和互利共生等。解答:A.舰鸟抢夺其他海鸟的食物主要还是鱼类,蓝脚鲣鸟也是捕食鱼类,所以两者之间存在食物上的竞争关系,A正确;B.蓝脚鲣鸟攻击海洋中鱼类的目的就是为了捕食,B正确;C.深海中的巨型管虫依靠体内的化能自养菌提供的碳水化合物生存,同时巨型管虫吸收的硫化氢又供给化能自养菌利用,因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D.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依存关系形成驱动进化的因素,使生态上密切相关的物种发生相互关联的进化,即协同进化。所以协同进化不能导致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D。11.【答案】B【解析】(1)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答:A.诗句中雄鸡一鸣体现的生物节律行为,A正确;B.诗句体现的是柳絮和桃花凋落以后,随风飘舞,随水逐流的现象,未体现竞争行为,B错误;C.诗句中的“秋来”表示昼夜长短改变,光照时间逐渐变短,体现了光对植物的影响,C正确;D.诗句中的“万类”表示有很多种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B。12.【答案】C【解析】寒武纪地层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突然出现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而在早期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没有找到其明显的祖先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解答:A.题中说许多生物突然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更古老地层却没有发现,推测是物种大爆发,对渐变理论提出了挑战,A正确;B.新物种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是生物之间共同进化,还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D.奇虾的高度多样化说明了生物的多样性,可推出生物界有较复杂的食物网,D正确。故选C。13.【答案】A【解析】14.【答案】B【解析】15.【答案】B【解析】16.【答案】D【解析】假设一开始该种群有100个个体,已知其中AA占30%,Aa占60%,aa占10%。故AA的个体数为100×30%=30个,Aa的个体数为60个,aa的个体数为10个。若aa个体每年增加10%,AA和Aa个体均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则第二年aa个体数为10×(1+10%)=11,AA的个体数为30×(1-10%)=27,Aa的个体数为60×(1-10%)=54,AA基因型频率=27÷(11+27+54)≈29.3%,Aa的基因型频率=54÷(11+27+54)≈58.7%。则A基因频率为29.3%+1/2×58.7%=58.65%解答:A.因天敌捕食,此种群中AA和Aa个体均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而aa个体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可知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A错误;B.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但基因频率改变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着物种的产生,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因天敌捕食,一年后此昆虫种群中A 基因频率为29.3%+1/2×58.7%=58.65%,C错误;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都有相互选择.共同促进的作用,D正确。故选D。17.【答案】C【解析】18.【答案】B【解析】群落演替的特点: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②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③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答: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是不再变化,B错误;C.从湖泊演替为森林,是由水生群落演替到陆地群落的过程,其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都会发生变化,C正确;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此演替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甲,生态学家赫奇森曾说过,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况为,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和进化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命进化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课后复习题,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