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优选作业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优选作业含答案第1页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优选作业含答案第2页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优选作业含答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测评,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地球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图,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物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优质】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优选练习一.单项选择1.近些年,北京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雾霾通过影响pH.光照等条件,可能会破坏物种生存与繁殖的环境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发生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雾霾程度2.如图显示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建设排污企业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3.下图是地球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阶段2和3表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浓度B.阶段5表明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C.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传递4.温室效应是指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防止地表热能耗散的效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温室气体”B.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C.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D.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5.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温室气体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①全球气候变化   ②粮食短缺   ③臭氧层破坏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⑥生物多样性丧失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7.下列有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影响物种的分布区域B.臭氧层被破坏使人类白内障患病率上升C.酸雨导致树木生长加快但容易染病D.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很多湖泊变成了死湖8.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物的是(    A.腐生细菌 B.放射性物质 C.电厂产生的废热 D.化学肥料.杀虫剂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可导致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升高B.臭氧层减少不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产品损失C.微生物病原体属于被人类排放的水体污染物之一D.酸雨是硫和碳的氧化物与大气中水结合而形成的产物10.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增强 C.臭氧层破坏 D.以上都有1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问题,使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减小。B.温室效应是由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C.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短缺不会造成影响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12.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了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A.臭氧层能保护人类免受长波辐射伤害B.人类皮肤病.白内障患病率增加C.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D.辐射使动物可能发生定向变异1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一定的废物。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B.开车出行相比步行.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都会增大生态足迹C.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D.人类活动并非一定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14.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使用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B.温室效应会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C.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水体污染物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15.为解决我国人口多.粮食相对短缺的问题,人们进行了许多尝试,下列做法合理.有效的是(  )A.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B.大量利用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酒精来替代石油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D.培育具有耐寒.耐旱.高产特性的农作物新品种,扩大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区域16.某硫铁矿废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当地农田.作物和人类健康,当地政府对此展开了综合治理,措施之一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将食用作物改种为(    ①饲料作物    ②观赏作物    ③能源植物    ④纤维植物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7.下列防止“白色污染”的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①焚烧;②深埋;③回收再利用;④开发可能降解环保型替代产品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8.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空洞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B.温室效应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C.酸雨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D.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藻类等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B【解析】2.【答案】D【解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两者的内容也是统一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解答:A.环境污染可避免或减轻,不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A错误;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还是需要人为处理,B错误;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但不能杜绝建设排污企业,C错误;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D正确。
    故选D。3.【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在古生代,由于植物登陆,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到阶段3时出现森林,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在中生代保持相对平稳水平;阶段5由于工业革命,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上升。解答:A.阶段2和阶段3由于植物出现而出现森林,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 CO2 浓度,A正确;B.阶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有所回升,表明 CO2 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B正确;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引发气候变暖,C正确;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D。4.【答案】C【解析】“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含义是不同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全球变暖则是指一种有可能避免的大气环境问题,是一种生态破坏。大气层中总是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至少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因此温室效应总是存在的,但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它们来自于人类活动,这个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全球变暖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解答:A.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A正确;B.大气层中总是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至少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因此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B正确;C.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才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C错误;D.全球气温逐步上升,是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它们来自于人类活动,因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D正确。故选C。5.【答案】A【解析】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有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解答: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错误;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而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B正确;C.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所以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D.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所致,D正确。故选A。6.【答案】C【解析】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和合作。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而粮食短缺属于人口增长引起的问题,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选C。7.【答案】C【解析】8.【答案】A【解析】9.【答案】C【解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解答:A.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等。故臭氧层破坏可导致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升高,A错误;B.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故臭氧层减少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产品损失,B错误;C.微生物病原体属于被人类排放的水体污染物之一,C正确;D.酸雨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或生物物质,将酸性化合物排放至空气中,造成降雨中含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的现象。一般而言,大多认为pH值在5.0以下的雨水,便可称之为酸雨,D错误。故选C。10.【答案】D【解析】人类活动的加剧,严重破坏了生物圈的环境,比如大气污染,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解答: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要防止温室效应,可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开发新能源。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酸雨: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以上均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即D正确。故选D。11.【答案】D【解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解答:A.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只是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未来人口造成的环境压力还将持续增加,A错误;B.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使得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B错误;C.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C错误;D.一孩政策调整为二孩政策,提高了人口出生率,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D正确。故选D。12.【答案】B【解析】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解答:A.臭氧层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保护人类免受短波辐射伤害,A错误;B.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却较大,主要表现在影响人类皮肤.眼睛及免疫系统,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导致人类皮肤病.白内障患病率增加,B正确;C.臭氧层破坏后,导致较多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损伤动植物,可导致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减少,C错误;D.紫外线辐射使动物可能发生基因变异,基因突变都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B。13.【答案】B【解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解答: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正确;B.吃牛肉消耗的资源相比食用蔬菜多,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C.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C正确;D.人类活动并非一定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如植树造林,净化污水等,D正确。故选B。14.【答案】D【解析】15.【答案】D【解析】随着人口增长,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业.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拉圾排放到环境中,破坏了植被,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了环境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解答:A.废弃的重金属矿区不宜栽培饲料作物,A错误;B.大量利用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酒精来替代石油,虽解决了环境问题但又加剧了粮食短缺,B错误;C.沼泽属于湿地,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不宜将其改造成农田种植农作物,C错误;D.培育具有耐寒.耐旱.高产特性的农作物新品种,使其种植面积增大,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D正确。故选D。16.【答案】C【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正常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如汞.镉.铬.铅.钒.钴.钡等,其中汞.镉.铅危害较大,砷.硒和铍的毒性也较大。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们能通过食物链而被富集,营养级越高,相应重金属累积越多,因此畜.禽食用污染的粮食后,人再食用畜.禽,照样能引起中毒。解答:①饲料作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①错误;
    ②观赏作物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污染物不可能危害人类健康,②正确;
    ③能源植物通过燃烧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并释放能量,不会危害人类健康,③正确;
    ④纤维植物一般作为工业原料,一般不会危害人类健康,④正确。
    故选C。17.【答案】A【解析】废弃塑料制品难以降解,燃烧会生成大量污染性气体,掩埋会改变土壤结构,污染土壤,应回收.加工利用。解答:①焚烧废塑料会带来环境污染,故不可取;②废弃塑料制品难以降解,深埋会改变土壤结构,污染土壤,故不可取;③④对于“白色污染”较好的做法是回收再利用以及开发可能降解环保型替代产品,③④可取。综上所述,①②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答案】B【解析】 

    相关试卷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同步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复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万年野生稻不但抗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作业题,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