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 黄河颂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5.黄河颂/光未然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澎湃(bài) 山巅(diān) 劈开(pī)
B.浊流(zhú) 扮演(bàn) 构筑(zhù)
C.哺育(pǔ) 发源(yuán) 屏障(zhànɡ)
D.体魄(pò) 宛转(wǎn) 流泻(xi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地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A.有误,“默契”的“契”读作“qì”;B.有误,“祈祷”的“祈”读作“qí”;
C.正确;D.有误,“曲折”的“曲”读作“qū”。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B.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浩浩荡荡:泛指广阔或壮大,这里指水势浩大。
C.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哺育:喂养,培养。
D.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宛转: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A.没有错字;B.婉如﹣﹣宛如C.震憾﹣﹣震撼D.启示﹣﹣启事。故选:A。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C )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D.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具体词语正确理解字的能力。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字的含义不同,一定要结合语境解释。C.错误,“气魄”这里意思应为“气势”;故选:C。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节奏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来划分即可。 划分诗歌的节奏第一步是划出句中的主谓部分,第二步是把有多个定语的划分出来。D.有误,应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故选:D。
5.下面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那一片莽莽苍苍、高耸入云的峰峦,就像一条巨大的苍龙,腾空飞舞!
B.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落在瓦砾上,像丝竹奏出的乐曲,幽怨急缓。
C.东方渐明,天空出现万道霞光,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夜空中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解答时要找准本体、喻体,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C.有误,“霞光”和“鲜花”二者之间在形象上没有相似点,不符合比喻的要求。故选:C。
6.好多的歌曲,在哼唱中都会让我们想起一个时代,想起一些故事,想起一些人。它就像是一个记事本,记录着一些曾经,让我们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品读下列几段歌词,写一段话,说说你的感悟。(80字左右)
①我漫步黄河岸边,浊浪滔天向我呼唤,祖先的历史像黄河万古奔流。(《我们是黄河泰山》)
②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我的中国心》)
③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龙的传人》)
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
这些歌曲让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因黄河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因黄河而自豪,我们热爱祖国。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奋斗精神,我们应将先辈的优秀精神品质传承并发扬光大!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由“祖先的历史像黄河万古奔流”可感悟到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可感悟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由“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可感受到民族自豪感。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可感悟到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可据此写感悟。
7.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黄河颂》,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三:
答案示例:①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②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③污染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从历史角度分析黄河原来的样子,水清澈、草茂盛。故可得出: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材料二,引用古人的话,强调治理的重要性。故得出: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材料三,对现状分析,指出黄河污染的严重性。故得出:破坏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保 卫 黄 河
光未然
(朗诵词)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歌词)
风在吼,
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8.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出了中华民族的处境,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强烈呼喊。
【解析】朗诵词可以看作是序曲,一般写在歌词之前,起着铺垫、提示、总的作用,主要是调动观众或读者的思想感情,为后续情绪的渲染铺平道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朗诵词主要是抒情的,或叙事的,或言情的。
9.“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物描写。描写出一幅磅礴宏大、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把握能力。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都是景物描写,其作用是创造了雄浑的意境,给人以鼓舞。
10.想一想这首诗蕴含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对抗日英雄英勇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精神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阅读全诗,理解作者对抗日英雄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11.请发挥想象,结合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展现的场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在万山丛中,中华儿女摆开了人民战争的战场,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游击健儿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把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场面描述出来即可。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2.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答案: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第①段总写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的特点。“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说明流程长,“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说明流域面积广,“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说明它的气势雄伟。答题时概括这三个特点即可。
13.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是因为“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C项概括最全面。A、B、D项各是自然环境环境优越的表现之一。
故选:C。
14.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在第③段,“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据此可概括为: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15.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案: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第④段的中心句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举“仰韶文化”的例子即为例证这一点。
16.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
答案: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一”表述更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中的“相传”和“之一”,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相传”说明是一个传说,并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之一”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不止黄河流域,用“之一”使得说明准确严密。
【微写作】
17.【写作练】【写法借鉴】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把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片段仿写】请你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它的赞颂之情。(100字左右)
【答案】
清晨,如镜般的江面上升起了晨雾,长江似乎沉浸在梦中。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薄雾随即烟消云散,长江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开始忙碌起来。
中午,长江变得更加繁忙,水流特别急,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卷起了一个个漩涡。
【解析】
这是一断仿写片段,仿照《黄河颂》的写作方法,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长江的赞颂之情。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格,在文章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使用往往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达感情氛围,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
初中语文黄河颂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黄河颂同步训练题,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随堂练习题,共6页。
人教部编版5 黄河颂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5 黄河颂课后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