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作业含答案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随堂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2.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C.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非生物环境中的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中的CO2B.图中的a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C.图中d的粪便中的能量是由c同化的D.伴随着碳循环的进行,能量也是循环流动的4.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 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D.若在图3中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的过程,则该过程可能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5.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某些微生物也可参与固定CO2的过程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D.夏季a、b、c、e各途径碳传递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a=b+c+e6.温室效应与大气中CO2过多,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应该增加异养生物a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 C.植树造林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以及能量流动方向7.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人其中。下列叙述与此理念及采用措施不相符的是( )A.“碳达峰”的原因是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所致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相比于自驾,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D.保护野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8.甲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乙图为碳循环过程中部分物质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B.甲图中生产者、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C.甲图①过程包括乙图M过程,存在能量向生物群落的输入D.乙图中N过程只包含甲图⑥⑦过程9.近年来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是我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已扩大到稻鸭、稻虾、稻蛙、稻鱼等多种模式,实现了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四增四节”的效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稻田中的水稻、杂草、浮游植物、虾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稻田生态系统B.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C.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适当加入螺等分解者可加速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流经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等于水稻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10.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11.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在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12.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资源利用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农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可能为0C.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能量的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循环进行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分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中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B.①⑦⑧过程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图中由生产者、Ⅱ、Ⅲ、Ⅳ构成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由Ⅱ传向Ⅲ,也可以由Ⅲ传向Ⅱ,而能量只能由Ⅱ流向Ⅲ14.为有效利用秋冬收获的玉米秸秆,科研人员在大棚内用牛粪和玉米秸秆建成生物反应堆,在其上栽培番茄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指标组别棚内浓度地表温度有效氮、磷含量番茄生物量对照组低低低低实验组高高高高A.生物反应堆中牛粪的作用是提供具有分解作用的微生物B.棚内CO2浓度和地表温度的上升促进番茄有机物的积累C.碳在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D.实验组的处理有利于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5.图1为某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①~⑧代表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还有部分微生物的_______参与其中。(2)图2中A表示_______的能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一是_______,二是还可帮助人类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3)如图3所示的食物网中狼与野狗属于_______关系。若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则狼增重1千克,至少消耗牧草_______千克。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非生物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非生物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2.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碳循环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碳循环 的基本过程。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错误;碳元素 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B错误;生物群落 中的碳除了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还可通过化石燃料的 燃烧进入无机环境,C错误;自然生态系统达到稳定后,生产者所固 定的CO2量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3.答案:D解析:碳循环模式图中,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f是非生物环境中的CO2,a是生产者,进而判断b为分解者,c、d和e均为消费者,A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通过光合作用等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B正确。d是次级消费者,其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c同化的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4.答案:A解析: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分别是A、A、E,A错误;图1中C为消费者,其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上述三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正确。5.答案:D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所以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A正确;某些微 生物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参与CO2的固定过程,B正确;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d分别表示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C正确;因夏季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还利用部分碳量,所以a>b+c+e,D 错误。6.答案:D解析:异养生物呼吸产生CO2应指向无机环境,即图中应该增加异养生物a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A正确;大气中CO2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正确;植物可以吸收CO2,因此植树造林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C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该图不能表示能量流动过程,D错误。7.答案:B解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的排放仍大于碳的固定,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固定量相同时,达到峰值,A正确;“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B错误;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C正确;破坏野生资源,不可持续发展等不可能实现目标,D正确。8.答案:C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A错误;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B错误;乙图中M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对应甲图的①过程,甲图的①过程存在着能量向生物群落的输入,C正确;乙图中N过程除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⑦)外,还包括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⑥),D错误。9.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以及这些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A错误;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让物质循环利用,B正确;只有消费者的存在才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流经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应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化学能的总量,D错误。10.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无机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均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正确。11.答案:C解析:图中能量①④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能量②③表示通过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应为散失的能量和留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总和,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还缺少生物体内的能量,C项错误。12.答案:D解析:农田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维持在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B正确;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人发挥着主要作用,其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较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13.答案:C解析:碳循环中碳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图中Ⅱ、Ⅲ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它们的呼吸作用可以释放CO2,A正确;①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⑦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⑧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这些途径都是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是碳在群落内部的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B正确;Ⅱ表示初级消费者,Ⅲ表示次级消费者,Ⅳ表示分解者,捕食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可以双向传递,而能量流动只能单向进行,D正确。14.答案:D解析:15.答案:(1)CO2化能合成作用(2)初级消费者同化;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捕食和种间竞争;41.7解析:(1)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非生物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部分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其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减去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可以帮助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二是还可帮助人类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3)图3中狼与野狗属于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若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狼增重1千克,设至少消耗牧草X千克,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由于食物网中羚羊和斑马的营养级和能量流向相同,可以合并为草→初级消费者→狼,草→初级消费者→野狗→狼两条食物链。则传递到狼的能量为×20%×20%+×20%×20%×20%=1,解得X≈41.7(千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达标测试,文件包含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卷版doc、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巩固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以下几种概念模型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