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811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811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811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演练,综合题,同步解读,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基础演练
1.给加点的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秋高气爽,从山顶俯瞰,砚 池如同一块碧绿的璞玉。
(2)牛源的山水画笔墨苍劲 浑厚中不乏灵动。
(3)秋天的山林层林尽染,五彩 (bān lán),美极了。
(4)山上的塔静静地 (chù lì)在那里,不知道会不会孤单?
【答案】(1)yàn(2)cāngjìng(3)斑斓(4)矗立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解答此题,要具体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既要熟练掌握拼音,还要写准汉字。“砚”的准确读音“yàn”,“苍劲”的准确读音“cāng jìng”,“bān lán”的准确读音“斑斓”,“chù lì”的准确读音“矗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盈 喧哗 闸口 亭台楼阁
B.应照 徘徊 翡翠 目眩神迷
C.犹豫 跳望 擦拭 五彩斑斓
D.硕大 漫溢 照壁 明扬世界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分析,是较好的方法,如“眺望”的意思“从高处远望”。A.准确,注意“喧哗”的书写。B.有误,“应照”的准确书写“映照”。C.有误,“跳望”的准确书写“眺望”。D.有误,“明扬世界”的准确书写“名扬世界”。故选:A。
3.词语释义
(1)轻盈: 。
(2)喧哗: 。
(3)草甸: 。
(4)目眩神迷: 。
(5)蜿蜒: 。
(6)徘徊: 。
【答案】
(1)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2)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3)草甸:满野草的低湿地。
(4)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5)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6)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也比喻犹豫不决。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传统文化节日是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C.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修编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A.惟妙惟肖: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或是雕刻得十分逼真.合乎句意,是正确的;B.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合乎句意,是正确的;C.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属望文生义,是错误的;D.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合乎句意,是正确的;故选:C。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B.6月5日,中国选手马龙在2017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以4:3的比分打败了对手樊振东,再次蝉联冠军。
C.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曲靖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D.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将“三倍”改为“三分之一”;B.语意重复,“再次”和“蝉联”语意重复,删去“再次”;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D.表述正确。故选:D。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
②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
③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剪起来的林荫路上,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的太阳的点点金光。
④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
⑤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
A.②④①⑤③ B.⑤④①③② C.④②⑤①③ D.③④②①⑤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此题可结合读,通过空间变换的顺序排列。此语段讲了西双版纳的春天,④领起了话题,是第一句;紧承“春天”这一语意引出此行的目的地,②是第二句;⑤地点进一步具体化,第三句;①句意对上一句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是第四句;③活动地点发生了转移,是最后一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②⑤①③故选:C。
7.下面文段中第①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②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③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④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⑤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群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第①句修改意见: 。
第④句修改意见: 。
【答案】第①句修改意见: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
第④句修改意见: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第①句用词不当,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第④句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二、综合题
8.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雨水的润泽中,我们读出了自然的脚步。八年级某班开展“感悟自然”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结合本次主题,替班长拟写一段活动主题词。
答: 。
【答案】【示例】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大自然赋予季节的美丽芳华;春风梳柳,夜雨润花,这是造物主滋润芳华的天工神韵;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这是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精彩篇章。请同学们走进自然,一起参与“感悟自然”的主题班会。
【解析】本题考查活动主题词的拟写。活动主题词一般用一段与活动主题密切相关的话语,交代本次活动的内容与意义。根据这一理解,以四季变换之景引出对自然的歌颂,再讲述本次活动的内容与意义,按这一思路拟写即可。
(2)结合本次主题,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方案。
①感怀自然歌曲
②
③
【答案】②【示例】歌咏自然诗会 ③欣赏自然风光
【解析】本题考查活动的设计。适合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选择好活动,按示例名称的格式拟写活动名称即可。如:朗读比赛,可拟名为歌咏自然诗会;自然图片展,可拟名为欣赏自然风光等。
(3)请仿照例句,以“雪”为对象,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
例句: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花朵。
答: 。
【答案】【示例】我是雨的精魂,是天使的羽毛,是孩子们的欢乐。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观察例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巧妙写出雨的来源与作用,按“我是……,是……,是……”句式,以“雪”为对象来仿写即可。如:我是雨的精魂,是天使的羽毛,是孩子们的欢乐。
(4)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的破坏,酸雨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表现之一。请你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分别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①环境部门的负责人: 。
②医学专家: 。
【答案】①环境部门的负责人:【示例】请问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酸雨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②医学专家:请问酸雨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采访问题要根据被采访者的身份来确定,并注意问题的难度与价值,不可过难让对方无法回答,也不可过于空泛,失去采访的意义。如采访环境部门的负责人可以问环境治理的成效,还有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等;而采访医学专家,可以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我们应如何有效的预防等方面来设计问题。
9.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 。
【答案】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解说,这样才具有层次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主观感受。至少用一个成语。
三、同步解读
10.阅读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回答问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分析】本文是阿来写作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一滴水的旅行,讲述丽江的风情。
(1)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 。
【答案】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畔的经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在熟悉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划分层次,并用简洁语句概括出各层大意即可。文段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
(2)课文中有大量的关于丽江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请写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 。
【答案】“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丽江宾主交流的融洽,看出了丽江人的热情、好客。
【解析】本题考查了语句的赏析。赏析句子时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生动的写出了(浅层意思),表达了(深层意思),回答此题可按照这种格式来回答。所以,我们挑选句子时,也应挑选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丽江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交流的融洽,看出了丽江人的热情、好客。
四、课外拓展
11.散文阅读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⑪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⑫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⑬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⑭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⑮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⑯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⑰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2015年《读者》,有改动)
【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到月牙泉游玩,对路边卖瓜的母女和月牙泉“向上的风”印象深刻,表达作者对卖瓜母女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和淳朴美好心灵的赞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⑧),叙述去月牙泉游玩,路边卖瓜的母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部分(⑨~⑯),描述月牙泉处的“向上的风”,并由朋友的话感悟到卖瓜母女的微笑来自于她们的本性;第三部分(⑰),篇末点题,再次抒发“我”对向上的风的印象深刻。
本阅读题考查的内容有: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句子的赏析及主旨句的理解。其中第四题较难,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分析作者创造的意图与所要表达的情感。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
【答案】描写沙漠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全局去分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段描写了沙漠荒芜,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形成对比,从而为突出母女二人的诚信服务。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答: 。
【答案】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的微笑。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前文内容可以看出,我们产生特殊感觉是因为母女二人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因为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还有就是女孩的不卑不亢,真诚的微笑给我们印象深刻。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⑮段画线句的妙处。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答: 。
【答案】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反问与排比,来增强气势,表达作者对自己故作高深的深刻反省。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⑰段的理解。
答: 。
【答案】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这种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句的理解。主旨句是文章中心的表现,要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其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及态度。结合本文来看,末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用“向上的风”来暗指戈壁滩上卖瓜母女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精神,指出这种精神很难见到,表达作者对这种人的真诚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演练,同步解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演练,同步解读,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演练,同步解读,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