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随堂作业含答案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特供】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
1.A.B两种植物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呈镶嵌分布的主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只提高CO2浓度,直接促进植物的光反应而促进两种植物的生长
B.只提高温度,直接降低了植物体的酶活性而抑制两种植物的生长
C.A.B两种植物呈镶嵌分布的现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D.据图推测,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B植物成为优势种
2.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碳酸
B.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C.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不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3.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
B.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使热逸散增加
C.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
D.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
4.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的含义是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技术固碳,最终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
B.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
C.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5.下列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于CO2量排放,导致酸雨频发
B.臭氧层破坏与氟利昂的使用无关
C.太湖蓝藻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
D.巴西龟.一枝黄花等物种进入我国生态系统,提高了我国物种的多样性
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B.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很常见,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利用潮汐发电和植树造林,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7.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了影响。PI是一种钙化珊瑚藻,对从热带到极地地区的海洋地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CO2浓度的组合对PI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和CO2将对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产生影响
B.升高温度和提高CO2浓度都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升高温度可提高细胞呼吸速率,提高CO2浓度可降低细胞呼吸速率
D.CO2增多导致的气候变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8.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此举立即引发多国抗议与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一家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CO2排放量
B.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可以造成水体污染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有关
10.2021年4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要将福岛核电站处理过的核废水排放入太平洋。核废水中仍含有放射性物质氚,这一行为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因为可能会引起( )
A.温室效应 B.普降酸雨 C.臭氧减少 D.水体污染
11.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室气体分子吸收反射热,使地球升温
B.防治的有效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
C.不会影响树种的分布区域
D.使湖泊明显酸化,水生生物死亡
12.《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的是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1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1→乙2→丙构成一条食物链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4.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还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酸雨 B.海洋污染
C.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
15.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调查西湖某一片水域的水质时,测量的项目通常不包括( )
A.温度 B.微塑料颗粒 C.CO2含量 D.大肠杆菌的含量
16.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利于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增加
B.进行物理沉降是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C.种植水生植物并及时收获可减轻N.P造成的水体污染
D.正反馈效应可能导致水体污染愈加严重
17.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 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最终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B.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可以缓解海洋酸化
C.海洋酸化与人体内 CO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下降的原理相同
D.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18.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正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能引起酸雨
B.施用化肥常常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C.使用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遭到破坏
D.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A.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B错误;
C.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短时间内大量释放CO2,导致大气CO2浓度增加,C正确;
D.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体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因此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都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4.【答案】D
【解析】
“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结合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等。
解答: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B正确;
C.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C正确;
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农业生产,D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等大范围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地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解答:
A.由于CO2大量排放,引发温室效应,二氧化硫等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频发,A错误;
B.氟利昂等会导致大气臭氧层被破坏,B错误;
C.蓝藻肆虐的直接原因是污染(N.P等元素排放过多)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
D.巴西龟.一枝黄花等物种属于外来物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降低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7.【答案】C
【解析】
分析左图可知,不同温度下,高浓度CO2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正常CO2浓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分析右图可知,高浓度CO2条件下的总光合速率均高于正常CO2浓度条件下的总光合速率。且图示显示,随温度升高,净光合速率和总光合速率都会随之升高。
解答:
A.温度可影响暗反应过程中酶的活性,CO2浓度可影响暗反应中CO2固定速率,所以温度和CO2可对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产生影响,A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升高温度和提高CO2浓度都可提高总光合作用速率和净光合速率,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适当升高温度总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小于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而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说明图示中温度的增加降低了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温度下提高CO2浓度后净光合速率和总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不同,如19°C时高CO2浓度下总光合速率增加少,而净光合速率增加多,说明提高CO2浓度降低了细胞呼吸速率,但22°C时高CO2浓度下总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和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接近,说明增加CO2浓度几乎不影响呼吸速率,C错误;
D.CO2增多会导致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所以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从而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
“日本政府”“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核废水排放入海”,“核废水当中的‘氚’没有办法清除”,“里面还有碳14.钴60.锶90等放射性物质残留”。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一旦被排入大海”“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将受到影响,特别是福岛县周边局部水域,之后污水还会污染东海”甚至会对全球海水造成污染。
解答: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A正确;
B.由于人类对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因此,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B正确;
C.核污染不仅是设计的元素本身,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生的核辐射可能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这是日本政府不遵守人类公德的表现,因为这种核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不食用海产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C错误;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到的,D正确;
故选C。
9.【答案】A
【解析】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2)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 谓之酸雨。
解答:
A.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A错误;
B.家庭污水.化学肥料.水土流失的冲积物都会造成水体污染物,B正确;
C.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中的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资源危机,C正确;
D.臭氧层作用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D正确。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
太平洋是世界的太平洋,不是一国的“下水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水体污染属于全球性生态问题。
解答:
“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半衰期很长,所以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污染,所以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日本向大海排放“核废水”,D正确。
11.【答案】A
【解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A.低层CO2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导致地球升温,引起温室效应,A正确;
B.防治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
C.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现象会影响树种的分布区域,C错误;
D.酸雨会使湖泊明显酸化,导致水生生物死亡,D错误。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义是人要以地的规则来行事,地以天的规则来行事,天以道的规则来行事……,最后道归于自然,起与自然,两者相生,同一于法。
解答:
A.每一个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
B.人类应以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进行相应的人类活动,B正确;
C.“退耕还林.还草”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其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D错误。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中甲.乙和丙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甲与丁存在双向箭头,则甲是生产者,甲.乙1和乙2都指向丙,则丙为分解者,乙1为初级消费者,乙2为次级消费者。
解答:
A.丙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A错误;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
C.丙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能将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C正确;
D.丁中CO2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D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
解答:
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使南极地区部分海冰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变得越来越少,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调查水质包括测量温度.pH.细菌含量.悬浮颗粒及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等,无需测定二氧化碳含量。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消除一部分污染,还可利用植物对无机盐的充分吸收,减少水体中N.P等含量,以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答:
A.藻类的大量繁殖会是水草等水下植物无法得到光照,其光合作用受阻;同时,藻类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会进一步降低水体溶解氧的含量,A错误;
B.水域生态系统的水体污染后,态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进而消除污染,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B正确;
C.水生植物可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合成有机物,通过及时收获可减轻N.P造成的水体污染,C正确;
D.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正反馈调节,正反馈效应可能导致水体污染愈加严重,D正确。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答:
A.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进而加重海洋酸化,B错误;
C.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O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下降的原理相同,都是由于酸性物质增加引起的,C正确;
D.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大力植树造林,D正确。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解答:
A.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形成的,A正确;
B.化肥中含有的元素能促进水生藻类的生长,所以大量施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
C.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增加紫外线对人的伤害,使用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遭到破坏,C正确;
D.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但若外来物种能适应环境并能对当地的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多,D错误。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时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年来山东烟台腾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复习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巩固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