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堂检测,文件包含《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一、知识点汇总
《芣苢》
1、 原文
芣苢---佚名 〔先秦〕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 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3、 课下注释:
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 ):又作“芣苡”,野生植物名,可食。毛传认为是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这种说法与《山海经》、《逸周书·王会》以及《说文解字》相矛盾,但得到郭璞、王基等人的支持,宋代朱熹《诗集传》亦采此说。近现代学者如闻一多、宋湛庆、游修龄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可以人工栽培,其果实去壳后即薏仁米。
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4、 写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5、 赏析: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1、原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 〔宋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 译文: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3、 课下注释:
赖有:幸亏有。
诸孙:泛指孙辈。
阴霪(yín):连绵不断的雨。
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村酤(gū):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闭廪(lǐn):关闭粮仓。廪,粮仓。
4、 赏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结合苏辙晚年的遭遇(因为遭受政治上的禁锢,成为朝廷监管的对象,苏辙被迫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几乎断绝了与官场同僚、朋友的交往,这就使得家庭生活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核心内容),其背后也可能暗含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关心政治和官场的深意。
5、 诗句赏析
(1)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2)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3)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诗人表示要写一首诗表扬对方。语言风趣,充满喜悦,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之乐。
二、专项练习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复习训练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薄言采之(说话)
B.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4.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 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 毕廪归来真了事(粮仓)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 三夜阴霪败场圃(连绵不断的雨)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5.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
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欲收/新麦/继陈谷
B. 三夜/阴霪/败场圃
C. 多博/村酤/劳苦/辛
D. 闭廪/归来/真了事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阅卷人
二、语言表达
得分
8. 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阅卷人
三、诗歌鉴赏
得分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 .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同时,还采用了 手法,给人一唱三咏之感。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氏外孙 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 村酤 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②博:求取。③酤: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并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14.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阅卷人
四、写作题
得分
1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的场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劳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错 误。此时这些妇女的心情是快乐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答案】 B
【解析】 “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属主观猜测。
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熟读相关的文段。关于名篇,平时要多做积累,做题时才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判断答案。
3.【答案】 A
【解析】 言:助词,无实义。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辨析能力,注意总结词语的含义。平时要总结文言实词的含义,做题时,通过分析语境判断实词的含义。
4.【答案】 A
【解析】A项,“薄言采之”意思是“采呀采呀采起来”,“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故选A。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5.【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②“薄言掇之”中的“掇”,应译为“拾取”,句意为:一片一片摘下来。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中的“偿”,应译为“补偿”,句意为: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中的“怜”,应译为“赞扬”,句意为: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②④⑥中加点字翻译错误。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6.【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 C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7.【答案】 D
【解析】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D项错误。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分析材料的内容。先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判断答案。
8.【答案】
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名篇阅读的题目,涉及到《诗经》中的《芣苢》。
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落,根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9.【答案】
(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的景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相关要素。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10.【答案】
(1)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
“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
“祮”,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
“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解析】
(1)这首诗的意思是: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就全诗而言,“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完整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2)本诗通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们”“采摘”“芣苢”“山野”,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
11. 【答案】
(1)赋;重章叠句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
(1)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2)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3)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12.【答案】
(1).C
(2).对外孙的感激,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的欢乐。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3.【答案】
(1)C
(2)①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②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③对仗工整,运用数词。
情感: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
(1) 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误,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所以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C错误。故选C。
(2)①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一般先考虑手法,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
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其次也可能需要鉴赏用词特点等。具体看诗句的特色是什么。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②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14.【答案】
(1)A
(2)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错误。“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使用了互文手法,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四幅丰收年景图,描述了农民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后四句看似写乐,实是自嘲,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剂的残酷,也见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乐府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15.【参考例文】
劳则生欢,劳则生慧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是国家繁荣的基石。所以我说“劳则生欢,劳则生慧”,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从“夙兴夜寐、打扫庭内”到“昼出耘田夜绩麻”,从“采采芣苢”到“多博村酤劳苦辛”,我们的祖先未尝停止劳动,以使生活富裕。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应当理解、愿意、热爱劳动。
劳则生欢,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抽时间劳动并不意味着苦和累,而是一种挥洒汗水、收获快乐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可以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获取帮助别人的满足感,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习虽然忙碌,劳动虽然也会累,但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劳则生慧,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科技进步之快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失去劳动这项生存技能,失去从劳动中获得智慧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出现绝不能带来人类手脚退化的悲惨结果。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汲取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打扫灰尘,我们可以认识到细小的地方容易藏污纳垢、隐藏错误;通过组织大家大扫除,我们可以领略安排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提升智慧,发现科技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提升需要人类通过劳动获取智慧来进行。劳动使我们头脑聪慧。
然而,如今却出现许多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身受知识教育的我们,还缺一场思想上的教育。面对环卫工人打扫街道,我们将其斥之为“不认真学习”的后果;面对建筑工人黝黑的双手,有的人视之为肮脏。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否应当改正这种错误的认识,亦投身到火热的劳动之中?
此处与彼处,都应当是我们青年人劳动之处。我们应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哪里有劳动,哪里就应当有我们的身影。在家里,我们应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中,我们应当积极搞卫生;在社会上,我们应当投身到公益卫生事业,为美化城市出一分力。此处与彼处,都需要我们青年人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劳动帮助你我心生快乐、闪耀智慧的光芒!
【解析】话题作文
【审题】本题从描写劳动的古诗《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引入,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幸福场面。题干“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可以选择一件关于劳动的小事展开,注意细节描写,通过细节展现劳动的场面。写议论文时,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是劳动?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热爱劳动?但是不管选择何种文体,都注意围绕“劳动”来写,展现劳动的快乐,主题要积极向上。
【立意】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在劳动中享受精彩人生;劳动使生活多姿多彩;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结构】范文以“劳则生欢,劳则生慧”为题,观点明确,结构对称。开篇表明观点,第二段引述材料并有所修改“从‘采采芣苢’到‘多博村酤劳苦辛’”,由古至今过渡;从“劳则生欢,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到“劳则生慧,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再联系现实,反面论证当今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条理清晰;提出呼吁,我们青年人应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提出做法。最后点题,再次明确观点,“让劳动帮助你我心生快乐、闪耀智慧的光芒”。
本题考查的是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注意分析材料的内容。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选择和话题有关的内容作为作文的立意,组织材料作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习题,文件包含《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外阅读,语言运用,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