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含答案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含答案4第1页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含答案4第2页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含答案4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含答案4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含答案4,共10页。
    【精品】第三节群落的结构-3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1.下列有关实验和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种群密度,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待其渗入立刻计数C.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D.双子叶草本植物易于辨别个体数目,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是平行脉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B.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种群密度等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3.某同学对四个地区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获得了下列结果,推测辛普森指数最大的是(    A.    B.
     4.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标志重捕法②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③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④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制片时,加样液后盖盖玻片在计数室上⑤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需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5.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低于林窗B.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同D.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6.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目B.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C.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丰富度统计D.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中小动物组成一般不相同   
    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群落的结构可能会变得更加简单8.恰当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实验目的实现,请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与实验目的组合(  )A.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目的: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研究方法: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实验目的: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研究方法: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实验目的: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照片D.研究方法:记名计算法;实验目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9.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C.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D.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只能用标志重捕法10.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11.下列调查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    A.灰喜鹊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12.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临时装片中的藓类叶片要保持有水状态B.“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时液泡颜色会加深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将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可用诱虫器采集土壤样品中的小动物13.下列关于实验中使用了酒精且使用方法和目的描述正确的是(    A.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中,使用体积分数为30%的酒精,目的是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目的是保存小动物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使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目的是洗去解离液D.鉴定花生子叶切片脂肪分布的实验中,使用无水酒精,目的是洗去浮色14.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只需标记一次B.采用样方法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C.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用样方法取样调查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1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cm11795~10cm45010~15cm313A.表中数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得出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无关C.花坛0~5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D.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16.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调查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应采用标志重捕法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D.利用昆虫的避光性等特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某昆虫的种群密度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C.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稳定性往往与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1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先加酵母菌培养液,后盖盖玻片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A【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解答:A.夜晚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待其渗入并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B错误;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应该使用取样器进行取样,C错误;D.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D错误。故选A。2.【答案】D【解析】3.【答案】A【解析】物种多样性是代表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种群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越大,说明群落中物种数越多,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物种多样性程度高。解答:结合分析可知,辛普森指数=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据图可知,图A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都是最大的,所以辛普森指数最大的为A图,A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A【解析】5.【答案】C【解析】6.【答案】C【解析】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目测估计法。解答:A.土壤小动物的类型不同,活动时间不同,故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目,A正确;B.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消毒和麻醉,B正确;C.用黑光灯诱捕法只能诱捕到趋光昆虫,而不能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诱捕统计丰富度,C错误;D.群落演替不同阶段,地表的植被不同,生活的土壤中小动物组成也不相同,D正确。故选C。 7.【答案】D【解析】从题图看出,随着时间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据此分析。解答:A.据图分析,2004.2005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A错误;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会保持J型增长,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B错误;C.豚草入侵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使得种群密度减少,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物种数量在减少,所以该群落的结构可能会变得更加简单,D正确。故选D。8.【答案】A【解析】9.【答案】C【解析】10.【答案】B【解析】11.【答案】D【解析】12.【答案】C【解析】13.【答案】B【解析】酒精作用总结:14.【答案】B【解析】15.【答案】C【解析】16.【答案】C【解析】17.【答案】C【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解答:A.在“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其增长速率减小,但种群数量依然增长,属于增长型。达到K值以后,属于稳定型,A错误;B.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没有最大值,不受环境容纳量的影响,B错误;C.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故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正确;D.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D错误。故选C。18.【答案】B【解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调查土壤物种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解答: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B.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少,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小,B正确;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先加酵母菌培养液,后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室中酵母菌数量增多,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底部酵母菌浓度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大,D错误。故选B。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