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含答案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同步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同步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湖泊污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第六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1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某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区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 减轻污染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B.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营养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C.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下表为搜集的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资料,以研究环境污染对当地生物的影响,并用于生态风险评估(RQ—风险商数,RQ<1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 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小乔木 | B某种植食动物 | C某种大型真菌 | D某种肉食动物 | |
Pb | 0.55 | 0.80 | 0.63 | 1.35 |
Hg | 0.75 | 1.16 | 0.91 | 2.05 |
A.根据表格信息,可判断该生态系统存在食物网
B.假如某杂食动物的食物来源由A:B=2:1,调整为1:2,那么它每增加30千克,最多会多消耗A 200千克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Pb.Hg也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D.Pb.Hg均会威胁D生存,而且Hg的威胁更为严重, 而A和C的生存不会受到此两 种污染物的威胁,所以该生态系统稳定性不会有影响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B.生态系统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C.除去劣质牧草来提高优良牧草的产量会使某草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必要措施
5.人们将某小型天然湖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动物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D.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6.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湖泊污染。投放活性淤泥(多种微生物聚合而成的泥塑状团块)且持续通入空气有助于净化有机污染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投放活性淤泥可降低湖泊的抵抗力稳定性
B.活性淤泥的净化作用主要依赖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C.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能促进湖泊的物质循环
D.湖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会流入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的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建造“生态屏障”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8.下列有关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B.引入外来物种一定可以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湿地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
9.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一般来说,组分越多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1.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夏季是该湖泊营养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季节
B.冬.春两季,该湖泊中生物几乎不存在能量流动
C.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D.秋季应当时刻检测水体变化,防止出现富营养化
12.研究发现,欧洲的温带森林中,较不常见的植物物种被常见的植物物种所取代,导致植物多样性下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森林生态系统内的植物多样性降低后,其抵抗力稳定性将提高
C.森林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说明其稳态被破坏
D.为缓解植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常见植物的天敌是最有效的措施
13.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下列有关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
B.苔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寒冷不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D.人类活动不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向可以是双向的
C.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D.弃耕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提高
15.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草原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强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16.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C.“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在鱼群数量接近K值时开始捕捞,最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两类生物
B.竞争和捕食是食物网中常见的种间关系
C.一般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8.如图表示某发生蝗灾地区的蝗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B.B-C段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
C.为有效防止蝗灾,最好将蝗虫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熟记相关知识点,能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解答: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比三北防护林复杂,因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A正确;
B.生态系统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部分会流向分解者,B错误;
C.除去劣质牧草会降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错误;
D.我国目前的政策是退耕还林.还草,开垦森林和草原会降低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解答:
A.人工鱼塘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还有投放饲料里所含的化学能,A错误;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动物因缺氧而大批死亡,C正确;
D.该生态系统稳态失衡是因为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而导致湖泊污染,投放的活性淤泥属于多种微生物的聚合体,通过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污染物质含量,并且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到净化湖泊的作用。
解答:
A.投放活性淤泥,增加了湖泊中微生物的含量,增强了湖泊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投放活性淤泥并且持续通入空气后,净化有机污染物,依赖微生物的有氧呼吸,B错误;
C.活性淤泥中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加快了湖泊中有机物中各种元素的物质循环,C正确;
D.湖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产生的有机物会被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分解,能量流入到活性淤泥中,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
故选C。
8.【答案】A
【解析】开发利用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A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后,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等因素,该物种坑你呈“J”型增长,对当地的其他物种造成侵害,因此可能会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不断的开垦湿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C项错误;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引起的,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越强.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无关,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无关,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它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地理位置无关,而与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常呈负相关。
解答:
A.温带针阔混交林物质丰富度小于热带雨林,故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正确;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B错误;
C.不同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不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不同,C正确;
D.一般来说,组分越多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正确。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柱形图分析,藻类的种类的大小依次是:夏>秋>冬>春;数量的大小依次是:秋>夏>春>冬。
解答:
A.夏季该湖泊藻类的种类最多,是该湖泊营养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季节,A正确;
B.冬.春两季,该湖泊中有生物存在,存在食物链,存在能量流动,B错误;
C.据图分析,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
D.秋季该湖泊藻类的数量最多,应当时刻检测水体变化,防止出现富营养化,D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3.【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解答: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
B.苔原生物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只是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C.寒冷使分解者数量减少,有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错误;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
解答: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就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A正确;
B.如在森林中,狼能够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向可以是双向的,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C正确;
D.弃耕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较之前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解答: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弱,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强,草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于沙漠,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利用,但能量会沿着食物链逐级损耗.递减,C错误;
D.生物总是同时受多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各生态因素的作用又有差异,决定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水,D错误。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但有些特殊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如北极苔原等。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三者密不可分,其中信息传递可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包括同种生物间和不同种生物间,还可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解答:
A.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差,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A正确;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能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
C.“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通常在鱼种群数量超过K/2时进行捕捞,并使鱼群捕捞后数量维持在K/2左右,保证鱼群的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两类生物,且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A正确;B.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其中竞争和捕食是食物网中常见的种间关系,B正确;
C.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说明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C正确;
D.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物种多样性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b点位于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c点位于K值,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解答:
A.O~B段,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增加,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A错误;
B.C~D段,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
C.为有效防止蝗灾,最好将种群密度控制在K/2以下,使其增长速率较小,C错误;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可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同步测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种群,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复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同步测试题,共12页。