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含答案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课时作业含答案1
展开这是一份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课时作业含答案1,共16页。
【名师】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1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2中C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D.图3中,15-2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2.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初期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实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
B.出现实线形状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
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J”形曲线(),其中λ>1
D.环颈雉的增长率曲线也为“J”形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中的K值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值时增长最慢,在时增长最快
B.气候条件的改变会影响种群的K值
C.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值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左右
4.下图表示某海域一种鱼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K值是环境容纳量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③在K/2值时种内斗争最剧烈
④捕捞后维持在K/2值,有利于鱼群的可持续增长
⑤“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
⑥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⑦环境阻力主要有种内竞争的加剧.种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无机环境的影响
⑧“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⑨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绘制曲线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类型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类型不同
B.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
C.图中K值反映的是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该值仅受食物.天敌.竞争者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D.图中D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6.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连续13年的研究,计算出其值(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
D.从第11年开始,可能由于生存条件得到改善,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
7.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得到下列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年)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种群数量(个) | 25 | 50 | 100 | 200 | 400 | 800 |
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800左右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S”型增长
C.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一定越来越多
D.该种群的增长原因之一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
8.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⑤⑥⑦ C. ②⑤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9.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 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 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10.下图是自然界种群增长的一般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符合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B.种群的增长不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D.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11.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按照“S”形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形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
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D.“S”形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
12.如图表示出生数量.死亡数量和种群数量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在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3.某市新建了一处湿地公园,连续14年统计该公园中白头鹎数量,在14年间,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 第2年 | 第4年 | 第6年 | 第8年 | 第10年 | 第12年 | 第14年 |
增长速率 | 0.66 | 1.52 | 2.83 | 3.69 | 2.91 | 1.20 | 0.03 |
A.这14年间,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湿地公园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14年时其种群数量的2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14.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J”型增长曲线中λ大于1,且为定值
D.“J”曲线实际表示了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更直观,但不精确
1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入侵后早期阶段的增长曲线近似于曲线X
B.曲线X的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曲线Y的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C.图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
D.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6.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 (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t1和 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
B.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C. t1→t4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 t2 和 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17.为了能更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常常会建构种群的数学模型,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B.文字描述不能作为种群数量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C.影响“S”形曲线的K值大小的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
18.下图是某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近似于“S”形增长曲线
B.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据图1分析,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选S0利于调查。
据图2分析,D点出生率=死亡率,为K值。
据图3分析,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不变。
解答:
A.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A正确;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标记数减少,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B正确;
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K/2,即B点,C错误;
D.图3中,15-20年间,λ小于1,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由图中虚线分析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J”形曲线(Nt=N0λt ),其中 λ>1,而出现实线形状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
解答:
A.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
B.由于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可能上升,因此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呈图中实线形状,B正确;
C.据图中虚线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J”形曲线(),其中λ>1,C正确;
D.环颈雉的增长曲线为“J”形,故其增长率不变,D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在K值时保持相对稳定,增长最慢,在K/2时增长最快,故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并尽量降低其K值;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K/2左右,以便很快恢复其种群数量。
解答:
A.种群数量在K值时保持相对稳定,增长最慢,在K/2时增长最快,A正确;
B.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
C.种群数量在K值时保持相对稳定,增长最慢,在K/2时增长最快,故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并尽量降低其K值,C错误;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K/2左右,以便很快恢复其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5.【答案】C
【解析】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此图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S”型曲线中注意点: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②K/2处增长速率最大。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解答:
A.绘制曲线属于模型建构法,且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而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二者类型不同,A正确;
B.田鼠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明显,即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B正确;
C.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生物的K值会受到天敌.食物等生物因素以及气候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错误;
D.图中D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直至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因此D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过程中,λ是指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当λ大于1,则种群数量会增长,λ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λ小于1,则种群数量会减少。
解答:
A.分析题图可知,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第4年到第5年间减小,但仍大于1,故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
C.第1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第11年到第12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第12年后,该种群数量上升,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荷兰兔种群的增长倍数为2,说明这几年间,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解答:
A.这几年间,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暂时没有出现环境容纳量,A错误;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该岛的环境资源有限,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不会越来越多,C错误;
D.由于该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故该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①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竞争是指不同一种生物之间的,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③错误;
④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但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故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正确;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的,B正确;
C.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错误;
D.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会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C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在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出生数量与死亡数量相等。
解答:
A.在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时防治,A错误;
B.在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出生数量与死亡数量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践,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D
【解析】
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常见的是曲线.表格和公式,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有利于灵活掌握知识内部的含义。“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
A.“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A正确;
B.“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是理想的环境情况,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正确;
C.“J”型增长曲线中λ大于1,且为一个定值,C正确;
D.“J”曲线代表的是理想环境条件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而不是实际情况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D错误。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
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增长,其增长率持续增加,S型曲线形成过程一直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图中曲线X为J型曲线,Y为S型曲线。
解答:
A.图中曲线X为“J”形增长曲线,曲线Y为“S”形增长曲线。分析题意可知,生物入侵的早期阶段,种群增长曲线近似于“J”形,A正确;
B.“J”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S”形曲线的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B正确;
C.图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C错误;
D.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多为“S”形,D正确。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A.根据图示,在t1~t4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A正确;
B.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δ值相等,均为1.5,但由于不清楚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所以二者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正确;
C.t2~t4内,乙种群的δ先有上升,而后下降,但都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C错误;
D.在t2~t3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t3时刻乙种群数量多于t2时刻,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
数学模型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形式。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是为了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形式。
解答:
A.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项正确;
B.数学模型是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文字描述不能作为种群数量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B项正确;
C.影响“S”形曲线K值的因素有空间.食物.天敌等外界因素,也有疾病.种内斗争等内部因素,C项正确;
D.“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D项错误。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解答:
A.据图分析,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A正确;
B.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境容纳量,B正确;
C.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在K值附近波动,C错误;
D.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